石頭無可奈何地把書放迴書架,歎了一口氣,茫然的目光從書架上滑落。
當他的眼睛瞟到放在海大叔床上的銅棒時,頹廢的情緒找到了出口,這是他與生俱來的脾性和被家人驕縱留下的惡習。
他走到床邊,拿起銅棒慢悠然自得舞動幾下,忽然將棒頭朝向《黃帝內經》,煞有介事地大吼一聲:“躲到牆角去!”
他開始從大變醫書的遊戲中獲得快感,對書本的重挫予以補償。
“你要是肯聽我石頭的話,我就讓你迴去,否則你就待在牆角裏吧!”石頭嚴肅莊重地恐嚇《黃帝內經》。
“好,好,我聽主人的話!”石頭捏著鼻子,尖著嗓子,自作主張替《黃帝內經》選用一副姑娘的嗓音。
因為在他一時遺漏耿家婦人的爭鬥的情況下,他估計姑娘會比男人容易馴服。
石頭得意洋洋,就好像他真的收服了一個棘手的對手,他連續舞動銅棒,伴隨著又一聲嗬斥:“到我手上來!”,《黃帝內經》不出意外的端坐在他的手上。
一個黑影猛撲上來,搶走了《黃帝內經》。石頭驚慌的拿起銅棒準備自為。
“青敏!”他看清了搶東西的人,恐懼被疑惑取而代之,“你幹什麽?我還以為有賊呢!”
青敏沒有搭理石頭,轉身跑到前屋。
石頭跟了出來,嚷嚷:“別把我的書弄壞了,我還要看呢!”其實他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看,不過擔憂確實存在。
青敏低頭一頁頁的翻動,心無旁騖,似乎目標明確地所需的東西。
石頭恍然大悟:“哦,你是來找背疽和傷寒的,對不對?小敏,對不起啊,我還以為你……”
“這裏麵有什麽?”青敏神色怪異,口氣強硬。
“各種……病症……藥方,我想應該是這樣吧。”石頭戰戰兢兢,仿佛麵臨父親嚴峻的考核。
“我說的是你從銅棒裏拿出來的東西!”青敏眼中噴出火球。
“銅棒?沒東西啊!”石頭後退一步。
“你敢騙我?我看見你在擺弄銅棒!這是海大叔的東西,你敢占為己有?”青敏勃然大怒,從未有過的憤恨神態即使在初見冤枉石頭為歹人時也未曾出現。
“真沒東西,哎喲,我那是變戲法呢!”石頭捶胸頓足,發覺自己想要補償也會遭受報應。
“變戲法?”青敏沒有鬆口,嚴峻的臉龐像躁動的火山。
“嗯,我再給你變一遍。”石頭拿出比接受師父檢驗更為敬業的態度,先後展示了各式各樣的戲法,終於令青敏相信能變出東西來的不是銅棒而是他石頭。
當石頭再次捧起《黃帝內經》的時候,裏麵的每一頁都出乎意料地對他友善起來,或許是因為它們看見了石頭的不易,或許是變戲法確實起了良好的調節作用,又或許是青敏的恐嚇比父親的責罵有用的多。
他發現書本並非他原來想象得那樣麵目猙獰,發覺讀書並非難於上青天,隻是書的世界還未曾在他麵前打開,他就已落荒而逃,因為他從未獲得一個動力。
石頭讀了一整夜的書,第二日依舊精神抖擻,手不釋卷,對知識的渴求就像新鑿開的泉眼裏冒出的水源源不絕。
他為自己身體裏蘊藏的巨大潛力瞠目結舌,愧疚曾經將父親的諄諄教誨置若罔聞,以至於在父親的臉上皺紋趁虛而入,白發不請自來。
為了讀書,石頭忘了一切。青敏好幾次想要提醒他探訪病人,但最終從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中得到答案,認同他們的首要任務是掌握基本藥理。
石頭每日隻睡兩個時辰,在偉大的中醫藥學中尋得滄海一粟。
或許他治不好傷寒,也治不好背疽,不過他至少了解到基本知識,從而肯定了三件事。
第一,吳大叔得了背疽,絕不能吃鵝肉。第二,張大叔得了咳血的傷寒,絕不能喝糯米釀造的酒。第三,連同秋兒家,這三戶人家行徑怪異,沒病裝病。
第八天秋高氣爽的清晨,石頭主動提出要去病人家看看。
青敏像枯木逢春一樣欣喜,在她心目中,聰穎絕倫的石頭已經獲得製勝法寶,離查出真相,還海大叔清白隻有一步之遙。
“去王大叔家吧。我和你介紹一下他們的情況。王大叔甚是可憐,上有失明的老母,下有八歲小兒。他晚年得子,沒高興多久,娃一歲不到,老婆就死了。他既要照顧老母,又要照顧兒子。如今他病了,得的是痢疾,不知道他家要怎麽撐下去?”
“痢疾?”若不是讀了七天七夜的醫書,石頭恐怕還不知道這兩個字是什麽意思,更不用說相關的症狀和藥方。
“海大叔是這麽說的,還說他要慢慢調養。”
還未到王大叔家門前,遠遠望去,一個小孩拿了一根長棍爬在樹上亂敲亂打。
“那小孩在做什麽?”石頭問道。
“打柿子呀!你看那棵柿子樹多大呀,那黃燦燦的柿子饞得我都流口水了。”青敏快步跑到柿子樹前,石頭緊跟其後。
“牛子,打柿子呀。你這樣不行的,下麵要有人接,否則全爛了!”青敏掀起外層的裙子做成一個兜,準備接住掉下來的柿子。
“小敏姐,那你幫我接著唄。”牛子憨笑,手中的木棍始終沒有停歇,它們的準頭很差,不是偏了就是歪了或者打空。
“好好好,我來幫你。”青敏在樹下來迴晃動,仿佛會紛紛揚揚落下數不勝數的柿子,“來,往這扔。”
牛子一頓歪打正著,終於打下幾十棵柿子。
“夠啦夠啦,”青敏捧著衣裙,“你打這麽多柿子,你爹和你祖母吃不完啦!”
“小敏姐,我爹說要做柿餅,讓我多打點。”
“好,那你慢點啊,要不摔在地上,全爛了,可惜了。”青敏把接住的柿子放在一旁,重裝上陣。
“小敏姐,我家柿餅做好了,我給你送一籃去啊。”
“嘟嘟嘟,嘟嘟嘟”,伴隨著拐杖著地清脆的聲音,一個八十多歲的白發婦人從裏屋走出來跨過門檻來到院中:“牛子,和誰說話呢?有客人呀?”她的眼睛毫無光彩,無神的朝一個沒人的地方望著。
“奶奶,是小敏姐,還有一個大哥哥。”
青敏走到老人家身邊去攙扶她:“婆婆,您慢點。”
老人抓住小敏的手。
“婆婆,我們來看王大叔。他的病好點了嗎?”
“在裏屋躺著呢!”老人雖然年老,卻中氣十足,聲如洪鍾。
“我們進去看看王大叔。”青敏對石頭說。
“嗯。”石頭點點頭。
走了兩步,老人趔趄了一下,身體往一邊傾斜。幸好青敏攙扶著她,才沒摔倒。牛子在樹上看見這一幕,著急地大喊:“奶奶,小心點呀。”石頭往地上一看,地麵平整。
“牛子,奶奶沒事。奶奶老啦,不中用咯!”老人唿唿喘氣,在原地休息片刻又拄起拐杖,顫巍巍跨過門檻往裏屋走去。
屋內十分簡陋,一張木板搭起來的床看起來隨時都會解體,一張窄小的桌子由長短不一的桌腿墊上瓦片勉強保持平衡,兩把發黑的竹椅已經褪去了竹子的原來麵貌。
床上躺著一個六十多歲的男子,雖然清瘦,但精神還算可以。他的身上蓋了三床被子。見青敏和石頭走進屋,他吃力地用雙手撐起身子,說道:“有客人啊,我給你們倒杯水吧。”
青敏急忙擺手:“不用了,王大叔,和我還客氣啥呀。我們就是來看看你的病怎麽樣了?”
“我這病呀,就這麽拖著吧,沒錢請大夫。以前海大叔給咱看病不收錢的,海大叔是好人啊。隻是後來……”王大叔沒有繼續往下說,仿佛沉浸在無盡的悲傷中無法自拔。
“王大叔,海大叔給您治病,後來怎麽樣了?”青敏小心翼翼的探問。
王大叔隻是歎氣,不肯再開口。
“王大叔這是累了,小敏,我們先迴去,不要打擾王大叔休息了。”石頭笑笑。
青敏會意的點點頭,她已然學會了從石頭的眼神裏看出探訪的進展。
“王大叔,那您好好休息,我們先走了。”
路上,青敏不再像難纏的孩子討要玩具一樣糾纏石頭告訴她王大叔家的情形,她對石頭的信任已經超過了她自己都想象不到的程度。
“剩下這一個是海大叔在上個月的診病中唯一一個被他治好的病人,是個孩子,大約三四歲的模樣。錢家是我們穀裏最有錢的一戶。他們家孩子生病可把大人給急壞了,幸虧海大叔把他們家孩子的病給治好了。”
“但是說也奇怪,以前海大叔給他們家人看病,他們每次都會登門送來厚禮表示感謝。他們知道海大叔喜歡花草,就托他們江湖上的朋友帶來中原各地的,甚至還有西域的花草。但這次海大叔治好他們家小孩的病後,也不見他們登門拜訪。恐怕是海大叔出了事,他們怕別人說閑話,就躲著咱們吧。”
青敏搖搖頭,對人情冷暖感慨萬千。
當他的眼睛瞟到放在海大叔床上的銅棒時,頹廢的情緒找到了出口,這是他與生俱來的脾性和被家人驕縱留下的惡習。
他走到床邊,拿起銅棒慢悠然自得舞動幾下,忽然將棒頭朝向《黃帝內經》,煞有介事地大吼一聲:“躲到牆角去!”
他開始從大變醫書的遊戲中獲得快感,對書本的重挫予以補償。
“你要是肯聽我石頭的話,我就讓你迴去,否則你就待在牆角裏吧!”石頭嚴肅莊重地恐嚇《黃帝內經》。
“好,好,我聽主人的話!”石頭捏著鼻子,尖著嗓子,自作主張替《黃帝內經》選用一副姑娘的嗓音。
因為在他一時遺漏耿家婦人的爭鬥的情況下,他估計姑娘會比男人容易馴服。
石頭得意洋洋,就好像他真的收服了一個棘手的對手,他連續舞動銅棒,伴隨著又一聲嗬斥:“到我手上來!”,《黃帝內經》不出意外的端坐在他的手上。
一個黑影猛撲上來,搶走了《黃帝內經》。石頭驚慌的拿起銅棒準備自為。
“青敏!”他看清了搶東西的人,恐懼被疑惑取而代之,“你幹什麽?我還以為有賊呢!”
青敏沒有搭理石頭,轉身跑到前屋。
石頭跟了出來,嚷嚷:“別把我的書弄壞了,我還要看呢!”其實他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看,不過擔憂確實存在。
青敏低頭一頁頁的翻動,心無旁騖,似乎目標明確地所需的東西。
石頭恍然大悟:“哦,你是來找背疽和傷寒的,對不對?小敏,對不起啊,我還以為你……”
“這裏麵有什麽?”青敏神色怪異,口氣強硬。
“各種……病症……藥方,我想應該是這樣吧。”石頭戰戰兢兢,仿佛麵臨父親嚴峻的考核。
“我說的是你從銅棒裏拿出來的東西!”青敏眼中噴出火球。
“銅棒?沒東西啊!”石頭後退一步。
“你敢騙我?我看見你在擺弄銅棒!這是海大叔的東西,你敢占為己有?”青敏勃然大怒,從未有過的憤恨神態即使在初見冤枉石頭為歹人時也未曾出現。
“真沒東西,哎喲,我那是變戲法呢!”石頭捶胸頓足,發覺自己想要補償也會遭受報應。
“變戲法?”青敏沒有鬆口,嚴峻的臉龐像躁動的火山。
“嗯,我再給你變一遍。”石頭拿出比接受師父檢驗更為敬業的態度,先後展示了各式各樣的戲法,終於令青敏相信能變出東西來的不是銅棒而是他石頭。
當石頭再次捧起《黃帝內經》的時候,裏麵的每一頁都出乎意料地對他友善起來,或許是因為它們看見了石頭的不易,或許是變戲法確實起了良好的調節作用,又或許是青敏的恐嚇比父親的責罵有用的多。
他發現書本並非他原來想象得那樣麵目猙獰,發覺讀書並非難於上青天,隻是書的世界還未曾在他麵前打開,他就已落荒而逃,因為他從未獲得一個動力。
石頭讀了一整夜的書,第二日依舊精神抖擻,手不釋卷,對知識的渴求就像新鑿開的泉眼裏冒出的水源源不絕。
他為自己身體裏蘊藏的巨大潛力瞠目結舌,愧疚曾經將父親的諄諄教誨置若罔聞,以至於在父親的臉上皺紋趁虛而入,白發不請自來。
為了讀書,石頭忘了一切。青敏好幾次想要提醒他探訪病人,但最終從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中得到答案,認同他們的首要任務是掌握基本藥理。
石頭每日隻睡兩個時辰,在偉大的中醫藥學中尋得滄海一粟。
或許他治不好傷寒,也治不好背疽,不過他至少了解到基本知識,從而肯定了三件事。
第一,吳大叔得了背疽,絕不能吃鵝肉。第二,張大叔得了咳血的傷寒,絕不能喝糯米釀造的酒。第三,連同秋兒家,這三戶人家行徑怪異,沒病裝病。
第八天秋高氣爽的清晨,石頭主動提出要去病人家看看。
青敏像枯木逢春一樣欣喜,在她心目中,聰穎絕倫的石頭已經獲得製勝法寶,離查出真相,還海大叔清白隻有一步之遙。
“去王大叔家吧。我和你介紹一下他們的情況。王大叔甚是可憐,上有失明的老母,下有八歲小兒。他晚年得子,沒高興多久,娃一歲不到,老婆就死了。他既要照顧老母,又要照顧兒子。如今他病了,得的是痢疾,不知道他家要怎麽撐下去?”
“痢疾?”若不是讀了七天七夜的醫書,石頭恐怕還不知道這兩個字是什麽意思,更不用說相關的症狀和藥方。
“海大叔是這麽說的,還說他要慢慢調養。”
還未到王大叔家門前,遠遠望去,一個小孩拿了一根長棍爬在樹上亂敲亂打。
“那小孩在做什麽?”石頭問道。
“打柿子呀!你看那棵柿子樹多大呀,那黃燦燦的柿子饞得我都流口水了。”青敏快步跑到柿子樹前,石頭緊跟其後。
“牛子,打柿子呀。你這樣不行的,下麵要有人接,否則全爛了!”青敏掀起外層的裙子做成一個兜,準備接住掉下來的柿子。
“小敏姐,那你幫我接著唄。”牛子憨笑,手中的木棍始終沒有停歇,它們的準頭很差,不是偏了就是歪了或者打空。
“好好好,我來幫你。”青敏在樹下來迴晃動,仿佛會紛紛揚揚落下數不勝數的柿子,“來,往這扔。”
牛子一頓歪打正著,終於打下幾十棵柿子。
“夠啦夠啦,”青敏捧著衣裙,“你打這麽多柿子,你爹和你祖母吃不完啦!”
“小敏姐,我爹說要做柿餅,讓我多打點。”
“好,那你慢點啊,要不摔在地上,全爛了,可惜了。”青敏把接住的柿子放在一旁,重裝上陣。
“小敏姐,我家柿餅做好了,我給你送一籃去啊。”
“嘟嘟嘟,嘟嘟嘟”,伴隨著拐杖著地清脆的聲音,一個八十多歲的白發婦人從裏屋走出來跨過門檻來到院中:“牛子,和誰說話呢?有客人呀?”她的眼睛毫無光彩,無神的朝一個沒人的地方望著。
“奶奶,是小敏姐,還有一個大哥哥。”
青敏走到老人家身邊去攙扶她:“婆婆,您慢點。”
老人抓住小敏的手。
“婆婆,我們來看王大叔。他的病好點了嗎?”
“在裏屋躺著呢!”老人雖然年老,卻中氣十足,聲如洪鍾。
“我們進去看看王大叔。”青敏對石頭說。
“嗯。”石頭點點頭。
走了兩步,老人趔趄了一下,身體往一邊傾斜。幸好青敏攙扶著她,才沒摔倒。牛子在樹上看見這一幕,著急地大喊:“奶奶,小心點呀。”石頭往地上一看,地麵平整。
“牛子,奶奶沒事。奶奶老啦,不中用咯!”老人唿唿喘氣,在原地休息片刻又拄起拐杖,顫巍巍跨過門檻往裏屋走去。
屋內十分簡陋,一張木板搭起來的床看起來隨時都會解體,一張窄小的桌子由長短不一的桌腿墊上瓦片勉強保持平衡,兩把發黑的竹椅已經褪去了竹子的原來麵貌。
床上躺著一個六十多歲的男子,雖然清瘦,但精神還算可以。他的身上蓋了三床被子。見青敏和石頭走進屋,他吃力地用雙手撐起身子,說道:“有客人啊,我給你們倒杯水吧。”
青敏急忙擺手:“不用了,王大叔,和我還客氣啥呀。我們就是來看看你的病怎麽樣了?”
“我這病呀,就這麽拖著吧,沒錢請大夫。以前海大叔給咱看病不收錢的,海大叔是好人啊。隻是後來……”王大叔沒有繼續往下說,仿佛沉浸在無盡的悲傷中無法自拔。
“王大叔,海大叔給您治病,後來怎麽樣了?”青敏小心翼翼的探問。
王大叔隻是歎氣,不肯再開口。
“王大叔這是累了,小敏,我們先迴去,不要打擾王大叔休息了。”石頭笑笑。
青敏會意的點點頭,她已然學會了從石頭的眼神裏看出探訪的進展。
“王大叔,那您好好休息,我們先走了。”
路上,青敏不再像難纏的孩子討要玩具一樣糾纏石頭告訴她王大叔家的情形,她對石頭的信任已經超過了她自己都想象不到的程度。
“剩下這一個是海大叔在上個月的診病中唯一一個被他治好的病人,是個孩子,大約三四歲的模樣。錢家是我們穀裏最有錢的一戶。他們家孩子生病可把大人給急壞了,幸虧海大叔把他們家孩子的病給治好了。”
“但是說也奇怪,以前海大叔給他們家人看病,他們每次都會登門送來厚禮表示感謝。他們知道海大叔喜歡花草,就托他們江湖上的朋友帶來中原各地的,甚至還有西域的花草。但這次海大叔治好他們家小孩的病後,也不見他們登門拜訪。恐怕是海大叔出了事,他們怕別人說閑話,就躲著咱們吧。”
青敏搖搖頭,對人情冷暖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