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峰受到當代大儒孟子的教誨,心中迷茫皆如煙雲半散去,有扒開雲霧見青天之感。當即由衷感謝孟子,十分敬重。
孟子又告誡笑峰道:“君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老夫觀徐孺子,可為江湖君子之行。”笑峰感謝不盡,臨別之際,孟子問笑峰道:“徐孺子今欲要去何處?”
笑峰道:“不瞞夫子,在下聞知齊國學問大盛,欲前往一觀之。”
孟子道:“老夫剛從齊國來,齊國學術雖盛,然君王不能用,不過以此為標榜耳。老夫所以才離開。徐孺子是否欲要再齊國有所作為呢?”
笑峰道:“不敢當,在下不過是欲一觀東方大國氣象也。”
孟子道:“如此甚好,齊國雖大,非仁義之能行之國。徐孺子行俠仗義,乃江湖仁者,欲行仁道,齊國非適宜之國。今聞知燕王新立,思賢若渴,修築黃金台以招聘天下之士。老夫老矣,不能前往。孺子和不前往燕國呢?”
笑峰謝道:“多謝夫子指點。在下草莽之人,化外之民,才疏學淺,前往燕國,恐貽笑大方。所以暫時不去。待學問稍有長進,再行商議。夫子欲要望何處去呢?”
孟子答道:“老夫年老衰朽,精力不濟,難以再周遊諸侯。今番欲要迴故國安居,而宋國臨近,且先至宋國一看,然後再迴故國。”
笑峰道:“在下剛從宋國來,見宋國有覆滅敗亡之兆,恐非夫子所宜去之國也,不如不去。”
孟子笑道:“老夫聞宋國國君欲有一番作為,然而離經叛道甚遠,老夫前去宋國,正是為此。徐孺子且行珍重,就此告辭。”
孟子令車駕前行,笑峰與丁虎駐馬目送之。孟子車駕遠去,丁虎問笑峰道:“孟子乃學問大家,明知宋國有敗亡之象,為何還要執意前去呢?”
笑峰道:“此仁者也,當身體力行,以兼濟天下。明知不可為,而勉為其為之。”
孟子至宋國睢陽,遣弟子萬章與公孫醜前來見宋王偃,宋王偃聞孟子來,甚喜,對萬章與公孫醜道:“寡人欲複興宋國,今以勁宋之名而行霸道,可乎?”
萬章道:“大王以千乘之國,而欲行霸道,恐非明智之舉。”
宋王偃道:“寡人東敗齊,取五城,南催楚,拓地三百裏,西又敗魏軍,號稱勁宋,為何不可行霸道於天下乎?”
公孫醜道:“王者以仁道行天下,不聞以霸道行天下。今大王雖然以勁宋三敗齊楚魏三國,然三國已經震怒,大王尚不知也。安可行霸道乎?”
宋王偃道:“寡人欲要問策於孟子,非其弟子。”
萬章、公孫醜聞言,便退出宋王宮中,迴來見孟子,講述宋君之言,孟子道:“孔子言:朽木不可雕也,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今宋國有桀宋之惡名,卻不修仁德,反行霸道,妄圖以小博大,敗亡指日可待也。哀哉,此非吾欲要前去之所。”
遂令弟子等掉轉車頭,迴鄒國而去。孟子迴到鄒國,安居家鄉,退而與弟子萬章等著書立說,直到老死,再也沒有離開過鄒國。
笑峰聞孟子說齊魯皆為周禮文化禮儀之邦,又見道路便捷,便與丁虎先前往魯國曲阜而來。
魯國是周公所封之國,都曲阜,侯爵。魯國是姬姓封國中的“宗邦”,諸侯稱之為“望國”,有“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魯國成為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
魯國地位聲望顯赫,但北麵有齊國壓製,一直未能成為大國。至戰國後期,已經非常弱小,此時國君是魯平公,魯平公無力於諸侯相爭,隻是保守曲阜國都宗廟,苟延殘喘。
笑峰與丁虎至曲阜,觀其國都宮殿建造設置,魯人見楚人來遊,以禮接待,官府還派遣隨從向導,笑峰大感意外,以為此番情況在別國從來未有過。
魯國曲阜宮殿建設設置,宗廟社稷等,皆如洛陽周天子宮殿一個樣式,又有史官,記錄國史,名為春秋。魯人對笑峰介紹道:“觀魯國宮廷社稷,便是等於觀周朝鎬京、洛陽也。”
笑峰讚不絕口,觀看了魯國宮廷社稷,便又前來瞻仰孔子墓。孔子墓在曲阜,大一頃。旁植鬆柏,終年鬱鬱蔥蔥。後世稱之為孔林。笑峰與丁虎前往孔子墓前瞻仰完畢了,魯人並為笑峰與丁虎講述孔子故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昌平鄉陬邑人,其人身高九尺餘,人皆稱為長人。生而好學,年輕時候便博學多聞,聞名魯國。魯人敬之,
孔子博學多聞,以仁義治國,魯君用為大司寇,孔子任職大司寇,誅少正卯,以明正典刑,魯國大治。齊國聞之驚恐,道:“孔子為政,魯國必霸。”便設計遺魯軍女樂,魯君沉迷女樂,誌氣消沉,政事遂懈怠,孔子之政亦不能行之。孔子遂去官周遊列國、
孔子周遊列國,弟子追隨者甚眾。孔子周遊列國諸侯,皆不能見用,後返迴魯國,編著刪減春秋。
孔子晚年返迴魯國,魯國終究不能用,孔子亦不求仕,退而著書立說。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孫氏車子鋤獲獸,不知何物,以為不祥。
便請教孔子是何物,孔子前往視之,說道:“麒麟也。”取之,麒麟口中吐有一尺書,孔子見之歎道:“吾道窮矣!”
喟然又歎曰:“莫知我夫!”弟子子貢問:“何為沒有人知道老師呢??”孔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弟子子路死於衛。孔子已經生病,聞知病情又加重了,弟子子貢請看望老師。
孔子柱著拐杖戴著頭巾負杖逍遙於門,對子貢說:“賜,你為什麽來得這麽晚呢?”
孔子歎氣,子貢見孔子如此,歎道:“太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
孔子才對謂子貢道:“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於兩柱間。昨暮我夢坐奠兩柱之閑,我原來是殷人也。”七日之後,孔子病逝。
孔子病逝之後,魯哀公為其悼念。葬孔子於魯城北泗上,弟子皆為孔子服孝守墓三年。三年心喪畢,眾弟子大哭而相訣別,都離去,有的又返迴。唯有子貢一人在孔子墓邊築廬為孔子守墓又三年,一共六年才去。
孔子弟子及魯人在孔子墓便修築屋舍房間居住,竟然達到百餘家,形成村落城邑,便將這裏取名為孔裏。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墓。
從孔子逝世到今日,已經一百七十餘年了。
笑峰與丁虎聽完魯人所講述孔子平生故事,才知曉孔子的道德學問高深,其在世時候雖然不為諸侯所用,死後卻成名千古,影響居大,乃一代偉人。
魯國之所以成為禮儀文化之邦,亦因為孔子,而魯國本來因為是禮儀文化之邦,也造就了孔子。
笑峰又迴想起孟子對自己所言,愈加敬佩孔子,笑峰以前讀百家之書,曾知道顏淵讚歎孔子之言,便對丁虎道:“仰之彌高,鑽之彌深,此所謂也。”丁虎卻一知半解,難以理解其意。
魯國有泰山,泰山乃天下名山,三代帝王,皆於泰山封禪,封泰山,禪梁父。笑峰聞知,欲要登泰山一遊,魯人熱情為向導,並提供飲食。笑峰謝過,於是與丁虎馳馬泰安,徒步登上泰山,果然見山勢巍峨,氣勢磅礴,笑峰站立泰山之巔,見足下雲海翻滾,遙望東邊,海天相接,時值清晨,一輪紅日噴薄而出,天地間一片鮮豔緋紅,景象十分壯麗。
笑峰駐足觀之,隻覺心潮澎湃,胸中有一股浩然之氣在激蕩。就連丁虎,也為眼前壯麗河山而折服,對笑峰道:“人言泰山巍峨,氣象壯觀,丁某還不信之,今番此來,親臨其境,才覺巴山秦嶺皆無此等氣勢也。”
泰山之宏偉壯觀,為曆代所驚歎折服,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魯的說法。後世唐代詩聖杜工部,曾登泰山,有一首五律詠泰山道: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笑峰觀看良久,不勝讚歎,魯人向導又對笑峰與丁虎介紹道:“自堯舜,下至三代帝王,皆多有封禪泰山者,泰山,五嶽至尊,天子之山也。”
笑峰問道:“古代君王封禪泰山典禮,可級為隆重,君知其詳乎?”
向導道:“隻有受命於天之聖王天子者,方可封禪泰山。否則,就不能。”
笑峰道:“如此說來,這封禪泰山之事,並非曆代君王想要封禪即可封禪乎?”
向導道:“然也,昔日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欲要封禪泰山,管仲卻勸阻,言齊桓公還尚不能有此資格。齊桓公最終也未能封禪。”
笑峰聞言喟然歎道:“縱如齊桓公如此功業,都未能封禪泰山,可見受命於天之聖王,當百年難出也。”
孟子又告誡笑峰道:“君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老夫觀徐孺子,可為江湖君子之行。”笑峰感謝不盡,臨別之際,孟子問笑峰道:“徐孺子今欲要去何處?”
笑峰道:“不瞞夫子,在下聞知齊國學問大盛,欲前往一觀之。”
孟子道:“老夫剛從齊國來,齊國學術雖盛,然君王不能用,不過以此為標榜耳。老夫所以才離開。徐孺子是否欲要再齊國有所作為呢?”
笑峰道:“不敢當,在下不過是欲一觀東方大國氣象也。”
孟子道:“如此甚好,齊國雖大,非仁義之能行之國。徐孺子行俠仗義,乃江湖仁者,欲行仁道,齊國非適宜之國。今聞知燕王新立,思賢若渴,修築黃金台以招聘天下之士。老夫老矣,不能前往。孺子和不前往燕國呢?”
笑峰謝道:“多謝夫子指點。在下草莽之人,化外之民,才疏學淺,前往燕國,恐貽笑大方。所以暫時不去。待學問稍有長進,再行商議。夫子欲要望何處去呢?”
孟子答道:“老夫年老衰朽,精力不濟,難以再周遊諸侯。今番欲要迴故國安居,而宋國臨近,且先至宋國一看,然後再迴故國。”
笑峰道:“在下剛從宋國來,見宋國有覆滅敗亡之兆,恐非夫子所宜去之國也,不如不去。”
孟子笑道:“老夫聞宋國國君欲有一番作為,然而離經叛道甚遠,老夫前去宋國,正是為此。徐孺子且行珍重,就此告辭。”
孟子令車駕前行,笑峰與丁虎駐馬目送之。孟子車駕遠去,丁虎問笑峰道:“孟子乃學問大家,明知宋國有敗亡之象,為何還要執意前去呢?”
笑峰道:“此仁者也,當身體力行,以兼濟天下。明知不可為,而勉為其為之。”
孟子至宋國睢陽,遣弟子萬章與公孫醜前來見宋王偃,宋王偃聞孟子來,甚喜,對萬章與公孫醜道:“寡人欲複興宋國,今以勁宋之名而行霸道,可乎?”
萬章道:“大王以千乘之國,而欲行霸道,恐非明智之舉。”
宋王偃道:“寡人東敗齊,取五城,南催楚,拓地三百裏,西又敗魏軍,號稱勁宋,為何不可行霸道於天下乎?”
公孫醜道:“王者以仁道行天下,不聞以霸道行天下。今大王雖然以勁宋三敗齊楚魏三國,然三國已經震怒,大王尚不知也。安可行霸道乎?”
宋王偃道:“寡人欲要問策於孟子,非其弟子。”
萬章、公孫醜聞言,便退出宋王宮中,迴來見孟子,講述宋君之言,孟子道:“孔子言:朽木不可雕也,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今宋國有桀宋之惡名,卻不修仁德,反行霸道,妄圖以小博大,敗亡指日可待也。哀哉,此非吾欲要前去之所。”
遂令弟子等掉轉車頭,迴鄒國而去。孟子迴到鄒國,安居家鄉,退而與弟子萬章等著書立說,直到老死,再也沒有離開過鄒國。
笑峰聞孟子說齊魯皆為周禮文化禮儀之邦,又見道路便捷,便與丁虎先前往魯國曲阜而來。
魯國是周公所封之國,都曲阜,侯爵。魯國是姬姓封國中的“宗邦”,諸侯稱之為“望國”,有“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魯國成為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
魯國地位聲望顯赫,但北麵有齊國壓製,一直未能成為大國。至戰國後期,已經非常弱小,此時國君是魯平公,魯平公無力於諸侯相爭,隻是保守曲阜國都宗廟,苟延殘喘。
笑峰與丁虎至曲阜,觀其國都宮殿建造設置,魯人見楚人來遊,以禮接待,官府還派遣隨從向導,笑峰大感意外,以為此番情況在別國從來未有過。
魯國曲阜宮殿建設設置,宗廟社稷等,皆如洛陽周天子宮殿一個樣式,又有史官,記錄國史,名為春秋。魯人對笑峰介紹道:“觀魯國宮廷社稷,便是等於觀周朝鎬京、洛陽也。”
笑峰讚不絕口,觀看了魯國宮廷社稷,便又前來瞻仰孔子墓。孔子墓在曲阜,大一頃。旁植鬆柏,終年鬱鬱蔥蔥。後世稱之為孔林。笑峰與丁虎前往孔子墓前瞻仰完畢了,魯人並為笑峰與丁虎講述孔子故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昌平鄉陬邑人,其人身高九尺餘,人皆稱為長人。生而好學,年輕時候便博學多聞,聞名魯國。魯人敬之,
孔子博學多聞,以仁義治國,魯君用為大司寇,孔子任職大司寇,誅少正卯,以明正典刑,魯國大治。齊國聞之驚恐,道:“孔子為政,魯國必霸。”便設計遺魯軍女樂,魯君沉迷女樂,誌氣消沉,政事遂懈怠,孔子之政亦不能行之。孔子遂去官周遊列國、
孔子周遊列國,弟子追隨者甚眾。孔子周遊列國諸侯,皆不能見用,後返迴魯國,編著刪減春秋。
孔子晚年返迴魯國,魯國終究不能用,孔子亦不求仕,退而著書立說。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孫氏車子鋤獲獸,不知何物,以為不祥。
便請教孔子是何物,孔子前往視之,說道:“麒麟也。”取之,麒麟口中吐有一尺書,孔子見之歎道:“吾道窮矣!”
喟然又歎曰:“莫知我夫!”弟子子貢問:“何為沒有人知道老師呢??”孔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弟子子路死於衛。孔子已經生病,聞知病情又加重了,弟子子貢請看望老師。
孔子柱著拐杖戴著頭巾負杖逍遙於門,對子貢說:“賜,你為什麽來得這麽晚呢?”
孔子歎氣,子貢見孔子如此,歎道:“太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
孔子才對謂子貢道:“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於兩柱間。昨暮我夢坐奠兩柱之閑,我原來是殷人也。”七日之後,孔子病逝。
孔子病逝之後,魯哀公為其悼念。葬孔子於魯城北泗上,弟子皆為孔子服孝守墓三年。三年心喪畢,眾弟子大哭而相訣別,都離去,有的又返迴。唯有子貢一人在孔子墓邊築廬為孔子守墓又三年,一共六年才去。
孔子弟子及魯人在孔子墓便修築屋舍房間居住,竟然達到百餘家,形成村落城邑,便將這裏取名為孔裏。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墓。
從孔子逝世到今日,已經一百七十餘年了。
笑峰與丁虎聽完魯人所講述孔子平生故事,才知曉孔子的道德學問高深,其在世時候雖然不為諸侯所用,死後卻成名千古,影響居大,乃一代偉人。
魯國之所以成為禮儀文化之邦,亦因為孔子,而魯國本來因為是禮儀文化之邦,也造就了孔子。
笑峰又迴想起孟子對自己所言,愈加敬佩孔子,笑峰以前讀百家之書,曾知道顏淵讚歎孔子之言,便對丁虎道:“仰之彌高,鑽之彌深,此所謂也。”丁虎卻一知半解,難以理解其意。
魯國有泰山,泰山乃天下名山,三代帝王,皆於泰山封禪,封泰山,禪梁父。笑峰聞知,欲要登泰山一遊,魯人熱情為向導,並提供飲食。笑峰謝過,於是與丁虎馳馬泰安,徒步登上泰山,果然見山勢巍峨,氣勢磅礴,笑峰站立泰山之巔,見足下雲海翻滾,遙望東邊,海天相接,時值清晨,一輪紅日噴薄而出,天地間一片鮮豔緋紅,景象十分壯麗。
笑峰駐足觀之,隻覺心潮澎湃,胸中有一股浩然之氣在激蕩。就連丁虎,也為眼前壯麗河山而折服,對笑峰道:“人言泰山巍峨,氣象壯觀,丁某還不信之,今番此來,親臨其境,才覺巴山秦嶺皆無此等氣勢也。”
泰山之宏偉壯觀,為曆代所驚歎折服,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魯的說法。後世唐代詩聖杜工部,曾登泰山,有一首五律詠泰山道: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笑峰觀看良久,不勝讚歎,魯人向導又對笑峰與丁虎介紹道:“自堯舜,下至三代帝王,皆多有封禪泰山者,泰山,五嶽至尊,天子之山也。”
笑峰問道:“古代君王封禪泰山典禮,可級為隆重,君知其詳乎?”
向導道:“隻有受命於天之聖王天子者,方可封禪泰山。否則,就不能。”
笑峰道:“如此說來,這封禪泰山之事,並非曆代君王想要封禪即可封禪乎?”
向導道:“然也,昔日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欲要封禪泰山,管仲卻勸阻,言齊桓公還尚不能有此資格。齊桓公最終也未能封禪。”
笑峰聞言喟然歎道:“縱如齊桓公如此功業,都未能封禪泰山,可見受命於天之聖王,當百年難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