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永樂二年
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 作者:庚午1990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新年的氛圍在空氣中漸漸彌漫開來,朱高熾於世子府中,親執筆墨,欲書一封拜年帖送往京師呈予朱棣。寫至興處,他的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向王玨的西山工坊,那平坦堅實的柏油路仿佛就在眼前,其帶來的震撼與憧憬至今仍縈繞心間。
於是,他筆鋒一轉,將自己在工坊的所見所聞細細寫下,更表明了欲大力擴展瀝青產業,在大明各城之間修築瀝青道路的宏大構想。
書畢,朱高熾召來王玨,問詢此事的可行性。王玨聞其言,麵上略帶苦笑,緩聲道:
“殿下,屬下深知若能在大明諸城鋪設柏油路,於交通、民生、工商業乃至軍事等諸方麵,皆會產生極為深遠之影響。然欲成此大業,所需瀝青數量實難估量。即便朝廷全力施為,於全大明各大煤礦周邊皆設立瀝青工坊,恐亦難以滿足需求。”
朱高熾眉頭緊鎖,心中那股急切與無奈交織的情緒,恰似王玨曾勸他減重時,望著眼前摯愛佳肴卻不能食的感受。
“難道當真別無他法?”他的聲音中透著一絲不甘。
王玨輕歎了口氣,道:“殿下心急,屬下亦感同身受。當下之計,唯有兩種途徑。其一,朝廷選派精於勘探之人,前往各地探尋天然石炭礦脈,同時於大明各地石炭礦脈周遭廣設瀝青工坊,而後依優先級之高低,逐步鋪設道路。”
朱高熾微微頷首,追問道:“其二呢?”
王玨嘴角浮起一抹笑意,道:“世子殿下有所不知,大明境內實有諸多天然瀝青礦。若能早日覓得並開采加工,瀝青產量必可大幅提升。隻是朝中不知可有擅長此道之人才。再者,猛火油之中亦能提煉出瀝青,若能尋得儲量頗豐之猛火油礦,屬下可改進工藝,嚐試以猛火油煉製瀝青。”
朱高熾微微皺眉,他雖飽讀詩書,卻從未聽聞天然瀝青礦之事,至於猛火油,雖於軍隊中略有應用,然詳情亦知之甚少。
“故而,若欲進一步擴增瀝青產量,尚需遣人之代擬稿各處勘探瀝青與猛火油礦。隻是此等人才,恐難尋覓,唯有徐徐摸索。”
王玨的話語中透著一絲無奈。他心中明白,在這缺乏後世先進勘探技術與設備的時代,想要尋到天然瀝青礦就如同大海撈針,且瀝青尚未被百姓廣泛認知接受,即便發現,亦恐遭忽視。
據他的記憶所及,天然瀝青礦似主要分布於雲南、四川、陝西一帶,更處於人跡罕至地。而石油則以其家鄉東北及新疆儲量頗為可觀,隻是此二地,於當下大明統治範圍而言,皆不完全在大明掌控之內。
王玨又歎了口氣,對朱高熾說道:“此正是屬下要說的關鍵所在,殿下。即便尋得充足資源,仍需耗費大量時日與人力,培養精通瀝青製作的專業人才。瀝青製作工藝雖原理並非極為複雜,然其中卻暗藏諸多危險,且涉及陶土燒製、金屬加工等技藝,欲使其大規模發展,絕非旦夕之功。”
朱高熾滿臉無奈地長歎一聲,道:“孤已然明了,是孤過於急切了。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既知尚有漫漫長路要走,自當即刻啟程。孤已手書予父皇,詳述瀝青之優勢與便利,待父皇迴信,孤便上書懇請父皇加大瀝青製作規模。”
王玨恭敬行禮,道:“屬下定當竭盡所能,輔佐殿下成就此宏圖偉業!”
實則王玨心中清楚,即便後世以基建狂魔而聞名的政府與百姓,欲達成此等規模的建設,亦需曆經數十載光陰。憶起自己家鄉那條通往縣城之路,直至自己臨近大學方得以修築。
然朱高熾所言亦無差,萬事開頭難,隻要起了良好開端,憑大明之雄厚資源與百姓之無窮智慧,隻要持之以恆,不斷改良技藝,終有一日能實現他與朱高熾心中之願景。
新年轉瞬即至。王玨將二狗一家、陳宇、楊蒙與付恩卿聚於一處。眾人雖無血緣之親,然多年相處下來,已以王玨為核心,形成了一個溫暖的團體。王玨念及往後數年眾人恐難再團聚,便期望能共度一個歡樂祥和的新年。
正月初八,各處產業休假完畢複工之際,王玨率眾人前往西山工坊,為工人們送上新春紅包與禮品。同時鄭重宣布,自今年起,西山工坊之生產、安全管理與研發事務,皆由董寧執掌。
工人們望向董寧的目光中,滿是敬佩與羨慕。誰能想到,這位昔日從陝西遷至北京的燒炭匠人,於短短一年間,便能在偌大的西山工坊中脫穎而出,占據如此重要之地位。
此時的皇宮之中,朱棣確定了太子人選之後,心境頗為輕鬆。加之新年的喜慶氛圍,讓操勞一年的他亦覺舒緩不少。此刻,他正手持朱高熾的來信,細細研讀。
除了開篇洋洋灑灑的拜年賀詞,其後關於王玨西山工坊與瀝青的描述,更令他興致盎然。身為馬上皇帝,朱棣雖未親見柏油路,然從長子的字裏行間,他敏銳地洞察到柏油路於軍事方麵的重大價值。若境內諸城皆有柏油路相通,無論何處生發變故,附近州府皆能於最短時間內作出響應,此於大明之軍事調度與國土防禦,意義非凡。
朱棣一時間興趣大增,本欲迴信詳詢瀝青之事,然念及年後便要冊封朱高熾為太子,亦不差這數日,屆時將眾人召至京城問詢,自能了解得更為透徹。
他再次審視手中信件,微微而笑,喃喃道:“且先過個好年,待年後再作計較。”
正月十三,朱棣率文武百官於京城南郊舉行盛大祭天地之禮。禮成之後,二十七日,朱棣頒下旨意,召世子高熾與高陽王高煦迴京,同時召僧人道衍與王玨入宮麵聖。
旨意既出,朝中大臣心中皆明,自永樂元年三月陛下商議冊立太子以來,懸而未決近一年之久的太子之位,終要塵埃落定了。
於是,他筆鋒一轉,將自己在工坊的所見所聞細細寫下,更表明了欲大力擴展瀝青產業,在大明各城之間修築瀝青道路的宏大構想。
書畢,朱高熾召來王玨,問詢此事的可行性。王玨聞其言,麵上略帶苦笑,緩聲道:
“殿下,屬下深知若能在大明諸城鋪設柏油路,於交通、民生、工商業乃至軍事等諸方麵,皆會產生極為深遠之影響。然欲成此大業,所需瀝青數量實難估量。即便朝廷全力施為,於全大明各大煤礦周邊皆設立瀝青工坊,恐亦難以滿足需求。”
朱高熾眉頭緊鎖,心中那股急切與無奈交織的情緒,恰似王玨曾勸他減重時,望著眼前摯愛佳肴卻不能食的感受。
“難道當真別無他法?”他的聲音中透著一絲不甘。
王玨輕歎了口氣,道:“殿下心急,屬下亦感同身受。當下之計,唯有兩種途徑。其一,朝廷選派精於勘探之人,前往各地探尋天然石炭礦脈,同時於大明各地石炭礦脈周遭廣設瀝青工坊,而後依優先級之高低,逐步鋪設道路。”
朱高熾微微頷首,追問道:“其二呢?”
王玨嘴角浮起一抹笑意,道:“世子殿下有所不知,大明境內實有諸多天然瀝青礦。若能早日覓得並開采加工,瀝青產量必可大幅提升。隻是朝中不知可有擅長此道之人才。再者,猛火油之中亦能提煉出瀝青,若能尋得儲量頗豐之猛火油礦,屬下可改進工藝,嚐試以猛火油煉製瀝青。”
朱高熾微微皺眉,他雖飽讀詩書,卻從未聽聞天然瀝青礦之事,至於猛火油,雖於軍隊中略有應用,然詳情亦知之甚少。
“故而,若欲進一步擴增瀝青產量,尚需遣人之代擬稿各處勘探瀝青與猛火油礦。隻是此等人才,恐難尋覓,唯有徐徐摸索。”
王玨的話語中透著一絲無奈。他心中明白,在這缺乏後世先進勘探技術與設備的時代,想要尋到天然瀝青礦就如同大海撈針,且瀝青尚未被百姓廣泛認知接受,即便發現,亦恐遭忽視。
據他的記憶所及,天然瀝青礦似主要分布於雲南、四川、陝西一帶,更處於人跡罕至地。而石油則以其家鄉東北及新疆儲量頗為可觀,隻是此二地,於當下大明統治範圍而言,皆不完全在大明掌控之內。
王玨又歎了口氣,對朱高熾說道:“此正是屬下要說的關鍵所在,殿下。即便尋得充足資源,仍需耗費大量時日與人力,培養精通瀝青製作的專業人才。瀝青製作工藝雖原理並非極為複雜,然其中卻暗藏諸多危險,且涉及陶土燒製、金屬加工等技藝,欲使其大規模發展,絕非旦夕之功。”
朱高熾滿臉無奈地長歎一聲,道:“孤已然明了,是孤過於急切了。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既知尚有漫漫長路要走,自當即刻啟程。孤已手書予父皇,詳述瀝青之優勢與便利,待父皇迴信,孤便上書懇請父皇加大瀝青製作規模。”
王玨恭敬行禮,道:“屬下定當竭盡所能,輔佐殿下成就此宏圖偉業!”
實則王玨心中清楚,即便後世以基建狂魔而聞名的政府與百姓,欲達成此等規模的建設,亦需曆經數十載光陰。憶起自己家鄉那條通往縣城之路,直至自己臨近大學方得以修築。
然朱高熾所言亦無差,萬事開頭難,隻要起了良好開端,憑大明之雄厚資源與百姓之無窮智慧,隻要持之以恆,不斷改良技藝,終有一日能實現他與朱高熾心中之願景。
新年轉瞬即至。王玨將二狗一家、陳宇、楊蒙與付恩卿聚於一處。眾人雖無血緣之親,然多年相處下來,已以王玨為核心,形成了一個溫暖的團體。王玨念及往後數年眾人恐難再團聚,便期望能共度一個歡樂祥和的新年。
正月初八,各處產業休假完畢複工之際,王玨率眾人前往西山工坊,為工人們送上新春紅包與禮品。同時鄭重宣布,自今年起,西山工坊之生產、安全管理與研發事務,皆由董寧執掌。
工人們望向董寧的目光中,滿是敬佩與羨慕。誰能想到,這位昔日從陝西遷至北京的燒炭匠人,於短短一年間,便能在偌大的西山工坊中脫穎而出,占據如此重要之地位。
此時的皇宮之中,朱棣確定了太子人選之後,心境頗為輕鬆。加之新年的喜慶氛圍,讓操勞一年的他亦覺舒緩不少。此刻,他正手持朱高熾的來信,細細研讀。
除了開篇洋洋灑灑的拜年賀詞,其後關於王玨西山工坊與瀝青的描述,更令他興致盎然。身為馬上皇帝,朱棣雖未親見柏油路,然從長子的字裏行間,他敏銳地洞察到柏油路於軍事方麵的重大價值。若境內諸城皆有柏油路相通,無論何處生發變故,附近州府皆能於最短時間內作出響應,此於大明之軍事調度與國土防禦,意義非凡。
朱棣一時間興趣大增,本欲迴信詳詢瀝青之事,然念及年後便要冊封朱高熾為太子,亦不差這數日,屆時將眾人召至京城問詢,自能了解得更為透徹。
他再次審視手中信件,微微而笑,喃喃道:“且先過個好年,待年後再作計較。”
正月十三,朱棣率文武百官於京城南郊舉行盛大祭天地之禮。禮成之後,二十七日,朱棣頒下旨意,召世子高熾與高陽王高煦迴京,同時召僧人道衍與王玨入宮麵聖。
旨意既出,朝中大臣心中皆明,自永樂元年三月陛下商議冊立太子以來,懸而未決近一年之久的太子之位,終要塵埃落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