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山工坊之中,朱高熾仿若踏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奇世界。工坊裏,各類從未見過的生產設備,精妙的溫度計、神奇的工藝令人目不暇接,規整的道路縱橫交錯,此前從未在大明出現的產品更是彰顯著無盡的創造力。


    而這工坊新穎獨特的建設經營模式,更是如同一顆璀璨的新星,在這片土地上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朱高熾心中明了,王玨能在短短時光內,從一介平凡布衣崛起,帶著二狗締造出如此大規模的產業,養活眾多工人,這其中固然有自己世子身份所給予的庇佑。若無這層身份的護持,王玨想要達成這般成就,必定會遭遇重重艱難險阻,仿若逆水行舟。


    然而,歸根結底,最為關鍵的還是王玨自身那些多如繁星的奇思妙想。恰似那能點石成金的神奇妙手。換做旁人,即便有外力扶持,若自身缺乏這份獨特的才情與智慧,亦是難以鑄就如此輝煌。


    朱高熾的思緒不禁飄飛,心中萬分慶幸當年守城之時發現了王玨這等奇才,他深知,有了這西山工坊的範例,若能在大明各地予以複製推行,再加上那令人驚歎不已的柏油路,一旦其如脈絡般鋪設至大明的每一寸土地,無疑將引領大明邁入一個全新的紀元。彼時,百姓的生活將會更加富足安康,國家的實力亦會如旭日東升般愈發強盛。


    隻是,這般宏偉之事,僅靠與父皇書信往來實難闡述詳盡。況且,其中涉及皇家產業,說起來亦算是皇家私事,自是適宜關起門來,於自家人之間細細商議。


    此刻的朱高熾,滿心無比渴望奔赴京師,與父親朱棣促膝詳談,將心中所思、所盼、所謀一一傾訴。然如今未得皇命,他亦不敢擅自離開北京,隻能將這熾熱的渴望深埋心底,靜候合適時機。


    待送走了朱高熾,王玨見工坊這邊諸事皆井然有序,仿若一部精密的儀器有條不紊地運轉著。他心中稍安,遂決定迴慶壽寺。


    年關將至,每一寸空氣似乎都彌漫著歲末特有的氣息。王玨一念及即將前往京師為官,心中便對未來充滿了迷茫與彷徨。他不知將來該如何在朝堂和官場中尋得立足之地,亦不知該如何妥善自處。在這困惑與不安的驅使下,他唯有前往慶壽寺,向自己的師父道衍尋求解惑之道。


    王玨於慶壽寺中尋得道衍,目光中滿是誠摯與迷茫,輕聲問道:


    “師父,弟子對官場之事全然懵懂,猶如置身於黑暗之中,不見一絲光亮。今後入朝為官,該如何在朝堂中立足?還請師父為弟子撥開迷霧,指明方向。”


    道衍聞言,微微垂首,略作思量。那深邃的眼眸中似有智慧的波光流轉,片刻後,他緩緩開口說道:


    “為官之道,其核心要旨自是清正廉潔、勤政愛民。此點為師對你倒無甚擔憂。你生性淡泊良善,且有那功成不居的謙遜品德。以你的才情與操守,決然不會涉足搜刮民脂民膏之事。僅這一點,便能為你免去諸多官場煩擾與災禍。”


    道衍稍作停頓,目光中透著一絲凝重,繼而說道:“再者,便是派係之事。朝中文武百官猶如繁星密布,派係林立,錯綜複雜。你身處其中,亦難以獨善其身。你最早為世子所用,日後自會被視作世子一係的近臣。如此一來,你需有所籌謀。一方麵,要與支持世子的官員緊密交好,彼此扶持,共圖大業;另一方麵,行事務必謹慎小心,切不可肆意妄為,以免在朝中無端樹敵,亦不可授人以柄,為自己與世子招來禍端。


    還有最為關鍵的一點,無論何時,你需牢記,即便世子被封為太子,這大明江山的主宰者仍是陛下。陛下,才是你最為堅實、最為強大的靠山。為師雖一直為陛下效力,然不曾涉足京城厰太深,亦不知曉太多。所能教導於你的,便是這些了。”


    王玨聽聞師父之言,輕輕歎了口氣,麵上滿是懊惱之色,說道:


    “弟子近來所煩惱的,正是此事。朝中官員的關係猶如一團亂麻,錯綜複雜,弟子著實擔心難以應對自如。相較之下,倒不如留在北京,安心經營工坊產業,反倒自在逍遙。”


    道衍聞得王玨此言,不禁哈哈一笑,那笑聲穿透寺廟的靜謐,迴蕩在空氣中。他說道:


    “莫說你這初涉官場之人,便是為師,又何嚐不想長留這慶壽寺呢?如今陛下已然穩固皇位,根基深厚,為師亦覺是時候功成身退了。正好可於此潛心鑽研佛學,體悟無上智慧。朝堂之上,自有文武百官輔佐陛下,共理朝政,維持這大明江山的繁榮昌盛。”


    王玨凝視著自己的師父,他知曉道衍所言絕非虛言。他恭敬說道:


    “陛下對師父甚為倚重,猶如梁柱之於大廈。怎能容師父輕易避世清修,如此豈不是埋沒了師父的一身絕世才智?依弟子愚見,陛下日後對師父必定還有重用,師父於這大明的意義非凡,不可輕離。”


    道衍聞言,隻是輕輕一笑,似不願再繼續此話題。他話鋒一轉,說道:


    “你來的恰是時候。前幾日馬和來信,言其刊印了《佛說摩利支天經》,並懇請為師撰寫題記,且表明了拜師之意。為師見他一心向佛,誠心可嘉,便決意收他入門。已然迴信告知他,此後馬和便為菩薩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馬和在靖難之役中,追隨陛下南下,戰功赫赫,如今更是位居內官之首,備受陛下信任,委以重任。為師知曉你與他關係甚篤,今後又同為為師弟子,想必會更加親近。於朝中行事,亦能彼此照應,多些便利。”


    王玨聞得此言,頓時大喜過望。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仿若孩童得了心儀已久的寶物。他激動說道:


    “恭喜師父收得佳徒。馬大哥向來心懷赤誠,且一心向佛,日後定能傳承師父的佛學衣缽,將佛法弘揚光大。”


    道衍嗬嗬一笑,擺了擺手,說道:“行了行了,年關將近,你且將你的那些產業好生打理一番。莫要等到陛下旨意一下,你這邊卻還遺留一堆爛攤子,手忙腳亂。”


    王玨趕忙拜倒,恭敬說道:“師父放心,弟子已將諸事安排妥當。即便離開之後,北京這邊的產業亦有專人悉心打理,定不會出絲毫差池。”


    年關歲末,這個特殊的時節對於每一個華夏兒女而言,有著非凡而獨特的意義。它宛如一道分水嶺,意味著一年的辛勤耕耘與忙碌奔波已然進入了最後的收官階段。


    這一年裏,所有的喜悅、收獲、煩惱和遺憾,都將隨著新年的到來而緩緩落幕,畫上一個暫時的句點。而許多懸而未決之事,亦仿若被這歲末的浪潮推動著,需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予以解決,以便迎接一個全新的開始,開啟新的篇章。


    此時的朱棣,亦深知必須確定太子之位的歸屬。此事猶如一塊巨石,沉甸甸地壓在他的心頭。早先太子之位未定,淇國公丘福多次進言,稱朱高煦戰功卓著,應立其為太子。朱棣對次子心中亦有偏愛之情。朱高煦生性勇猛,在諸多戰役中皆表現出非凡的果敢與決斷,仿若一把鋒利的寶劍,鋒芒畢露。


    然而,朱棣亦深知,廢長立幼於情於理皆難以服眾,更何況朝中大臣大部分皆傾向於擁立長子高熾為太子。高熾生性仁孝,心懷寬厚,猶如溫潤美玉,德行無缺。且其處理政務時,展現出的睿智與沉穩,亦令人讚歎。


    十二月十九日,朱棣私下召見解縉,與其論及太祖文集之事。待議事完畢,朱棣又提及立太子之事。


    解縉麵容嚴肅,義正言辭地說道:“皇長子仁孝,此乃天下皆知之事。其德行操守,深得人心,當立為太子。”


    朱棣聽聞此言,麵上並無甚反應。這般類似的理由,他已聽過太多遍,耳朵都似起了繭子。


    解縉見皇上毫無表態之意,心中焦急萬分,思緒如飛轉的陀螺。突然,他靈機一動,仿若一道靈光閃過腦海。他急忙叩頭,高聲說道:“好聖孫。”


    聖孫者,朱瞻基也。朱瞻基自出生之時,便伴有祥瑞降臨,仿若天賜神子。其自幼聰慧過人,舉止不凡,展現出非凡的帝王之姿。


    朱棣一聽解縉提及自己的寶貝孫子,心中頓時感慨萬千。他仿佛看到了大明未來的無限希望,那是一幅江山永固、繁榮昌盛的宏偉畫卷。長子朱高熾本就才能出眾,德行完備,再加上這聰慧絕倫的寶貝孫子,為了這大明江山的千秋萬代,傳承不息,朱棣心中終於有了決斷。


    他微微點頭,示意解縉退下。解縉見太子之位總算是塵埃落定,心中一塊大石落地,欣然領命告退。


    朱棣亦決定年後便正式冊立太子,組建東宮,如此一來,亦可避免朝堂之上因太子之位懸而未決而導致人心離散,暗潮湧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庚午199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庚午1990並收藏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