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新皇新政
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 作者:庚午1990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處置了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一眾建文舊臣之後,朱棣心中卻依舊覺得此事做得還不夠徹底。這些人過往的言行舉止,已然讓朱棣清醒地意識到,若要讓大明的黎民百姓真心承認自己乃是正統所在,那就必須徹底消除大哥朱標以及侄子朱允炆身上所承載的正統名分。
迴想起此前自己曾下令以天子之禮安葬朱允炆,朱棣此刻不禁微微感到懊悔。而念及大哥朱標時,朱棣更是忍不住再次喟然長歎,他深知若大哥尚在人世,定然不會如朱允炆那般對待宗親,而自己恐怕也絕不會萌生出一絲一毫謀逆篡位的念頭。
雖說自己已然從大哥之子手中奪過了皇位,內心深處對大哥著實愧疚萬分,可朱棣經過深思熟慮後,還是毅然決定廢除大哥和侄子朱允炆的皇帝稱號,試圖以此來大力宣揚自己的正統地位,同時也期望能夠消除他們父子二人在大明百姓心中留下的影響。
就在二十六日這一日,南京城中處處彌漫著肅穆的氛圍。眾人皆依照旨意行事,將興宗孝康皇帝的牌位遷移至陵園之中,曾經的尊號不再繼續沿用,而是仍舊稱其為懿文太子。這看似僅僅隻是一個名號上的簡單更改,然而卻仿佛在無聲之間宣告著一個舊時代已然徹底落下了帷幕,而嶄新的秩序正有條不紊地逐步建立起來。
秋七月初一,明媚的陽光傾灑在南郊的廣袤大地上。朱棣身著莊重華貴的冕服,親自蒞臨主持那大祭天地的隆重儀式。在這莊嚴肅穆的場合之中,朱棣向著天地鄭重宣告自己已然成為大明的帝王,同時也順帶著祭奉明太祖。
待祭禮完畢之後,一道詔書頒布至天下各處:“今年以洪武三十五年作為紀年,明年則定為永樂元年。建文帝在位之時所更改的成文法製,全部恢複為舊有的製度。”
此詔令一經下達,意味著過往建文朝所留下的諸多施政痕跡都將要被一一抹去,一切都要重新迴歸到太祖時期的舊模樣。這對於整個大明的官場以及民間而言,無疑是引發了一場不小的震動。
隨後的近半年,陸陸續續的旨意從京城發出,宣布著朱棣這位新皇對朝堂的一係列改革。
為恢複民生,朱棣還下達旨意:“山東、北平、河南這些遭受兵禍侵擾的州縣,免除徭役三年;未曾遭受兵禍的州縣以及鳳陽、淮安、徐、滁、揚三州,減免租稅一年;而餘下的全國其他州縣,則全部減免今年田租的一半。”
這道詔令,恰似給那些曆經戰亂之苦的百姓們送來了一絲難得的喘息之機。在那些飽受兵災折磨的地方,百姓們聽聞可以免除徭役,眼眸之中瞬間燃起了些許希望的火苗,仿佛已然看到了往後的日子能夠慢慢恢複生機的那一抹曙光。
而其他地區的人們,也因田租得到減免而暗自鬆了一口氣,內心對新皇的這一惠民舉措滿是感恩之情。
七月二日,朱棣下詔任命前北平按察使陳瑛為左副都禦使,並且做出了一項至關重要的決定,那就是將建文朝廢棄的官員全部予以恢複任用。這一舉措,一方麵是為了填補當下朝堂由於大肆誅殺建文舊臣而出現的諸多空缺,另一方麵也是在向天下人昭示,自己並非是那種一味排斥舊人的君主,隻要願意為新朝盡心盡力地效力,過往的一切皆可既往不咎。
七月三日,朝廷恢複太祖時期的官製,整個朝堂旋即開始緊鑼密鼓地重新梳理起官員體係,各方都在齊心協力地進行調整,盼望著能夠盡快讓朝堂恢複正常的運轉秩序。
同樣也是在這一天,朱棣下旨改封吳王允熥為廣澤王、衡王允熞為懷恩王、徐王允熙為敷惠王,讓他們隨同母妃呂氏一同居住在懿文太子的陵園之中。這幾位皇子,在這場靖難風雲的席卷之下,已然失去了曾經所擁有的尊貴地位,隻能在那陵園之中伴著往昔的迴憶默默度日。他們望著那熟悉卻又透著幾分陌生的宮牆,心中滿是對命運無常的無盡感慨,可事已至此,也唯有默默接受這已然既定的安排了。
七月底,朱棣再次下旨,任命江陰侯吳高總督河南、陝西兩地的兵備事務,讓其肩負起安撫軍民的重要職責。尚書嚴震直、王純以及府尹薛正言等人紛紛領命,踏上了巡視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等地的路途。他們一路巡查,目睹那些因戰亂而變得破敗不堪的村落,看到百姓們流離失所、麵容憔悴且麵黃肌瘦的淒慘模樣,不禁在心中暗暗發誓,定要竭盡全力讓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重新迴歸安寧,使百姓們能夠再次過上安穩祥和的日子。
在坐穩皇位之後,朱棣深切體會到了治理國家的千辛萬苦,也明白自己迫切需要一批賢能的肱股之臣來輔佐自己治理大明江山。
八月一日,侍讀解縉、編修黃淮進入文淵閣開始供職。沒過多久,又下令讓侍讀胡廣、修撰楊榮、編修楊士奇、檢討金幼孜、胡儼一同入朝為官,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與決策。
這些學識淵博、滿腹經綸的飽學之士匯聚一堂,這本該是一幅令人振奮不已的文化盛景,然而在這靖難之役過後的特殊時期,卻又帶著幾分複雜而微妙的意味。他們心裏都很清楚朝堂之上暗潮湧動,而此時鐵鉉被處以淩遲極刑的事更是讓他們心有餘悸。也正因如此,盡管他們懷揣著治國安邦的遠大抱負,卻也隻能小心翼翼地在新皇的眼皮子底下施展自己的才華,不敢有絲毫的差池出現。
為保北方邊境安穩,朱棣命左軍都督劉真前去鎮守遼東,肩負起保衛邊疆的重任。他深知遼東之地對於大明江山的重要性,所以一到任便雷厲風行地開始整飭軍務,大力加強邊防力量,同時用心訓練士兵。在他的一番努力之下,那片廣袤無垠的邊疆之地漸漸多了幾分安穩祥和的氣息。
為了能夠更好地監察天下的情況,八月六日,朱棣分別派遣禦使去往各地察看利弊。這些禦使們肩負著朝廷賦予的重要使命,紛紛奔赴各地。他們深入民間,用心去了解百姓們的疾苦,仔細查看地方官員的所作所為,並且將所看到的一切情況如實記錄下來,以便朝廷可以依據這些情況做出更為妥善的決策,進一步改善天下的治理狀況。
在軍事方麵,朱棣也開始向大明的各個地方分派武將,以此來維護江山的穩定。
八月七日,任命都督何福為征虜將軍,前去鎮守寧夏,同時節製陝西行都司;任命都督同知韓觀前往江西練兵,節製廣東、福建兩地。他們在不同的地方各司其職,發揮著各自的重要作用,或是鎮守一方保境安民,或是訓練兵馬以備不時之需,大家齊心協力共同為這剛剛經曆過動蕩的大明江山築牢根基。
十三日,西平侯沐晟奉命前去鎮守雲南。他在那片邊陲之地向來有著頗高的威望,剛一到任便積極地安撫當地的各族百姓,妥善處理諸多繁雜瑣碎的事務,使得雲南繼續保持著穩定與繁榮的良好態勢,宛如大明邊疆上一顆璀璨奪目且安穩祥和的明珠。
九月四日,朱棣開始論靖難之功進行賞賜,封丘福為淇國公、朱能為成國公,張武等十三人被封為侯,徐祥等十一人被封為伯。
緊接著又論誠懇依附之功,封駙馬都尉王寧為侯,茹瑺、陳瑄、都督同知王佐皆被封為伯。一時間,朝堂之上湧現出了許多新晉的功臣,他們因為這場靖難之役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收獲了無上的榮耀以及豐厚的賞賜
十四日,朱棣下旨規定了功臣犯死罪減俸祿的相關條例。雖說不像自己的父親那般送出免死鐵券,但這也算得上是對功臣們的一種特殊優待了,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朝廷對於功臣有所約束的考量,希望他們能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地位,切莫恃功而驕,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來。
北平作為朱棣的龍興之地,必須要讓其繁榮昌盛起來。十五日,朱棣下旨將山西那些沒有田地的貧民遷移至北平,並且賜給錢鈔,還免除賦稅五年。這一舉措旨在合理平衡兩地的人口與土地資源,讓那些貧苦的百姓能夠看到新的生活希望,同時也為北平的蓬勃發展增添充足的人力。
此外,任命韓觀為征南將軍,前去鎮守廣西,他帶著朝廷的殷切期望,踏上那片土地,守護著南方的安寧。
冬十月七日,朱棣下令讓北平州縣那些棄官逃避靖難之役的朱寧等二百一十九人通過繳納粟米的方式來免去死罪,然後將他們發配戍邊興州。這些人曾經為了躲避戰亂而逃離官職,如今雖說能夠憑借繳納粟米免去一死,可卻也要背井離鄉前往戍邊之地,麵對那未知的艱苦生活,他們的心中滿是無奈與悔恨,然而也隻能無奈地接受這命運的安排了。
十月十九日,朱棣下旨撰修《太祖實錄》,眾多史官們聽聞此令後便開始忙碌起來。他們需要細致梳理太祖一朝的諸多事跡,並且將其詳實準確地記錄下來。隻是在這撰寫的過程中,難免會受到當下朝堂局勢的影響,使得有些內容的記載變得頗為微妙起來,其中摻雜了諸多複雜難明的因素。
十月十二日,朱棣下旨遷封穀王朱橞於長沙。這位穀王在靖難之役當中也有著屬於自己的一番獨特經曆,如今被遷往長沙,心中縱然有諸多的不甘,卻也隻能乖乖聽從旨意,前往那新的封地,開啟別樣的生活了。
十一月十三日,朱棣冊立自己的後妃徐氏為皇後。卻對自己的三個兒子暫時沒有任何封賞。
對於朱允炆的兄弟,朱棣又做出了新的決定,將廣澤王允熥、懷恩王允熞廢為庶人。這兩位皇子的命運再次急轉直下,跌入了穀底,曾經尊貴的王爵被無情剝奪,往後隻能以庶人的身份在這世間艱難求生。他們望著宮牆內外發生的種種變化,心中滿是對往昔歲月的懷念,同時也對未來的日子充滿了迷茫與無助。
消息陸陸續續地傳迴北平,王玨聽聞後對此倒並不覺得太過奇怪。畢竟新皇登基,總會對舊勢力進行一番清洗,對朝廷的官場格局也勢必要進行一番重新洗牌。
隻是讓王玨感到頗為意外的是,朱棣對於自己的嫡長子朱高熾以及其餘的兩個兒子,卻至今還沒有做出任何的封賞舉動。王玨暗自思忖道:“也許對於此刻這位已然貴為永樂大帝的朱棣來說,還尚未想好究竟該立誰為儲君吧。畢竟自己本就是通過造反才登上皇位的,要是在立儲這件事上出了差錯,恐怕又會引起大明江山的動蕩不安……不過這樣也好,北平馬上就要迎來大批移民,再加上致歉信阿德流民,人口激增之下糧食不足很同意爆發饑荒,有朱高熾留在北平,也能穩定局勢,我也能抓緊時間好好搞搞建設了。”
王玨原本就對政治之事興趣寥寥,如今更是無暇去為那些靖難舊臣的悲慘遭遇而傷春悲秋,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規劃的科技發展事業當中,期望能夠趁著朱棣推行的這一係列政策,盡早實現自己的目標。
除了打算讓二狗和陳妍將肥皂和酒樓的產業繼續做大,王玨還把目光放到了煤炭上,煤化工作為化工行業的一大基礎產業,以如今的技術條件,還是可以製作出很多東西的,這些東西不僅能對今後的道路交通、金屬冶煉、軍事應用和百姓民生帶來很大的便利和影響,也能對王玨心心念念的下西洋起到一定的助力。
迴想起此前自己曾下令以天子之禮安葬朱允炆,朱棣此刻不禁微微感到懊悔。而念及大哥朱標時,朱棣更是忍不住再次喟然長歎,他深知若大哥尚在人世,定然不會如朱允炆那般對待宗親,而自己恐怕也絕不會萌生出一絲一毫謀逆篡位的念頭。
雖說自己已然從大哥之子手中奪過了皇位,內心深處對大哥著實愧疚萬分,可朱棣經過深思熟慮後,還是毅然決定廢除大哥和侄子朱允炆的皇帝稱號,試圖以此來大力宣揚自己的正統地位,同時也期望能夠消除他們父子二人在大明百姓心中留下的影響。
就在二十六日這一日,南京城中處處彌漫著肅穆的氛圍。眾人皆依照旨意行事,將興宗孝康皇帝的牌位遷移至陵園之中,曾經的尊號不再繼續沿用,而是仍舊稱其為懿文太子。這看似僅僅隻是一個名號上的簡單更改,然而卻仿佛在無聲之間宣告著一個舊時代已然徹底落下了帷幕,而嶄新的秩序正有條不紊地逐步建立起來。
秋七月初一,明媚的陽光傾灑在南郊的廣袤大地上。朱棣身著莊重華貴的冕服,親自蒞臨主持那大祭天地的隆重儀式。在這莊嚴肅穆的場合之中,朱棣向著天地鄭重宣告自己已然成為大明的帝王,同時也順帶著祭奉明太祖。
待祭禮完畢之後,一道詔書頒布至天下各處:“今年以洪武三十五年作為紀年,明年則定為永樂元年。建文帝在位之時所更改的成文法製,全部恢複為舊有的製度。”
此詔令一經下達,意味著過往建文朝所留下的諸多施政痕跡都將要被一一抹去,一切都要重新迴歸到太祖時期的舊模樣。這對於整個大明的官場以及民間而言,無疑是引發了一場不小的震動。
隨後的近半年,陸陸續續的旨意從京城發出,宣布著朱棣這位新皇對朝堂的一係列改革。
為恢複民生,朱棣還下達旨意:“山東、北平、河南這些遭受兵禍侵擾的州縣,免除徭役三年;未曾遭受兵禍的州縣以及鳳陽、淮安、徐、滁、揚三州,減免租稅一年;而餘下的全國其他州縣,則全部減免今年田租的一半。”
這道詔令,恰似給那些曆經戰亂之苦的百姓們送來了一絲難得的喘息之機。在那些飽受兵災折磨的地方,百姓們聽聞可以免除徭役,眼眸之中瞬間燃起了些許希望的火苗,仿佛已然看到了往後的日子能夠慢慢恢複生機的那一抹曙光。
而其他地區的人們,也因田租得到減免而暗自鬆了一口氣,內心對新皇的這一惠民舉措滿是感恩之情。
七月二日,朱棣下詔任命前北平按察使陳瑛為左副都禦使,並且做出了一項至關重要的決定,那就是將建文朝廢棄的官員全部予以恢複任用。這一舉措,一方麵是為了填補當下朝堂由於大肆誅殺建文舊臣而出現的諸多空缺,另一方麵也是在向天下人昭示,自己並非是那種一味排斥舊人的君主,隻要願意為新朝盡心盡力地效力,過往的一切皆可既往不咎。
七月三日,朝廷恢複太祖時期的官製,整個朝堂旋即開始緊鑼密鼓地重新梳理起官員體係,各方都在齊心協力地進行調整,盼望著能夠盡快讓朝堂恢複正常的運轉秩序。
同樣也是在這一天,朱棣下旨改封吳王允熥為廣澤王、衡王允熞為懷恩王、徐王允熙為敷惠王,讓他們隨同母妃呂氏一同居住在懿文太子的陵園之中。這幾位皇子,在這場靖難風雲的席卷之下,已然失去了曾經所擁有的尊貴地位,隻能在那陵園之中伴著往昔的迴憶默默度日。他們望著那熟悉卻又透著幾分陌生的宮牆,心中滿是對命運無常的無盡感慨,可事已至此,也唯有默默接受這已然既定的安排了。
七月底,朱棣再次下旨,任命江陰侯吳高總督河南、陝西兩地的兵備事務,讓其肩負起安撫軍民的重要職責。尚書嚴震直、王純以及府尹薛正言等人紛紛領命,踏上了巡視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等地的路途。他們一路巡查,目睹那些因戰亂而變得破敗不堪的村落,看到百姓們流離失所、麵容憔悴且麵黃肌瘦的淒慘模樣,不禁在心中暗暗發誓,定要竭盡全力讓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重新迴歸安寧,使百姓們能夠再次過上安穩祥和的日子。
在坐穩皇位之後,朱棣深切體會到了治理國家的千辛萬苦,也明白自己迫切需要一批賢能的肱股之臣來輔佐自己治理大明江山。
八月一日,侍讀解縉、編修黃淮進入文淵閣開始供職。沒過多久,又下令讓侍讀胡廣、修撰楊榮、編修楊士奇、檢討金幼孜、胡儼一同入朝為官,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與決策。
這些學識淵博、滿腹經綸的飽學之士匯聚一堂,這本該是一幅令人振奮不已的文化盛景,然而在這靖難之役過後的特殊時期,卻又帶著幾分複雜而微妙的意味。他們心裏都很清楚朝堂之上暗潮湧動,而此時鐵鉉被處以淩遲極刑的事更是讓他們心有餘悸。也正因如此,盡管他們懷揣著治國安邦的遠大抱負,卻也隻能小心翼翼地在新皇的眼皮子底下施展自己的才華,不敢有絲毫的差池出現。
為保北方邊境安穩,朱棣命左軍都督劉真前去鎮守遼東,肩負起保衛邊疆的重任。他深知遼東之地對於大明江山的重要性,所以一到任便雷厲風行地開始整飭軍務,大力加強邊防力量,同時用心訓練士兵。在他的一番努力之下,那片廣袤無垠的邊疆之地漸漸多了幾分安穩祥和的氣息。
為了能夠更好地監察天下的情況,八月六日,朱棣分別派遣禦使去往各地察看利弊。這些禦使們肩負著朝廷賦予的重要使命,紛紛奔赴各地。他們深入民間,用心去了解百姓們的疾苦,仔細查看地方官員的所作所為,並且將所看到的一切情況如實記錄下來,以便朝廷可以依據這些情況做出更為妥善的決策,進一步改善天下的治理狀況。
在軍事方麵,朱棣也開始向大明的各個地方分派武將,以此來維護江山的穩定。
八月七日,任命都督何福為征虜將軍,前去鎮守寧夏,同時節製陝西行都司;任命都督同知韓觀前往江西練兵,節製廣東、福建兩地。他們在不同的地方各司其職,發揮著各自的重要作用,或是鎮守一方保境安民,或是訓練兵馬以備不時之需,大家齊心協力共同為這剛剛經曆過動蕩的大明江山築牢根基。
十三日,西平侯沐晟奉命前去鎮守雲南。他在那片邊陲之地向來有著頗高的威望,剛一到任便積極地安撫當地的各族百姓,妥善處理諸多繁雜瑣碎的事務,使得雲南繼續保持著穩定與繁榮的良好態勢,宛如大明邊疆上一顆璀璨奪目且安穩祥和的明珠。
九月四日,朱棣開始論靖難之功進行賞賜,封丘福為淇國公、朱能為成國公,張武等十三人被封為侯,徐祥等十一人被封為伯。
緊接著又論誠懇依附之功,封駙馬都尉王寧為侯,茹瑺、陳瑄、都督同知王佐皆被封為伯。一時間,朝堂之上湧現出了許多新晉的功臣,他們因為這場靖難之役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收獲了無上的榮耀以及豐厚的賞賜
十四日,朱棣下旨規定了功臣犯死罪減俸祿的相關條例。雖說不像自己的父親那般送出免死鐵券,但這也算得上是對功臣們的一種特殊優待了,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朝廷對於功臣有所約束的考量,希望他們能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地位,切莫恃功而驕,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來。
北平作為朱棣的龍興之地,必須要讓其繁榮昌盛起來。十五日,朱棣下旨將山西那些沒有田地的貧民遷移至北平,並且賜給錢鈔,還免除賦稅五年。這一舉措旨在合理平衡兩地的人口與土地資源,讓那些貧苦的百姓能夠看到新的生活希望,同時也為北平的蓬勃發展增添充足的人力。
此外,任命韓觀為征南將軍,前去鎮守廣西,他帶著朝廷的殷切期望,踏上那片土地,守護著南方的安寧。
冬十月七日,朱棣下令讓北平州縣那些棄官逃避靖難之役的朱寧等二百一十九人通過繳納粟米的方式來免去死罪,然後將他們發配戍邊興州。這些人曾經為了躲避戰亂而逃離官職,如今雖說能夠憑借繳納粟米免去一死,可卻也要背井離鄉前往戍邊之地,麵對那未知的艱苦生活,他們的心中滿是無奈與悔恨,然而也隻能無奈地接受這命運的安排了。
十月十九日,朱棣下旨撰修《太祖實錄》,眾多史官們聽聞此令後便開始忙碌起來。他們需要細致梳理太祖一朝的諸多事跡,並且將其詳實準確地記錄下來。隻是在這撰寫的過程中,難免會受到當下朝堂局勢的影響,使得有些內容的記載變得頗為微妙起來,其中摻雜了諸多複雜難明的因素。
十月十二日,朱棣下旨遷封穀王朱橞於長沙。這位穀王在靖難之役當中也有著屬於自己的一番獨特經曆,如今被遷往長沙,心中縱然有諸多的不甘,卻也隻能乖乖聽從旨意,前往那新的封地,開啟別樣的生活了。
十一月十三日,朱棣冊立自己的後妃徐氏為皇後。卻對自己的三個兒子暫時沒有任何封賞。
對於朱允炆的兄弟,朱棣又做出了新的決定,將廣澤王允熥、懷恩王允熞廢為庶人。這兩位皇子的命運再次急轉直下,跌入了穀底,曾經尊貴的王爵被無情剝奪,往後隻能以庶人的身份在這世間艱難求生。他們望著宮牆內外發生的種種變化,心中滿是對往昔歲月的懷念,同時也對未來的日子充滿了迷茫與無助。
消息陸陸續續地傳迴北平,王玨聽聞後對此倒並不覺得太過奇怪。畢竟新皇登基,總會對舊勢力進行一番清洗,對朝廷的官場格局也勢必要進行一番重新洗牌。
隻是讓王玨感到頗為意外的是,朱棣對於自己的嫡長子朱高熾以及其餘的兩個兒子,卻至今還沒有做出任何的封賞舉動。王玨暗自思忖道:“也許對於此刻這位已然貴為永樂大帝的朱棣來說,還尚未想好究竟該立誰為儲君吧。畢竟自己本就是通過造反才登上皇位的,要是在立儲這件事上出了差錯,恐怕又會引起大明江山的動蕩不安……不過這樣也好,北平馬上就要迎來大批移民,再加上致歉信阿德流民,人口激增之下糧食不足很同意爆發饑荒,有朱高熾留在北平,也能穩定局勢,我也能抓緊時間好好搞搞建設了。”
王玨原本就對政治之事興趣寥寥,如今更是無暇去為那些靖難舊臣的悲慘遭遇而傷春悲秋,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規劃的科技發展事業當中,期望能夠趁著朱棣推行的這一係列政策,盡早實現自己的目標。
除了打算讓二狗和陳妍將肥皂和酒樓的產業繼續做大,王玨還把目光放到了煤炭上,煤化工作為化工行業的一大基礎產業,以如今的技術條件,還是可以製作出很多東西的,這些東西不僅能對今後的道路交通、金屬冶煉、軍事應用和百姓民生帶來很大的便利和影響,也能對王玨心心念念的下西洋起到一定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