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的夏天,京城仿佛被一層濃稠得化不開的陰霾重重籠罩著,那空氣中,血腥與不安的氣息肆意彌漫,仿佛一張無形的大網,緊緊籠罩著城中的每一個角落,讓人心生惶惶。


    朱棣,這位憑借靖難之役一路浴血廝殺,最終踏入南京城的燕王,此刻正端坐在那曾經屬於建文帝的宮殿之中。他眉頭深鎖,猶如兩道解不開的繩索,緊緊糾纏在一起。


    雖說如今已坐上了那至高無上的皇位,可建文帝下落不明,宛如一顆懸在頭頂的不定時炸彈。隻要一日沒有建文確切的死訊,那些仍舊效忠於舊主的臣子們,心中便始終懷著希望的火種,而這,讓朱棣如坐針氈,深感這皇帝的寶座坐得並不安穩。


    朝堂內外,那些曾經忠心耿耿追隨建文帝的臣子們,此刻在朱棣的眼中,已然成了紮在心頭的一根根尖刺,不拔去,便時刻刺痛著他,讓他難以心安。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王艮、王叔英、謝升、丁誌方、甘霖、董鏞、陳繼之、韓永、葉福、劉端、黃觀、鐵鉉等等,這一眾名字不停地在朱棣的腦海中盤旋著。


    他們曾是建文帝最為倚重的智囊團,絞盡腦汁地想要將朱棣削為庶民,甚至恨不得除之而後快。自朱棣起兵之後,他們更是頻頻為建文帝出謀劃策,竭盡全力阻攔靖難大軍的步伐,可謂是讓朱棣吃盡了苦頭。


    朱棣還記得,當初在北平出兵之時,自己曾答應過道衍,要留方孝孺一條性命。此時的他,想著方孝孺文章天下第一,若能讓他歸附自己,為自己起草即位詔書,那必能在天下文人麵前增添幾分光彩,也有助於穩固這得來不易的皇位。


    方孝孺被朱棣召到宮中,那悲切哀慟的聲息,在大殿的台上台下不斷迴響著,仿佛是聲聲泣血的控訴。


    朱棣緩緩起身,踱步走下臥榻,臉上努力擠出一絲溫和的神色,慰問道:“先生莫要自取憂苦。朕當初起兵,本意是想要仿效周公輔佐成王那般,清除朝中奸佞,保全宗親,還大明一個朗朗乾坤,實在是無心染指這帝位。隻是陛下一時糊塗,而國不可一日無主,朕也是在百官的擁立之下,才不得已即位登基的。日後還望先生好生輔佐才是。”


    方孝孺冷冷地看著朱棣那故作誠懇的嘴臉,滿臉嘲諷地問道:“那陛下如今結局如何?”


    朱棣無奈地歎了口氣,佯裝惋惜地說道:“他於宮中引火自焚而死。”


    方孝孺緊接著又問:“燕王既要效仿周功夫稱王,那為何不擁立陛下之子即位?”


    朱棣眸光一沉,語氣變得深沉起來:“大明曆經多年戰亂,如今正是百廢待興之時,又有外敵環伺,急需一位成年的君王來主持大局。”


    方孝孺嗤笑一聲,再次追問道:“那為什麽不擁立陛下的弟弟?”


    朱棣終於有些不耐煩了,皺著眉頭答道:“這是我們朱家的家事,朕亦是皇考血脈,本就是大明的正統所在。”


    朱棣不願再與方孝孺這般糾纏下去,迴頭朝左右侍者使了個眼色,示意他們授予方孝孺紙筆,說道:“朕登基即位,這詔示天下的即位詔書,非得由先生您來起草不可啊!”


    方孝孺聽聞此言,一把將筆擲到地上,邊哭邊罵道:“死則死矣,這般詔書我絕不可能起草!”


    朱棣頓時大怒,可還是強壓著怒火,威脅道:“先生若是這般慷慨赴死,難道就不顧念你的九族了麽?”


    方孝孺怒目圓睜,厲聲迴道:“便十族奈我何?”


    朱棣氣得渾身發抖,徹底沒了留他性命的想法,當即下令把方孝孺再次投入獄中,並且決定誅他十族,以泄心頭之恨。


    待侍衛將方孝孺押走後,朱棣揉了揉脹痛的太陽穴,思索著該如何處置這些建文舊臣,這著實讓他頭痛不已。


    如今朝堂內外,那些舊臣們就像一根根頑固的刺,紮得他心煩意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一眾名字,依舊不停地在他腦海中打轉,他們對建文帝的忠誠,此刻在朱棣看來,就是對自己最大的威脅。


    思慮良久,已然登上帝位的朱棣決定不再容忍,既然寬仁懷柔之策無法讓他們誠心歸附,那就幹脆來個狠的,把這些不支持自己的全部殺光,殺得他們膽寒,讓天下再也沒有反抗的心思。


    方孝孺在獄中依舊寧死不屈,還揮筆作下《絕命詞》,痛斥朱棣是篡位逆賊,為大明降下戰亂之災,字裏行間盡顯以死明誌的氣節。


    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


    忠誠發賁兮,血淚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有何求?


    嗚唿哀哉兮,庶不我尤!


    朱棣聽聞後,更是惱怒萬分,當即下令擇日將方孝孺車裂於街市,要讓他以最慘烈的方式付出代價,也借此威懾那些仍心存異念的人。


    六月二十五日,驕陽似火,熾熱的陽光烘烤著大地,可南京城百姓的心裏卻透著無盡的寒意,仿佛身處冰窖一般。


    齊泰、黃子澄在被押往刑場的路上,各自神色不同。齊泰麵容冷峻,眼中滿是不屈的光芒,他心中明白,這一天終究是來了,可他並無絲毫悔意。為了心中堅守的正統,為了建文帝所守護的江山社稷,哪怕如今要落得個身死族滅的下場,他也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而黃子澄則微微顫抖著身子,他的心中既有對即將到來的死亡的恐懼,也有著深深的不甘。自己殫精竭慮,一心隻為輔佐建文帝,為何最後竟是這般滅族的悲慘結局呢?


    方孝孺更是被重兵押送著,他身著囚衣,發絲略顯淩亂,可那一身文人的傲骨卻展露無遺,宛如寒冬中挺立的蒼鬆。


    沿途圍觀的百姓們看著他們,有的麵露不忍之色,眼中滿是同情與惋惜;有的則隻是默默低頭,大氣都不敢出,生怕一個不小心引禍上身。 刑場上,氣氛壓抑得讓人幾乎喘不過氣來,仿佛有一塊巨石沉甸甸地壓在每個人的心頭。


    隨著劊子手的刀光落下,齊泰、黃子澄先後身首異處,鮮血噴湧而出,瞬間染紅了那一片土地,觸目驚心。


    而方孝孺這邊,情況更為慘烈,直接被車裂於街市。受其牽連而死者竟多達 873 人,那些男女老少,有的哭喊著求饒,那絕望的聲音在刑場上空迴蕩,令人心碎;有的一臉決然,眼神中透著視死如歸的堅定;還有的一臉懵懂無知,尚不知為何災禍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可最終都被無情地處死。受牽連充軍等罪者更是多達千餘人,整個方家瞬間陷入了人間煉獄。


    士兵們挨家挨戶地搜查,隻要和方孝孺沾親帶故,哪怕隻是稍有牽連,都難逃厄運,一時間,哭喊聲、哀求聲交織在一起,響徹上空。


    因黃子澄受牽連的也有 345 人,那些無辜的親族們,在絕望中被驅趕到了刑場,他們的眼中滿是驚恐與不解,實在不明白,為何一場皇家的爭鬥,要讓他們這些平凡百姓付出如此慘痛的代價。


    然而,這些效忠建文帝的臣子中沒有一個人選擇屈服,哪怕知道等待自己和家人的將是滅頂之災,他們也堅守著心中的那份忠誠與氣節。


    卓敬,這位向來以剛正不阿、智謀超群而聞名的臣子,在被抓後,麵對朱棣的質問,隻是冷冷地看著他,一言不發,那眼神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自己隻忠於正統的君主,絕不向篡位者低頭,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價。 暴昭被押解時,一路高唿著建文帝的年號,那聲音洪亮而堅定,痛斥著朱棣的不義之舉。哪怕被打得遍體鱗傷,鮮血染紅了衣衫,他也不曾住口,那聲聲高唿,如同洪鍾大呂,在人們的耳邊迴響,彰顯著他的忠誠與不屈。


    練子寧更是在朝堂之上,當著眾人的麵,大罵朱棣是亂臣賊子,那憤怒的話語如同一把把利刃,直刺朱棣的心窩。氣得朱棣當場就想將他斬殺,可又覺得這樣太便宜了他,於是下令將他的家人也一並牽連進來,要讓他眼睜睜看著親人們受苦,才肯罷休,其手段之狠辣,令人膽寒。


    黃觀,這位曾經有著大好前程,憑借著令人敬仰的才學而高中狀元的臣子,卻被朱棣嫉恨不已。朱棣不僅將他抓了起來,還無情地革去了他狀元的身份。


    黃觀的妻子得知消息後,深知自己和家人也在劫難逃,看著年幼的兒女,淚如雨下,可她還是強忍著悲傷,告訴孩子們,父親是個忠臣,他們不要害怕。


    然而,殘酷的命運並未放過他們,最終,一家人還是沒能逃脫被牽連的命運,或被殺,或被流放,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就這樣支離破碎,隻留下無盡的悲哀與傷痛。


    鐵鉉的遭遇更是悲慘至極。朱棣奪取帝位後,迴兵北上複攻濟南,並在河北一帶大肆屠殺百姓,其行徑令人發指。到達濟南後,鐵鉉死守城池,不肯投降,憑借著頑強的意誌和城中軍民一心,與朱棣的大軍展開了殊死搏鬥。


    可終因寡不敵眾,城池被攻破。朱棣又設伏兵計擒鐵鉉,鐵鉉最終在淮南被俘,被押送到京師。


    朱棣起初心裏雖然憤恨他在濟南之戰險些要了自己的命,但也愛惜他的才華,還想著招安於他。可當鐵鉉被押到朱棣麵前時,他依舊高昂著頭顱,眼中滿是憤恨的火焰,那目光仿佛要將朱棣灼燒一般。


    朱棣心中惱怒不已,或許是為了讓鐵鉉屈服,又或許是為了羞辱他,竟讓人割下他的鼻子和耳朵,然後塞進他的口中,惡狠狠地問:“甘否?”


    鐵鉉吐著血水,大聲迴道:“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朱棣盛怒之下,命令將他淩遲處決,其殘忍程度令人不忍直視。


    鐵鉉遇害後,父母被發配到海南,大兒子充軍,二兒子做了官奴,後來還被虐待而死。年僅三十五歲的妻子楊氏和僅四歲的女兒也被籍沒為奴,淪為樂戶,發配入教坊司為娼妓,一家人就此被這場殘酷的政治風暴摧殘得支離破碎,讓人唏噓不已。


    大批建文舊臣或為建文帝殉葬,或被殘忍處死,可唯獨景清卻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他假意歸附朱棣,背負著罵名活了下來。


    然而,他的心中始終懷著對建文帝的忠誠,暗自密謀行刺朱棣,企圖為舊主報仇雪恨。


    隻是,這計劃終究還是敗露了。後來一日早朝,景清身著緋色衣服,懷刃而入,卻因衣服顏色冒犯了規製而被懷疑,朱棣當即下令搜身,景清刺殺朱棣的意圖隨即暴露無遺。


    朱棣得知後,怒不可遏,下令將他滅九族,可這還不夠,隨後更是展開了一場地毯式的搜捕與殺戮,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和景清有關的人,史稱“瓜蔓抄”。


    一時間,景清的家鄉陷入了一片血海之中,那慘烈的景象,成為了這場靖難餘波中又一道深深的傷痛印記,銘刻在曆史的長河之中,讓人每每想起,都不禁為之歎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庚午199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庚午1990並收藏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