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的王玨,對於煤化工的了解著實有限,他更為熟悉的領域乃是石油化工以及精細化工方麵。不過,畢竟都同屬化工這一龐大的行業範疇,所以王玨多多少少還是知曉一些相關門道的。


    在當下的情形之下,如果客觀條件允許,王玨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從石油化工領域切入。一來,他本身在這方麵有著較為深厚的知識儲備,對其了解頗為深入;二來,石油化工所衍生出的諸多產物,一旦應用到當下的大明,那將會給這個古老的國度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現實卻有著諸多掣肘。


    如今的大明,根本無法生產出諸如塔、釜、罐這般的大型容器,相應地,也就生產不出能夠滿足要求的壓力管道。而且,精密的儀表更是無從談起,無法直觀地反映各項生產參數。


    再者,以大明現有的技術條件,想要對石油進行大規模的勘探與開采,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更遑論那些專業的技術人才了,


    其實在這個時代,人們對石油也已經有了一些基礎的應用。比如說,大明的百姓大多將石油稱作“石漆”,會利用石油的特性去給一些木材或者其他材料做防腐處理;軍隊也會借助石油易燃的這一特性,製作出殺傷力頗為不俗的“猛火油”;當然,也不乏將其直接當作燃料來燃燒的情況。隻是,這些應用都僅僅停留在最基礎的層麵,並沒有經過任何後續的反應加工,對於石油所蘊含的巨大能量,不過是淺嚐輒止罷了。


    王玨心裏很清楚,路要一步一步走,飯要一口一口吃,凡事都得循序漸進,想要讓大明的科技工業水平一下子跨越幾個世紀,哪怕是神仙親臨,恐怕也難以做到。


    當下最為緊要的,並非是去追求那些高端複雜的技術應用,而是要先讓大明的百姓能夠早日吃飽飯,並且建立起最簡單、最基礎的工業雛形。而要達成這一目標,就不得不從那些前世王玨壓根瞧不上的落後工藝,甚至是手工作坊開始著手做起了。


    相較於獲取難度頗高,且開采和加工條件極難滿足的石油,煤炭自然而然地就成為了王玨眼中最好的選擇。


    煤炭這一資源,隻需經過一些簡單的處理加工,就能得到不少可以直接派上用場的產物。通過對煤炭這一能源進行深度開發,便能夠推動諸多產業實現快速發展。


    王玨捏著下巴,心中暗自盤算著。按照如今現有的條件來看,煤炭應該可以製作出焦炭、煤氣、煤焦油,若是再努努力,瀝青估計也能弄出來。不過,煤氣這一塊,還是先暫且擱置。畢竟當下既沒有密封性良好的壓力容器,也缺乏合適的管道,即便把煤氣弄出來了,也沒辦法進行大規模的應用,稍有不慎,還可能會導致有人中毒,甚至會出現人員傷亡的嚴重後果。


    所以,從穩妥的角度出發,還是想辦法從焦炭、煤焦油和瀝青這幾個方麵入手更為妥當。


    王玨不禁想到這幾樣產物的用途,倘若能夠成功製作出焦炭,除了可以用於百姓日常的取暖之外,還能夠在金屬冶煉和鍛造方麵發揮重要作用。


    有了充足的焦炭供應,便可以推動大明的金屬冶煉以及鑄造產業進一步向前發展。到那個時候,再嚐試推廣高爐煉鐵的條件,進而對大明的金屬冶煉和火器進行改良。如此一來,在朱棣今後五征漠北、南安交趾等一係列對外戰爭中,火器就能發揮出巨大的威力,改變戰爭的局勢也未可知。


    另外,焦炭還是合成氨的重要原料之一。要是能借助製作焦炭的契機,發展出合成氨工藝,那就有可能生產出尿素了。尿素對於農業生產來說意義非凡,能夠極大地幫助大明的農田增加糧食產量,讓百姓們的飯碗端得更穩。


    而且,焦炭還可以通過氣化等一係列工藝製作成甲醇。甲醇可是一種相當優良的有機溶劑和燃料,同時它也是生產農藥以及一些化工產品的主要原料,雖然短時間內無法將其繼續開發利用,但對於推動化工產業的發展卻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再說這煤焦油,它是用煤燒製焦炭時產出的副產物之一。就以目前大明的技術水平而言,煤焦油也有著不小的用武之地。


    比如說,可以利用它來做木材防腐,製作炭黑,以及製作粘接劑等等。在造船業、油墨生產以及工業用煤等諸多方麵,煤焦油都能發揮出巨大的作用,成為產業發展的有力助推器。


    至於瀝青嘛,那作用就更加顯而易見了。要是能夠成功實現大批量的製作,那麽在車馬很慢的大明,說不定就能出現平坦的柏油馬路了。百姓們出行將會更加便利,貨物運輸的效率也會大大提高,對於整個國家的軍事、經濟交流和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王玨的腦海中不斷地勾勒著這基礎煤化工的美好前景藍圖,然而,他心裏也十分明白,雖說從理論層麵來講,這一切都具備一定的可行性,但實際操作起來,那難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首當其衝的便是原料來源問題。在當下,煤炭可是受到官府嚴格管控的資源,個人想要大規模地對其進行開發和利用,自然是困難重重。雖說王玨如今有朱高熾的支持,而且附近就有西山煤礦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可一旦朱高熾被封為太子,而後以太子的身份開始監國,那他必然要將大量的精力放在處理諸多政務之上,恐怕就沒辦法再像現在這樣全力支持王玨這邊的事務了。


    並且,這些工藝一旦研究成功,大概率是要上交給國家的。王玨原本倒是不太在意這些,可現在他也逐漸意識到,自己必須要從這些技術當中獲取一定的利益,隻有這樣,才能保證後續的計劃得以順利開展,自身的發展也才有足夠的資金作為支撐。


    緊接著就是人力方麵的問題了,尤其是技術人員的匱乏,更是讓人頭疼不已。在這個時代,近代化學還尚未興起,王玨作為一個從後世穿越而來的人,自然知曉這些工藝背後的原理,可對於當下的大明百姓而言,他們根本就沒有這些概念,隻能憑借祖上傳承下來的經驗去做事。


    想要進行後續更為深入的技術開發,就連能夠把控精準生產的技術人員都沒辦法找到。若是要自己培養,那就得從最基礎的物理化學知識開始教育,這無疑是一個極為浩大的工程。


    而且,在如今程朱理學盛行的年代,這些偏理工科的知識能不能順利推行出去,會不會被廣大的百姓所接受,這一切可都是未知數。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生產器具方麵的難題。就以當下的條件來說,想要得到那些符合要求的反應容器,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況且,以現在的鍛造水平,想要製作出大型的金屬容器,那難度實在是太大了。


    要是想盡快獲得能夠用於生產的器具,似乎也隻能退而求其次,選擇用陶土來製作了。可陶土製作出來的器具,在強度和密封性方麵存在著先天性的缺陷,這些缺陷想要彌補起來,簡直難如登天。


    王玨此刻深深地感受到了什麽叫分身乏術。他一方麵要與朱高熾以及官府溝通協調相關的諸多事宜,確保各項事務能夠順利推進;另一方麵,又得絞盡腦汁地編寫以煤炭為原料製作焦炭、煤焦油和瀝青的具體製作工藝,還得親自設計反應器皿,不僅如此,前期的實驗工作需要他親力親為,後期的指導生產也離不開他。


    哪怕是想要培養自己的學生來幫忙,那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沒有個幾年的功夫,根本培養不出能夠獨當一麵的幫手。就算自己那兩個學生天賦異稟,能在短時間內學以致用,可還是杯水車薪。


    想著還有那麽多事兒要做,還不到弱冠之年的王玨突然感覺留給他的時間根本不夠用,時不我待,這重重的困難就像一座座大山,壓得他有些喘不過氣來,但他心中那想要改變大明農業、工業麵貌、讓百姓過上更好生活的信念,卻始終不曾動搖,依舊在苦苦思索著破局之法,努力在這荊棘密布的道路上艱難前行著。


    他深知,原料來源問題必須要想辦法妥善解決。或許可以嚐試與官府進一步協商,爭取獲得更為穩定且充足的煤炭供應權限,哪怕是在朱高熾日後精力分散的情況下,也能確保自己這邊的煤炭需求得到滿足。而且這些產物如果能夠成功製作出來,後續的產權歸屬 、推廣應用和利益分配都要做好打算。


    對於人力方麵的困境,王玨琢磨著是不是可以先從一些對新知識接受能力較強的年輕學子入手。雖然程朱理學盛行,但總歸還是有一些思維較為活躍、渴望探索新知識的年輕人的。


    北平開始吸納遷移人口和流民,他可以先挑選出一部分這樣的苗子,從最基礎的知識開始耐心地傳授,通過實際的案例和簡單易懂的講解,讓他們逐漸理解物理化學這些知識的奇妙之處。


    同時,還可以設立一些激勵機製,對於學習成果優秀的弟子給予一定的獎勵,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另外,也可以嚐試與一些民間的能工巧匠合作,這些人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雖然缺乏理論知識,但二者相互結合,說不定就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共同攻克技術難題。


    而在生產器具這塊,既然金屬容器和精密儀表暫時無法實現,那就隻能在陶土器具的改進上下功夫了。王玨想著,可以召集一些擅長陶藝的工匠,大家一起探討如何通過改進陶土的配方、燒製工藝等方法,來盡可能地提高陶土器具的強度和密封性。


    盡管前方困難重重,但王玨依然懷揣著希望,他相信隻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去解決這些問題,讓基礎工業和後世的理工知識在大明落地生根、就一定會有開花結果的那一天。隻要自己將這顆種子種下去以後,到那時,自然會有無數人在這條道路上開拓創新,大明終會在工業發展的道路上邁出堅實的一大步,百姓的生活也必將迎來全新的篇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庚午199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庚午1990並收藏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