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皇帝末路(上)
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 作者:庚午1990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允炆靜靜地坐在大殿之上,麵色灰敗如那燃盡餘暉的殘燭,整個人仿佛被抽去了精氣神一般。他怎麽也未曾料到,當初那旨在鞏固大明江山根基的削藩之策,竟如同在平靜湖麵投入了一顆巨石,激起的漣漪化作洶湧巨浪,將一切都推向了如今這萬劫不複的境地。
此刻,金陵被燕軍圍困,那如烏雲壓頂般的沉重氛圍,已然讓他清楚地知曉,一場滅頂之災正朝著自己、朝著這大明的皇城步步緊逼。
在這絕境之中,朱允炆隻能將那渺茫的希望寄托於京師的守軍身上,盼著他們能憑借著對皇室的忠誠、對家國的堅守,死死拖住燕王朱棣的大軍,直至各地的勤王之師趕來援助。隻有如此,這搖搖欲墜的大明正統,或許才能在這狂風暴雨中尋得一絲生機,不至於徹底覆滅。
可那勤王之師現如今究竟身在何方呢?又何時才能衝破重重阻礙,出現在自己麵前呢?朱允炆的心中滿是忐忑與茫然,那原本堅定的目光中,此刻也多了幾分無助與彷徨。
思緒飄飛間,朱允炆的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現出前段時間自己親手頒布的勤王詔書。那詔書之上的一字一句,皆是他懷著對大明江山的憂慮、對天下萬民的責任,以及對臣子們的殷切期盼,用心血書寫而成。
“朕奉皇祖寶命,嗣奉上下神隻,燕人不道,擅動幹戈,虐害萬姓,屢興大兵致討。近者諸將失律,寇兵侵淮,意在渡江犯闕,已敕大將軍率師控遏,務在掃除,爾四方都司、布政司、按察使及諸府衛文武之臣,聞國有急,各思奮其忠勇,率慕義之士、壯勇之人,赴闕勤王,以平寇難,以成大功,以扶持宗社。嗚唿!朕不德而致寇,固不足言,然我臣子其肯棄朕而不顧乎?各盡乃心,以平其難,則封賞之典,論功而行,朕無所吝。故茲詔諭,其體至懷!”
彼時,朱允炆滿以為自己身為大明皇室的正統繼承者,詔書言辭懇切真摯,情感發自肺腑,隻要詔令一經發出,天下那些深受皇恩、心懷忠義的臣民們必然會毫不猶豫地起兵勤王,匯聚於皇城之下,共同抵禦燕王的叛軍。
然而,現實卻如同一記冰冷的耳光,狠狠地抽在了他那原本充滿期待的臉上。如今看來,是自己太過天真,把這天下局勢、人心向背想得太過簡單了。
此刻的他,心中像是打翻了五味瓶,絕望、悔恨、無奈等諸多情緒交織在一起,忍不住暗自思忖:“朕執意削藩,難道真的錯了麽?難道就因為這一決策,大明傳承的正統,就要在朕的手中戛然而止了麽?這錦繡江山,難道就要這般易主,落入他人之手了麽?”
正陷入這痛苦的沉思之中,一聲飽含驚慌的淒厲叫喊聲陡然劃破了大殿內那令人窒息的寂靜,將朱允炆從紛繁複雜的思緒中猛地拽了出來。
“陛下!穀王朱橞和李景隆打開金川門迎接燕王入城,燕王的大軍已然破城,此刻正朝著皇宮氣勢洶洶地殺來!”
老太監王福連滾帶爬地奔進大殿,平日裏那還算沉穩的麵容此刻早已扭曲變形,滿臉皆是驚恐之色,聲音更是因為極度的害怕而帶著哭腔,仿佛看見了世間最可怕的景象一般。
朱允炆先是一愣,隨即迴過神來,短暫的驚慌過後,一抹決然之色從他的眼底閃過,那是身為帝王最後的倔強與尊嚴。他猛地站起身來,挺直了脊梁,盡量讓自己的聲音顯得鎮定有力,大聲喝道,
“朕就不信,這皇宮守不住!速傳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諸位愛卿前來議事。”
隻是,那微微顫抖的聲調,還是在不經意間泄露了他內心深處無法掩飾的緊張與不安。 不多時,方孝孺等人匆匆趕來,他們的腳步急促而慌亂,往日裏那從容不迫的氣度早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凝重得幾乎能擰出水來的麵色。
朱允炆看著眼前這幾位自己最為倚重的大臣,心中五味雜陳,苦笑著開口道,
“穀王朱橞和李景隆打開金川門迎接燕軍入城,京師已然失守,眼下這局麵,諸位愛卿說說,該如何是好?”
黃子澄聽聞此言,氣得嘴唇發紫渾身發抖,他咬牙切齒地說道:“李景隆這個無恥奸賊,先是在戰場上指揮不力,葬送了朝廷的大批精銳大軍,讓燕王的氣焰越發囂張,如今更是做出這等開城投降的大逆不道之舉,引燕軍入城。臣料想,定是他與穀王之前去燕軍大營談判之時,便已與燕王暗通款曲,早就謀劃好了這不忠不義的勾當!陛下當時真該當機立斷,斬了李景隆這個禍國殃民的小人!”
說著,他狠狠地一拳砸在身旁的立柱上,眼中滿是憤恨與懊惱。 朱允炆又何嚐不氣呢,李景隆本是他極為信任之人,不僅委以重任,在他遭逢大敗之後還頂住群臣的壓力沒有處罰他,卻沒想到換來的竟是這般背叛。
隻是事已至此,他明白此刻再去後悔已然無用,當下最為緊要的,是商討出應對之策,於是急忙開口道,
“眼下追悔過往已是無濟於事,諸位愛卿還是先放下憤怒,冷靜下來,商量一下該如何應對燕軍入城這燃眉之急吧。”
方孝孺聞言上前一步,整了整衣冠,朝著朱允炆深深一拱手,神色嚴肅而誠懇地說道,
“陛下,燕王此番起兵謀反,乃是大逆不道之舉,公然違背了君臣大義、叔侄之情。然如今形勢危急萬分,臣以為,此刻應當激勵宮中的將士們,讓他們抱著必死的決心,與燕軍拚死一搏。隻要我們能堅守住皇宮這最後的陣地,或許還能等來各地勤王之師的馳援。”
朱允炆微微皺眉,眼中滿是憂慮之色,緩緩說道:“先生,朕的勤王詔書已然發出多日了,可至今卻未曾聽聞各地招募勤王之師的大臣們傳來任何消息啊。如今燕王已占據了勝勢,那些原本就心存觀望、搖擺不定的勢力,此刻恐怕更是會按兵不動,坐山觀虎鬥了。我們真的還能堅守到援軍到來麽?朕實在是心中沒把握啊。”
方孝孺心中亦是充滿了絕望與無力感,可看著朱允炆那滿是期望又帶著幾分脆弱的眼神,他強打起精神,繼續鼓勵道,
“陛下,您萬不可灰心喪氣。要知道,這天下間還是大有忠義之士存在的。陛下自登基以來,推行了諸多仁政,優容文士,寬刑省獄,減輕賦稅,裁減冗官冗員,還改變了太祖高皇帝一些過於嚴苛的政令,讓天下萬民感受到了陛下的寬厚與仁慈。如此種種,天下百姓皆會感念陛下的恩德,那些忠心耿耿的臣子們也定會在得知朝局危難之時,毫不猶豫地起兵勤王。隻是如今燕軍圍城,消息傳遞受阻,想來已經有勤王之師正在星夜兼程地趕來救援。”
朱允炆聽了方孝孺的這一番話,微微點頭,就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那黯淡的眼神中似乎又重新燃起了一絲希望的火苗。
“先生所言極是,朕自繼位以來,一心想要做個聖明君主,所推行的每一項新政,所施行的每一個舉措,皆是為了我大明能夠長治久安,讓這錦繡江山得以永固,讓天下百姓都能過上安居樂業的好日子。可燕王他……他卻全然不顧叔侄之情,為了一己私欲,起兵謀反,妄圖奪取朕的皇位,朕定不能讓他得逞,哪怕拚上這條性命,也要扞衛大明的正統,守護這祖宗打下的江山社稷。”
齊泰緊接著上前一步,單膝跪地,抱拳朗聲道:“陛下,宮中如今還有不少侍衛,皆是對陛下忠心不二之人,臣願親自前去督戰,定要指揮將士們奮勇殺敵,讓那燕王知曉我等扞衛正統的決心與勇氣,讓他知道,想要踏入這皇宮,奪走皇位,就必須從我們的屍體上踏過去!”
黃子澄也趕忙附和道:“陛下放心,我等誓死追隨陛下左右,與這皇宮共存亡,護衛陛下的安全,守護大明的正統,絕不讓那逆賊的陰謀得逞分毫!”
此刻,金陵被燕軍圍困,那如烏雲壓頂般的沉重氛圍,已然讓他清楚地知曉,一場滅頂之災正朝著自己、朝著這大明的皇城步步緊逼。
在這絕境之中,朱允炆隻能將那渺茫的希望寄托於京師的守軍身上,盼著他們能憑借著對皇室的忠誠、對家國的堅守,死死拖住燕王朱棣的大軍,直至各地的勤王之師趕來援助。隻有如此,這搖搖欲墜的大明正統,或許才能在這狂風暴雨中尋得一絲生機,不至於徹底覆滅。
可那勤王之師現如今究竟身在何方呢?又何時才能衝破重重阻礙,出現在自己麵前呢?朱允炆的心中滿是忐忑與茫然,那原本堅定的目光中,此刻也多了幾分無助與彷徨。
思緒飄飛間,朱允炆的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現出前段時間自己親手頒布的勤王詔書。那詔書之上的一字一句,皆是他懷著對大明江山的憂慮、對天下萬民的責任,以及對臣子們的殷切期盼,用心血書寫而成。
“朕奉皇祖寶命,嗣奉上下神隻,燕人不道,擅動幹戈,虐害萬姓,屢興大兵致討。近者諸將失律,寇兵侵淮,意在渡江犯闕,已敕大將軍率師控遏,務在掃除,爾四方都司、布政司、按察使及諸府衛文武之臣,聞國有急,各思奮其忠勇,率慕義之士、壯勇之人,赴闕勤王,以平寇難,以成大功,以扶持宗社。嗚唿!朕不德而致寇,固不足言,然我臣子其肯棄朕而不顧乎?各盡乃心,以平其難,則封賞之典,論功而行,朕無所吝。故茲詔諭,其體至懷!”
彼時,朱允炆滿以為自己身為大明皇室的正統繼承者,詔書言辭懇切真摯,情感發自肺腑,隻要詔令一經發出,天下那些深受皇恩、心懷忠義的臣民們必然會毫不猶豫地起兵勤王,匯聚於皇城之下,共同抵禦燕王的叛軍。
然而,現實卻如同一記冰冷的耳光,狠狠地抽在了他那原本充滿期待的臉上。如今看來,是自己太過天真,把這天下局勢、人心向背想得太過簡單了。
此刻的他,心中像是打翻了五味瓶,絕望、悔恨、無奈等諸多情緒交織在一起,忍不住暗自思忖:“朕執意削藩,難道真的錯了麽?難道就因為這一決策,大明傳承的正統,就要在朕的手中戛然而止了麽?這錦繡江山,難道就要這般易主,落入他人之手了麽?”
正陷入這痛苦的沉思之中,一聲飽含驚慌的淒厲叫喊聲陡然劃破了大殿內那令人窒息的寂靜,將朱允炆從紛繁複雜的思緒中猛地拽了出來。
“陛下!穀王朱橞和李景隆打開金川門迎接燕王入城,燕王的大軍已然破城,此刻正朝著皇宮氣勢洶洶地殺來!”
老太監王福連滾帶爬地奔進大殿,平日裏那還算沉穩的麵容此刻早已扭曲變形,滿臉皆是驚恐之色,聲音更是因為極度的害怕而帶著哭腔,仿佛看見了世間最可怕的景象一般。
朱允炆先是一愣,隨即迴過神來,短暫的驚慌過後,一抹決然之色從他的眼底閃過,那是身為帝王最後的倔強與尊嚴。他猛地站起身來,挺直了脊梁,盡量讓自己的聲音顯得鎮定有力,大聲喝道,
“朕就不信,這皇宮守不住!速傳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等諸位愛卿前來議事。”
隻是,那微微顫抖的聲調,還是在不經意間泄露了他內心深處無法掩飾的緊張與不安。 不多時,方孝孺等人匆匆趕來,他們的腳步急促而慌亂,往日裏那從容不迫的氣度早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凝重得幾乎能擰出水來的麵色。
朱允炆看著眼前這幾位自己最為倚重的大臣,心中五味雜陳,苦笑著開口道,
“穀王朱橞和李景隆打開金川門迎接燕軍入城,京師已然失守,眼下這局麵,諸位愛卿說說,該如何是好?”
黃子澄聽聞此言,氣得嘴唇發紫渾身發抖,他咬牙切齒地說道:“李景隆這個無恥奸賊,先是在戰場上指揮不力,葬送了朝廷的大批精銳大軍,讓燕王的氣焰越發囂張,如今更是做出這等開城投降的大逆不道之舉,引燕軍入城。臣料想,定是他與穀王之前去燕軍大營談判之時,便已與燕王暗通款曲,早就謀劃好了這不忠不義的勾當!陛下當時真該當機立斷,斬了李景隆這個禍國殃民的小人!”
說著,他狠狠地一拳砸在身旁的立柱上,眼中滿是憤恨與懊惱。 朱允炆又何嚐不氣呢,李景隆本是他極為信任之人,不僅委以重任,在他遭逢大敗之後還頂住群臣的壓力沒有處罰他,卻沒想到換來的竟是這般背叛。
隻是事已至此,他明白此刻再去後悔已然無用,當下最為緊要的,是商討出應對之策,於是急忙開口道,
“眼下追悔過往已是無濟於事,諸位愛卿還是先放下憤怒,冷靜下來,商量一下該如何應對燕軍入城這燃眉之急吧。”
方孝孺聞言上前一步,整了整衣冠,朝著朱允炆深深一拱手,神色嚴肅而誠懇地說道,
“陛下,燕王此番起兵謀反,乃是大逆不道之舉,公然違背了君臣大義、叔侄之情。然如今形勢危急萬分,臣以為,此刻應當激勵宮中的將士們,讓他們抱著必死的決心,與燕軍拚死一搏。隻要我們能堅守住皇宮這最後的陣地,或許還能等來各地勤王之師的馳援。”
朱允炆微微皺眉,眼中滿是憂慮之色,緩緩說道:“先生,朕的勤王詔書已然發出多日了,可至今卻未曾聽聞各地招募勤王之師的大臣們傳來任何消息啊。如今燕王已占據了勝勢,那些原本就心存觀望、搖擺不定的勢力,此刻恐怕更是會按兵不動,坐山觀虎鬥了。我們真的還能堅守到援軍到來麽?朕實在是心中沒把握啊。”
方孝孺心中亦是充滿了絕望與無力感,可看著朱允炆那滿是期望又帶著幾分脆弱的眼神,他強打起精神,繼續鼓勵道,
“陛下,您萬不可灰心喪氣。要知道,這天下間還是大有忠義之士存在的。陛下自登基以來,推行了諸多仁政,優容文士,寬刑省獄,減輕賦稅,裁減冗官冗員,還改變了太祖高皇帝一些過於嚴苛的政令,讓天下萬民感受到了陛下的寬厚與仁慈。如此種種,天下百姓皆會感念陛下的恩德,那些忠心耿耿的臣子們也定會在得知朝局危難之時,毫不猶豫地起兵勤王。隻是如今燕軍圍城,消息傳遞受阻,想來已經有勤王之師正在星夜兼程地趕來救援。”
朱允炆聽了方孝孺的這一番話,微微點頭,就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那黯淡的眼神中似乎又重新燃起了一絲希望的火苗。
“先生所言極是,朕自繼位以來,一心想要做個聖明君主,所推行的每一項新政,所施行的每一個舉措,皆是為了我大明能夠長治久安,讓這錦繡江山得以永固,讓天下百姓都能過上安居樂業的好日子。可燕王他……他卻全然不顧叔侄之情,為了一己私欲,起兵謀反,妄圖奪取朕的皇位,朕定不能讓他得逞,哪怕拚上這條性命,也要扞衛大明的正統,守護這祖宗打下的江山社稷。”
齊泰緊接著上前一步,單膝跪地,抱拳朗聲道:“陛下,宮中如今還有不少侍衛,皆是對陛下忠心不二之人,臣願親自前去督戰,定要指揮將士們奮勇殺敵,讓那燕王知曉我等扞衛正統的決心與勇氣,讓他知道,想要踏入這皇宮,奪走皇位,就必須從我們的屍體上踏過去!”
黃子澄也趕忙附和道:“陛下放心,我等誓死追隨陛下左右,與這皇宮共存亡,護衛陛下的安全,守護大明的正統,絕不讓那逆賊的陰謀得逞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