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靈璧之戰(上)
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 作者:庚午1990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月初一,燕軍如洶湧的潮水般,一路進逼到了安徽宿州。城中百姓見大軍壓境,皆是惶惶不安,關門閉戶,街道上一片死寂,唯有燕軍的馬蹄聲和腳步聲,在這寂靜中顯得格外清晰。
到了三月初九,燕軍順利抵達渦河, 平安見燕王朱棣率領大軍一路勢如破竹長驅直入,顯然是打算直搗黃龍,平安唯恐京師有失,便毅然決然帶領麾下兵馬,一路尾行於燕軍後方。
平安想此舉一來可切斷燕軍餉道,讓燕軍無力南下。二來也是等朝廷組織起大軍阻擊燕王之時,切斷燕軍後路,三來緊跟在燕軍後方也可靈活機動,針對戰局做出適時調整。
朱棣是何等人物,行軍打仗多年那智謀、手段皆是不凡,知道平安所率南軍的動向後,立馬就明白了平安的意圖。
朱棣此番南下本不想與沿途南軍做過多糾纏,但平安一直帶兵跟隨,就如同潛伏在燕軍背後伺機而動的餓狼一般,一旦南下之勢受阻,這平安也定會趁機在背後狠狠地咬上自己一口,這讓朱棣心頭難安。
朱棣深知必須清除掉自己後方的隱患,於是便提前在淝河設下了重重伏兵,就等著平安上鉤。
三月十四日,平安的軍隊循著燕軍的南下軌跡毫無察覺地進入了朱棣設下的埋伏圈,一時間,喊殺聲震天,燕軍從四麵八方如鬼魅般殺出,先是無數燕軍騎兵如虎狼一般對平安所部發起了悍勇無畏的衝鋒,隨後又有數不清的竹製手榴彈向著南軍投擲而來,緊接著就是燕軍火槍隊密集的射擊,平安的軍隊頓時陣腳大亂,被打得措手不及,隻得狼狽地退迴宿州,一路上丟盔棄甲,好不淒慘。
朱棣心思縝密,經過平安一事,他認識到在率領燕軍南下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後方的威脅,就比如之前雖然放棄了攻打徐州,但是如果放任不管,一旦徐州的南軍得到休整,再與平安和其他南軍合兵,那自己就再無後路可退了
朱棣想到徐州守軍雖然死守不出,但其餉道若斷,必能給南軍造成不小的麻煩,也能讓徐州守軍不攻自破。三月二十三日,朱棣遣麾下得力將領,悄悄去截斷徐州的餉道。
鐵鉉得知消息後,哪裏能坐視不管,趕忙率領士兵前去圍攻燕軍以解徐州之危,雙方就此展開一場激烈廝殺,你來我往,互不相讓,一時間竟是難分勝負,戰場上屍橫遍野,鮮血染紅了大地。
時光如流水,眨眼間便到了四月十四日,燕軍繼續向南進發,來到了睢水支流的一條小河。望著那潺潺流淌的河水,朱棣當機立斷,命士兵迅速搭建浮橋,以便大軍能夠順利渡河。
次日,平安、何福兩位將領得知燕軍在搭橋渡河,深知若讓燕軍順利過河,那局勢將會更加危急,於是趕忙領軍前來奪橋。雙方就這樣隔著河水僵持了起來,燕軍在這邊虎視眈眈,南軍在對岸嚴陣以待,氣氛緊張得仿佛隻要一點火星,就能瞬間引爆一般。
可這僵持的局麵並未持續太久,數日後,南軍這邊就出現了大問題——由於朱棣之前派兵切斷了南軍餉道,此時南軍的糧食快耗盡了。軍中人心惶惶,士兵們餓著肚子,哪還有力氣打仗。
朱棣敏銳地察覺到了南軍的困境,心中暗自盤算,決定趁南軍糧草耗盡,軍心渙散之時發動夜襲,打南軍一個措手不及。
半夜時分,月明星稀,萬籟俱寂,燕軍趁著夜色悄悄地渡過了河,繞道摸到了南軍的後方。就在他們準備對南軍大營發起進攻之時,卻沒想到意外發生了。
魏國公奉命馳援山東,得知燕軍與平安、何福隔河對峙,且南軍大軍糧草將盡之後,便火速帶著援兵趕往支援,燕軍正準備奇襲大營之時,援軍恰好趕到,燕軍見此也隻能將夜襲作罷。
援軍的到來令南軍士氣大振。四月二十二日,雙方在齊眉山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一時間,喊殺聲、兵器碰撞聲響徹山穀,這場戰鬥打得異常慘烈,最終南軍憑借著援兵到來的氣勢和頑強的鬥誌,取得了大勝,還斬殺了燕軍的大將李斌,燕軍一時間陷入了窘境。
此時正值暑熱時節,天氣炎熱難耐,燕軍本就因這一場敗仗士氣有所影響,又被這酷熱的天氣折磨著,軍中將士們皆是疲憊不堪,不少人都萌生了北返的想法。
四月二十三日,燕軍眾將齊聚一堂,朱棣凝視著輿圖,心中不斷思索著坡地之策,良久之後,朱棣看著諸將開口問道,“此戰失利,非諸將之錯,實在是沒有料到魏國公恰巧在吃食壞援軍趕到,諸將迴去後當安撫兵士,不要讓士氣收到影響。”
此時火真起拜道,“啟稟燕王,勝敗乃兵家常事,大軍士氣並未受到太大影響,但此時天氣酷熱,我燕軍兒郎多出身北地,不適應這樣的氣候,此番南下已經數月,雖說連戰連捷,但是將士們已經十分疲累,末將建議燕王率軍北還,擇地休整,等到天氣轉涼,再大舉南下。”
朱棣心裏微微不悅,表麵上卻不露聲色,目光到過眾人開口問道,“爾等也是這般想?”
眾人見燕王詢問,紛紛向朱棣進言,請求北返,尋一處安穩之地休整一番,待天氣轉涼,大軍休整一番後再做打算。朱棣聽著眾將的話語,眉頭緊皺,心中滿是不甘。
朱棣此番南下,為的就是想與南軍決戰,直搗黃龍,如果此事退兵北還,那攻下的城池也會盡歸南軍,可謂功虧一簣,要是此時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一旦給朝廷喘息之機,再行南下就相當於重頭再來。
朱棣也理解麾下諸將的想法,畢竟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也就不一樣,對於這些將軍來說,他們往往會選擇在勝算更大的條件下出戰,此時南軍有援軍趕到,己方剛剛遭逢大敗,又正逢此時暑熱季節,諸多因素都對戰局不利,退兵休整也是守成之法。
但朱棣與他們不一樣,他是大明的最強藩王,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他雖然起兵造反,意圖奪位,但並不是想要推翻大明再開新朝,更不想讓大明的江山因為長久地戰爭而山河破碎,也不想讓大明百姓生靈塗炭。他此番南下,為的就是與南軍決戰,畢其功於一役,不讓自己發起的這場靖難陷入到無休無止的南北交戰當中。
朱棣對魏國公徐輝祖恰巧率軍來援也是感到萬分無語,不管怎麽說徐輝祖也是自己的大舅哥,是王妃徐氏的親哥哥,論遠近親疏肯定是與自己更親近一些,你說你就算不幫我,隔岸觀火、作壁上觀、告病請辭也好啊,反倒是幫著朝廷對付自己,之前再白溝河就阻止了自己進一步擴大戰果,如今又在這齊眉山大敗自己,阻止自己率軍南下。
朱棣心裏煩悶不已,此時見諸將紛紛表態,有想要退兵北還的,有堅持繼續與南軍決戰的,朱棣索性大聲開口道,“欲渡河者左,不欲者右。”
話語落下,諸將便停止爭論開始站邊,朱棣見大部分將領竟都默默地站到了左側,這可把他氣得不輕,臉色鐵青,怒目圓睜。朱棣心裏不禁想,“若是道衍那老和尚和他的小徒弟在,一定會支持孤繼續南下,直取應天!”
諸將本就知曉燕王此番南下就是欲與南軍決戰,此時見朱棣臉色哪還不知燕王已經動怒,但是這仗再打下去勝算越來越低,還是盡早撤兵北返更為穩妥一些,於是紛紛低頭沉默不語。
在這氣氛僵持之時,朱能站了出來,他目光堅定,雙眼如炬,聲如洪鍾般說道:“昔年漢高祖劉邦十戰九不勝,卒有天下。如今我們遇到這點挫折便要退縮,那此前的努力豈不都白費了?隻要我們堅持下去,定能成就大業!”
朱棣滿眼讚賞的看向朱能,隨即開口說道,“朱能所言不錯,此番我燕軍雖然大敗,但任有與南軍決戰之力,反觀南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不足為慮。行百裏者半九十,此時北還不僅前功盡棄,還會給南軍喘息之機,如果退兵之時再遇南軍追擊圍堵,我等好不容易打下的這大好局麵酒全部付之東流!”
朱棣和朱能的這一番話,如同驚雷一般炸響在燕軍諸將的心中,也仿佛給眾人注入了一劑強心針,燕軍將領們心中那原本動搖的決心,又重新堅定了起來,他們握緊了手中的兵器,準備繼續與南軍一決雌雄。
到了三月初九,燕軍順利抵達渦河, 平安見燕王朱棣率領大軍一路勢如破竹長驅直入,顯然是打算直搗黃龍,平安唯恐京師有失,便毅然決然帶領麾下兵馬,一路尾行於燕軍後方。
平安想此舉一來可切斷燕軍餉道,讓燕軍無力南下。二來也是等朝廷組織起大軍阻擊燕王之時,切斷燕軍後路,三來緊跟在燕軍後方也可靈活機動,針對戰局做出適時調整。
朱棣是何等人物,行軍打仗多年那智謀、手段皆是不凡,知道平安所率南軍的動向後,立馬就明白了平安的意圖。
朱棣此番南下本不想與沿途南軍做過多糾纏,但平安一直帶兵跟隨,就如同潛伏在燕軍背後伺機而動的餓狼一般,一旦南下之勢受阻,這平安也定會趁機在背後狠狠地咬上自己一口,這讓朱棣心頭難安。
朱棣深知必須清除掉自己後方的隱患,於是便提前在淝河設下了重重伏兵,就等著平安上鉤。
三月十四日,平安的軍隊循著燕軍的南下軌跡毫無察覺地進入了朱棣設下的埋伏圈,一時間,喊殺聲震天,燕軍從四麵八方如鬼魅般殺出,先是無數燕軍騎兵如虎狼一般對平安所部發起了悍勇無畏的衝鋒,隨後又有數不清的竹製手榴彈向著南軍投擲而來,緊接著就是燕軍火槍隊密集的射擊,平安的軍隊頓時陣腳大亂,被打得措手不及,隻得狼狽地退迴宿州,一路上丟盔棄甲,好不淒慘。
朱棣心思縝密,經過平安一事,他認識到在率領燕軍南下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後方的威脅,就比如之前雖然放棄了攻打徐州,但是如果放任不管,一旦徐州的南軍得到休整,再與平安和其他南軍合兵,那自己就再無後路可退了
朱棣想到徐州守軍雖然死守不出,但其餉道若斷,必能給南軍造成不小的麻煩,也能讓徐州守軍不攻自破。三月二十三日,朱棣遣麾下得力將領,悄悄去截斷徐州的餉道。
鐵鉉得知消息後,哪裏能坐視不管,趕忙率領士兵前去圍攻燕軍以解徐州之危,雙方就此展開一場激烈廝殺,你來我往,互不相讓,一時間竟是難分勝負,戰場上屍橫遍野,鮮血染紅了大地。
時光如流水,眨眼間便到了四月十四日,燕軍繼續向南進發,來到了睢水支流的一條小河。望著那潺潺流淌的河水,朱棣當機立斷,命士兵迅速搭建浮橋,以便大軍能夠順利渡河。
次日,平安、何福兩位將領得知燕軍在搭橋渡河,深知若讓燕軍順利過河,那局勢將會更加危急,於是趕忙領軍前來奪橋。雙方就這樣隔著河水僵持了起來,燕軍在這邊虎視眈眈,南軍在對岸嚴陣以待,氣氛緊張得仿佛隻要一點火星,就能瞬間引爆一般。
可這僵持的局麵並未持續太久,數日後,南軍這邊就出現了大問題——由於朱棣之前派兵切斷了南軍餉道,此時南軍的糧食快耗盡了。軍中人心惶惶,士兵們餓著肚子,哪還有力氣打仗。
朱棣敏銳地察覺到了南軍的困境,心中暗自盤算,決定趁南軍糧草耗盡,軍心渙散之時發動夜襲,打南軍一個措手不及。
半夜時分,月明星稀,萬籟俱寂,燕軍趁著夜色悄悄地渡過了河,繞道摸到了南軍的後方。就在他們準備對南軍大營發起進攻之時,卻沒想到意外發生了。
魏國公奉命馳援山東,得知燕軍與平安、何福隔河對峙,且南軍大軍糧草將盡之後,便火速帶著援兵趕往支援,燕軍正準備奇襲大營之時,援軍恰好趕到,燕軍見此也隻能將夜襲作罷。
援軍的到來令南軍士氣大振。四月二十二日,雙方在齊眉山展開了一場殊死搏鬥,一時間,喊殺聲、兵器碰撞聲響徹山穀,這場戰鬥打得異常慘烈,最終南軍憑借著援兵到來的氣勢和頑強的鬥誌,取得了大勝,還斬殺了燕軍的大將李斌,燕軍一時間陷入了窘境。
此時正值暑熱時節,天氣炎熱難耐,燕軍本就因這一場敗仗士氣有所影響,又被這酷熱的天氣折磨著,軍中將士們皆是疲憊不堪,不少人都萌生了北返的想法。
四月二十三日,燕軍眾將齊聚一堂,朱棣凝視著輿圖,心中不斷思索著坡地之策,良久之後,朱棣看著諸將開口問道,“此戰失利,非諸將之錯,實在是沒有料到魏國公恰巧在吃食壞援軍趕到,諸將迴去後當安撫兵士,不要讓士氣收到影響。”
此時火真起拜道,“啟稟燕王,勝敗乃兵家常事,大軍士氣並未受到太大影響,但此時天氣酷熱,我燕軍兒郎多出身北地,不適應這樣的氣候,此番南下已經數月,雖說連戰連捷,但是將士們已經十分疲累,末將建議燕王率軍北還,擇地休整,等到天氣轉涼,再大舉南下。”
朱棣心裏微微不悅,表麵上卻不露聲色,目光到過眾人開口問道,“爾等也是這般想?”
眾人見燕王詢問,紛紛向朱棣進言,請求北返,尋一處安穩之地休整一番,待天氣轉涼,大軍休整一番後再做打算。朱棣聽著眾將的話語,眉頭緊皺,心中滿是不甘。
朱棣此番南下,為的就是想與南軍決戰,直搗黃龍,如果此事退兵北還,那攻下的城池也會盡歸南軍,可謂功虧一簣,要是此時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一旦給朝廷喘息之機,再行南下就相當於重頭再來。
朱棣也理解麾下諸將的想法,畢竟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也就不一樣,對於這些將軍來說,他們往往會選擇在勝算更大的條件下出戰,此時南軍有援軍趕到,己方剛剛遭逢大敗,又正逢此時暑熱季節,諸多因素都對戰局不利,退兵休整也是守成之法。
但朱棣與他們不一樣,他是大明的最強藩王,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他雖然起兵造反,意圖奪位,但並不是想要推翻大明再開新朝,更不想讓大明的江山因為長久地戰爭而山河破碎,也不想讓大明百姓生靈塗炭。他此番南下,為的就是與南軍決戰,畢其功於一役,不讓自己發起的這場靖難陷入到無休無止的南北交戰當中。
朱棣對魏國公徐輝祖恰巧率軍來援也是感到萬分無語,不管怎麽說徐輝祖也是自己的大舅哥,是王妃徐氏的親哥哥,論遠近親疏肯定是與自己更親近一些,你說你就算不幫我,隔岸觀火、作壁上觀、告病請辭也好啊,反倒是幫著朝廷對付自己,之前再白溝河就阻止了自己進一步擴大戰果,如今又在這齊眉山大敗自己,阻止自己率軍南下。
朱棣心裏煩悶不已,此時見諸將紛紛表態,有想要退兵北還的,有堅持繼續與南軍決戰的,朱棣索性大聲開口道,“欲渡河者左,不欲者右。”
話語落下,諸將便停止爭論開始站邊,朱棣見大部分將領竟都默默地站到了左側,這可把他氣得不輕,臉色鐵青,怒目圓睜。朱棣心裏不禁想,“若是道衍那老和尚和他的小徒弟在,一定會支持孤繼續南下,直取應天!”
諸將本就知曉燕王此番南下就是欲與南軍決戰,此時見朱棣臉色哪還不知燕王已經動怒,但是這仗再打下去勝算越來越低,還是盡早撤兵北返更為穩妥一些,於是紛紛低頭沉默不語。
在這氣氛僵持之時,朱能站了出來,他目光堅定,雙眼如炬,聲如洪鍾般說道:“昔年漢高祖劉邦十戰九不勝,卒有天下。如今我們遇到這點挫折便要退縮,那此前的努力豈不都白費了?隻要我們堅持下去,定能成就大業!”
朱棣滿眼讚賞的看向朱能,隨即開口說道,“朱能所言不錯,此番我燕軍雖然大敗,但任有與南軍決戰之力,反觀南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不足為慮。行百裏者半九十,此時北還不僅前功盡棄,還會給南軍喘息之機,如果退兵之時再遇南軍追擊圍堵,我等好不容易打下的這大好局麵酒全部付之東流!”
朱棣和朱能的這一番話,如同驚雷一般炸響在燕軍諸將的心中,也仿佛給眾人注入了一劑強心針,燕軍將領們心中那原本動搖的決心,又重新堅定了起來,他們握緊了手中的兵器,準備繼續與南軍一決雌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