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已經寫了100章了,第一次嚐試寫小說,難免有經驗不足之處,歡迎大家多多批評指正。當時也就是心血來潮,沒想到竟然堅持了這麽久,當然筆者也會努力下去,把這個故事寫完。靖難之役就快要寫完了,主角也將要有更穩定更大的平台和機會去展示,大家有什麽想法請多多評論留言,另外關於方孝孺、鐵鉉和靖難遺孤,大家有什麽想法也可以多多和筆者討論,在此先謝過大家了!!!


    京師應天府皇宮之中,惠帝朱允炆正與群臣商討著應對燕王南下之策,正此時,一名內侍滿臉大喜的衝進來拜道在地,高喊道,“陛下,大捷!大捷呀!”


    朱允炆本因燕王的南下一籌莫展,聽到內侍的唿喊,臉上不禁湧起一抹喜色,急忙開口問道,“可是魏國公擊敗了燕軍?”


    那內侍急忙應道,“陛下聖明,燕軍進兵睢水之小河,欲搭浮橋過河繼續南下,何福、平安聞訊後迅速趕到與燕軍隔岸對峙,阻止燕軍渡橋南下,此時魏國公率援軍趕到,與燕軍交戰,大勝之。”


    朱允炆大喜,不僅感慨道,“何福。平安真乃國之良將,魏國公更乃我大明之柱石!”


    下方一眾文臣聽聞捷豹後也紛紛振奮異常,很快就有文臣拜道,“恭喜陛下,賀喜陛下!燕軍南下日久,士卒應已十分疲累,雖看似勢如破竹,但已不過是外強中幹,此番魏國公等人大敗燕軍,料想燕王已經無力繼續南下,朝廷危機可解,陛下可趁此時下旨征兵,重整大軍,待元氣恢複之後擇良將北伐,定能一舉克之!”


    朱允炆對此大為認可,隨即下令群臣加大征兵力度,同時擬旨表彰徐輝祖、平安、何福等人戰功。


    燕軍兵敗的消息很快就在京師流傳開來,大家都在說燕軍已兵敗,無力再戰。眾人聽聞,未加詳查便皆信以為真,翌日早朝,有大臣上奏道,“臣聽聞燕王兵敗,燕軍已經不足為慮,然京師乃國之根本,此刻絕不能無良將鎮守,請陛下召迴魏國公戍守京師!”


    朱允炆也以為自己的四叔經此一敗後再也興不起什麽浪花,覺得這大臣說的很有道理,與群臣一番商議後,便匆忙召迴了魏國公徐輝祖。


    隻是徐輝祖這一走,就好似抽掉了南軍的一根擎天支柱,讓原本就僵持不下的局勢悄然發生了逆轉,好似天平開始向著燕軍那方傾斜而去。


    四月二十五日,何福站在河邊,望著那滔滔不絕、奔騰不息的河水,眉頭緊鎖,心中滿是憂慮。這河邊地勢開闊,無險可守,一旦燕軍再度發起進攻,南軍根本難以招架。


    何福多年來平南征北,有著豐富的帶兵作戰和平判經驗,洪武初年,他累功至金吾後衛指揮同知。後跟從傅友德征討雲南有功,升為前軍都督府督僉事。洪武二十四年,何福被授為平羌將軍,討伐越州叛蠻阿資,攻破了叛軍。建文元年,叛蠻刀幹孟再次叛亂,何福招降蠻軍七萬餘人。進而分兵平定各山寨,麓川等地得以平定。


    麵對如今的局勢,何福思索良久,最終咬了咬牙,決定移營,他趕忙找到平安,“魏國公被召迴京師留我等駐守此地,但此地地形開闊,無險可守,燕軍的騎兵卻能在此處發揮極大優勢,要想阻止燕王繼續南下,我等許尋一處易守難攻之地長期據守才是。”


    平安也覺得何福說的很有道理,二人一拍即合,當即帶著士兵們在靈璧之地深溝高壘,二人帶兵趕往靈璧,命兵士挖溝築牆,不久之後,一座堅固的防禦堡壘矗立起來,他們期望借此能抵禦燕軍那如狼似虎的進攻,做一番長遠的打算。


    可天不遂人願,此時又冒出一個棘手至極的難題——南軍的糧草供應已經被燕軍切斷,此前雖然大勝燕軍,但魏國公很快就被召迴京師,糧草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


    眼見軍中存糧嚴重不足,士兵們每日分到的口糧越來越少,如今都快要斷炊了。平安看著士兵們餓得麵黃肌瘦,心急如焚,他深知若沒了糧草,這仗根本沒法打下去,大軍遲早得不攻自破。


    權衡再三,平安一跺腳,決定親自率兵六萬去護衛糧草,想著無論如何,也要確保大軍能有口吃的,不至於餓死在這靈璧之地。


    朱棣聽聞自己的大舅哥被召迴京師,南軍前往靈璧駐軍之後便一直留意南軍的動向,他知道隻要擊敗這股南軍,就清除了自己通往京師的最大障礙。他派出的探馬早就將南軍的動靜摸得一清二楚。


    四月二十七日,朱棣收到探馬迴報,得知平安帶兵去護衛糧草,朱棣眼中閃過一抹狠厲,當機立斷,親率麾下精銳之師,如餓虎撲食般朝著平安率領的南軍猛襲過去。


    一時間,原本還算平靜的押運之路瞬間變成了硝煙彌漫的修羅場。燕軍攻勢兇猛異常,如洶湧的潮水般席卷而來,平安的軍隊毫無防備,一下子就被衝得七零八落,隊伍被硬生生一分為二,首尾不能相顧,頓時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南軍士兵們高聲唿喊著,卻不知該往哪兒集結抵抗,隻能各自為戰,被燕軍打得節節敗退。


    何福在靈璧城中得到平安遇襲的消息,心急如焚,臉色漲得通紅,當下也顧不上許多,大喊一聲:“全軍隨我速速前去救援!”便帶著所有能召集的士兵,朝著平安遇襲的方向狂奔而去。


    可就在這時,朱高煦率領著伏兵如神兵天降,從側麵殺出,那喊殺聲冷不丁地響起,嚇得南軍不少士兵一個哆嗦。南軍一下子腹背受敵,本就慌亂的他們,此刻更是抵擋不住燕軍這排山倒海般的猛烈攻擊,士兵們開始丟盔棄甲,四處逃竄,場麵混亂不堪。


    何福眼見大勢已去,無奈地長歎一聲,隻能帶著幾名親信,拚死殺出一條血路,狼狽地朝著靈璧城方向逃去,一路上馬蹄揚起的塵埃,都好似在訴說著他們的悲涼與狼狽。


    南軍經此一遭,不僅缺糧的問題沒有得到緩解,還損失了不少士卒,仿佛被一張絕望的大網緊緊籠罩。何福與平安好不容易在城中會合,二人皆是眉頭緊皺,愁容滿麵,湊在一起商討對策。


    思來想去,他們覺得除了突圍已沒有別的退路,最終決定次日突圍而出,隻要能突圍到淮河,取得給養,那大軍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為了讓突圍行動整齊有序,四月二十八日,何福、平安二人定下號令,以三聲炮響為突圍的信號,炮聲結束全軍將士便聞令而動,一起朝著淮河方向殺出一條血路。


    可謂是無巧不成書,命運也似乎總愛捉弄時運不濟的人,在這關鍵的時刻,老天竟跟南軍開了一個無比殘酷的玩笑。


    次日,燕軍攻打靈璧牆壘,進攻的信號正巧也是三聲炮響。南軍將士們在營地裏,本就神經緊繃,聽到那三聲炮響,下意識地以為是己方的號炮響起,是突圍的時候了,於是紛紛奪路而逃,一時間,整個營地亂成了一鍋粥。


    士兵們你推我搡,相互踐踏,唿喊聲、慘叫聲交織在一起,不少人還沒等跑出多遠,就被擠倒在地,被後麵湧上來的人活活踩死,那場景淒慘無比。


    燕軍剛一衝鋒就見南軍這般混亂,朱棣大喜過望,立刻拔劍高唿:“將士們,殺啊!此時不攻,更待何時!”


    燕軍趁勢發起了猛烈進攻,如砍瓜切菜般衝入南軍陣中,那氣勢銳不可當。一時間你逃,他追,完全就成了一邊倒的局麵。南軍此刻早已沒了抵抗之力,被打得潰不成軍,全軍覆沒,橫七豎八的屍體遍布營地,鮮血匯聚成了一道道小溪,緩緩流淌著,仿佛是大地在無聲地哭泣。


    靈璧之戰,就這樣在充滿戲劇性的意外和混亂中落下了帷幕,結局慘烈得讓人不忍直視。燕軍大獲全勝,生擒了陳暉、平安、馬溥、徐真、孫成等三十七員敵將,還有四名內官以及一百五十員朝廷大臣,繳獲的馬匹多達二萬餘匹,投降的士兵更是不計其數。


    唯一令朱棣感到稍微遺憾的就是,何福在亂軍之中,憑借著一股強大的求生本能和對朝廷的最後一絲忠誠,拚死殺出一條血路,單騎逃走,那落寞而淒涼的背影,漸漸消失在硝煙彌漫的遠方,徒留一聲歎息。


    朱棣跨坐於戰馬之上,盔甲上沾滿了南軍將士的鮮血,他望向此間天地,心中豪情萬丈,靈璧之戰的大勝,無疑是給了南軍致命一擊,徹底擊潰了南軍的主力。


    朱棣知道,經此一役,燕軍在長江以北就如同入無人之境,再也不會遇到像樣的抵抗,但朱棣此刻並不滿足於此,他決定趁燕軍一路勢如破竹之勢,朝著京師步步逼近。


    說來也是曆史的奇妙巧合,一千六百年前決定楚漢之爭勝敗的垓下之戰就發生在靈璧附近,這片土地似乎承載了太多戰爭的悲歡離合,見證著王朝興衰的交替,那曆史的滾滾車輪無情地碾壓而過,隻留下無盡的故事與深深的歎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庚午199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庚午1990並收藏穿越大明,從靖難之役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