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伊存授經
西遊:我拿蟠桃當飯吃 作者:扶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原本敖伯玉打算自己就是不看,不去想,然而那些經文偏偏就看入眼中,印在腦海,忘都忘不掉。
敖伯玉心神逐漸沉入那《三十二相經》中。
也不知過了多久,再次睜眼,周遭的商隊已沒了蹤影,隻有伊存原地盤坐。
見敖伯玉醒來,伊存也睜開眼問道:“七日時間,《三十二相經》你悟到了幾相?”
敖伯玉細細迴想,慢慢迴味浮屠經中悟出的《三十二相經》,隻覺的好像腦海中有了三副自己的麵孔,分別是手掌寶塔,嘴漏尖牙怒相。雙手控斧鉞的惡相。依手而眠的睡相。
隻是三相十分虛幻,仿佛一陣清風就能吹散。此法卻不是修行真法,而是凝練神魂之術。
三相在腦海中,整個人都精神了不少,盤坐了一晚,身體也沒有絲毫不適,反而前所未有的舒暢,同時感受到三個人相正在慢慢吸取一絲絲的炁。雖微乎其微,但仍能感覺到。
原本以為自己要被強行收服,訓做坐騎之類的,然而這些都沒有發生,《三十二相經》沒有影響自己的思維,反倒是有凝練三魂之效用,讓自己神清氣爽。
“迴大師的話,晚輩蠢笨,隻記得了三相,分別是怒相、惡相、睡相。”
“倒也不差,看來你修行之路或多有生殺之劫,若隨貧僧修行,或可避之。”伊存說道。
“能得大師賞識,是晚輩榮幸,隻是晚輩自小就入了龍宮名冊,今後也得分於各江河辦差,未得父王準許,不敢私自改換門庭。”敖伯玉連忙說道。
伊存聽後也沒多說什麽,隻是歎道:“惜也。”
見伊存並未強行收人,敖伯玉也寬心了不少,問道:“大師,我這算是佛門修行入門了嗎?可有道儀之境界了嗎?”
“非也,佛道修行不同,佛修第一層境界喚作‘五停心’,而非‘道儀’。”伊存說道。
“原來如此。不知可否請大師解佛修境界之分?”敖伯玉問道。
“自無不可,佛講究悟,可一朝成佛,也會百年蹉跎。隻是一悟成佛者何其之少,故佛祖憐憫眾生,探究了修行之法門,大體上分為:
五停心境,修五觀。預流果境,修四神通。十賢覺境,又喚作羅漢境,修五賢。
等覺境,又喚作菩薩果位,證入妙覺果海,無複進取,但惟不舍眾生,倒駕慈航,逆流而出。
妙覺境,又喚作佛陀境,修行至此階位,則可斷盡一切煩惱,智慧圓滿,悟得絕妙涅盤之理。超越四魔,照達一切事理,一念一時知一切佛國等事。
經曰:常住一相,第一無極,湛若虛空,一切種智,照達無生,亦一念一時知,住不可思議二諦之外,獨在無二。
此為佛修五境。”
敖伯玉聽得仔細,伊存說完,就問道:“大師,修道從道儀、都功、住家、金丹、真仙、地仙(洞酆境)、天仙(九宮境)、太乙金仙、至仙、大羅金仙,共有十境,修佛為何隻有五境?”
“小龍不就是想問哪家的法術厲害,直說便是。”伊存輕笑道。
“大師明察。”敖伯玉也笑道。
“修行求得是超脫、是長生、是無憂。為好勇鬥狠,落入下乘。雖難以比較,但大致上來說,仙人之前的修道五境,大體上與佛修五停心、預流果相當。仙人之後的五境,也與十賢覺、等覺、妙覺相當。
無論佛道,大成之後都有超脫之力。從長生而言,佛法更甚。從鬥法處說,道悠而盛,神通法術之數更甚佛門許多。但無論佛道,終究是在個人能為。以貧僧見解,鬥法者,最重法寶,其次心性,再是內經,而後神通,又是根基,最後法術,無關何門何派也。”
敖伯玉聽後就問道:“大師,晚輩聽家中長輩說的是,法寶最重,神通次之,其餘排後。”
伊存耐心解釋道:
“個人有個人緣法,個人有個人觀點,貧僧看來,凡生靈者,若是無好鬥之心,悍勇之意,縱然有法器,亦不會與人對敵,故貧僧覺著,心性需在前。真法為基,故作第二。法寶再次之。神通法術落尾。不過這也隻是貧僧一家之言,當不得至理。”
“晚輩冒犯,敢問大師是何境界,有無那神通法術傍身?”
伊存依舊臉色平淡道:“貧僧修行七百三十二載,有十賢覺境界,五信修得三信,十信、十住、十行,還不曾領悟得十迴向、十地。至於神通法術,也習的一二。不過你非我佛門弟子,傳不得你。”
敖伯玉倒是沒什麽失望的,本身也沒想過要拜入佛門,隻是像聽戲文一樣,聽個熱鬧。
按照伊存的說法,十賢覺等同於仙人之後的境界,修了三信,那至少是仙人第二境了,卻被那帝君看了一眼後,連話都說不出來。那麽那個所謂的帝君到底是哪種的境界?何方的大神!
不過仔細想來也是,那帝君光是情緒變化,就能讓周遭環境大變,稱謂中既帝字,必然是大神通者。可惜人也見不到了,不然也許有拜師求道的機會,也是機緣。
“晚輩對大師之師與那帝君心存向往,可有緣能拜見兩位神佛高人。”敖伯玉試著問道。
“帝君應是邀貧僧之師去仙府之中論道,你既未受邀,自然去不得。”伊存說道。
........。
敖伯玉又問道:“大師,按你所說,你已是神仙中人了,為何不操使那雲霧騰空而去,何必徒步。”
雖說騰雲駕霧乃是龍族本能,但敖伯玉由於修為太低,所以駕雲需要在水氣極多的地方,還要變作龍身,且也飛不高,去不遠,故有此一問。
伊存已經平靜的說道:
“傳經在誠,若不能曆經磨難,世人不重,經書難存。需一步一印,行至洛陽,見帝王,奉真經,宣揚我佛。”
敖伯玉還有諸多疑問想問,但伊存這次卻先開口道:“我傳你佛法,又與你解惑,你可願迴報一二?”
雖是被強買強賣,但問話確實是自己問的,敖伯玉便說道:
“請大師吩咐,若晚輩能做到,定要迴報大師之恩。”
“經書本輕,可越是行至東方,經書越發沉重,行至此處,已然不能再進,你可願化為白馬,為我馱經東去?也為自己掙一份功德。”伊存問道。
敖伯玉頓時大驚,本就是想離開西海,避開當坐騎的命運,不曾想直接提前了六百多年!
“大師見諒,晚輩頑劣,道不精,佛不全,修為淺薄,若是大師都不能拿動,晚輩萬萬拿不動那經書。”
“非也,貧僧攜經重,重的是‘運’。你應了天數,卻隻是馱那經書,不過一二百斤,怎會馱不動。”伊存說道。
敖伯玉隻得說道:“晚輩雖不才,卻非是江河蛟魔,山野蟒精,也為西海龍宮正統,不願做那馱貨拉車的畜生,若讓父王知曉,恐下罪罰我,還請大師見諒。”
敖伯玉心神逐漸沉入那《三十二相經》中。
也不知過了多久,再次睜眼,周遭的商隊已沒了蹤影,隻有伊存原地盤坐。
見敖伯玉醒來,伊存也睜開眼問道:“七日時間,《三十二相經》你悟到了幾相?”
敖伯玉細細迴想,慢慢迴味浮屠經中悟出的《三十二相經》,隻覺的好像腦海中有了三副自己的麵孔,分別是手掌寶塔,嘴漏尖牙怒相。雙手控斧鉞的惡相。依手而眠的睡相。
隻是三相十分虛幻,仿佛一陣清風就能吹散。此法卻不是修行真法,而是凝練神魂之術。
三相在腦海中,整個人都精神了不少,盤坐了一晚,身體也沒有絲毫不適,反而前所未有的舒暢,同時感受到三個人相正在慢慢吸取一絲絲的炁。雖微乎其微,但仍能感覺到。
原本以為自己要被強行收服,訓做坐騎之類的,然而這些都沒有發生,《三十二相經》沒有影響自己的思維,反倒是有凝練三魂之效用,讓自己神清氣爽。
“迴大師的話,晚輩蠢笨,隻記得了三相,分別是怒相、惡相、睡相。”
“倒也不差,看來你修行之路或多有生殺之劫,若隨貧僧修行,或可避之。”伊存說道。
“能得大師賞識,是晚輩榮幸,隻是晚輩自小就入了龍宮名冊,今後也得分於各江河辦差,未得父王準許,不敢私自改換門庭。”敖伯玉連忙說道。
伊存聽後也沒多說什麽,隻是歎道:“惜也。”
見伊存並未強行收人,敖伯玉也寬心了不少,問道:“大師,我這算是佛門修行入門了嗎?可有道儀之境界了嗎?”
“非也,佛道修行不同,佛修第一層境界喚作‘五停心’,而非‘道儀’。”伊存說道。
“原來如此。不知可否請大師解佛修境界之分?”敖伯玉問道。
“自無不可,佛講究悟,可一朝成佛,也會百年蹉跎。隻是一悟成佛者何其之少,故佛祖憐憫眾生,探究了修行之法門,大體上分為:
五停心境,修五觀。預流果境,修四神通。十賢覺境,又喚作羅漢境,修五賢。
等覺境,又喚作菩薩果位,證入妙覺果海,無複進取,但惟不舍眾生,倒駕慈航,逆流而出。
妙覺境,又喚作佛陀境,修行至此階位,則可斷盡一切煩惱,智慧圓滿,悟得絕妙涅盤之理。超越四魔,照達一切事理,一念一時知一切佛國等事。
經曰:常住一相,第一無極,湛若虛空,一切種智,照達無生,亦一念一時知,住不可思議二諦之外,獨在無二。
此為佛修五境。”
敖伯玉聽得仔細,伊存說完,就問道:“大師,修道從道儀、都功、住家、金丹、真仙、地仙(洞酆境)、天仙(九宮境)、太乙金仙、至仙、大羅金仙,共有十境,修佛為何隻有五境?”
“小龍不就是想問哪家的法術厲害,直說便是。”伊存輕笑道。
“大師明察。”敖伯玉也笑道。
“修行求得是超脫、是長生、是無憂。為好勇鬥狠,落入下乘。雖難以比較,但大致上來說,仙人之前的修道五境,大體上與佛修五停心、預流果相當。仙人之後的五境,也與十賢覺、等覺、妙覺相當。
無論佛道,大成之後都有超脫之力。從長生而言,佛法更甚。從鬥法處說,道悠而盛,神通法術之數更甚佛門許多。但無論佛道,終究是在個人能為。以貧僧見解,鬥法者,最重法寶,其次心性,再是內經,而後神通,又是根基,最後法術,無關何門何派也。”
敖伯玉聽後就問道:“大師,晚輩聽家中長輩說的是,法寶最重,神通次之,其餘排後。”
伊存耐心解釋道:
“個人有個人緣法,個人有個人觀點,貧僧看來,凡生靈者,若是無好鬥之心,悍勇之意,縱然有法器,亦不會與人對敵,故貧僧覺著,心性需在前。真法為基,故作第二。法寶再次之。神通法術落尾。不過這也隻是貧僧一家之言,當不得至理。”
“晚輩冒犯,敢問大師是何境界,有無那神通法術傍身?”
伊存依舊臉色平淡道:“貧僧修行七百三十二載,有十賢覺境界,五信修得三信,十信、十住、十行,還不曾領悟得十迴向、十地。至於神通法術,也習的一二。不過你非我佛門弟子,傳不得你。”
敖伯玉倒是沒什麽失望的,本身也沒想過要拜入佛門,隻是像聽戲文一樣,聽個熱鬧。
按照伊存的說法,十賢覺等同於仙人之後的境界,修了三信,那至少是仙人第二境了,卻被那帝君看了一眼後,連話都說不出來。那麽那個所謂的帝君到底是哪種的境界?何方的大神!
不過仔細想來也是,那帝君光是情緒變化,就能讓周遭環境大變,稱謂中既帝字,必然是大神通者。可惜人也見不到了,不然也許有拜師求道的機會,也是機緣。
“晚輩對大師之師與那帝君心存向往,可有緣能拜見兩位神佛高人。”敖伯玉試著問道。
“帝君應是邀貧僧之師去仙府之中論道,你既未受邀,自然去不得。”伊存說道。
........。
敖伯玉又問道:“大師,按你所說,你已是神仙中人了,為何不操使那雲霧騰空而去,何必徒步。”
雖說騰雲駕霧乃是龍族本能,但敖伯玉由於修為太低,所以駕雲需要在水氣極多的地方,還要變作龍身,且也飛不高,去不遠,故有此一問。
伊存已經平靜的說道:
“傳經在誠,若不能曆經磨難,世人不重,經書難存。需一步一印,行至洛陽,見帝王,奉真經,宣揚我佛。”
敖伯玉還有諸多疑問想問,但伊存這次卻先開口道:“我傳你佛法,又與你解惑,你可願迴報一二?”
雖是被強買強賣,但問話確實是自己問的,敖伯玉便說道:
“請大師吩咐,若晚輩能做到,定要迴報大師之恩。”
“經書本輕,可越是行至東方,經書越發沉重,行至此處,已然不能再進,你可願化為白馬,為我馱經東去?也為自己掙一份功德。”伊存問道。
敖伯玉頓時大驚,本就是想離開西海,避開當坐騎的命運,不曾想直接提前了六百多年!
“大師見諒,晚輩頑劣,道不精,佛不全,修為淺薄,若是大師都不能拿動,晚輩萬萬拿不動那經書。”
“非也,貧僧攜經重,重的是‘運’。你應了天數,卻隻是馱那經書,不過一二百斤,怎會馱不動。”伊存說道。
敖伯玉隻得說道:“晚輩雖不才,卻非是江河蛟魔,山野蟒精,也為西海龍宮正統,不願做那馱貨拉車的畜生,若讓父王知曉,恐下罪罰我,還請大師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