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開發河煌,已經是必要之舉,劉詢立刻讓韓增擬旨明告天下:“朕聞之:先王先順民心,故功名成,夫立之以德而成功者,三王五帝也,失德而功成者,朕未有聞焉!而得民必有道,萬乘之國,百戶之邑,民無有不說。取民之所說而民取矣,民之所說豈眾哉?此取民之要也。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曰: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於是剪其發,縛其手,以身為犧牲,祈福於上帝,民乃甚說,甘露降之!”
“今天下多事,匈奴寇於邊,羌胡、月氏先後叛之,賴祖宗之福,社稷之佑,今羌胡已平,而匈奴之亂未定,朕沉思於先王之業,追先帝之訓,乃思即位以來,種種之事,無有說民之策,此朕之德薄也!”
“幸賴亡羊補牢,為之未晚也,朕意以河湟、西海之地,而交天下之士,於其地廢限田之策,免口算之稅,絕名田之製,而說天下臣民!”
“車騎將軍張安世,為朕肱骨,總責此事!”
詔書下到禦史大夫府時,整個長安已經將詔書知道的一清二楚。
由剛剛在雍涼立功的張安世負責,那不就是等於告訴其他人——這個事情有賺無賠嗎?張安世在長安,是總所周知的理財好手。
當然,在這個時候,多數人隻是意動,也就是假裝很熱情。
但實際上,都隻是在觀望罷了。
這也是人性了,有時候你看著好像熱鬧的不得了,但其實隻是虛假的熱鬧,真的要他們出錢出力,行動起來的時候,一個個都跑光了。
就像那明末的東林黨們喊口號的時候,那別提多激動了。
也如後世的小東保們,宣泄情緒之時,真的是毀天滅地,某個廚師隻是做個娃娃魚,都要被噴。
言情吧免費閱讀
然而,真的要他們掏錢去支持他們的理想和嘴裏麵的事情的時候,全跑光了!
如今也是一般。
雖然河湟開發,看上去國家給出了好政策,又有張越打底,前途一片光明,前景十分看好。
但……
僅僅是這樣,是不夠的。
商君變法,原木立信的時候,為什麽隻有一個人肯去抗那根原木?
說到底,在中國的國情下,占有了資源和地位的統治階級們,對於統治集團存在著天生的不信任和猜忌。
畢竟,賴賬和不要臉,乃是統治者的天賦技能。
嘴上說的天花亂墜,實際落到實處的一成都沒有的事情,大家早看過無數次了。
高帝與功臣們盟誓: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的墨跡都還沒有幹透,就已經有功臣的腦袋,擺上了祭天的地方。
太宗皇帝從代國入繼大統的時候,對陳平周勃尊重的不得了。
結果位子坐穩了後,這位陛下就對有扶立之功的陳平說:丞相,朕之所重,其率天下先,讓陳平迴家種田了。
孝武皇帝就更絕了。
金屋藏嬌,不會沒有人陌生。
但現在金屋何在?陳皇後又何在?
可有人見過那金屋的一麟半爪?
也是因此,被坑多了以後,貴族富商們都已經有了免疫能力。
你講的再好聽,也得讓我看到實際好處,我才會動手,一個個都變成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
好在,張越早知道如此。
於是,霍光、張安世、韓增、陳萬年、趙充國、胡建……十幾位九卿兩
千石等與張越關係交好或者願意賣他麵子的頂級貴族與大臣,紛紛宣布將派一個嫡子,並拿出百萬至千萬不等的資金,投入河湟開發。
這下子,其他人就真的坐不住了。
遠在河西的張安世並不知道,遠在長安的天子,下達的命令,張安世憂愁的看著軍帳前的冰雹,最大的冰雹,差不多有石子大,砸到人畜身上,疼的厲害。
在這種天氣中,漢軍迫不得已,隻好在南河的河曲附近紮下營壘,等待這糟糕的天氣過去。
好消息是,斥候騎兵報告,在尉黎國發現了匈奴騎兵,而且,數量在兩萬以上!
這意味著,匈奴人沒有選擇放棄,他們還是打算與他一戰。
對張安世來說,這就夠了!
他還是有機會的!
可是,不知為何,張安世的心裏一直有著強烈的不安。
仿佛前路為迷霧所籠罩,充滿荊棘與坎坷一般。
這讓他心情煩躁,情緒波動非常大,有些時候一點點小事,就可能大發雷霆。
此刻,張安世更是紅著眼睛,如同一頭被激怒的公牛,惡狠狠的盯著一封攤在案幾上的書信。
書信寫在羊皮上,一個個文字,讀起來幾如尖刺一般,狠狠紮在張安世的心尖上。
若將這信放大,仔細審閱,你很快就會發現,寫信的人有著一筆相當漂亮的書法*//功底,字跡散而不亂,氣勢磅礴,幾有咄咄逼人的意思。
其文字,更是毫不客氣。
開篇就是:匈奴堅昆王敬問漢車騎將軍富平候!
而接下來的內容,每一個字都在叩問著張安世的靈魂。
這些文字就像符咒一般,仿佛有著特殊魔力,張安世隻看了一次,就怒火中燒,想要撕碎。
但卻偏生沒有力氣,或者說有著抗拒撕碎的理智。
關鍵是,這書信並非隻送到了張安世麵前。而是像天女散花一樣,被人送到了全軍上下。
這對張安世而言,簡直是致命一擊!
“李陵,汝這豎子!”他低聲咆哮著,拿著眼睛,審視著大帳內外,看每一個人都仿佛帶著些提防。
那封信裏,李陵爆了無數料。
不止提及了他的父親和兄長的隱秘,還提到了他本人的許多隱秘之事。
爆料就算了,也傷不到人。
關鍵是,信裏麵李陵不止對張安世的為人和私德進行了攻擊,更將重點放在了張安世的領兵才能之上。
特別是重點強調了‘將軍不過都尉之才,奈何漢主拔苗助長為之’,又說‘今漢主撥亂反正,將軍無才無德之性,盡顯無疑,陵深為將軍恥也’。
一邊陰陽怪氣的冷嘲熱諷,一邊不懷好意的挑撥離間。
若在以前,這種程度的調侃和挑釁,張安世隻當看了一場小醜戲,壓根不會放在心裏。
現在不同,雖然自己是軍方的二號人物,僅次於丞相霍光,但是,軍區製劃分後,他這位車騎將軍再無半點實權。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於是人心思動,除了少數死忠外,其他校尉都尉,都起了跳槽的心思。
更對張安世不利的是當前的局麵。
正如李陵信裏所言:勝,將軍不過一卒子而已,敗則死矣。
“車騎將軍……”鄭吉急匆匆的趕到帳中,來到張安世身邊,看著他
的神色,便明白了這位車騎將軍被打擊的不輕,連忙勸道:“將軍切勿動怒,以免中小人之計!”
李陵的信,傳的到處都是,鄭吉自然也看過了。
憑良心說,李陵的信寫的不錯,其挑撥離間之心,更是溢出紙張。
這種等級的挑釁和激將之法,鄭吉相信張安世不會看不明白。
但……
看明白歸看明白,晏子二桃殺三士之策,流傳了數百年,幾乎人盡皆知,但栽在這個計策下的英雄豪傑卻是數之不盡。
為什麽?做了多年執金吾的鄭吉非常清楚,這就是人性!
貪婪、自私、嫉妒包裹著的人性,為欲望、權力、權勢所驅策著的人性!
身居高位之人,哪怕自己可以理智,也無法阻止部下不理智。
張安世嘿嘿的笑了一聲,沒有說話,但他眼中的怒火卻已是按耐不住的沸騰起來。
李陵的企圖,他清楚。
不就是想要激怒他,讓他放棄現有的漢軍戰略,轉而選擇冒險激進的策略。
這種簡單的伎倆,豈能讓他上當?
他之所以表演到這個地步,就是為了讓鄭吉看到而已。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對張安世來說,李陵的來信和內容,簡直正中下懷!
就像瞌睡來了,有人遞上枕頭一樣。
他早就不滿現狀了!
他早就想要打破這個僵局了!
沒有人願意,自己辛辛苦苦一輩子,結果卻是給別人做了嫁衣,成為了襯托他人光環的配角!
更沒有人願意,自己所努力,所奮鬥的一切,最終在他人嘴中,成為了泡沫,成為另外一個人踩著上位的台階!
藺相如與廉頗的故事為何那麽經典?為何千百年來,引發無數文人墨客感慨、唏噓?
就是這個原因了!
自古一山不容二虎!
尤其是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所有領域皆信奉的是菜是原罪的價值觀。
衛青橫空出世,他之前閃耀曆史的名將宿將,一夜之間全部成為了菜*b,韓安國也罷,程不識也好,統統隻能鞠躬下台,保存體麵,而不懂下台的李廣,最終隻能自刎謝罪,方能保存名聲。
對張安世而言,這一戰就是衛青成名前的第一次出塞之戰。
關乎著他的未來前途、地位和曆史評價。
乃是絕不容有失,不可出紕漏的一戰。
在這樣重要的戰爭中,他無法忍受自己的戰略和部署,全是聽從長安那位尚書令韓增的建議和獻策的。
真這樣了,就算打的再好,也與他張安世無關。
到時候,功勞、光環、榮譽都和他無關。
史書上他的位置和筆墨,更將讓到次位,史官們必定會用大篇幅來描述‘韓增’是如何運籌帷幄,準確判斷的。
這不是張安世的猜測,而是現實——就像已經結束的令居之戰,所有人,哪怕是他的大軍之中的部將們,私底下議論的時候,也是讚賞韓增的穩妥。
而他和河西諸將,在其中的存在感,稀薄到幾乎沒有。
這如何能忍?
這怎麽可以忍?
</p>
開發河煌,已經是必要之舉,劉詢立刻讓韓增擬旨明告天下:“朕聞之:先王先順民心,故功名成,夫立之以德而成功者,三王五帝也,失德而功成者,朕未有聞焉!而得民必有道,萬乘之國,百戶之邑,民無有不說。取民之所說而民取矣,民之所說豈眾哉?此取民之要也。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曰: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於是剪其發,縛其手,以身為犧牲,祈福於上帝,民乃甚說,甘露降之!”
“今天下多事,匈奴寇於邊,羌胡、月氏先後叛之,賴祖宗之福,社稷之佑,今羌胡已平,而匈奴之亂未定,朕沉思於先王之業,追先帝之訓,乃思即位以來,種種之事,無有說民之策,此朕之德薄也!”
“幸賴亡羊補牢,為之未晚也,朕意以河湟、西海之地,而交天下之士,於其地廢限田之策,免口算之稅,絕名田之製,而說天下臣民!”
“車騎將軍張安世,為朕肱骨,總責此事!”
詔書下到禦史大夫府時,整個長安已經將詔書知道的一清二楚。
由剛剛在雍涼立功的張安世負責,那不就是等於告訴其他人——這個事情有賺無賠嗎?張安世在長安,是總所周知的理財好手。
當然,在這個時候,多數人隻是意動,也就是假裝很熱情。
但實際上,都隻是在觀望罷了。
這也是人性了,有時候你看著好像熱鬧的不得了,但其實隻是虛假的熱鬧,真的要他們出錢出力,行動起來的時候,一個個都跑光了。
就像那明末的東林黨們喊口號的時候,那別提多激動了。
也如後世的小東保們,宣泄情緒之時,真的是毀天滅地,某個廚師隻是做個娃娃魚,都要被噴。
言情吧免費閱讀
然而,真的要他們掏錢去支持他們的理想和嘴裏麵的事情的時候,全跑光了!
如今也是一般。
雖然河湟開發,看上去國家給出了好政策,又有張越打底,前途一片光明,前景十分看好。
但……
僅僅是這樣,是不夠的。
商君變法,原木立信的時候,為什麽隻有一個人肯去抗那根原木?
說到底,在中國的國情下,占有了資源和地位的統治階級們,對於統治集團存在著天生的不信任和猜忌。
畢竟,賴賬和不要臉,乃是統治者的天賦技能。
嘴上說的天花亂墜,實際落到實處的一成都沒有的事情,大家早看過無數次了。
高帝與功臣們盟誓: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的墨跡都還沒有幹透,就已經有功臣的腦袋,擺上了祭天的地方。
太宗皇帝從代國入繼大統的時候,對陳平周勃尊重的不得了。
結果位子坐穩了後,這位陛下就對有扶立之功的陳平說:丞相,朕之所重,其率天下先,讓陳平迴家種田了。
孝武皇帝就更絕了。
金屋藏嬌,不會沒有人陌生。
但現在金屋何在?陳皇後又何在?
可有人見過那金屋的一麟半爪?
也是因此,被坑多了以後,貴族富商們都已經有了免疫能力。
你講的再好聽,也得讓我看到實際好處,我才會動手,一個個都變成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
好在,張越早知道如此。
於是,霍光、張安世、韓增、陳萬年、趙充國、胡建……十幾位九卿兩
千石等與張越關係交好或者願意賣他麵子的頂級貴族與大臣,紛紛宣布將派一個嫡子,並拿出百萬至千萬不等的資金,投入河湟開發。
這下子,其他人就真的坐不住了。
遠在河西的張安世並不知道,遠在長安的天子,下達的命令,張安世憂愁的看著軍帳前的冰雹,最大的冰雹,差不多有石子大,砸到人畜身上,疼的厲害。
在這種天氣中,漢軍迫不得已,隻好在南河的河曲附近紮下營壘,等待這糟糕的天氣過去。
好消息是,斥候騎兵報告,在尉黎國發現了匈奴騎兵,而且,數量在兩萬以上!
這意味著,匈奴人沒有選擇放棄,他們還是打算與他一戰。
對張安世來說,這就夠了!
他還是有機會的!
可是,不知為何,張安世的心裏一直有著強烈的不安。
仿佛前路為迷霧所籠罩,充滿荊棘與坎坷一般。
這讓他心情煩躁,情緒波動非常大,有些時候一點點小事,就可能大發雷霆。
此刻,張安世更是紅著眼睛,如同一頭被激怒的公牛,惡狠狠的盯著一封攤在案幾上的書信。
書信寫在羊皮上,一個個文字,讀起來幾如尖刺一般,狠狠紮在張安世的心尖上。
若將這信放大,仔細審閱,你很快就會發現,寫信的人有著一筆相當漂亮的書法*//功底,字跡散而不亂,氣勢磅礴,幾有咄咄逼人的意思。
其文字,更是毫不客氣。
開篇就是:匈奴堅昆王敬問漢車騎將軍富平候!
而接下來的內容,每一個字都在叩問著張安世的靈魂。
這些文字就像符咒一般,仿佛有著特殊魔力,張安世隻看了一次,就怒火中燒,想要撕碎。
但卻偏生沒有力氣,或者說有著抗拒撕碎的理智。
關鍵是,這書信並非隻送到了張安世麵前。而是像天女散花一樣,被人送到了全軍上下。
這對張安世而言,簡直是致命一擊!
“李陵,汝這豎子!”他低聲咆哮著,拿著眼睛,審視著大帳內外,看每一個人都仿佛帶著些提防。
那封信裏,李陵爆了無數料。
不止提及了他的父親和兄長的隱秘,還提到了他本人的許多隱秘之事。
爆料就算了,也傷不到人。
關鍵是,信裏麵李陵不止對張安世的為人和私德進行了攻擊,更將重點放在了張安世的領兵才能之上。
特別是重點強調了‘將軍不過都尉之才,奈何漢主拔苗助長為之’,又說‘今漢主撥亂反正,將軍無才無德之性,盡顯無疑,陵深為將軍恥也’。
一邊陰陽怪氣的冷嘲熱諷,一邊不懷好意的挑撥離間。
若在以前,這種程度的調侃和挑釁,張安世隻當看了一場小醜戲,壓根不會放在心裏。
現在不同,雖然自己是軍方的二號人物,僅次於丞相霍光,但是,軍區製劃分後,他這位車騎將軍再無半點實權。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於是人心思動,除了少數死忠外,其他校尉都尉,都起了跳槽的心思。
更對張安世不利的是當前的局麵。
正如李陵信裏所言:勝,將軍不過一卒子而已,敗則死矣。
“車騎將軍……”鄭吉急匆匆的趕到帳中,來到張安世身邊,看著他
的神色,便明白了這位車騎將軍被打擊的不輕,連忙勸道:“將軍切勿動怒,以免中小人之計!”
李陵的信,傳的到處都是,鄭吉自然也看過了。
憑良心說,李陵的信寫的不錯,其挑撥離間之心,更是溢出紙張。
這種等級的挑釁和激將之法,鄭吉相信張安世不會看不明白。
但……
看明白歸看明白,晏子二桃殺三士之策,流傳了數百年,幾乎人盡皆知,但栽在這個計策下的英雄豪傑卻是數之不盡。
為什麽?做了多年執金吾的鄭吉非常清楚,這就是人性!
貪婪、自私、嫉妒包裹著的人性,為欲望、權力、權勢所驅策著的人性!
身居高位之人,哪怕自己可以理智,也無法阻止部下不理智。
張安世嘿嘿的笑了一聲,沒有說話,但他眼中的怒火卻已是按耐不住的沸騰起來。
李陵的企圖,他清楚。
不就是想要激怒他,讓他放棄現有的漢軍戰略,轉而選擇冒險激進的策略。
這種簡單的伎倆,豈能讓他上當?
他之所以表演到這個地步,就是為了讓鄭吉看到而已。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對張安世來說,李陵的來信和內容,簡直正中下懷!
就像瞌睡來了,有人遞上枕頭一樣。
他早就不滿現狀了!
他早就想要打破這個僵局了!
沒有人願意,自己辛辛苦苦一輩子,結果卻是給別人做了嫁衣,成為了襯托他人光環的配角!
更沒有人願意,自己所努力,所奮鬥的一切,最終在他人嘴中,成為了泡沫,成為另外一個人踩著上位的台階!
藺相如與廉頗的故事為何那麽經典?為何千百年來,引發無數文人墨客感慨、唏噓?
就是這個原因了!
自古一山不容二虎!
尤其是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所有領域皆信奉的是菜是原罪的價值觀。
衛青橫空出世,他之前閃耀曆史的名將宿將,一夜之間全部成為了菜*b,韓安國也罷,程不識也好,統統隻能鞠躬下台,保存體麵,而不懂下台的李廣,最終隻能自刎謝罪,方能保存名聲。
對張安世而言,這一戰就是衛青成名前的第一次出塞之戰。
關乎著他的未來前途、地位和曆史評價。
乃是絕不容有失,不可出紕漏的一戰。
在這樣重要的戰爭中,他無法忍受自己的戰略和部署,全是聽從長安那位尚書令韓增的建議和獻策的。
真這樣了,就算打的再好,也與他張安世無關。
到時候,功勞、光環、榮譽都和他無關。
史書上他的位置和筆墨,更將讓到次位,史官們必定會用大篇幅來描述‘韓增’是如何運籌帷幄,準確判斷的。
這不是張安世的猜測,而是現實——就像已經結束的令居之戰,所有人,哪怕是他的大軍之中的部將們,私底下議論的時候,也是讚賞韓增的穩妥。
而他和河西諸將,在其中的存在感,稀薄到幾乎沒有。
這如何能忍?
這怎麽可以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