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朝會繼續進行。
桃候、中大夫劉忠出列拜道“臣中大夫桃候舍昧死以奏陛下陛下興義師,伐無道,誅叛臣,定朝鮮之地,海內沸騰,黎庶黔首,無不為陛下賀……”
劉忠一出場,瞬間就搶走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漢室上下,誰不知道桃候家族,就是漢天子最忠實的狗腿子?
永遠忠於漢天子,誰是天子忠於誰,這句長安城貴族圈裏流行已久的潛台詞,最早就是從桃候家裏流傳出來的。
而桃候家族也是這麽幹的。
曆代以來,桃候家族就是靠著無節操跪舔未央宮而聞名的。
當然,迴報也是巨大的。
劉忠的長子現在就是漢室敕封的魯承王,在理論上,是漢室政權的賓客,隻要腦子不發蠢,就可與國同休。
隻要腦子還沒被驢踢過的臣子,都知道沒有天子的授意,劉忠在朝廷裏就是一個泥塑的雕像,平日裏是出了名的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屹然不動。
換句話說,劉忠的意思,既是天子的意思。
先前,鹽鐵令一事,天子都沒有讓劉忠出來衝鋒陷陣。
難不成?
許多人心裏敲著鼓,一個巨大的疑問縈繞在他們心頭“天子想幹一票大的,而且是比鹽鐵令動靜還要大的事情?”
劉氏天子曆代以來,即位後都喜歡營造一片新氣象,推行新政策,甚至挑戰新難度。
先帝不就嚐試著挑戰了國中的割據諸侯王勢力,而且取得了完勝?
這麽一想,無數人覺得,可能一場前所未有的暴風雨正在醞釀。
至於先前鹽鐵令,恐怕隻是這場暴風雨的前奏。
接下來,天子要幹啥?
是把諸侯王宗室子弟們架到火上烤?還是幹脆把刀子捅向國之幹城,社稷的棟梁。宗廟支柱的列侯勳臣階級?
這樣的可能性,可不是沒有!
曆代,少年國君,不都喜歡掌握了權力後。挑戰固有的秩序和階級?
秦武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無數人心裏忐忑不安,眼神嚴肅的看著劉忠。
但劉忠卻仿佛沒注意到他們一般,自顧自的奏道“然……”
劉忠這個字一出口,許多人就隻感覺小心肝一顫“看吧,果真如此……”
“然朝鮮新納。地廣人少,化外蠻夷之處,若不塞中國之民,則有不保之虞,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高皇帝也曾訓曰士不教不得征,又曰不教而誅是為罪。朝鮮國民,前所在化外夷狄之中。被發左袵,不通教化,不識中國文字,製度、律法,不聞漢官威嚴,漢法之律,臣愚昧,不明於古今之事,然以臣愚意,當擇宗室壯年。效周製,分封朝鮮,以鎮山河,化夷為夏。再移民、遣官,如此,數十年後,朝鮮化為中國矣!”劉忠一口氣講完。
群臣頓時都傻眼了。
就是這個?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些搞不明白了。
不過劉忠說的有道理!
朝鮮的事情。是要著手解決了!
移民,派遣官吏前去治理,劃定郡縣,設立鄉、亭、裏,建立起基層政權,才是控製和同化朝鮮這塊剛剛被咽到嘴裏的肉的最佳途徑。
要不這麽幹的話?
漢室大臣們自己都會覺得自己無能、瀆職,有負君恩。
古典中國,雖然對外霸道、蠻橫,而且拿夷狄不當人,視為禽獸,秦漢兩代的中國人殺起外國人來,根本連眼睛都不眨一下,動不動就屠啊破啊斬啊。
但另一方麵,中國傳統文化使得傳統的中國士大夫和貴族,都有著一種深厚的教化情節。
對於古典中國的社會來說,占領了某地後,當地人民就從夷狄禽獸變成了天朝子民,納稅服役的對象。
前者可以不當人看,而後者,卻受到了漢律保護。
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吃下了某地後,當然要在當地實行全套漢化。
包括建立官府和基層的鄉、亭、裏,丈量土地,組織人民開荒,修葺水力道路,推行中國服飾、文字、製度。
當然,移民、派遣軍隊和官吏前往統治,都是其中應有之理。
這一整套程序,在齊恆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後,中國人就玩的非常熟練了,而且兩種模式切換起來,毫不費勁。
春秋戰國時期,是華夏民族在中國本土全麵擴張的時期。
春秋戰國前,中國人出門都能碰到諸如東夷、北狄,犬戎一類的遊牧民族、漁獵民族、原始部落和其他亂七八糟的小部落,翻開史書,常常能看到各種野人與夷狄各族在曆次戰爭,尤其是春秋五霸時期的戰爭中打醬油或者成為一個背景板。
但到了戰國中後期,不止周室的諸侯們從幾百個變成了七個。
就連那些從前常常在五霸戰爭時期打醬油、充當背景板乃至於參與其中的夷狄各族以及各種各樣的野人部落,幾乎在中國本土消失的幹幹淨淨,也就隻有吳越和長城外還能看到他們。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現在漢室的皇家避暑莊園兼療養院甘泉宮在兩百多年前,是匈奴人祭祖之地。當時,匈奴人常常在夏天來到甘泉山祭祀祖宗神靈。
現在呢?
那些消失的部族去哪裏了?
答案是,不是被消滅了,就是已經融入了華夏民族,或者跑去了朝鮮半島,西南的山溝溝以及塞外的草原。
就像霓虹人的老祖宗,現在漢室的狗腿子,濊人部落,在殷商時期,
他們在齊魯一代生活,到了西周時期,他們就被趕去朝鮮半島了……
這就是漢宣帝所說的漢家自有製度,以霸王道雜之的由來。
內王外霸,就是古典中國王朝及統治者們恪守的真理。
先前,朝鮮是被發左秹的夷狄之國,朝鮮國民全是夷狄,等於是兩隻腳走路的禽獸,他們愛怎樣,漢室朝臣管不著,也懶得管。
但如今,王師已定朝鮮全境,朝鮮各族人民也紛紛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那麽,化夷為夏就勢在必行了。
所以,無數朝臣就開始頭疼了。
移民、派遣官吏乃至於分封諸侯王,這些都是要大把大把的砸錢,而且還要漢室中央源源不斷的輸血的。
這意味著,今年漢室朝廷的工作量將大大增加!
九卿重臣,一個都別想跑,甚至就是下麵的層層官吏,也都要投入到這項工作中。
全天下人的眼睛可都在盯著呢!
於是,大家都將眼睛偷偷的看向天子。
這種軍國之事,拿主意和下命令的隻能是天子!
正如洪範所言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
感受到群臣的目光,劉詢站起身來。
向前踱了兩步,做了下樣子,劉詢才道“桃候所言,朕以為甚佳,太後與朕已經同意廣陵王胥遷為朝鮮王,其下列侯勳臣兩千石以上共議之!”
漢室的政治有一個潛規則那就是即使皇帝再怎麽急迫想要推行某個政策,也要裝模作樣的讓列侯勳臣兩千石以上的官員討論,商議,得出他想要的答案,再順勢而為。
有些時候,遇上了全國性的大調整,還要廣泛的向天下各郡郡守、郡尉、致仕的故九卿、三公大臣、諸侯王聽取意見和建議。
看上去,這有些像類似貴族民煮或者共和。
但實際上,不止劉詢清楚,天下多數列侯和勳臣也心知肚明。
這不過是皇帝用來彰顯自己的政策是得到了最廣泛支持和民心所向的手法。
而且,這個傳統實際上脆弱得很。
皇帝性子急了,撇開這個傳統單幹,也不是沒有。
譬如先帝的削藩策,朝野就有著巨大反對聲音,甚至申屠嘉都公開站出來反對過於激進的削藩。
然而,然並卵。
但這個傳統的生命力,卻又頑強的很。
無論統治者怎麽踐踏它,怎麽摧毀它,怎麽無視它。
當總有一天這個統治者或者它的子嗣,為了收拾人心,團結朝野,總會主動把它撿起來。
曆史上孝武皇帝統治的中期,基本上就是一個獨裁者了。
沒有任何人任何事情任何意誌能改變他的心意,這個傳統更是被踩在腳下,踐踏到淤泥裏!
但那又怎樣?
到了孝武皇帝晚年,小豬通過一紙罪己詔,自己主動把它撿了起來。
先皇昭帝時期,就更不用說了。
地方士紳和豪強地主甚至能直接參與、議論和修改國家政策,甚至影響意識形態!
幾次鹽鐵會議,石渠閣辯論,都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皇帝即神明,君權無限大的西漢政權,反而是中國兩千年封建曆史上,最民煮的(表麵上)。
一介布衣地主,就能對著執政的大司農狂噴不已。
地方上幾個窮酸書生,就敢跳出來指責和非議國家的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還他媽成功了!
這樣的情況,哪怕是自吹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兩宋。也沒發生過!
劉詢先前在鹽鐵政策上,為了快速通過,形成表麵的朝野共識,已經利用君權,踐踏了一次這個傳統。
要是再這麽玩,那吃相就未免太難看了。
所以,無論如何,劉詢都要做下樣子給天下看朕非獨*夫,非以一人而淩天下人也!
這也是劉詢將移民政策的討論安排在鹽鐵政策之後的原因。
一個簡單的心理手段而已。
現在看來,這個策略還不錯。最起碼,成功的讓移民政策直接跳過了扯皮與嘴炮的階段,進入了實際操作的階段。
要是先提移民政策,姑且不談之後的鹽鐵令拿出來,這些家夥因為在移民政策上有了‘民煮’的錯覺,而肆意妄為,挑戰君權,單單就是扯皮和嘴炮的時間,就足夠把今天朝會剩餘的時間給消耗一空。
“臣等奉詔!”大臣們紛紛拜伏。
對於能參與和討論國家大事,不分時代、王朝、民族、人種。人類永遠都充滿了興趣。
不然後世的鍵盤政治局和居委會組織部也不會那麽興盛和強大了。
但可惜的是,權力永遠集中的金字塔最頂尖的那一小群人手中。
這一點,同樣不分時代、王朝、民族、人種甚至意識形態!
後世的世界,與西元前的世界相比。在這方麵唯一的差異,可能就是金字塔最頂的那一層的空間大了,能站更多大佬,而下層的人則沉迷於宣傳或者被灌輸的東西以為自己‘是國家的主人了’。
但是……
可能嗎?
劉詢輕輕哂笑一聲,在心中輕聲道“恐怕就算到了星際時代,走向銀河。掌握國家和製定政策的,依舊是那一小撮人,隻是,方法可能更先進,更隱蔽,讓多數民眾更加堅信自己就是國家和政權的主人……也就僅次而已了……”
這樣想著,劉詢就道:“今日朝會,就到
這裏吧,諸卿迴去好好討論一下桃候所言之事,下次朝會,拿出一個具體可行的方案,集思廣益,朕將親覽諸卿之策,選其憂者而行之!”
雖然,其實具體的粗略方案和計劃已經有了,但,民煮嘛或者說在這個時代的中國稱之為廣開言路的製度,既然做出了樣子,那就要做到底!
更何況,朝臣俱是精英,許多人都有著實際的工作經驗,甚至不少人曾經在張蒼手下參與過授田和移民工作,有了他們的意見和補充,對移民隻有好處沒有壞處。
群臣於是三叩首,拜別天子,等劉詢走後,他們才慢慢起身,按照禮儀,趨出宣室殿。
然後就紛紛朝著東宮的方向而去。
多數朝臣去東宮,隻是盡義務,給上官太後問安。
但上官外戚和一些懷著自己的小算盤的人,卻是迫不及待的就想要去將今天朝會內容稟報給東宮現在的主宰上官太後。
劉詢就站在宣室殿的宮牆上,眺望著那些乘著華麗的馬車,沿著宮中道路,在衛兵們護衛下前往東宮的大臣們。
要說心裏沒有意見,那是騙鬼!
任何君王都無法容忍自己的權柄被人分享乃至於侵奪。
不然,後世君王也不會立下後宮不得幹政的規矩,而小豬更不會幹出殺母存子的事情。
隻是,劉詢也知道,兩宮製在漢室是無法改變的政治鐵律。
隻要漢室政權還堅持以孝悌治天下這一基本原則,東宮的權柄就不會有絲毫減少。
這個事實,讓劉詢很清楚的認識到了一件事情培養繼承人很重要,但教育後宮妃嬪更重要!
妃嬪們不應該隻會呆在宮闈裏賣萌撒嬌。
她們應該學習和掌握更多知識,擁有眼光和手段。
並且確立下妃嬪學習和掌握知識的製度。
隻有這樣,才能確保漢室江山的穩固!
作為皇帝,劉詢很清楚一點,那就是假如當年劉邦死後,掌權的人不是呂後而是悲劇中的戚夫人,那麽,現在的漢室天下,可能早就四分五裂,狼煙四起,諸侯割據,混戰不休了!
而當年秦國能始終保持強大和穩定,也與他的曆史上的幾次國君年幼即位,而掌權的太後手段與眼光俱是一流有關。
其中宣太後更是力挽狂瀾的存在。
元月的大朝會也正式結束,根據慣例天子前往雍縣祭祀天帝。
劉詢於是在雍縣行宮沐浴更衣,焚香齋戒三日。
然後,才在五帝廟太宰、太祝等廟官的恭請,移駕前往五帝廟拜祭。
說是五帝廟,但其實不是一座廟。
而是五座分立各處的神廟,廟址分布在雍縣的四方。
而雍縣是赫赫有名的諸神殿堂。
僅以資料記載,在故秦之時,雍縣境內,既有大小神廟百餘座,神祠數十。
這些神包括了日、月、參、辰、南北鬥、熒惑、太白、歲星、填星、二十八星宿以及風伯、雨師、四海、九臣、十四臣等天庭神明。
當然還有類似杜主一類的死後成神的曆史人物的神祠。
在故秦之時,這些神廟就像天上的星辰一般,緊緊的圍繞著東南西北四座主神殿,即白、青、赤、黃四位天帝的神廟。
象征四位天帝代表泰一神,管理宇宙四方過去未來。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認為自己的王朝,應當是水德,於是,推崇白帝,色尚黑,數用六,音上大呂。
到了漢室,情況就有些微妙了。
太祖高皇帝斬白蛇起義的故事,大眾耳熟能詳。
若以常理來論,按照五德終始說,水德之後當是火德,漢當為赤帝所屬意的政權。
可惜……
劉邦是個大老粗,也沒什麽文化,更不懂什麽五德終始,陰陽輪迴。
這個起於草莽的開國皇帝,幹過無數逗比的事情。
譬如把儒生的冠帽拿來當尿壺,裸的跟自己老爹炫耀始大人以為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
這些都隻是小兒科。
這位草莽天子,某次路過雍縣,參觀了一下雍縣的神廟,就比較好奇秦怎麽隻有四位天帝的神祠?朕記得有五位的啊!
下麵的人哪裏知道秦代四帝廟的曆史沿革,自然答不出來。
這一答不出來,劉邦的逗比本性就開始發作了。
他大手一揮。王八之氣一散,就在雍縣增加一位帝君的神祠。
這位帝君,就是現在漢室所崇拜的黑帝。
而且,神職與秦代所崇拜的白帝少皞之神起了嚴重衝突。
怎麽辦?
當然是涼拌了!
在這個天最大。皇帝老二的時代,別說是區區一個五德終始,陰陽輪迴了,就是物理規則,天地星辰的運轉。宇宙的大小,都得按著皇帝的意思來。
於是,劉邦所立的黑帝鳩占鵲巢,搶了白帝少皞的飯碗。
這要是神話世界,估計就是一場天崩地裂的神隕之變了。
但是,劉邦幹的這個逗比事情,作為子孫,尤其是有文化的子孫,其實是很尷尬的。
但沒辦法,祖宗就是祖宗。隻能想辦法,幫著擦屁股了。
隻是,隨著時間的前進,這屁股是越來越不好擦了!
誰叫劉邦當年幹的這事情,太過於想當然,漏洞太多,在法理和邏輯上根本站不住腳。
想著這事情,劉詢也是歎息了一聲。
</p>
朝會繼續進行。
桃候、中大夫劉忠出列拜道“臣中大夫桃候舍昧死以奏陛下陛下興義師,伐無道,誅叛臣,定朝鮮之地,海內沸騰,黎庶黔首,無不為陛下賀……”
劉忠一出場,瞬間就搶走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漢室上下,誰不知道桃候家族,就是漢天子最忠實的狗腿子?
永遠忠於漢天子,誰是天子忠於誰,這句長安城貴族圈裏流行已久的潛台詞,最早就是從桃候家裏流傳出來的。
而桃候家族也是這麽幹的。
曆代以來,桃候家族就是靠著無節操跪舔未央宮而聞名的。
當然,迴報也是巨大的。
劉忠的長子現在就是漢室敕封的魯承王,在理論上,是漢室政權的賓客,隻要腦子不發蠢,就可與國同休。
隻要腦子還沒被驢踢過的臣子,都知道沒有天子的授意,劉忠在朝廷裏就是一個泥塑的雕像,平日裏是出了名的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屹然不動。
換句話說,劉忠的意思,既是天子的意思。
先前,鹽鐵令一事,天子都沒有讓劉忠出來衝鋒陷陣。
難不成?
許多人心裏敲著鼓,一個巨大的疑問縈繞在他們心頭“天子想幹一票大的,而且是比鹽鐵令動靜還要大的事情?”
劉氏天子曆代以來,即位後都喜歡營造一片新氣象,推行新政策,甚至挑戰新難度。
先帝不就嚐試著挑戰了國中的割據諸侯王勢力,而且取得了完勝?
這麽一想,無數人覺得,可能一場前所未有的暴風雨正在醞釀。
至於先前鹽鐵令,恐怕隻是這場暴風雨的前奏。
接下來,天子要幹啥?
是把諸侯王宗室子弟們架到火上烤?還是幹脆把刀子捅向國之幹城,社稷的棟梁。宗廟支柱的列侯勳臣階級?
這樣的可能性,可不是沒有!
曆代,少年國君,不都喜歡掌握了權力後。挑戰固有的秩序和階級?
秦武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無數人心裏忐忑不安,眼神嚴肅的看著劉忠。
但劉忠卻仿佛沒注意到他們一般,自顧自的奏道“然……”
劉忠這個字一出口,許多人就隻感覺小心肝一顫“看吧,果真如此……”
“然朝鮮新納。地廣人少,化外蠻夷之處,若不塞中國之民,則有不保之虞,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高皇帝也曾訓曰士不教不得征,又曰不教而誅是為罪。朝鮮國民,前所在化外夷狄之中。被發左袵,不通教化,不識中國文字,製度、律法,不聞漢官威嚴,漢法之律,臣愚昧,不明於古今之事,然以臣愚意,當擇宗室壯年。效周製,分封朝鮮,以鎮山河,化夷為夏。再移民、遣官,如此,數十年後,朝鮮化為中國矣!”劉忠一口氣講完。
群臣頓時都傻眼了。
就是這個?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些搞不明白了。
不過劉忠說的有道理!
朝鮮的事情。是要著手解決了!
移民,派遣官吏前去治理,劃定郡縣,設立鄉、亭、裏,建立起基層政權,才是控製和同化朝鮮這塊剛剛被咽到嘴裏的肉的最佳途徑。
要不這麽幹的話?
漢室大臣們自己都會覺得自己無能、瀆職,有負君恩。
古典中國,雖然對外霸道、蠻橫,而且拿夷狄不當人,視為禽獸,秦漢兩代的中國人殺起外國人來,根本連眼睛都不眨一下,動不動就屠啊破啊斬啊。
但另一方麵,中國傳統文化使得傳統的中國士大夫和貴族,都有著一種深厚的教化情節。
對於古典中國的社會來說,占領了某地後,當地人民就從夷狄禽獸變成了天朝子民,納稅服役的對象。
前者可以不當人看,而後者,卻受到了漢律保護。
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吃下了某地後,當然要在當地實行全套漢化。
包括建立官府和基層的鄉、亭、裏,丈量土地,組織人民開荒,修葺水力道路,推行中國服飾、文字、製度。
當然,移民、派遣軍隊和官吏前往統治,都是其中應有之理。
這一整套程序,在齊恆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後,中國人就玩的非常熟練了,而且兩種模式切換起來,毫不費勁。
春秋戰國時期,是華夏民族在中國本土全麵擴張的時期。
春秋戰國前,中國人出門都能碰到諸如東夷、北狄,犬戎一類的遊牧民族、漁獵民族、原始部落和其他亂七八糟的小部落,翻開史書,常常能看到各種野人與夷狄各族在曆次戰爭,尤其是春秋五霸時期的戰爭中打醬油或者成為一個背景板。
但到了戰國中後期,不止周室的諸侯們從幾百個變成了七個。
就連那些從前常常在五霸戰爭時期打醬油、充當背景板乃至於參與其中的夷狄各族以及各種各樣的野人部落,幾乎在中國本土消失的幹幹淨淨,也就隻有吳越和長城外還能看到他們。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現在漢室的皇家避暑莊園兼療養院甘泉宮在兩百多年前,是匈奴人祭祖之地。當時,匈奴人常常在夏天來到甘泉山祭祀祖宗神靈。
現在呢?
那些消失的部族去哪裏了?
答案是,不是被消滅了,就是已經融入了華夏民族,或者跑去了朝鮮半島,西南的山溝溝以及塞外的草原。
就像霓虹人的老祖宗,現在漢室的狗腿子,濊人部落,在殷商時期,
他們在齊魯一代生活,到了西周時期,他們就被趕去朝鮮半島了……
這就是漢宣帝所說的漢家自有製度,以霸王道雜之的由來。
內王外霸,就是古典中國王朝及統治者們恪守的真理。
先前,朝鮮是被發左秹的夷狄之國,朝鮮國民全是夷狄,等於是兩隻腳走路的禽獸,他們愛怎樣,漢室朝臣管不著,也懶得管。
但如今,王師已定朝鮮全境,朝鮮各族人民也紛紛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那麽,化夷為夏就勢在必行了。
所以,無數朝臣就開始頭疼了。
移民、派遣官吏乃至於分封諸侯王,這些都是要大把大把的砸錢,而且還要漢室中央源源不斷的輸血的。
這意味著,今年漢室朝廷的工作量將大大增加!
九卿重臣,一個都別想跑,甚至就是下麵的層層官吏,也都要投入到這項工作中。
全天下人的眼睛可都在盯著呢!
於是,大家都將眼睛偷偷的看向天子。
這種軍國之事,拿主意和下命令的隻能是天子!
正如洪範所言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
感受到群臣的目光,劉詢站起身來。
向前踱了兩步,做了下樣子,劉詢才道“桃候所言,朕以為甚佳,太後與朕已經同意廣陵王胥遷為朝鮮王,其下列侯勳臣兩千石以上共議之!”
漢室的政治有一個潛規則那就是即使皇帝再怎麽急迫想要推行某個政策,也要裝模作樣的讓列侯勳臣兩千石以上的官員討論,商議,得出他想要的答案,再順勢而為。
有些時候,遇上了全國性的大調整,還要廣泛的向天下各郡郡守、郡尉、致仕的故九卿、三公大臣、諸侯王聽取意見和建議。
看上去,這有些像類似貴族民煮或者共和。
但實際上,不止劉詢清楚,天下多數列侯和勳臣也心知肚明。
這不過是皇帝用來彰顯自己的政策是得到了最廣泛支持和民心所向的手法。
而且,這個傳統實際上脆弱得很。
皇帝性子急了,撇開這個傳統單幹,也不是沒有。
譬如先帝的削藩策,朝野就有著巨大反對聲音,甚至申屠嘉都公開站出來反對過於激進的削藩。
然而,然並卵。
但這個傳統的生命力,卻又頑強的很。
無論統治者怎麽踐踏它,怎麽摧毀它,怎麽無視它。
當總有一天這個統治者或者它的子嗣,為了收拾人心,團結朝野,總會主動把它撿起來。
曆史上孝武皇帝統治的中期,基本上就是一個獨裁者了。
沒有任何人任何事情任何意誌能改變他的心意,這個傳統更是被踩在腳下,踐踏到淤泥裏!
但那又怎樣?
到了孝武皇帝晚年,小豬通過一紙罪己詔,自己主動把它撿了起來。
先皇昭帝時期,就更不用說了。
地方士紳和豪強地主甚至能直接參與、議論和修改國家政策,甚至影響意識形態!
幾次鹽鐵會議,石渠閣辯論,都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皇帝即神明,君權無限大的西漢政權,反而是中國兩千年封建曆史上,最民煮的(表麵上)。
一介布衣地主,就能對著執政的大司農狂噴不已。
地方上幾個窮酸書生,就敢跳出來指責和非議國家的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還他媽成功了!
這樣的情況,哪怕是自吹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兩宋。也沒發生過!
劉詢先前在鹽鐵政策上,為了快速通過,形成表麵的朝野共識,已經利用君權,踐踏了一次這個傳統。
要是再這麽玩,那吃相就未免太難看了。
所以,無論如何,劉詢都要做下樣子給天下看朕非獨*夫,非以一人而淩天下人也!
這也是劉詢將移民政策的討論安排在鹽鐵政策之後的原因。
一個簡單的心理手段而已。
現在看來,這個策略還不錯。最起碼,成功的讓移民政策直接跳過了扯皮與嘴炮的階段,進入了實際操作的階段。
要是先提移民政策,姑且不談之後的鹽鐵令拿出來,這些家夥因為在移民政策上有了‘民煮’的錯覺,而肆意妄為,挑戰君權,單單就是扯皮和嘴炮的時間,就足夠把今天朝會剩餘的時間給消耗一空。
“臣等奉詔!”大臣們紛紛拜伏。
對於能參與和討論國家大事,不分時代、王朝、民族、人種。人類永遠都充滿了興趣。
不然後世的鍵盤政治局和居委會組織部也不會那麽興盛和強大了。
但可惜的是,權力永遠集中的金字塔最頂尖的那一小群人手中。
這一點,同樣不分時代、王朝、民族、人種甚至意識形態!
後世的世界,與西元前的世界相比。在這方麵唯一的差異,可能就是金字塔最頂的那一層的空間大了,能站更多大佬,而下層的人則沉迷於宣傳或者被灌輸的東西以為自己‘是國家的主人了’。
但是……
可能嗎?
劉詢輕輕哂笑一聲,在心中輕聲道“恐怕就算到了星際時代,走向銀河。掌握國家和製定政策的,依舊是那一小撮人,隻是,方法可能更先進,更隱蔽,讓多數民眾更加堅信自己就是國家和政權的主人……也就僅次而已了……”
這樣想著,劉詢就道:“今日朝會,就到
這裏吧,諸卿迴去好好討論一下桃候所言之事,下次朝會,拿出一個具體可行的方案,集思廣益,朕將親覽諸卿之策,選其憂者而行之!”
雖然,其實具體的粗略方案和計劃已經有了,但,民煮嘛或者說在這個時代的中國稱之為廣開言路的製度,既然做出了樣子,那就要做到底!
更何況,朝臣俱是精英,許多人都有著實際的工作經驗,甚至不少人曾經在張蒼手下參與過授田和移民工作,有了他們的意見和補充,對移民隻有好處沒有壞處。
群臣於是三叩首,拜別天子,等劉詢走後,他們才慢慢起身,按照禮儀,趨出宣室殿。
然後就紛紛朝著東宮的方向而去。
多數朝臣去東宮,隻是盡義務,給上官太後問安。
但上官外戚和一些懷著自己的小算盤的人,卻是迫不及待的就想要去將今天朝會內容稟報給東宮現在的主宰上官太後。
劉詢就站在宣室殿的宮牆上,眺望著那些乘著華麗的馬車,沿著宮中道路,在衛兵們護衛下前往東宮的大臣們。
要說心裏沒有意見,那是騙鬼!
任何君王都無法容忍自己的權柄被人分享乃至於侵奪。
不然,後世君王也不會立下後宮不得幹政的規矩,而小豬更不會幹出殺母存子的事情。
隻是,劉詢也知道,兩宮製在漢室是無法改變的政治鐵律。
隻要漢室政權還堅持以孝悌治天下這一基本原則,東宮的權柄就不會有絲毫減少。
這個事實,讓劉詢很清楚的認識到了一件事情培養繼承人很重要,但教育後宮妃嬪更重要!
妃嬪們不應該隻會呆在宮闈裏賣萌撒嬌。
她們應該學習和掌握更多知識,擁有眼光和手段。
並且確立下妃嬪學習和掌握知識的製度。
隻有這樣,才能確保漢室江山的穩固!
作為皇帝,劉詢很清楚一點,那就是假如當年劉邦死後,掌權的人不是呂後而是悲劇中的戚夫人,那麽,現在的漢室天下,可能早就四分五裂,狼煙四起,諸侯割據,混戰不休了!
而當年秦國能始終保持強大和穩定,也與他的曆史上的幾次國君年幼即位,而掌權的太後手段與眼光俱是一流有關。
其中宣太後更是力挽狂瀾的存在。
元月的大朝會也正式結束,根據慣例天子前往雍縣祭祀天帝。
劉詢於是在雍縣行宮沐浴更衣,焚香齋戒三日。
然後,才在五帝廟太宰、太祝等廟官的恭請,移駕前往五帝廟拜祭。
說是五帝廟,但其實不是一座廟。
而是五座分立各處的神廟,廟址分布在雍縣的四方。
而雍縣是赫赫有名的諸神殿堂。
僅以資料記載,在故秦之時,雍縣境內,既有大小神廟百餘座,神祠數十。
這些神包括了日、月、參、辰、南北鬥、熒惑、太白、歲星、填星、二十八星宿以及風伯、雨師、四海、九臣、十四臣等天庭神明。
當然還有類似杜主一類的死後成神的曆史人物的神祠。
在故秦之時,這些神廟就像天上的星辰一般,緊緊的圍繞著東南西北四座主神殿,即白、青、赤、黃四位天帝的神廟。
象征四位天帝代表泰一神,管理宇宙四方過去未來。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認為自己的王朝,應當是水德,於是,推崇白帝,色尚黑,數用六,音上大呂。
到了漢室,情況就有些微妙了。
太祖高皇帝斬白蛇起義的故事,大眾耳熟能詳。
若以常理來論,按照五德終始說,水德之後當是火德,漢當為赤帝所屬意的政權。
可惜……
劉邦是個大老粗,也沒什麽文化,更不懂什麽五德終始,陰陽輪迴。
這個起於草莽的開國皇帝,幹過無數逗比的事情。
譬如把儒生的冠帽拿來當尿壺,裸的跟自己老爹炫耀始大人以為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
這些都隻是小兒科。
這位草莽天子,某次路過雍縣,參觀了一下雍縣的神廟,就比較好奇秦怎麽隻有四位天帝的神祠?朕記得有五位的啊!
下麵的人哪裏知道秦代四帝廟的曆史沿革,自然答不出來。
這一答不出來,劉邦的逗比本性就開始發作了。
他大手一揮。王八之氣一散,就在雍縣增加一位帝君的神祠。
這位帝君,就是現在漢室所崇拜的黑帝。
而且,神職與秦代所崇拜的白帝少皞之神起了嚴重衝突。
怎麽辦?
當然是涼拌了!
在這個天最大。皇帝老二的時代,別說是區區一個五德終始,陰陽輪迴了,就是物理規則,天地星辰的運轉。宇宙的大小,都得按著皇帝的意思來。
於是,劉邦所立的黑帝鳩占鵲巢,搶了白帝少皞的飯碗。
這要是神話世界,估計就是一場天崩地裂的神隕之變了。
但是,劉邦幹的這個逗比事情,作為子孫,尤其是有文化的子孫,其實是很尷尬的。
但沒辦法,祖宗就是祖宗。隻能想辦法,幫著擦屁股了。
隻是,隨著時間的前進,這屁股是越來越不好擦了!
誰叫劉邦當年幹的這事情,太過於想當然,漏洞太多,在法理和邏輯上根本站不住腳。
想著這事情,劉詢也是歎息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