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關於第66章故事簡介:北涼建國後,國主段業聽信讒言準備免去敦煌太守李暠職位,引起李暠不滿,李暠隨即起兵自立,建立西涼政權,段業由於懦弱無能,而且國中有沮渠蒙遜兄弟掣肘,最終沒有好的辦法阻止西涼政權的做大,而西涼政權在李暠的帶領下,逐漸的掌控涼州西北地區,並且威震西域諸國,西涼國力開始走向強盛。
在這個故事中,北涼國主段業在選擇誰來擔任敦煌太守一事上毫無主見,其執政能力低下表現的淋漓盡致,麵對國內世家大族的爭權奪利,段業完全沒有相應的政治手段來左右,並且涼州地區的世家大族要在後涼政權衰落之際為獲得政權而明爭暗鬥極為激烈,但從中我們也能夠看到,這個時候在北涼政權內部,被沮渠蒙遜兄弟推舉的國主段業還是說的比較算,可惜恰逢亂世,平庸之主自然難以有所作為,甚至有亡國喪命之險,段業如此碌碌無為,必然要麵臨被取代的命運。
其實我們之前也分析過,在後涼政權統治涼州時期,其內部宛如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一樣,外來政治集團與本土政治集團的矛盾極為尖銳,所以出現了由遊牧民族所建立的北涼政權和南涼政權,而我們本章說到的西涼政權同樣也是這種矛盾所衍生出來的,隻不過它是脫離了北涼政權,但都是涼州地區內部的本土政治集團需要成為當地的統治者而導致的,西涼政權就是由涼州地區的世家大族所創建的,在西涼政權創立的同時,西北地區四個涼國同時存在,而外來的後涼政權,已經在涼州地區的各種矛盾中被壓縮的僅僅控製了首都姑臧一帶的地區,而且後涼政權在其主體部族氐族人群基本完成漢化之際,其內部依舊紛亂異常,所以說,後涼政權必將走向滅亡,而其主體部族氐族人群也要在完成民族融合的時候,退出曆史舞台。
我們說到涼州地區的世家大族能夠自主建國,那麽為什麽中原地區的世家大族不能夠自主建國呢?其實中原地區極具實力的世家大族早在西晉末年就已經大部分南下江南地區,參與到東晉王朝的構建之中了,而留在中原地區的世家大族大多實力並不雄厚,都是地方上的一些中小士族,而且能夠入主中原的這些遊牧民族全都是軍事力量強大,部眾人口繁多,並且有一定的政治策略的部族,這些進入到中原地區遊牧民族的部族也都是在依靠當時的北方士族共同構建封建王朝的,所以,在十六國中,由世家大族所構建的政權比較少,也隻有西涼政權和我們之前說過的前涼政權,而其他的政權基本都是由遊牧民族依靠當地的世家大族共同創建的。也就是說,除了西涼、前涼政權,十六國中其他政權的統治階級都是比較模糊的,當然也可以簡單的把這些政權的統治階級稱作士族地主階級,但同時遊牧民族的貴族卻隻能算作是庶族地主階級,綜合來看,十六國中大部分政權是由士族地主階級與庶族地主階級共為統治階級的,這也就導致了這些政權的內部矛盾叢生,內亂迭起,國運難長。
相比較而言,由士族地主階級作為統治階級的前涼政權和西涼政權保持了比較好的發展態勢。尤其是張氏家族所建立的前涼政權享國時間最久,對於西北地區的開發貢獻最大。而由李氏家族建立的西涼政權僅僅占據了涼州西北地區的一角,但在地方世家大族的努力下,西涼政權也對西北的開發作出了很重要的貢獻,並且,西涼政權延續了對西域諸國的影響和控製,為以後中原王朝掌控西域打下了很好的政治基礎。不過,西涼政權終究是十六國中的一個小政權,綜合國力比較弱小,難以像前涼政權那樣在強國之間保持比較長的享國時間。所以,西涼政權在涼州地區的爭霸中也會因為國力太過弱小逐漸敗下陣來,更會隨著民族大融合的浪潮淹沒在曆史長河裏。不過,建立西涼政權的李氏家族的後世子孫卻在亡國之後幾經輾轉,成為了北朝時期的關隴貴族集團的一員,並且在隋王朝覆滅後,建立了我國曆史上最為繁盛的唐王朝,為我國曆史作出了更為傑出的貢獻。
因為西涼政權的核心區域是在今天敦煌一帶,所以,西涼政權的都城敦煌能夠成為我們今天的西北古城,旅遊勝地也有不可或缺的貢獻。並且我們從西涼建國這一時期,西北重鎮敦煌的歸屬問題上我們就能看到,古時候,地方政權與中央王朝關係並不是特別的緊密。中央王朝對於地方的管轄比較困難,敦煌本來應該屬於後涼政權,但是隨著北涼政權的建立,使得敦煌難以與後涼政權保持聯係,所以,也就隻能歸附了北涼政權。但實際上,敦煌作為一個西北重鎮,麵對涼州地區矛盾重重,四分五裂的局麵。能夠代表廣大敦煌地區百姓萬民根本利益的世家大族也就順理成章利用敦煌地區的便利條件走上了獨立建國的道路。
由此可見,古代中央王朝對於地方政權的管控力度是比較弱的,尤其是當中央王朝內部發生動蕩之後,對地方政權的掌控往往更加困難,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麵也是比較普遍的。而十六國時期,作為中央王朝的晉王朝早已在八王之亂後,偏安江南,但其內部仍然出現了世家大族各自為政的亂局。所以,在東晉王朝的內部,其實也接二連三的出現了一些地方上的割據政權,比如說有割據蜀地的譙蜀政權,短暫滅亡東晉的桓楚政權,以及一些由世家大族所掌控的地方政權。這些政權有的表裏如一堅定的維護東晉王朝的正統地位,有的表裏不一,表麵尊寵東晉皇室,背地裏卻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有的幹脆直接反叛朝廷,建立屬於自己地區的割據政權。
事實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自古以來都是一個比較大的難題。所以,我們國家的曆史也是統治階級不斷加強中央集權的過程,但是受限於是古代生產力的低下,真正的完成中央集權,也隻有清王朝的中期以後才基本達成中央集權,在清代中期以前的封建王朝中,經常會出現地方政權發生叛亂或者割據的情況。盡管我們在故事中說到的敦煌脫離北涼政權而獨立建國,北涼政權以及後涼政權並非是中央王朝,但這種關係也和古代的中央政權與地方政權的關係如出一轍。西涼政權隻不過是割據地方政權中的地方政權的再割據,所以西涼政權盡管有一定的發展,但是當更大的涼州地方政權完成統一後,西涼政權也就自然而然的麵臨被再兼並的命運。
西涼政權盡管國力弱小,仍然是一個為我國西北地區的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的地方政權,其對後世的影響力並不深厚,但是我們也應該了解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小政權,更何況其後世子孫又創建了在我國曆史上有濃墨重彩一筆的唐王朝。因為唐王朝的強盛,李姓成為了我們國家的大姓,時至今日,我們今天如此眾多的李姓人群大多都是源於西涼國主李暠的家族,這也應該是西涼政權對我們後世的影響之一了。
隨著西涼政權的逐漸強盛,其統治者李暠自然也要在亂世建立一番功業,所以,西涼政權也要按照占據涼州,稱霸西北,再圖中原的藍圖實行自己的國家戰略,而首當其衝的敵人自然是擋在自己麵前的北涼政權,李暠更是為了能夠在對北涼政權的戰爭中占據先機,便遷都酒泉,時刻保持著西涼政權對北涼政權的威脅,並且不失時機的蠶食北涼政權的國土,這也為後來西涼政權的滅亡埋下伏筆。
通過後涼政權的瓦解,涼州地區出現了接連出現了南涼政權,北涼政權,西涼政權,我們可以看到,在十六國時期,正是我們西北地區的經濟大發展,文化大交融,民族大融合的關鍵時期,也就在這一時期,本來遊離於中原王朝統治地區和遊牧民族控製地區之間的西北地區,開始走向了徹底成為中原王朝必須要爭取的地區,其地區文化也開始完全跟中原文化無異,都是遊牧文化與定居文化融合而成的新的中華文化,並且西北地區的原住民也在這一時期開始成為了民族大融合後新形成的漢族先民。從西北地區在我曆史上的發展角度來看,涼州地區在十六國時期的亂象也是曆史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其中,後涼政權的出現有其自身的特點,但其卻陰差陽錯的處在了西北地區的大變革由發展變為融合的過渡階段,所以,後涼政權對於西北地區的發展貢獻不大,反而是前涼政權,南涼政權,北涼政權和西涼政權
都在為西北地區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p>
關於第66章故事簡介:北涼建國後,國主段業聽信讒言準備免去敦煌太守李暠職位,引起李暠不滿,李暠隨即起兵自立,建立西涼政權,段業由於懦弱無能,而且國中有沮渠蒙遜兄弟掣肘,最終沒有好的辦法阻止西涼政權的做大,而西涼政權在李暠的帶領下,逐漸的掌控涼州西北地區,並且威震西域諸國,西涼國力開始走向強盛。
在這個故事中,北涼國主段業在選擇誰來擔任敦煌太守一事上毫無主見,其執政能力低下表現的淋漓盡致,麵對國內世家大族的爭權奪利,段業完全沒有相應的政治手段來左右,並且涼州地區的世家大族要在後涼政權衰落之際為獲得政權而明爭暗鬥極為激烈,但從中我們也能夠看到,這個時候在北涼政權內部,被沮渠蒙遜兄弟推舉的國主段業還是說的比較算,可惜恰逢亂世,平庸之主自然難以有所作為,甚至有亡國喪命之險,段業如此碌碌無為,必然要麵臨被取代的命運。
其實我們之前也分析過,在後涼政權統治涼州時期,其內部宛如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一樣,外來政治集團與本土政治集團的矛盾極為尖銳,所以出現了由遊牧民族所建立的北涼政權和南涼政權,而我們本章說到的西涼政權同樣也是這種矛盾所衍生出來的,隻不過它是脫離了北涼政權,但都是涼州地區內部的本土政治集團需要成為當地的統治者而導致的,西涼政權就是由涼州地區的世家大族所創建的,在西涼政權創立的同時,西北地區四個涼國同時存在,而外來的後涼政權,已經在涼州地區的各種矛盾中被壓縮的僅僅控製了首都姑臧一帶的地區,而且後涼政權在其主體部族氐族人群基本完成漢化之際,其內部依舊紛亂異常,所以說,後涼政權必將走向滅亡,而其主體部族氐族人群也要在完成民族融合的時候,退出曆史舞台。
我們說到涼州地區的世家大族能夠自主建國,那麽為什麽中原地區的世家大族不能夠自主建國呢?其實中原地區極具實力的世家大族早在西晉末年就已經大部分南下江南地區,參與到東晉王朝的構建之中了,而留在中原地區的世家大族大多實力並不雄厚,都是地方上的一些中小士族,而且能夠入主中原的這些遊牧民族全都是軍事力量強大,部眾人口繁多,並且有一定的政治策略的部族,這些進入到中原地區遊牧民族的部族也都是在依靠當時的北方士族共同構建封建王朝的,所以,在十六國中,由世家大族所構建的政權比較少,也隻有西涼政權和我們之前說過的前涼政權,而其他的政權基本都是由遊牧民族依靠當地的世家大族共同創建的。也就是說,除了西涼、前涼政權,十六國中其他政權的統治階級都是比較模糊的,當然也可以簡單的把這些政權的統治階級稱作士族地主階級,但同時遊牧民族的貴族卻隻能算作是庶族地主階級,綜合來看,十六國中大部分政權是由士族地主階級與庶族地主階級共為統治階級的,這也就導致了這些政權的內部矛盾叢生,內亂迭起,國運難長。
相比較而言,由士族地主階級作為統治階級的前涼政權和西涼政權保持了比較好的發展態勢。尤其是張氏家族所建立的前涼政權享國時間最久,對於西北地區的開發貢獻最大。而由李氏家族建立的西涼政權僅僅占據了涼州西北地區的一角,但在地方世家大族的努力下,西涼政權也對西北的開發作出了很重要的貢獻,並且,西涼政權延續了對西域諸國的影響和控製,為以後中原王朝掌控西域打下了很好的政治基礎。不過,西涼政權終究是十六國中的一個小政權,綜合國力比較弱小,難以像前涼政權那樣在強國之間保持比較長的享國時間。所以,西涼政權在涼州地區的爭霸中也會因為國力太過弱小逐漸敗下陣來,更會隨著民族大融合的浪潮淹沒在曆史長河裏。不過,建立西涼政權的李氏家族的後世子孫卻在亡國之後幾經輾轉,成為了北朝時期的關隴貴族集團的一員,並且在隋王朝覆滅後,建立了我國曆史上最為繁盛的唐王朝,為我國曆史作出了更為傑出的貢獻。
因為西涼政權的核心區域是在今天敦煌一帶,所以,西涼政權的都城敦煌能夠成為我們今天的西北古城,旅遊勝地也有不可或缺的貢獻。並且我們從西涼建國這一時期,西北重鎮敦煌的歸屬問題上我們就能看到,古時候,地方政權與中央王朝關係並不是特別的緊密。中央王朝對於地方的管轄比較困難,敦煌本來應該屬於後涼政權,但是隨著北涼政權的建立,使得敦煌難以與後涼政權保持聯係,所以,也就隻能歸附了北涼政權。但實際上,敦煌作為一個西北重鎮,麵對涼州地區矛盾重重,四分五裂的局麵。能夠代表廣大敦煌地區百姓萬民根本利益的世家大族也就順理成章利用敦煌地區的便利條件走上了獨立建國的道路。
由此可見,古代中央王朝對於地方政權的管控力度是比較弱的,尤其是當中央王朝內部發生動蕩之後,對地方政權的掌控往往更加困難,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麵也是比較普遍的。而十六國時期,作為中央王朝的晉王朝早已在八王之亂後,偏安江南,但其內部仍然出現了世家大族各自為政的亂局。所以,在東晉王朝的內部,其實也接二連三的出現了一些地方上的割據政權,比如說有割據蜀地的譙蜀政權,短暫滅亡東晉的桓楚政權,以及一些由世家大族所掌控的地方政權。這些政權有的表裏如一堅定的維護東晉王朝的正統地位,有的表裏不一,表麵尊寵東晉皇室,背地裏卻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有的幹脆直接反叛朝廷,建立屬於自己地區的割據政權。
事實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自古以來都是一個比較大的難題。所以,我們國家的曆史也是統治階級不斷加強中央集權的過程,但是受限於是古代生產力的低下,真正的完成中央集權,也隻有清王朝的中期以後才基本達成中央集權,在清代中期以前的封建王朝中,經常會出現地方政權發生叛亂或者割據的情況。盡管我們在故事中說到的敦煌脫離北涼政權而獨立建國,北涼政權以及後涼政權並非是中央王朝,但這種關係也和古代的中央政權與地方政權的關係如出一轍。西涼政權隻不過是割據地方政權中的地方政權的再割據,所以西涼政權盡管有一定的發展,但是當更大的涼州地方政權完成統一後,西涼政權也就自然而然的麵臨被再兼並的命運。
西涼政權盡管國力弱小,仍然是一個為我國西北地區的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的地方政權,其對後世的影響力並不深厚,但是我們也應該了解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小政權,更何況其後世子孫又創建了在我國曆史上有濃墨重彩一筆的唐王朝。因為唐王朝的強盛,李姓成為了我們國家的大姓,時至今日,我們今天如此眾多的李姓人群大多都是源於西涼國主李暠的家族,這也應該是西涼政權對我們後世的影響之一了。
隨著西涼政權的逐漸強盛,其統治者李暠自然也要在亂世建立一番功業,所以,西涼政權也要按照占據涼州,稱霸西北,再圖中原的藍圖實行自己的國家戰略,而首當其衝的敵人自然是擋在自己麵前的北涼政權,李暠更是為了能夠在對北涼政權的戰爭中占據先機,便遷都酒泉,時刻保持著西涼政權對北涼政權的威脅,並且不失時機的蠶食北涼政權的國土,這也為後來西涼政權的滅亡埋下伏筆。
通過後涼政權的瓦解,涼州地區出現了接連出現了南涼政權,北涼政權,西涼政權,我們可以看到,在十六國時期,正是我們西北地區的經濟大發展,文化大交融,民族大融合的關鍵時期,也就在這一時期,本來遊離於中原王朝統治地區和遊牧民族控製地區之間的西北地區,開始走向了徹底成為中原王朝必須要爭取的地區,其地區文化也開始完全跟中原文化無異,都是遊牧文化與定居文化融合而成的新的中華文化,並且西北地區的原住民也在這一時期開始成為了民族大融合後新形成的漢族先民。從西北地區在我曆史上的發展角度來看,涼州地區在十六國時期的亂象也是曆史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其中,後涼政權的出現有其自身的特點,但其卻陰差陽錯的處在了西北地區的大變革由發展變為融合的過渡階段,所以,後涼政權對於西北地區的發展貢獻不大,反而是前涼政權,南涼政權,北涼政權和西涼政權
都在為西北地區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