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
習近平用典(第一輯) 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http://.biquxs.info/
</p>
——《領導幹部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在中央黨校2009年春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暨專題研討班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習近平同誌把讀書視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認為讀書能有“三讓”——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在習近平同誌看來,年輕的時候記憶力好、接受力強,應當抓緊讀書。他自己就是在年輕時通讀馬列著作,廣泛涉獵各種書籍,插隊下農村的7年裏,打下了一生的知識根基。因此他在許多場合都勉勵年輕人,要不負光陰、抓緊時間、好好學習。中年的時候,精力旺盛、視野開闊,應該努力拓展讀書的廣度和深度,打牢一生的學問基礎。年老的時候,時間充裕、閱曆豐富,要有鍥而不舍常讀常新的態度、百讀不厭的勁頭,在讀書世界裏感悟人生、樂以忘憂。
■原典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西漢﹞劉向《說苑·建本》
■釋義
這是《說苑》中的一個故事:晉平公一次問盲樂師師曠:“我已經七十歲了,很想學習,但恐怕太晚了。”師曠答道:“為什麽不點起蠟燭呢?”平公聽了很生氣:“哪有做臣子的取笑君主的呢?”師曠說:“盲臣哪敢戲弄君主呢?我曾聽說過,少年時好學,如同初升的太陽一樣光鮮明亮;壯年時好學,如同中午的太陽一樣熾熱似火;老年時好學,就像用蠟燭照明一樣,在黑暗中閃光。點蠟燭走路,與摸黑行走相比,哪個更好呢?”晉平公不禁讚道:“說得好啊!”
師曠用“日出”“日中”“炳燭”來說明學習的重要性和人生學習的三個階段,鼓勵人們要活到老、學到老。北齊文學家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引用了師曠的這個比喻:“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老年人讀書學習“如秉燭夜行”,不學就會“瞑目而無見”。可見,老而好學還是很有意義的。
古代漢語中,有“炳燭”“秉燭”兩種用法,如“炳燭之明”“秉燭夜行”。現代漢語中,僅用“秉燭”一詞,如“秉燭待旦”。
</p>
——《領導幹部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在中央黨校2009年春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暨專題研討班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習近平同誌把讀書視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認為讀書能有“三讓”——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在習近平同誌看來,年輕的時候記憶力好、接受力強,應當抓緊讀書。他自己就是在年輕時通讀馬列著作,廣泛涉獵各種書籍,插隊下農村的7年裏,打下了一生的知識根基。因此他在許多場合都勉勵年輕人,要不負光陰、抓緊時間、好好學習。中年的時候,精力旺盛、視野開闊,應該努力拓展讀書的廣度和深度,打牢一生的學問基礎。年老的時候,時間充裕、閱曆豐富,要有鍥而不舍常讀常新的態度、百讀不厭的勁頭,在讀書世界裏感悟人生、樂以忘憂。
■原典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西漢﹞劉向《說苑·建本》
■釋義
這是《說苑》中的一個故事:晉平公一次問盲樂師師曠:“我已經七十歲了,很想學習,但恐怕太晚了。”師曠答道:“為什麽不點起蠟燭呢?”平公聽了很生氣:“哪有做臣子的取笑君主的呢?”師曠說:“盲臣哪敢戲弄君主呢?我曾聽說過,少年時好學,如同初升的太陽一樣光鮮明亮;壯年時好學,如同中午的太陽一樣熾熱似火;老年時好學,就像用蠟燭照明一樣,在黑暗中閃光。點蠟燭走路,與摸黑行走相比,哪個更好呢?”晉平公不禁讚道:“說得好啊!”
師曠用“日出”“日中”“炳燭”來說明學習的重要性和人生學習的三個階段,鼓勵人們要活到老、學到老。北齊文學家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引用了師曠的這個比喻:“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老年人讀書學習“如秉燭夜行”,不學就會“瞑目而無見”。可見,老而好學還是很有意義的。
古代漢語中,有“炳燭”“秉燭”兩種用法,如“炳燭之明”“秉燭夜行”。現代漢語中,僅用“秉燭”一詞,如“秉燭待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