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這個比喻說的是,隻要依靠厚實的見識來引導,就可以讓才能很好發揮作用。學與才的辯證法,正是青年最應該思考的。一些人認為才能源於天賦,不用學習;一些人認為學習就能增長才能,不用實踐,這都是割裂了二者的聯係。正如這句古語所說,學識是才能的引導,才能是學習的發揮,一個是基礎,一個是表現;一個是過程,一個是結果。隻有當學習的弓弩彎如滿月,才識的箭鏃才能飛似流星。學習是一個需要積累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貴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隻怕一日曝十日寒”,青年毛澤東曾以此自警自勵。青年人正處於學習的黃金時期,更應該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樹立“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的觀念,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


    ■原典


    學如弓弩,才如箭鏃。識以領之,方能中鵠。善學邯鄲,莫失故步。善求仙方,不為藥誤。我有禪燈,獨照獨知。不取亦取,雖師勿師。


    ——﹝清﹞袁枚《續詩品·尚識》


    ■釋義


    《續詩品》是清代詩論家袁枚仿晚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之作,用四言韻文寫就,簡括了詩歌創作的過程、方法、修養、技巧等具體經驗體會,即所謂創作的“苦心”。在《續詩品》序言中,袁枚交代了自己的寫作緣由:“餘愛司空表聖《詩品》,而惜其隻標妙境,未寫苦心,為若幹首續之。”


    “尚識”,就是以見識為高,見識為重。《續詩品·尚識》總結了詩歌創作中學問、才能、學識、目標之間的關係,指出其重點應為學識。為此,袁枚打了這樣的比方:“學如弓弩,才如箭鏃。識以領之,方能中鵠。”箭鏃:箭頭。鵠(gu):射箭的目標,箭靶子。意思是,學問像弓弩,才能如箭頭,學識引導箭頭射出,才會命中靶心。無論閱讀別人的作品,還是自己從事創作,學識的高低與深淺,都會直接影響到欣賞水平或創作效果。所以,增加學識,提高眼界,才能使用好學問之弩,讓才能之鏃一箭中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民日報評論部並收藏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