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習近平用典(第一輯) 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http://.biquxs.info/
</p>
——《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這句古語,講的是學習的不同遞進階段。由博學到篤行,才能學有所依、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習近平同誌引用這句話,提出的是思考、學習和實踐的問題。他認為,這三者應該是相輔相成的,知與行應該是合一的。“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如果不能把所學的知識與律己修身結合起來,與發展實踐結合起來,與解決問題結合起來,那麽所謂學習就可能會走入虛幻的歧途,難以做到學以潤德、學以修身、學以創業,難以達到學習的真正目的。毛澤東同誌提出的學習的目的全在於應用,要善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中國革命之“的”;鄧小平同誌提出學馬列要精、要管用。學習型政黨不是學曆型、不是書本型,而是實踐型。既要學習,更要把學習的成果體現在工作中,這樣才算是真正學會了、學活了、學好了。
■原典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春秋至秦漢﹞《禮記·中庸》
■釋義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中庸》第二十章中關於治學的名句。句中的五個“之”字指的都是學習對象——各種知識。意思是,廣泛地學習各種知識,詳細地向別人詢問,縝密地進行思考,明確地分辨是非,踏踏實實地去踐行。
這段話把做學問分成緊密相連的五個環節,或者說是五個遞進的階段。“博學”強調學習首先要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審問”是第二個階段,“審”,意為詳細、周密。即對知識要詳細地探詢,刨根問底,真正弄懂。之後,還須通過認真縝密的思考來消化,這就是“慎思”。“明辨”為第四階段,對所學知識要加以分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否則,所謂“博學”就會良莠不齊,真偽不分。“篤行”為最後階段,“篤”有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要學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中庸》告訴我們,如果能夠這樣循序漸進地治學,那麽“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p>
——《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這句古語,講的是學習的不同遞進階段。由博學到篤行,才能學有所依、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習近平同誌引用這句話,提出的是思考、學習和實踐的問題。他認為,這三者應該是相輔相成的,知與行應該是合一的。“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如果不能把所學的知識與律己修身結合起來,與發展實踐結合起來,與解決問題結合起來,那麽所謂學習就可能會走入虛幻的歧途,難以做到學以潤德、學以修身、學以創業,難以達到學習的真正目的。毛澤東同誌提出的學習的目的全在於應用,要善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中國革命之“的”;鄧小平同誌提出學馬列要精、要管用。學習型政黨不是學曆型、不是書本型,而是實踐型。既要學習,更要把學習的成果體現在工作中,這樣才算是真正學會了、學活了、學好了。
■原典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春秋至秦漢﹞《禮記·中庸》
■釋義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中庸》第二十章中關於治學的名句。句中的五個“之”字指的都是學習對象——各種知識。意思是,廣泛地學習各種知識,詳細地向別人詢問,縝密地進行思考,明確地分辨是非,踏踏實實地去踐行。
這段話把做學問分成緊密相連的五個環節,或者說是五個遞進的階段。“博學”強調學習首先要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審問”是第二個階段,“審”,意為詳細、周密。即對知識要詳細地探詢,刨根問底,真正弄懂。之後,還須通過認真縝密的思考來消化,這就是“慎思”。“明辨”為第四階段,對所學知識要加以分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否則,所謂“博學”就會良莠不齊,真偽不分。“篤行”為最後階段,“篤”有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要學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中庸》告訴我們,如果能夠這樣循序漸進地治學,那麽“雖愚必明,雖柔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