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擺脫貧困·從政雜談》等文中引用


    ■解讀


    專擅則狹隘,狹隘則離散,離散則困窘;協力則廣博,廣博則通暢,通暢則能成功。習近平同誌反複強調領導幹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具有“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的視野,就是要求超越一己得失的狹隘。一味固執己見,就會壅蔽言路;一味以功臣自居,難免自我孤立;老擔心別人超過自己,自然貌合神離。在追求個人名利的盡頭,必然是短期政績取代長遠謀劃,急功近利取代團結協作。看看一些地方,鑼鼓喧天的剪彩,卻換來了雜草叢生的爛尾樓,短期政績衝動異化為“一個人的戰鬥”,孤家寡人、光杆司令勢必不能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業;再看看新華社報道過的北方某縣,十幾任縣委書記一茬接著一茬幹,一任接著一任幹,正是齊心協力才創造出讓沙漠戈壁再現滿目蔥蘢的人間奇跡。一個人的成就大小看才能,才能發揮得如何則看度量;對領導幹部而言,為人梯也好,為鋪路石也好,掙脫的是名韁利鎖的束縛,收獲的將是造福一方的發展業績。


    ■原典


    天下之事,未嚐不敗於專而成於共。專則隘,隘則睽,睽則窮;共則博,博則通,通則成。故君子修身治心,則與人共其道;興事立業,則與人共其功;道隆功著,則與人共其名;誌得欲從,則與人共其利。是以道無不明,功無不成,名無不榮,利無不長。小人則不然,專己之道,而不能從善服義以自廣也;專己之功,而不能任賢與能以自大也;專己之名,而日恐人之勝之也;專己之利,而不欲人之有之也。……此二者,君子、小人之大分也。


    ——﹝北宋﹞司馬光《張共字大成序》


    ■釋義


    “天下事未嚐不敗於專而成於共”語出北宋司馬光的《張共字大成序》,是宋仁宗嘉元年(1056年)為越州張推官所作。意思是,天下的事情沒有不是敗於專擅而成於協力的。強調了建功立業之時齊心協力的重要性,以及專擅狹隘的危害性。司馬光認為,專擅就勢必褊私狹隘,褊私狹隘就眾叛親離,眾叛親離就陷入困窘;反之,協力就匯聚眾力,匯聚眾力就暢通無阻,暢通無阻就可以成功。


    為此,司馬光進行了君子、小人之辨。他認為,君子總是樂與人“共其道”,進而“共其功”“共其名”“共其利”,這樣,道義必然昌明,功業必然成就,名聲必然榮顯,利益必然久長。小人則不然,總是“專己之道”,進而“專己之功”“專己之名”“專己之利”,所以不免於道蔽、功廢、名辱、利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民日報評論部並收藏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