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之江新語·追求“慎獨”的高境界》等文中引用


    ■解讀


    一般說來,當處在有人監督的情況下,絕大多數人都能注意自己的行為,不做違背道德的事情,問題就出在無人注意時。“慎獨”是先賢倡導的一種自我約束方法。康熙將“慎獨”概括為“暗室不欺”,並告誡子孫:“《大學》《中庸》俱以慎獨為訓。”林則徐在居所懸掛一幅醒目的中堂,上書“慎獨”二字,以警醒、勉勵自己。晚清名臣曾國藩在遺囑中第一條說到的就是“慎獨”。對於共產黨人特別是黨的高級領導幹部來說,“慎獨”也是應該有的一種修養境界。劉少奇在《論共產黨員修養》中就指出,“每一個共產黨員即使在他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壞事可能的時候,他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手中往往掌握一定的權力,不僅要主動接受組織、製度的監督,而且還要不斷加強自律,做到台上台下一個樣,人前人後一個樣,尤其是在私底下、無人時、細微處,更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始終不放縱、不越軌、不逾矩。


    ■原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春秋至秦漢﹞《禮記·中庸》


    ■釋義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的孫子子思。南宋朱熹將其抽出,與《論語》《孟子》《大學》一起並稱為“四書”。


    《禮記·中庸》開宗明義就論及“慎獨”:“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見:通“現”,顯現。獨:個人獨處。大意是說:因此,君子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也謹慎守道,在沒有人知道的時候也生怕離道。即使在隱蔽之處,或在細微的事情上,也沒有離道的表現。所以,君子在獨處獨知的時候也十分謹慎。


    關於“慎獨”,《禮記·大學》解釋為:“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慎獨是指君子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範行動,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做人原則的事。與此相反,“小人閑居為不善”,“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小人獨處時做不好的事情,卻試圖偽裝自己。然而,勉強在形跡上偽裝是騙不了人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隻有“誠於中”,才能“形於外”,故慎獨是一種很高的道德境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民日報評論部並收藏習近平用典(第一輯)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