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習近平用典(第一輯) 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http://.biquxs.info/
</p>
——《之江新語·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等文中引用
■解讀
“靜”的反麵是焦慮,“安”的反麵是躁動,古人說“心浮則氣必躁,氣躁則神難凝”。領導幹部的浮躁,表麵看是一種煩躁不安的狀態,實則是為官從政的一種不良作風。熱衷於大拆大建,沉迷於形象工程,轟轟烈烈的剪彩換來的卻是半途而廢的“爛尾樓”。浮躁禍國殃民、貽害無窮,必須戒此頑疾。說到底,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患得患失,還是因為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不正確,一心想著仕途升遷,罔顧群眾利益,如何靜心謀劃長遠?正因此,習近平同誌在不同場合都強調,“切實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堅守做人的操守和從政的道德,才能靜心思考,冷靜處世,砥礪意誌。
■原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春秋至秦漢﹞《禮記·大學》
■釋義
《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北宋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後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
這段話出自《大學》首章,記錄了一個完整的思維運行過程:止—定—靜—安—慮—得。
“知止而後有定”,知道目標所在,這樣才能誌向堅定。止:目標。朱熹《大學章句》釋為:“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定而後能靜”,誌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靜:靜心。朱熹釋為:“靜,謂心不妄動。”“靜而後能安”,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安:隨處而安穩。朱熹釋為:“安,謂所處而安。”“安而後能慮”,心安才能夠思慮周詳。慮:思考精審。朱熹釋為:“慮,謂處事精詳。”“慮而後能得”,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獲。得:收獲。朱熹釋為:“得,謂得其所止。”“得其所止”,即實現目標。
</p>
——《之江新語·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等文中引用
■解讀
“靜”的反麵是焦慮,“安”的反麵是躁動,古人說“心浮則氣必躁,氣躁則神難凝”。領導幹部的浮躁,表麵看是一種煩躁不安的狀態,實則是為官從政的一種不良作風。熱衷於大拆大建,沉迷於形象工程,轟轟烈烈的剪彩換來的卻是半途而廢的“爛尾樓”。浮躁禍國殃民、貽害無窮,必須戒此頑疾。說到底,心浮氣躁、急功近利、患得患失,還是因為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不正確,一心想著仕途升遷,罔顧群眾利益,如何靜心謀劃長遠?正因此,習近平同誌在不同場合都強調,“切實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堅守做人的操守和從政的道德,才能靜心思考,冷靜處世,砥礪意誌。
■原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春秋至秦漢﹞《禮記·大學》
■釋義
《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北宋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後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
這段話出自《大學》首章,記錄了一個完整的思維運行過程:止—定—靜—安—慮—得。
“知止而後有定”,知道目標所在,這樣才能誌向堅定。止:目標。朱熹《大學章句》釋為:“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定而後能靜”,誌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靜:靜心。朱熹釋為:“靜,謂心不妄動。”“靜而後能安”,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安:隨處而安穩。朱熹釋為:“安,謂所處而安。”“安而後能慮”,心安才能夠思慮周詳。慮:思考精審。朱熹釋為:“慮,謂處事精詳。”“慮而後能得”,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獲。得:收獲。朱熹釋為:“得,謂得其所止。”“得其所止”,即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