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今天咱們要一起走進身體裏的一個神秘“王國”——足太陰脾經的奇妙世界。這足太陰脾經啊,就像是一位超級厲害的營養大管家,掌管著咱們身體的好多重要事務呢!


    足太陰脾經那可是相當重要啦!它內屬於脾,在外呢,則行於隱白至大包的縫隙中,還通過足太陰經別進一步加強了與脾和胃的聯係。這脾經主營養吸收,對保證咱們有正常的精神意識和記憶力,那可是功不可沒喲!


    咱們先來瞧瞧這脾經的“旅行路線”,也就是經絡循行。足太陰脾經起始於足大趾內側端的隱白穴,然後沿著足大趾內側赤白肉際前行,經過核骨,也就是第一趾蹠關節突起的後麵,再到內踝前。接著呢,它就一路上行到腿肚,沿著脛骨後麵走,還和足厥陰肝經交叉,走在了肝經的前麵。然後經過膝部和大腿部的內側前麵,繼續上行進入腹部,歸屬於脾,並且和胃聯絡在一起。之後,它又穿過橫膈,與食管兩旁並行,最後聯係舌根,散布在舌下。還有一條胃部的支脈,從胃部分出來,上行穿過橫膈,注入心中,與手少陰經相接。這脾經啊,少血多氣,巳時氣血就會注入這條經脈。


    說起脾經上的穴位,還有一首有趣的脾經穴歌呢!“二十一穴脾中州,隱白在足大指頭。大都太白公孫盛,商丘三陰交可求。漏穀地機陰陵穴,血海萁門衝門開。府舍腹結大橫排,腹哀食竇連天溪,胸鄉周榮大包隨(左右四十二穴)此一經起於太白,終於大包,取隱白、大都、太白、商丘、陰陵泉,與井滎俞經合也。”是不是還挺朗朗上口的?


    這足太陰脾經氣化的主要功能可不得了!脾可是咱們的後天之本,所有的營養來源、加工、分布、代謝以及給全身各處的供應,都和脾有著直接的關係,這對咱們的生存可是至關重要的。就像《素問.靈蘭秘典論》裏說的:“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還有《素問.宣明五氣》裏提到的:“脾藏意。”這都說明了足太陰脾經主營養吸收,對咱們的精神和記憶有著重要作用。這裏要特別說明一下,中醫說的脾可比西醫說的脾功能重要得多啦!在中醫的文獻裏,對脾的解剖描述那是相當多。比如說,《醫學入門.髒腑》裏說脾“扁似馬蹄”,《醫貫》裏講“其色如馬肝紫赤,其形如刀鐮”,《醫綱總樞》裏稱“形如犬舌,狀如雞冠,生於胃下,橫貼胃底,與第一腰骨相齊,頭大向右至小腸,尾尖向左連脾肉邊,中有一管斜入小腸,名曰瓏管”。這裏麵說的“扁似馬蹄”指的是脾,而“形如刀鐮”“犬舌”“雞冠”說的則是胰。從古籍記載的脾的位置和形態來看,中醫藏象學說中的“脾”作為解剖學單位,應該包括現代解剖學中的脾和胰。而且它的生理功能還涵蓋了脾胃、肝膽、大小腸等綜合的生理功能呢!


    那影響足太陰經氣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方麵,如果脾的運化功能出現障礙,那可就麻煩啦,人會變得消瘦、容易疲倦,記憶力也會減退,還可能出現營養不良、慢性出血等問題。另一方麵,如果足太陰經在經絡循行的路徑上經氣運行出了問題,比如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能用等,就會出現足太陰經絡異常,常常在陰陵泉、地機、三陰交、公孫、太白這些地方出現結節或者結塊。


    接下來咱們詳細說說脾經的幾個重要功能。


    首先是主運化,行津液。脾主運化,意思就是脾能夠把水穀轉化為精微物質,然後把這些精微輸送到全身各個髒腑組織。這包括了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運輸等好多環節。具體來說,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轉運,那可是脾胃、肝膽、大小腸等多個髒腑一起參與的複雜過程,這裏麵脾起著主導作用。脾的運化功能主要依靠脾氣升清和脾陽溫煦,脾把營養輸送到全身,主要是通過血和津液來實現的。那脾是怎麽運行津液的呢?中醫說呀,血和津液本質上是一類,都是液體物質。血中的液體成分完成了物質交換,滲出血管就變成了人體的組織液,也就是津液。脾在把水穀營養運化到全身的同時,也把津液散布到了周身。這組織液在人體分布得可廣啦,全身的髒腑器官和各類組織都被組織液滋養和包圍著,這些液體都歸脾管。要是體液運行不順暢,停留時間太長,就會變成對人體有害的東西——痰與飲。這裏說的痰可不隻是咳嗽時吐出來的那種,凡是在人體內停留固化的液體都能叫痰。痰在全身的五髒六腑和其他組織裏都可能存在,包括肌肉、筋骨組織等等。脾對全身營養和津液的分布影響可大了,國內好多中醫名家治療慢性病或者頑固性疾病的時候,都會從健脾入手考慮。通過慢慢地調理脾的功能,治好了好多疑難雜症。像金元時期的李東垣善於用補中益氣湯,近代的王樂亭老師喜歡用“老時針”(內關、曲池、上脘、中脘、下脘、天樞、氣海、足三裏、三陰交、陰陵泉),都是這個道理。我在臨床上常用的調理脾胃的穴組,有“尺澤、陰陵泉”“太淵、太白”“列缺、公孫”這三組。能治療的病症那可多了去了,像咳嗽、腹瀉、腹脹、浮腫、尿頻、尿閉,還有月經病、皮膚病等等。不過要注意哦,這幾組穴位可不是針對這些病症的特效穴,而是通過調理太陰經的氣化,讓機體的精微能夠散布,津液正常輸布運行,機體組織得到充足的營養供應,病症自然就消失啦!


    然後是主生血統血。脾主生血,就是說脾有生成血液的功能。脾主統血,“統”就是統攝、控製的意思,也就是說脾能夠控製血液,讓它在經脈裏正常運行,不會流到脈外。


    1. 主生血:脾是後天之本,也是氣血生化的源頭。脾運化的水穀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質基礎。所以《景嶽全書.血證》裏說:“(血)源源而來,生化於脾。”要是脾的運化不好,生血的物質缺乏,血液就會虧虛,人就會出現頭暈眼花,麵、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虛的症狀。


    2. 主統血:脾氣能夠約束和控製血液的流動,讓它正常運行不溢出血管。脾統血的作用是通過氣攝血來實現的。比如說,臨床上要是見到婦女經血淋漓不斷,用足太陰經來治療效果就很好,像艾灸隱白穴就能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但要是崩漏,那就是肝不藏血了,就得選用肝經來治療。


    再就是主升清。脾主升清的意思是,脾能夠把水穀精微吸收上輸到心、肺、頭目,然後再通過心肺的氣化生血作用來營養全身,還能維持人體內髒位置相對穩定。這種氣化功能以上升為特點,所以說“脾氣主升”。要是脾氣不能升清,水穀就不能運化,氣血生化就沒有源頭,人就會出現神疲乏力、眩暈、泄瀉等症狀。要是脾氣下陷,也就是中氣下陷,那就會出現久瀉脫肛甚至內髒下垂等問題。


    還有主肌肉和四肢。《素問.痿論》裏說:“脾主身之肌肉。”意思是通過脾氣的布散、升清和散精作用,把運化的水穀精微輸送到人體的四肢肌肉,這樣才能維持四肢的正常生理活動。四肢和肌肉的活動能力以及肌肉的發達健壯,都和脾的功能密切相關。對於一些肌肉萎縮和肌肉風濕的病症,我也經常用足太陰經的穴位來治療,特別是營養性的肌肉萎縮,往往會把足太陰經和陽明經配合起來用。


    最後是藏意。脾藏意,指的是人寧靜安詳的心理狀態,也是有節律的生理狀態。更深一層的理解是,心寧靜有助於脾的運化功能完成。這在治療心理精神方麵的疾病時會給我們一些啟發。反過來,脾的功能狀態和人的意念也有密切關係,隻有能把心意收起來,專注思考,才能形成記憶,所以脾的功能旺盛有助於人保持一定的注意力和記憶力。比如說多動症的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能安靜,手腳動個不停,注意力不集中,不能靜心思考,所以記憶力就比較差,很影響學習成績。這就和脾的功能有關,可以從脾及其母經入手治療,比如艾灸隱白,針刺太白、神門等穴位。


    再來說說脾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脾主運化,五行屬土,開竅於口。脾和胃互為表裏,脾經和胃經是同名經。在中醫理論裏,脾的功能那是超級強大,被稱為“後天之本”和“氣血生化之源”。用健脾的方法,可以快速增加人體的氣血,為預防和治療疾病儲備能量。當新鮮的血液源源不斷地生成,並且供應到全身各處,疾病就沒有藏身之地啦。治愈疾病的過程,其實就是把新鮮血液引到病灶的過程。脾正好具備了生成和運送氣血這兩個厲害的功效。另外,脾還能調控人體水液的代謝,如果人體水液代謝失常,體內就會產生濕濁,而濕濁可是好多疾病滋生的溫床。所以說,治療一切慢性病的關鍵,就是讓脾強壯起來。《內經》裏說:脾就像給君主提建議和規勸的諫官一樣,智慧都從這裏產生。脾是水穀倉庫的根本,是營氣產生的地方。它的榮華表現在口唇四周,功用充實於肌肉。脾主四肢,脾胃在人體中央,中央的黃色和脾氣相通,脾開竅於口,精華藏在脾裏。脾脈連著舌,所以病變常常發生在舌根的部位。五味裏是甘味,五畜裏是牛,五穀裏是稷,和四季的長夏相應,在天上對應的是土星,脾主肉,脾病就表現在肉上。五音裏是宮,五行生成數裏是五,五氣裏是香氣,五液裏是涎。脾屬土,中央主濕,濕能讓土旺,土能產生甘味,甘味能滋養脾氣,脾氣充足就能滋養肌肉,肌肉結實就能滋養肺金,脾氣上連到口。脾氣表現在天是濕氣,在地是土氣,在人體是肉,在五髒是脾,在五聲是歌,在病是噦,在五誌是思,思能傷脾,怒能勝思;濕能傷肉,風能勝濕;甘味能傷肉,酸味能勝甘味。


    那咱們平時要怎麽保養脾經呢?脾可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還是人體血液的統領。巳時(9 點——11 點)輪到脾經值班,這個時候拍打脾經就是對脾最好的保養。而且這個時候不要吃燥熱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免得傷了胃又敗了脾。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就好,血的質量也就好,所以嘴唇會是紅潤的。要是嘴唇發白,那就說明氣血不足;嘴唇發暗、發紫,就說明寒進入了脾經。不餓的時候硬吃東西會傷脾,不渴的時候硬喝水會胃脹;要是吃得太飽,氣脈就不通暢,會讓心堵塞;要是吃得太少,身體就會虛弱,心裏也會發慌。這四大飲食衛生原則可千萬不能違背。蘇東坡有個調脾土的方子:第一是安分以養福;第二是寬胃以養氣;第三是省費以養財。善於養生的人養內,養內的方法是讓髒腑恬靜,調順血脈;不善於養生的人養外,養外就是追求極致的美味,窮究飲食的門道。


    在古代的文獻記載裏,像《針灸大成》裏就有關於引導本經的描述:脾在五髒之中,在四季裏每季的最後十八天旺盛。五味都藏在脾裏滋長,五神也因為脾而顯著,四肢百骸都依靠脾來運化。人要是飲食不節製,勞累過度,脾氣就會受傷。脾胃一傷,飲食就不能運化,嘴巴就不知道味道,四肢會困倦,心腹會痞滿,會嘔吐、腹瀉,會得腸澼。這些在《內經》等書裏都有詳細記載,都可以考證。但是不餓的時候硬吃會讓脾勞累,不渴的時候硬喝會讓胃脹。吃太飽會讓氣脈不通,讓心堵塞;吃太少會讓身體虛弱,心裏不安定。吃不幹淨的東西會讓心識昏迷,坐著心裏也不安;吃不合適的東西會讓身體各處違反正常,引發舊病,這些都不是養生的方法。簡單來說,吃飯一定要按時,喝水一定要節製,不要太飽也不要太餓。人要是能這樣飲食,不但脾胃清純,五髒六腑也能調和。人的飲食入口,從胃脘進入胃裏,滋味滲進五髒,實質進入小腸然後消化。到小腸下口,才開始分清濁,濁的是渣滓,進入大腸;清的是津液,進入膀胱,膀胱是津液的府庫。到膀胱又分清濁,濁的進入尿裏,清的進入膽,膽引入脾,散布到五髒,變成涎、唾、涕、淚、汗,滋味滲進五髒,就變成五汗,都歸到脾,脾調和了就化成血,又迴到髒腑裏。經書上說:脾土旺能生萬物,脾衰會生百病。以前蘇東坡調脾土,飲食不超過一杯酒一塊肉,有人邀請他吃飯,他就提前把這些告訴人家:第一是安分以養福,第二是寬胃以養氣,第三是省費以養財。善於養生的人養內,不善於養生的人養外。養內的人讓髒腑安恬,調順血脈;養外的人追求極致的美味,窮究飲食的快樂,雖然身體豐滿,但酷烈的氣會侵蝕髒腑。


    總之,足太陰脾經就像是咱們身體裏的一座寶藏,有著無窮無盡的奧秘和神奇的力量。大家一定要好好嗬護它,讓咱們的身體更加健康,生活更加美好!


    好啦,關於足太陰脾經咱們就聊到這兒啦,希望大家都能通過它收獲滿滿的健康和快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華足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傳統藥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傳統藥王並收藏清華足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