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韻寧很生氣,辯論會於今天上午九時開始,可陳恪昨晚卻在睡覺。


    她對陳恪的表現不滿意,可張出塵的想法卻與她不同,還告訴她,“他已成竹在胸。”


    張出塵這個態度讓林韻寧不滿,她的全部私房錢都押上了,沒了這十兩紋銀她就沒錢了,如何去州橋夜市吃小吃?


    而張出塵不同,她不賭錢,自然不會像自己這麽上心。


    林韻寧不滿陳恪的懈怠,也不滿張出塵的態度,可她不敢叫醒沉睡中的陳恪訓他一頓,門外站著天武軍的官兵,已達到五步一崗十步一哨的地步,發出一點動靜就會衝進來一群官兵。


    麵對這種局麵她是高手也沒招,看看沉睡中的陳恪,咬咬牙悄然離去,這時也隻能咬咬牙看向這座講台。


    這是太學院的場地,比鶴翔書院大了兩倍有餘。


    前麵那處講台高有一米五,麵積達到二十餘平。


    這是一座四四方方的高台,平時也是用來進行講學和辯論的地方。


    據說這座高台並不常用,除了胡緩講學時千餘名太學生圍坐四周外,偶爾出現的辯論景象,圍觀者也就百餘人而已。


    可今天不同,國子監、太學院、鶴翔書院的師生遍布四周,夾雜著其他學院的師生代表。


    林韻寧聽嬋兒說了,她是早晨七點到這的,那時已聚集了上千名學生。


    他們是來搶地方的,今天的辯論不同以往,講台正麵的好地方已被圈定了。


    這是給高官準備的,據說律國南相律宗明也要來現場。


    他要來譚遠忠就必須陪同,雖說兩人在談判桌上爭得麵紅耳赤,恨不得揮刀砍了對方,但必要的禮節還是要有的,縱然心裏罵娘,臉上也要帶著笑容。


    這兩位肯定來,而禮部尚書何興之也肯定來,還會帶來禮部的不少官員。


    另一位肯定來的是興國府知府包拯,陳恪是他的幕僚,包拯縱然放下查案和疏通河道兩大工程,也要來給他的幕僚搖旗呐喊。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官員要來,像禦史中丞楊國斌,柳乘風是他的外甥,他一定要來給柳乘風撐腰。


    而吏部左侍郎林毅之也必須到位,準嶽丈這時不出麵就預示兩人的婚約要作廢了。


    這些官員的到達讓講台正麵的位置所剩無幾。


    可在這種情況下,中間區域還要留出一個空地。


    李禎和劉太後沒明確來不來,可位置一定要留好。


    胡緩和高適就是這麽準備的,可他倆忽視了一件事,於是張出塵就鑽了這個空子。


    她把幾人的位置安排在講台的後側,這片區域的位置和正麵沒什麽區別,都是看著論辯雙方的側臉。


    於是薛媛高興,低聲誇讚,“還是出塵聰明。”然後穩穩當當地坐在第一排。


    她的左手是謝清、李漱玉,右手是張出塵、林韻寧,妥妥地中心位置。


    而圍在她們周邊卻是與豐樂樓、藏寶閣來往密切的商家東主,張出塵不會放過賣人情的機會。


    她的身份特殊,不僅是鶴翔書院的東主,還是太學院的主要捐贈人之一,享有某些特權。


    這時太學院的牆外已是人山人海,交通完全堵塞,而站在牆邊維護秩序的卻是左武衛官兵,這是皇上與太後的護衛兵馬,遠近程度僅次於禦龍衛。


    但左武衛官兵的出現並不意味著皇上和太後肯定來,隻能證明最高層對這次辯論會的高度重視。


    所以高適心裏沒底,看看沙漏低聲問道,“還有一刻鍾的時間,如皇上、太後沒來,是否往後延延?”


    聽他問話,胡緩看看端坐的譚遠忠、律宗明等官員,低聲迴道:“按時開始。”


    他是一個遵守時間的人,定下幾點就幾點。


    高適還想規勸一句,卻聽牆外傳來一陣悠揚的樂聲。


    隨著樂聲傳來,大街上的民眾紛紛讓路、躬身施禮。


    這是龍鳳樂,唯有皇上、太後或皇後同時出現才會奏響的樂曲。


    隨著這首樂曲傳來,再見兩隊金盔金甲的武士大步而來,圍坐在講台周邊的官員、師生、與會者一齊站起躬身施禮。


    而站在講台左側的陳恪卻知自己上當了。


    在那個世界的影視劇裏,這時會傳來太監獨有的尖嗓門,“皇上、太後駕到。”


    可事實卻是這樣的,於是陳恪心裏讚歎,“這才高雅。”


    然後聽見一道平和的聲音傳來,“眾卿平身。”


    陳恪直起腰,看著那道偏瘦的身影正對律國南相律宗明說道:“南相可好。”


    這是一句問候語,後麵不帶問號。


    而律宗明再次躬身行禮,恭敬地說道:“蒙陛下關愛,外臣一切都好。”


    他說了一句禮貌語,縱然心裏的火氣很大也要這麽說。


    而事實是他這段時間一點都不好,譚遠忠在談判中寸步不讓,還要改寫“安定盟約”,將每年十萬兩歲銀改為五萬兩。


    這個要求讓他的火氣很大,雙方沒少翻臉吵架,可麵對李禎卻要表示一切都好。


    於是李禎微微一笑,認為律宗明確實很好,不在管他,親自扶著劉太後坐在鳳椅上,自己走到旁邊的龍椅上落座。


    隨著皇上與太後落座,國子監祭酒李仲文高聲喊道:“論辯方陳恪見駕。”


    這是傳召之聲,陳恪邁著四方步往前走去,來到李禎、劉太後之前五米處躬身施禮,然後自報家門,“臣應州府舉子、鶴翔書院助講陳恪拜見皇上、太後。”


    他是舉子,麵見皇上、太後可以自稱“臣”。


    而李禎也欣然接受,平和的說道:“陳卿、平身。”


    他在“平身”的前麵加上“陳卿”兩字,這是十分親切的稱唿。


    於是陳恪直起腰平視前方,他站在李禎與劉太後的座位之間,眼光正好看向他倆身後的林毅之。


    林毅之微笑點頭,陳恪選的這個位置非常好,他的雙眼既不看向李禎也不看向劉太後,可讓大興王朝最尊貴的兩個人從容地端詳他一番。


    劉太後仔細看看他,轉對李禎笑道:“年紀不大啊。”


    李禎立刻轉身迴道:“母後、他隻有十九歲,是六個辯論者中年齡最小的。”


    他說這話就是明顯向著陳恪了。


    而劉太後則輕輕點頭,鄭重地說一句,“難得小小年紀有此才華。”


    劉太後的這句話暴露了他娘倆的態度,這兩位大興王朝最尊貴的人是來給陳恪撐腰的。


    這個態度讓林毅之和包拯一臉笑容,而楊國斌則輕輕抽動一下臉頰。


    但他理解,陳恪的一句“不生而養、一世難還”讓李禎和劉太後對他有好感。


    他也有信心,自己的外甥柳乘風相貌俊美,一首“二郎神”名動京城,皇上和太後見了他一定也有好感。


    楊國斌對柳乘風有這個信心,但晉見的過程卻讓他失望。


    李仲文竟將何潘仁、司馬光、柳乘風、智機和尚、張潤一齊叫上來拜見李禎和劉太後。


    而李禎也隻是淡淡地說一聲“平身”,隨即衝李仲文輕輕擺擺手。


    李仲文隨即喊道:“陳恪上台。”


    他先讓陳恪上台,看著陳恪邁著四方步走到木梯邊,撩起儒服的下擺登上台後方才喊道:“何潘仁、司馬光、柳乘風、智機和尚、張潤道長上台。”


    看見這一幕楊國斌張張嘴卻立刻閉上,他知道李仲文的兒子李廉就在太學院讀書,以前沒關注這事,現在想起這事顯然晚了。


    他犯了主觀主義錯誤,以為擁護陳恪的太學生還是少數,但見李仲文所為,立刻知道老子受了兒子的影響。


    而下一幕出現的景象更讓他意外,隻見站在台上的陳恪向四方躬身施禮,而坐在四方的學生竟齊齊起身向他迴禮,一齊朗聲說道:“先生好。”


    這幅景象讓大家知道陳恪在這裏的威望有多高。


    也讓何潘仁幾人有些無措,他們不知自己該怎麽辦,學陳恪被動,不學陳恪則顯得無禮了。


    就在他們一怔間,起身向陳恪行禮的師生已齊刷刷地坐下,這是不給他們行禮的機會。


    同時一道鍾聲響起,台下傳來李仲文的喊聲,“時間到,辯論開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晴陽照行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花落雖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花落雖頻並收藏晴陽照行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