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皇帝的地位非常遺憾的不夠穩固,真正掌握著權力的是所謂的“宗祠黨”,後人也把他們稱作“世家政治集團”。帝朝立朝太久,沒有發生天翻地覆的變革,導致世家大族的子孫掌控了幾乎所有的重要職位,平民家的孩子隻有憑借軍功封爵,極少的幸運兒才能一躍登堂,成為掌權者集團的一員。所以七大家族——周、袁、葉、白、烏、羅,江,——以及其他的貴族後代占據了皇室一大半的職位,他們根據各自的血脈而結成政治同盟,互有攻守。
他們背後的則是這個家族的宗祠,史書中殘存的記錄說明,周清即位的當年,帝都袁氏的子弟出仕於皇室的,便有九百二十二人,這些百裏氏的子孫都尊奉自己的宗祠,聽從宗祠長老們的差遣,非有特殊原因,他們不敢違背宗祠的命令或者暗示。因為如果他們背棄自己的宗祠,他們相當於和朝中同殿為臣的九百餘名親戚為敵,這對一個大臣的政治生涯來說是致命的。所以往往大臣們寧可得罪皇帝,也不敢得罪宗祠,皇帝的命令隻在朝堂上通行,而宗祠的隱性政治交易無處不在。
宗祠也利用這個優勢不斷的把家族的新人推薦到帝都政治圈和社交圈的前台,無形中擠占了平民子弟晉升的機會。
按照周胤立朝初期的傳統,皇帝有權組織自己的政治班子。所以前任皇帝駕崩之後,除了受命大臣這個人是新皇帝所不能動的,其他的大臣新皇帝都可以隨自己的心意留用或者更換,這個被稱作新皇帝的“開殿建閣”,他要確立自己的內閣。所以前任皇帝的內閣重臣們都會立刻遞交辭呈,這個舉動被稱為“辭轅”,意指大臣已經像騾馬拉車一樣為皇室工作了很久,他們現在要辭去“車轅”的位置讓位給年輕人。
而新皇帝往往會選擇“留驥”,意指挽留騏驥般的大臣,讓他繼續效忠新主。但是後期“辭轅”和“留驥”這套活動漸漸演變為一種極富表演性質的禮儀,一旦新皇帝登基,德高望眾並且手握重權的老臣們會爭先恐後的上書“辭轅”,言辭懇切滿紙悲愁,意思是說自己為帝朝嘔心瀝血已經不堪驅使,懇求新皇帝能夠開恩允許這個被榨幹了一切精力和才智的老臣平靜的迴到鄉下去頤養天年,而新皇帝則要尋死覓活的“留驥”,迴信給老臣們,言辭懇切滿紙惶恐,說自己年輕不懂事不知道為什麽會被推上皇帝的位子,現在要治理國家安撫萬民迫切需要老臣們繼續鼎力相助挺兄弟一把。老臣們“辭轅”越快越有體麵,皇帝“留驥”越快越顯得有誠意。所以往往雙方都催趕著秘書潑墨行草,就恨被對方搶先了。這邊“辭轅”的奏章封緘遞出,那邊宮裏捧著“留驥”詔書的內監已經高聲叫門了。如果“辭轅”的“留驥”的配合得好,那麽沒有問題,大家繼續上殿議事。
但是如果“辭轅”的請辭了,“留驥”的詔書卻沒有發下,那麽局麵就微妙了。因為通常需要“辭轅”的都是重臣中的重臣,在大家族的宗祠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新皇帝得罪了這樣的老臣,會發現這個家族的大量官員集體呈獻對抗情緒,甚至出現大規模的辭職,而倉猝間任誰也找不到那麽多人填補這些職位空白,所以最後新皇帝還是得忍氣吞聲把自己不喜歡的老臣請迴殿上,禮敬更甚往昔。
所以東陸的掌權者,事實上是隱藏在朝堂陰影裏的幾大家族,他們的血脈延伸到東陸的每個角落,把持著各個諸侯國的軍事要衝、政治樞紐和大城市的商業命脈,宗祠的命令悄悄發往各地,維護家族的地位,對抗一切試圖削弱家族權勢的力量,包括皇帝。
周清想北征,他畢生都在想著這件事,“北征”會帶來什麽樣的結果周清本人也未必完全知道,可是這兩個字所代表的榮譽、利益以及對少年陰影的複仇無時不刻不在激勵著周清,對於武帝而言,這似乎比當皇帝更加重要。跟其他皇帝的對外征伐不同,多數皇帝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討伐,而周清則是為了討伐而當皇帝。
所以很顯然,當個被宗祠黨欣賞的“乖巧皇帝”跟他的目標完全背道而馳。
周清意識到他如果想要真正自己發號施令,必須有足夠的武裝力量聽命於他,而他眼前觸手可及的是裝備精良的三萬羽林天軍。可是羽林天軍是一支內部關係異常糾結複雜的軍隊,羽林天軍中執掌大權的都是世家後代中的精銳,並且經過多年官場的磨練,變得極為老成持重。他們互相提攜扶持,彼此之間又有小集團的鬥爭,讓周清和他的年輕班底去理清這套龐雜的關係,無疑是不可能的。
真正對羽林天軍有控製權的其實是宗祠黨。“羽林將軍”這個職位事實上是代表宗祠黨的諸位掌權者操控軍事權力的一人,羽林將軍缺員的時候,要經過複雜的推舉程序,最後根據世家和臣子們的意見決定一個適合的繼任者,向皇帝稟報,皇帝隻能同意或者不同意,而不能推舉自己中意的人。而修文五十七年的治世之後,羽林天軍很少大舉征伐,連清剿蠻蝗這種工作都是淳國等諸侯衝殺在前,所以羽林將軍也沒有什麽機會犯錯,大多數羽林將軍都會在這個職位上穩坐到老死,當然,這些老資格的軍武世家後代當上羽林將軍的時候,往往也都是周發枯槁的老人了。名義上還有一個高於“羽林將軍”去管理羽林天軍的人,也就是“羽林上將軍”,通常由太子攝此職位,坐在天啟城內遙領三萬大軍,作為對太子軍事能力的一種培養,本身“羽林上將軍”隻是個虛銜,卻可以由皇帝直接任命,相當於皇帝親自指派的一名高級參軍。可周清甚至無法派出一名“羽林上將軍”去,因為他還沒有大婚,自然也沒有太子。
周清大約也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撓頭思考,結論是既然短時間內他無法從高層著手在羽林天軍中獲得支持,那麽他就走底層路線。好在他在搞帝都政變的時候就精通底層辦事的手段,對此駕輕就熟而且從不顧慮。他的想法簡單幹脆,直接用自己的同黨去把羽林天軍的中下層軍官給換掉。他手中有金吾衛,有的是年輕的中下層軍官,這些人很多有稷宮同學的背景,又經過獅牙會骨幹團體的培養訓練,已經完全忠於新皇帝了。這時候的金吾衛已經變成了一個“北征派”軍人的小朝廷,年輕人被“光複”和“征討”這樣的宏偉目標所震撼,聚集在一起公然討論北征路線和後勤準備,飲酒拍案,高歌競夜。
“衛中皆少年,言及北蠻之亂輒怒目,常懷征伐意。時北征之議為朝堂所禁,衛中少年遂夜聚於稷宮之內,命酒沉醉,高歌唱和,推沙盤演軍陣之變化,欲克北蠻之騎。禦史奏聞,帝不問,群臣不安。”——《大周皇家鏡明史》
這則官史具有極高的可信度,說明當時年輕軍官群體對於北征的討論已經讓朝廷高層震驚不安了。那麽這些年輕軍官毫無疑問都是效忠周清的。
鎮遠二年春開的二月十五日,周清頒布的一份詔書要求羽林天軍和金吾衛的軍官平級調動,互相熟悉彼此的職司,這種調動稱為“換防”。被選中的金吾衛軍官自然非常樂於被換防,這樣他們就可以直接插手軍務,這些人被調動之前也都接受了不同程度的密令,均是獅牙會的秘密骨幹,而羽林天軍的軍官也很樂於被換防,這樣他們就能安坐在天元城享福,不必隨羽林天軍駐紮在外,頂著烈日風雨操練,而且金吾衛的提升和待遇似乎也更有保障。資料統計會發現從鎮遠二年開始,以“換防”的方式金吾衛和羽林天軍交換了四百八十三名中下層軍官,這種密度的“換防”,幾乎每天都有軍官被更換職司,僅僅在兩年內,就把羽林天軍的基層軍官更新了一半以上。
沒有經過政務曆練的缺點此時暴露無疑,周清以為他這樣安插自己的部屬悄無聲息,不容易察覺,而且表麵上有著十足的理由,並不會導致嚴重衝突,或者說宗祠黨的元老大臣們即便不滿意,也很難非議他的舉動。
可是他大概忘記了一點——他已經不再是“十三公子”了,他現在是“皇帝”。皇帝的一切人事調動都被朝野關注,何況如此大規模的“換防”。在他還是個皇子的時候,他悄悄滲透進金吾衛係統,還能借著僥幸瞞過著眼於高層勢力的兄弟們。可他如今的對手宗祠黨,無論是背景、經驗、還是臨危變化的決策能力,都遠非年輕的皇子們所能比的。事實上武帝周清終其一生都未取得宗祠黨的信任,北離二年的時候,這些老臣們即便睡覺,都睜開一隻眼審視著這位新皇帝的作為,並且隨時準備采取對策。
“換防”製度開始,朝野巨震,宗祠黨無比清楚地感覺到皇帝要從他們手中奪取軍事掌控權,代之以年輕的金吾衛軍官。宗祠黨的重臣們和長老們都不喜歡這些年輕作亂的金吾衛,他們曾在太清宮的雨夜裏撕碎了宗祠黨為大周未來描繪的藍圖。宗祠黨中,無論是支持朱王的、支持錦王的、還是支持青王的,都未曾在自己的藍圖裏給周清留下位置。而年輕人們讓老人家吃驚了,丟了顏麵。他們很不喜歡金吾衛這樣一股勢力。軍權是一切權力的基礎,宗祠黨的老狐狸們盡管不曾上陣打仗,卻比任何人都更清楚這個亙古真理。而周清指揮著討厭得像是老鼠樣的年輕人在啃咬他們的基礎。更糟糕的是,周清還要用錢。
修文五十七年的平靜給皇室積累了不少錢。盡管他們還要不斷地應付北蠻的敲詐,可截止周清登基的時候,皇室財庫賬麵上有著五千七百萬金銖的巨額財富。事實證明周清雖然靠著市舶司的黑金起家,但是並沒有過人的經濟才能,他完全算不清賬目,也沒想過自己從父親那裏繼承來的巨額財產該如何使用才能發揮最大的效力。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強兵”二字,所以急急忙忙地從庫裏撥調金錢裝備金吾衛和羽林天軍,開展大規模的練兵。周清好備戰,而備戰無疑是最耗錢的愛好之一,臣子們看著財庫的錢嘩嘩地流淌出去。
有記錄表明,僅僅在鎮遠二年一年中,帝都就從宛州和越州購入了一百二十萬斤精鐵和其他適於打造武器的精煉金屬,這些金屬可以武裝大約五萬名重裝甲士和戰馬!而皇室當時的常備兵還沒有這麽多。
皇室重臣的神經一再地繃緊,連帶著諸侯國主們。新任皇帝並非什麽善主,他們再次確認了這一點,當他們看見錦王的屍體時,他們曾經警惕過,此時周清的妄動再次說明了宗祠黨對這個膽大妄為的小子抱有懷疑是正確的。對周清不利的傳聞從登基開始就在帝都悄悄地蔓延著——新皇帝想北征!
“北征”這兩個字在那時的東陸朝野是個禁區。北蠻表現出來的強大遊騎作戰能力和牧民們在長期的放牧中培養成的馬術技巧都被認為是東陸武士所不能企及的。經過太久的承平之世,東陸武士們習慣了養尊處優,完全不能理解那些穿得破破爛爛的北蠻牧民如何能夠活著穿越寬闊的天拓海峽,又如何能靠著馬奶經過漫長的跋涉,最後以野蒿杆臨時製作的粗糙羽箭射穿他們的心髒。
在東陸武士們的眼裏,北蠻不再是人類,不是可以擊潰的敵人,而是噩夢般的心理陰影。出於某種後人難以理解的原因,仁帝也非常不喜歡聽人提起武力強國北征蠻族等事。心情好的時候,他會賜醇酒給慷慨提議北征的臣子,當庭讓他喝醉,心情不好的時候,直接就喊亂棍打出。而對於世家大族的大臣們而言,北征更是難以想象的一件功業。理智的大臣們清楚地認識到以當時大周的國力,穿過莽莽草原進擊北蠻等於把整個國家的國運賭在一場無用的勝利上,即便他們試圖北征,即便他們能夠擊敗北蠻強悍的遊騎兵,他們也需要隨時準備好應付背後的諸侯集團作亂。
這樣的政治環境下,北征等於走在鋼絲上去挑戰一個全副武裝的對手。而且世家大族的掌權者們也抱有一個私心,如果真的要北征,那麽首當其衝的必然是他們的子弟。要這些世家出身的貴族武士領兵去對抗惡鬼一樣的北蠻,勝算本身就很小,而如果他們戰敗,更會麵臨處罰,甚至即便他們戰勝,也會在戰場上損失大量的家族精銳,這時候家族勢力必然一落千丈。
所以,北征是萬萬不能的,讓北方的淳國陷入蠻蝗的騷擾並不算什麽,每年供給金錢、把平民少女冒充公主嫁過去和親也都不算什麽,但是要把家族和國家的前途押上戰爭的賭台,宗祠黨想都不敢想。
但是周清確實要北征,他是個算術從來都很不好的皇帝,算不太明周自己的國力,此時並未意識到北征將耗去他整個國家的力量和他個人的一生。而不幸的是,他的輔佐者百裏鬱是個絕世的賭徒,本就願意為了不大的可能去冒天大的危險,隻要勝利的成果足夠誘人。宗祠黨的大臣們開始使用一些非常的手段,他們暗地裏向北蠻的使節們告密,表示他們的新皇帝是個心性不太成熟的孩子,對友好的北蠻盟邦懷有強烈的敵意,甚至有北征的打算。按道理說這些消息已經太過聳動,足以讓悍勇衝動的蠻族使節跳起來去找新皇帝玩命,周清立刻會感到友好盟邦的巨大壓力,從而放其他天真可笑的戰爭夢想。
不過出乎宗祠黨的意料,這樣的事情並未發生,周清和北蠻的關係在他即位初期好得如同兄弟。
周清隻有一個絕招——給錢。他即位的初期就把每年對蠻族的供奉提高了兩成,又在漆、麻、絲、器皿、鐵器這些傳統供奉品之外增添了手工藝品、熏香、菸果、珍食以及首飾這類的奢侈品。在蠻荒的北陸,吃羔喝奶已經是貴族的享受,這些精巧絕倫的奢侈品以前是北蠻貴族想也不敢想的,現在周清把這種享受雙手奉送到他們麵前,北蠻貴族根本無法拒絕,他們穿著唐國出產的華貴絲綢,抽著產於明國的優質菸果,手把宛州良工製作的玉石扳指。一瞬間周清變成了世界上最可愛的人,每個蠻族使節都喜歡這個恭謹又健談的新皇帝,新皇帝不像老皇帝那樣迂腐,他很爽快,對蠻族人的胃口,而且從來不嫌棄北蠻的字不好,反而非常有興趣了解北蠻的風土人情。
周清當然樂於了解,他此時對戰爭還是個門外漢,至少也還知道知己知彼的道理。
所以北蠻幾乎從未相信過宗祠黨的煽動,心性簡單直接的蠻族使者們認定這是東陸帝朝皇帝和臣子之間的矛盾,不該他們插手。最後形成了一個很有趣的局麵,東陸的大臣們不斷用各種方式提醒北陸蠻族的貴族使節們,說新皇帝可能意圖北征,會對你們不利,你們要千萬小心。而蠻族使節們非常滿意新皇帝的馴服,又把大臣非議他的消息悄悄告知他。對周清不利的消息還在不斷地傳來,唐羽忽然死了。
唐羽的死令皇室大臣中隱隱出現了騷動。這個歲正之神的使者離開了周清,是否意味著神已經遺棄了此人?周清即位的兩位支持者已經二去其一,僅剩下受命長老周純,而周純是周氏宗族中行為一直相當低調的一人,外界均認為他無力左右周氏宗族的長老們,更多的時候隻是一個斡旋於皇帝和宗祠黨之間的濫好人。鎮遠二年二月,此時新帝周清已經漸漸失去了宗祠黨信任,可這個年輕人再次做出了令世家大族不安的事,他重新開啟了“辟除”製度。這個製度指任何在王域範圍內擁有一定產業的人都可以向當地官員推薦自己家族力所公認的優秀人材,當地官員查考人材的實際能力,決定是否要上報給皇帝裁決。
這是在世家薦舉和從軍之外,普通人家的子弟僅有的出仕機會。
“辟除”製度在白周立國初期曾經有很長時間的應用,那時候世家大族的體係尚未成形,帝朝使用這個製度從有產的臣民中選擇賢才。這個製度對於產業有限製,並非純粹的對無產貧民的歧視,而是在當時確實隻有有產業的人才能對子孫以良好教育。但是後期隨著世家大族格局的漸漸完整,“辟除”製度已經很久不再啟用,人材選拔基本局限在世家大族內部。其實周清複興“辟除”的目的倒是極為單純的,他無法麵對一個滿殿老臣的政府,這些老人幾乎清一色的大貴族出身,要麽年老昏聵要麽老奸巨猾,如果論起政治手段,即使周清的“玄天閣”班底全員上陣,也難勝得其中隨便一個。
而任何一個出仕皇家的新人,他背後的勢力必然是龐大的宗祠黨勢力的某個分支,皇帝想輕易把人籠絡到自己的戰旗下很不容易。周清並非一個老謀深算的人,他的想法很簡單,沒有文官我就招,貴族世家不把有用的人材推薦給我,我就自己去找。
原本要應付這樣的征召,各級官員大可以應付一下,推薦零星的幾個人材,表示民間其實已經沒有人材遺漏,天下的騏驥都在皇帝的馬廄裏,天下的人材都在皇帝的朝堂中。這樣皇帝開心官員省力,以往幾次開啟“辟除”也都是這樣結束的。不過周清這次“辟除”中有一個霸道且極不合理的要求,他在上朝議事的時候問大臣們,什麽才是賢才的標準,百中取一麽?唐羽去世之後,袁業羅此時就任三公中的“太保”,地位大約等於內閣首輔,首當其衝的要站出來迴答,以袁太保從政之久經驗之豐,也當場被問住了。老成持重的袁業羅大概也是經過縝密的思索,給出了迴答說,所謂賢才是眾人中出類拔萃的人,要對國家有用的人,不能是“百人之領”,而該是“千人之領”,所以一千個人裏麵的最優秀者才能被稱為人材。按說袁業羅雖然不是軍人,但是這個迴答也很可靠了,戰場上率領一個百人隊的隻是中層軍官,而能夠統帥一個千人隊進退自如的則可能稱為統帥千軍萬馬的將才。
這個迴答被周清大肆推崇,所以他下令說按照戶口來算,王域各郡往上報人材,一千人裏麵報一個,餘數可以省略。那麽一郡若有三萬五千六百人,便要上報三十五個人材給皇帝審閱。袁業羅完全沒有料到自己的話被這樣斷章取義的曲解了,而各級官員也苦於這個硬性命令,不得不拚命地在民間尋覓“人材”。最後連善養馬的、善治木的、善鞣革的,都作為“人材”上報,如果有一技之長的人家裏沒有產業,當地的官員就把自家的產業冒充“人材”家裏的產業上報,以確保自己能夠湊足數額。所以最後“是否有產”這個問題在周清那裏完全不再是限製了。
很難說周清對這個結果是否滿意,本意上他大概是要尋找一些文官以彌補他在文官政治上的缺陷,不過最後他召集到大量工匠和一些擁有特殊技藝的人。這些人對於他夢想中的北征無疑是有用的,可他的文官政治還是一樣的薄弱。
但是,這個“單純”的政策卻已經動搖了世家大族賴以掌權數百年的基礎。世家大族出身的大臣們發現這些出身卑賤的泥腿子們可能登堂入室和他們同殿為臣了,而這些泥腿子背後的支持者是世家大族名義上的最高領袖——皇帝。
這些還不是周清做過的最離譜的事。最糟糕最糟糕的是,他還得罪了自家的宗祠。按照道理說,他是皇帝,也是這一代的周氏家主,周氏宗祠是他所轄。但是此人在家族中出身卑微,在登位之前,實在太不出眾,在周氏宗祠中沒有建立任何威信,還有一些惡名。加上他的弑兄履曆,是很難討好宗祠中的長老的,諸位長老中隻有受命長老周純對他還算溫和,其他人對於周頁選擇了這樣一個繼承人都抱以很大的懷疑和不滿。偏偏周清也不是一個謹慎守禮的人,對於宗祠的長老們說不上,他曾有一次私下抱怨說周氏在帝都的主家盡是一幫昏聵怯懦的老家夥,屍位素餐,還不如讓出主家的位置給楚國的周氏分家。
周清本人確實是喜歡楚國的周氏分家的,那個時期的楚國的周氏分家人材輩出,擁有相當數量的兵武精銳,年輕人在宗祠中占有不少席位,而且都有強烈的進取心。
無論是宗祠黨的諸位幕後掌權者還是周氏宗祠的長老們都不得不麵對現實,在他們的貴族階層裏麵,出現了一個叛徒,而這個叛徒是皇帝。
必須有人站到前台去和無法無天的皇帝較量一下輸贏了,宗祠黨需要立刻鞏固他們的權力。這個共識很快在各個大家族的宗祠中達成,各種消息通過看不見的渠道流轉於各大家族的長老們之間,腐朽的宗祠黨權力機構在危機到來的時候重新振作,巨大的權力機器恢複了高速運轉,時間不容宗祠黨觀望了,皇帝的所作所為已經把東陸數百年來的權力執掌者們逼到了一個必須決斷的地步,要麽他們出讓權力,要麽他們把皇帝推下寶座。
那麽,誰是可能的皇帝繼任者?宗祠矚目的人是周清的哥哥,青王周禮。
比之天元,商業繁華的淮安城的醫療製度別有一番特色。不同於天元城的醫館林立,淮安城中多為著名醫館的分館所在,且街道上也常可見遊方郎中的身影,在城裏住上一段時日便可發現其獨特的格局,可以用當地的一首兒歌來概括:“遊方郎中東頭轉,達官貴人西邊看,誇羽鮫洛莫著急,染病但請入淮安。”
遊方郎中東頭轉,指的是東麵居住的多是小戶人家,其中不乏家中貧寒者,這些人是無力負擔醫館大夫昂貴的診金的,因此生病多求助於遊方郎中。
遊方郎中雖然不歸屬於任何醫館,但所有的遊方郎中都需經過基本的考核,通過考核者方可獲得表明其行醫資格的帶有徽記的長衫及印章,但凡冒用或者偽造印章或製服者最輕可判終身勞役,導致嚴重後果者可處以死刑,因此極少有人懷疑遊方郎中的真偽。遊方郎中有處方權,但無權參與製藥,凡遊方郎中向患者兜售規定外藥品最低剝奪行醫資格終身,最高可處以死刑。
遊方郎中多與藥鋪對應,患者可拿藥方到相應的藥鋪抓藥達官貴人西邊看,與東麵相反,淮安西部居住的多是高官巨賈,非富即貴。因此各大醫館所設分館亦集中在這一帶,財勢稍弱的人家可將病人送至醫館,由大夫診治後直接開藥,視其情況可囑其迴家煎服或立時服用甚至在醫館特設的病房稍住時日以便調理。而大戶人家多在醫館中有專屬的大夫,家中根據大夫的囑咐備有常用的藥材,財力殷實者甚至有符合醫館規格的特設病房,有人生病可將大夫召去進行診治,然後根據醫囑可在家中自行處理。
凡有專屬大夫者享有優先診治權,並且遇到疑難病症時有權請天啟大醫館的主診甚至館主前來診治。這些人家花費在醫療上的錢財足夠一戶平常人家三代的開銷。誇羽鮫絡莫著急,染病但請入醫館。這句話集中體現了淮安城醫療的特色,作為九州著名的商業樞紐,淮安城隨時可見來自九州各地各個種族的身影,雖然得到商戶及高官的扶持,單個醫館也不具備能夠診治所有種族及各個州的特有疾病的能力,因此淮安當地商會及官衙特設一處醫館,名曰八方。
聘請各醫館中的大夫輪流坐診,相互補充,其醫療水平足以應對各種族及各地區的常見疾病。凡在八方醫館任職的大夫不再受聘請人家的限製,優先診治外來人員,其開銷、處方及藥物由官衙統一管理。
因次,各路人馬來到淮安染上疾病後常直接送往八方醫館,一些其他地域的地方性疾病也由八方醫館接手處理。
每一季度淮安城會對所有從醫人員進行審核,審核程序如下:遊方郎中所開處方由其所對應的藥鋪保存,一個季度以後由負責審核的大夫檢查其所開處方,對其水平進行評估。醫館大夫的審核包括兩方麵,一個是處方評估,類似遊方郎中,但由其所屬醫館管理;另一方麵其接診患者以及雇傭人家的評價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醫館會根據這些評價考慮這名大夫對於醫館發展的價值,不合格者會遣送到其他地區的分館。
藥鋪多是由各醫館專業人士負責采購藥材,其中劇毒類藥物以及具有麻醉功用的藥材需向當地官衙上報。天衡通平契天籠星辰十二,地載九州萬物;宛州十城,蒙皇恩浩蕩,孕育萬物,千貨流轉,終成盟約。
故法星辰十二、宛州十城,立“天衡通平契”——墟荒蒼茫,皆為盟證。
十二星辰通令太陽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宛州十城,皆尊平侯;城民征權,須從帝命。
穀玄令:天衡通平契意在護持市民、商賈的生命及財貨,抵禦盜匪及外來掠奪;每年皆應召開“城主會議”以製定、修改律條。會議由各城主(商政使)發起,總頭領(十城商政使)主持。
各城城主皆有權在會上發起提議,非會時亦有權要求增開會議。“城主會議”須各城城主親臨或授全權於人(城守)代行。
“城主會議”之決議須各與會者簽署同意,十城市民皆須遵行不背。若有城違令,則其城民、商賈不受他城維護,各城均可緝捕其人,收繳其貨。
雙月令:其一明月令:無論何時,任一十城市民攜合法貨物進入諸城,皆可平安持有、秋毫無損。任何接納強盜及其贓物之城將被所有商人及城市排斥。其二暗月令:若有諸侯無故誅殺、奪取十城城民及貨物,則十城即日斷絕其貿易往來,直至其使節與各城協商,“城主會議”公議後方可複交。
鬱非令:各城若有商務、軍務糾紛,不得訴諸諸侯,可協商決斷,如各方不退,可留待“城主會議”裁決。城內行會偶有爭執械鬥,可訴諸本城城主裁斷,他城不得幹涉,若果有不服,可上訴於“城主會議”。
亙白令:各城通商貨物,其稅率皆由“城主會議”擬定,各城不得擅自變更。各城驛站、驛館、路、橋皆各城自建,其路稅、橋稅,亦須十城協商而定,報於“商政使”及“十城商政使”。其稅款皆歸各城自有。
印池令:十城貨物,互通有無,其價由商賈自定。十城市民借貸救急,放債生息,其利至高不得過三分,於外放貸者不受此限。填盍令:各城市集、勾欄、瓦子內商賈雲集,不得在市集內隨意捉捕奴仆、兇犯,市集內若有小爭鬥,則以安撫、調解為主,各城不得妄自出動捕快、警吏,攪散市集,更不可趁亂劫掠商人財物,各府私兵、傭軍等輩亦是如此。十城外奴仆、商賈等若入十城已滿一年,或在十城內購入房產、店鋪,則其財物、住宅、生命等皆受本城保護(強盜、贓物除外),外人不得隨意緝拿捕捉。
歲正令:城主皆由各城行會行東、商會會長,據其財力推舉。城主須任命“城守”、裁斷糾紛。“城守”須任命捕快、稅吏、警吏、師爺等,各司其職,他城不得幹涉。
“城守”亦須將各城應繳稅款按期付與平侯。密羅令:各城自擁私兵、傭軍、民兵、衛隊等甲士器械,其耗用皆由各行會、商會、各城稅款承付,若遇戰事,十城守望相助,共同進退。
寰化令:各城嚴禁骨肉相殘,相煎殺伐,萬事皆可在城主會議上辯駁指斥,不可妄動刀兵,更不可引狼入室,輕信外人。
裂章令:若有城背盟叛眾,墟厭之!荒厭之!人神共憤,齊誅之!十城平令宛州十城,米行、麵行、絲行、蔬果行、金銀行、魚行、馬行、書畫行、肉鋪、茶鋪、鐵匠鋪、石匠鋪、成衣鋪、茶坊、果子店、酒樓、歌館、瓦子、勾欄,船塢,萬業齊聚。廚師、漁人、香料匠、繩匠、理發匠、金銀匠、石匠、鐵匠、屠夫、木工、船工、織工、裁縫、蠶婦、馬販、歌伎、說話、唱曲、傀儡戲、雜技、影戲、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無所不有,故定十城令。
淮安令:每城各商鋪鋪主、作坊坊主、樓店店主群議,舉行內賢者(大富者)為“行東”;各相類行東組成商會,舉賢者為長,唿為“會長”,行東、會長須調解行內糾紛,收受稅款,逐級上行,直至本城“商業聯會”——由各商會會長組成本城商業聯會,舉賢者為城主,城主職責參見“歲正令”。
注:如“食品商會”由“勤行行東”(廚師)、“香料行行東”、“魚行行東”“肉行行東”等相關行東組成;“五金商會”由金銀行行東、鐵匠鋪行東、鞍具行行東組成。各商會會長再組成商業聯會,推舉城主。
他們背後的則是這個家族的宗祠,史書中殘存的記錄說明,周清即位的當年,帝都袁氏的子弟出仕於皇室的,便有九百二十二人,這些百裏氏的子孫都尊奉自己的宗祠,聽從宗祠長老們的差遣,非有特殊原因,他們不敢違背宗祠的命令或者暗示。因為如果他們背棄自己的宗祠,他們相當於和朝中同殿為臣的九百餘名親戚為敵,這對一個大臣的政治生涯來說是致命的。所以往往大臣們寧可得罪皇帝,也不敢得罪宗祠,皇帝的命令隻在朝堂上通行,而宗祠的隱性政治交易無處不在。
宗祠也利用這個優勢不斷的把家族的新人推薦到帝都政治圈和社交圈的前台,無形中擠占了平民子弟晉升的機會。
按照周胤立朝初期的傳統,皇帝有權組織自己的政治班子。所以前任皇帝駕崩之後,除了受命大臣這個人是新皇帝所不能動的,其他的大臣新皇帝都可以隨自己的心意留用或者更換,這個被稱作新皇帝的“開殿建閣”,他要確立自己的內閣。所以前任皇帝的內閣重臣們都會立刻遞交辭呈,這個舉動被稱為“辭轅”,意指大臣已經像騾馬拉車一樣為皇室工作了很久,他們現在要辭去“車轅”的位置讓位給年輕人。
而新皇帝往往會選擇“留驥”,意指挽留騏驥般的大臣,讓他繼續效忠新主。但是後期“辭轅”和“留驥”這套活動漸漸演變為一種極富表演性質的禮儀,一旦新皇帝登基,德高望眾並且手握重權的老臣們會爭先恐後的上書“辭轅”,言辭懇切滿紙悲愁,意思是說自己為帝朝嘔心瀝血已經不堪驅使,懇求新皇帝能夠開恩允許這個被榨幹了一切精力和才智的老臣平靜的迴到鄉下去頤養天年,而新皇帝則要尋死覓活的“留驥”,迴信給老臣們,言辭懇切滿紙惶恐,說自己年輕不懂事不知道為什麽會被推上皇帝的位子,現在要治理國家安撫萬民迫切需要老臣們繼續鼎力相助挺兄弟一把。老臣們“辭轅”越快越有體麵,皇帝“留驥”越快越顯得有誠意。所以往往雙方都催趕著秘書潑墨行草,就恨被對方搶先了。這邊“辭轅”的奏章封緘遞出,那邊宮裏捧著“留驥”詔書的內監已經高聲叫門了。如果“辭轅”的“留驥”的配合得好,那麽沒有問題,大家繼續上殿議事。
但是如果“辭轅”的請辭了,“留驥”的詔書卻沒有發下,那麽局麵就微妙了。因為通常需要“辭轅”的都是重臣中的重臣,在大家族的宗祠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新皇帝得罪了這樣的老臣,會發現這個家族的大量官員集體呈獻對抗情緒,甚至出現大規模的辭職,而倉猝間任誰也找不到那麽多人填補這些職位空白,所以最後新皇帝還是得忍氣吞聲把自己不喜歡的老臣請迴殿上,禮敬更甚往昔。
所以東陸的掌權者,事實上是隱藏在朝堂陰影裏的幾大家族,他們的血脈延伸到東陸的每個角落,把持著各個諸侯國的軍事要衝、政治樞紐和大城市的商業命脈,宗祠的命令悄悄發往各地,維護家族的地位,對抗一切試圖削弱家族權勢的力量,包括皇帝。
周清想北征,他畢生都在想著這件事,“北征”會帶來什麽樣的結果周清本人也未必完全知道,可是這兩個字所代表的榮譽、利益以及對少年陰影的複仇無時不刻不在激勵著周清,對於武帝而言,這似乎比當皇帝更加重要。跟其他皇帝的對外征伐不同,多數皇帝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討伐,而周清則是為了討伐而當皇帝。
所以很顯然,當個被宗祠黨欣賞的“乖巧皇帝”跟他的目標完全背道而馳。
周清意識到他如果想要真正自己發號施令,必須有足夠的武裝力量聽命於他,而他眼前觸手可及的是裝備精良的三萬羽林天軍。可是羽林天軍是一支內部關係異常糾結複雜的軍隊,羽林天軍中執掌大權的都是世家後代中的精銳,並且經過多年官場的磨練,變得極為老成持重。他們互相提攜扶持,彼此之間又有小集團的鬥爭,讓周清和他的年輕班底去理清這套龐雜的關係,無疑是不可能的。
真正對羽林天軍有控製權的其實是宗祠黨。“羽林將軍”這個職位事實上是代表宗祠黨的諸位掌權者操控軍事權力的一人,羽林將軍缺員的時候,要經過複雜的推舉程序,最後根據世家和臣子們的意見決定一個適合的繼任者,向皇帝稟報,皇帝隻能同意或者不同意,而不能推舉自己中意的人。而修文五十七年的治世之後,羽林天軍很少大舉征伐,連清剿蠻蝗這種工作都是淳國等諸侯衝殺在前,所以羽林將軍也沒有什麽機會犯錯,大多數羽林將軍都會在這個職位上穩坐到老死,當然,這些老資格的軍武世家後代當上羽林將軍的時候,往往也都是周發枯槁的老人了。名義上還有一個高於“羽林將軍”去管理羽林天軍的人,也就是“羽林上將軍”,通常由太子攝此職位,坐在天啟城內遙領三萬大軍,作為對太子軍事能力的一種培養,本身“羽林上將軍”隻是個虛銜,卻可以由皇帝直接任命,相當於皇帝親自指派的一名高級參軍。可周清甚至無法派出一名“羽林上將軍”去,因為他還沒有大婚,自然也沒有太子。
周清大約也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撓頭思考,結論是既然短時間內他無法從高層著手在羽林天軍中獲得支持,那麽他就走底層路線。好在他在搞帝都政變的時候就精通底層辦事的手段,對此駕輕就熟而且從不顧慮。他的想法簡單幹脆,直接用自己的同黨去把羽林天軍的中下層軍官給換掉。他手中有金吾衛,有的是年輕的中下層軍官,這些人很多有稷宮同學的背景,又經過獅牙會骨幹團體的培養訓練,已經完全忠於新皇帝了。這時候的金吾衛已經變成了一個“北征派”軍人的小朝廷,年輕人被“光複”和“征討”這樣的宏偉目標所震撼,聚集在一起公然討論北征路線和後勤準備,飲酒拍案,高歌競夜。
“衛中皆少年,言及北蠻之亂輒怒目,常懷征伐意。時北征之議為朝堂所禁,衛中少年遂夜聚於稷宮之內,命酒沉醉,高歌唱和,推沙盤演軍陣之變化,欲克北蠻之騎。禦史奏聞,帝不問,群臣不安。”——《大周皇家鏡明史》
這則官史具有極高的可信度,說明當時年輕軍官群體對於北征的討論已經讓朝廷高層震驚不安了。那麽這些年輕軍官毫無疑問都是效忠周清的。
鎮遠二年春開的二月十五日,周清頒布的一份詔書要求羽林天軍和金吾衛的軍官平級調動,互相熟悉彼此的職司,這種調動稱為“換防”。被選中的金吾衛軍官自然非常樂於被換防,這樣他們就可以直接插手軍務,這些人被調動之前也都接受了不同程度的密令,均是獅牙會的秘密骨幹,而羽林天軍的軍官也很樂於被換防,這樣他們就能安坐在天元城享福,不必隨羽林天軍駐紮在外,頂著烈日風雨操練,而且金吾衛的提升和待遇似乎也更有保障。資料統計會發現從鎮遠二年開始,以“換防”的方式金吾衛和羽林天軍交換了四百八十三名中下層軍官,這種密度的“換防”,幾乎每天都有軍官被更換職司,僅僅在兩年內,就把羽林天軍的基層軍官更新了一半以上。
沒有經過政務曆練的缺點此時暴露無疑,周清以為他這樣安插自己的部屬悄無聲息,不容易察覺,而且表麵上有著十足的理由,並不會導致嚴重衝突,或者說宗祠黨的元老大臣們即便不滿意,也很難非議他的舉動。
可是他大概忘記了一點——他已經不再是“十三公子”了,他現在是“皇帝”。皇帝的一切人事調動都被朝野關注,何況如此大規模的“換防”。在他還是個皇子的時候,他悄悄滲透進金吾衛係統,還能借著僥幸瞞過著眼於高層勢力的兄弟們。可他如今的對手宗祠黨,無論是背景、經驗、還是臨危變化的決策能力,都遠非年輕的皇子們所能比的。事實上武帝周清終其一生都未取得宗祠黨的信任,北離二年的時候,這些老臣們即便睡覺,都睜開一隻眼審視著這位新皇帝的作為,並且隨時準備采取對策。
“換防”製度開始,朝野巨震,宗祠黨無比清楚地感覺到皇帝要從他們手中奪取軍事掌控權,代之以年輕的金吾衛軍官。宗祠黨的重臣們和長老們都不喜歡這些年輕作亂的金吾衛,他們曾在太清宮的雨夜裏撕碎了宗祠黨為大周未來描繪的藍圖。宗祠黨中,無論是支持朱王的、支持錦王的、還是支持青王的,都未曾在自己的藍圖裏給周清留下位置。而年輕人們讓老人家吃驚了,丟了顏麵。他們很不喜歡金吾衛這樣一股勢力。軍權是一切權力的基礎,宗祠黨的老狐狸們盡管不曾上陣打仗,卻比任何人都更清楚這個亙古真理。而周清指揮著討厭得像是老鼠樣的年輕人在啃咬他們的基礎。更糟糕的是,周清還要用錢。
修文五十七年的平靜給皇室積累了不少錢。盡管他們還要不斷地應付北蠻的敲詐,可截止周清登基的時候,皇室財庫賬麵上有著五千七百萬金銖的巨額財富。事實證明周清雖然靠著市舶司的黑金起家,但是並沒有過人的經濟才能,他完全算不清賬目,也沒想過自己從父親那裏繼承來的巨額財產該如何使用才能發揮最大的效力。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強兵”二字,所以急急忙忙地從庫裏撥調金錢裝備金吾衛和羽林天軍,開展大規模的練兵。周清好備戰,而備戰無疑是最耗錢的愛好之一,臣子們看著財庫的錢嘩嘩地流淌出去。
有記錄表明,僅僅在鎮遠二年一年中,帝都就從宛州和越州購入了一百二十萬斤精鐵和其他適於打造武器的精煉金屬,這些金屬可以武裝大約五萬名重裝甲士和戰馬!而皇室當時的常備兵還沒有這麽多。
皇室重臣的神經一再地繃緊,連帶著諸侯國主們。新任皇帝並非什麽善主,他們再次確認了這一點,當他們看見錦王的屍體時,他們曾經警惕過,此時周清的妄動再次說明了宗祠黨對這個膽大妄為的小子抱有懷疑是正確的。對周清不利的傳聞從登基開始就在帝都悄悄地蔓延著——新皇帝想北征!
“北征”這兩個字在那時的東陸朝野是個禁區。北蠻表現出來的強大遊騎作戰能力和牧民們在長期的放牧中培養成的馬術技巧都被認為是東陸武士所不能企及的。經過太久的承平之世,東陸武士們習慣了養尊處優,完全不能理解那些穿得破破爛爛的北蠻牧民如何能夠活著穿越寬闊的天拓海峽,又如何能靠著馬奶經過漫長的跋涉,最後以野蒿杆臨時製作的粗糙羽箭射穿他們的心髒。
在東陸武士們的眼裏,北蠻不再是人類,不是可以擊潰的敵人,而是噩夢般的心理陰影。出於某種後人難以理解的原因,仁帝也非常不喜歡聽人提起武力強國北征蠻族等事。心情好的時候,他會賜醇酒給慷慨提議北征的臣子,當庭讓他喝醉,心情不好的時候,直接就喊亂棍打出。而對於世家大族的大臣們而言,北征更是難以想象的一件功業。理智的大臣們清楚地認識到以當時大周的國力,穿過莽莽草原進擊北蠻等於把整個國家的國運賭在一場無用的勝利上,即便他們試圖北征,即便他們能夠擊敗北蠻強悍的遊騎兵,他們也需要隨時準備好應付背後的諸侯集團作亂。
這樣的政治環境下,北征等於走在鋼絲上去挑戰一個全副武裝的對手。而且世家大族的掌權者們也抱有一個私心,如果真的要北征,那麽首當其衝的必然是他們的子弟。要這些世家出身的貴族武士領兵去對抗惡鬼一樣的北蠻,勝算本身就很小,而如果他們戰敗,更會麵臨處罰,甚至即便他們戰勝,也會在戰場上損失大量的家族精銳,這時候家族勢力必然一落千丈。
所以,北征是萬萬不能的,讓北方的淳國陷入蠻蝗的騷擾並不算什麽,每年供給金錢、把平民少女冒充公主嫁過去和親也都不算什麽,但是要把家族和國家的前途押上戰爭的賭台,宗祠黨想都不敢想。
但是周清確實要北征,他是個算術從來都很不好的皇帝,算不太明周自己的國力,此時並未意識到北征將耗去他整個國家的力量和他個人的一生。而不幸的是,他的輔佐者百裏鬱是個絕世的賭徒,本就願意為了不大的可能去冒天大的危險,隻要勝利的成果足夠誘人。宗祠黨的大臣們開始使用一些非常的手段,他們暗地裏向北蠻的使節們告密,表示他們的新皇帝是個心性不太成熟的孩子,對友好的北蠻盟邦懷有強烈的敵意,甚至有北征的打算。按道理說這些消息已經太過聳動,足以讓悍勇衝動的蠻族使節跳起來去找新皇帝玩命,周清立刻會感到友好盟邦的巨大壓力,從而放其他天真可笑的戰爭夢想。
不過出乎宗祠黨的意料,這樣的事情並未發生,周清和北蠻的關係在他即位初期好得如同兄弟。
周清隻有一個絕招——給錢。他即位的初期就把每年對蠻族的供奉提高了兩成,又在漆、麻、絲、器皿、鐵器這些傳統供奉品之外增添了手工藝品、熏香、菸果、珍食以及首飾這類的奢侈品。在蠻荒的北陸,吃羔喝奶已經是貴族的享受,這些精巧絕倫的奢侈品以前是北蠻貴族想也不敢想的,現在周清把這種享受雙手奉送到他們麵前,北蠻貴族根本無法拒絕,他們穿著唐國出產的華貴絲綢,抽著產於明國的優質菸果,手把宛州良工製作的玉石扳指。一瞬間周清變成了世界上最可愛的人,每個蠻族使節都喜歡這個恭謹又健談的新皇帝,新皇帝不像老皇帝那樣迂腐,他很爽快,對蠻族人的胃口,而且從來不嫌棄北蠻的字不好,反而非常有興趣了解北蠻的風土人情。
周清當然樂於了解,他此時對戰爭還是個門外漢,至少也還知道知己知彼的道理。
所以北蠻幾乎從未相信過宗祠黨的煽動,心性簡單直接的蠻族使者們認定這是東陸帝朝皇帝和臣子之間的矛盾,不該他們插手。最後形成了一個很有趣的局麵,東陸的大臣們不斷用各種方式提醒北陸蠻族的貴族使節們,說新皇帝可能意圖北征,會對你們不利,你們要千萬小心。而蠻族使節們非常滿意新皇帝的馴服,又把大臣非議他的消息悄悄告知他。對周清不利的消息還在不斷地傳來,唐羽忽然死了。
唐羽的死令皇室大臣中隱隱出現了騷動。這個歲正之神的使者離開了周清,是否意味著神已經遺棄了此人?周清即位的兩位支持者已經二去其一,僅剩下受命長老周純,而周純是周氏宗族中行為一直相當低調的一人,外界均認為他無力左右周氏宗族的長老們,更多的時候隻是一個斡旋於皇帝和宗祠黨之間的濫好人。鎮遠二年二月,此時新帝周清已經漸漸失去了宗祠黨信任,可這個年輕人再次做出了令世家大族不安的事,他重新開啟了“辟除”製度。這個製度指任何在王域範圍內擁有一定產業的人都可以向當地官員推薦自己家族力所公認的優秀人材,當地官員查考人材的實際能力,決定是否要上報給皇帝裁決。
這是在世家薦舉和從軍之外,普通人家的子弟僅有的出仕機會。
“辟除”製度在白周立國初期曾經有很長時間的應用,那時候世家大族的體係尚未成形,帝朝使用這個製度從有產的臣民中選擇賢才。這個製度對於產業有限製,並非純粹的對無產貧民的歧視,而是在當時確實隻有有產業的人才能對子孫以良好教育。但是後期隨著世家大族格局的漸漸完整,“辟除”製度已經很久不再啟用,人材選拔基本局限在世家大族內部。其實周清複興“辟除”的目的倒是極為單純的,他無法麵對一個滿殿老臣的政府,這些老人幾乎清一色的大貴族出身,要麽年老昏聵要麽老奸巨猾,如果論起政治手段,即使周清的“玄天閣”班底全員上陣,也難勝得其中隨便一個。
而任何一個出仕皇家的新人,他背後的勢力必然是龐大的宗祠黨勢力的某個分支,皇帝想輕易把人籠絡到自己的戰旗下很不容易。周清並非一個老謀深算的人,他的想法很簡單,沒有文官我就招,貴族世家不把有用的人材推薦給我,我就自己去找。
原本要應付這樣的征召,各級官員大可以應付一下,推薦零星的幾個人材,表示民間其實已經沒有人材遺漏,天下的騏驥都在皇帝的馬廄裏,天下的人材都在皇帝的朝堂中。這樣皇帝開心官員省力,以往幾次開啟“辟除”也都是這樣結束的。不過周清這次“辟除”中有一個霸道且極不合理的要求,他在上朝議事的時候問大臣們,什麽才是賢才的標準,百中取一麽?唐羽去世之後,袁業羅此時就任三公中的“太保”,地位大約等於內閣首輔,首當其衝的要站出來迴答,以袁太保從政之久經驗之豐,也當場被問住了。老成持重的袁業羅大概也是經過縝密的思索,給出了迴答說,所謂賢才是眾人中出類拔萃的人,要對國家有用的人,不能是“百人之領”,而該是“千人之領”,所以一千個人裏麵的最優秀者才能被稱為人材。按說袁業羅雖然不是軍人,但是這個迴答也很可靠了,戰場上率領一個百人隊的隻是中層軍官,而能夠統帥一個千人隊進退自如的則可能稱為統帥千軍萬馬的將才。
這個迴答被周清大肆推崇,所以他下令說按照戶口來算,王域各郡往上報人材,一千人裏麵報一個,餘數可以省略。那麽一郡若有三萬五千六百人,便要上報三十五個人材給皇帝審閱。袁業羅完全沒有料到自己的話被這樣斷章取義的曲解了,而各級官員也苦於這個硬性命令,不得不拚命地在民間尋覓“人材”。最後連善養馬的、善治木的、善鞣革的,都作為“人材”上報,如果有一技之長的人家裏沒有產業,當地的官員就把自家的產業冒充“人材”家裏的產業上報,以確保自己能夠湊足數額。所以最後“是否有產”這個問題在周清那裏完全不再是限製了。
很難說周清對這個結果是否滿意,本意上他大概是要尋找一些文官以彌補他在文官政治上的缺陷,不過最後他召集到大量工匠和一些擁有特殊技藝的人。這些人對於他夢想中的北征無疑是有用的,可他的文官政治還是一樣的薄弱。
但是,這個“單純”的政策卻已經動搖了世家大族賴以掌權數百年的基礎。世家大族出身的大臣們發現這些出身卑賤的泥腿子們可能登堂入室和他們同殿為臣了,而這些泥腿子背後的支持者是世家大族名義上的最高領袖——皇帝。
這些還不是周清做過的最離譜的事。最糟糕最糟糕的是,他還得罪了自家的宗祠。按照道理說,他是皇帝,也是這一代的周氏家主,周氏宗祠是他所轄。但是此人在家族中出身卑微,在登位之前,實在太不出眾,在周氏宗祠中沒有建立任何威信,還有一些惡名。加上他的弑兄履曆,是很難討好宗祠中的長老的,諸位長老中隻有受命長老周純對他還算溫和,其他人對於周頁選擇了這樣一個繼承人都抱以很大的懷疑和不滿。偏偏周清也不是一個謹慎守禮的人,對於宗祠的長老們說不上,他曾有一次私下抱怨說周氏在帝都的主家盡是一幫昏聵怯懦的老家夥,屍位素餐,還不如讓出主家的位置給楚國的周氏分家。
周清本人確實是喜歡楚國的周氏分家的,那個時期的楚國的周氏分家人材輩出,擁有相當數量的兵武精銳,年輕人在宗祠中占有不少席位,而且都有強烈的進取心。
無論是宗祠黨的諸位幕後掌權者還是周氏宗祠的長老們都不得不麵對現實,在他們的貴族階層裏麵,出現了一個叛徒,而這個叛徒是皇帝。
必須有人站到前台去和無法無天的皇帝較量一下輸贏了,宗祠黨需要立刻鞏固他們的權力。這個共識很快在各個大家族的宗祠中達成,各種消息通過看不見的渠道流轉於各大家族的長老們之間,腐朽的宗祠黨權力機構在危機到來的時候重新振作,巨大的權力機器恢複了高速運轉,時間不容宗祠黨觀望了,皇帝的所作所為已經把東陸數百年來的權力執掌者們逼到了一個必須決斷的地步,要麽他們出讓權力,要麽他們把皇帝推下寶座。
那麽,誰是可能的皇帝繼任者?宗祠矚目的人是周清的哥哥,青王周禮。
比之天元,商業繁華的淮安城的醫療製度別有一番特色。不同於天元城的醫館林立,淮安城中多為著名醫館的分館所在,且街道上也常可見遊方郎中的身影,在城裏住上一段時日便可發現其獨特的格局,可以用當地的一首兒歌來概括:“遊方郎中東頭轉,達官貴人西邊看,誇羽鮫洛莫著急,染病但請入淮安。”
遊方郎中東頭轉,指的是東麵居住的多是小戶人家,其中不乏家中貧寒者,這些人是無力負擔醫館大夫昂貴的診金的,因此生病多求助於遊方郎中。
遊方郎中雖然不歸屬於任何醫館,但所有的遊方郎中都需經過基本的考核,通過考核者方可獲得表明其行醫資格的帶有徽記的長衫及印章,但凡冒用或者偽造印章或製服者最輕可判終身勞役,導致嚴重後果者可處以死刑,因此極少有人懷疑遊方郎中的真偽。遊方郎中有處方權,但無權參與製藥,凡遊方郎中向患者兜售規定外藥品最低剝奪行醫資格終身,最高可處以死刑。
遊方郎中多與藥鋪對應,患者可拿藥方到相應的藥鋪抓藥達官貴人西邊看,與東麵相反,淮安西部居住的多是高官巨賈,非富即貴。因此各大醫館所設分館亦集中在這一帶,財勢稍弱的人家可將病人送至醫館,由大夫診治後直接開藥,視其情況可囑其迴家煎服或立時服用甚至在醫館特設的病房稍住時日以便調理。而大戶人家多在醫館中有專屬的大夫,家中根據大夫的囑咐備有常用的藥材,財力殷實者甚至有符合醫館規格的特設病房,有人生病可將大夫召去進行診治,然後根據醫囑可在家中自行處理。
凡有專屬大夫者享有優先診治權,並且遇到疑難病症時有權請天啟大醫館的主診甚至館主前來診治。這些人家花費在醫療上的錢財足夠一戶平常人家三代的開銷。誇羽鮫絡莫著急,染病但請入醫館。這句話集中體現了淮安城醫療的特色,作為九州著名的商業樞紐,淮安城隨時可見來自九州各地各個種族的身影,雖然得到商戶及高官的扶持,單個醫館也不具備能夠診治所有種族及各個州的特有疾病的能力,因此淮安當地商會及官衙特設一處醫館,名曰八方。
聘請各醫館中的大夫輪流坐診,相互補充,其醫療水平足以應對各種族及各地區的常見疾病。凡在八方醫館任職的大夫不再受聘請人家的限製,優先診治外來人員,其開銷、處方及藥物由官衙統一管理。
因次,各路人馬來到淮安染上疾病後常直接送往八方醫館,一些其他地域的地方性疾病也由八方醫館接手處理。
每一季度淮安城會對所有從醫人員進行審核,審核程序如下:遊方郎中所開處方由其所對應的藥鋪保存,一個季度以後由負責審核的大夫檢查其所開處方,對其水平進行評估。醫館大夫的審核包括兩方麵,一個是處方評估,類似遊方郎中,但由其所屬醫館管理;另一方麵其接診患者以及雇傭人家的評價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醫館會根據這些評價考慮這名大夫對於醫館發展的價值,不合格者會遣送到其他地區的分館。
藥鋪多是由各醫館專業人士負責采購藥材,其中劇毒類藥物以及具有麻醉功用的藥材需向當地官衙上報。天衡通平契天籠星辰十二,地載九州萬物;宛州十城,蒙皇恩浩蕩,孕育萬物,千貨流轉,終成盟約。
故法星辰十二、宛州十城,立“天衡通平契”——墟荒蒼茫,皆為盟證。
十二星辰通令太陽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宛州十城,皆尊平侯;城民征權,須從帝命。
穀玄令:天衡通平契意在護持市民、商賈的生命及財貨,抵禦盜匪及外來掠奪;每年皆應召開“城主會議”以製定、修改律條。會議由各城主(商政使)發起,總頭領(十城商政使)主持。
各城城主皆有權在會上發起提議,非會時亦有權要求增開會議。“城主會議”須各城城主親臨或授全權於人(城守)代行。
“城主會議”之決議須各與會者簽署同意,十城市民皆須遵行不背。若有城違令,則其城民、商賈不受他城維護,各城均可緝捕其人,收繳其貨。
雙月令:其一明月令:無論何時,任一十城市民攜合法貨物進入諸城,皆可平安持有、秋毫無損。任何接納強盜及其贓物之城將被所有商人及城市排斥。其二暗月令:若有諸侯無故誅殺、奪取十城城民及貨物,則十城即日斷絕其貿易往來,直至其使節與各城協商,“城主會議”公議後方可複交。
鬱非令:各城若有商務、軍務糾紛,不得訴諸諸侯,可協商決斷,如各方不退,可留待“城主會議”裁決。城內行會偶有爭執械鬥,可訴諸本城城主裁斷,他城不得幹涉,若果有不服,可上訴於“城主會議”。
亙白令:各城通商貨物,其稅率皆由“城主會議”擬定,各城不得擅自變更。各城驛站、驛館、路、橋皆各城自建,其路稅、橋稅,亦須十城協商而定,報於“商政使”及“十城商政使”。其稅款皆歸各城自有。
印池令:十城貨物,互通有無,其價由商賈自定。十城市民借貸救急,放債生息,其利至高不得過三分,於外放貸者不受此限。填盍令:各城市集、勾欄、瓦子內商賈雲集,不得在市集內隨意捉捕奴仆、兇犯,市集內若有小爭鬥,則以安撫、調解為主,各城不得妄自出動捕快、警吏,攪散市集,更不可趁亂劫掠商人財物,各府私兵、傭軍等輩亦是如此。十城外奴仆、商賈等若入十城已滿一年,或在十城內購入房產、店鋪,則其財物、住宅、生命等皆受本城保護(強盜、贓物除外),外人不得隨意緝拿捕捉。
歲正令:城主皆由各城行會行東、商會會長,據其財力推舉。城主須任命“城守”、裁斷糾紛。“城守”須任命捕快、稅吏、警吏、師爺等,各司其職,他城不得幹涉。
“城守”亦須將各城應繳稅款按期付與平侯。密羅令:各城自擁私兵、傭軍、民兵、衛隊等甲士器械,其耗用皆由各行會、商會、各城稅款承付,若遇戰事,十城守望相助,共同進退。
寰化令:各城嚴禁骨肉相殘,相煎殺伐,萬事皆可在城主會議上辯駁指斥,不可妄動刀兵,更不可引狼入室,輕信外人。
裂章令:若有城背盟叛眾,墟厭之!荒厭之!人神共憤,齊誅之!十城平令宛州十城,米行、麵行、絲行、蔬果行、金銀行、魚行、馬行、書畫行、肉鋪、茶鋪、鐵匠鋪、石匠鋪、成衣鋪、茶坊、果子店、酒樓、歌館、瓦子、勾欄,船塢,萬業齊聚。廚師、漁人、香料匠、繩匠、理發匠、金銀匠、石匠、鐵匠、屠夫、木工、船工、織工、裁縫、蠶婦、馬販、歌伎、說話、唱曲、傀儡戲、雜技、影戲、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無所不有,故定十城令。
淮安令:每城各商鋪鋪主、作坊坊主、樓店店主群議,舉行內賢者(大富者)為“行東”;各相類行東組成商會,舉賢者為長,唿為“會長”,行東、會長須調解行內糾紛,收受稅款,逐級上行,直至本城“商業聯會”——由各商會會長組成本城商業聯會,舉賢者為城主,城主職責參見“歲正令”。
注:如“食品商會”由“勤行行東”(廚師)、“香料行行東”、“魚行行東”“肉行行東”等相關行東組成;“五金商會”由金銀行行東、鐵匠鋪行東、鞍具行行東組成。各商會會長再組成商業聯會,推舉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