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十年一戰,就像是個浩劫,陰魂不散。其實歸根究底,不過是我們北陸的貧瘠。眼下七部大概總共五百萬人,可是瀚州的土地真的能養五百萬人麽?


    貴族們吃羔喝酒,牧民和奴隸卻連老鼠都抓來吃,還要餓死人。


    每到這個時候,就隻有一戰。每次大戰,剩下的人不過一半,這兩百多萬,是土地養得活的,又都是女人孩子。


    可是再過上四五十年,兩代人出生,土地又養不活了,於是為了搶水草搶牛羊,就再打仗,再死人。隻有把多餘的人死掉,剩下的人才能活下去。”——《碩風部族史》


    位於北陸中部的瀚州,從東到西分為三個地形帶。


    東部是高峻的彤雲大山與勾戈山脈,西部是與涼洲相接的高原,隻有中部,是適合居住的草原。


    瀚洲的草原人,被東陸稱為蠻族人,他們就居住與馳騁在這片廣袤的草原上。


    瀚洲草原麵積廣大,居住在這裏的草原人多以放牧為生。


    瀚州土地較之東陸遠為貧瘠,加之氣候較為寒冷,因此不適合耕種。


    偶有牧民燒荒種地,所得也頗為有限,中州的稻米甚至可以一年三熟,而在瀚洲種麥子卻往往隻能熟一季。


    蠻族牧民的生存與部落的存續高度依賴放牧,牲畜不僅是某些部落唯一的食物來源,也是不能自給自足的蠻族與東陸貿易獲得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交換物。


    放牧的牲畜,需要和草場上數以千計的野鼠、兔子等齧齒類動物競爭,若是尋不到合適的草場,牲畜活不下去,部落裏就得死人。


    在周文帝時期,瀚州的蠻族人口大約是八百萬,遠遠超過了瀚州草原能夠負擔的上限。


    因此部落與部落之間為了爭奪草場衝突不斷。


    因血親複仇導致的仇殺每天都在發生,牧民們往往第二天起來就發現自己至親的血濺在白色的帳篷上,已經幹枯,於是痛不欲生地拿上殺牛的刀,不顧一切地衝向殺人者的部落。


    在大規模的部落仇殺中,許多小部落甚至因此喪失了主要的男性勞力,而被大的部落趁機兼並。


    在普通的蠻族牧民為了立錐之地苦苦掙紮拚殺之時,大部落的貴族們卻依然過著奢靡的生活;而大部落的進一步壯大,也伴隨著諸多小部落的消失。


    在當時的蠻族諸部落中,最強大的還是占據了最開始的王城近三十年的碩風部,僅碩風部中的大姓如楚氏或是呂氏的私人武裝,就比許多小部落所有的青壯年男子數量要多。


    雄踞朔方原北部的真顏部也擁有幾乎不相上下的實力,尤其他們來去如風的騎軍,簡直就是周邊小部落的噩夢,即使是碩風部,也對真顏十分忌憚。


    南麵青茸原上,沙池部和九煵部熱火朝天地捉對廝殺。


    雖然這些部落在以後的時間中都慢慢會被碩風部在瀚洲之血戰役之中吞並。


    值得一提的是居住在鐵線河岸邊的小部落五狄部,在九煵的強大壓力下,不斷向南遷移,退到天拓海峽邊,終於不能再退。


    全族男子在主君錫拉爾的帶領下,設計伏擊了海盜據點,奪下他們的船隻,憤而乘船橫渡天拓海峽,趁夜快速地劫掠了一個沒有防備的明國小鎮,滿載著糧食歸來卻。


    這個未曾造成嚴重破壞的事件成為日後綿延數十年的“蠻蝗”的開端。


    五狄部的這次襲擊在東陸並沒有引起很大的波瀾,當地的守備官員將這當作一次簡單的海盜襲擊事件呈報上去,卻並沒有注意到這群蠻人是騎馬洗劫了整個村子。


    與東陸發生的事情相反,五狄部的收獲盡管不多,卻在北陸引起了很大的關注。


    在各部相繼餓死人的情況下,新的糧食來源很容易就成為各部關注的焦點,而東陸形同虛設的海防與官員的未盡職守,使得越過不寬的天拓峽到東陸搶糧成為一件很有吸引力的事情。


    目光獨到的九煵部少君沙澤遣密使從幽洲的商人那裏購買了長船,又高價雇傭了許多流民作為船員。


    快船帶著九煵部的精銳騎兵越過天拓海峽,騎兵在菸河入海口處上岸,沿河而上襲擊了明國的重要糧倉菸陽,殺死當地守軍二百餘人,隨後飛快地撤迴了北陸,九煵部死傷則不到十人。


    收受了海防司賄賂的地方大員害怕此事傳開會被追究罪過,竟然隱瞞不報,這種行為無疑為日後蠻族的肆虐提供了方便。


    迴到北陸的九煵部騎兵被當作英雄對待,他們的事跡很快傳遍了整個瀚洲。


    一時間瀚州的蠻族牧民紛紛沿河南下。北陸缺樹木,於是牧民們殺了牛馬,用牛皮做成筏子,很多牧民坐在破舊的筏子上,就此淹死在鐵線河裏。


    即使這樣,饑餓的牧民依然不悔地乘上皮筏,帶著生存的希望劃向南方。


    此時,恰逢北陸的使者被周文帝擲還國書,恥辱歸北,帶迴了這些東陸人的囂張,以及他們確實防禦能力低下的情報,一股暗流開始被推動起來。


    所有的部落都看到了這件事後背後的意義,於是在庫裏格大會上,各部約定共同南下劫掠,相互協作,由九煵部提供船隻,而實力最強的碩風與真顏以及賀蘭部牽製住明國的軍事力量,最後的戰利品按照各部的功績分配。


    在一個漆黑的夏季夜裏,明國的守夜士兵從燈塔上看到海麵上突然來了一列未懸掛任何旗幟的艦船,打出旗語也沒有任何迴應。


    突然海麵上左近的燈塔都燃起了烽火示警,烽火綿延幾十裏之長。


    禁海二百餘年的明國荒廢的海防如同紙片一樣被無翼民掌舵的艦船撕碎,數萬蠻族連人帶馬在一夜之間登上了明國的海岸。


    蠻族艦船巧妙地繞過了防衛嚴密的泉明和畢止,在廣闊的菸河三角洲一帶登陸,措手不及的海防司在看見綿延數十裏的烽火之時甚至不知該將兵力調往何處。


    上岸之後的蠻族沿途劫掠,卻將“避實就虛”的策略發揮得淋漓盡致。


    蠻族馬快,且無後方之憂,蠻族劫掠途中還縱馬踐踏食用禾麥,淳國百姓苦不堪言,又因為蠻族騎兵來去如風,故有“蠻蝗”之名。蠻族過處就如蝗蟲入境,人人自危家家難保。


    蠻族各部落在登陸以後,紛紛奪取尚在沿岸停靠未來得及出海的各類船隻,為再次的南下做準備。


    碩風和賀蘭及真顏部則分出部分騎兵在畢止一帶遊弋,逼得明國主君朱廣之不敢分兵遏製蠻人,還向各地指揮使下令“勤王”,使得本就十分空虛的各地防衛更加空虛。


    而各地的指揮使也謹守著盛產菸果的菸河平原北部,幾乎完全放棄了明國南麵的守備,使得蠻人在明國南部橫行無忌。


    一時之間,“蠻蝗”肆虐竟似無人能當。蠻族在東陸出現的消息傳到天元之後,舉國震驚。


    明國是王域背麵的屏障,長期負責東陸海防,卻被蠻族一舉突破,蠻族遊騎依靠對步卒的速度優勢在明國軍力間穿插遊走。


    而明國大量兵力被牽製在國都開封附近,難以他顧,可以說王域北麵的大門對蠻族完全敞開了。


    雖然西麵有古戈壁阻攔,但自帝都盆地流至菸河的修文大運河,為蠻族的繼續南下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一時天元城內愁雲密布,承平已久的東陸軍武廢弛的惡果終於顯現。


    然而與惶惶不可終日的諸公卿不同,周文帝一麵命三萬羽林天軍駐守大雁泊口,一麵傳令各國馳援,史官說他在太清殿上分析蠻族軍事對比時“淡定從容,滿朝拜服”。


    這和他當初在朝堂上對北陸使者的態度判若兩人。


    三萬羽林天軍駐紮在大雁泊口,帝都人心大定,而羽林天軍甚至還有餘裕清剿明國南部的零散蠻人,形勢出現了對周朝有利的局麵,天元百姓們甚至相信在各國相繼出兵後蠻人將很快被趕出大周的領土。


    然而曆史總是充滿了各種偶然性,碩風部的一支由楚氏家臣率領的千人左右的遊騎因為不識地形,誤打誤撞地順著西雁河而上,經過廢棄的古戰場當陽穀,進入了帝都盆地。


    這一支遊騎驚異地發現帝都盆地遠比北方的明國富庶,這時他們終於明白他們並沒有按照原計劃順大運河南下,而是繞路接近了周朝權力的中心——帝都天元城。


    這隊遊騎興奮地放棄了在帝都周邊的劫掠,而是沿著官道高喊著“殺東陸皇帝,搶東陸財寶”的口號直奔帝都天元而去。


    懷著冒險者般的僥幸心理,他們將賭注押在帝都空虛的防守上,蠻勇和幸運將他們帶到了天元城下。


    當陽門的守將甚至來不及將他們與東陸商隊分辨開來,就被當先的遊騎衝進了城門;能容十二輛大車並行的天元大道為蠻族的騎兵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在城頭的守將被蠻人亂箭射墜城樓時,千人的隊伍已經有近一半進入了城內。


    衝進天元的蠻人仿佛挖到金礦一般,從未見過東陸文明的蠻人被坊間琳琅滿目的商業奇跡所震懾,不知該從何下手。


    天元城中隻是一個店鋪的商品,就抵得上碩風部最有權勢的楚氏重臣的全部收藏,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部分遊騎已經迷失在天元深廣的坊間街道的同時,終於有人從麵對巨大財富的不知所措中恢複過來;


    片刻之後,數百名腰間掛著各式金玉之器的蠻族騎兵喊著此起彼伏的“殺東陸皇帝,搶東陸財寶”的口號殺奔皇城而去。


    遠在百裏之外的羽林天軍甚至還來不及得到蠻族進入天元的消息,此時天元城中的軍事力量隻有五千金吾衛。


    主要由世家子弟組成的金吾衛雖然裝備精良,但是在訓練以及鬥誌上比生在馬背上的蠻族要遜色得多,巡街的金吾衛甚至在確認蠻族進入天元的同時就扔下了武器混在百姓中四散逃竄,遠不複先前緝拿小販的威武。


    蠻族人就在沒有遇到正經抵抗的情況下衝到了太清宮的宮門下,幸而其時執掌太卜監正經過宮門,在宮牆之上“指揮若定”,才沒有讓蠻人衝進太清宮。


    這一支遊騎在天元城內活動了整整兩日,除百餘騎先行離開外,餘下的騎兵直到第三日才被星夜趕迴的五千羽林天軍完全剿滅。


    蠻族人對東陸的侵襲幾乎完全以掠奪為目的,他們並不攻占城市,但是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所獲驚人。


    周朝百姓對蠻族恨之入骨,卻又無計可施。由於蠻族四處劫掠,往往並不在一個地方停留很久,因此東陸守軍難以了解虛實,入侵的蠻族數量被誇大到一個難以置信的地步,這種誇大又進一步加劇了百姓心中的恐懼。


    在獲得東陸的船隻之後,後續的人馬洶湧而來,每天都有滿載而歸的蠻族踏上迴程的旅途,每天也有滿懷希望的蠻族乘著船南下。


    蠻族的劫掠持續了近半年的時間,直到隆冬將近,大部分的蠻族才從東陸撤離。但仍有少量蠻族留在東陸,他們或是錯過了登船的時機被迫留下,或是對東陸的財富充滿了野心而不願離去。


    明國的百姓獲得了短暫的喘息之機,但是由於破壞過於巨大,擁有菸河平原的明國出現了難得的饑荒,不得不向天元請求調糧賑災。


    在庫裏格大會上,各部統計了參與南下的人數與損失,重新分配了一部分掠奪的收獲。即使是各部為了分配利益虛報的損失和巨大的收獲相比,都顯得十分微不足道。


    在大會上,各部相約來年春天繼續南下劫掠,同前一次大會不同,獲得了足夠船隻的各部非常默契地沒有提及共同南下。


    第二年的春天,雪嵩河和鐵線河的河水還沒有完全解凍,瀚洲的蠻族部落就開始乘船南下。


    由於熟練的無根民船員數量嚴重不足,很多船隻被卡在冰塊中,爭搶河道導致的衝突也每天都在發生。即使如此,數量更加龐大的蠻族遊騎依然越過天拓海峽抵達東陸。


    還未從上一年的打擊中恢複的明國預料到了蠻族的南下,卻無力封鎖整個天拓海峽與中洲北海岸線。


    “蠻蝗”在經曆了一個冬天的蟄伏之後,又在東陸肆虐起來。


    然而這一次與上一次不同,蠻族各部各自為政,甚至各部之間會為了爭搶財產爭鬥。沒有了碩風等大部的牽製,明國的兵力得到了解放,對於小股遊騎漸漸有了一定遏製作用。


    明國的步卒在遊走的蠻族騎兵麵前近乎毫無作為,王域北麵的屏障已不存在。有了兵臨太清的舊事,周文帝對“蠻蝗”十分重視,詔令各國“勤王”“剿蠻”。


    距離王域最近的楚國率先響應,遣步卒一萬北上。然而除了楚國,各國紛紛按兵不動。距離明國最近的唐國在收到詔令的第一天就派出了大軍,然而這支軍隊隻行進了不到一百裏,就駐紮在河西走廊,不再向前移動半步。周文帝再三遣使催促,均被唐侯以“羽患未除”為由婉拒,王室自顧尚且不暇,也就無法與唐侯計較。


    而其他諸國紛紛唯唐國馬首是瞻,幾國軍隊聚在河西走廊前,倒是將中洲與幽洲間的通道守得滴水不漏,蠻族數次攻打未果,知道這塊硬骨頭不好啃,也就息了去幽洲撈一筆的念想。


    號稱“天南三國”的陳、晉、商,本就處在荒蕪貧瘠的青洲,兵力微弱,與王室又隔著鎖河雷眼兩條大山脈。


    三國之中,唯有晉國對皇室忠心,卻苦於路途遙遠,鐵騎翻山不便,待趕到河西走廊,已過去一月有餘。


    而陳國拒絕了楚國“借道”的建議,沒有翻越雷眼山,卻選擇了路途遙遠的鎖河山翻越,步騎兩軍一共不到三千人一路迤邐而行,終於在夏天初至之時趕到了河西走廊,短短幾百裏路竟走了整整三個月。


    陳軍在河西走廊遇到踞守此地的幽洲聯軍,如同遇見親人一般,極言山高路遠、一路跋涉險山惡水殊為不易,幽洲聯軍紛紛對陳軍忠心救主不惜勞師遠征表示十分欽佩,當晚六國數萬軍隊在河西走廊大擺“勞師宴”,燈火通明十幾裏外都能看見。半個月後,商國軍隊姍姍來遲,七國軍隊又如前次大肆操辦了一般。處在宛洲繁華之地的唐國財力幾為東陸之首,但軍力實在一般。


    唐國國主在收到詔令後立刻從國庫調集金萬兩,糧三十萬擔“為國分憂”,但是卻並未派出一兵一卒。


    “蠻蝗”的肆虐讓東陸的統治者們意識到騎兵的重要性和本國軍力在機動性上的嚴重不足。


    明國軍隊在蠻族騷擾之下疲於奔命,卻總是跟不上蠻族騎兵的速度。


    被視為未開化的蠻族侵略對於東陸人來說是巨大的恥辱與傷痛,而損失最嚴重的明國更是如此。


    基於此,明國開始著意訓練騎兵。東陸缺乏良好的馬種,明國就地取材,收集北陸無主的良馬,在菸河南部秘密建立馬場用以提供坐騎,並用秘傳的冷煆法鍛造魚鱗鋼甲。由於鋼甲每年出產有限,因此最初隻組成了百人的鐵騎用以別動。


    周文帝於是遣密使分別和碩風真顏及賀蘭部代表談判,許以好處,希望換取退兵的條件。碩風部經過一番討價還價,與周文帝達成了協定。


    天元和碩風的約定包括:每年周朝向碩風部進貢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即“歲幣”,周文帝將女兒下嫁到碩風部,天元城接納碩風使節以為貴賓,為周朝與碩風部互通消息。


    而桀驁的真顏部主君則拒絕了議和的請求,繼續在中洲劫掠。


    碩風部的人馬悄無聲息地撤迴了北陸,沉迷於東陸豐富的出產與巨大的財富的其他蠻族則繼續在富饒的土地上隳突,蠻蝗之害綿延數十年。


    據記載皇帝在經濟上的權力源於貨幣鑄造。金銖、銀毫、銅鈿三種貨幣標準是由大周始皇帝確定的,帝都有龐大的貨幣鑄造中心——貨殖府。


    此外,在王域內部,皇帝擁有絕對的權力。王域又是東陸的中央,位於富饒的帝都盆地,糧食收獲非常豐厚穩定,而它在雷眼山和鎖河山之間的戰略要地,又使得很大一部分的資貨流通必須經過王域。皇帝坐地收稅,獲益非常可觀。


    各項收益加起來,雖然皇帝要負擔帝都公卿和相當數量的皇室大臣,但是皇帝仍然是東陸最富有的幾個人之一。


    即便富饒發達如唐國,也不過和皇室的經濟實力相當。


    血親複仇是草原上豪勇的蠻族在受到侵害後而進行的“以血還血”的報複行動。受到侵害而不以相等的方式迴應,在許多蠻族看來,是怯懦的行為,因此血親複仇一度在蠻族之間十分盛行。


    血親複仇必須由受害者同族執行,複仇的對象並不限於侵害者本人,而是一切和侵害者有血緣關係的人。


    血親複仇的目的不是製止侵害,而是對侵害行為的懲罰。


    血親複仇在執行過程中往往會有鏈式反應的效果,最終甚至牽扯到多個部落。


    盡管殘忍,但不得不說,在人口過剩的瀚州,血親複仇在客觀上是一種減少人口的好方法。


    大周帝國有眾多的世家貴族。世家和平民之間沒有絕對的區別,世家不能繼承祖先的軍功和爵位的話,慢慢也就變成了平民。而平民建功立業,也可以變做世家。


    但是一些傳統的大貴族依舊憑借他們數百年的培養和積累,被公認為聲名顯赫高貴尊榮的“世家”,這些世家中,又有“七大世家”的說法。


    皇族周氏,這一支主要包括了皇室的諸侯,以及數目眾多的分家。


    他們的家徽是源自始皇帝的“薔薇”,各個分家的家徽則略有變形。


    唐國唐氏,他們僅次於周氏,是帝國的第二大世家。


    天元謝氏,這個世家的分家幾乎是最多的,而他們的分家多半都沒有什麽影響力,屬於在漫長時間後慢慢喪失影響力的一個世家。但是在帝都,依然有眾多的謝氏分家,他們的後代服務於皇室的各個機構。


    幽洲烏氏,這是極其龐大的世家,同樣有著無數的小分家,主家其實早已湮沒在曆史的長河中了。但是烏氏的某個分家的一位傑出的成員踏入了商場,以其無與倫比的天才締造了龐大的商業王朝,從而使得整個東陸的烏氏分家都供奉他為烏氏家族新的主家,所以在周文帝期間,烏氏主家具有非常實力,財富更是可以撼動朝野。


    天水白氏,位於雲中城的封閉家族,這個家族曆史上分家極少,多半也都湮沒了。隻有主家,始終以其培養的將軍而聞名於天下。


    天水白氏具備一個非常完整的軍事人才培養機製,所有男子都在很小的時候開始被灌輸軍事知識和作戰技巧,在這個世家,不能從軍的男孩被看做可恥的,連母親和姐姐都會鄙視他。


    天水的曆代家主都奉行著祖傳的、強硬的軍武家族綱領,對於家族成員也培養他們的羞恥心和上進心,令他們堅強勇武,而絕不對軟弱予以姑息。這為皇室以及諸侯輸送了大量的軍事人才,也在每場戰爭中損失很多的後代。


    天元袁氏,雖然這個世家一貫出些大名鼎鼎的丞相,包括後來的袁太奇。


    其餘的袁氏子弟,隻是沉迷於祖先的功勳帶來的糜爛生活而已。袁氏家族控製的是帝都一個極為重要的機構——貨殖府。


    曆代袁氏家族的家主都在貨殖府中執掌權力,負責為皇室規劃東陸的貨幣流通和經濟發展。


    這個職位需要極深厚的家學,所以姬氏家族的地位很少人能取代,直到宛州烏氏的複興。這個職位也帶來了非常豐厚的收益,所以袁氏家族非常富有。在一幫袁姓的富有紈絝子弟中,總是數代閃現一個絕世良才,也算是有趣的事。


    據史載世家與公卿世家的宗族會議製度,每個世家,即每一姓,都會有一個“宗祠”。


    無論是分家還是主家,隻要他們仍然堅信他們源於同一祖先,那麽他們就奉同一個宗祠。


    譬如唐國之中的兩代君王因為分裂而水火不容,但是兩家還都尊奉帝都的唐氏宗祠。這個宗祠並不是說祖先的陵寢或者牌位,其實是一個家族長老的會議製度。


    宗祠總是在主家的召集和維護之下,若是像烏氏那樣發生主家的轉移,那麽就要新開宗祠。


    宗祠由若幹位長老組成,不拘出身於主家還是分家,通常主家的家主是宗祠的領導者,但是也有例外。總之宗祠的人員組成揭示的主家和分家的權力配比,取決於彼此的勢力。大世家的宗祠競爭非常激烈,但是一般都發生在暗處,有時候某些人選甚至需要皇帝來協調,因為宗祠的決議對於整個世家的行動意義重大,是非常驚人的在野勢力。


    各個世家的宗祠都掌握了一些本宗族的秘密,雖然名義上他們是裁決宗族之內的事情,但是當這些事發生在大世家的時候,就會影響整個東陸的格局。


    對分家控製得力的宗祠,長老們甚至可以直接對作為分家的諸侯下令,而諸侯甚至也不便拒絕。


    世家的主家和分家製度,主家的出現是世家家譜造冊的一項製度產生的,就是一個家族每一代都會有一人擔任家主,這個家主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必須是男子。


    家主的兄弟也被寫在家譜中,但是僅僅記錄到他們的第三代子孫,其後就不再予以記錄。所以不能繼承家主的男性後代往往會選擇獨立,隻要他向宗祠申請,並且證明他確實有這個能力自己生存,並且繁衍家族後代,往往都會獲得宗祠的許可建立新的分家。


    這以後宗祠不再管理分家內部的事情,但是原則上在主家有危難的時候,分家的家主應該傾全力救援主家。


    多數分家在長時間後沒落凋零,但是很少數的分家則會成長壯大,甚至淩越於主家的勢力之上。


    世家的傳承,等於家主的傳承。家主人選的確立,則是效仿皇室的繼承製度,選嫡選賢。唯一不同的是,家族裏麵的競爭要小很多,所以前一任家主的個人傾向和宗祠的意見就足以確立一個繼承人了。


    對於主家,宗祠的意見更加重要,對於分家,則是家主的意見更加重要。對於大世家的主家,被選定的繼承人往往會被整個家族推到社交活動的前台,送他去帝都學習禮儀、經略和文化,他必須作為這個家族的新一代表率出現,如果做不到也會被撤換。


    傳承一般會有一些象征性的信物,比如對於袁氏,中書省的繼承事關重大。但是信物畢竟是象征性的,宗祠和前任家主的承認才是最終決定性的。


    世家的繼承人糾紛很大的時候,依然需要皇帝來裁決。皇帝的地位也在這裏得以體現。


    世家之間主要靠婚姻來聯盟,這些家族的嫡係後代之間會有大量的姻親關係,非常的複雜。


    所以很多世家子弟會身兼若幹世家的血緣背景,在身份上顯得尤其的尊貴,也因此世家們的後代會出現諸多的遺傳病,都是因為一些糊裏糊塗的近親婚姻導致。


    周朝風氣對於世家婚姻的輩分不是很看重,主要依據年齡而定。根據某家的家譜,可能妻子比丈夫高兩輩,而根據另一家的家譜,可能兩人是平輩,太難區分。


    天元的公卿們是一支龐大人力儲備,多半都是世家貴族。世家子弟們在家族中受過係統化的良好教育,教育核心則是各個世家的家傳知識。公卿們也互相派遣子弟去相熟的世家中學習,從而培養更加全麵的人才。他們服務於軍事、文化、經濟、政治等等不同領域,投效從皇室到諸侯到大世家等各種主人,從而發揮自己的才幹。平民階層同樣可以成為公卿,但是路途比較艱難。


    他們不像世家子弟在公卿階層中擁有錯綜複雜的家族關係,可以憑借推薦而獲得低階的職位,他們必須依靠軍功或者在某些特殊的機會為主人立下功勳,從而踏入公卿階層的門檻。大周帝國並沒有專門的人才選拔機構,皇室和諸侯各個機構以及大的世家都會根據自己的需要招募人才,但是世家子弟受的教育更好,所以多數的機會是留給這些人的。


    公卿們之間互相推許,也有等級意識。七大世家和某些正在權力巔峰的公卿被理所當然地看作第一等的公卿,大世家的分家、小世家和普通的大臣被看作第二等的,也有少數在帝都沒有權勢和影響的公卿,則被看作第三等的。譬如陳國陳氏,即便身為諸侯,也被看作三等公卿和鄉下諸侯,備受歧視。


    公卿們的陣營還可以按照他們效忠的主人們來區分,皇室臣子,在帝都,效忠於皇室的臣子是最有權勢的一批人,也占了很大的比例。


    諸侯派駐的特使,諸侯也會在帝都派駐和皇室溝通以及處理事務的使節,這些公卿可能是從國內派駐到帝都的,也可能是在當地尋找合適的世家子弟來擔任,他們和皇室的關係非常密切。


    世家的人力儲備,有錢的世家會雇傭自己家臣,就像皇室和諸侯一樣支付給他們薪水。百裏氏的家臣隊伍就異常的龐大,後世百裏氏的家主百裏長青獲罪於皇室,也正是因為這支龐大的家臣隊伍。


    這些家臣僅僅為主人效忠,甚至不會理睬皇帝,是非常不安份的一批人。此外一些閑散不任職的世家子弟也可以算在世家的人力儲備中,這些人隨時要準備為家族出力。公卿生活帝都的公卿生活充滿了奢華和浪漫,有著各種名目的活動和儀式,來聯絡世家貴族的關係和樹立高人一等的感覺。


    公卿之間各種拜訪是極為常見的,饋贈也經常發生,富有的世家之間以奢華相競爭,也在對於文化藝術的修養上和對珍寶的收集上互相比賽。


    詩歌、文章、玉石、歌妓、舞蹈、武術,都在公卿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們還在各種特殊的節日聚會,其中重要的有:元日。


    新年的第一天,午夜,皇帝會在太清閣上祭祀星空。


    祭祀之後,皇室內監們會把皇帝賜予的食物分發到重要大臣和世家之中。這一日幾乎全部的公卿家裏都徹夜燈火不息,全家圍繞火盆飲酒歌舞,作為對新年的祝福,若能收到皇帝賜予的食物,則是萬分的榮耀。


    天亮之後,公卿家族的主人們紛紛上車出去拜訪,新長成的男孩要陪著父親出門,這往往是他們踏入社交的第一步。父親們把長大的孩子推薦給身居高位的朋友們,也在暗示著這個孩子可以出門做官了,希望朋友們有職位的時候予以留心。


    年輕女孩們則沒有什麽任務,這一天她們可以隨便出門玩耍,往往是去和自家關係最親密的公卿家裏。每一家都準備著豐盛的食物等待著,家家都是歡騰的場麵。這一天對於公卿家族的年輕人而言也是結識少女的好機會,少女們懷著春心在來往的少年中尋覓佳偶,而少年們也一樣。這一天衣香鬢影,少女們會裹著華貴的衣裘,卻大膽地暴露著脖子、肩膀和胳膊,少年們也要努力展現自己最儒雅或者英武的一麵。


    踏青節跟元日比起來,三月仲春的時候,欽天監宣布仲春開始的這一天,顯得更加輕鬆和可愛。


    公卿們習慣於在這一日舉家出去踏青,這也是一個競爭奢華的時候,龐大的隨從隊伍和衣著華麗妖嬈的女眷們是最大的看點。元日更多地屬於家族中新長成的男孩,而踏青節則屬於女孩,這一天家主們有意令女眷得以暴露在外,以說明自家的女兒已經長成,可以考慮婚嫁一事。


    春天少女們的衣著單薄飄逸,有大批無所事事的少年就在野外等著一飽眼福。踏青之後,熟悉的公卿之間就一起結賬飲酒,把長成的少女介紹給大家,這則是少女踏入社交的第一步。


    賞菊日,這個重要的節日發生在秋天菊花盛開的時候。


    這個節日源於袁氏的家徽是菊花,以往菊花盛開的時候,財雄勢大的袁氏都會召集公卿們在自家的菊花園裏飲酒歌舞。


    後來皇帝也非常樂於親臨這種場合,漸漸地發展為皇帝召集這個活動,僅僅限於帝都有影響力的大公卿家族,這些家族的重要成員舉家被邀請到皇室的菊圃,欣賞菊花、飲酒和聽絲竹。這是個非常清雅的活動,但皇帝有時也會借機選擇新的妻子。


    祭祖,這是由大世家的宗祠根據世家的某個具有紀念意義的大事件而定的日子,召集各地的分家來到帝都祭祀祖先。


    祭祖並非每年都有,但是一旦舉辦,就極為莊重盛大,往往也是宗祠借機請分家來到帝都議事的時候。通常祭祖應該由家主出席,如果家主不能出席,則委托予嫡子中最大的一人。


    中秋節,這個節日不同於前幾個那麽光明正大,通常隻要在月圓之日就可以算作這個節日,某家公卿會興致高昂地召集相熟的公卿於圓月之下把酒宴飲,展示珍寶或者欣賞歌舞。所謂中秋隻是為了這個活動找個理由而已,通常請柬會寫著“感明月入懷,邀君歌飲以紀流光”的字樣。


    這個活動通常很少有少男少女出席,而是家主們親赴,因為這個奇怪的節日有另外一重含義,就是公卿中秘密流行的娛樂。通常在這個節日之中有過歌舞的歌姬或者舞姬都會被慷慨地任客人挑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爭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孟陬十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孟陬十三並收藏爭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