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檳榔
直播之從香菇開始的科普 作者:蕭小嘯哈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康強想了想又說道:“除了棕包米以外,其實棕櫚樹還有一個大有名氣的食物,那就是檳榔,而檳榔是棕櫚科檳榔屬的一種喬木的果實。
雖然現在檳榔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認定為一級致癌物,但這其實與長期大量嚼食檳榔導致的對口腔的化學和物理刺激,引發口腔癌的發病率增高有關,而檳榔也是在我國流行了千年之久的零食了。”
[學計算機:檳榔?我鄰居家就有一個經常嚼檳榔患癌了(害怕)]
康強在心裏默默為這個網友的鄰居默哀,然後就走到一棵棕櫚的下麵。
八月的閩省,哪怕台風剛過也熱的異常,更不用說是正中午了。
康強從背包裏拿出水,直接背靠著棕櫚坐了下去,然後將手機調整好放在支架上,再把支架放地上。
最後確定手機攝像頭有照到自己和身後的棕櫚才開口。
“主播說說查到的關於檳榔的事情吧,檳榔,據說自秦末漢初進入華夏先民的視野,始於陌生的異域物產,顯於盛行南越的“洗瘴丹”,為四大南藥之一。
另外迄今為止,根據考古發現,公元前2600年新石器時代,菲律賓巴拉望島的都揚洞人類已經在嚼食檳榔,在出土的人類牙齒上有檳榔染色的痕跡。
但是檳榔進入中原人的視野是在西漢時期,在公元前203年,原本在秦朝任職的南海尉趙佗,以今粵省為首都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並與漢朝對峙了近百年。
緊接著在公元前112年,漢武帝遣伏波將軍路博德與樓船將軍楊仆南征,一舉攻滅南越國,班師帶迴了大量在南越國才有的熱帶植物,如檳榔、棕櫚、荔枝等,並將其種植在長安附近的扶荔宮。
在司馬相如的《上林賦》裏有最早對檳榔的文獻記載:留落胥邪,仁頻並閭。
唐人李善在《文選·上林賦》注曰:仁頻即賓桹也。
根據後世的研究,仁頻可能來自爪哇語的jambi,檳榔可能來自馬來語的pinang。
而嶺南出身的東漢學者楊孚在《異物誌》中首次使用檳榔二字來命名這種植物,由此開始檳榔之名傳承至今。”
[好想你在:啥?炸餅?等一下爪哇島在哪裏?(宕機)]
[u鑽就直接:是印尼的一個小島,古時候叫做爪哇。]
[徐思佳:哈哈哈哈哈哈哈,喜歡聽的就是這些曆史,的確有趣啊。]
[信息:主播不說我都忘了檳榔也是棕櫚的一種(捂臉)]
康強微微一笑:“在記載當中檳榔還具有驅瘴佳果的美譽,在《異物誌》記載:剖其上皮,煮其膚,熟而貫之,硬如幹棗。以扶留、古賁灰並食,下氣及宿食、白蟲,消穀。
這句話的意思是:將檳榔剖開並煮熟,再將扶留藤和牡蠣灰與其搭配食用,不僅味道更加甘美,還有“下氣及宿食,消穀”的作用。
晉代嵇含編撰的《南方草木狀》也有嚼食檳榔的記載,而南越嚼食檳榔的習慣,跟南越的氣候地理條件有很深的淵源。
據史料記載,“瘴”是東漢才有的概念,最早可從東漢馬援平定交趾地區的二征起義的相關記載中略知一二:軍吏經瘴疫死者十四五。
後來隋代的《諸病源候論》也記載:此病生於嶺南,帶山瘴之氣。
而《隋書》記載,隋時千餘人因犯錯從貝州發配去防守嶺南,“親戚相送,哭泣之聲遍於州境。至嶺南,遇瘴癘死者十八九”。
可以說對於古人來講,嶺南的瘴氣實乃恐怖至極,但也因此此地嚼食檳榔的習俗逐步進入世人的視野。
還有唐代《嶺南錄異》也說到:交州地溫,不食此無以祛其瘴癘。廣州亦啖檳榔,然不甚於安南也。
隨後在唐代中後期,醫家逐漸建立了“檳榔除瘴”的理念,並且唐代名醫侯寧極在《藥譜》中將檳榔直接稱名“洗瘴丹”。”
[都可美:我去,瘴氣我就懂了,小說裏麵經常說嶺南之地多瘴氣!]
[睡覺睡覺:哈哈哈,小說看多了一下子就理解瘴氣的意思了,但是沒想到洗瘴丹是檳榔,想一想古人嚼檳榔的畫麵哈哈哈。]
[嘟嘟姐:不忍直視(捂臉)]
康強也是忍不住笑出聲道:“古人嚼檳榔的畫麵是有點美哈,你們也是夠夠了。”
搖搖頭又說道:“除了上述的洗瘴丹這些,在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裏麵也說到:南方凡病,皆謂之瘴,其實似中州傷寒。
而以親身經驗支持食檳榔禦瘴的人是宋代羅大經,因為他在《鶴林玉露》中寫道:嶺南人以檳榔代茶,且謂可以禦瘴。餘始至不能食,久之,亦能稍稍。居歲餘,則不可一日無此君矣。
總而言之,他總結檳榔有大作用:一曰醒能使之醉,二曰醉能使之醒,三曰饑能使之飽,四曰飽能使之饑,並且可以提神、助消化,還有益身體。
但是當時的中原人曾笑話南方人不停嚼食檳榔,“路上行人口似羊”,因為大家應該有了解一些,在咀嚼檳榔後的樣子就像李煜說過的“爛嚼紅茸”,所吐津到地如血,唇齒頰舌皆紅,甚是駭人,謂之“天蠻不下雪,地蠻不落葉,人蠻日吐血”。
但是這些都不妨礙檳榔的流行,所以對檳榔藥效的研究和使用也愈加深入。”
康強嬉笑一聲又說道:“其實檳榔在楊孚把它介紹到華夏文明、中原文明之後,就產生了檳榔的第一個用途。
因為檳榔是一個嶺南人經常嚼的東西,而當時的中原人對嶺南人的印象是多瘴氣,所以他當時認為嶺南人之所以在嶺南而不會生疾病,是因為他們嚼了檳榔,而檳榔可以祛瘴氣,具有了這麽一個想象,所以從這時候開始檳榔被賦予了洗瘴丹的別名,他認為這個東西可以去除南方的瘴氣。
總之在那個時代,至少是在宋代以前,基本上嶺南是一個被人畏懼的地方,因為它有很多關於瘴氣的想象,認為到了嶺南一定會有瘴氣。
像《三國演義》那個書裏麵寫了特別多關於雲南的瘴氣的想象,總之南方是有瘴氣的,可以說這是當時普遍存在的一個想象。
但是後來為什麽就沒有了呢?尤其南宋以後基本上對嶺南的瘴氣就沒有太多的描述了。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嶺南的生活條件變得比較好,大家願意去了,瘴不瘴氣其實是個借口。
我要是不想去它就有瘴氣,我要想去它就沒有什麽瘴氣,以至於到了明朝的時候,嶺南已經變成了一個商賈雲集,沃野千裏的地方,那時候是搶著去,那些當官的一想到能夠去嶺南刮刮地皮還是很開心的,這個時候已經完全不畏懼瘴氣這個事了。”
雖然現在檳榔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認定為一級致癌物,但這其實與長期大量嚼食檳榔導致的對口腔的化學和物理刺激,引發口腔癌的發病率增高有關,而檳榔也是在我國流行了千年之久的零食了。”
[學計算機:檳榔?我鄰居家就有一個經常嚼檳榔患癌了(害怕)]
康強在心裏默默為這個網友的鄰居默哀,然後就走到一棵棕櫚的下麵。
八月的閩省,哪怕台風剛過也熱的異常,更不用說是正中午了。
康強從背包裏拿出水,直接背靠著棕櫚坐了下去,然後將手機調整好放在支架上,再把支架放地上。
最後確定手機攝像頭有照到自己和身後的棕櫚才開口。
“主播說說查到的關於檳榔的事情吧,檳榔,據說自秦末漢初進入華夏先民的視野,始於陌生的異域物產,顯於盛行南越的“洗瘴丹”,為四大南藥之一。
另外迄今為止,根據考古發現,公元前2600年新石器時代,菲律賓巴拉望島的都揚洞人類已經在嚼食檳榔,在出土的人類牙齒上有檳榔染色的痕跡。
但是檳榔進入中原人的視野是在西漢時期,在公元前203年,原本在秦朝任職的南海尉趙佗,以今粵省為首都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並與漢朝對峙了近百年。
緊接著在公元前112年,漢武帝遣伏波將軍路博德與樓船將軍楊仆南征,一舉攻滅南越國,班師帶迴了大量在南越國才有的熱帶植物,如檳榔、棕櫚、荔枝等,並將其種植在長安附近的扶荔宮。
在司馬相如的《上林賦》裏有最早對檳榔的文獻記載:留落胥邪,仁頻並閭。
唐人李善在《文選·上林賦》注曰:仁頻即賓桹也。
根據後世的研究,仁頻可能來自爪哇語的jambi,檳榔可能來自馬來語的pinang。
而嶺南出身的東漢學者楊孚在《異物誌》中首次使用檳榔二字來命名這種植物,由此開始檳榔之名傳承至今。”
[好想你在:啥?炸餅?等一下爪哇島在哪裏?(宕機)]
[u鑽就直接:是印尼的一個小島,古時候叫做爪哇。]
[徐思佳:哈哈哈哈哈哈哈,喜歡聽的就是這些曆史,的確有趣啊。]
[信息:主播不說我都忘了檳榔也是棕櫚的一種(捂臉)]
康強微微一笑:“在記載當中檳榔還具有驅瘴佳果的美譽,在《異物誌》記載:剖其上皮,煮其膚,熟而貫之,硬如幹棗。以扶留、古賁灰並食,下氣及宿食、白蟲,消穀。
這句話的意思是:將檳榔剖開並煮熟,再將扶留藤和牡蠣灰與其搭配食用,不僅味道更加甘美,還有“下氣及宿食,消穀”的作用。
晉代嵇含編撰的《南方草木狀》也有嚼食檳榔的記載,而南越嚼食檳榔的習慣,跟南越的氣候地理條件有很深的淵源。
據史料記載,“瘴”是東漢才有的概念,最早可從東漢馬援平定交趾地區的二征起義的相關記載中略知一二:軍吏經瘴疫死者十四五。
後來隋代的《諸病源候論》也記載:此病生於嶺南,帶山瘴之氣。
而《隋書》記載,隋時千餘人因犯錯從貝州發配去防守嶺南,“親戚相送,哭泣之聲遍於州境。至嶺南,遇瘴癘死者十八九”。
可以說對於古人來講,嶺南的瘴氣實乃恐怖至極,但也因此此地嚼食檳榔的習俗逐步進入世人的視野。
還有唐代《嶺南錄異》也說到:交州地溫,不食此無以祛其瘴癘。廣州亦啖檳榔,然不甚於安南也。
隨後在唐代中後期,醫家逐漸建立了“檳榔除瘴”的理念,並且唐代名醫侯寧極在《藥譜》中將檳榔直接稱名“洗瘴丹”。”
[都可美:我去,瘴氣我就懂了,小說裏麵經常說嶺南之地多瘴氣!]
[睡覺睡覺:哈哈哈,小說看多了一下子就理解瘴氣的意思了,但是沒想到洗瘴丹是檳榔,想一想古人嚼檳榔的畫麵哈哈哈。]
[嘟嘟姐:不忍直視(捂臉)]
康強也是忍不住笑出聲道:“古人嚼檳榔的畫麵是有點美哈,你們也是夠夠了。”
搖搖頭又說道:“除了上述的洗瘴丹這些,在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裏麵也說到:南方凡病,皆謂之瘴,其實似中州傷寒。
而以親身經驗支持食檳榔禦瘴的人是宋代羅大經,因為他在《鶴林玉露》中寫道:嶺南人以檳榔代茶,且謂可以禦瘴。餘始至不能食,久之,亦能稍稍。居歲餘,則不可一日無此君矣。
總而言之,他總結檳榔有大作用:一曰醒能使之醉,二曰醉能使之醒,三曰饑能使之飽,四曰飽能使之饑,並且可以提神、助消化,還有益身體。
但是當時的中原人曾笑話南方人不停嚼食檳榔,“路上行人口似羊”,因為大家應該有了解一些,在咀嚼檳榔後的樣子就像李煜說過的“爛嚼紅茸”,所吐津到地如血,唇齒頰舌皆紅,甚是駭人,謂之“天蠻不下雪,地蠻不落葉,人蠻日吐血”。
但是這些都不妨礙檳榔的流行,所以對檳榔藥效的研究和使用也愈加深入。”
康強嬉笑一聲又說道:“其實檳榔在楊孚把它介紹到華夏文明、中原文明之後,就產生了檳榔的第一個用途。
因為檳榔是一個嶺南人經常嚼的東西,而當時的中原人對嶺南人的印象是多瘴氣,所以他當時認為嶺南人之所以在嶺南而不會生疾病,是因為他們嚼了檳榔,而檳榔可以祛瘴氣,具有了這麽一個想象,所以從這時候開始檳榔被賦予了洗瘴丹的別名,他認為這個東西可以去除南方的瘴氣。
總之在那個時代,至少是在宋代以前,基本上嶺南是一個被人畏懼的地方,因為它有很多關於瘴氣的想象,認為到了嶺南一定會有瘴氣。
像《三國演義》那個書裏麵寫了特別多關於雲南的瘴氣的想象,總之南方是有瘴氣的,可以說這是當時普遍存在的一個想象。
但是後來為什麽就沒有了呢?尤其南宋以後基本上對嶺南的瘴氣就沒有太多的描述了。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嶺南的生活條件變得比較好,大家願意去了,瘴不瘴氣其實是個借口。
我要是不想去它就有瘴氣,我要想去它就沒有什麽瘴氣,以至於到了明朝的時候,嶺南已經變成了一個商賈雲集,沃野千裏的地方,那時候是搶著去,那些當官的一想到能夠去嶺南刮刮地皮還是很開心的,這個時候已經完全不畏懼瘴氣這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