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嗬,這也是曆史發展的常態,在古代乃至現代,衣食住行四個方麵基本上有發展都是因為那些喜歡享受的富二代。”


    康強聳聳肩無奈說道。


    [魚非魚,你是狗:雖然宋朝是個瘸子,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除去一直被詬病的軍事,宋朝的文化以及民生算得上是最好的。]


    [本地文件:我看唐詩的時候,除了李白能讓我浮想聯翩,其他詩人寫的我都不太喜歡,但是宋詞的意境卻能讓我屢屢沉醉其中!]


    “宋朝這方麵發展的確沒得說,讓我們稍微迴歸一下正題。


    宋朝當時製作餛飩的方法已經非常成熟了,並且有配方流傳到了現在,像宋朝所編撰的《吳氏中饋錄》當中就記載有餛飩配方:取白麵一斤,鹽三錢,和如落索麵,更頻入水,搜和為餅劑。少頃,操百遍,摘為小塊,擀開;綠豆粉為四邊,要薄,入餡,其皮堅。


    這段話代表著餛飩在當時的做法已經非常普遍,並且流傳至今,所以也表明宋代餛飩製法已十分成熟。”


    “而宋朝有記載的史料,說明宋朝餛飩是以白麵為主製成的,而製作白麵的主要原料是北方常見的小麥。


    可以說宋朝當時推行的國策‘桑麥間作法’使得小麥的種植規模逐漸擴大、生產效率得到提高,也讓餛飩的更迭更加容易。”


    [不分地阿珂:好厲害,從國策來分析餛飩的發展,有點牛啊!]


    [我餘某不是空軍佬:我隻知道宋朝有個占城稻,小麥的發展我完全不了解(捂臉)]


    “誒,還別說,占城稻在這裏麵也有戲份。”


    康強挑了挑眉說道:“在當時為了使餛飩皮柔韌和不易撕裂,宋人於是運用新品小麥和水稻製作餛飩皮。


    小麥主播沒去了解,但是水稻很有可能就是占城稻,我們可以來看一下時間。


    宋真宗在大中祥符五年,也就是1012年從越南引進了占城稻,當時的記載是:真宗深念稼穡,聞占城稻耐旱,西天綠豆子多而粒大,遣使以珍貨求其種。占城得種二十石,至今在處播之;西天中印度得綠豆種二石。


    這個綠豆子我們先不說,就說占城稻出現在宋朝的時候,這時候建國才差不多半個世紀,所以兄弟們,占城稻差不多貫穿了整個宋朝時期,這也有可能是餛飩發展廣泛的原因之一!”


    [何必遷就:有點懵了,主播真的是以小見大啊。]


    [咕咕咕子:我也吃上早餐了!]


    [咕咕咕子:話說主播怎麽能記住那麽多東西啊?我感覺好容易混淆。]


    “嗬嗬。”康強趁機吃了幾口海蠣餅才說道:“這都是提前做好功課了,背一背而已,也不難,好了,讓我們續接上文。


    宋朝將小麥和水稻磨成粉後,便是製作餛飩皮的步驟了,大家也別小看這簡簡單單的餛飩皮,這也是很有趣的一部分。


    像唐朝時候長安城西市有家名為“蕭家餛飩”的餛飩鋪,據《酉陽雜俎》記載:今衣冠家名食,有蕭家餛飩,漉去湯肥,可以瀹茗。”


    說的是蕭家的餛飩煮好後撈出,湯底依舊清澈,還可以用來泡茶,這裏麵的奧秘就在於餛飩皮的製作。


    所以宋朝的人繼承了唐代製作餛飩皮的方法,將小麥磨成粉後,加入蛋液和溫水,攪拌均勻後揉成麵絮,再加入清水,搓成光滑的麵團,然後用擀麵杖將麵團壓成長方形,繼續擀薄麵團,並不斷重複擀麵團和加澱粉的動作,直至麵皮薄如紙張,最後再撒入澱粉,摞成一疊,再用刀切成相同麵積的方皮,然後才可以加入餡料。


    餛飩皮的話南北方各有差異,北方多粗獷,以足量厚實為準;南方尤其是江南的餛飩皮,以薄軟輕盈為特色,人們將皮不斷擀開,使皮薄如蟬翼,爽滑如凝脂,並美名曰“縐紗”。


    在南方,餛飩皮與地方絲織名品相聯係,足見百姓給予餛飩相當的重視。”


    [西瓜水:越聽越感覺餛飩不是我吃得起的玩意了(笑哭)]


    [告訴可能是:所以說建議主播把這個步驟發視頻,不然記不住啊!(捂臉)]


    [殺死天下負心狗:主播說了這些,那餛飩有沒有什麽和名人搭上關係的事情?]


    康強想了想迴複:“說起來還真有,是關於劉禹錫製作餛飩的方法。”


    [西瓜水:劉禹錫?是我想到的那個劉禹錫嗎?!]


    [何必遷就:陋室銘那個?那真有點厲害了!]


    “嗬嗬,看來大家都知道。”


    康強淺笑幾聲隨後說道:“說起來這還和食療文化有某些關係,因為在食療應用的普及程度上,宋代遠遠超過了前代,醫書之外,各類筆記、詩詞中文獻資料中,都保留了豐富的食療食補史料,其中就以林洪寫的《山家清供》一書最為集中最為詳實。


    《山家清供》並非醫書,但是其收錄了如此眾多的可以藥食兩用的食材,且這些食材多數並非是輔料,而是作為主料使用。吃什麽,怎麽吃,吃了補什麽,有何好處,有什麽忌諱,林洪都有交代都有典故和詩詞佐證。


    書中這部分共有20多道菜是關於食療養生的,分別是:地黃餺飥、椿根餛飩、百合麵、栝蔞粉、黃精果餅茹、紫英菊、菊苗煎、神仙富貴餅、石菖蒲、通神餅、麥門冬煎、玉延索餅、東坡豆腐、自愛淘、炙獐、黨團參、金玉羹、牛蒡脯、胡麻酒、茶供。”


    [咕咕咕子:聽到了,與劉禹錫有關的是椿根餛飩吧!]


    “是的。”康強點點頭。


    “原文是這樣寫的,立秋前後,謂世多痢及腰痛。取樗根一大握,搗篩,和麵,撚餛飩如皂莢子大。清水煮,日空腹服十枚,並無禁忌。


    山家晨有客至,先供之十數,不惟有益,亦可少延早食。椿實而香,樗疏而臭,惟椿根可也。


    這些就是劉禹錫煮樗根餛飩皮法。”


    [魚非魚,你是狗:看出來了,是因為什麽病所以創造了這個餛飩。]


    康強補充道:“魚非魚說的沒錯,原文翻譯過來就是在立秋前後,人們容易感染痢疾和腰疼。


    這時候取樗根一大捧,搗碎篩麵,和麵,撚成皂莢子大小的餛飩。用清水煮,每天空腹服十個。


    椿堅實而又香味,樗空疏而有臭味,所以隻能用椿根做餛飩。


    而椿一般指香椿,那樗就是臭椿了,這裏麵有的是臭椿的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直播之從香菇開始的科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蕭小嘯哈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蕭小嘯哈哈並收藏直播之從香菇開始的科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