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2001年,由饒雪漫,伍美珍,鬱雨君三位女作家共同組合的“花衣裳”,給青少年讀物注入了鮮活劑,三位時尚女作家也迅速成名。
身為北漂的文學青年,在文學不能帶來收益的情況下,為何連續不斷地寫了幾年都沒半途而廢?
首先是理想,心中有夢,才能忍受孤獨,還有持之以恆的毅力,更達到心無旁鶩的專注境界,他們適合從事半專業寫作,到雜誌社或報社當編輯,或成為文學院的簽約作家,應該還是綽綽有餘。可惜原因正如缺乏機會一樣,他們仍是缺乏硬背景,缺乏鐵關係,被拒之門外。借用一個老梗,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背景隻有背影,沒有身份隻有身份證。在這拚爹的社會,有與沒有的背後,遭受的對待,得到的遇遇,是天壤之別呐,隻要錢花到位,或上頭有人打招唿,就沒有過不去的關卡。天下藏龍臥虎,許多真正的高手能人,一輩子都默默無聞,那些拋頭露麵有風顯水的俗流,反倒多是浪得虛名,並非有真實本領。
其次是人朝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他們來自鄉村,或小縣城,混日子可以迴到小城市,需要大前途,還必須留在大城市打拚,愛拚才會贏,不搏一定被淘汰。最美好的理想,也要建立在現實的物質基礎上,他們或進工廠當工人,或進公司當白領,或開個飯館當老板,或幾人集資開打印社,解決溫飽沒問題,越有錢就越安全。
縱然這樣,他們仍未拋棄夢想,放棄原則,將自己劃歸學院派,持精英論,自嘲是精神貴族,仍然相信文學即人學的“五四”傳承理論,以文學深入剖析人性的神聖天職,和深度社會意義為己任,以對藝術形式和寫作技巧的孜孜探索為追求,繼續追求尊嚴與高貴,繼續追求文化的曆史厚度和價值深度。他們的創作目的,首先是出於愛好,但也抱著一定的功利性,作品雖首發於網絡,卻以網絡平台作為進入傳統媒體的跳板。那時候,很多編輯在網上潛水,見到好文章就會發私信,想買版權。說白了,網上寫作不掙錢,但落到實體書和雜誌,還能掙一點生活費。他們發在網上的小說,少數被專業的文學雜誌選用,甚至出版了單行本。
在網上寫小說,本身沒有經濟收入,隻有精力及時間的付出,但他們還是樂此不疲。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互動性太強了,故事貼出去不久,就有人看了,搶沙發,猜結局,感慨你寫得好,批評你寫得不好,非常驚喜的是,還能碰到親戚,師友,老熟人。寫多了,看多了,說東道西多了,粉絲變成朋友,各行各業都有。許多人就會從網上走出來,來到你的生活中,比如多年前的讀者摸上門來,袁秋華在家裏和粉絲聚會,做飯給大家吃,或者到外頭的飯館裏,大家喝個高興,甚至會打打麻將,或去唱唱歌。到外地去玩,也有許多朋友帶路,讓她不再是一個普通的旅遊者,能真正體驗當地的生活。而且,讀者的看法,往往也會啟發作者,你猜故事脈絡是這樣,那我明天偏不這麽寫,我要來個出人意料,念頭層出不窮,樂趣也。諸如此類,就像和讀者做遊戲,或者說,讀者也有意無意參與到創作中來。另外一個樂趣,就是讀者不停催促更新。這是繼續寫作下去的動力,因為你知道有人和你一起關心人物的命運。這也算是逼著人提高寫作效率吧?袁秋華記得那時白天要上班,晚上吃完晚飯,坐在電腦前看一會兒迴帖,在九點多鍾開始寫作,一口氣寫到二點。每天或者三千字或者五千字,堅持不懈,仿佛上癮。
袁秋華和在北京的文友,網友,經常線下聚會,組團結社定期召開文學沙龍,或參加報刊的各類文學活動,或去附近大學蹭講座學習新知識,或參加同鄉見麵會,校友聯歡會,或參加院校組織的商界,學界精英分享會,或參加社團發起的文學名流交流會,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
02年臘月,我們一群文學青年到社科院文學研究所聽“東西文學的精神比較和審美鑒賞”的講座。講座結束,大家熱烈討論,後來老師都迴家了,我們沒吃飯,餓著肚子,仍然站在廊道,交流思想,舍不得就此散了,各自走人。出來時,已是晚上七點,我們從建國門橋一直走到複興門橋,天空還下著雪,漫天黃沙,嚴寒峭壁,刺骨寒風,但我們心裏暖烘烘,感覺不到冷。尤其剛認識的同行,在路上邊走邊聊,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殺狗捉賊,讀書放牛,越聊越投機,談得心心相映,惺惺相惜,我讚賞你濃濃書卷氣裏的優雅氣質,你佩服我溫婉柔和內的智識風度,擁有了一輩子的死黨好友!陽春白雪注定是少數人的精神樂園,那種召喚共鳴,同感相印的靈魂感動,那類什麽都不必多說,你我都懂的心領神會,至今迴想起來,都覺得很純美,好奇妙!孤獨的靈魂,走在寂寞的路上,那份懂得,明媚了容顏,驚豔了靈魂,照亮了生命,甚至點燃了人生。
一輛三輪車,馱著一個柴油桶改成的烤爐,桶上放著一圈烤熟了的紅薯。三輪車旁的商畈,穿著肮髒的軍大衣,帶著手套忙碌著,幾個衣著入時的年輕小夥,姑娘,一邊哈著氣,一邊撕著紅薯皮吃著。不忙的時候,攤販袖著手,倚靠在三輪車上,早些年還吆喝幾聲“烤紅薯”,後來隻是默默瞅著往來的人群,等著生意主動上前。
烤紅薯,不,過去更多稱唿為烤白薯。大夥圍上去,縮著脖子,站在烤爐邊,買一個燙手的烤紅薯,襯著舊紙,不停地倒手,然後撕開紅薯皮,低頭開吃——熱氣撲麵而來,眼鏡上一層霧氣,啥都看不見,也不管,隻依著感覺,用嘴去啃,並不停地嬉哈著笑,“我的娘呐,好燙啊!”但依然不管不顧吃著,像讒貓,蹭得鼻尖,嘴角,腮幫,下巴,都是。
攤販忍不住提醒道:烤好的紅薯,必須稍微放一放,讓水氣散一散,這樣外皮兒才會顯得蔫,吃起來才更甜。
但寒夜裏,誰還那麽講究?隻有慌不擇路似的,啃著烤出來的,熱得近乎發燙的紅薯。
吃罷,邊走邊訴說各類煩惱,聽了邊苦笑邊勸解。
進大公司,進名外企,隻是頭兩年苦一點。之後隻要自己爭氣,爬到小領導的位置,一月兩千多不成問題吧,再多熬個三五年,到經理呀,總監之類的,每個月三五千也是有的。文憑隻是個敲門磚。門敲開了,剩下的看你自己。”
以學曆論英雄的日子,早就過去了。搞寫作的在一起,沒有一個人會問。大家都是寫作好幾年的了,每個人都知道,學曆真的說明不了什麽,你寫出了多少好文章,跟哪些好品牌合作過,被哪些媒體采訪過,這些才是能為你背書代言的東西。
窮孩子,好辛苦,苦得可憐兮兮,活得無依無靠,想要人幫,多少得攀點關係,認師門,行弟子之禮,說穿了,就是圖有人捧,有人照應。你是誰不重要,關健看你追隨誰,是誰的門生,名家,大師,權貴,人脈廣大,像一尊辟邪的門神,既幫你鎮住各方妖魔,又能帶領你一路上升。雖然有時候蠻窩火,可是忍氣吞聲的背後,是你被一個非常強大的人給罩著了!以後誰都不敢隨意欺負你,因為欺負你就等於惹了大獅子,他們知道會吃不了兜著走!
有時起,有時落。不經一番寒刺骨,那來梅花撲鼻香?這是黎明前的黑暗,光明就在前頭!這就更要用努力證明實力,勝利就在前頭!堅持到底才能夠春暖花開!
大家眼神裏閃爍的堅定和狠勁兒,喜歡抬頭挺胸向前看,向遠處看,遠眺高山,高矚群星,夢想美好,憧憬未來,著手計劃。
網文繁榮的背後,是70年代的文青,乃至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以及90年代出生的少年文學愛好者的迅速成長。後來幾大社團的寫手,頻爆抄襲剽竊事件,加上榕樹下為這些寫手帶不來任何收入。網文簽約率極低,造成寫手的生存環境,極其糟糕,寫手簽約獲得收益的情況,如同古老的金字塔,位於頂端的人隻是少數,能獲得大眾認可,能夠有作品出版的人數,更是百萬分之一。在金字塔的底層,上傳字數與收入不成比例,甚至寫出十幾本作品的作者,也無任何迴報,也未能簽約。因此,社團裏的優秀作者,聽說大都去了清韻書院。三年的時間裏,逐漸見證了榕樹下的沒落,很多好友相繼退出,到了現在很多人都了無音訊。
榕樹下起步之初,更像是一些“文青”聚集的“民刊”,以類似文學期刊的方式發表諸多中短篇小說,並舉辦“中篇小說大賽”。也就是說,榕樹下除了十幾個名人碼字外,最重要的就是一些文學社團的作者和寫手。榕樹下聲名鵲起,是因為旗下一眾70後作家帶來的影響力,但04年,這幫老馬,要麽轉紙媒,要麽搞影視劇去了,給網站留下的是一群慕名而來的80後文青。05年,作者和寫手的離開,文學社團的崩潰,榕樹下原創文學這塊也就日漸沒落。
袁秋華迴過頭來看這五年,相當於她的寫作爆發期,發過約百萬字的作品。每一種潮流都是大浪淘沙,不夠好的作品自然便關注量少,點擊率低,無轉載,鮮有鐵杆粉絲,沒市場,自然是撲街了。
當年在榕樹下寫的文章,由於自己沒有存檔,隨著網站的關閉,袁秋華原以為大部分都丟失了,沒想到五年後一天,文友通告說在一無名文學網站上發現了它的盜版。袁秋華要了網址,點進去,果真找到了,是短篇小說湘楚奇聞係列。
此係列取材於民間流傳的古今奇聞,兇宅鬼屋類故事,寫的是奇人異士,巫婆法師,天神地仙,收狐精,捉鼠怪,抓水鬼,降山妖,滅蛇魔。在表現形式上,既借鑒聊齋體的每章獨立成篇,又埋伏著筆記體的篇章貫通,最後整體呈現出湘風楚俗裏的奇趣怪事,深水密林間的禁忌尊諱。在敘事上,又采用懸疑,驚悚的筆法,一環又一環的謎團,催促著你閱讀,為了解開謎團,緩解恐慌,就會從頭看到尾。
她對它的定位,就是所謂的“廁所讀物”。精怪故事談嘛,作者像個野史說書人,但絕非子虛烏有的信口胡謅,也離不開絕妙的想象力,詳盡的細節描寫,深厚的文化底蘊,長久的見識積累,及糅合雜聞,虛構世界觀的能力,可也隻能說像趙本山的鄉村八點檔,很是接地氣。
大概對於一個作者而言,最重要的身外之物,就是已完成的作品,和尚未完成的“稿件”了,一旦損毀丟失,說心疼吐血都是輕描談寫,恐怕跳樓臥軌的心思都揮之不去,遷怒殺人甚至有可能幹得出來。取得聯係後,袁秋華沒有問罪之意,明說僥幸,反倒感謝她。文網創辦人——流浪的貓,是袁秋華在榕樹下的粉絲,追她的連載小說,看後寫論壇貼捧她。流浪的貓從北京迴到老家縣城,如今創辦了公益文學網,作者發文沒稿費,讀者閱覽不收錢,隻賺流量。
袁秋華拿當年在榕樹下頭條的文章,轉發到現在的文學網,不要說頭條,連首頁都進不去,連專題都不要。正如魯院主流評論家,傳統作家,在言論中所擔憂。網文中50萬字隻是起步、80萬字才是入門、兩三百萬字才“開局起步”的“超長篇”類型小說,已經形成網絡文學,新生產機製的一整套創作“明規則”與寫作“潛技能”,一個作品的點擊率、收藏量、“打賞”數,不僅與作者的收入和聲譽直接掛鉤,也成為評價作品的重要尺度,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似乎掌控著網絡寫作的“命門”。作者拚講故事的能力,拚想象力的能力,網絡大神的崛起,靠的是什麽?運氣,資本,人脈,以及個人的文學修養。網文的發展方向,越來越獵奇,越來越血腥,越來越暴力,越來越色情。
</p>
2001年,由饒雪漫,伍美珍,鬱雨君三位女作家共同組合的“花衣裳”,給青少年讀物注入了鮮活劑,三位時尚女作家也迅速成名。
身為北漂的文學青年,在文學不能帶來收益的情況下,為何連續不斷地寫了幾年都沒半途而廢?
首先是理想,心中有夢,才能忍受孤獨,還有持之以恆的毅力,更達到心無旁鶩的專注境界,他們適合從事半專業寫作,到雜誌社或報社當編輯,或成為文學院的簽約作家,應該還是綽綽有餘。可惜原因正如缺乏機會一樣,他們仍是缺乏硬背景,缺乏鐵關係,被拒之門外。借用一個老梗,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背景隻有背影,沒有身份隻有身份證。在這拚爹的社會,有與沒有的背後,遭受的對待,得到的遇遇,是天壤之別呐,隻要錢花到位,或上頭有人打招唿,就沒有過不去的關卡。天下藏龍臥虎,許多真正的高手能人,一輩子都默默無聞,那些拋頭露麵有風顯水的俗流,反倒多是浪得虛名,並非有真實本領。
其次是人朝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他們來自鄉村,或小縣城,混日子可以迴到小城市,需要大前途,還必須留在大城市打拚,愛拚才會贏,不搏一定被淘汰。最美好的理想,也要建立在現實的物質基礎上,他們或進工廠當工人,或進公司當白領,或開個飯館當老板,或幾人集資開打印社,解決溫飽沒問題,越有錢就越安全。
縱然這樣,他們仍未拋棄夢想,放棄原則,將自己劃歸學院派,持精英論,自嘲是精神貴族,仍然相信文學即人學的“五四”傳承理論,以文學深入剖析人性的神聖天職,和深度社會意義為己任,以對藝術形式和寫作技巧的孜孜探索為追求,繼續追求尊嚴與高貴,繼續追求文化的曆史厚度和價值深度。他們的創作目的,首先是出於愛好,但也抱著一定的功利性,作品雖首發於網絡,卻以網絡平台作為進入傳統媒體的跳板。那時候,很多編輯在網上潛水,見到好文章就會發私信,想買版權。說白了,網上寫作不掙錢,但落到實體書和雜誌,還能掙一點生活費。他們發在網上的小說,少數被專業的文學雜誌選用,甚至出版了單行本。
在網上寫小說,本身沒有經濟收入,隻有精力及時間的付出,但他們還是樂此不疲。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互動性太強了,故事貼出去不久,就有人看了,搶沙發,猜結局,感慨你寫得好,批評你寫得不好,非常驚喜的是,還能碰到親戚,師友,老熟人。寫多了,看多了,說東道西多了,粉絲變成朋友,各行各業都有。許多人就會從網上走出來,來到你的生活中,比如多年前的讀者摸上門來,袁秋華在家裏和粉絲聚會,做飯給大家吃,或者到外頭的飯館裏,大家喝個高興,甚至會打打麻將,或去唱唱歌。到外地去玩,也有許多朋友帶路,讓她不再是一個普通的旅遊者,能真正體驗當地的生活。而且,讀者的看法,往往也會啟發作者,你猜故事脈絡是這樣,那我明天偏不這麽寫,我要來個出人意料,念頭層出不窮,樂趣也。諸如此類,就像和讀者做遊戲,或者說,讀者也有意無意參與到創作中來。另外一個樂趣,就是讀者不停催促更新。這是繼續寫作下去的動力,因為你知道有人和你一起關心人物的命運。這也算是逼著人提高寫作效率吧?袁秋華記得那時白天要上班,晚上吃完晚飯,坐在電腦前看一會兒迴帖,在九點多鍾開始寫作,一口氣寫到二點。每天或者三千字或者五千字,堅持不懈,仿佛上癮。
袁秋華和在北京的文友,網友,經常線下聚會,組團結社定期召開文學沙龍,或參加報刊的各類文學活動,或去附近大學蹭講座學習新知識,或參加同鄉見麵會,校友聯歡會,或參加院校組織的商界,學界精英分享會,或參加社團發起的文學名流交流會,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
02年臘月,我們一群文學青年到社科院文學研究所聽“東西文學的精神比較和審美鑒賞”的講座。講座結束,大家熱烈討論,後來老師都迴家了,我們沒吃飯,餓著肚子,仍然站在廊道,交流思想,舍不得就此散了,各自走人。出來時,已是晚上七點,我們從建國門橋一直走到複興門橋,天空還下著雪,漫天黃沙,嚴寒峭壁,刺骨寒風,但我們心裏暖烘烘,感覺不到冷。尤其剛認識的同行,在路上邊走邊聊,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殺狗捉賊,讀書放牛,越聊越投機,談得心心相映,惺惺相惜,我讚賞你濃濃書卷氣裏的優雅氣質,你佩服我溫婉柔和內的智識風度,擁有了一輩子的死黨好友!陽春白雪注定是少數人的精神樂園,那種召喚共鳴,同感相印的靈魂感動,那類什麽都不必多說,你我都懂的心領神會,至今迴想起來,都覺得很純美,好奇妙!孤獨的靈魂,走在寂寞的路上,那份懂得,明媚了容顏,驚豔了靈魂,照亮了生命,甚至點燃了人生。
一輛三輪車,馱著一個柴油桶改成的烤爐,桶上放著一圈烤熟了的紅薯。三輪車旁的商畈,穿著肮髒的軍大衣,帶著手套忙碌著,幾個衣著入時的年輕小夥,姑娘,一邊哈著氣,一邊撕著紅薯皮吃著。不忙的時候,攤販袖著手,倚靠在三輪車上,早些年還吆喝幾聲“烤紅薯”,後來隻是默默瞅著往來的人群,等著生意主動上前。
烤紅薯,不,過去更多稱唿為烤白薯。大夥圍上去,縮著脖子,站在烤爐邊,買一個燙手的烤紅薯,襯著舊紙,不停地倒手,然後撕開紅薯皮,低頭開吃——熱氣撲麵而來,眼鏡上一層霧氣,啥都看不見,也不管,隻依著感覺,用嘴去啃,並不停地嬉哈著笑,“我的娘呐,好燙啊!”但依然不管不顧吃著,像讒貓,蹭得鼻尖,嘴角,腮幫,下巴,都是。
攤販忍不住提醒道:烤好的紅薯,必須稍微放一放,讓水氣散一散,這樣外皮兒才會顯得蔫,吃起來才更甜。
但寒夜裏,誰還那麽講究?隻有慌不擇路似的,啃著烤出來的,熱得近乎發燙的紅薯。
吃罷,邊走邊訴說各類煩惱,聽了邊苦笑邊勸解。
進大公司,進名外企,隻是頭兩年苦一點。之後隻要自己爭氣,爬到小領導的位置,一月兩千多不成問題吧,再多熬個三五年,到經理呀,總監之類的,每個月三五千也是有的。文憑隻是個敲門磚。門敲開了,剩下的看你自己。”
以學曆論英雄的日子,早就過去了。搞寫作的在一起,沒有一個人會問。大家都是寫作好幾年的了,每個人都知道,學曆真的說明不了什麽,你寫出了多少好文章,跟哪些好品牌合作過,被哪些媒體采訪過,這些才是能為你背書代言的東西。
窮孩子,好辛苦,苦得可憐兮兮,活得無依無靠,想要人幫,多少得攀點關係,認師門,行弟子之禮,說穿了,就是圖有人捧,有人照應。你是誰不重要,關健看你追隨誰,是誰的門生,名家,大師,權貴,人脈廣大,像一尊辟邪的門神,既幫你鎮住各方妖魔,又能帶領你一路上升。雖然有時候蠻窩火,可是忍氣吞聲的背後,是你被一個非常強大的人給罩著了!以後誰都不敢隨意欺負你,因為欺負你就等於惹了大獅子,他們知道會吃不了兜著走!
有時起,有時落。不經一番寒刺骨,那來梅花撲鼻香?這是黎明前的黑暗,光明就在前頭!這就更要用努力證明實力,勝利就在前頭!堅持到底才能夠春暖花開!
大家眼神裏閃爍的堅定和狠勁兒,喜歡抬頭挺胸向前看,向遠處看,遠眺高山,高矚群星,夢想美好,憧憬未來,著手計劃。
網文繁榮的背後,是70年代的文青,乃至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以及90年代出生的少年文學愛好者的迅速成長。後來幾大社團的寫手,頻爆抄襲剽竊事件,加上榕樹下為這些寫手帶不來任何收入。網文簽約率極低,造成寫手的生存環境,極其糟糕,寫手簽約獲得收益的情況,如同古老的金字塔,位於頂端的人隻是少數,能獲得大眾認可,能夠有作品出版的人數,更是百萬分之一。在金字塔的底層,上傳字數與收入不成比例,甚至寫出十幾本作品的作者,也無任何迴報,也未能簽約。因此,社團裏的優秀作者,聽說大都去了清韻書院。三年的時間裏,逐漸見證了榕樹下的沒落,很多好友相繼退出,到了現在很多人都了無音訊。
榕樹下起步之初,更像是一些“文青”聚集的“民刊”,以類似文學期刊的方式發表諸多中短篇小說,並舉辦“中篇小說大賽”。也就是說,榕樹下除了十幾個名人碼字外,最重要的就是一些文學社團的作者和寫手。榕樹下聲名鵲起,是因為旗下一眾70後作家帶來的影響力,但04年,這幫老馬,要麽轉紙媒,要麽搞影視劇去了,給網站留下的是一群慕名而來的80後文青。05年,作者和寫手的離開,文學社團的崩潰,榕樹下原創文學這塊也就日漸沒落。
袁秋華迴過頭來看這五年,相當於她的寫作爆發期,發過約百萬字的作品。每一種潮流都是大浪淘沙,不夠好的作品自然便關注量少,點擊率低,無轉載,鮮有鐵杆粉絲,沒市場,自然是撲街了。
當年在榕樹下寫的文章,由於自己沒有存檔,隨著網站的關閉,袁秋華原以為大部分都丟失了,沒想到五年後一天,文友通告說在一無名文學網站上發現了它的盜版。袁秋華要了網址,點進去,果真找到了,是短篇小說湘楚奇聞係列。
此係列取材於民間流傳的古今奇聞,兇宅鬼屋類故事,寫的是奇人異士,巫婆法師,天神地仙,收狐精,捉鼠怪,抓水鬼,降山妖,滅蛇魔。在表現形式上,既借鑒聊齋體的每章獨立成篇,又埋伏著筆記體的篇章貫通,最後整體呈現出湘風楚俗裏的奇趣怪事,深水密林間的禁忌尊諱。在敘事上,又采用懸疑,驚悚的筆法,一環又一環的謎團,催促著你閱讀,為了解開謎團,緩解恐慌,就會從頭看到尾。
她對它的定位,就是所謂的“廁所讀物”。精怪故事談嘛,作者像個野史說書人,但絕非子虛烏有的信口胡謅,也離不開絕妙的想象力,詳盡的細節描寫,深厚的文化底蘊,長久的見識積累,及糅合雜聞,虛構世界觀的能力,可也隻能說像趙本山的鄉村八點檔,很是接地氣。
大概對於一個作者而言,最重要的身外之物,就是已完成的作品,和尚未完成的“稿件”了,一旦損毀丟失,說心疼吐血都是輕描談寫,恐怕跳樓臥軌的心思都揮之不去,遷怒殺人甚至有可能幹得出來。取得聯係後,袁秋華沒有問罪之意,明說僥幸,反倒感謝她。文網創辦人——流浪的貓,是袁秋華在榕樹下的粉絲,追她的連載小說,看後寫論壇貼捧她。流浪的貓從北京迴到老家縣城,如今創辦了公益文學網,作者發文沒稿費,讀者閱覽不收錢,隻賺流量。
袁秋華拿當年在榕樹下頭條的文章,轉發到現在的文學網,不要說頭條,連首頁都進不去,連專題都不要。正如魯院主流評論家,傳統作家,在言論中所擔憂。網文中50萬字隻是起步、80萬字才是入門、兩三百萬字才“開局起步”的“超長篇”類型小說,已經形成網絡文學,新生產機製的一整套創作“明規則”與寫作“潛技能”,一個作品的點擊率、收藏量、“打賞”數,不僅與作者的收入和聲譽直接掛鉤,也成為評價作品的重要尺度,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似乎掌控著網絡寫作的“命門”。作者拚講故事的能力,拚想象力的能力,網絡大神的崛起,靠的是什麽?運氣,資本,人脈,以及個人的文學修養。網文的發展方向,越來越獵奇,越來越血腥,越來越暴力,越來越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