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冷槍冷炮打活靶
不能忘卻的197653 作者:行早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2022年,張藝謀導演的《狙擊手》在全國範圍內上映,一經上映之後,該片取得了廣泛的好評。而這部影片,也讓很多人了解到了現代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狙擊作戰——朝鮮戰場上的“冷槍冷炮運動”。
據初步統計,“冷槍冷炮運動”僅僅開展不過4個月(1952年5月至8月)的時間裏,誌願軍的神槍手、神炮手們就以各種冷槍冷炮殲滅了超過名美軍,其效果不亞於發動一次大規模戰役。
1951年秋冬,抗美援朝戰爭從敵我雙方從大開大合的運動戰,進入兩軍對壘的陣地戰階段。
誌願軍將士們為了應付這種全新的戰爭局麵,開始在山區構築新的防禦工事,最終他們建成了西起土城裏,東至海岸高城,全長250餘公裏的防禦工事。此時兩軍代表已經開始在板門店地區進行和談,因此不具備開展大規模戰鬥的條件。
誌願軍按照“零敲牛皮糖”“積小勝為大勝”的作戰原則,決定堅守現有戰線,以陣地戰為主,加強和鞏固陣地,大量消耗敵人,爭取戰爭的勝利結束。
對峙並不意味著和平,雙方依然使盡渾身解數為自己爭取談判籌碼。反映在戰場上,就是整條戰線上小規模的交火不斷發生。
在雙方進入陣地戰僵持之後,美軍為了壓製誌願軍的活動範圍,日常對誌願軍陣地展開炮火襲擊。這種長期對峙的陣地戰,對於誌願軍而言,在缺少火炮和武器裝備樣樣不如人的情況下,在陣地作戰中總是不占據優勢。
當時,美軍每個軍擁有70毫米以上口徑的火炮超過1400門,而誌願軍每個軍僅配備各類火炮198門。由於美軍物資補給十分充足,他們甚至用五倍於正常炮擊的彈藥量來轟擊誌願軍的陣地,這讓誌願軍戰士的活動受到了很大的限製,士氣也遭到了一定的打擊。
為了避免招致敵軍的火力打擊,以達到盡快完成坑道工事的目的,我軍指戰員甚至要求戰士們不準隨意開槍。而這種忍讓行為,讓敵軍的行為越發囂張。
當時,雙方陣地的平均距離在400至500米之間,最極端的時候,美軍甚至把陣地修築到了距離我軍隻有100多米的地方。用誌願軍戰士的話來形容就是:“對麵美國佬的眼睛是藍的還是黃的,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依仗著空中優勢和強大的火力,狂傲的美軍士兵,不僅在我軍陣地前修建警戒陣地,還經常走出碉堡曬太陽,甚至跑到兩軍陣地之間的河溝裏洗澡,態度極其囂張。
如果僅僅隻是做這些事情的話,其實性質也不算多嚴重,我軍也就忍了。但是美軍偏偏仗著自己的火力優勢,動不動就轟炸我軍陣地。敵軍火炮日夜不停地轟擊我方陣地,平均每天向我重點防禦區域發射超過2000發炮彈。敵軍的坦克更是肆無忌憚地開到前線陣地,隨意射擊。
肆無忌憚的美軍在陣地上吃喝玩樂,無所顧忌。但是我軍這邊,隻要戰士稍微露個頭,就會招致美軍的一通狂轟濫炸。但是因為禁止開槍的原因,我軍戰士也無法反擊美軍。
直到有一位名叫徐世禎的戰士打破了這道軍規。
在誌願軍與“聯合國”軍隊對峙的黃雞山附近,誌願軍的主陣地對麵是剛剛換防的英國軍隊,這些英軍士兵每天都在陣地麵前載歌載舞,有的時候甚至公然對著誌願軍的陣地作出挑釁行動。
有一天,40軍355團9連副連長徐世禎再也無法忍受美軍的持續騷擾。他決定公然違反“不能隨意開槍”的軍隊紀律,順手操起陣地旁邊一杆“水連珠”(誌願軍對莫辛-納甘步槍的愛稱)步槍,自己一個人一條槍,渾身塗滿了泥巴,悄悄的潛入了兩軍陣地的中間位置。
徐世禎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僅僅一天時間就消滅了整整7個敵人!
消息傳迴後方之後,全軍士氣大振!事後,徐世禎的這種做法反而得到了上級的鼓勵,徐世禎的行為也為我軍開創了一條全新的打法。
牛皮糖是以糯米和麥芽等為原材料製成的一種黏性很強的糖塊,大塊的牛皮糖往往有好幾斤重。吃的時候,人們都是先用錘子與鑿子把它敲成小糖塊,方便取用。早在1951年5月26日,中央就已經指示,在朝鮮要“零敲牛皮糖”,集中優勢兵力先打小規模的殲滅戰,由小規模殲滅戰逐漸過渡到大規模殲滅戰,積少成多,為我軍爭取談判籌碼。
雖說中央的指示早就已經下達了,可是五次戰役後敵軍已經不主動進攻我軍了,對麵又都是平原地形,我軍不占火力優勢的情況下,並沒有主動進攻敵軍。所以說麵對下達的指示,前線的指戰員們一直苦於沒有具體操作方法去執行落實。
徐世禎的這一通操作,為我軍的指戰員們打開了思路。沒過幾天,這項運動就普及到了所有駐守在陣地附近的誌願軍部隊。
從此以後,麵對敵人的挑釁,誌願軍前線部隊指戰員們,一邊積極構築和加固坑道工事,一邊組織連隊及以下的部隊,靈活采用伏擊、反伏擊、偷襲等戰術,擊殺敵方陣地上暴露的目標,有時甚至通過設置假目標,引誘敵軍上當。
1952年1月29日,誌願軍司令部向各兵團、各軍及炮兵部隊下達指示,要求在與敵軍對峙期間,指派值班的輕重機槍每日抓住時機,對敵方的小股力量和普通目標進行射擊。此外,對於單個目標,還應組織班級特等射手專門尋找並進行射擊,以最大程度地對敵方造成殺傷。
在敵軍火力占據優勢的情況下,誌願軍充分發揚了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打冷槍戰術,迅速集中射擊能手,利用簡易的機械瞄準具,狙擊敵軍前沿步兵。“冷槍冷炮殲敵運動”還有個名字叫“打活靶運動”,本質上是狙擊作戰運動,是指狙擊手以單槍或單炮隱蔽、突然、準確地射殺敵單個或小群目標的戰鬥行動。
人們所說的神槍手與神炮手,就是狙擊手。
其中,狙擊手在使用打冷槍方式殲敵時,一般用普通步槍或狙擊槍殲滅1000米以內的目標;狙擊手使用冷炮殲敵時,一般是使用輕型迫擊炮、無後坐力炮等武器裝備攻擊500米到3000米之間的敵方集群人員、工事、車輛與坦克等目標。
一般來說,狙擊手都需要專業的武器也專業的技能,但是這些東西當時我軍都是不具備的,我軍的“狙擊手”使用的大多都是著名的毛瑟m98k。
這一款狙擊步槍無疑是好武器,但是問題在於當時已經是五十年代了,毛瑟m98k都是十幾年前的東西了,和美軍比起來多少還是不占優勢。但是我軍的“冷槍冷炮運動”,絕對不僅僅隻是局限於狙擊手這一個兵種。
在誌願軍司令部的指示下,我軍的步兵,炮兵,勤雜人員甚至炊事員都被調動了起來。我軍在陣地前組織了大量的小班組作戰力量,主動尋求機會對敵軍的單個目標和小規模目標展開攻擊。攻擊的手法除了常見的狙擊槍之外,還能是輕重機槍,衝鋒槍,步槍手槍甚至火炮。
在實戰中,誌願軍官兵還嫻熟地使用冷槍冷炮協同作戰方式殲滅敵人。誌願軍前線部隊選拔出精英射手和炮手,組建狙擊小組或槍炮聯合狙擊小組,隱蔽於前沿陣地,或通過遊動方式頻繁更換陣地。
誌願軍的神槍手與神炮手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神炮手負責發冷炮把敵人從工事中轟出來,神槍手則用打冷槍方式,使用步槍、輕重機槍精準射殺暴露在敵軍前沿陣地的目標;或者神槍手用打冷槍方式把敵人驅趕到遠處後,神炮手則負責發冷炮,消滅敵人。
同時,神炮手們還利用直瞄火炮、火箭筒、無坐力炮,摧毀敵人的土木工事和固定的坦克發射點,並通過野炮、榴彈炮攻擊敵軍淺近縱深的小股目標,抓住有利時機消滅敵方有生力量。
就這樣,一場聲勢浩大的“冷槍冷炮”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一開始,敵人對這種情況並不在意,認為隻是短時間的偶然行為,不料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幾個月,冷槍冷炮運動非但沒有停止,反而越來越多的部隊、越來越多的兵種加入進來,各部隊越打越順手,越打越靈活,打出了精氣神,打出了新高度。
1952年初,駐守在“三八線”中段金化地區的誌願軍第26軍77師230團率先組織全團特等射手,發起了冷槍運動。230團的特等射手使用各種輕武器,展開了一場“打活靶”競賽,29發子彈成功擊斃或擊傷敵軍14人,致使對麵的敵人在數日內不敢露頭。
1952年1月29日,誌願軍總部將230團的經驗向所有前線部隊推廣:
在敵我對峙的局麵下,針對敵人的小股目標或一般目標,每日派輕重機槍尋找機會進行射擊,對於單個目標也應組織值班的特等射手專門尋求射擊目標,對敵軍造成大殺傷。
誌願軍的冷槍冷炮運動由此正式展開。在誌願軍的狙擊行動打擊下,敵軍整日躲藏在掩體中,連上廁所也不敢露麵,士氣跌至穀底。
一開始,美軍憑借其強大的火力優勢,往往我軍開一槍,對方就會迴擊十發炮彈。由於我方坑道設施尚未完善,炮擊時容易造成傷亡,導致新兵對炮火感到恐懼,害怕被炸,不敢輕舉妄動。我軍經常在白天遭受炮擊,晚上修複工事,士氣也因此受到較大打擊。
後來幹部就親自帶頭進行示範。
第15軍45師135團4連2排的副排長張萬春率領全排移動至狙擊陣地附近,安排戰士們在隱蔽且視野良好的位置觀戰,而他自己則開始了“表演”。
短短半天時間內,他就擊斃了四名美軍士兵。每當張萬春的槍聲響起,美軍便會瘋狂用12.7毫米重機槍進行掃射。然而,此時的張萬春早已悄然轉移到另一個狙擊陣地,躲避重機槍的火力,讓敵人的子彈無功而返。
第15軍45師135團2營無後坐力炮排的排長周濟成,連裝填手都不要,自己在戰壕內裝好炮彈後,突然起身就射。他靈活地在七個發射位之間來迴跳躍,隻用了40發炮彈,就成功摧毀了敵人的八座地堡、一門無後坐力炮和一挺重機槍,還擊中了敵方的彈藥庫。
新到陣地的一名戰士,因害怕美軍炮擊,起初不敢離開掩體。作為師傅的周濟成親自為他裝填炮彈,瞄準後讓徒弟扣動扳機,一炮便擊斃了5名美軍。此後,徒弟的信心大增,再也不畏懼美軍的進攻,甚至在一次戰鬥中,帶傷擊毀了一輛美軍坦克。
第15軍44師130團和131團因距離敵軍較遠,特地組織了狙擊小組,每天淩晨4點帶著幹糧出發,潛伏在美軍陣地附近,有的時候,一次齊射便能擊倒十幾名正在修築工事的美軍。
誌願軍第15軍135團1營1連機槍排排長,\"冷槍英雄\"鄒習祥,在駐守上甘嶺537.7北山陣地期間,用206發子彈擊斃203名敵人,成為美軍最為忌憚的中國狙擊手。
朝鮮戰爭打響後,中國人民誌願軍經過5次戰役後,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趕迴了“三八線”,1952年4月,在五聖山附近形成了對峙。五聖山是整個朝鮮中部最關鍵的防禦地段,是誌願軍不惜一切代價,都要守住的核心之地。
五聖山南邊的上甘嶺,是五聖山的最後一道屏障。
當時,鄒習祥所在的15軍135團1連,就駐守在上甘嶺537.7高地北山上,這裏距離聯軍駐守的南山前沿陣地不足百米。為了抵抗聯軍重武器的火力轟炸,誌願軍用鐵鍬、鎬頭挖了戰壕、地道等防禦工事,白天就被敵人摧毀了,就晚上再修複,如此循環。
幾次交鋒後,誌願軍雖打退了敵軍的進攻,但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連隊犧牲了幾批,連長和排長也都犧牲了好幾任。
期間,獵戶出身的鄒習祥,憑借其過硬的槍法和冷靜的作戰風格,在打死了不少聯軍士兵,榮立三等功後,被提拔成了機槍排排長。隨著戰爭的拉鋸,鄒習祥意識到這場對壘,可能短時間內不會結束。
但他不甘於一直被動防禦,於是他開始尋找機會主動出擊,挫挫聯軍的銳氣。
通過觀察,他發現對麵的聯軍,經常在陣地上摔跤嬉戲、席地野餐、喝酒抽煙,有時甚至對著北麵撒尿挑逗、口出惡言,肆意挑釁誌願軍。一日,鄒習祥視察敵軍動向時,看到敵軍陣地上來了8個人,其中一個軍官裝扮的人,正對著我軍的陣地指指點點。
鄒習祥心想機會來了,這一看就是個大官,殺了他,必能打擊聯軍的囂張氣焰。
想到這,他當即轉移到戰壕,拉杆上膛,瞄準扣機,槍聲響起,軍官應聲倒下。一擊得手後,鄒習祥馬上帶領地麵的戰士退守地道內,他知道敵人肯定不會善罷甘休的。果然,鄒習祥他們剛進入地道,陣地上就迎來了敵人好幾輪的炮火轟炸。
這一情況被135團前沿陣地觀察所知道後,觀察員立即上報了團部,團領導聽聞後,高興道:“打得好!繼續打下去。”當領導的表揚傳到鄒習祥耳中後,這極大地堅定了他用冷槍殺敵的決心。
這之後,聯軍的噩夢來了,隻要敢走到南麵高地,迎接他們的,隨時可能是一槍斃命!
鄒習祥成為了團裏有名的冷槍教官,經常被其他部隊請去傳授冷槍殺敵的經驗。他所率領的17名新戰士中,有13人成功取得了狙擊戰果,部分戰士甚至單槍匹馬擊斃了多名美軍。
自1952年夏到10月初,鄒習祥和戰友們共擊殺了3558名敵人,而鄒習祥個人的記錄是203名,其中包含了多名軍官。這樣堪稱恐怖的命中率,讓他成了聯軍口中“狙擊兵的神話”, 他駐守的537.7高地也被聯軍稱為“狙擊兵嶺”。
令人更為讚歎的是,他的狙擊小隊,全員無一傷亡。
鄒習祥被誌願軍授予了“二等功臣”和“冷槍英雄”的光榮稱號。
1952年9月,19歲的張桃芳隨誌願軍第24軍踏上了朝鮮戰場。1953年1月中旬,他進入了一線陣地,而這個陣地正是上甘嶺戰役中黃繼光英勇犧牲的597.9高地。張桃芳初次上陣,便表現出色,一鳴驚人。
當時他來到前線還不到四個月,年僅22歲。
在前線,老戰士們胸前掛滿的勳章讓他羨慕不已,於是他下定決心苦練射擊技巧。正值中國軍隊積極開展“殺敵百名狙擊手”活動,張桃芳熱情高漲,連長喊吃飯他都顧不上,一心撲在射擊台上。
1953年2月,張桃芳在短短18天裏,隻用225發子彈,就擊斃了70名敵人,幾乎每三發子彈就能擊倒一個敵人,平均每天消滅三至四人!
當時誌願軍對於戰果的統計極為嚴格,擊斃一個敵人必須至少有兩位旁證,且被擊中的敵人需要在地上躺滿十五分鍾,確認無法起身,才能算作擊斃。24軍軍長皮定均治軍嚴謹,對張桃芳的戰果始終抱有懷疑,甚至親自來到前線觀察,看看他是否誇大其詞。
恰巧此時,有兩名美國士兵正在爭吵,吵得忘乎所以,竟然互相扯著衣領從地堡吵到工事外,完全不顧誌願軍狙擊手的威脅。
張桃芳見狀,笑著對皮定均說:“我幫他們勸架吧。”話音剛落,隻見張桃芳端起槍快速瞄準,一扣扳機,其中一名美國兵便應聲倒地,另一名嚇得一骨碌就滾下了陡峭的山坡。皮定均目睹此景,喜不自禁,當場賞賜了張桃芳一雙大頭皮鞋。
這時,他才真正信服了張桃芳的戰績。
皮定均拍了拍張桃芳的肩膀,讚賞道:“幹得好,去狙擊手訓練隊再學幾招吧!”他慧眼識才,希望張桃芳能夠打破誌願軍單兵殺敵的新紀錄。而張桃芳也不負所望。
經過兩周的訓練,張桃芳的槍法技藝更上一層樓,迴到陣地後,僅用13天,便以212發子彈擊斃敵軍140名,平均每三發子彈就能擊斃兩人,相當於每天消滅一個敵軍班。
這一事跡刊登在24軍的《火線報》上,他的戰績讓所有戰士們心裏為之振奮,一時間竟在軍中掀起了一股“狙擊”熱潮,就連炊事班班長都開始時不時端起槍,閉上一隻眼,有模有樣的練習起來。
炊事班有個戰士叫龐子龍,他是給一線戰士送飯的,可每次送完飯看戰士們狙敵也不禁心癢,於是送完飯也跟著冷槍殲起敵來了。3個月下來,龐子龍斃敵54人,受到了上級的高度讚揚。
在張桃芳的激勵下,全班前後共擊斃敵軍760人,幾乎相當於兩個營的兵力。
由於出色的表現,他們班榮獲了集體三等功,九名戰士分別立下個人三等功。張桃芳和他的班不僅創造了誌願軍個人和班級殲敵的紀錄,他個人也憑借精湛的槍法,成為誌願軍中聞名遐邇的一級英雄,被譽為朝鮮戰場上的頭號殺手!
在597.9高地的這33天裏,張桃芳以436發子彈擊斃和打傷敵軍214人,平均2發子彈,擊斃一個敵人,創下了朝鮮前線我軍冷槍殺敵的最高紀錄。由於這一突出戰績,張桃芳被授予誌願軍總部特等功和“二級狙擊英雄”榮譽稱號,同時還獲得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頒發的一級國旗勳章。他曾使用的m1944莫辛-納甘步騎槍,如今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展出。
既然叫“冷槍冷炮運動”,那肯定就不會隻有槍沒有炮了。隻不過冷炮相比於冷槍,局限性還是比較高的。首先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火炮比較笨重,不宜快速轉移,容易招致敵軍的報複。
我軍的炮手們很快就想到了對付敵人的辦法,例如麵對不動的坦克,敵人的坦克手多半不在坦克裏,這個時候可以放開了打,先讓敵人不敢登上坦克。如果敵人就在坦克裏,那就在敵人可能活動的地點先校準試射,等到敵人出現的時候一擊致命。
而“冷槍冷炮運動”的最高境界,就是冷槍冷炮協同作戰。在當時的戰場上,我們的冷槍手門最頭疼的就是敵軍的地堡工事,隻要敵軍縮起來不露頭,那麽我軍必然是拿敵人沒辦法的。但是這些地堡能夠防得住槍,可是不一定防得住炮。
所以我軍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戰法,就是炮先打,敵軍的地堡一旦被擊中,裏麵的敵人往往就要脫離地堡的保護四散而逃,這個時候我軍的冷槍手們就有了充足的發揮空間,能夠輕鬆的消滅敵軍,兩相配合之下便達成了“冷槍冷炮運動”的最高境界。
在今天,我們往往忽視了冷炮運動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因為冷炮手們的戰績相對來說的確沒有那麽耀眼。可是在“冷槍冷炮運動”的後期,敵軍基本上都不敢露頭了,冷槍手們的戰果開始逐漸下降,這個時候是冷炮手們將敵軍逼出了地堡,有效的提升了“冷槍冷炮運動”的效果。
到了52年8月,炮兵也加入殲敵的行列,60迫機炮和無後坐力炮專門負責500米2000米距離上的敵人、工事、車輛以及坦克。16歲的神炮手唐章洪,一門60炮打得神出鬼沒。
自1951年4月隨部隊入朝參戰以來,第15軍45師135團炮手唐章洪,參與了上百次戰鬥,先後共擊敵620餘人,曾榮獲一次特等功、兩次一等功,是威震敵膽聞名全軍的“神炮手”,他也是誌願軍中個人殲敵數、立功次數最多者之一。
五次戰役結束以後,第15軍轉移至中線後方穀山地區整訓,清理整編。從1951年5月至10月,第15軍先後補入兵員多人,像唐章洪這樣一批勇敢又能吃苦的中江兵,最先進入到了這支勁旅,唐章洪被編入了第45師135團82追擊炮連1班,成為了一名炮手。
在炮兵技術訓練當中,唐章洪刻苦鑽研,在多次的軍事技能和實彈射擊考核當中成績均是優秀,被評為了“特等全能炮手”。在炮連主陣地,隻能對敵前沿陣地尋找目標,一時難以取得戰果,通過探索,他後來決定深入前沿陣地,在敵縱深尋找戰機。
唐章洪和大家認真開動腦筋,想出了許多機巧的打法,當時他們在448高地右側的一個小山包上的高地反斜麵設炮位,觀察哨設在高地山脊前端與炮位有交通溝相連,同時按預案在離炮位40米外的空曠處設置假炮位以誘惑敵人。
待到天亮時,由班長充當觀察哨,發現前方陽地村敵人正在搬運東西,唐章洪按事先測好的方位和射擊諸元,在發射前10秒拉掉了假炮位埋設的手榴彈引爆線,然後發射炮彈,以假掩真。
“打著了!打著了!唐章洪,再補一發!”
班長在觀察哨大喊,又一發炮彈裝進炮膛,唐章洪跑過去搶過班長的望遠鏡一瞧,敵人已經是亂作一團,很快抬走兩個人,跑了的不算,他們按規定記為斃傷敵人兩名。
至此,按預案大家趕緊收拾火炮,剛鑽進了防炮洞就聽到了敵人打來了一排排炮彈的爆炸聲,但敵人的炮彈全砸在了假炮位上,把地翻犁了一遍,唐章洪他們在防炮洞裏樂的很。
從此炮1班的積極性大增,不斷在537.7高地北山和448高地兩處遊動出擊,冷炮累積斃敵42名,把敵人打怕了,敵人的人、車都不敢在白天出來了。
唐章洪總結出“六快?四不打”口訣,即“觀察快、架炮快、瞄準快、修正快、發射快、撤退快、?太遠?不打、瞄不準不打、沒把握不打、算不好不打。”還獨創了多種戰術方法,將敵方的距離和方位標注在木牌上,敵人一旦現身,炮彈便精準地在其附近爆炸。他將這一戰術稱為“閑時準備忙時用”。
在冷槍冷炮運動中,他在65天內僅用73發炮彈就消滅了101名敵軍。
美軍被迫將陣地從山前轉移到山後,哨兵也躲在碉堡裏不敢露麵,誌願軍基本掌控了敵我陣地前沿的白天活動。戰士們開玩笑說,這是將美軍直接關進了“禁閉”。
與此同時,我軍陣地則完全解放,活動範圍大大擴展,行動更加便利。戰士們甚至在陣地附近開辟了菜地,九個月的時間裏,15軍的陣地上共收獲了172萬斤蔬菜。這極大改善了夥食,增強了士兵的營養,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後勤壓力。
誌願軍第15軍45師135團在駐守上甘嶺537.7陣地期間,九個月內共殲滅敵軍3558人,全軍總計殲敵人,其中冷槍擊斃的敵人占40%以上。他們打出的“狙擊兵嶺”和“狙擊棱線”成為朝鮮戰爭中最為響亮的地名之一,這兩個名字甚至被美國和南朝鮮的官方史籍沿用。美國還在1961年拍攝了電影《狙擊兵嶺》。
狙擊英雄張桃芳和神炮手唐章洪的英勇事跡,激勵了前線的每一支部隊,一時間湧現出大批的神槍手和神炮手。例如,張桃芳的同班戰友黃興海,就擊斃或重傷了超過百名敵人。
誌願軍中的一些神炮手不甘心被步兵戰友甩在後麵,扛著輕炮登上山頭,展開了世界軍史上從未見過的“遊動炮”射擊戰術。他們在山間四處遊動,發現目標後立即開炮,隨即迅速轉移陣地。經過七個月的戰鬥,這些炮手共殲滅了將近九千名敵軍。
其中一位名叫彭良義的19歲迫擊炮手,憑借86發炮彈擊斃了121名敵人,簡直將這項任務當作了個人的樂趣。每天清晨,他都會扛著炮登山,哪個敵軍不慎暴露目標,他立刻精準發射致命炮彈。
這位聰明的戰士不僅擅長消滅敵人,還費盡心思消耗敵軍的彈藥。他用厚厚的草灰蓋住手榴彈,彈弦係上一根長繩,打完一炮後,他遠遠地躲開,拉響手榴彈,引發爆炸,草灰漫天飛揚,不僅掩護了自己的炮位,還誘使敵軍炮兵還擊。
憑借這一招,他曾在一天之內擊斃18名敵軍,並消耗了敵軍400發大口徑炮彈。這可不是小數目,400發炮彈幾乎等同於“聯合國軍”一個8門火炮連的彈藥基數,需要十輛卡車才能運完。而一發大口徑炮彈的價值,遠遠超過了一兩黃金。
“冷槍冷炮運動”和“擠陣地活動”,使中國軍隊在僵持階段,徹底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聯合國軍”的士氣已經降到了穀底。一名投降的南朝鮮士兵透露:“我是新兵,老兵們告訴我,沒事就乖乖待在工事裏,不要隨便出去,誌願軍的冷槍非常準,瞄準你的頭,就絕不會打到脖子上。”
這種大範圍、低烈度的戰鬥方法,表麵上看起來戰果微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累積的戰果相當驚人。如12軍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裏,消耗子彈5843發,殲敵2506名,自己傷亡11人,敵我損失比達到228比1。
第15軍更厲害,在9個月的時間裏,冷槍殲敵8000多人,自己傷亡35人,敵我損失比達到驚人的569比1。15軍的一個連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裏,狙殺美軍第7師400餘人,其中的一個連被狙殺了大半,剩下的人全部患上了神經衰弱,最後不得不撤出陣地,交由韓二師防守。
冷槍冷炮運動中,在“三八線”長達200多公裏的陣地上,成百上千的誌願軍狙擊小組頻繁出擊,創造了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狙擊作戰。據不完全統計,從1952年5月至1953年7月,誌願軍通過冷槍冷炮運動共斃傷敵軍5.2萬餘人,敵我交換比高達1:570,這是現代戰爭狙擊史上的最高紀錄。我軍有效掌握了戰場主動權,鞏固了前沿陣地。
單從殲敵人數上看,超過了前四次戰役的單場殲敵人數,相當於一二或三四兩次戰役的總和,和第五次戰役相當。最關鍵的是,己方傷亡極小,彈藥消耗極少。
範弗裏特有種時間倒流的感覺,一切都好像迴到了三十五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戰場,帶刺鐵絲網、地雷和一連串複雜的塹壕組成的縱深陣地,由炮兵和迫擊炮構成的火力組織,偵察、巡邏和襲擊……
這位美國將軍內心焦慮不安。前線除了時不時爆發的小規模攻防戰,和每日被中國狙擊手冷槍冷炮打擊帶來的傷亡外,整條戰線陷入了無所進展的對峙之中,士兵的士氣也在不斷下滑,更讓他無法釋懷的是愛子的血海深仇。
範弗裏特多次提出要發起進攻,認為隻有通過戰爭才能給軍隊帶來活力。“粗手杖作戰”“歸鄉作戰”“筷子十六號作戰”“筷子六號作戰”,他接連製定了多個作戰計劃,,先被李奇微、後被克拉克一遍又一遍打了迴去。
並不是李奇微和克拉克不想打,而是他們看得比範弗裏特更遠。他們十分清楚,中朝軍隊的陣地已難以輕易突破,貿然進攻不僅無法占到便宜,還無法在板門店的談判桌上施加有效壓力,最終隻會徒增傷亡,毫無收益。
自1951年11月起,雙方的激烈對峙持續蔓延,直至1952年7月。而此時,板門店的談判會場也陷入了整個談判過程中最為嚴重的僵局。
據初步統計,“冷槍冷炮運動”僅僅開展不過4個月(1952年5月至8月)的時間裏,誌願軍的神槍手、神炮手們就以各種冷槍冷炮殲滅了超過名美軍,其效果不亞於發動一次大規模戰役。
1951年秋冬,抗美援朝戰爭從敵我雙方從大開大合的運動戰,進入兩軍對壘的陣地戰階段。
誌願軍將士們為了應付這種全新的戰爭局麵,開始在山區構築新的防禦工事,最終他們建成了西起土城裏,東至海岸高城,全長250餘公裏的防禦工事。此時兩軍代表已經開始在板門店地區進行和談,因此不具備開展大規模戰鬥的條件。
誌願軍按照“零敲牛皮糖”“積小勝為大勝”的作戰原則,決定堅守現有戰線,以陣地戰為主,加強和鞏固陣地,大量消耗敵人,爭取戰爭的勝利結束。
對峙並不意味著和平,雙方依然使盡渾身解數為自己爭取談判籌碼。反映在戰場上,就是整條戰線上小規模的交火不斷發生。
在雙方進入陣地戰僵持之後,美軍為了壓製誌願軍的活動範圍,日常對誌願軍陣地展開炮火襲擊。這種長期對峙的陣地戰,對於誌願軍而言,在缺少火炮和武器裝備樣樣不如人的情況下,在陣地作戰中總是不占據優勢。
當時,美軍每個軍擁有70毫米以上口徑的火炮超過1400門,而誌願軍每個軍僅配備各類火炮198門。由於美軍物資補給十分充足,他們甚至用五倍於正常炮擊的彈藥量來轟擊誌願軍的陣地,這讓誌願軍戰士的活動受到了很大的限製,士氣也遭到了一定的打擊。
為了避免招致敵軍的火力打擊,以達到盡快完成坑道工事的目的,我軍指戰員甚至要求戰士們不準隨意開槍。而這種忍讓行為,讓敵軍的行為越發囂張。
當時,雙方陣地的平均距離在400至500米之間,最極端的時候,美軍甚至把陣地修築到了距離我軍隻有100多米的地方。用誌願軍戰士的話來形容就是:“對麵美國佬的眼睛是藍的還是黃的,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依仗著空中優勢和強大的火力,狂傲的美軍士兵,不僅在我軍陣地前修建警戒陣地,還經常走出碉堡曬太陽,甚至跑到兩軍陣地之間的河溝裏洗澡,態度極其囂張。
如果僅僅隻是做這些事情的話,其實性質也不算多嚴重,我軍也就忍了。但是美軍偏偏仗著自己的火力優勢,動不動就轟炸我軍陣地。敵軍火炮日夜不停地轟擊我方陣地,平均每天向我重點防禦區域發射超過2000發炮彈。敵軍的坦克更是肆無忌憚地開到前線陣地,隨意射擊。
肆無忌憚的美軍在陣地上吃喝玩樂,無所顧忌。但是我軍這邊,隻要戰士稍微露個頭,就會招致美軍的一通狂轟濫炸。但是因為禁止開槍的原因,我軍戰士也無法反擊美軍。
直到有一位名叫徐世禎的戰士打破了這道軍規。
在誌願軍與“聯合國”軍隊對峙的黃雞山附近,誌願軍的主陣地對麵是剛剛換防的英國軍隊,這些英軍士兵每天都在陣地麵前載歌載舞,有的時候甚至公然對著誌願軍的陣地作出挑釁行動。
有一天,40軍355團9連副連長徐世禎再也無法忍受美軍的持續騷擾。他決定公然違反“不能隨意開槍”的軍隊紀律,順手操起陣地旁邊一杆“水連珠”(誌願軍對莫辛-納甘步槍的愛稱)步槍,自己一個人一條槍,渾身塗滿了泥巴,悄悄的潛入了兩軍陣地的中間位置。
徐世禎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僅僅一天時間就消滅了整整7個敵人!
消息傳迴後方之後,全軍士氣大振!事後,徐世禎的這種做法反而得到了上級的鼓勵,徐世禎的行為也為我軍開創了一條全新的打法。
牛皮糖是以糯米和麥芽等為原材料製成的一種黏性很強的糖塊,大塊的牛皮糖往往有好幾斤重。吃的時候,人們都是先用錘子與鑿子把它敲成小糖塊,方便取用。早在1951年5月26日,中央就已經指示,在朝鮮要“零敲牛皮糖”,集中優勢兵力先打小規模的殲滅戰,由小規模殲滅戰逐漸過渡到大規模殲滅戰,積少成多,為我軍爭取談判籌碼。
雖說中央的指示早就已經下達了,可是五次戰役後敵軍已經不主動進攻我軍了,對麵又都是平原地形,我軍不占火力優勢的情況下,並沒有主動進攻敵軍。所以說麵對下達的指示,前線的指戰員們一直苦於沒有具體操作方法去執行落實。
徐世禎的這一通操作,為我軍的指戰員們打開了思路。沒過幾天,這項運動就普及到了所有駐守在陣地附近的誌願軍部隊。
從此以後,麵對敵人的挑釁,誌願軍前線部隊指戰員們,一邊積極構築和加固坑道工事,一邊組織連隊及以下的部隊,靈活采用伏擊、反伏擊、偷襲等戰術,擊殺敵方陣地上暴露的目標,有時甚至通過設置假目標,引誘敵軍上當。
1952年1月29日,誌願軍司令部向各兵團、各軍及炮兵部隊下達指示,要求在與敵軍對峙期間,指派值班的輕重機槍每日抓住時機,對敵方的小股力量和普通目標進行射擊。此外,對於單個目標,還應組織班級特等射手專門尋找並進行射擊,以最大程度地對敵方造成殺傷。
在敵軍火力占據優勢的情況下,誌願軍充分發揚了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打冷槍戰術,迅速集中射擊能手,利用簡易的機械瞄準具,狙擊敵軍前沿步兵。“冷槍冷炮殲敵運動”還有個名字叫“打活靶運動”,本質上是狙擊作戰運動,是指狙擊手以單槍或單炮隱蔽、突然、準確地射殺敵單個或小群目標的戰鬥行動。
人們所說的神槍手與神炮手,就是狙擊手。
其中,狙擊手在使用打冷槍方式殲敵時,一般用普通步槍或狙擊槍殲滅1000米以內的目標;狙擊手使用冷炮殲敵時,一般是使用輕型迫擊炮、無後坐力炮等武器裝備攻擊500米到3000米之間的敵方集群人員、工事、車輛與坦克等目標。
一般來說,狙擊手都需要專業的武器也專業的技能,但是這些東西當時我軍都是不具備的,我軍的“狙擊手”使用的大多都是著名的毛瑟m98k。
這一款狙擊步槍無疑是好武器,但是問題在於當時已經是五十年代了,毛瑟m98k都是十幾年前的東西了,和美軍比起來多少還是不占優勢。但是我軍的“冷槍冷炮運動”,絕對不僅僅隻是局限於狙擊手這一個兵種。
在誌願軍司令部的指示下,我軍的步兵,炮兵,勤雜人員甚至炊事員都被調動了起來。我軍在陣地前組織了大量的小班組作戰力量,主動尋求機會對敵軍的單個目標和小規模目標展開攻擊。攻擊的手法除了常見的狙擊槍之外,還能是輕重機槍,衝鋒槍,步槍手槍甚至火炮。
在實戰中,誌願軍官兵還嫻熟地使用冷槍冷炮協同作戰方式殲滅敵人。誌願軍前線部隊選拔出精英射手和炮手,組建狙擊小組或槍炮聯合狙擊小組,隱蔽於前沿陣地,或通過遊動方式頻繁更換陣地。
誌願軍的神槍手與神炮手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神炮手負責發冷炮把敵人從工事中轟出來,神槍手則用打冷槍方式,使用步槍、輕重機槍精準射殺暴露在敵軍前沿陣地的目標;或者神槍手用打冷槍方式把敵人驅趕到遠處後,神炮手則負責發冷炮,消滅敵人。
同時,神炮手們還利用直瞄火炮、火箭筒、無坐力炮,摧毀敵人的土木工事和固定的坦克發射點,並通過野炮、榴彈炮攻擊敵軍淺近縱深的小股目標,抓住有利時機消滅敵方有生力量。
就這樣,一場聲勢浩大的“冷槍冷炮”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一開始,敵人對這種情況並不在意,認為隻是短時間的偶然行為,不料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幾個月,冷槍冷炮運動非但沒有停止,反而越來越多的部隊、越來越多的兵種加入進來,各部隊越打越順手,越打越靈活,打出了精氣神,打出了新高度。
1952年初,駐守在“三八線”中段金化地區的誌願軍第26軍77師230團率先組織全團特等射手,發起了冷槍運動。230團的特等射手使用各種輕武器,展開了一場“打活靶”競賽,29發子彈成功擊斃或擊傷敵軍14人,致使對麵的敵人在數日內不敢露頭。
1952年1月29日,誌願軍總部將230團的經驗向所有前線部隊推廣:
在敵我對峙的局麵下,針對敵人的小股目標或一般目標,每日派輕重機槍尋找機會進行射擊,對於單個目標也應組織值班的特等射手專門尋求射擊目標,對敵軍造成大殺傷。
誌願軍的冷槍冷炮運動由此正式展開。在誌願軍的狙擊行動打擊下,敵軍整日躲藏在掩體中,連上廁所也不敢露麵,士氣跌至穀底。
一開始,美軍憑借其強大的火力優勢,往往我軍開一槍,對方就會迴擊十發炮彈。由於我方坑道設施尚未完善,炮擊時容易造成傷亡,導致新兵對炮火感到恐懼,害怕被炸,不敢輕舉妄動。我軍經常在白天遭受炮擊,晚上修複工事,士氣也因此受到較大打擊。
後來幹部就親自帶頭進行示範。
第15軍45師135團4連2排的副排長張萬春率領全排移動至狙擊陣地附近,安排戰士們在隱蔽且視野良好的位置觀戰,而他自己則開始了“表演”。
短短半天時間內,他就擊斃了四名美軍士兵。每當張萬春的槍聲響起,美軍便會瘋狂用12.7毫米重機槍進行掃射。然而,此時的張萬春早已悄然轉移到另一個狙擊陣地,躲避重機槍的火力,讓敵人的子彈無功而返。
第15軍45師135團2營無後坐力炮排的排長周濟成,連裝填手都不要,自己在戰壕內裝好炮彈後,突然起身就射。他靈活地在七個發射位之間來迴跳躍,隻用了40發炮彈,就成功摧毀了敵人的八座地堡、一門無後坐力炮和一挺重機槍,還擊中了敵方的彈藥庫。
新到陣地的一名戰士,因害怕美軍炮擊,起初不敢離開掩體。作為師傅的周濟成親自為他裝填炮彈,瞄準後讓徒弟扣動扳機,一炮便擊斃了5名美軍。此後,徒弟的信心大增,再也不畏懼美軍的進攻,甚至在一次戰鬥中,帶傷擊毀了一輛美軍坦克。
第15軍44師130團和131團因距離敵軍較遠,特地組織了狙擊小組,每天淩晨4點帶著幹糧出發,潛伏在美軍陣地附近,有的時候,一次齊射便能擊倒十幾名正在修築工事的美軍。
誌願軍第15軍135團1營1連機槍排排長,\"冷槍英雄\"鄒習祥,在駐守上甘嶺537.7北山陣地期間,用206發子彈擊斃203名敵人,成為美軍最為忌憚的中國狙擊手。
朝鮮戰爭打響後,中國人民誌願軍經過5次戰役後,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趕迴了“三八線”,1952年4月,在五聖山附近形成了對峙。五聖山是整個朝鮮中部最關鍵的防禦地段,是誌願軍不惜一切代價,都要守住的核心之地。
五聖山南邊的上甘嶺,是五聖山的最後一道屏障。
當時,鄒習祥所在的15軍135團1連,就駐守在上甘嶺537.7高地北山上,這裏距離聯軍駐守的南山前沿陣地不足百米。為了抵抗聯軍重武器的火力轟炸,誌願軍用鐵鍬、鎬頭挖了戰壕、地道等防禦工事,白天就被敵人摧毀了,就晚上再修複,如此循環。
幾次交鋒後,誌願軍雖打退了敵軍的進攻,但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連隊犧牲了幾批,連長和排長也都犧牲了好幾任。
期間,獵戶出身的鄒習祥,憑借其過硬的槍法和冷靜的作戰風格,在打死了不少聯軍士兵,榮立三等功後,被提拔成了機槍排排長。隨著戰爭的拉鋸,鄒習祥意識到這場對壘,可能短時間內不會結束。
但他不甘於一直被動防禦,於是他開始尋找機會主動出擊,挫挫聯軍的銳氣。
通過觀察,他發現對麵的聯軍,經常在陣地上摔跤嬉戲、席地野餐、喝酒抽煙,有時甚至對著北麵撒尿挑逗、口出惡言,肆意挑釁誌願軍。一日,鄒習祥視察敵軍動向時,看到敵軍陣地上來了8個人,其中一個軍官裝扮的人,正對著我軍的陣地指指點點。
鄒習祥心想機會來了,這一看就是個大官,殺了他,必能打擊聯軍的囂張氣焰。
想到這,他當即轉移到戰壕,拉杆上膛,瞄準扣機,槍聲響起,軍官應聲倒下。一擊得手後,鄒習祥馬上帶領地麵的戰士退守地道內,他知道敵人肯定不會善罷甘休的。果然,鄒習祥他們剛進入地道,陣地上就迎來了敵人好幾輪的炮火轟炸。
這一情況被135團前沿陣地觀察所知道後,觀察員立即上報了團部,團領導聽聞後,高興道:“打得好!繼續打下去。”當領導的表揚傳到鄒習祥耳中後,這極大地堅定了他用冷槍殺敵的決心。
這之後,聯軍的噩夢來了,隻要敢走到南麵高地,迎接他們的,隨時可能是一槍斃命!
鄒習祥成為了團裏有名的冷槍教官,經常被其他部隊請去傳授冷槍殺敵的經驗。他所率領的17名新戰士中,有13人成功取得了狙擊戰果,部分戰士甚至單槍匹馬擊斃了多名美軍。
自1952年夏到10月初,鄒習祥和戰友們共擊殺了3558名敵人,而鄒習祥個人的記錄是203名,其中包含了多名軍官。這樣堪稱恐怖的命中率,讓他成了聯軍口中“狙擊兵的神話”, 他駐守的537.7高地也被聯軍稱為“狙擊兵嶺”。
令人更為讚歎的是,他的狙擊小隊,全員無一傷亡。
鄒習祥被誌願軍授予了“二等功臣”和“冷槍英雄”的光榮稱號。
1952年9月,19歲的張桃芳隨誌願軍第24軍踏上了朝鮮戰場。1953年1月中旬,他進入了一線陣地,而這個陣地正是上甘嶺戰役中黃繼光英勇犧牲的597.9高地。張桃芳初次上陣,便表現出色,一鳴驚人。
當時他來到前線還不到四個月,年僅22歲。
在前線,老戰士們胸前掛滿的勳章讓他羨慕不已,於是他下定決心苦練射擊技巧。正值中國軍隊積極開展“殺敵百名狙擊手”活動,張桃芳熱情高漲,連長喊吃飯他都顧不上,一心撲在射擊台上。
1953年2月,張桃芳在短短18天裏,隻用225發子彈,就擊斃了70名敵人,幾乎每三發子彈就能擊倒一個敵人,平均每天消滅三至四人!
當時誌願軍對於戰果的統計極為嚴格,擊斃一個敵人必須至少有兩位旁證,且被擊中的敵人需要在地上躺滿十五分鍾,確認無法起身,才能算作擊斃。24軍軍長皮定均治軍嚴謹,對張桃芳的戰果始終抱有懷疑,甚至親自來到前線觀察,看看他是否誇大其詞。
恰巧此時,有兩名美國士兵正在爭吵,吵得忘乎所以,竟然互相扯著衣領從地堡吵到工事外,完全不顧誌願軍狙擊手的威脅。
張桃芳見狀,笑著對皮定均說:“我幫他們勸架吧。”話音剛落,隻見張桃芳端起槍快速瞄準,一扣扳機,其中一名美國兵便應聲倒地,另一名嚇得一骨碌就滾下了陡峭的山坡。皮定均目睹此景,喜不自禁,當場賞賜了張桃芳一雙大頭皮鞋。
這時,他才真正信服了張桃芳的戰績。
皮定均拍了拍張桃芳的肩膀,讚賞道:“幹得好,去狙擊手訓練隊再學幾招吧!”他慧眼識才,希望張桃芳能夠打破誌願軍單兵殺敵的新紀錄。而張桃芳也不負所望。
經過兩周的訓練,張桃芳的槍法技藝更上一層樓,迴到陣地後,僅用13天,便以212發子彈擊斃敵軍140名,平均每三發子彈就能擊斃兩人,相當於每天消滅一個敵軍班。
這一事跡刊登在24軍的《火線報》上,他的戰績讓所有戰士們心裏為之振奮,一時間竟在軍中掀起了一股“狙擊”熱潮,就連炊事班班長都開始時不時端起槍,閉上一隻眼,有模有樣的練習起來。
炊事班有個戰士叫龐子龍,他是給一線戰士送飯的,可每次送完飯看戰士們狙敵也不禁心癢,於是送完飯也跟著冷槍殲起敵來了。3個月下來,龐子龍斃敵54人,受到了上級的高度讚揚。
在張桃芳的激勵下,全班前後共擊斃敵軍760人,幾乎相當於兩個營的兵力。
由於出色的表現,他們班榮獲了集體三等功,九名戰士分別立下個人三等功。張桃芳和他的班不僅創造了誌願軍個人和班級殲敵的紀錄,他個人也憑借精湛的槍法,成為誌願軍中聞名遐邇的一級英雄,被譽為朝鮮戰場上的頭號殺手!
在597.9高地的這33天裏,張桃芳以436發子彈擊斃和打傷敵軍214人,平均2發子彈,擊斃一個敵人,創下了朝鮮前線我軍冷槍殺敵的最高紀錄。由於這一突出戰績,張桃芳被授予誌願軍總部特等功和“二級狙擊英雄”榮譽稱號,同時還獲得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頒發的一級國旗勳章。他曾使用的m1944莫辛-納甘步騎槍,如今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展出。
既然叫“冷槍冷炮運動”,那肯定就不會隻有槍沒有炮了。隻不過冷炮相比於冷槍,局限性還是比較高的。首先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火炮比較笨重,不宜快速轉移,容易招致敵軍的報複。
我軍的炮手們很快就想到了對付敵人的辦法,例如麵對不動的坦克,敵人的坦克手多半不在坦克裏,這個時候可以放開了打,先讓敵人不敢登上坦克。如果敵人就在坦克裏,那就在敵人可能活動的地點先校準試射,等到敵人出現的時候一擊致命。
而“冷槍冷炮運動”的最高境界,就是冷槍冷炮協同作戰。在當時的戰場上,我們的冷槍手門最頭疼的就是敵軍的地堡工事,隻要敵軍縮起來不露頭,那麽我軍必然是拿敵人沒辦法的。但是這些地堡能夠防得住槍,可是不一定防得住炮。
所以我軍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戰法,就是炮先打,敵軍的地堡一旦被擊中,裏麵的敵人往往就要脫離地堡的保護四散而逃,這個時候我軍的冷槍手們就有了充足的發揮空間,能夠輕鬆的消滅敵軍,兩相配合之下便達成了“冷槍冷炮運動”的最高境界。
在今天,我們往往忽視了冷炮運動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因為冷炮手們的戰績相對來說的確沒有那麽耀眼。可是在“冷槍冷炮運動”的後期,敵軍基本上都不敢露頭了,冷槍手們的戰果開始逐漸下降,這個時候是冷炮手們將敵軍逼出了地堡,有效的提升了“冷槍冷炮運動”的效果。
到了52年8月,炮兵也加入殲敵的行列,60迫機炮和無後坐力炮專門負責500米2000米距離上的敵人、工事、車輛以及坦克。16歲的神炮手唐章洪,一門60炮打得神出鬼沒。
自1951年4月隨部隊入朝參戰以來,第15軍45師135團炮手唐章洪,參與了上百次戰鬥,先後共擊敵620餘人,曾榮獲一次特等功、兩次一等功,是威震敵膽聞名全軍的“神炮手”,他也是誌願軍中個人殲敵數、立功次數最多者之一。
五次戰役結束以後,第15軍轉移至中線後方穀山地區整訓,清理整編。從1951年5月至10月,第15軍先後補入兵員多人,像唐章洪這樣一批勇敢又能吃苦的中江兵,最先進入到了這支勁旅,唐章洪被編入了第45師135團82追擊炮連1班,成為了一名炮手。
在炮兵技術訓練當中,唐章洪刻苦鑽研,在多次的軍事技能和實彈射擊考核當中成績均是優秀,被評為了“特等全能炮手”。在炮連主陣地,隻能對敵前沿陣地尋找目標,一時難以取得戰果,通過探索,他後來決定深入前沿陣地,在敵縱深尋找戰機。
唐章洪和大家認真開動腦筋,想出了許多機巧的打法,當時他們在448高地右側的一個小山包上的高地反斜麵設炮位,觀察哨設在高地山脊前端與炮位有交通溝相連,同時按預案在離炮位40米外的空曠處設置假炮位以誘惑敵人。
待到天亮時,由班長充當觀察哨,發現前方陽地村敵人正在搬運東西,唐章洪按事先測好的方位和射擊諸元,在發射前10秒拉掉了假炮位埋設的手榴彈引爆線,然後發射炮彈,以假掩真。
“打著了!打著了!唐章洪,再補一發!”
班長在觀察哨大喊,又一發炮彈裝進炮膛,唐章洪跑過去搶過班長的望遠鏡一瞧,敵人已經是亂作一團,很快抬走兩個人,跑了的不算,他們按規定記為斃傷敵人兩名。
至此,按預案大家趕緊收拾火炮,剛鑽進了防炮洞就聽到了敵人打來了一排排炮彈的爆炸聲,但敵人的炮彈全砸在了假炮位上,把地翻犁了一遍,唐章洪他們在防炮洞裏樂的很。
從此炮1班的積極性大增,不斷在537.7高地北山和448高地兩處遊動出擊,冷炮累積斃敵42名,把敵人打怕了,敵人的人、車都不敢在白天出來了。
唐章洪總結出“六快?四不打”口訣,即“觀察快、架炮快、瞄準快、修正快、發射快、撤退快、?太遠?不打、瞄不準不打、沒把握不打、算不好不打。”還獨創了多種戰術方法,將敵方的距離和方位標注在木牌上,敵人一旦現身,炮彈便精準地在其附近爆炸。他將這一戰術稱為“閑時準備忙時用”。
在冷槍冷炮運動中,他在65天內僅用73發炮彈就消滅了101名敵軍。
美軍被迫將陣地從山前轉移到山後,哨兵也躲在碉堡裏不敢露麵,誌願軍基本掌控了敵我陣地前沿的白天活動。戰士們開玩笑說,這是將美軍直接關進了“禁閉”。
與此同時,我軍陣地則完全解放,活動範圍大大擴展,行動更加便利。戰士們甚至在陣地附近開辟了菜地,九個月的時間裏,15軍的陣地上共收獲了172萬斤蔬菜。這極大改善了夥食,增強了士兵的營養,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後勤壓力。
誌願軍第15軍45師135團在駐守上甘嶺537.7陣地期間,九個月內共殲滅敵軍3558人,全軍總計殲敵人,其中冷槍擊斃的敵人占40%以上。他們打出的“狙擊兵嶺”和“狙擊棱線”成為朝鮮戰爭中最為響亮的地名之一,這兩個名字甚至被美國和南朝鮮的官方史籍沿用。美國還在1961年拍攝了電影《狙擊兵嶺》。
狙擊英雄張桃芳和神炮手唐章洪的英勇事跡,激勵了前線的每一支部隊,一時間湧現出大批的神槍手和神炮手。例如,張桃芳的同班戰友黃興海,就擊斃或重傷了超過百名敵人。
誌願軍中的一些神炮手不甘心被步兵戰友甩在後麵,扛著輕炮登上山頭,展開了世界軍史上從未見過的“遊動炮”射擊戰術。他們在山間四處遊動,發現目標後立即開炮,隨即迅速轉移陣地。經過七個月的戰鬥,這些炮手共殲滅了將近九千名敵軍。
其中一位名叫彭良義的19歲迫擊炮手,憑借86發炮彈擊斃了121名敵人,簡直將這項任務當作了個人的樂趣。每天清晨,他都會扛著炮登山,哪個敵軍不慎暴露目標,他立刻精準發射致命炮彈。
這位聰明的戰士不僅擅長消滅敵人,還費盡心思消耗敵軍的彈藥。他用厚厚的草灰蓋住手榴彈,彈弦係上一根長繩,打完一炮後,他遠遠地躲開,拉響手榴彈,引發爆炸,草灰漫天飛揚,不僅掩護了自己的炮位,還誘使敵軍炮兵還擊。
憑借這一招,他曾在一天之內擊斃18名敵軍,並消耗了敵軍400發大口徑炮彈。這可不是小數目,400發炮彈幾乎等同於“聯合國軍”一個8門火炮連的彈藥基數,需要十輛卡車才能運完。而一發大口徑炮彈的價值,遠遠超過了一兩黃金。
“冷槍冷炮運動”和“擠陣地活動”,使中國軍隊在僵持階段,徹底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聯合國軍”的士氣已經降到了穀底。一名投降的南朝鮮士兵透露:“我是新兵,老兵們告訴我,沒事就乖乖待在工事裏,不要隨便出去,誌願軍的冷槍非常準,瞄準你的頭,就絕不會打到脖子上。”
這種大範圍、低烈度的戰鬥方法,表麵上看起來戰果微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累積的戰果相當驚人。如12軍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裏,消耗子彈5843發,殲敵2506名,自己傷亡11人,敵我損失比達到228比1。
第15軍更厲害,在9個月的時間裏,冷槍殲敵8000多人,自己傷亡35人,敵我損失比達到驚人的569比1。15軍的一個連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裏,狙殺美軍第7師400餘人,其中的一個連被狙殺了大半,剩下的人全部患上了神經衰弱,最後不得不撤出陣地,交由韓二師防守。
冷槍冷炮運動中,在“三八線”長達200多公裏的陣地上,成百上千的誌願軍狙擊小組頻繁出擊,創造了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狙擊作戰。據不完全統計,從1952年5月至1953年7月,誌願軍通過冷槍冷炮運動共斃傷敵軍5.2萬餘人,敵我交換比高達1:570,這是現代戰爭狙擊史上的最高紀錄。我軍有效掌握了戰場主動權,鞏固了前沿陣地。
單從殲敵人數上看,超過了前四次戰役的單場殲敵人數,相當於一二或三四兩次戰役的總和,和第五次戰役相當。最關鍵的是,己方傷亡極小,彈藥消耗極少。
範弗裏特有種時間倒流的感覺,一切都好像迴到了三十五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戰場,帶刺鐵絲網、地雷和一連串複雜的塹壕組成的縱深陣地,由炮兵和迫擊炮構成的火力組織,偵察、巡邏和襲擊……
這位美國將軍內心焦慮不安。前線除了時不時爆發的小規模攻防戰,和每日被中國狙擊手冷槍冷炮打擊帶來的傷亡外,整條戰線陷入了無所進展的對峙之中,士兵的士氣也在不斷下滑,更讓他無法釋懷的是愛子的血海深仇。
範弗裏特多次提出要發起進攻,認為隻有通過戰爭才能給軍隊帶來活力。“粗手杖作戰”“歸鄉作戰”“筷子十六號作戰”“筷子六號作戰”,他接連製定了多個作戰計劃,,先被李奇微、後被克拉克一遍又一遍打了迴去。
並不是李奇微和克拉克不想打,而是他們看得比範弗裏特更遠。他們十分清楚,中朝軍隊的陣地已難以輕易突破,貿然進攻不僅無法占到便宜,還無法在板門店的談判桌上施加有效壓力,最終隻會徒增傷亡,毫無收益。
自1951年11月起,雙方的激烈對峙持續蔓延,直至1952年7月。而此時,板門店的談判會場也陷入了整個談判過程中最為嚴重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