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邊打邊談新常態
不能忘卻的197653 作者:行早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國人民誌願軍從1950年10月入朝參戰以來,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連續進行了五次較量。到1951年6月上旬,把“聯合國軍”阻擋在了三八線附近,戰線穩定下來。
這期間,戰爭雙方為了取得戰場上的有利形勢,都在不斷的投入。到1951年6月,雙方戰場上的軍事力量,都有了較大的增長。
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這邊,總兵力由41萬餘人增加到112萬餘人,其中誌願軍由30萬增加到77萬,人民軍由11萬增加到34萬,總共有誌願軍14個軍、10個炮兵師(含高炮師)、2個坦克團及其他勤務保障部隊,人民軍7個軍團。
誌願軍各軍沒有坦克和裝甲車編製,2個坦克團共有坦克80輛,剛剛入朝,還沒有來得及參戰。
共有輕迫擊炮(包括火箭筒)以上火炮8500百餘門。
人民軍也沒有裝甲車編製,有1個坦克師約100輛坦克,輕迫擊炮以上火炮約2500餘門。
蘇聯空軍投入了2個殲擊機航空兵師,共120架飛機,從1951年第2季度開始,掩護清川江以北地區鐵路運輸,另人民軍有1個航空兵師約40架飛機參加作戰,誌願軍隻有1個殲擊機航空兵師,在蘇聯空軍的帶領下完成了實戰練習,尚未正式參戰。
誌願軍和人民軍沒有海軍參戰。
“聯合國軍”方麵,總兵力由42萬增加到69萬,其中地麵部隊總共有美軍7個師和1個空降團、南朝鮮軍10個師和1個海軍陸戰團、英軍兩個旅、加拿大和土耳其各一個旅,以及其他國家的部隊共55.4萬餘人。
其中美軍25.3萬餘人,另有1.2萬餘南朝鮮人在美軍部隊中服役,南朝鮮軍26萬餘人,英、法等其他“聯合國軍”2.8萬餘人。
“聯合國軍”部隊的坦克由880餘輛增加到1130餘輛,輕迫擊炮以上火炮由2820餘門增加到3720餘門,另有裝甲車490餘輛,3.5英寸口徑火箭筒7080餘具。
“聯合國軍”空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航空兵和艦載航空兵,由20個大隊另數個中隊增加到23個大隊,另8個中隊,飛機由1200餘架增加到1700餘架,其中屬於第5航空隊指揮的戰鬥轟炸機、戰鬥截擊機、輕轟炸機、戰術偵察機、空中指揮機和空中救護機等各型飛機1030餘架,遠東轟炸機指揮部指揮的戰略轟炸機和戰略偵察機115架,第315空運師指揮的運輸機220餘架,海軍艦載機240餘架,此外還有炮兵校正機120架。
海軍可用於朝鮮海域的艦艇270餘艘,包括第77和第95兩個特種混合艦隊以及第90兩級登陸艦隊,部署在朝鮮東西海岸和日本沿岸。僅第77和第905兩個特混艦隊,即編有5艘航空母艦等各種艦隻108艘。
從戰爭雙方投入到戰場上的軍事力量對比而言,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兵力上以1.6:1,占有較大優勢,但在武器裝備上,則處於懸殊巨大的劣勢。
“聯合國軍”占有武器裝備上的絕對優勢,一直掌握著整個戰場的製空權和製海權,但劣勢在於兵力不足,兵源補充困難。
中國革命軍隊在長期戰爭中形成的特點,是靈活多變的戰術。
鑒於敵人火力兇猛的特點,誌願軍決定施行帶有堅守性質的機動防禦,在前沿通常以少量部隊疏散配置,在二線保留強大的預備隊,通過反複爭奪來守住陣地。
白天,麵對敵人強大的炮火、飛機和坦克協同的攻擊,第一線陣地常常失守,到了夜晚誌願軍又趁著敵軍來不及修築堅固工事,即刻反擊奪迴。第二天白天若再丟失,晚間繼續反擊奪迴。進行這種反複爭奪戰,誌願軍的傷亡雖然較大,但對方的損失也實在不小。
由於誌願軍方麵兵力數量占優,並且後備兵員充足,敢和美軍比拚人力消耗。美國軍方事後也總結道:“敵人頑強抵抗,往往戰鬥到最後一人,讓騎1師付出了沉重代價。情況往往是,美軍攻占作戰目標之後,兵力不足以抵禦敵方隨之而來的強大反擊。”
曆經20天的爭奪,西線美英軍僅推進了3至4公裏,因損失慘重被迫停止進攻,表明誌願軍這種拉鋸式的反複爭奪防禦是行之有效的。
1951年8月18日,“聯合國軍”趁朝鮮北方發生特大洪水災害、誌願軍和人民軍供應困難之機,發起夏季攻勢,主要進攻方向為北漢江以東至東海岸朝鮮人民軍防守的陣地。至9月18日,“聯合國軍”除在杜密裏以北851高地至1211高地地段繼續進攻並持續至10月中旬外,其他地段被迫停止進攻。
為配合人民軍作戰,誌願軍第一線的第64、第47、第42、第26、第27軍積極進行有限目標的戰術反擊,攻擊“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多處陣地,共斃傷敵3900餘人。在夏季防禦作戰中,我陣地雖被突入2~8千米,失去土地179平方千米,但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誌願軍英勇奮戰,消耗了敵人大量有生力量,全線共斃傷敵7.8萬餘人。
“聯合國軍”的夏季攻勢被我粉碎之後,並不甘心失敗,仍企圖以軍事壓力迫我就範。
9月29日,“聯合國軍”在經過充分準備後,發動秋季攻勢。
東線的誌願軍第20兵團和人民軍第5軍團一部抵禦了敵軍的“坦克劈入戰”。
在誌願軍第67軍防禦的27公裏寬的陣地前,美軍出動了280餘輛坦克發起攻擊,每天發射炮彈5萬至10萬發,出動飛機達100至130架次,這是朝鮮戰爭中,美軍最大規模的一次運用坦克作戰。
麵對敵軍坦克和步兵協同攻擊,誌願軍第67軍邊戰鬥邊補充,邊搶修工事,白天失去的陣地在夜間反擊奪迴。各師、各團還組建了反坦克隊,在道路上設置了大量障礙物,有效減緩了敵軍坦克前進的速度。
經過10晝夜的激烈戰鬥,敵人在艱難推進了6至9公裏後,被阻攔了下來。美軍損失較大而戰果有限,在此之後再也不敢使用坦克,向誌願軍陣地進行穿插。
美方發起的“秋季攻勢”以及同期進行的空中“絞殺戰”,都是損失慘重卻進展甚微,在10月末,被迫轉為防禦。
敵人停止進攻後,誌願軍又展開了部分反攻,在10月底用6個軍實施了34次進攻戰,每次以殲滅敵人1個連、1個營為目標,經過反複爭奪,最終奪迴並鞏固占領了9處陣地。
在過去一個月的秋季攻勢中,“聯合國軍”成功從中朝軍隊手中奪去了總計467平方公裏的土地,但這一成果的代價高昂極了。
根據誌願軍方麵的統計,在秋季防禦作戰中,誌願軍與北漢江以東的人民軍,共殲敵、傷敵及俘敵達7.9萬人。換句話說,“聯合國軍”每占領1平方公裏的土地,就要付出170人的傷亡代價。範佛裏特策動的夏季和秋季攻勢就這樣黯然收場。
參聯會主席布萊德雷認為,美軍在夏季和秋季發動的攻勢行動,從戰略角度來看是失敗的。
他在向杜魯門總統提交的報告中寫道:
美軍在朝鮮戰場“施行的占領個別高地的戰術,不符合美國在遠東的全盤戰略”;“用這種戰法,李奇微至少要用20年的光景才能到達鴨綠江”。
李奇微也在迴憶錄中寫道:
“由美軍第2師和第9軍實施的這些進攻行動增加了美軍的傷亡,結果,在國內,尤其在國會引起了強烈的不滿。在國會,人們認為,總的態勢並無明顯改善,不值得付出如此重大的傷亡。陸軍部長弗蘭克·佩斯不得不寫信將‘國內戰線’的這種情緒和看法告訴我。”
不過,李奇微並不承認夏秋兩次攻勢的失敗。
他表示,這兩次攻勢對美軍而言,並不是毫無成果:“這些行動明顯地提升了我們的防禦狀態,同時也讓中止了停戰談判的共產黨人深刻意識到,迴到談判桌前,才是更明智的選擇。”
李奇微的這番話帶著幾分自我調侃的意味。
事實上,正是因為美軍在這兩次攻勢中遭遇了慘重的損失,他們才真正意識到,想要依靠軍事力量,迫使中朝方麵屈服,是無法實現的。重啟談判不僅僅是中朝方麵的決定,更是美國人在戰場上無法取得進展的情況下,被迫做出的無奈選擇。
誌願軍、人民軍抗擊“聯合國軍”夏、秋兩季攻勢的防禦作戰,對整個戰爭進程的影響具有全局性和轉折性。
在此之前,誌願軍在戰略全局上主要是進行反攻性質的作戰,防禦作戰隻起局部的或輔助的作用。
當時的戰役指導,更多地是在強調防禦作戰的機動性,注重將運動防禦與反擊相結合,並通過防禦,為日後的反攻和進攻創造有利條件。
隨著秋季防禦作戰的推進,尤其是在第六次戰役計劃取消後,軍事分界線的劃定成為停戰談判的核心爭議,誌願軍堅守現有陣地的防禦戰,越來越具備更為重大的戰略和政治意義。陣地戰不再僅僅是局部的或者輔助性的戰鬥,而是已成為誌願軍的基本作戰方式,上升到戰略的高度。
1951年10月,中央軍委明確了誌願軍在戰場上的作戰方針:“堅守防禦”,並指出:
“作戰方針應是在現有規模上進行持久的防禦戰,以大量消耗敵人、爭取就地停戰的勝利。”
11月14日,中央發給喬大叔的電報中,對誌願軍的作戰方針,作出了如下表述:
“節約兵力、物力、財力,采取持久的積極防禦的作戰方針,堅守現在戰線,大量消耗敵人,以爭取戰爭的勝利結束。”
從1951年12月開始,戰場上再次出現一個相對平靜的時機,誌願軍和人民軍抓住這個機會,在整個戰線上,展開了構築以坑道為骨幹的、堅固防禦陣地的大規模築城活動。
朝鮮戰爭全麵進入了陣地戰的新階段。
在誌願軍連續發起五次戰役之後,中國領導人對戰爭的未來發展,有了更為現實的清晰判斷,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了戰爭指導方針,實行以作戰方針調整和主要作戰形式變換,為主要內容的軍事戰略轉變。
就在這時候,美方放出了尋求停戰談判的試探信號,中國領導人立即抓住這個機會,適時作出“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政治決定。
美國遠東空軍司令奧托·威蘭將軍表示:
停戰談判的開啟,象征著戰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當交戰雙方的代表團在開城會見時,都是在為實現早已確定的政治目的、軍事目的和戰略而努力,這真的是一次根本性的變化,我們甚至可以把它稱為一場新的戰爭。
敵我雙方都放棄了用武力統一全朝鮮,這個相同的政治目的,雙方也都放棄了奪取和控製朝鮮土地的軍事目的。雙方的政治和軍事目的已變得一致:“在對各自有利的條件下,實現停戰”。
周恩來在談到中國對停戰談判的態度時,引用了一句古語:“行於當所行,止於所不可不止。”隨著談判的展開,抗美援朝戰爭形成了兩條戰線:
一條是戰場上的軍事戰線,也就是“打”;
另一條則是談判桌上的政治外交戰線,即“談”。
在這場戰爭的後期,邊戰邊談、打談結合,逐漸成為一種新的常態。
中國軍隊在戰場上愈戰愈勇,屢獲勝利。終於,美國人在1951年11月23日不得不按照中朝提出的原則,以雙方部隊的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達成了第二項議程的協議。李奇微也不再提那個“一萬兩千平方公裏的海空軍補償麵積”,能守住現有戰線已是萬幸!
11月27日,雙方代表團通過了一項協議,規定以戰場上的實際接觸線作為軍事分界線。此後,朝鮮停戰談判依次進入了第三、第四和第五項議程的討論。美國人在該協議中新增了一條內容:“若停戰協定在三十天內未能簽署,雙方將確定當時的接觸線為臨時軍事分界線。”
戰後,雙方各自記錄了兩起頗為有趣的事件。
柴成文迴憶說,11月24日,對方堅持要求將高望山到大德山一線的幾個山頭,劃歸他們所有,而當時他們的部隊仍在進攻這一地區。顯然,對方認為勝利已成定局。然而,到了11月27日,美國人卻悄然不再提及此事,三天過去了,他們一寸土地也沒能奪下來……
西方著作中曾記載,誌願軍代表解方有一次與對方就一個山頭的歸屬問題發生爭論。對方堅稱該山頭屬於他們,解方並未繼續爭辯,而是低聲對身邊的參謀說:“不用擔心,這地方今晚就會是我們的。”
對方的美籍華人吳翻譯耳朵很靈,恰好聽到了這句話。
他立即向美方代表報告了情況,\"聯合國軍\"隨即加強了防禦,嚴陣以待,誓死守衛此地。然而,第二天解方卻帶著一臉滿足的表情出席了會議,原因是:\"就在那個夜晚,中國軍隊已經占領了那個高地,是用怎麽也沒有料想到的大軍隊攻下來的。\"
美國人還記載了一件與解方有關的趣事:“有一次,中國的解代表發了火,他對著霍迪斯代表大發雷霆,怒罵霍是個王八蛋,聲嘶力竭地喊道,隻有鬼才會相信‘聯合國軍’是誠實的,是熱愛和平的……”
日本人則唯恐天下不亂地解釋道:“‘王八蛋’這個詞,在中國是侮辱對方的語言中,最厲害的一個詞。”
霍迪斯當時被罵得一頭霧水,他不明白為何一向以好脾氣著稱的解代表,為什麽會如此憤怒。日本人則說他“因為事發太突然,(霍)忍了又忍……”。
以後,美國人氣憤地將解方稱為有時是庸俗的,但經常是很能幹的“解少將”,美國公開史料則將解方將軍譽為“最可怕的談判者”。彭德懷則對解方非常滿意,多次表示:“這樣難得的人才,以後迴國要推薦給周總理搞外交去!”
對比談判代表們激烈的舌戰,嚴格地說,在雙方的軍事參謀會談中,由於主要從純軍事角度出發研究問題,氣氛比較緩和,問題解決也快。26日下午,在雙方把已共同認可的點線一絲不差地從圖版上改畫到準備草簽的地圖上時,穆萊上校卻把已確定劃在中朝方麵的1090高地改劃給己方。
柴成文憤然說道:“不可以!這已經是昨天達成的協議,不能更改!”
穆萊上校滿臉漲紅,憤怒地吼道:“我已經退讓了四個,等等,不對,是五個山頭!該死的,我已經讓步讓得夠多了,讓的我頭都快要炸了!”
柴成文也大聲喊道:“你這樣不行,你應該把這種態度收迴去!”
一邊的肯尼上校自覺過分,站起來,將穆萊改畫的線恢複原狀,同難堪的穆萊上校嘀咕幾句,穆萊冷靜下來了,稍過片刻,他向柴成文道了歉:“柴上校,我很遺憾,剛才我不該發脾氣,請你原諒。”柴成文點頭接受道歉:“這樣就對了,我們作為參謀人員,總免不了要合作辦事的嘛!”
接觸線已經確定,接下來要劃定雙方各自後撤兩公裏的非軍事區南線和北線。然而,由於接觸線蜿蜒曲折,在一些狹窄彎曲的地段,距離不到四公裏,這種情況下該怎麽後退呢?中方製圖員急得滿頭大汗,苦思如何繪製。
王製圖員手握鉛筆,無從下手。
中國代表團人才濟濟。翻譯蔣正豪在清華大學上學的時候,主修的是土木工程,他走到繪圖桌前,說道:“這很簡單,以接觸線上任何一點為圓心,以二公裏為半徑畫圓,圓周的軌跡就是南北線。”
製圖員頓時茅塞頓開,供第二天草簽使用的各退兩公裏地圖,很快就繪好了。
第二天會議一開始,美國方麵便尷尬地向中方表示:“我們目前遇到了一個重大技術難題,無法繪製出從實際接觸線向南北各退兩公裏的非軍事區邊界。這是一個需要專家才能處理的技術性問題,隻有等東京的專家到場後才能解決。”
中方人員微笑著攤開地圖:“你們看看,是不是隻能這樣畫?”
麵對那張無懈可擊的地圖,美國人頓時愣住了。軍事分界線確定後,戰場上除了敵人的絞殺線還在繼續以外,局勢已相對平靜了。中朝方麵認為停戰協議即將達成,毛澤東也發來電報,指示力爭在1951年內簽署協議。
按中朝方麵的設想,剩下的隻是按議程討論在朝鮮境內實現停火與休戰的具體安排,按國際慣例交換各自戰俘,這都是一些技術性問題,應該是能很快解決的。他們低估了美國作為一個帝國主義國家的狡猾、貪婪,以及向全世界宣揚所謂自由精神而繼續冒險的決心。
會談又卡住了。
令人震驚的是,美方居然不允許北朝鮮這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在戰後修建機場!
朝鮮代表說道:“我們絕對無法接受你們關於限製機場設備的提議,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寸步不讓,我國的內政絕不容他國幹涉!”
美國代表的話語,則徹底顯現出霸權主義的本質:“我們現在就是在幹涉你的內政。你要是敢修機場,修好了,我就給你炸掉;你再修,我就再炸……你們應該拋棄主權和內政這些毫無意義的詞語!”
中朝代表當時被美國人的無恥驚住了。
他們剛開始還以為,這隻是美國將軍的信口開河,軍人在政治上無知一點,並不足為奇。但在以後,看了喬埃將軍的迴憶錄,他們才知道這些赤裸裸的帝國主義言論的版權,屬於美國白宮和國務院。
喬埃則在迴憶錄中辯解:“戰爭本身對於雙方內部政務,就構成了最大的幹涉,而停戰則為戰爭的另一種技術形態,隻是因為簽署了協定,而減少了幹涉的程度。”
這是徹底的強權邏輯。
中朝人員也看透了美國人的心虛,美國人實在是害怕越戰越強的中朝聯軍地麵部隊,又得到強大空中力量的支援。1952年1月27日,柴成文稱“理屈詞不窮的對方,有些胡攪蠻纏了”。
當日,雙方同意再次休會,隻舉行參謀會議,就已達成的原則協議做細節的討論。美國人又要試圖用武力壓迫中朝方麵讓步,這次他們選擇了細菌戰。
這期間,戰爭雙方為了取得戰場上的有利形勢,都在不斷的投入。到1951年6月,雙方戰場上的軍事力量,都有了較大的增長。
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這邊,總兵力由41萬餘人增加到112萬餘人,其中誌願軍由30萬增加到77萬,人民軍由11萬增加到34萬,總共有誌願軍14個軍、10個炮兵師(含高炮師)、2個坦克團及其他勤務保障部隊,人民軍7個軍團。
誌願軍各軍沒有坦克和裝甲車編製,2個坦克團共有坦克80輛,剛剛入朝,還沒有來得及參戰。
共有輕迫擊炮(包括火箭筒)以上火炮8500百餘門。
人民軍也沒有裝甲車編製,有1個坦克師約100輛坦克,輕迫擊炮以上火炮約2500餘門。
蘇聯空軍投入了2個殲擊機航空兵師,共120架飛機,從1951年第2季度開始,掩護清川江以北地區鐵路運輸,另人民軍有1個航空兵師約40架飛機參加作戰,誌願軍隻有1個殲擊機航空兵師,在蘇聯空軍的帶領下完成了實戰練習,尚未正式參戰。
誌願軍和人民軍沒有海軍參戰。
“聯合國軍”方麵,總兵力由42萬增加到69萬,其中地麵部隊總共有美軍7個師和1個空降團、南朝鮮軍10個師和1個海軍陸戰團、英軍兩個旅、加拿大和土耳其各一個旅,以及其他國家的部隊共55.4萬餘人。
其中美軍25.3萬餘人,另有1.2萬餘南朝鮮人在美軍部隊中服役,南朝鮮軍26萬餘人,英、法等其他“聯合國軍”2.8萬餘人。
“聯合國軍”部隊的坦克由880餘輛增加到1130餘輛,輕迫擊炮以上火炮由2820餘門增加到3720餘門,另有裝甲車490餘輛,3.5英寸口徑火箭筒7080餘具。
“聯合國軍”空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航空兵和艦載航空兵,由20個大隊另數個中隊增加到23個大隊,另8個中隊,飛機由1200餘架增加到1700餘架,其中屬於第5航空隊指揮的戰鬥轟炸機、戰鬥截擊機、輕轟炸機、戰術偵察機、空中指揮機和空中救護機等各型飛機1030餘架,遠東轟炸機指揮部指揮的戰略轟炸機和戰略偵察機115架,第315空運師指揮的運輸機220餘架,海軍艦載機240餘架,此外還有炮兵校正機120架。
海軍可用於朝鮮海域的艦艇270餘艘,包括第77和第95兩個特種混合艦隊以及第90兩級登陸艦隊,部署在朝鮮東西海岸和日本沿岸。僅第77和第905兩個特混艦隊,即編有5艘航空母艦等各種艦隻108艘。
從戰爭雙方投入到戰場上的軍事力量對比而言,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兵力上以1.6:1,占有較大優勢,但在武器裝備上,則處於懸殊巨大的劣勢。
“聯合國軍”占有武器裝備上的絕對優勢,一直掌握著整個戰場的製空權和製海權,但劣勢在於兵力不足,兵源補充困難。
中國革命軍隊在長期戰爭中形成的特點,是靈活多變的戰術。
鑒於敵人火力兇猛的特點,誌願軍決定施行帶有堅守性質的機動防禦,在前沿通常以少量部隊疏散配置,在二線保留強大的預備隊,通過反複爭奪來守住陣地。
白天,麵對敵人強大的炮火、飛機和坦克協同的攻擊,第一線陣地常常失守,到了夜晚誌願軍又趁著敵軍來不及修築堅固工事,即刻反擊奪迴。第二天白天若再丟失,晚間繼續反擊奪迴。進行這種反複爭奪戰,誌願軍的傷亡雖然較大,但對方的損失也實在不小。
由於誌願軍方麵兵力數量占優,並且後備兵員充足,敢和美軍比拚人力消耗。美國軍方事後也總結道:“敵人頑強抵抗,往往戰鬥到最後一人,讓騎1師付出了沉重代價。情況往往是,美軍攻占作戰目標之後,兵力不足以抵禦敵方隨之而來的強大反擊。”
曆經20天的爭奪,西線美英軍僅推進了3至4公裏,因損失慘重被迫停止進攻,表明誌願軍這種拉鋸式的反複爭奪防禦是行之有效的。
1951年8月18日,“聯合國軍”趁朝鮮北方發生特大洪水災害、誌願軍和人民軍供應困難之機,發起夏季攻勢,主要進攻方向為北漢江以東至東海岸朝鮮人民軍防守的陣地。至9月18日,“聯合國軍”除在杜密裏以北851高地至1211高地地段繼續進攻並持續至10月中旬外,其他地段被迫停止進攻。
為配合人民軍作戰,誌願軍第一線的第64、第47、第42、第26、第27軍積極進行有限目標的戰術反擊,攻擊“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多處陣地,共斃傷敵3900餘人。在夏季防禦作戰中,我陣地雖被突入2~8千米,失去土地179平方千米,但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誌願軍英勇奮戰,消耗了敵人大量有生力量,全線共斃傷敵7.8萬餘人。
“聯合國軍”的夏季攻勢被我粉碎之後,並不甘心失敗,仍企圖以軍事壓力迫我就範。
9月29日,“聯合國軍”在經過充分準備後,發動秋季攻勢。
東線的誌願軍第20兵團和人民軍第5軍團一部抵禦了敵軍的“坦克劈入戰”。
在誌願軍第67軍防禦的27公裏寬的陣地前,美軍出動了280餘輛坦克發起攻擊,每天發射炮彈5萬至10萬發,出動飛機達100至130架次,這是朝鮮戰爭中,美軍最大規模的一次運用坦克作戰。
麵對敵軍坦克和步兵協同攻擊,誌願軍第67軍邊戰鬥邊補充,邊搶修工事,白天失去的陣地在夜間反擊奪迴。各師、各團還組建了反坦克隊,在道路上設置了大量障礙物,有效減緩了敵軍坦克前進的速度。
經過10晝夜的激烈戰鬥,敵人在艱難推進了6至9公裏後,被阻攔了下來。美軍損失較大而戰果有限,在此之後再也不敢使用坦克,向誌願軍陣地進行穿插。
美方發起的“秋季攻勢”以及同期進行的空中“絞殺戰”,都是損失慘重卻進展甚微,在10月末,被迫轉為防禦。
敵人停止進攻後,誌願軍又展開了部分反攻,在10月底用6個軍實施了34次進攻戰,每次以殲滅敵人1個連、1個營為目標,經過反複爭奪,最終奪迴並鞏固占領了9處陣地。
在過去一個月的秋季攻勢中,“聯合國軍”成功從中朝軍隊手中奪去了總計467平方公裏的土地,但這一成果的代價高昂極了。
根據誌願軍方麵的統計,在秋季防禦作戰中,誌願軍與北漢江以東的人民軍,共殲敵、傷敵及俘敵達7.9萬人。換句話說,“聯合國軍”每占領1平方公裏的土地,就要付出170人的傷亡代價。範佛裏特策動的夏季和秋季攻勢就這樣黯然收場。
參聯會主席布萊德雷認為,美軍在夏季和秋季發動的攻勢行動,從戰略角度來看是失敗的。
他在向杜魯門總統提交的報告中寫道:
美軍在朝鮮戰場“施行的占領個別高地的戰術,不符合美國在遠東的全盤戰略”;“用這種戰法,李奇微至少要用20年的光景才能到達鴨綠江”。
李奇微也在迴憶錄中寫道:
“由美軍第2師和第9軍實施的這些進攻行動增加了美軍的傷亡,結果,在國內,尤其在國會引起了強烈的不滿。在國會,人們認為,總的態勢並無明顯改善,不值得付出如此重大的傷亡。陸軍部長弗蘭克·佩斯不得不寫信將‘國內戰線’的這種情緒和看法告訴我。”
不過,李奇微並不承認夏秋兩次攻勢的失敗。
他表示,這兩次攻勢對美軍而言,並不是毫無成果:“這些行動明顯地提升了我們的防禦狀態,同時也讓中止了停戰談判的共產黨人深刻意識到,迴到談判桌前,才是更明智的選擇。”
李奇微的這番話帶著幾分自我調侃的意味。
事實上,正是因為美軍在這兩次攻勢中遭遇了慘重的損失,他們才真正意識到,想要依靠軍事力量,迫使中朝方麵屈服,是無法實現的。重啟談判不僅僅是中朝方麵的決定,更是美國人在戰場上無法取得進展的情況下,被迫做出的無奈選擇。
誌願軍、人民軍抗擊“聯合國軍”夏、秋兩季攻勢的防禦作戰,對整個戰爭進程的影響具有全局性和轉折性。
在此之前,誌願軍在戰略全局上主要是進行反攻性質的作戰,防禦作戰隻起局部的或輔助的作用。
當時的戰役指導,更多地是在強調防禦作戰的機動性,注重將運動防禦與反擊相結合,並通過防禦,為日後的反攻和進攻創造有利條件。
隨著秋季防禦作戰的推進,尤其是在第六次戰役計劃取消後,軍事分界線的劃定成為停戰談判的核心爭議,誌願軍堅守現有陣地的防禦戰,越來越具備更為重大的戰略和政治意義。陣地戰不再僅僅是局部的或者輔助性的戰鬥,而是已成為誌願軍的基本作戰方式,上升到戰略的高度。
1951年10月,中央軍委明確了誌願軍在戰場上的作戰方針:“堅守防禦”,並指出:
“作戰方針應是在現有規模上進行持久的防禦戰,以大量消耗敵人、爭取就地停戰的勝利。”
11月14日,中央發給喬大叔的電報中,對誌願軍的作戰方針,作出了如下表述:
“節約兵力、物力、財力,采取持久的積極防禦的作戰方針,堅守現在戰線,大量消耗敵人,以爭取戰爭的勝利結束。”
從1951年12月開始,戰場上再次出現一個相對平靜的時機,誌願軍和人民軍抓住這個機會,在整個戰線上,展開了構築以坑道為骨幹的、堅固防禦陣地的大規模築城活動。
朝鮮戰爭全麵進入了陣地戰的新階段。
在誌願軍連續發起五次戰役之後,中國領導人對戰爭的未來發展,有了更為現實的清晰判斷,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了戰爭指導方針,實行以作戰方針調整和主要作戰形式變換,為主要內容的軍事戰略轉變。
就在這時候,美方放出了尋求停戰談判的試探信號,中國領導人立即抓住這個機會,適時作出“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政治決定。
美國遠東空軍司令奧托·威蘭將軍表示:
停戰談判的開啟,象征著戰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當交戰雙方的代表團在開城會見時,都是在為實現早已確定的政治目的、軍事目的和戰略而努力,這真的是一次根本性的變化,我們甚至可以把它稱為一場新的戰爭。
敵我雙方都放棄了用武力統一全朝鮮,這個相同的政治目的,雙方也都放棄了奪取和控製朝鮮土地的軍事目的。雙方的政治和軍事目的已變得一致:“在對各自有利的條件下,實現停戰”。
周恩來在談到中國對停戰談判的態度時,引用了一句古語:“行於當所行,止於所不可不止。”隨著談判的展開,抗美援朝戰爭形成了兩條戰線:
一條是戰場上的軍事戰線,也就是“打”;
另一條則是談判桌上的政治外交戰線,即“談”。
在這場戰爭的後期,邊戰邊談、打談結合,逐漸成為一種新的常態。
中國軍隊在戰場上愈戰愈勇,屢獲勝利。終於,美國人在1951年11月23日不得不按照中朝提出的原則,以雙方部隊的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達成了第二項議程的協議。李奇微也不再提那個“一萬兩千平方公裏的海空軍補償麵積”,能守住現有戰線已是萬幸!
11月27日,雙方代表團通過了一項協議,規定以戰場上的實際接觸線作為軍事分界線。此後,朝鮮停戰談判依次進入了第三、第四和第五項議程的討論。美國人在該協議中新增了一條內容:“若停戰協定在三十天內未能簽署,雙方將確定當時的接觸線為臨時軍事分界線。”
戰後,雙方各自記錄了兩起頗為有趣的事件。
柴成文迴憶說,11月24日,對方堅持要求將高望山到大德山一線的幾個山頭,劃歸他們所有,而當時他們的部隊仍在進攻這一地區。顯然,對方認為勝利已成定局。然而,到了11月27日,美國人卻悄然不再提及此事,三天過去了,他們一寸土地也沒能奪下來……
西方著作中曾記載,誌願軍代表解方有一次與對方就一個山頭的歸屬問題發生爭論。對方堅稱該山頭屬於他們,解方並未繼續爭辯,而是低聲對身邊的參謀說:“不用擔心,這地方今晚就會是我們的。”
對方的美籍華人吳翻譯耳朵很靈,恰好聽到了這句話。
他立即向美方代表報告了情況,\"聯合國軍\"隨即加強了防禦,嚴陣以待,誓死守衛此地。然而,第二天解方卻帶著一臉滿足的表情出席了會議,原因是:\"就在那個夜晚,中國軍隊已經占領了那個高地,是用怎麽也沒有料想到的大軍隊攻下來的。\"
美國人還記載了一件與解方有關的趣事:“有一次,中國的解代表發了火,他對著霍迪斯代表大發雷霆,怒罵霍是個王八蛋,聲嘶力竭地喊道,隻有鬼才會相信‘聯合國軍’是誠實的,是熱愛和平的……”
日本人則唯恐天下不亂地解釋道:“‘王八蛋’這個詞,在中國是侮辱對方的語言中,最厲害的一個詞。”
霍迪斯當時被罵得一頭霧水,他不明白為何一向以好脾氣著稱的解代表,為什麽會如此憤怒。日本人則說他“因為事發太突然,(霍)忍了又忍……”。
以後,美國人氣憤地將解方稱為有時是庸俗的,但經常是很能幹的“解少將”,美國公開史料則將解方將軍譽為“最可怕的談判者”。彭德懷則對解方非常滿意,多次表示:“這樣難得的人才,以後迴國要推薦給周總理搞外交去!”
對比談判代表們激烈的舌戰,嚴格地說,在雙方的軍事參謀會談中,由於主要從純軍事角度出發研究問題,氣氛比較緩和,問題解決也快。26日下午,在雙方把已共同認可的點線一絲不差地從圖版上改畫到準備草簽的地圖上時,穆萊上校卻把已確定劃在中朝方麵的1090高地改劃給己方。
柴成文憤然說道:“不可以!這已經是昨天達成的協議,不能更改!”
穆萊上校滿臉漲紅,憤怒地吼道:“我已經退讓了四個,等等,不對,是五個山頭!該死的,我已經讓步讓得夠多了,讓的我頭都快要炸了!”
柴成文也大聲喊道:“你這樣不行,你應該把這種態度收迴去!”
一邊的肯尼上校自覺過分,站起來,將穆萊改畫的線恢複原狀,同難堪的穆萊上校嘀咕幾句,穆萊冷靜下來了,稍過片刻,他向柴成文道了歉:“柴上校,我很遺憾,剛才我不該發脾氣,請你原諒。”柴成文點頭接受道歉:“這樣就對了,我們作為參謀人員,總免不了要合作辦事的嘛!”
接觸線已經確定,接下來要劃定雙方各自後撤兩公裏的非軍事區南線和北線。然而,由於接觸線蜿蜒曲折,在一些狹窄彎曲的地段,距離不到四公裏,這種情況下該怎麽後退呢?中方製圖員急得滿頭大汗,苦思如何繪製。
王製圖員手握鉛筆,無從下手。
中國代表團人才濟濟。翻譯蔣正豪在清華大學上學的時候,主修的是土木工程,他走到繪圖桌前,說道:“這很簡單,以接觸線上任何一點為圓心,以二公裏為半徑畫圓,圓周的軌跡就是南北線。”
製圖員頓時茅塞頓開,供第二天草簽使用的各退兩公裏地圖,很快就繪好了。
第二天會議一開始,美國方麵便尷尬地向中方表示:“我們目前遇到了一個重大技術難題,無法繪製出從實際接觸線向南北各退兩公裏的非軍事區邊界。這是一個需要專家才能處理的技術性問題,隻有等東京的專家到場後才能解決。”
中方人員微笑著攤開地圖:“你們看看,是不是隻能這樣畫?”
麵對那張無懈可擊的地圖,美國人頓時愣住了。軍事分界線確定後,戰場上除了敵人的絞殺線還在繼續以外,局勢已相對平靜了。中朝方麵認為停戰協議即將達成,毛澤東也發來電報,指示力爭在1951年內簽署協議。
按中朝方麵的設想,剩下的隻是按議程討論在朝鮮境內實現停火與休戰的具體安排,按國際慣例交換各自戰俘,這都是一些技術性問題,應該是能很快解決的。他們低估了美國作為一個帝國主義國家的狡猾、貪婪,以及向全世界宣揚所謂自由精神而繼續冒險的決心。
會談又卡住了。
令人震驚的是,美方居然不允許北朝鮮這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在戰後修建機場!
朝鮮代表說道:“我們絕對無法接受你們關於限製機場設備的提議,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寸步不讓,我國的內政絕不容他國幹涉!”
美國代表的話語,則徹底顯現出霸權主義的本質:“我們現在就是在幹涉你的內政。你要是敢修機場,修好了,我就給你炸掉;你再修,我就再炸……你們應該拋棄主權和內政這些毫無意義的詞語!”
中朝代表當時被美國人的無恥驚住了。
他們剛開始還以為,這隻是美國將軍的信口開河,軍人在政治上無知一點,並不足為奇。但在以後,看了喬埃將軍的迴憶錄,他們才知道這些赤裸裸的帝國主義言論的版權,屬於美國白宮和國務院。
喬埃則在迴憶錄中辯解:“戰爭本身對於雙方內部政務,就構成了最大的幹涉,而停戰則為戰爭的另一種技術形態,隻是因為簽署了協定,而減少了幹涉的程度。”
這是徹底的強權邏輯。
中朝人員也看透了美國人的心虛,美國人實在是害怕越戰越強的中朝聯軍地麵部隊,又得到強大空中力量的支援。1952年1月27日,柴成文稱“理屈詞不窮的對方,有些胡攪蠻纏了”。
當日,雙方同意再次休會,隻舉行參謀會議,就已達成的原則協議做細節的討論。美國人又要試圖用武力壓迫中朝方麵讓步,這次他們選擇了細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