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首次多兵種協同
不能忘卻的197653 作者:行早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為了防止美軍趁勢北上進攻,誌司於6日命令左翼的第42軍以曉月山為核心構建穩固的防禦體係,設置多重側射與交叉火力,力求在我方堅固陣地前突然重創敵軍。
同時,命令第42軍與第47軍密切配合作戰,如敵軍向天德山以西推進,第42軍應組織炮火側麵打擊敵人;若敵軍向曉月山發動進攻,第47軍則應組織側翼火力對敵實施打擊。
誌司還指示第19兵團:在敵軍尚未脫離其陣地及炮火支援的情況下,不應發動大規模反擊;待敵方被削弱並陷入疲憊後,再進行較大規模的反擊。
具體行動由楊得誌和李誌民統一安排部署。
誌司最後特別強調:“現42軍、47軍及64軍必須竭盡全力堅守陣地,大量殲滅敵軍,為今後實施更大規模的反擊創造有利條件。”
美軍占領天德山後,進攻的方向並未朝北推進,而是轉向了天德山西側、南側以及驛穀川東南的各個高地。
10日,第140師奉命重新投入前線,接替第139師防守以345.6高地為中心的驛穀川東南陣地。黎原迴憶,這一陣地很快就成為了第47軍防禦方向上與敵軍爭奪最為激烈的核心,戰鬥的殘酷程度,甚至超越了“血染嶺”和“斷腸嶺”。
“血染嶺”和“斷腸嶺”位於海拔接近千米的高山上,美軍的坦克和火炮由於地形的限製,無法進入陣地前線,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軍的火力。
而345.6高地則交通便利。
美軍能夠同時部署超過20個重炮群,第1騎兵師的戰鬥力遠超當初進攻“血染嶺”和“斷腸嶺”的美韓軍部隊,且其攻勢持續時間更久,付出的傷亡代價也更加慘重。
黎原感慨道:當時之所以能夠在345.6高地重創美軍,坑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無數次血戰中,被敵軍猛烈轟炸激怒的中國將士,最終找到了應對“聯合國軍”空中與地麵火力優勢的有效策略——這便是“坑道戰”。
誌願軍的坑道防禦體係,日後成為世界各國軍界爭相學習的對象,實際上是被美軍逼出來的。麵對美軍數百倍於己的火力優勢,出身農民的誌願軍戰士們憑借本能開始挖掘洞穴以躲避美軍密集的炮火。
這種單人防炮洞因形似貓耳而被誌願軍稱為“貓耳洞”,三十年後在中越老山戰場上,這個名字再次被廣為傳頌。
美國人的炮火越猛烈,中國士兵們就越努力地挖掘洞穴,左挖右挖,直到相鄰的洞穴連接在一起,最終形成了馬蹄形的坑道。
美軍戰史中對此有這樣的描述:“由於中國人構建了複雜的塹壕係統和機動道路,極大削弱了突襲的效果,因此即便投放了凝固汽油彈和千磅炸彈也無濟於事。敵軍防守頑強,常常戰鬥到最後一人,導致騎1師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通常情況是,美軍雖然攻下了作戰目標,但兵力不足,無法抵擋隨後而來的強大反攻。”
10月18日,美軍終於攻下了345.6高地的前沿陣地。
從9月29日至10月18日,第47軍與美軍第1騎兵師、第3師等部展開了激烈戰鬥,持續了整整20個晝夜。
據誌願軍統計,敵軍共傷亡兩萬餘人,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傷亡是由我軍炮兵造成的。第47軍傷亡超過7000人,美軍則向前推進了約4公裏,占領了90平方公裏的區域。
第47軍的右側相鄰部隊是第64軍的第191師,其防線從臨津江西岸的青廷裏延伸至高陽岱一帶,正麵約寬10公裏。由於在第五次戰役後該師未能得到兵員補充,戰鬥開始時,全師僅剩6000餘人。
當前敵軍為英軍第29旅和美軍第1騎兵師的部分部隊,每天出動1至2個團的兵力,伴隨40至60輛坦克和20至40架飛機的支援,持續對高旺山和馬良山發起重點攻擊。
馬良山是臨津江附近屈指可數的幾個製高點之一,周圍群山環繞,臨江而立,三麵高山聳峙,地形宛如馬蹄。作為確保開城側後方安全的關鍵戰略要地,它同時也是貫通臨津江、漣川與朔寧的重要交通樞紐。
如果聯合國軍控製了馬良山的主動權,那麽攻占開城將變得輕而易舉。而開城以北的平原地區,更是極為適合聯合國軍的機械化部隊展開作戰。屆時,美軍隻需持續不斷地派遣飛機,對我軍陣地進行轟炸,這場戰爭將會無休止地延續,直到我軍再也無力承受。
迴過頭來看我軍的情況,若我們能夠持續保持對馬良山的控製權,那麽聯合國軍在金城一帶就不得不時刻緊盯我軍的動向,否則稍有不慎,金城就可能落入我軍手中。此時,誰能奪得馬良山,誰就能掌握整個戰場的主動。
191師部隊依托陣地,在炮火的掩護下與敵人展開了多次激烈爭奪。
10月4日,英軍第29旅與美軍騎一師在飛機、坦克和大炮的強大火力支援下,繼續向我軍陣地發動猛攻。敵人一波接著一波的進攻接踵而至,炮彈像石子般毫無顧忌地砸向我軍陣地,尤其是高旺山陣地,已遭受上萬發炮彈的猛烈轟擊。
10月5日,英美聯軍再次向馬良山主峰和216.8高地發起猛烈進攻。駐守在馬良山主峰西南側216.8高地的第571團7連,依托坑道式掩體,陣地十分堅固,靈活機動地反擊敵軍。英軍第29旅的兩個營輪番發起了21次衝鋒,均被成功擊退。戰鬥一直持續到10月7日,7連共殲敵700餘人,自己僅付出26人的傷亡代價。
聯合國軍不給我軍任何喘息的機會,緊接著又對馬良山的318高地和216.8高地發動了一輪轟炸。同時,聯合國軍還派出了60多輛坦克,協同步兵發起猛烈衝鋒。
麵對敵人的瘋狂進攻,191師的戰士不敢有絲毫耽擱,立即增派了15個炮兵營、3個高射炮營以及兩個坦克連進行火力反擊。即使如此,仍然難以遏製敵人的兇猛攻勢。經過連續三天三夜的激戰,我軍陣地上的防禦工事大多已被摧毀,傷亡人數也在不斷增加。
若繼續這樣作戰,將會導致更多無謂的傷亡。此時,我軍的二線防禦陣地已全部建成,後續的增援也在源源不斷抵達。因此,誌願軍決定暫時撤出馬良山前線,轉而依托黃雞山和白石洞一線展開防禦。
與此同時,英美聯軍的損失同樣慘重。英國第29旅的兵力直接減少了三分之一,損失超過2600人,已無足夠兵力繼續支撐他們作戰。至此,馬良山戰役的第一階段宣告結束。
截至目前,英美聯軍已成功在馬良山地區穩住陣地。英軍用第28旅替換了傷亡慘重的第29旅,並通過修建交通壕和地堡形成了網狀的環形防禦體係。此外,美軍騎兵第一師也在側翼提供了火力支援。
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占據有利地形的英軍,逐漸變得狂妄起來,頻繁對附近我誌願軍的陣地進行騷擾,甚至公然炮擊朝鮮的村莊。這一係列挑釁行為徹底激怒了我軍和朝鮮的平民。我軍隨即開始調集兵力,準備展開一次反擊戰。
為了在這場戰鬥中一舉擊潰敵人,第64軍特別設立了臨時指揮部,統籌部署了各個兵種,為此前後準備了整整一個月。這次反擊戰的火力配置,也是誌願軍入朝以來最為豪華的一次。
在炮兵火力的部署上,除了191師原有的炮兵團和那幾個分散的炮兵營之外,64軍還專門向上級申請調來了一個155毫米榴彈炮營以及一個火箭炮連進行增援支援。為了這場反擊戰,我軍準備的火炮中,口徑超過75毫米的就有60多門!
時不我待!
兵力已然集結,誌願軍戰士們早已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想在戰場上狠狠教訓聯合國軍。573團前線調查傳迴的情報顯示,馬良山一帶的英軍陣地上光是地堡就超過百座,陣地前還布有雷區和鐵絲網等障礙。
這讓64軍陷入了困境,麵對如此堅固的防禦工事,我軍很可能會付出巨大代價,但擔心即使耗費了大量精力,也未必能取得理想效果。為有效打擊依托山勢修築的敵方碉堡,經過誌願軍裝甲兵指揮部的深入研究,最終決定派遣坦克碾壓敵人的防線。
在此次反擊戰中,擔任主攻任務的是573團,他們將在三個炮兵營和10輛坦克的支援下,進攻馬良山主峰317高地及其西南側的280高地。與此同時,572團負責助攻,而571團則肩負起掩護573團側翼的任務,阻擊試圖偷襲的敵軍。
為了確保191師順利完成此次反擊任務,64軍特意調派190師前往高旺山牽製美軍,既阻止美軍增援,又順便切斷英軍的退路。64軍將總攻時間定在11月4日。為掩蓋我軍的進攻意圖,從10月15日開始,我軍便對聯合國軍展開兵力騷擾,借此迷惑英軍。
11月2日,我國誌願軍展開了一次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演習”,這一行動的目的當然也是為了迷惑敵方視線。
11月3日晚間,60餘門火炮(其中包括“喀秋莎”火箭炮)對馬良山敵軍陣地前的防禦工事展開猛烈轟擊,摧毀了敵軍陣地前的大量雷區和障礙物。
在炮火的掩護下,誌願軍坦克第1團2連與重坦克連共12輛坦克進入戰場,利用預先準備好的掩體進行埋伏,成功避開了聯合國軍偵察機的偵查。
11月4日,誌願軍們終於迎來了這一刻,人人都整裝待發。
隨著信號彈升空,收複馬良山的全麵進攻正式拉開帷幕。
首先,所有火炮齊發,猛烈轟擊敵方陣地。炮擊間隙,我方坦克瞄準敵人前線陣地,進行精準打擊。經過兩輪火力壓製後,我方火力逐步向敵人縱深推進,將敵軍逼入各自陣地。這時,火箭炮開始全麵覆蓋敵方陣地,繼續施加火力打擊。
經過這次猛烈打擊,英國軍隊完全陷入了混亂。皇家蘇格蘭邊防團第1營以及趕來增援的美英聯軍,被裝備有重炮、火箭炮和坦克的誌願軍第191師3個步兵營擊潰,潰不成軍。麵對誌願軍全麵壓製的裝備優勢,聯軍隻能使出最後的殺手鐧——空中力量。
經過將近一個小時的火力壓製,精準的打擊讓英軍察覺到我軍可能有坦克參戰,於是將這一情報傳達給了美軍,並要求美軍空軍以我軍坦克為主要打擊對象。盡管我軍的坦克進行了偽裝,但炮口的火光還是引起了美軍的注意。
敵機接連不斷地分批次俯衝而下,向我軍坦克陣地投下50多枚凝固汽油彈,頃刻間,坦克陣地陷入了一片火海。然而,麵對美軍的猛烈空襲,我軍絕不甘於被動挨打,立即派出高射炮組建防空分隊,展開了強有力的反擊。
三個高炮營和高機營的高射炮、高射機槍同時對空開火,敵軍多架飛機受到重創,其中三架當空炸裂,其他幾架冒著黑煙墜落地麵,變成了火球。僅剩的幾架還能飛行的飛機也匆忙投下炸彈,慌亂撤退。此時,陣地上大火開始蔓延,我軍的三輛坦克被凝固汽油彈濺射引燃。
此時大家來不及多加思索,隻留下坦克上的炮手和裝彈手繼續對敵展開攻擊,其餘人員則用附近的泥土撲滅火勢。經過奮力搶救,最終成功挽救了三輛遇險的坦克。下午四點,在我軍強大的火力壓製下,敵軍上百個碉堡幾乎被摧毀,我軍也隨即做好了進攻準備。
在炮火的強力掩護下,572團2營6連作為主攻的尖刀連,勢如破竹,僅用了短短10分鍾便突破英軍陣地。此時,駐守在馬良山主峰317高地的英軍殘部,尚在炮火的猛烈轟擊中茫然不知所措,來不及組織有效防禦,我軍已迅速逼近,直殺到他們眼前。
與此同時,573團的尖刀連在216.8高地上也順利完成了突破。盡管如此,駐守該陣地的英軍尚有血性,麵對突如其來的局麵,他們紛紛裝上刺刀,向我軍發起了“白刃衝鋒”。然而,顯而易見的是,他們選擇了錯誤的對手。經過半小時的激烈交鋒,216.8高地的英軍最終全軍覆沒。
直到晚上7點,戰鬥才正式結束,我軍成功從英國人手中奪迴了陣地。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戰鬥的終結。在收複陣地後,我軍立即著手搶修防禦工事,並根據之前的戰鬥經驗,特別加強了反斜麵坑道的建設。
此時英軍已被我軍徹底震懾,再加上夜幕漸漸降臨,未能及時發起反擊,這為我軍爭取到了充分的時間進行防禦部署。
11月5日,天色剛剛破曉,美軍的飛機便唿嘯著從馬良山我軍陣地上空掠過,伴隨著一波接一波的猛烈轟炸。英軍第28旅配合一個坦克營,隨即再次向我軍陣地發動衝鋒。然而,他們萬萬沒有預料到,美軍剛剛實施的幾輪轟炸,絲毫未能對我軍連夜加固的反斜麵工事產生影響。當英軍發起衝鋒時,我軍立刻以精準的炮火覆蓋敵軍,緊接著出動坦克,將尚未抵達我軍陣地前沿的英軍徹底擊潰。
11月6日淩晨,這個早晨格外寧靜,不再聽到美軍飛機的轟鳴聲,也沒有了震耳欲聾的炮火聲,甚至連英軍衝鋒時的喊叫也消失無蹤。然而,到了下午,英軍第28旅又組織了幾次進攻,但最終依舊以失敗告終。
馬良山反擊戰不僅是誌願軍入朝後少有的幾次“富裕仗”之一,更是誌願軍進入朝鮮戰場後首次組織步兵、炮兵、坦克和工兵等兵種協同作戰的戰役,標誌著我軍作戰水平初步進入現代化戰爭的階段。
在工兵、坦克、防空部隊和地麵炮兵的支援下,第191師的三個營僅用了四個小時就成功收複了整個馬良山陣地,並擊退了敵軍援軍的反撲,順利鞏固了陣地。此次戰鬥,誌願軍共斃傷美英軍1701人,俘虜46人,擊落敵機14架,擊毀坦克6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輛編號為402的誌願軍is-2重型坦克,在此次戰役中單車摧毀了敵軍6個地堡,並俘虜了10名敵軍,憑借這一戰績成為誌願軍坦克的代表,甚至被國外遊戲收錄,成為中國裝甲兵的“形象代言人”。
從此直到停戰協議簽署,聯合國軍再也沒有靠近過馬良山。英軍在這次戰鬥中遭受了極大挫折。在一個多月的戰鬥中,64軍191師以1700人的傷亡代價,成功殲滅了美軍、英軍和澳大利亞軍隊共計4400人,擊落敵機14架,摧毀坦克6輛。
誌願軍總部致電嘉獎第64軍:
“敵軍此次進攻你們部隊,遭遇重大損失,而你們以英勇頑強的作戰精神,在付出極少傷亡的情況下取得了輝煌戰果,充分展現了你軍在炮火組織和指揮上的進步。希望繼續認真研究,以求每次戰鬥都能再進一步,預祝你們取得更大的勝利。”
10月18日,美軍在西線的進攻宣告停止。
誌願軍隨即宣布,西線美軍的攻勢已被徹底擊潰。
李奇微認為,雖然美軍的進攻遭遇到了與第2師在東部地區所麵臨的同樣頑強抵抗和頻繁反擊,但他們仍在10月19日成功抵達並占領了預定目標,建立了“詹姆斯敦線”,即“堪薩斯線”的一個新突出部,同時解除了敵軍對鐵原至漢城鐵路線的威脅。通過這次西線進攻,美軍感到中國軍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堅守陣地。
美軍的戰史中記載:
“突擊隊”行動期間,中國人對製高點的守備極為重視。他們從傳統的機動防禦體係逐步轉向了堅固的防禦模式。
這種變化表現在深度掩體、複雜的塹壕網絡,以及在前線陣地大規模儲備食物、物資和彈藥,顯示了他們企圖死守陣地的決心。當騎1師試圖突破主要防線時,中國人迅速調動大量新生預備隊,不惜耗費儲存的炮彈,拚死防守陣地。
直到人員傷亡慘重,彈藥幾乎耗盡,他們才被迫撤退,騎1師這才最終占領了“詹姆斯敦”作戰線。這種經曆充分反映了誌願軍作戰方式正在發生的轉變。
同時,命令第42軍與第47軍密切配合作戰,如敵軍向天德山以西推進,第42軍應組織炮火側麵打擊敵人;若敵軍向曉月山發動進攻,第47軍則應組織側翼火力對敵實施打擊。
誌司還指示第19兵團:在敵軍尚未脫離其陣地及炮火支援的情況下,不應發動大規模反擊;待敵方被削弱並陷入疲憊後,再進行較大規模的反擊。
具體行動由楊得誌和李誌民統一安排部署。
誌司最後特別強調:“現42軍、47軍及64軍必須竭盡全力堅守陣地,大量殲滅敵軍,為今後實施更大規模的反擊創造有利條件。”
美軍占領天德山後,進攻的方向並未朝北推進,而是轉向了天德山西側、南側以及驛穀川東南的各個高地。
10日,第140師奉命重新投入前線,接替第139師防守以345.6高地為中心的驛穀川東南陣地。黎原迴憶,這一陣地很快就成為了第47軍防禦方向上與敵軍爭奪最為激烈的核心,戰鬥的殘酷程度,甚至超越了“血染嶺”和“斷腸嶺”。
“血染嶺”和“斷腸嶺”位於海拔接近千米的高山上,美軍的坦克和火炮由於地形的限製,無法進入陣地前線,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軍的火力。
而345.6高地則交通便利。
美軍能夠同時部署超過20個重炮群,第1騎兵師的戰鬥力遠超當初進攻“血染嶺”和“斷腸嶺”的美韓軍部隊,且其攻勢持續時間更久,付出的傷亡代價也更加慘重。
黎原感慨道:當時之所以能夠在345.6高地重創美軍,坑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無數次血戰中,被敵軍猛烈轟炸激怒的中國將士,最終找到了應對“聯合國軍”空中與地麵火力優勢的有效策略——這便是“坑道戰”。
誌願軍的坑道防禦體係,日後成為世界各國軍界爭相學習的對象,實際上是被美軍逼出來的。麵對美軍數百倍於己的火力優勢,出身農民的誌願軍戰士們憑借本能開始挖掘洞穴以躲避美軍密集的炮火。
這種單人防炮洞因形似貓耳而被誌願軍稱為“貓耳洞”,三十年後在中越老山戰場上,這個名字再次被廣為傳頌。
美國人的炮火越猛烈,中國士兵們就越努力地挖掘洞穴,左挖右挖,直到相鄰的洞穴連接在一起,最終形成了馬蹄形的坑道。
美軍戰史中對此有這樣的描述:“由於中國人構建了複雜的塹壕係統和機動道路,極大削弱了突襲的效果,因此即便投放了凝固汽油彈和千磅炸彈也無濟於事。敵軍防守頑強,常常戰鬥到最後一人,導致騎1師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通常情況是,美軍雖然攻下了作戰目標,但兵力不足,無法抵擋隨後而來的強大反攻。”
10月18日,美軍終於攻下了345.6高地的前沿陣地。
從9月29日至10月18日,第47軍與美軍第1騎兵師、第3師等部展開了激烈戰鬥,持續了整整20個晝夜。
據誌願軍統計,敵軍共傷亡兩萬餘人,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傷亡是由我軍炮兵造成的。第47軍傷亡超過7000人,美軍則向前推進了約4公裏,占領了90平方公裏的區域。
第47軍的右側相鄰部隊是第64軍的第191師,其防線從臨津江西岸的青廷裏延伸至高陽岱一帶,正麵約寬10公裏。由於在第五次戰役後該師未能得到兵員補充,戰鬥開始時,全師僅剩6000餘人。
當前敵軍為英軍第29旅和美軍第1騎兵師的部分部隊,每天出動1至2個團的兵力,伴隨40至60輛坦克和20至40架飛機的支援,持續對高旺山和馬良山發起重點攻擊。
馬良山是臨津江附近屈指可數的幾個製高點之一,周圍群山環繞,臨江而立,三麵高山聳峙,地形宛如馬蹄。作為確保開城側後方安全的關鍵戰略要地,它同時也是貫通臨津江、漣川與朔寧的重要交通樞紐。
如果聯合國軍控製了馬良山的主動權,那麽攻占開城將變得輕而易舉。而開城以北的平原地區,更是極為適合聯合國軍的機械化部隊展開作戰。屆時,美軍隻需持續不斷地派遣飛機,對我軍陣地進行轟炸,這場戰爭將會無休止地延續,直到我軍再也無力承受。
迴過頭來看我軍的情況,若我們能夠持續保持對馬良山的控製權,那麽聯合國軍在金城一帶就不得不時刻緊盯我軍的動向,否則稍有不慎,金城就可能落入我軍手中。此時,誰能奪得馬良山,誰就能掌握整個戰場的主動。
191師部隊依托陣地,在炮火的掩護下與敵人展開了多次激烈爭奪。
10月4日,英軍第29旅與美軍騎一師在飛機、坦克和大炮的強大火力支援下,繼續向我軍陣地發動猛攻。敵人一波接著一波的進攻接踵而至,炮彈像石子般毫無顧忌地砸向我軍陣地,尤其是高旺山陣地,已遭受上萬發炮彈的猛烈轟擊。
10月5日,英美聯軍再次向馬良山主峰和216.8高地發起猛烈進攻。駐守在馬良山主峰西南側216.8高地的第571團7連,依托坑道式掩體,陣地十分堅固,靈活機動地反擊敵軍。英軍第29旅的兩個營輪番發起了21次衝鋒,均被成功擊退。戰鬥一直持續到10月7日,7連共殲敵700餘人,自己僅付出26人的傷亡代價。
聯合國軍不給我軍任何喘息的機會,緊接著又對馬良山的318高地和216.8高地發動了一輪轟炸。同時,聯合國軍還派出了60多輛坦克,協同步兵發起猛烈衝鋒。
麵對敵人的瘋狂進攻,191師的戰士不敢有絲毫耽擱,立即增派了15個炮兵營、3個高射炮營以及兩個坦克連進行火力反擊。即使如此,仍然難以遏製敵人的兇猛攻勢。經過連續三天三夜的激戰,我軍陣地上的防禦工事大多已被摧毀,傷亡人數也在不斷增加。
若繼續這樣作戰,將會導致更多無謂的傷亡。此時,我軍的二線防禦陣地已全部建成,後續的增援也在源源不斷抵達。因此,誌願軍決定暫時撤出馬良山前線,轉而依托黃雞山和白石洞一線展開防禦。
與此同時,英美聯軍的損失同樣慘重。英國第29旅的兵力直接減少了三分之一,損失超過2600人,已無足夠兵力繼續支撐他們作戰。至此,馬良山戰役的第一階段宣告結束。
截至目前,英美聯軍已成功在馬良山地區穩住陣地。英軍用第28旅替換了傷亡慘重的第29旅,並通過修建交通壕和地堡形成了網狀的環形防禦體係。此外,美軍騎兵第一師也在側翼提供了火力支援。
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占據有利地形的英軍,逐漸變得狂妄起來,頻繁對附近我誌願軍的陣地進行騷擾,甚至公然炮擊朝鮮的村莊。這一係列挑釁行為徹底激怒了我軍和朝鮮的平民。我軍隨即開始調集兵力,準備展開一次反擊戰。
為了在這場戰鬥中一舉擊潰敵人,第64軍特別設立了臨時指揮部,統籌部署了各個兵種,為此前後準備了整整一個月。這次反擊戰的火力配置,也是誌願軍入朝以來最為豪華的一次。
在炮兵火力的部署上,除了191師原有的炮兵團和那幾個分散的炮兵營之外,64軍還專門向上級申請調來了一個155毫米榴彈炮營以及一個火箭炮連進行增援支援。為了這場反擊戰,我軍準備的火炮中,口徑超過75毫米的就有60多門!
時不我待!
兵力已然集結,誌願軍戰士們早已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想在戰場上狠狠教訓聯合國軍。573團前線調查傳迴的情報顯示,馬良山一帶的英軍陣地上光是地堡就超過百座,陣地前還布有雷區和鐵絲網等障礙。
這讓64軍陷入了困境,麵對如此堅固的防禦工事,我軍很可能會付出巨大代價,但擔心即使耗費了大量精力,也未必能取得理想效果。為有效打擊依托山勢修築的敵方碉堡,經過誌願軍裝甲兵指揮部的深入研究,最終決定派遣坦克碾壓敵人的防線。
在此次反擊戰中,擔任主攻任務的是573團,他們將在三個炮兵營和10輛坦克的支援下,進攻馬良山主峰317高地及其西南側的280高地。與此同時,572團負責助攻,而571團則肩負起掩護573團側翼的任務,阻擊試圖偷襲的敵軍。
為了確保191師順利完成此次反擊任務,64軍特意調派190師前往高旺山牽製美軍,既阻止美軍增援,又順便切斷英軍的退路。64軍將總攻時間定在11月4日。為掩蓋我軍的進攻意圖,從10月15日開始,我軍便對聯合國軍展開兵力騷擾,借此迷惑英軍。
11月2日,我國誌願軍展開了一次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演習”,這一行動的目的當然也是為了迷惑敵方視線。
11月3日晚間,60餘門火炮(其中包括“喀秋莎”火箭炮)對馬良山敵軍陣地前的防禦工事展開猛烈轟擊,摧毀了敵軍陣地前的大量雷區和障礙物。
在炮火的掩護下,誌願軍坦克第1團2連與重坦克連共12輛坦克進入戰場,利用預先準備好的掩體進行埋伏,成功避開了聯合國軍偵察機的偵查。
11月4日,誌願軍們終於迎來了這一刻,人人都整裝待發。
隨著信號彈升空,收複馬良山的全麵進攻正式拉開帷幕。
首先,所有火炮齊發,猛烈轟擊敵方陣地。炮擊間隙,我方坦克瞄準敵人前線陣地,進行精準打擊。經過兩輪火力壓製後,我方火力逐步向敵人縱深推進,將敵軍逼入各自陣地。這時,火箭炮開始全麵覆蓋敵方陣地,繼續施加火力打擊。
經過這次猛烈打擊,英國軍隊完全陷入了混亂。皇家蘇格蘭邊防團第1營以及趕來增援的美英聯軍,被裝備有重炮、火箭炮和坦克的誌願軍第191師3個步兵營擊潰,潰不成軍。麵對誌願軍全麵壓製的裝備優勢,聯軍隻能使出最後的殺手鐧——空中力量。
經過將近一個小時的火力壓製,精準的打擊讓英軍察覺到我軍可能有坦克參戰,於是將這一情報傳達給了美軍,並要求美軍空軍以我軍坦克為主要打擊對象。盡管我軍的坦克進行了偽裝,但炮口的火光還是引起了美軍的注意。
敵機接連不斷地分批次俯衝而下,向我軍坦克陣地投下50多枚凝固汽油彈,頃刻間,坦克陣地陷入了一片火海。然而,麵對美軍的猛烈空襲,我軍絕不甘於被動挨打,立即派出高射炮組建防空分隊,展開了強有力的反擊。
三個高炮營和高機營的高射炮、高射機槍同時對空開火,敵軍多架飛機受到重創,其中三架當空炸裂,其他幾架冒著黑煙墜落地麵,變成了火球。僅剩的幾架還能飛行的飛機也匆忙投下炸彈,慌亂撤退。此時,陣地上大火開始蔓延,我軍的三輛坦克被凝固汽油彈濺射引燃。
此時大家來不及多加思索,隻留下坦克上的炮手和裝彈手繼續對敵展開攻擊,其餘人員則用附近的泥土撲滅火勢。經過奮力搶救,最終成功挽救了三輛遇險的坦克。下午四點,在我軍強大的火力壓製下,敵軍上百個碉堡幾乎被摧毀,我軍也隨即做好了進攻準備。
在炮火的強力掩護下,572團2營6連作為主攻的尖刀連,勢如破竹,僅用了短短10分鍾便突破英軍陣地。此時,駐守在馬良山主峰317高地的英軍殘部,尚在炮火的猛烈轟擊中茫然不知所措,來不及組織有效防禦,我軍已迅速逼近,直殺到他們眼前。
與此同時,573團的尖刀連在216.8高地上也順利完成了突破。盡管如此,駐守該陣地的英軍尚有血性,麵對突如其來的局麵,他們紛紛裝上刺刀,向我軍發起了“白刃衝鋒”。然而,顯而易見的是,他們選擇了錯誤的對手。經過半小時的激烈交鋒,216.8高地的英軍最終全軍覆沒。
直到晚上7點,戰鬥才正式結束,我軍成功從英國人手中奪迴了陣地。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戰鬥的終結。在收複陣地後,我軍立即著手搶修防禦工事,並根據之前的戰鬥經驗,特別加強了反斜麵坑道的建設。
此時英軍已被我軍徹底震懾,再加上夜幕漸漸降臨,未能及時發起反擊,這為我軍爭取到了充分的時間進行防禦部署。
11月5日,天色剛剛破曉,美軍的飛機便唿嘯著從馬良山我軍陣地上空掠過,伴隨著一波接一波的猛烈轟炸。英軍第28旅配合一個坦克營,隨即再次向我軍陣地發動衝鋒。然而,他們萬萬沒有預料到,美軍剛剛實施的幾輪轟炸,絲毫未能對我軍連夜加固的反斜麵工事產生影響。當英軍發起衝鋒時,我軍立刻以精準的炮火覆蓋敵軍,緊接著出動坦克,將尚未抵達我軍陣地前沿的英軍徹底擊潰。
11月6日淩晨,這個早晨格外寧靜,不再聽到美軍飛機的轟鳴聲,也沒有了震耳欲聾的炮火聲,甚至連英軍衝鋒時的喊叫也消失無蹤。然而,到了下午,英軍第28旅又組織了幾次進攻,但最終依舊以失敗告終。
馬良山反擊戰不僅是誌願軍入朝後少有的幾次“富裕仗”之一,更是誌願軍進入朝鮮戰場後首次組織步兵、炮兵、坦克和工兵等兵種協同作戰的戰役,標誌著我軍作戰水平初步進入現代化戰爭的階段。
在工兵、坦克、防空部隊和地麵炮兵的支援下,第191師的三個營僅用了四個小時就成功收複了整個馬良山陣地,並擊退了敵軍援軍的反撲,順利鞏固了陣地。此次戰鬥,誌願軍共斃傷美英軍1701人,俘虜46人,擊落敵機14架,擊毀坦克6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輛編號為402的誌願軍is-2重型坦克,在此次戰役中單車摧毀了敵軍6個地堡,並俘虜了10名敵軍,憑借這一戰績成為誌願軍坦克的代表,甚至被國外遊戲收錄,成為中國裝甲兵的“形象代言人”。
從此直到停戰協議簽署,聯合國軍再也沒有靠近過馬良山。英軍在這次戰鬥中遭受了極大挫折。在一個多月的戰鬥中,64軍191師以1700人的傷亡代價,成功殲滅了美軍、英軍和澳大利亞軍隊共計4400人,擊落敵機14架,摧毀坦克6輛。
誌願軍總部致電嘉獎第64軍:
“敵軍此次進攻你們部隊,遭遇重大損失,而你們以英勇頑強的作戰精神,在付出極少傷亡的情況下取得了輝煌戰果,充分展現了你軍在炮火組織和指揮上的進步。希望繼續認真研究,以求每次戰鬥都能再進一步,預祝你們取得更大的勝利。”
10月18日,美軍在西線的進攻宣告停止。
誌願軍隨即宣布,西線美軍的攻勢已被徹底擊潰。
李奇微認為,雖然美軍的進攻遭遇到了與第2師在東部地區所麵臨的同樣頑強抵抗和頻繁反擊,但他們仍在10月19日成功抵達並占領了預定目標,建立了“詹姆斯敦線”,即“堪薩斯線”的一個新突出部,同時解除了敵軍對鐵原至漢城鐵路線的威脅。通過這次西線進攻,美軍感到中國軍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堅守陣地。
美軍的戰史中記載:
“突擊隊”行動期間,中國人對製高點的守備極為重視。他們從傳統的機動防禦體係逐步轉向了堅固的防禦模式。
這種變化表現在深度掩體、複雜的塹壕網絡,以及在前線陣地大規模儲備食物、物資和彈藥,顯示了他們企圖死守陣地的決心。當騎1師試圖突破主要防線時,中國人迅速調動大量新生預備隊,不惜耗費儲存的炮彈,拚死防守陣地。
直到人員傷亡慘重,彈藥幾乎耗盡,他們才被迫撤退,騎1師這才最終占領了“詹姆斯敦”作戰線。這種經曆充分反映了誌願軍作戰方式正在發生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