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隨著運動戰的結束,我軍與“聯合國軍”進入了陣地對峙的階段。


    在此期間,蘇聯終於決心大規模援助中國,大量技術裝備被交付給誌願軍戰士。其中,火力強大的蘇製火炮開始在我軍中廣泛配備。


    到1951年12月,駐朝部隊裝備的蘇式火炮包括152毫米加農炮36門,122毫米榴彈炮249門,76毫米野炮297門,57毫米戰防炮53門,107毫米迫擊炮57門,喀秋莎火箭炮72輛,85毫米高射炮120門,762毫米高射炮60門,37毫米高射炮956門。


    蘇聯還派遣了大量經驗豐富的軍人,指導我軍戰士學習使用這些武器,並掌握火炮操作技巧。短時間內,我軍炮兵的戰鬥力迅速提升,基本掌握了現代炮戰中的間接射擊、山地觀察、地圖射擊和統一指揮射擊等方法。


    在磨煉技巧的同時,我軍也積極推動了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中國炮兵師的教導團被改設為文化速成學校,專門為那些來自農村的文盲炮兵提供掃盲教育,甚至連那些出身粗獷的高級軍官們也走進課堂,認真聽講。


    隨著我軍文化素養和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如今我軍的炮兵終於能夠與“聯合國軍”一較高下了。


    1951年10月1日,範佛裏特發布秋季攻勢作戰命令,戰線從禮成江口向西延伸至鐵原,約80公裏範圍內,動用了超過四個師的兵力,同時對誌願軍陣地發動了猛烈進攻。


    此次進攻的重點集中在誌願軍第47軍防守的高作洞至鐵原西北的大馬裏一線,主攻方向為戰線東北角的天德山。


    第47軍一向以擅長防禦作戰聞名。在兩年前的遼沈戰役中,第47軍堅守黑山,將廖耀湘兵團的十萬精銳牢牢困在該地。


    在戰前,第47軍對前線防禦部署進行了調整,將堅守了三個月的第140師撤下,改由第139師和第141師接替防務。其中,第141師的第422團負責天德山地區的防禦。雖然我軍換上了經過充分休整的兩個師,但由於時間緊迫,防禦體係尚未完全構建,隻能依托現有的野戰工事對敵進行阻擊。


    在應對美軍第1騎兵師的進攻時,第47軍決心采取“工事加火力”的策略,在現有陣地上展開頑強抵抗。此時,誌願軍的武器裝備有所改善,尤其是大口徑火炮的數量顯著增加。第47軍的火炮配備得到加強,共有215門火炮,其中包括24門“喀秋莎”火箭炮,不僅能夠為前線步兵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援,還能夠有效壓製敵方的遠程炮兵。


    因此,第47軍對完成誌願軍總部交付的防禦任務充滿信心。與此同時,第47軍指揮部一方麵命令前線各師、團迅速調整兵力部署,加強重要支撐點的工事建設和地雷布設;另一方麵將所屬炮兵分成5個炮兵群,按照火炮種類和口徑大小進行分級,逐一明確火力打擊任務。


    關於各級炮兵的任務,47軍做出了以下劃分:


    (1)遇敵小部隊(班、排)運動或攻擊,主要以團屬炮火殺傷之,必要時以機動火力支援。


    (2)遇敵1個連左右兵力運動或攻擊,主要以山炮對其射擊,必要時抽1個野炮連或榴彈炮連支援。


    (3)遇敵1個營兵力向我運動或攻擊,以直接配屬步兵團作戰之山炮、野炮、榴彈炮及步兵炮射擊之,打亂其建製,擊潰其部署,迫其過早展開,殺傷削弱其攻擊能力。


    (4)遇敵1個團以上兵力向我運動或攻擊,所有山炮、野炮、榴彈炮、迫擊炮均須射擊。


    (5)在一般情況下,擔任特殊任務之火炮(防坦克炮、坦克、統帥部炮兵)不得射擊,以免過早暴露。


    (6)所有炮兵均有對敵坦克射擊之任務,陣地應具有一定的穿甲彈以備使用,遇有5輛以上坦克進攻,榴彈炮即開始對其行移動攔阻射擊。


    (7)炮火運用的原則是突然的、集中的有效殺傷與消耗敵人生動力量與火器,避免零打碎敲分散火力。


    後來實戰證明,陣地戰的核心手段,就是依靠工事和炮火。


    美軍在攻擊夜月山、天德山及大馬裏地區時,動用了10個重炮營、超過100輛坦克和40多架飛機,投射的彈藥總量遠超誌願軍,達到數十倍之多。盡管第47軍的炮兵在數量和質量上仍處於劣勢,但憑借合理的火力運用和工事的有效防護,依然取得了顯著的戰果。


    美軍對夜月山和天德山的進攻,戰法倒也簡單:


    先派出小部隊進行試探性進攻,偵察出誌願軍陣地的兵力、火力配置以及薄弱環節,隨後進行大規模炮火覆蓋,最後由步兵伴隨坦克發起衝鋒奪取陣地。


    簡而言之,他們的策略就是想不經過攻堅突破,而是依照“炮火壓製,步兵接管”的套路,“火力主導,全麵推進”。


    第1軍軍長奧丹尼爾信心滿滿。


    抗美援朝打了一年,雙方都已經沒了秘密可言。如果說,前三次戰役誌願軍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麵”,從第四次戰役開始雙方就開始了近身肉搏。


    天德山,海拔477米,距離南朝鮮首都漢城直線距離僅有20公裏,坐落在臨川以北的臨津江東岸,東連夜月山(487高地),西連418高地和343高地,扼守漢城到金化的運輸大動脈,是141師核心防禦陣地,也是47軍重要防禦地域,位置特別重要。


    從態勢上看,63軍撤離後美騎1師占據天德山、夜月山,但47軍接防以後又通過“蠶食”從美軍手裏奪了迴來。


    正因如此,美步3師在“清理行動2”拿下誌願軍47軍141師423團駐守的夜月山和292高地,又把目光瞄準天德山前沿460高地,準備10月3日協同騎1師共同實施“突擊隊行動”。


    無論從軍事還是政治角度,天德山都是三八線上寸土必爭的關鍵所在。


    美第1軍長奧丹尼爾對美步3師師長索爾信心滿滿,索爾則把攻占450高地的作戰任務給了步3師15團團長奧尼爾,並承諾步3師所有的炮兵隨時給美15團提供最強大的火力支持。


    美步3師創建於1917年11月的北卡州,成名於一戰的馬恩河戰役,因為防守頑強被冠以“馬恩磐石”綽號。二戰時期,步3師又在北非、西西裏、法國南部連續作戰,贏得了聲譽。


    美騎1師的曆史比步3師稍晚,但其第2團組建於南北戰爭的最後1年1855年。騎1師資格老功勳大,還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的不少戰役,是美軍中傲驕的“開國元勳師”。


    但是,誌願軍47師也不是泛泛之輩,其前身是成名於黑山阻擊戰的東野10縱,首任軍長梁興初、繼任軍長曹裏懷都是四野虎將。141師師長葉健民、422團團長鄭波也都是身經百戰的鐵血戰將。


    鄭波在湘西剿匪聲名鵲起,繳獲了張平的馬、瞿波平的槍,還有師興周的手杖。


    47軍在湘西改造和吸收了萬餘出身貧寒的“土匪”,戰鬥力非常彪悍。


    守住天德山,事關粉碎“秋季攻勢”全局,此任務交給了第47軍141師422團的5連。


    5連是一個具有光榮曆史傳統的英雄連隊,組建於1945年秋,他們都是經曆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老兵。


    天德山攻防戰,是一次真正的王牌對王牌。


    一個連對一個團,這注定是一場血戰。


    美15團通過空中偵察,推斷出天德山最多隻能駐守1個連。


    奧尼爾認為,中國軍隊的主要抵抗陣地應該位於開城-朔寧-平康一線。他們所選擇的攻擊目標並非中國軍隊的主力防線,而隻是一些警戒陣地或偵察據點,這些陣地縱深有限,工事也不夠堅固,應該不會遭遇像“血染嶺”和“斷腸嶺”那樣的頑強抵抗。


    在第5騎兵團團長奧尼爾看來,根本不用等到10月3日和騎1師聯合行動,隻需要出動2個營就可以雙管齊下:2營進攻460高地,3營拿下天德山。


    然而,9月29日,攻勢剛一發起,美軍就碰在了釘子上。


    騎1師第5騎兵團的3個營,組成了第一波進攻部隊。美軍的炮火持續了2個半小時,認為460高地早已變成一片焦土。上午10時,美15團步兵開始進攻。


    由一個坦克營組成的快速支隊,原本計劃沿著公路突進,但尚未出發便被攔阻炮火和雷區困在了起點,一整天無法前進。


    5連連長楊寶山、指導員閻成恩在天德山使用了鐵原阻擊戰的“添油戰術”。


    添油戰術,有的人稱為拉長版的“送死戰術”,由於天德山地區狹窄,無論防守還是進攻都無法展開更多的兵力,所以,在特殊地形下“添油戰術”反而能夠減少傷亡,實現阻擊效率的最大化。


    當2個排的美軍試探進攻進入30米範圍,5連3排副排長宮景林、8班長尚玉芝等11人才猛烈開火,打得美軍人仰馬翻,敗下陣來,3排排長劉學武和7班、9班則隱蔽在山後作預備隊。


    美軍的進攻剛被打退,經驗老到的尚玉芝就嗅出了異樣。


    他向副連長張關福建議,美軍很快會發動更大規模的強攻,不如提前派一個3人小組埋伏在美軍機槍陣地附近,自己帶領4名戰士正麵阻擊。這是一個大膽的分兵策略,張關福和楊寶山同意了。


    果不其然,美15團第二次進攻升格為2個連的規模,而美軍的機槍手也像往常一樣,意圖搶占山梁陣地,被早就埋伏的5連3排8班的3人小組全殲,並用繳獲機槍“反哺”進攻的美軍。


    尚玉芝帶領4名戰士發起反衝鋒,美軍2個連的衝鋒又被打了下去。接連受挫的美軍學乖了,第3次進攻采用了分兵策略,派幾個排同時偷襲460高地和陣地背後的2營迫擊炮陣地。


    危急時刻,2營迫擊炮連使用平射對著美軍一頓猛轟,然後投出密集的手榴彈雨,美軍偷雞不成蝕把米,反倒損失了偷襲的美軍。美軍15團團長奧尼爾惱羞成怒,唿叫地空火力進行覆蓋。


    激戰中,3排長劉學武、戰士李萬發、謝叢恩先後犧牲。楊寶山給8班補充了5名戰士,又接連打退美軍5次進攻,最後隻剩副班長1人。黃昏時分,3排打退美軍11次進攻,傷亡17人。


    10月1日,進攻天德山南麓的美15團2營比3營也好不到哪裏去,連續衝鋒都被擊退。


    根據日本戰史研究部門編撰的《朝鮮戰爭》一書記載,擔任主攻任務的第1騎兵師在進攻起點,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攔阻射擊”。


    第一次的進攻就這樣徹底失敗了。


    但戰鬥帶來的人員損耗也是巨大的,5連5連殲敵300餘人的同時也傷亡60餘人,更是在連長犧牲,全連隻剩下指導員、兩名傷員和一名通信員的情況下,仍然不肯後退堅持守衛天德山。隻有加強給5連的8連1排表現最好,僅傷亡2個人。


    美軍終於退了下去,楊寶山、閻成恩立即開會總結。


    422團馬上給5連補充80人湊齊130人,以備來日再戰。指導員閻成恩在戰鬥間隙還不忘動員,讓大家背誦5連在天德山主峰的巨石上寫下的口號:“爭取創造英雄連,不當英雄不下山。”


    當天夜裏,美騎一師稍事休整後,計劃借著夜色再次進攻天德山。然而,當美軍展開更大規模的攻勢時,誌願軍卻突然開始了有組織的炮火轟擊。


    這次炮擊與以往不同,誌願軍炮兵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精準度和強大火力。據記載,美軍損失慘重,每天都有數十車的傷員和屍體被運送出去。就在戰鬥進入最為關鍵的時刻,一批編號為“84”的戰車突然駛入戰場——這正是令敵軍聞風喪膽的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是在二戰中蘇聯生產的一種自行火箭炮,通常都裝載在卡車上。裝滿一次彈藥需要十分鍾,但一次齊射就可發射16發口徑為132毫米的火箭彈,而最大射程可達8.5公裏。


    運載車速度快,火力兇猛,殺傷範圍大,使用也簡單。


    往往鋪天蓋地一陣炮彈發射出去就能毀滅敵軍陣地,消滅大量敵軍部隊。二戰中曾被“喀秋莎”給予重擊的德國納粹叫他“斯大林的管風琴”,認為這是一種非常恐怖的火箭炮,但蘇聯紅軍十分鍾愛它,因為火箭炮的身上有個“k”字母,即俄文的共產國際第一個字母,蘇聯紅軍便用傳說裏美少女的名字為它命名——“喀秋莎”。


    一發“喀秋莎”火箭炮彈,長達一個汽車廂,威力一個能頂三個大威力榴彈,一輛“喀秋莎”炮車通常聯裝12枚火箭炮彈,數秒鍾內即可發射完畢。一個團有一百多輛炮車,一次團齊射就是一千多發火箭炮彈同時發射,其威力可想而知。


    在朝鮮戰場上,美國士兵恐懼地將“喀秋莎”火箭炮稱為“金日成的大嗓門”。


    當“喀秋莎”大顯威風後,中國士兵和朝鮮士兵狂熱地愛上了它,稱其為“炮兵之王”?,行軍路上哪怕再擁擠,一見有“84”車號的車也高興得主動讓路。?“84”是“喀秋莎”部隊在朝鮮的車號。


    第47軍得到了一個完整火箭炮團的增援。


    炮兵202團配備了30門喀秋莎,它們的到來徹底改變了戰場局勢。反攻之夜,誌願軍首先對美軍陣地展開猛烈炮火轟擊,隨後發動了衝鋒。


    美軍誤以為誌願軍企圖奪取陣地,慌亂中全員蜂擁而出迎戰。千鈞一發之際,誌願軍的30門喀秋莎立即鎖定目標,發射了一輪齊射。伴隨著如“管風琴”般的迴響,400多枚火箭彈像暴雨般傾瀉而下,頃刻之間,800餘名美軍被炸得血肉橫飛。


    在日本撰寫的《朝鮮戰爭》一書中,作者對誌願軍的炮火給予了如下評價:


    “自戰爭爆發以來,中國炮兵首次如此有組織地進行射擊。為了阻止敵軍的接近和粉碎其衝擊,進行集中射擊和攔阻射擊自不必說,甚至還展開了前所未有的炮兵對炮兵的交戰,這讓美軍炮兵十分驚慌。這種戰術是中國炮兵從未采用過的。”


    李奇微感到震驚,立即指示情報人員查明是否有蘇聯人參與了戰鬥。


    10月2日,誌司電令第19兵團:


    敵軍在近幾個月來連續對我東線和中線發起進攻,均遭到重大挫敗,傷亡慘重。最近,敵軍又發起所謂的秋季攻勢,目標集中在大馬裏至天德山一線。你們必須依托天德山的堅固陣地,頑強抵抗。


    要精心組織火力,尤其要突擊性地組織猛烈的近戰火力,盡可能大量殺傷敵軍。在有利的時機,必須果斷靈活地實施反擊,殲滅其部分兵力,並繼續堅守天德山陣地,徹底粉碎敵軍的進攻。


    同時,我中線和東線各部隊,為防止敵軍與西線的進攻相唿應,必須做好堅決反擊的準備。


    此電報同時發送至誌願軍前線各部隊。其中關於“必須依托堅固陣地,堅決抵抗”的指示,既是對第19兵團和第47軍的明確要求,也是對所有前線部隊的共同指令。


    同日,美軍15團團長奧尼爾終於低下了頭,以犧牲80餘人的代價試探誌願軍火力配置,同時要求美3師師長索爾請求空軍出動b26轟炸機,投放1000磅大炸彈和凝固汽油彈無差別轟炸。


    10月3日,美步3師和騎1師聯合發動“突擊隊行動”。


    美軍25架戰鬥轟炸機、2架b26轟炸機向460高地和天德山投下大炸彈和凝固汽油彈。與此同時,200多門重炮向誌願軍炮2師29團陣地狂轟亂炸,炮29團30多門榴彈炮損失慘重,大部被摧毀。


    轟炸過後,5連和美軍展開白刃戰,最終美軍占據了3排據守的460高地。


    戰鬥中,炮29團2連班長譚朝誌,在助手戰士汪萬泗、高壽南犧牲後,一個人操作美軍m2式105榴彈炮,硬是打出77發重量21公斤的炮彈,為5連守住418高地和天德山主峰立下奇功。


    10月3日一天下來5連又損失70人,422團馬上給楊寶山補充了70人。


    10月4日,天德山的攻守進入了刺刀見紅階段。


    美15團2營失去戰鬥力,3營也損失慘重,美步3師師長索爾隻好調來菲律賓營接替3營,讓預備隊1營接防460高地的2營,同時調來美步3師65團3營作為15團的預備隊。


    與此同時,黔驢技窮的美軍再也不講武德,一口氣發射了上百發毒氣炮彈。


    422團5連130人麵對美軍3個營2300餘人,在這一天犧牲幾乎殆盡,5連連長楊寶山也在這一天英勇犧牲,5連隻剩17個傷員,其中主峰隻剩4個人:指導員閻成恩、1個通訊員和2個傷員。


    10月5日上午,天德山東、南、西三麵都被美軍占領,5連奉命撤出戰鬥。


    美國第1騎兵師連續三天猛攻47軍防守的天德山和月夜山陣地,然而除了一天天抬迴幾十車的屍體和傷員外,始終未能前進一步。


    10月5日,第141師在陣地被炸成焦土、三麵受敵的嚴峻形勢下,遵照命令撤離天德山陣地,轉移至天德山以西區域繼續展開防禦。


    慘烈的天德山防禦作戰,誌願軍422團5連280人,麵對美步3師15團、65團3營和騎1師1營、3營共5600餘人,阻敵4日並斃敵600餘人。5連也隻剩17人,後來又陸續犧牲8人。


    誌願軍“添油戰術”最終戰勝美軍“人海戰術”。


    戰後,誌願軍422團5連記集體特等功,並授予“天德山英雄連”稱號。


    楊寶山追記特等功,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閻成恩記特等功,授予“二級戰鬥英雄”稱號;譚朝誌記一等功,授予“二級戰鬥英雄”稱號,並被誌願軍炮兵部隊授予“全能炮手”稱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能忘卻的197653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行早的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行早的魚並收藏不能忘卻的197653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