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專業的排彈部隊
不能忘卻的197653 作者:行早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絞殺戰”中,為了摧毀誌願軍的運輸線,美軍想盡了各種辦法,可以說,美國炸彈廠的工程師真是挖空心思,各種缺德的歪點子層出不窮。
美軍為了達到完全封鎖誌願軍後方補給線的目的,大量投擲航空炸彈,可是飛機的滯空時間非常有限,飛機走後怎麽辦?
美國人開始增加投放大量能夠鑽入地下幾米深的定時炸彈,讓這些炸彈錯開時間爆炸。其炸彈的引信故意設置成延時幾分鍾、幾小時甚至幾天不等,給誌願軍的搶修工作帶來極大困難。
這種設置不僅對我們的後方運輸線構成了持續威脅,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戰士從未見過這種炸彈,也沒有接觸過暴露在外的電線和時鍾。而且這些炸彈的體積龐大,幾百公斤的彈體,能把人嚇個半死。而且拆除炸彈時需要處理的爆炸引信極為敏感。
炸彈從幾千米高空投下,往往會導致引信產生裂紋、彎曲或變形,大幅增加了拆除的危險。所以說拆幾千米扔下來的幾百公斤的航空炸彈,和電影裏的幾公斤的手工炸彈危險性根本無法相比。
美軍投下的不僅僅是直接殺傷的凝固汽油彈和航彈,還有各種類型的炸彈。
有些炸彈裝有重力感應裝置,一旦車輛碾壓或排雷人員觸碰就會引爆。這種炸彈的裝藥量通常不大,爆炸時往往隻會炸斷人的一隻手或一條腿,雖然不至於致命,但傷員既不能繼續作戰,又需要他人照顧,還要消耗糧食,反而加重了誌願軍的負擔。
有些定時炸彈則設置了三個引信,其感應機製是,隻要拆除其中任意一個就會引發爆炸。也就是說,除非能夠同時拆除所有引信,否則無論拆除哪一個都會引爆。
最臭名昭著的是m83蝴蝶彈。一般都裝在m15a2 子母彈箱內構成子母彈,24枚一組,不僅可以定時,還能夠反排爆,也就是一排彈就炸。之所以帶“蝴蝶”兩字,是因為其外形有兩片翅膀一樣的金屬夾片,從飛機上掉下來時,類似飛動的蝴蝶。
“m83蝴蝶彈”是美軍專為攻擊我軍後勤人員和平民設計的一種集束炸彈。其總重1.73千克,戰鬥部內裝有0.23千克的tnt炸藥。
空投後,隨著下落速度減緩,戰鬥部的保險會自動解除,外殼在空氣阻力作用下展開,旋轉翼隨之彈出,穩定彈體,使其進入戰鬥狀態。落地後,這些彈體常掛在樹枝、屋角等處,成為極為敏感的觸發地雷。一旦有人或車輛經過,便會感應起爆,殺傷半徑可達60米,甚至有能力穿透坦克的裝甲。蘇聯人將其稱為“莫洛托夫蘭”。
m83的引信機械延時及反排爆時間在出廠時已設定,可根據需要選擇不同類型的引信,以滿足特定的延時和反排爆需求。
安裝了延時引信的m83,依照不同的保險間隔,有些會在20分鍾後爆炸,有些是半小時或一小時。這種逐次引爆的方式,不僅妨礙救援行動,還對誌願軍轟炸後進行的搶修工作構成了嚴重威脅。
在絞殺戰期間,美軍在朝鮮戰場投下了超過四萬枚m83型蝴蝶炸彈!
鐵蒺藜是中國古代一種用於軍隊作戰的鐵質尖刺障礙物,撒布在地麵上以阻礙敵軍行動。在古代戰爭中,它常被用於遲滯敵人的進攻。
在二戰末期,美軍進攻衝繩島時,日軍曾經使用鐵蒺藜對付美軍車輛,給美軍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美軍也將日軍在衝繩島使用的鐵蒺藜(又稱三角釘)空投到誌願軍的後勤補給線上,給誌願軍的車輛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夜間行車時,誌願軍司機稍有不慎,車輪就可能被軋破爆胎。要知道,當時天然橡膠正是以美英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禁運的重要物資之一。
那麽,誌願軍是如何突破敵人的空中封鎖,化解“蝴蝶彈”和三角釘對後勤補給線構成的威脅呢?為此,誌願軍後勤司令部推行了一種類似“分片包幹”的管理製度。
為確保公路運輸的安全順利進行,誌願軍在主要公路幹線上布設了對空監視哨,平均每隔兩公裏設置一個哨位。
這些哨位不僅負責在美軍飛機進入空域時鳴槍警報,還承擔防範敵特、引導車輛隱蔽、維護交通秩序,以及清除美機投下的定時炸彈、“蝴蝶彈”和三角釘等任務。
對付三角釘的方式是,當敵機飛過後,誌願軍戰士和朝鮮百姓迅速拿起大掃帚開始清掃。敵人扔多少,他們就掃多少。
隨後,戰士們將這些三角釘收集起來,一部分被投放到陣地前沿,作為防止敵人偷襲的障礙物,另一部分則帶迴屋裏,當作蠟燭台使用,效果非常好。
對付“蝴蝶彈”,起初,戰士們發現“蝴蝶彈”在空中亂飛,就在遠處用步槍打,但是效果很不理想,仍然撒的滿地都是。
後來,戰士們想了個簡單的辦法,用敵人丟棄的電話線,幾根連接在一起,結成網,兩邊拉直,間隔60-100米,兩個人拉著在公路兩邊飛跑。這樣,這些“蝴蝶彈”就劈劈啪啪的爆炸起來,像放鞭炮一樣,非常熱鬧。
這些措施實施後,大大減少了汽車損失,提高了公路使用效率。汽車每季度損失率由入朝初期的近50%,到1952年第一季度已降至6%。
排除這些炸彈的任務是誌願軍第23兵團。
該兵團的前身是北平和平起義的原國民黨軍隊,兵團司令依然是由當時起義的國民黨將領董其武擔任。接受任務時,董其武表態:他會帶領部隊築起一條炸不毀的鋼鐵運輸線。
他們的職責主要是排除美軍投下的定時炸彈,並負責空襲預警。這項任務極其艱巨,後來統計的傷亡數據顯示,他們的傷亡率,尤其是致殘率,遠遠高於前線作戰部隊。
在朝鮮後方的“鋼鐵運輸線”上,我們還設有專門負責排除炸彈的部隊。其中,郭金升是一個典型代表,他日夜奮戰在鐵路線上,憑借無畏的勇氣和過人的智慧,多次化解了死亡的威脅。
起初,為了消除這些定時炸彈的威脅,通常采用繩索拖離的方式,將炸彈拉至空曠地帶進行引爆。然而,這種方法風險極高,有時在捆綁炸彈時便可能引發爆炸。
郭金升善於思考,工作之餘便開始研究這些定時炸彈。
他眼光狠狠地盯著插在路基旁的兩個綠油油的定時炸彈,默默地沉思。幾天來,定時炸彈這個可惡的名字,毒蛇一般地咬著鐵道兵的心。
前些日子,大隊政委說:美軍為了挽救軍事上的失敗,又叫囂什麽“絞殺戰”,對我鐵路大量投擲定時炸彈,企圖斷絕誌願軍補給線,使我前線部隊陷於彈盡糧絕的境地。
中朝鐵道部隊為了保證前線的勝利,在敵人重點轟炸區展開了搶修搶運的鬥爭。“白天無鐵路,夜晚要通車”——這是當時朝鮮鐵路線上與敵人鬥爭的殘酷現實。
然而,定時炸彈一直是鐵道搶修部隊的兇惡敵人,它給予鐵路線的威脅一天比一天大,軍民為它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
這一天,在剛被轟炸過的線路上,定時炸彈又出現在路基旁。郭金升想起以前的慘痛情景——第一中隊的同誌們,在拉定時炸彈的時候,炸彈突然爆炸,十幾個人有的犧牲,有的負了重傷。
“我去拉掉它!” 36歲的郭金升走出隊伍,站在分隊長麵前。
這是1952年2月裏的一個清晨,雪花在他黃綠色的軍裝上,淺淺蒙上了一層,他像戰士請求戰鬥任務那樣,等待著分隊長的指令。
“我也知道太冒險,”郭金升看出了分隊長的心情,一邊解釋,一邊用手指了指遠處冒著白煙的山洞口:“可是,到晚上,列車要從這裏通過,前方正需要彈藥和糧食……”
“是啊,現在正是軍事運輸緊急時期,保證運輸暢通是我們鐵道兵的職責。不過,對付定時炸彈我們還沒有經驗,需要特別慎重啊!”
“報告分隊長!”郭金升又上前一步:“隻要動作快,就會減少危險,我一定能完成任務!”
就在郭金升向分隊長請求的同時,又有十幾個同誌走出了隊伍,希望一同行動。
分隊長的眼睛離開了定時炸彈,掃視著戰士們沉靜嚴肅的臉龐,向站在最前頭的郭金升點了點頭,信任而又不忍心地說:
“好,你先去把它拴好吧,千萬小心!”
郭金升得令後,立刻拿起木杠、粗鐵絲向定時始彈大步走去。
十步、二十步……和定時炸彈的距離在一步一步的縮短,他全身的肌肉也在一點一點的緊繃。他的腳步急速又沉穩地在雪地上走著,眼睛卻在小心仔細窺測著定時炸彈的動靜。
郭金升匍匐著身體,精細而敏捷地在定時炸彈周圍察看了一下,然後蹲起身子,一條腿跪在雪地裏,把鐵絲牢牢捆在定時炸彈的彈體上,整個動作時間不到5分鍾。
郭金升綁好了定時炸彈,分隊長便帶著戰士們,一擁上前,拉起長長的繩索,向荒野裏跑去,剛走出不遠,這個胖乎乎的綠玩意,卡在一個被雪覆蓋的彈坑裏,拖不動了,而此時它離開路基隻有幾十公尺,不能放在這裏!
郭金升一斜身跪在雪地上,兩隻手伸在定時炸彈下麵,拚著全力往上推。分隊長在他對麵,一隻腳蹬著坑沿,盡力往上扒。但是,這胖家夥卻像生了根一樣,紋絲不動。
“時間不短了,萬一響了……”念頭在郭金升的腦子裏飛速閃過,頭上的汗又冒出來,旋即結成了冰珠。他伸手抓起一根木杠,插進彈體下麵,猛力往上一撬,大喊一聲:“拉!”定時炸彈蹭的一下,被從坑裏拽了出來,戰士們又牽著它向遠離路基的荒野裏跑去。
大家一起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把兩顆定時炸彈拉到了遠離鐵路的荒野中。
晚上,郭金升倒在炕上,翻來覆去睡不著,他的心仍像懸在空中一樣。一合上眼,白天拉彈的事和一中隊犧牲、負傷的人影便闖進腦海。他問自己:難道每次都要用生命同炸彈來拚嗎?
“不能老是這樣啊,得想個法子治服它。”
他思索著定時炸彈的構造。他根據自己的經曆,做了許多假想:它發火有一定的時間,會不會像鬧鍾上的鈴鐺,有個特殊的裝置呢?這特殊的裝置,會不會和螺絲一樣,一擰就下來?
郭金升隨著部隊,冒著敵機轟炸、掃射,整整搶修了兩天的線路。雖然工作緊張,但他卻沒有丟掉拆卸定時炸彈的念頭。
第三天下午,線路修好了,大家就地休息的時候,郭金升趁機向上級提出了拆卸定時炸彈的要求。他向領導講述了那天晚上的思考,並提出許多觀點。
幾位領導經過慎重考慮,答應他先去作試試。
郭金升得到批準,興奮又忐忑地向躺在荒野裏的那兩顆丟掉的定時炸彈走去。
郭金升謹慎地把定時炸彈看了一遍,又仔細檢查了定時炸彈的引信。他發現引信安裝處,有一條細微的縫隙,周圍並沒有焊接或釘的痕跡。這證明他的設想是正確的,更加堅定了拆卸的信心。
於是,他一條腿跪在地下,一條腿頂著定時炸彈,用手抓住了引信。當出汗的大手接觸到涼冰冰的引信時,一股冷氣由手心嗖的一下,直透郭金升心底:“會不會一動就響啊!”
這個念頭就被他自己駁倒了:“如果一動就響,美國人怎麽能裝上呢!”
他抓住引信就擰,卻擰不動。
“難道不是螺絲扣的嗎?”他仔細看了一下,斷定不是用別的方法裝上的。
湊近再看,發現了秘密:原來,彈尾引信的反拆卸鋼珠被外套管的螺絲卡住了。郭金升拿起一塊石頭,照彈尾引信的外套管小心地砸了幾下。
外套管連同彈尾引信有些活動了,他又用手擰,引信外套管隨著他飛快轉動,漸漸鬆動,離開了彈體。
成了!
接著,他又如法炮製,卸開了第二顆。郭金升成功了,他順利拆除了兩顆定時炸彈!
郭金升終於揭開了定時炸彈的秘密,掌握了炸彈技術!
陳指導員激動萬分,緊緊握住郭金升的手,大喊道:“老郭,你開辟了破定時彈的道路!”
陳指導員第一時間將郭金升能拆除美軍定時炸彈的消息上報給了鐵道工程總隊。
“郭金升卸開了定時炸彈!”這消息像捷報一樣,很快在部隊中傳開了。
通過反複的觀察與琢磨,他對這些炸彈的起爆原理逐漸有了初步了解,並掌握了拆除的技術。以定時炸彈為例,這類炸彈通常裝有防拆的鋼珠,首先需要將鋼珠卸下,接著再擰下引信。失去引信後,炸彈就變成了啞彈。
此後,郭金升還摸索出了拆除凝固汽油彈、航空炸彈和地雷等美軍多種炸彈的技巧。
自1952年春季起,他在一年內成功拆除了50多種類型的炸彈,總計1129枚。這其中包括386枚各類重量的大型定時炸彈和743枚小型炸彈(包括蝴蝶彈)。從這些拆除的炸彈引信中,他共取出了27噸高性能炸藥。
原本誌願軍平均每拆兩枚炸彈就會犧牲一名排彈手,郭金升等於一人挽救了300名誌願軍戰士的生命。拆除後的炸藥,全部被誌願軍用來開山碎石,修複被美軍炸毀的公路。
上級特別重視郭金升的經驗,稱讚他是“排彈能手”,還把他調出原單位,讓他專門做排除定時炸彈的工作,並且特地派了兩個技術人具,幫助他研究定時炸彈的性能和原理。
從此以後,郭金升常常出現在鐵道上、公路上、隧道口和大橋邊。凡是見到郭金升的戰士,都尊敬地稱他為“卸彈大王”。哪裏有定時炸彈,就打電話找他去排除。
郭金升還將教會了許多戰友排爆技術。誌願軍鐵道兵成立了拆卸定時炸彈訓練班,他擔任教員,把自己的經驗和作法介紹給大家。200多個學員經過短時間的學習訓練,投入到了大範圍的排彈工作中。
郭金升將自己摸索出的這些方法在誌願軍中廣泛推廣,培養了200多位拆彈高手。這些人被派往或調入工程總隊其他分隊,以及誌願軍鐵道兵部隊,湧現出大批“郭金升式”的拆彈英雄。英雄的戰士散布於各地,哪裏出現定時炸彈,哪裏就有人排除。
郭金升和他的戰友們在沒有精致的防護服、沒有精細的探測儀、沒有先進的拆彈工具沒有更多的保護措施下,冒著生命危險,戴著口罩,拿著簡單的工具,頂著敵人盤旋的飛機,晝夜不停,穿梭在各個戰場,直接在戰場上緊急作業。
其中,他的大徒弟陳璞獨自拆除了116顆定時炸彈,榮獲一等功。
1952年6月,郭金升被誌願軍領導機關授予特等功臣稱號,並被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議會授予一級戰士榮譽勳章。
郭金升是鐵道工程隊唯一的特等功臣!
當年9月,鐵道工程總隊召開第一屆慶功大會。
郭金升被戰友們選為國慶觀禮代表,歸國接受毛主席的接見和人民的表彰。
1970年3月23日,陝西鹹陽市,鐵道部第四工程局分區工會副主席郭金升逝世,終年54歲。幾個月後,他被有關部門追認為革命烈士。
美軍為了達到完全封鎖誌願軍後方補給線的目的,大量投擲航空炸彈,可是飛機的滯空時間非常有限,飛機走後怎麽辦?
美國人開始增加投放大量能夠鑽入地下幾米深的定時炸彈,讓這些炸彈錯開時間爆炸。其炸彈的引信故意設置成延時幾分鍾、幾小時甚至幾天不等,給誌願軍的搶修工作帶來極大困難。
這種設置不僅對我們的後方運輸線構成了持續威脅,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戰士從未見過這種炸彈,也沒有接觸過暴露在外的電線和時鍾。而且這些炸彈的體積龐大,幾百公斤的彈體,能把人嚇個半死。而且拆除炸彈時需要處理的爆炸引信極為敏感。
炸彈從幾千米高空投下,往往會導致引信產生裂紋、彎曲或變形,大幅增加了拆除的危險。所以說拆幾千米扔下來的幾百公斤的航空炸彈,和電影裏的幾公斤的手工炸彈危險性根本無法相比。
美軍投下的不僅僅是直接殺傷的凝固汽油彈和航彈,還有各種類型的炸彈。
有些炸彈裝有重力感應裝置,一旦車輛碾壓或排雷人員觸碰就會引爆。這種炸彈的裝藥量通常不大,爆炸時往往隻會炸斷人的一隻手或一條腿,雖然不至於致命,但傷員既不能繼續作戰,又需要他人照顧,還要消耗糧食,反而加重了誌願軍的負擔。
有些定時炸彈則設置了三個引信,其感應機製是,隻要拆除其中任意一個就會引發爆炸。也就是說,除非能夠同時拆除所有引信,否則無論拆除哪一個都會引爆。
最臭名昭著的是m83蝴蝶彈。一般都裝在m15a2 子母彈箱內構成子母彈,24枚一組,不僅可以定時,還能夠反排爆,也就是一排彈就炸。之所以帶“蝴蝶”兩字,是因為其外形有兩片翅膀一樣的金屬夾片,從飛機上掉下來時,類似飛動的蝴蝶。
“m83蝴蝶彈”是美軍專為攻擊我軍後勤人員和平民設計的一種集束炸彈。其總重1.73千克,戰鬥部內裝有0.23千克的tnt炸藥。
空投後,隨著下落速度減緩,戰鬥部的保險會自動解除,外殼在空氣阻力作用下展開,旋轉翼隨之彈出,穩定彈體,使其進入戰鬥狀態。落地後,這些彈體常掛在樹枝、屋角等處,成為極為敏感的觸發地雷。一旦有人或車輛經過,便會感應起爆,殺傷半徑可達60米,甚至有能力穿透坦克的裝甲。蘇聯人將其稱為“莫洛托夫蘭”。
m83的引信機械延時及反排爆時間在出廠時已設定,可根據需要選擇不同類型的引信,以滿足特定的延時和反排爆需求。
安裝了延時引信的m83,依照不同的保險間隔,有些會在20分鍾後爆炸,有些是半小時或一小時。這種逐次引爆的方式,不僅妨礙救援行動,還對誌願軍轟炸後進行的搶修工作構成了嚴重威脅。
在絞殺戰期間,美軍在朝鮮戰場投下了超過四萬枚m83型蝴蝶炸彈!
鐵蒺藜是中國古代一種用於軍隊作戰的鐵質尖刺障礙物,撒布在地麵上以阻礙敵軍行動。在古代戰爭中,它常被用於遲滯敵人的進攻。
在二戰末期,美軍進攻衝繩島時,日軍曾經使用鐵蒺藜對付美軍車輛,給美軍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美軍也將日軍在衝繩島使用的鐵蒺藜(又稱三角釘)空投到誌願軍的後勤補給線上,給誌願軍的車輛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夜間行車時,誌願軍司機稍有不慎,車輪就可能被軋破爆胎。要知道,當時天然橡膠正是以美英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禁運的重要物資之一。
那麽,誌願軍是如何突破敵人的空中封鎖,化解“蝴蝶彈”和三角釘對後勤補給線構成的威脅呢?為此,誌願軍後勤司令部推行了一種類似“分片包幹”的管理製度。
為確保公路運輸的安全順利進行,誌願軍在主要公路幹線上布設了對空監視哨,平均每隔兩公裏設置一個哨位。
這些哨位不僅負責在美軍飛機進入空域時鳴槍警報,還承擔防範敵特、引導車輛隱蔽、維護交通秩序,以及清除美機投下的定時炸彈、“蝴蝶彈”和三角釘等任務。
對付三角釘的方式是,當敵機飛過後,誌願軍戰士和朝鮮百姓迅速拿起大掃帚開始清掃。敵人扔多少,他們就掃多少。
隨後,戰士們將這些三角釘收集起來,一部分被投放到陣地前沿,作為防止敵人偷襲的障礙物,另一部分則帶迴屋裏,當作蠟燭台使用,效果非常好。
對付“蝴蝶彈”,起初,戰士們發現“蝴蝶彈”在空中亂飛,就在遠處用步槍打,但是效果很不理想,仍然撒的滿地都是。
後來,戰士們想了個簡單的辦法,用敵人丟棄的電話線,幾根連接在一起,結成網,兩邊拉直,間隔60-100米,兩個人拉著在公路兩邊飛跑。這樣,這些“蝴蝶彈”就劈劈啪啪的爆炸起來,像放鞭炮一樣,非常熱鬧。
這些措施實施後,大大減少了汽車損失,提高了公路使用效率。汽車每季度損失率由入朝初期的近50%,到1952年第一季度已降至6%。
排除這些炸彈的任務是誌願軍第23兵團。
該兵團的前身是北平和平起義的原國民黨軍隊,兵團司令依然是由當時起義的國民黨將領董其武擔任。接受任務時,董其武表態:他會帶領部隊築起一條炸不毀的鋼鐵運輸線。
他們的職責主要是排除美軍投下的定時炸彈,並負責空襲預警。這項任務極其艱巨,後來統計的傷亡數據顯示,他們的傷亡率,尤其是致殘率,遠遠高於前線作戰部隊。
在朝鮮後方的“鋼鐵運輸線”上,我們還設有專門負責排除炸彈的部隊。其中,郭金升是一個典型代表,他日夜奮戰在鐵路線上,憑借無畏的勇氣和過人的智慧,多次化解了死亡的威脅。
起初,為了消除這些定時炸彈的威脅,通常采用繩索拖離的方式,將炸彈拉至空曠地帶進行引爆。然而,這種方法風險極高,有時在捆綁炸彈時便可能引發爆炸。
郭金升善於思考,工作之餘便開始研究這些定時炸彈。
他眼光狠狠地盯著插在路基旁的兩個綠油油的定時炸彈,默默地沉思。幾天來,定時炸彈這個可惡的名字,毒蛇一般地咬著鐵道兵的心。
前些日子,大隊政委說:美軍為了挽救軍事上的失敗,又叫囂什麽“絞殺戰”,對我鐵路大量投擲定時炸彈,企圖斷絕誌願軍補給線,使我前線部隊陷於彈盡糧絕的境地。
中朝鐵道部隊為了保證前線的勝利,在敵人重點轟炸區展開了搶修搶運的鬥爭。“白天無鐵路,夜晚要通車”——這是當時朝鮮鐵路線上與敵人鬥爭的殘酷現實。
然而,定時炸彈一直是鐵道搶修部隊的兇惡敵人,它給予鐵路線的威脅一天比一天大,軍民為它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
這一天,在剛被轟炸過的線路上,定時炸彈又出現在路基旁。郭金升想起以前的慘痛情景——第一中隊的同誌們,在拉定時炸彈的時候,炸彈突然爆炸,十幾個人有的犧牲,有的負了重傷。
“我去拉掉它!” 36歲的郭金升走出隊伍,站在分隊長麵前。
這是1952年2月裏的一個清晨,雪花在他黃綠色的軍裝上,淺淺蒙上了一層,他像戰士請求戰鬥任務那樣,等待著分隊長的指令。
“我也知道太冒險,”郭金升看出了分隊長的心情,一邊解釋,一邊用手指了指遠處冒著白煙的山洞口:“可是,到晚上,列車要從這裏通過,前方正需要彈藥和糧食……”
“是啊,現在正是軍事運輸緊急時期,保證運輸暢通是我們鐵道兵的職責。不過,對付定時炸彈我們還沒有經驗,需要特別慎重啊!”
“報告分隊長!”郭金升又上前一步:“隻要動作快,就會減少危險,我一定能完成任務!”
就在郭金升向分隊長請求的同時,又有十幾個同誌走出了隊伍,希望一同行動。
分隊長的眼睛離開了定時炸彈,掃視著戰士們沉靜嚴肅的臉龐,向站在最前頭的郭金升點了點頭,信任而又不忍心地說:
“好,你先去把它拴好吧,千萬小心!”
郭金升得令後,立刻拿起木杠、粗鐵絲向定時始彈大步走去。
十步、二十步……和定時炸彈的距離在一步一步的縮短,他全身的肌肉也在一點一點的緊繃。他的腳步急速又沉穩地在雪地上走著,眼睛卻在小心仔細窺測著定時炸彈的動靜。
郭金升匍匐著身體,精細而敏捷地在定時炸彈周圍察看了一下,然後蹲起身子,一條腿跪在雪地裏,把鐵絲牢牢捆在定時炸彈的彈體上,整個動作時間不到5分鍾。
郭金升綁好了定時炸彈,分隊長便帶著戰士們,一擁上前,拉起長長的繩索,向荒野裏跑去,剛走出不遠,這個胖乎乎的綠玩意,卡在一個被雪覆蓋的彈坑裏,拖不動了,而此時它離開路基隻有幾十公尺,不能放在這裏!
郭金升一斜身跪在雪地上,兩隻手伸在定時炸彈下麵,拚著全力往上推。分隊長在他對麵,一隻腳蹬著坑沿,盡力往上扒。但是,這胖家夥卻像生了根一樣,紋絲不動。
“時間不短了,萬一響了……”念頭在郭金升的腦子裏飛速閃過,頭上的汗又冒出來,旋即結成了冰珠。他伸手抓起一根木杠,插進彈體下麵,猛力往上一撬,大喊一聲:“拉!”定時炸彈蹭的一下,被從坑裏拽了出來,戰士們又牽著它向遠離路基的荒野裏跑去。
大家一起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把兩顆定時炸彈拉到了遠離鐵路的荒野中。
晚上,郭金升倒在炕上,翻來覆去睡不著,他的心仍像懸在空中一樣。一合上眼,白天拉彈的事和一中隊犧牲、負傷的人影便闖進腦海。他問自己:難道每次都要用生命同炸彈來拚嗎?
“不能老是這樣啊,得想個法子治服它。”
他思索著定時炸彈的構造。他根據自己的經曆,做了許多假想:它發火有一定的時間,會不會像鬧鍾上的鈴鐺,有個特殊的裝置呢?這特殊的裝置,會不會和螺絲一樣,一擰就下來?
郭金升隨著部隊,冒著敵機轟炸、掃射,整整搶修了兩天的線路。雖然工作緊張,但他卻沒有丟掉拆卸定時炸彈的念頭。
第三天下午,線路修好了,大家就地休息的時候,郭金升趁機向上級提出了拆卸定時炸彈的要求。他向領導講述了那天晚上的思考,並提出許多觀點。
幾位領導經過慎重考慮,答應他先去作試試。
郭金升得到批準,興奮又忐忑地向躺在荒野裏的那兩顆丟掉的定時炸彈走去。
郭金升謹慎地把定時炸彈看了一遍,又仔細檢查了定時炸彈的引信。他發現引信安裝處,有一條細微的縫隙,周圍並沒有焊接或釘的痕跡。這證明他的設想是正確的,更加堅定了拆卸的信心。
於是,他一條腿跪在地下,一條腿頂著定時炸彈,用手抓住了引信。當出汗的大手接觸到涼冰冰的引信時,一股冷氣由手心嗖的一下,直透郭金升心底:“會不會一動就響啊!”
這個念頭就被他自己駁倒了:“如果一動就響,美國人怎麽能裝上呢!”
他抓住引信就擰,卻擰不動。
“難道不是螺絲扣的嗎?”他仔細看了一下,斷定不是用別的方法裝上的。
湊近再看,發現了秘密:原來,彈尾引信的反拆卸鋼珠被外套管的螺絲卡住了。郭金升拿起一塊石頭,照彈尾引信的外套管小心地砸了幾下。
外套管連同彈尾引信有些活動了,他又用手擰,引信外套管隨著他飛快轉動,漸漸鬆動,離開了彈體。
成了!
接著,他又如法炮製,卸開了第二顆。郭金升成功了,他順利拆除了兩顆定時炸彈!
郭金升終於揭開了定時炸彈的秘密,掌握了炸彈技術!
陳指導員激動萬分,緊緊握住郭金升的手,大喊道:“老郭,你開辟了破定時彈的道路!”
陳指導員第一時間將郭金升能拆除美軍定時炸彈的消息上報給了鐵道工程總隊。
“郭金升卸開了定時炸彈!”這消息像捷報一樣,很快在部隊中傳開了。
通過反複的觀察與琢磨,他對這些炸彈的起爆原理逐漸有了初步了解,並掌握了拆除的技術。以定時炸彈為例,這類炸彈通常裝有防拆的鋼珠,首先需要將鋼珠卸下,接著再擰下引信。失去引信後,炸彈就變成了啞彈。
此後,郭金升還摸索出了拆除凝固汽油彈、航空炸彈和地雷等美軍多種炸彈的技巧。
自1952年春季起,他在一年內成功拆除了50多種類型的炸彈,總計1129枚。這其中包括386枚各類重量的大型定時炸彈和743枚小型炸彈(包括蝴蝶彈)。從這些拆除的炸彈引信中,他共取出了27噸高性能炸藥。
原本誌願軍平均每拆兩枚炸彈就會犧牲一名排彈手,郭金升等於一人挽救了300名誌願軍戰士的生命。拆除後的炸藥,全部被誌願軍用來開山碎石,修複被美軍炸毀的公路。
上級特別重視郭金升的經驗,稱讚他是“排彈能手”,還把他調出原單位,讓他專門做排除定時炸彈的工作,並且特地派了兩個技術人具,幫助他研究定時炸彈的性能和原理。
從此以後,郭金升常常出現在鐵道上、公路上、隧道口和大橋邊。凡是見到郭金升的戰士,都尊敬地稱他為“卸彈大王”。哪裏有定時炸彈,就打電話找他去排除。
郭金升還將教會了許多戰友排爆技術。誌願軍鐵道兵成立了拆卸定時炸彈訓練班,他擔任教員,把自己的經驗和作法介紹給大家。200多個學員經過短時間的學習訓練,投入到了大範圍的排彈工作中。
郭金升將自己摸索出的這些方法在誌願軍中廣泛推廣,培養了200多位拆彈高手。這些人被派往或調入工程總隊其他分隊,以及誌願軍鐵道兵部隊,湧現出大批“郭金升式”的拆彈英雄。英雄的戰士散布於各地,哪裏出現定時炸彈,哪裏就有人排除。
郭金升和他的戰友們在沒有精致的防護服、沒有精細的探測儀、沒有先進的拆彈工具沒有更多的保護措施下,冒著生命危險,戴著口罩,拿著簡單的工具,頂著敵人盤旋的飛機,晝夜不停,穿梭在各個戰場,直接在戰場上緊急作業。
其中,他的大徒弟陳璞獨自拆除了116顆定時炸彈,榮獲一等功。
1952年6月,郭金升被誌願軍領導機關授予特等功臣稱號,並被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議會授予一級戰士榮譽勳章。
郭金升是鐵道工程隊唯一的特等功臣!
當年9月,鐵道工程總隊召開第一屆慶功大會。
郭金升被戰友們選為國慶觀禮代表,歸國接受毛主席的接見和人民的表彰。
1970年3月23日,陝西鹹陽市,鐵道部第四工程局分區工會副主席郭金升逝世,終年54歲。幾個月後,他被有關部門追認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