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願軍為準備第五次戰役耗時數月之久,戰役發起時投入了第二番參戰部隊全部3個兵團的生力軍,還有第一番部隊2個軍及人民軍3個軍團助戰,一線兵力空前雄厚,但第一階段作戰打了7天就停了下來,沒有達成預定的殲敵目標。這樣一個結果,無論是誌願軍總部,還是各參戰部隊,都是不滿意的。


    當聯合國軍撤離後,整個戰線向東轉移,而東部的防禦則由南朝鮮部隊負責。


    誌願軍麵臨一個問題:停止進攻後,下一步該如何行動?


    最主要的,已經有情報顯示,美軍已經準備開始全線反擊。在糧食和彈藥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如果誌願軍選擇固守防禦,將難以抵擋美軍的猛烈炮火,這正是第四次戰役中用鮮血換來的教訓。


    倉促撤退?更是下策。


    數十萬人馬的撤離,如果沒有充分準備,極易釀成大禍。誌願軍司令部經過商議,決定絕不能讓美軍從容反擊,必須將主力從西線調往東線發起進攻。至於選擇東線的理由,其實並不複雜,因為駐紮在那裏的主要是戰鬥力較弱的韓軍。


    誌願軍總部從局勢中敏銳地發現了機會:既然第一階段的作戰未能順利在西線啃下美英軍這塊“硬骨頭”,不妨在第二階段改變戰略,把主攻方向轉向東線,針對實力較弱的韓軍下手。隻要能大量殲滅韓軍的有生力量,美軍也將陷入孤立,力量削弱,從而為決戰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


    具體思路是,讓十九兵團繼續在西線牽製美軍主力,同時三兵團和九兵團悄然轉移至東線,集中力量進攻韓軍第三軍團和美軍第二師。


    在誌願軍戰役第一階段作戰結束之際,“聯合國軍”仍在進行部署調整。


    5月8日,李奇微前往朝鮮前線進行視察。


    範佛裏特親自麵請指示:


    如果中朝軍隊近期不展開進攻,那麽第8集團軍能否發起一場大規模的攻勢?對此,李奇微給予了肯定的答複。隨即,範佛裏特迅速開始籌備新的進攻計劃,並將進攻日期定在5月12日。


    然而,隨之而來的情報顯示,中朝軍隊正準備發起新的攻勢。


    5月12日,李奇微向華盛頓報告:“這次攻勢可能隨時爆發,尤其是在接下來的72至96小時內。” 因此,範佛裏特決定將原定的攻勢行動無限期推遲。


    李奇微的預判這次是正確的。


    誌願軍和人民軍的第二階段攻擊,果然在他預測的96小時後,於5月16日發起。


    然而,李奇微和範佛裏特都沒有準確猜測到誌願軍和人民軍的主攻方向。自從誌願軍發動第五次戰役以來,李奇微始終認為漢城是誌願軍的主要進攻方向和必奪目標。範佛裏特的觀點與他相近,同樣將關注的重點放在漢城正麵及其西翼戰場。


    他們一致認為,誌願軍即將展開的第二階段攻勢,主力仍將集中在西線或中線,最有可能的進攻路線為從議政府至漢城、北漢江一帶,以及春川至洪川的線路。


    於是,範佛裏特於5月4日對部署進行了調整,著重加強了中西部的防禦,並將美軍主力集中在漢城正麵及其翼側的迂迴路線。


    李奇微未曾預料到,誌司此刻並沒有將誌願軍主力調往西側,而是將兵力轉向東部,集中力量在東線發起進攻。


    在這一過程中,戰役欺騙和保密措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自從進入第二階段作戰構想的製定階段起,誌司就親自把戰役企圖的隱蔽性視為一項關鍵任務來抓。4月28日,在致宋時輪、陶勇、王近山等人的電報中特別強調:“此行動務必要極為隱秘。”


    4月29日,誌司指示第19兵團在漢江北岸進行渡江佯動,並特別叮囑楊得誌和李誌民:“此電務必嚴加保密,絕對不要傳達,閱後立即焚毀。”


    5月8日,在對第二階段作戰指導的幾個關鍵環節做出指示時,特別強調各兵團領導要嚴格保密作戰意圖,封鎖一切消息,務必防止敵軍察覺誌願軍的大規模東移行動。


    在各種戰役欺騙手段中,規模最宏大的行動是第19兵團在漢城及漢江方向展開的積極佯動。這一行動由大將軍親自策劃,並在他的指導下有條不紊地實施。


    4月29日,誌司指示第19兵團將主力集中於議政府、內閣裏、高陽一線以北,派遣小股部隊靠近敵方進行偵察和警戒,並同時進行多種渡江南進的假動作,以牽製敵主力留在西線,便於誌願軍主力在下月初從東線發起進攻。


    5月8日,楊得誌、李誌民和鄭維山發布了作戰指令,決定本兵團(及人民軍第1軍團)“在高陽、議政府和清平川的寬廣正麵上尋找兩到三個目標(每個目標配備一個營),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尤其是炮火,進行徹底殲滅。


    同時,采取積極行動鉗製美軍主力於西線,以利於在東線消滅敵軍;兵團主力應控製在清平川西北地區,為第二步適時渡過漢江、擴大戰果創造條件。”


    雖然第19兵團此階段的任務是牽製敵人,行動以佯攻和迷惑為主,但楊得誌等人依然從實際作戰的角度進行了嚴密部署,毫無虛張聲勢的意思。這一係列佯動成功達到了預期的迷惑效果。李奇微對中朝軍隊在漢城方向的頻繁動作尤為關注,並據此判斷漢城地區可能正在醞釀“第二次危機”。


    為了阻止誌願軍向南推進,特別是防止他們再次占領漢城,範佛裏特緊急調整了兵力部署,集中力量加強西線。他將大部分兵力,尤其是幾乎所有的美軍師,部署在他認為威脅最大的中西部地區。在中西線戰場上,美軍共投入6個師,英軍和土耳其各派出1個旅,韓軍則有3個師,形成了以漢城為核心的前線密集防禦體係。


    相比之下,東線戰場則完全由韓軍負責,配置了6個師,自西向東依次為韓偽3師、偽5師、偽7師、偽9師、偽11師和首都師。這些師全部部署在前線,兵力相對薄弱,且陣線存在較多空隙與暴露的翼側。


    同時,美軍第3師、第187空降團和英軍第29旅作為預備隊,分別駐紮在京安裏、永登浦和金浦地區,主要用於支援西線的作戰行動。這種西重東輕的部署,顯然給了誌願軍和人民軍在東線發起進攻的有利條件。


    這條匆忙建立的防線,成為“聯合國軍”由進攻轉為防禦,並伺機由防禦再度轉為進攻的關鍵依托。隨著這條防線的確立,整個戰線的輪廓發生了顯著變化。在此之前,李奇微劃定的主要陣地線為“堪薩斯線”,該線位於三八線以北,與三八線大致平行。


    隨後,通過“撕裂者行動”,戰線進一步逼近“鐵三角”地區,並在鐵原、金化一帶向北突出一個“大肚子”,形成了一個向外凸出的弧形戰線。


    範佛裏特劃定的“無名線”向南退至三八線以南,與之前的戰線相比,春川以西的部分後撤了36英裏(約56公裏),而春川以東則後退了20英裏(約32公裏)。這樣一來,原本向北突出的那個“大肚子”便消失了。


    同時,在這段時間裏,東線的韓軍不僅沒有撤退,反而向前推進了15公裏。整個戰線因此形成了一條從東北向西南傾斜的斜線,韓軍的前沿陣地突出至昭陽江東南、縣裏一帶,翼側暴露,成為防線的薄弱環節。


    範佛裏特對此並非毫無察覺,但他認為不會引發什麽重大問題。在他看來,韓軍有能力堅守東線陣地,因為“他們麵對的北朝鮮軍隊兵力較弱,加之太白山脈高聳入雲,成為天然屏障,極有利於防守”。


    5月9日,誌願軍主力奉命執行東線出擊任務,開始向東挺進。


    由於保密工作中出現了漏洞,部分人員在被俘後泄露了機密信息,從10日開始,美軍逐漸察覺到中東戰線的異常動向。美軍戰史記載,到5月13日,通過空中偵察、地麵情報以及平民和俘虜的報告,第8集團軍已經明確得知中國軍隊正從西部和中西部地區向東線調動兵力。


    5月14日晚,一件堪稱抗美援朝曆史上重大事件的事情發生了,這也成為我國軍隊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個重要裏程碑。


    誌司高級將領們共同商議後方勤務司令部司令的人選,洪學智感到情況不妙,默默躲在一旁,不發一言。


    他實在不願意兼任這個司令職務,因為他舍不得放棄自己長期從事的軍事工作去轉做後勤。直到晚年,他才透露另一個原因:“朝鮮戰爭的後勤工作實在太難,我擔心做不好,萬一搞砸了,無法交代!”


    洪學智默不作聲,倒是其他人討論得十分熱烈。鄧華、韓先楚、解方和杜平紛紛發言,都讚成老洪兼任。見此情形,洪學智終於忍不住了,開口道:“我不能兼這個司令。”


    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洪大麻子今天這是怎麽了?


    洪學智一心想推掉這差事,說道:“之前讓我負責,我也沒做好。現在再讓我兼任後勤司令,還不是一樣搞砸!其他事情我都能幹,唯獨這事不行,還是讓別人來吧。”


    “你不幹,誰幹?”


    洪學智想讓鄧華接手,鄧華則表示自己要協助老總作戰,還兼任副政委負責政工,實在忙不過來。洪學智無奈,又把任務推給韓先楚,但韓先楚搖著頭:“我老是在一線督促檢查,怎麽能兼任後勤司令?”


    這時,洪學智真的急了:“那就讓後麵派人來嘛!李聚奎、周純全都可以嘛!”這兩位都是中國軍隊資深的後勤將領,李聚奎更是跟隨大將軍參加平江起義的紅五軍老兵。


    可問題是,這兩人都是東北後勤的負責人,根本抽不開身。


    “後麵的任務也很重,他們主要負責那邊。”


    敬酒不吃吃罰酒?“你不幹?行啊!你不用幹了!”


    洪學智知道哪有這樣的好事,他小聲問了一句:?“那誰幹呢??”


    “我幹!你去指揮部隊吧!”


    洪學智也害怕了:?“老總,你講這個話,可是將軍的話了。?”


    “是我將你的軍,還是你將我的軍,啊??”


    洪學智就這樣被趕鴨子上架,當上了誌願軍後勤司令。


    這一逼,竟逼出來了後來中國軍隊中唯一兩次被授予上將軍銜的總後勤部長。


    就這樣,在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上,中國軍隊開始建立起一套能夠適應現代化戰爭需求的完整獨立的後勤供應係統。


    5月14日和15日,由於持續的降雨和大霧,空中偵察無法展開,地麵巡邏也因能見度低而無法有效執行。然而,第9軍派出的威力偵察隊以及深入加平東北山穀地帶的第187空降團,依然分別發現了中國軍隊大規模集結的跡象。到16日,更多的情報表明,中國軍隊的東線部隊可能已經向春川及更遠的地方推進。種種跡象顯示,中國軍隊即將在東線展開大規模行動。


    直到誌願軍第二階段攻勢的開始,美軍內部對中國軍隊為何突然將攻擊重點轉向東線依然感到困惑。既然中國軍隊在第一階段作戰中由於進攻力量的消耗需要投入後續兵力來展開第二階段攻勢,那麽為何不直接在西線戰場順勢用兵,迅速奪取漢城,而是選擇調動兵力東移,轉而對高大崎嶇的太白山區發動攻擊呢?


    實際上,誌願軍東進的調動是一種逆向用兵的策略,選擇了敵方認為不可能作為攻擊重點的區域,從而出其不意。再加上戰役中巧妙的欺騙手段,成功實現了“聲西擊東”的效果。這次誌願軍的部署調整,是通過戰場上的長距離橫向運動來完成的。


    在敵情複雜、空襲威脅嚴重的情況下,組織這樣的大規模部隊行動相當困難。從5月9日晚開始,到16日17時止,第3、第9兵團各部隊迅速推進,分別抵達了預定位置。


    各部隊雖然按時到達了預定位置,但整個開進過程十分艱難,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比較混亂的。由於春川以東地形以大山區為主,南北走向的山脈將地形切割得支離破碎,東西方向的道路稀少,導致大部隊橫向調動非常不便。


    在第3兵團和第9兵團組織部隊前進時,多個軍隊隻能在為數不多的山間狹窄道路上並肩行進。為了避免空襲,白天基本無法行動,隻能集中在夜間趕路。夜色中,道路狹窄且狀況不佳,行軍時間緊迫,各部隊都急於趕路,因此紛紛提前出發,導致大量車輛、騾馬、擔架和各類人員一齊湧上狹窄的公路。


    彼此混雜在一起,互不相讓,尤其在狹窄地段,往往擁擠得寸步難行。


    1951年5月16日,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的戰鬥打響。


    東線的主戰場集中在以縣裏為核心的區域。誌願軍和人民軍此次作戰的主要殲滅目標——韓軍第3師和第9師,部署在縣裏以北及麟蹄東南一帶。


    戰前的分析指出,要實現圍殲的目的,關鍵在於兩個步驟:


    一是迅速突破昭陽江的防線;二是進行遠程穿插迂迴,提前切斷韓軍的退路,確保在他們撤退之前完成戰役和戰術上的多層合圍。實戰過程中證明,第二個步驟不僅更為困難,而且也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所在。


    誌司一方麵指示楊得誌率領第19兵團在東線對平壤進行佯攻,以吸引聯合國軍的主力;另一方麵,他命令第3兵團和第9兵團於5月16日傍晚在東麵發起總攻。部署在縣裏地區的韓軍偽3師和偽9師,隸屬於第3軍團,該軍團由劉載興(後來成為韓國國防部長)擔任軍團長。


    為了防止誌願軍迂迴攻擊並切斷後方補給線,劉載興曾在上南裏以北的大岩山和五馬峙山嶺部署了一個團。然而,這一部署遭到了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的強烈反對,美軍的地盤,怎能允許韓軍隨意布防!對此,劉載興作出了解釋:“五馬峙是我軍的戰略重地,我們在此駐守,對美軍行動並無任何影響。若美軍決定讓其指揮下的韓軍偽七師在此設防,我們便可撤離。”


    阿爾蒙德堅持不予批準,經過多次交涉無果,該團最終於5月11日撤離五馬峙。最終,誌願軍在發起進攻後迅速突破至五馬峙,一舉截斷了韓軍在縣內的退路。劉載興憤怒地說道:“美軍第十軍軍長的固執和指揮上的失誤,最終導致了我們雙方的慘敗。”


    占領五馬峙的誌願軍部隊是第20軍第60師第178團。


    第20軍的任務是從藍田裏和九萬裏一帶突破昭陽江,向富坪裏和美山裏方向發動主要突擊,切斷韓軍第7師與第9師的聯係,並與人民軍第5軍團協同,形成對韓軍第3師和第9師的包圍態勢。隨後,部隊將自南向北進攻並殲滅縣裏、龍浦地區的敵軍,同時以一部兵力協同第27軍消滅韓軍第7師。


    由於軍長兼政委張翼翔在戰役第一階段結束後迴國養病,第二階段的作戰指揮重任便由副軍長廖政國接替承擔。


    第20軍負責進攻正麵寬度為15公裏,廖政國決定將部隊編為兩個梯隊。


    第一梯隊由兩個師組成,右側為第60師,左側為第58師,分別在藍田兩翼展開突破行動;第二梯隊為第59師,緊隨第60師之後,視情況投入戰鬥。


    廖政國的意圖十分清晰:將兵力集中在主要突破點,形成強大的攻勢,確保一擊即中;向縱深穿插時,選擇韓軍第3師與第7師的接合部,以便迅速突破,快速推進,按計劃到達指定位置。


    16日16時30分是誌司統一規定的戰役開始時間。


    這一天,天空陰雲密布,細雨綿綿,濃霧彌漫在昭陽江的兩岸。


    擔任主攻任務的第60師(配屬有炮兵第26團、第11團2個營和第17團1個營)於16時30分展開炮火準備,這一行動比原計劃提前了1小時。


    這一變動是由彭飛師長提議的,並獲得了廖政國的同意,隨後上報兵團批準。彭飛認為,該師突破昭陽江後需要進行較長距離的穿插,而初夏夜晚時間較短,若行動過晚,可能會來不及。因此,他決定將攻擊時間提前1小時,以爭取更多的主動權。


    最終證明,這一調整是正確的。


    炮火準備效果顯著,第60師正麵的敵軍陣地被徹底摧毀。下午5時左右,各突擊連開始向河岸推進;5時30分,部隊涉水過江,最快的突擊連僅用9分鍾便抵達對岸;至6時20分,占領了陰陽裏以北一線的高地,成功打開了向縱深突進的通道。


    第58師作為助攻部隊,由於在進攻前臨時向南調整突破位置,戰鬥準備顯得較為匆忙,炮兵也未能及時轉移陣地,導致炮火準備的效果受到影響,未能對守敵形成有效壓製。部隊連續發起三次突擊均未取得成功。


    重新整頓隊伍後,於19時順利渡過昭陽江。


    韓軍偽7師的陣地首先被攻破。


    根據韓國戰史的記載,一開戰,第7師便遭遇了敵人前所未有的猛烈而精確的炮火攻擊。師指揮所與前線各團、營完全失去了聯係。師長金烔一隻得通過右鄰部隊的轉報,才得知本師的主防線已被突破,部隊也已經被擊散。


    第20軍各部抓住敵軍混亂之機,迅速向縱深展開突擊。


    第60師第178團負責搶占五馬峙和美山裏的關鍵據點,構築內層包圍圈。該團第二營借助剛剛突破的缺口,迅速向既定目標挺進。


    在穿插行動中,先頭連兩次因追擊逃敵而誤入歧途。指揮員果斷指示他們立即返迴,同時命令後續分隊迅速接替先頭連,毫不遲疑地向預定方向快速推進。


    在12個小時內,經曆了13次大小戰鬥,向前推進了30公裏,殲滅敵軍500餘人,繳獲汽車70餘輛。至17日早晨7時30分,成功占領五馬峙及其兩側高地,順利切斷了通往縣城以南的公路。


    中朝聯司發來電報,嘉獎第178團。


    不久之後,第58師的先頭部隊第173團於18日淩晨1點攻占了龍浦公路以西的高地,與人民軍第5軍團第6師合力夾擊,共同形成了對縣內韓軍包圍圈的內側正麵。


    此時,負責對外正麵建立包圍圈任務的第27軍迂迴部隊,正迅速向砧橋推進。


    從第27軍的進攻出發點到砧橋,圖上的距離大約為60公裏,超過了內層迂迴部隊穿插距離的兩倍。


    根據兵團的命令,同樣要求在戰鬥發起的第二天拂曉前趕到。凡是有山地行軍經驗的人都清楚,僅僅在崎嶇的山路上連續行進60公裏一夜已是極為艱難,更何況整個行程還包括從突破前沿陣地到克服縱深障礙的諸多戰鬥。


    在第一階段的作戰中,第27軍未能果斷采取穿插迂迴戰術,導致對麵的敵軍從容撤退,不僅未能完成殲滅敵人的任務,反而在行軍過程中遭到了敵軍火力的打擊。該軍迅速總結了這一教訓,決心在接下來的第二階段戰鬥中打出優異表現。


    為了確保按時完成穿插任務,軍長彭德清決定逐級強化指揮。軍部指揮所與承擔縱深穿插任務的第81師同行,各級指揮員則深入到下級單位,師級到團、團級到營、營級到連,逐層進行越級指揮。


    第81師分為兩路穿插:左路由第242團,右路由第241團,齊頭並進。


    在發起攻擊的前一天,為了改善出擊條件,這兩個團提前展開了戰鬥,目標是清除敵軍的前哨警戒陣地。


    第242團提前清除了正麵障礙,占據了有利的出發陣地,出擊時進展較為順利;第241團由於未能事先拔除前沿的“釘子”,在攻擊開始後隻能從警戒陣地展開戰鬥,延緩了突破進程。再加上兵力使用不當(將突破任務與迂迴任務同時交給一個營),導致耽誤了5個小時。


    第242團突破後沿著公路展開穿插行動,先頭營采用奔襲戰術,在途中經曆了18次戰鬥(其中最大的一次殲滅了韓軍一個營),以每小時4到5公裏的速度邊打邊前進。到17日淩晨5時10分,部隊占領了砧橋以北的上南裏、嚴達洞附近高地,成功切斷了通往縣城的公路。


    該營剛剛進入陣地,韓軍南撤的部隊便出現在麵前,發現退路已被切斷,不得不再次撤迴。11時,第242團全體成員已抵達砧橋地區。


    該團因此榮立集體三等功,先頭營被授予“穿插戰鬥模範營”稱號。


    第20軍插入五馬峙,第27軍攻占砧橋,均按時抵達預定地點。


    這兩支部隊始終遵循“寧可拚殺出一條血路,也不繞行爬山”的原則。麵對敵人時,他們寧願奮力衝破封鎖,也避免耗時耗力地繞山而行。在穿插過程中,部隊始終保持隨時戰鬥的準備,一旦出現狀況,立即按照遭遇戰的方式應對。


    遇到小股敵人時,不做停留,派少量兵力進行警戒或驅逐;若遇到較大情況且無法繞行,則用部分兵力牽製敵方,主力仍繼續向目的地推進;如果前方被阻擋、兩側無路可走,就集結所有火力,拚盡全力猛攻猛衝突破。


    在穿插行動前,部隊進行了徹底的輕裝整理,除了攜帶槍支、彈藥和作業工具外,每名士兵隻攜帶一塊雨布和一雙鞋。然而,仍然調配了一部分人員,盡量多地攜帶伴隨火器的彈藥。


    每個連隊的火器彈藥攜帶量如下:


    60毫米迫擊炮配備20發彈藥(5人操作),90毫米火箭筒配備10發彈藥(6至8人操作),美式重機槍(重量20公斤)配備600至800發彈藥(5人操作),蘇式重機槍(重量45公斤)配備600至700發彈藥(6人操作)。


    營級火力除配備迫擊炮和五七無坐力炮外,還通過馱載與人力搬運相結合的方式,攜帶2門山炮隨隊前進。在縱深作戰中,這些武器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第20、第27軍部隊展開迂迴穿插的同時,與其協同作戰的人民軍部隊也按計劃展開了行動。第5軍團第6師第1團於17日清晨攻占了縣城以北的貴屯裏,隨後在白天持續行進,並於當日13時30分抵達鎮東裏南山,成功切斷韓軍向東南撤退的路線,與第20軍的迂迴部隊完成會合。


    中朝聯司對該團的出色表現還專門發出通電嘉獎。


    第20軍、第27軍以及人民軍第5軍團第6師順利完成穿插,形成了對內、對外的雙重正麵合圍,對韓軍在縣裏的包圍圈造成了極大影響,顯著推動了戰役的進展。


    然而,此時的包圍圈仍然不夠完整且不夠嚴密。由於人民軍第2軍團繞道太遠,加之雪嶽山的阻隔,行軍受阻,未能按計劃在坊內裏和梨峴與第27軍合圍。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實現殲敵的目標,一方麵必須繼續完成外層包圍,確保將預定的殲滅對象封鎖在一個大包圍圈內;另一方麵則要在戰術上進行小規模的分割包圍,分頭截擊各部韓軍,既防止其分散逃脫,又不讓他們重新靠攏形成新的防線。


    根據彭德懷的指示,宋時輪命令各部隊迅猛出擊,按照既定計劃快速突入、猛烈打擊,精準完成包圍任務,力爭在拂曉前後摧毀敵方指揮部和炮兵陣地,為白天的作戰創造有利條件。


    此時,韓軍在縣裏地區的防線已瀕臨崩潰。戰後,美軍以韓偽3師和偽9師在縣裏地區的失敗為例,指責韓軍作戰能力不佳,並因此取消了第3軍團的番號。對此,韓方人士頗有不滿,認為雖然韓軍確實未能抵擋住中朝聯軍的攻勢,但美軍第10軍在鄰近地區的表現也難辭其咎。


    由於該軍與韓軍第3軍團的作戰分界線劃分不當,加之該軍指揮的韓偽5師和偽7師陣地首先被誌願軍突破,最終導致縣內韓軍側後受圍,陷入了中朝軍隊的“口袋”之中。


    韓國戰史記載,當美軍第10軍防區內的韓軍第7師主陣地被突破,部隊被打散時,第3軍團參謀人員曾向劉載興軍團長建議:與其被動等待中國軍隊的進攻,不如主動將第3師和第9師從縣裏一帶撤退至上南裏一線。劉載興將這一建議上報至韓軍陸軍總部,並請示了擁有作戰指揮權的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部。


    得到的答複卻是:“無論發生任何情況,絕對不允許撤退。”


    範佛裏特的決心是堅守陣地,絕不允許韓軍在戰鬥中輕易後退。據稱,當日美軍第10軍還向劉載興報告稱,其左翼的韓偽7師“依然在頑強戰鬥”。實際上,這支由美軍指揮的韓軍部隊早已分頭撤退,而誌願軍的迂迴部隊已經穿越了該師的防區,直奔預定的合鉗地點。


    17日淩晨4點,上南裏北麵的五馬峙被切斷的消息傳來,韓偽3、偽9師頓時陷入混亂。前線部隊迅速撤離陣地,四處逃散。在縣裏地區重新集結時,各部隊的編製已徹底紊亂,士氣跌至穀底。劉載興完全沒想到,危機竟會如此迅速降臨。


    為了扭轉局勢,劉載興在美軍顧問的陪同下,乘坐輕型飛機飛抵縣裏。在與韓偽3、偽9師師長商討後,決定由偽9師主力突破五馬峙,打開撤退通道;第3師則在現有陣地進行環形防禦,隨後逐步跟隨偽9師轉移;撤退目標為蒼村裏東西連線。


    這次撤退行動由第3師師長金鍾玉指揮,而劉載興則以請求炮兵、航空兵支援及協調空投補給為由,飛迴下珍富裏的軍團指揮部。


    然而,還未等韓軍有所動作,誌願軍的迫擊炮彈已經落在縣裏與龍浦之間的公路上。韓軍官兵早已如驚弓之鳥,頓時陷入一片混亂。兵敗如山倒,情形慘烈不堪。


    誌願軍戰史記載韓偽3、偽9師大部被殲,然而實際情況是,這兩個師的大部分人員四散逃脫,實際殲敵人數僅有8000餘人。不過,這兩個師的重型裝備卻悉數落入誌願軍之手。彭德懷曾用“易打難捉”來概括韓軍的作戰特點,而此次縣裏的圍殲戰結果不盡如人意,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僅僅三天時間,邵陽江防線便徹底崩潰。誌願軍成功擊潰了韓偽3師和偽9師的大部分兵力,並擊退了韓偽5師和偽7師。經過6天激戰,殲滅敵軍人,贏得了第二階段的勝利。


    由於韓軍的迅速崩潰,不幸的是,美軍第二師再次被誌願軍包圍。實際上,美軍第二師在之前的幾次戰役中已經兩次遭遇包圍,盡管如此,至今尚未出現成建製的全軍覆沒。


    李奇微和範弗裏特大怒,憤怒地表示,這樣無能的部隊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直接撤銷了南朝鮮第三軍團的番號,並下令限期解散。


    請來支援的外軍竟然命令解散了本國的軍團級部隊,南朝鮮人對這一事件幾十年後仍耿耿於懷,認為這是一個獨立國家的極大羞辱。南朝鮮第一軍軍長從此多了句令人啼笑皆非的口頭禪:“所謂聯合作戰,就是一個字——‘忍’。”


    我們一直無法想象美軍的物資充裕程度有多麽令人驚訝,但隻要看看美軍第2師38團三營的防禦陣地,就能一目了然。三營的防禦工事用了6000根鋼筋,堆起了237,000條沙袋,鋪設了385捆蛇形鐵絲網,前沿還密布著防步兵地雷。


    為了突圍,一個炮團竟然發射了12,000發炮彈。可能對這個數字沒有直觀的感受,但隻需了解誌願軍在前四次戰役中總共才用了不到6,000發炮彈,雙方的巨大差距便可見一斑。


    到了5月21日,早已不堪重負的補給線終於徹底崩潰。誌願軍的師長們連稀飯都喝不上,60軍軍長傅崇碧一天的口糧僅僅是從大道上撿來的幾顆炒黃豆。


    王近山兵團的許多士兵由於饑餓,竟然啃食樹皮和草根,導致中毒死亡,被迫停留三天等待補給。而美國人則派出兩個師進行摩托化行軍,十幾個小時內行進了百餘公裏,迅速封堵住了缺口。


    由於供應緊張,部隊已極度疲憊,實在無法進一步擴大戰役的勝利。誌司於是下令東線部隊停止進攻,命令三個兵團撤迴漣川、金化一帶,進行整頓休整。


    至此,第五次戰役的第二階段宣告結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能忘卻的197653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行早的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行早的魚並收藏不能忘卻的197653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