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63軍正與英軍第29旅激烈交戰時,擔負戰役迂迴任務,第19兵團主力之一的第64軍,卻陷入了困境。


    第19兵團64軍奉命在臨津江以北高浪浦裏地段進行突破,而後向議政府實施戰役迂迴,切斷敵軍退路,阻敵增援,並相機占領漢城。65軍為兵團預備隊,負責協同第3兵團、第9兵團會殲美軍第24師、第25師。


    64軍的決心是,首先以191師配屬炮兵第8師31團、40團,192師為第一梯隊,打掉韓軍第1師團在高浪浦裏的警戒陣地,奪取臨津江橋和石浦裏涉渡場;而後兩個師迅速過江展開部隊,並肩向議政府實施戰役穿插;190師為第二梯隊,隨時準備投入戰鬥。


    64軍當麵之敵為韓軍第1師團,師團長為薑文奉準將。當時他手下有如下部隊,第1師團下轄的第11聯隊為左翼,負責防禦汶山以北的堂洞裏至栗穀裏一線;第12聯隊為右翼,負責防禦鬥浦裏至馬智裏一線;


    第15聯隊為預備隊,在大古靈一線待命;反坦克營在汶山西側的臨津江江口,配屬的韓國海軍陸戰隊第5獨立營防禦金浦;身後為韓軍第17炮兵營(105毫米榴彈炮),美軍第999裝甲炮兵營(m40 155毫米自行火炮),第176野戰炮兵營(105毫米榴彈炮)提供火力支援。另有美軍加強的第73(重型)坦克營(巴頓坦克)


    韓軍第1師團把主力部署在臨津江南岸的高地群上,江岸邊隻部署少量的警戒部隊,搜索(即偵察)部隊負責江北的搜索警戒。


    非常明顯,韓軍的防禦戰術還是先將誌願軍放過臨津江,以強大火力進行陣前戰鬥,以強大預備隊進行反衝擊,試圖殲滅誌願軍渡江部隊於江南的高地群前。


    韓軍第1師團師團長薑文奉還命令對高浪浦裏、開城進行重點偵察;警戒部隊上升到排一級,提高遲滯作戰能力;基本陣地構築成據點式防禦網,以加強縱深。


    臨津江,對於誌願軍來說並不生疏。第三次戰役中,誌願軍是以強攻方式突破這道水障的。


    但是,本次戰役麵對的臨津江防線,與上一次戰役相比有所不同。那次,在江邊占領防禦陣地的是剛剛遭受誌願軍沉重打擊而從清川江地區一路潰逃下來的、驚魂未定、立足未穩的韓軍殘破之旅,士氣低沉,抵抗意誌不強。


    而這次戰役,沿江布防的韓軍第1師、英軍第29旅等部,是在“撕裂者行動”中突破第38、第50軍漢江防線後一路打上來的,戰鬥作風較前硬朗得多,組織防禦的手段和戰術也有所改進。


    以前“聯合國軍”在臨津江主要采取據江岸而守的傳統戰法,防禦陣地沒有什麽縱深,一旦突破江防,整個防禦體係很快就會瓦解,而這次防禦雖也注意了對江河水障的利用,但並不是簡單地沿江岸布防,而是將主陣地放在距江岸數公裏的彌弛寺、紺嶽山一線高地的斜麵。


    對高浪浦裏渡口凸出的江灣三角地帶,則以綿密火力加以控製,使誌願軍一過江就會陷入這一平坦、狹小、背水的火網地帶,在熾烈火力下遭受重大殺傷。


    此外,擔任防守任務的“聯合國軍”部隊還向江北派出多支警戒巡邏分隊,采取積極攻擊姿態:


    一麵實施偵察、搜索,查明誌願軍部署和進攻準備情況,一麵采取阻滯行動,擠壓誌願軍前方地域,使江防主陣地與誌願軍攻擊部隊之間拉開20~25公裏的距離,大致相當一夜行程,使得誌願軍發起進攻時,不得不過早展開部隊,難以對江岸主防禦陣地實施突然襲擊。


    4月19日,64軍接到第19兵團下達的戰役預先號令。曾思玉向兵團司令員楊得誌提出,64軍及炮8師開進道路僅一條公路,步兵尚未進入衝擊出發陣地,炮兵也尚未進入射擊陣地,來不及準備,有倉促作戰的問題,想多要一天時間。


    楊迴複:這是全局問題,就不要提意見了。


    和楊得誌通完電話後,曾思玉立即乘車趕到第一梯隊師,命令他們不惜一切代價,迅速跑步進入衝擊出發陣地。在這種情況下,第一梯隊師勉強趕到,才按誌司規定時間發起進攻。


    第64軍從高浪浦裏和石浦兩處橫渡臨津江。


    在高浪浦段,臨津江江麵寬約100至150米,水深達1.5至2米,水流湍急,難以涉水通過。然而,在下高浪浦有一座水泥橋,上高浪浦有一座水下木橋可以通行。


    戰鬥打響後,第191師571團4連擊敗駐守上高浪浦的韓軍第12聯隊3連一排,成功奪取了水下木橋,並擊潰了長佐裏的韓軍警戒部隊。高浪浦裏的韓偽1師團搜索連和第12聯隊搜索連等部隊被迫放棄水泥橋,撤退到江南。


    第191師571團順利控製了臨津江上的橋梁,和第192師3個團得以順利渡江。過江時恰逢海水倒灌,水位驟然上升,導致在徒涉過程中約有200餘名士兵溺亡。


    與此同時,572團在石浦裏涉渡時剛有一個營過江,就遭到美韓聯軍炮兵的猛烈阻擊,傷亡慘重。


    4月22日當晚,由於兩個師的指揮機構均未能渡江,軍指揮部與各師的聯絡完全中斷,已過江的部隊失去了統一指揮。


    4月23日淩晨4時,64軍191師和192師的近五個團成功登上臨津江南岸,隨即對韓軍的主陣地發起猛攻,迫使韓軍偽1師在江岸的警戒部隊紛紛撤退。


    拂曉,多支隊伍聚集在狹小的江灣三角區域,場麵異常擁擠,而這正是敵軍預設的火力控製區。韓偽1師據守彌弛寺一線主防禦陣地,與第64軍形成對峙。


    第19兵團各部的進攻,以掃清臨津江北岸敵人小股前伸兵力為開端。


    韓國軍隊判斷誌願軍的主攻方向是其第12聯隊右翼的第3營,於是清晨時分出動了2個預備營來配合第3營進行反擊。192師在22日晚的激戰中占領的韓軍陣地,包括128高地、於義洞、廉安裏南山和食峴裏北山等地,倉促轉入防禦狀態,陷入了激烈的戰鬥。


    戰鬥中,部分陣地被韓軍重新奪迴,韓第2營甚至在美軍第73坦克營的支援下突破了食峴裏,推進到鬥芝裏西北側的江邊。191師的主攻方向是坡平山,相較於192師,進展略為順利。部隊沿坡平山東側山脊南下後,韓軍第12聯隊第1營及搜索連搶占了彌陀寺,並展開反擊。


    經過一下午的激戰,191師成功奪取了彌陀寺西北的訥老裏125高地,但未能繼續推進。在191師和192師與韓軍激戰的同時,兩個師的指揮所和炮兵第8師的部隊卻被阻滯在江北,電台幾乎全部損壞,與下屬部隊失去聯係。炮兵第8師因晚上不敢開燈,白天不敢行駛,未能投入戰鬥。


    23日天一亮,美國空軍第5航空隊起飛1000多架次飛機,對誌願軍、人民軍全線突擊部隊進行狂轟亂炸,其中執行對地支援的架次為340架次。在64軍部隊上空約為20-30架次。


    在敵空炮火力及韓軍步兵拚命抵抗下,64軍過江部隊始終不得進展,而韓軍判斷誌願軍主攻方向為其第12聯隊右翼的3營,在清晨就出動預備隊2營配合3營進行反擊。


    192師部隊在22日晚激戰中占領的韓軍陣地128高地、於義洞、廉安裏南山、食峴裏北山等倉促轉入防禦,紛紛陷入苦戰之中。


    激戰中,部分陣地被韓軍奪迴,韓軍2營甚至在美軍第73坦克營支援下突破食峴裏,打到了鬥芝裏西北側的江岸邊。


    191師部隊主攻方向瞄準的是坡平山,進展稍比192師順利一點,部隊沿坡平山東側山脊南下後。韓軍第12聯隊1營及搜索連搶占彌陀寺,並展開反擊。經一下午激戰,191師奪取彌陀寺西北的訥老裏125高地,但未能繼續進展。


    當191師、192師部隊與韓軍激戰之時,兩個師的指揮所和炮8師部隊卻受阻於江北,部隊電台基本被打壞,與下屬部隊失去聯絡。炮8師部隊因晚上不敢開燈,白天不敢行駛,未能投入戰鬥。


    對64軍的進展情況,誌司焦急萬分,發報給楊得誌:“你們必須繼續努力,組織火力與運動相結合的作戰,勇猛地向議政府及其南北線挺進。否則,正麵之敵將節節抗擊,退至漢江南岸,增加渡江開展戰局的困難,望深體此意,堅決執行之。”


    23日15時,兵團司令楊得誌急得紅了眼,連發兩封電報催促他們突圍,措辭之嚴厲十分罕見:


    “江南之敵為英二十九旅、偽一師全部僅兩萬餘人,雖有工事,火力強,飛機瘋狂轟炸,但散布於四五十裏寬的正麵。


    我軍主力已停於江南狹小背水地區,如不堅決攻擊等於死亡,勢必遭到不必要的損失,會造成更多的困難。各軍師本日晚應按原定任務不顧一切犧牲,組織火力密切協同主動配合堅決攻殲該敵。


    六十四軍各師如不猛插進到目的地完成戰役任務,會要遭到革命紀律的製裁。”


    楊得誌命令曾思玉迅速突破,向敵人縱深穿插,不惜一切代價完成任務。


    當時,曾思玉與第二梯隊的190師失去了聯絡,他靈機一動,直接聯係了該師前衛569團的指揮所,命令團長羅保順:“告訴陳信忠師長,你師立即過江,投入戰鬥。”並要求他們在4月24日10時前到達,同時一邊執行任務一邊向師長報告。此時是23日下午。


    掛斷電話後,曾思玉立即乘車前往第190師指揮所,找到師長陳信忠,親自指示他將部隊分成“三五一組,分散過江”。同時,第191師右翼需自行選擇穿插路線,前衛團由師參謀長張懷瑞帶領,並注意通過電台和報話機與軍部保持聯係。


    第190師接到命令後迅速展開行動。


    18時30分,569團3營加強1營機炮連,成功從高浪浦裏渡過臨津江。他們一路高喊著“插上道峰山人人立功,插不到道峰山人人受軍紀製裁”的口號,副團長李振堂率該營和偵察支隊一路猛打,經過20小時的急速推進,前進了60公裏,到達議政府以南的道峰山。


    最終,與軍偵察支隊配合,於24日14時30分成功占領道峰山,這支部隊因此被稱為“道峰山英雄營”。遺憾的是,該部的電台在行動中被毀,導致與上級的通訊中斷,未能及時上報他們的成功到達。


    楊得誌命令曾思玉的同時,也命令65軍軍長肖應裳指揮部隊從高浪浦裏、新岱渡江,向彌陀寺發展進攻。23日傍晚,194師、195師分別在高浪浦裏展開渡江,與正在渡江的190師發生了嚴重的擁堵,各部隊都搶著過江,反而造成堵塞更加嚴重。


    而美軍大規模使用照明彈,炮兵校正飛機在空中為美軍、韓軍炮兵群指示目標,封鎖江橋。194師581團、582團過江時,浮橋被炸斷,許多指戰員掉入江中,在湍急的臨津江中奮勇向前,很多人在江水中犧牲。


    直到24日拂曉,高浪浦裏方向渡江的部隊才全部通過臨津江。這也是後續部隊未能跟上569團3營的重要原因。


    由於前方第64軍191師、192師和193師的推進受阻,江南灘頭狹窄的約20平方公裏區域瞬間擠入了誌願軍6個師,導致了極度的混亂。在敵方空中和炮火的持續打擊下,部隊傷亡不斷增加,總數達到數千人。


    權威的中國戰史記載:“這是誌願軍戰史上的一次深刻教訓……”


    在美韓軍隊的炮火阻擊下,64軍的渡江部隊未能突破敵軍防線,血戰20小時後,最終隻有569團3營加強1營機炮連和兵團偵察支隊成功突圍。


    這兩支小部隊連續二十個小時不眠不休地拚死奮戰,一路擊退美軍七次阻擊,深入敵軍縱深六十公裏,一舉占領了位於議政府旁的製高點道峰山,成功切斷了漢城以北敵軍的退路。


    這一舉動打亂了敵軍在漢城以北的部署,各路敵軍紛紛向道峰山湧來。這兩支中國部隊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整整堅持了三天四夜。在絕望的形勢中,孤軍堅守三天三夜,全軍覆沒,至死也沒有等到援兵。


    65軍軍直屬隊和193師在新岱方向渡江,情況相對較好,師長鄭三生和政委史前進率先帶領前鋒團強行渡江。部隊渡江後,已經是24日拂曉,193師繼續向彌陀寺方向推進進攻。


    4月23日晚,64軍已渡江部隊繼續發動攻擊,終於在韓軍第11聯隊與第12聯隊的結合部鬥浦裏形成突破。然而,由於後續力量不足,未能進一步擴大突破口。


    24日拂曉,已渡江的部隊再次遭到美軍空中和地麵火力的猛烈打擊,但各部隊在轟炸和炮火中奮勇作戰,逐步突破韓軍第12聯隊的主要陣地,後者已難以抵擋。然而,191師和574團依舊在彌陀寺以北、以東的區域受到阻礙,未能進一步推進。


    當天中午,韓軍第15聯隊在23日已占領的法院裏一線,聯合美軍第73坦克營的第2營展開猛烈反擊,在四方山、麻山裏、鬥浦裏一線與64軍展開激戰。此次反擊非常成功,韓軍步兵在美軍坦克的掩護下,一直追擊到鬥浦裏的江岸邊。


    在韓軍預備隊和美軍第73坦克營發起反擊之前,192師的部隊已成功擊潰了駐守鬥芝裏180高地的韓軍第12聯隊9連,並進一步攻占了357高地,為193師部隊開辟了通路。


    隨後,193師578團向彌陀寺進軍,並於16時發起進攻。該團2營英勇突進,連續9次發起衝鋒。到晚上20時,5連僅剩19人,組成突擊隊,最終攻上彌陀寺496高地,擊潰了韓軍第12聯隊1營和師團搜索連,成功占領彌陀寺。


    令人惋惜的是,一直堅守在前線指揮的578團團長田潤生、政委劉榮光和參謀長孫慶明在前沿指揮所遭炮擊,不幸犧牲。


    至此,64軍和65軍的部隊才得以全麵展開。韓軍第1師團的第12和第15聯隊於25日淩晨再次發起反擊,但被誌願軍擊退。


    隨後,韓軍第1師團被迫後撤,且戰且退,標誌著戰鬥最激烈的階段結束。


    我們再來看中路。誌司為第3兵團設定的任務是通過中央突破實現戰役目標,第一階段有兩個主要的殲敵任務:


    首先是在戰役發起的第一夜全殲土耳其旅;


    其次是在漣川地區會殲美軍第3師主力,得手後向哨城裏和鍾懸山發起攻擊,配合右翼的第19兵團和左翼的第9兵團,圍殲美軍第24師和第25師。


    在所有誌願軍突擊兵團中,第3兵團的進攻正麵最為狹窄,隻有15公裏寬。全兵團共有3個軍,平均每個軍的正麵寬度僅為5公裏,受山地地形的限製,部隊展開行動的區域更加狹小。


    因此,第3兵團的第一梯隊實際上隻能勉強展開5個師,每個師隻能沿1到2條山脊線前進。首殲土耳其旅的任務由第12軍負責,第60軍則在其左翼,任務是切斷美軍第25師與土耳其旅的聯係,阻止其向西增援。


    在“聯合國軍”部隊中,土耳其旅也算得上是一支不容小覷的勁旅。誌願軍在第二次戰役中曾與其交手,對其頑強的防禦作風印象深刻。


    此次作戰,為了集中兵力火力以便殲滅敵軍,第12軍將所屬和配屬的炮兵全部增強至第一梯隊的第34師和第35師。然而,直到戰役發起的前一天,各炮兵部隊仍然遠在距離40至80公裏的集結地內。


    接到任務後,炮兵急忙組織開進,但由於道路擁堵,行進艱難,加之途中遭遇敵機轟炸,最終僅有三分之一的炮兵到達了前線。為了完成射擊準備和步炮協同的組織工作,第12軍不得不將攻擊時間推遲了兩個小時。


    攻擊開始前,炮火準備采用逐次集中射擊的方式。攻擊發起後,炮火則進行分段掩護。首夜共發射野榴炮彈860發,超過戰役第一階段炮彈發射總量的一半。在炮火的掩護下,攻擊部隊向漣川東部的法化洞和富興洞方向展開突擊。


    23日零時40分,突破了正麵敵軍的全部防禦陣地。這次,土耳其旅並未展現誓死守陣的決心,隻做了些許抵抗便迅速撤退。第12軍的攻擊部隊當夜殲敵人數僅約300人,原計劃一夜全殲土耳其旅的目標未能實現。


    在第12軍展開攻擊的同時,左翼第60軍的一梯隊,第181師也迅速突破了土耳其旅的防線,並緊追撤退的敵軍,深入敵後10餘公裏。


    23日拂曉,先頭部隊第541團占領了漢灘川北岸的釜穀裏。此時,敵軍陣形已完全混亂,第181師原本接到的阻擊美軍第25師西援的任務已無需執行。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該師能根據戰場形勢果斷組織部隊迅速渡過漢灘川,無論是向東豆川裏還是向抱川突進,都有可能截殲一部分撤退的敵軍。


    然而,攻擊發起後,該師與軍指揮所失去了長達十幾個小時的聯係。軍長韋傑“插向東豆川裏”的電報,一整天都未能發出,導致第181師當晚滯留原地,\"錯失良機,令敵軍從容南逃\"。


    第15軍負責正麵突擊,任務是消滅美軍第3師的主力。根據計劃,他們首先要殲滅第65團,然後在第12軍的協同下,圍殲第3師師部及另一團部隊。


    4月18日晚,第15軍接到命令,要求必須在19日之前抵達出擊位置,時間異常緊迫。步兵每晚行軍40至45公裏,勉強趕到,但掉隊者眾多,炮兵更是無法按時抵達,也沒有足夠時間進行步炮協同。


    15軍一度想建議推遲戰役發起時間,話到嘴邊又咽下。


    考慮到戰役開始時任務繁重,而炮兵無法跟上,加之地形受限,兵力難以充分展開,秦基偉決定僅使用2個師4個團應戰。


    為避免戰鬥打響後敵軍集中,變成難以攻克的“硬核桃”,他計劃先進行小規模的分割,殲滅一個營後再逐步擴大勝利成果。


    在攻擊發起後,第15軍一梯隊的主力對漣川西北的美軍第65團及菲律賓營發動猛攻,攻占了玉女峰、塔巨裏一線陣地,成功打亂敵軍。


    然而,敵軍迅速發起反擊,已奪取的陣地再次失守,部隊被迫重新組織進攻。戰鬥中曾出現極為有利的戰機,但由於部隊“不夠頑強、不夠機動,放跑了敵人”,“兩個師均未能完成任務”。


    23日下午,土耳其旅從漢灘川向南撤退,美軍第65團也已全部撤離漣川西側,與美軍作戰遠比戰前設想的要困難得多。為了不讓敵人從他的包圍圈中逃脫,他於當天15時發布了新的部署調整命令。


    這次調整中,將攻擊的重點放在漣川至議政府走廊的中部區域,也就是漣川以南、東豆川裏以北的地區。軍團指揮部判斷,美軍第3師和土耳其旅撤退的唯一通道便是這條路。


    要求第181師迅速趕往東豆川裏以北的哨城裏,截擊土耳其旅,並阻止敵軍增援北方;同時命令第35師和第34師分別向哨城裏和全穀裏(哨城裏以北)前進,形成包圍圈,確保敵軍無法逃脫。


    第3兵團各軍奉命迅速南進,截至24日清晨,已有6個師順利渡過漢灘川。當天午後,兵團指揮部發布命令,計劃圍殲哨城裏之敵,決定“以六十軍主力阻擊美軍第二十五師,十二軍和十五軍則負責圍殲哨城裏、全穀裏地區的敵軍”。然而,這一計劃難以付諸實施。


    其原因有三:


    首先,未能準確把握與敵交戰時的打擊、停頓、推進和撤退的節奏與速度,整體行動慢了半拍;


    其次,敵方的航空兵和炮兵火力威脅極大,部隊在白天行動困難重重;


    最後,美軍的撤退組織方式讓第3兵團部隊難以適應,始終無法緊盯目標、跟進作戰並有效殲滅。


    該兵團所麵對的美軍有三個師,撤退時組織得相當嚴密。


    先用少量坦克和步兵與誌願軍保持接觸,掩護主力有序撤退,白天行軍,夜晚停歇,沿途依托新構建的陣地組織抵抗,削弱誌願軍的攻勢。


    而第3兵團的3個軍進入縱深後,隻有2個炮兵營和少量隨行火炮提供火力支援,遠遠無法達到所要求的對敵方3至4倍的火力絕對優勢,即使成功阻截敵軍,也難以形成包圍殲滅的效果,多次讓被圍困的敵軍成功突圍。


    幾天後,第3兵團作戰區域再度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戰鬥。


    26日,該兵團各部暫時中止攻勢,在鬆隅裏至德亭裏一線以北(即東豆川裏與抱川之間)稍作休整。


    第12軍34師106團因未收到停止前進的命令,仍按照原定計劃於當晚向抱川以南穿插推進。27日淩晨3時,部隊抵達抱川以南的竹葉山地區。天亮時,發現竹葉山南側,從寺穀到鬆峴的公路上,有一支由300多輛滿載步兵的車隊。


    該團立即上報情況,並迅速展開攻擊部署。然而,部署尚未完成,敵軍便在多個炮兵營和40餘架飛機的掩護下率先發起了攻擊。


    此時,第106團已經連續奮戰了四個晝夜,糧食斷絕長達兩天,士兵們饑餓疲憊,但依然鬥誌高昂。盡管沒有工事掩護,也缺乏火力支援,他們仍與敵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彈盡之後,士兵們用石塊奮力砸擊,直到與敵人展開白刃戰。


    全團傷亡過半,團長宋崇魁壯烈犧牲。


    當日上午,兵團指揮部收到第34師的報告後,迅速命令第12軍第35師立即出擊富坪裏,與第34師協同作戰,殲滅敵軍;同時指示第60軍向抱川南部集結,作為第二梯隊;第15軍則向議政府進逼,清剿外圍敵軍,並做好全殲議政府敵軍的準備。


    遺憾的是,由於戰場指揮和通信不夠順暢,這一計劃未能付諸實施。傍晚時分,從竹葉山進攻至富坪裏的敵軍(後證實為美軍第25師、第24師及土耳其旅的一部分)突破了第106團的防線,向南撤離,成功突圍。


    後來才得知,第106團進入竹葉山時,第34師的第101團和第35師的第104團也在26日抵達了竹葉山附近。然而,由於各部隊之間缺乏溝通,彼此不清楚對方的位置,盡管相距不遠,卻無法協調作戰,未能形成統一的戰鬥力。


    4月28日,中央給誌司發來一封電報,內容如下:“從此次敵人邊戰邊退以及此前沿海的襲擾情況來看,敵人可能有誘導我軍南下,然後在北部登陸的意圖。目前應當在敵人登陸前做好準備,避免陷入被動局麵。”


    4月28日,誌願軍的三個兵團推進至距離漢城不遠的加平、春川地區,而美軍主力則撤退至漢城和漢江一帶布置防禦。此時,漢城內再次陷入混亂,局勢如同一鍋沸騰的粥。


    自朝鮮戰爭爆發以來,這座倒黴的南朝鮮首都已四次易手,如今又麵臨即將第五次被攻占的危機。然而,誌願軍並未計劃進攻漢城,因為追擊部隊在前線已經陷入彈盡糧絕的困境。


    從四月二十二日開始,第一階段的戰鬥持續了整整七天七夜,至四月二十八日結束,剛好為期七天。正如李奇微所描述的那樣,誌願軍的攻勢被稱為“禮拜攻勢”,因為誌願軍士兵所能攜帶的糧食和彈藥最多隻能支撐七天。


    在這期間,誌願軍已向南推進了六七十公裏,楊得誌兵團更是直逼平壤南郊。美國軍隊經過87天的進攻所奪得的土地,誌願軍僅用七天的反擊便收複了大部分。


    至此,第一階段的戰鬥正式宣告結束。


    4月29日,誌司下令,全麵停止對聯合國軍的追擊行動。


    第一階段的戰鬥取得了顯著成果。最具意義的是,自美軍在1月底至2月初發起“霹靂行動”等攻勢以來,誌願軍再次由防守轉為進攻,重新掌握了全戰場的主動權,一舉扭轉了持續兩個多月的被動局麵。


    盡管誌願軍成功突破全線,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並進入了積極進攻的狀態,但在殲滅敵人方麵的效果相對有限。


    誌願軍在第一階段共殲滅敵軍餘人,但未能徹底擊潰敵軍整體,與預期殲滅五個師的總體目標尚有一定差距。


    盡管誌願軍多次成功將美軍成建製包圍,但在美軍強大火力的立體化防禦下,手持輕武器的誌願軍始終無法突破。


    例如,中路的40軍120師359團在追擊過程中包圍了美軍一個炮兵營。兩個連隊不顧傷亡,輪番發動進攻,連續奮戰三天三夜,最終隻剩下不足百人,依然沒能攻克。而當美軍這個炮兵營成功突圍時,據說僅有十五人傷亡。


    重型武器與輕武器的差距,竟然如此殘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能忘卻的197653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行早的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行早的魚並收藏不能忘卻的197653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