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五次戰役(3)雪馬裏圍殲英精銳
不能忘卻的197653 作者:行早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作戰在三八線附近全麵打響。
戰役一開始就遇到了情況,平壤東邊,誌願軍最重要的後勤儲備所三登即被炸,損失糧食300萬噸以上。我軍火力薄弱,後勤跟不上,又毫無製空權,在西線難討到便宜。
誌司調整部署,誌願軍西線作戰由王近山指揮的第3兵團(包括第12軍、第15軍和第60軍)正麵發起突擊,將東西線敵人分開;宋時輪指揮的第9兵團(下轄第20軍、第26軍、第27軍以及13兵團中傷亡較少的第39軍和第40軍)從左翼進攻,以空前猛烈的炮火猛轟南韓軍防線。楊得誌指揮的第19兵團(包括第63軍、第64軍和第65軍)從右翼展開突擊,吸住美軍主力。
同時,人民軍第1、第3、第5軍團在兩翼實施包抄,進行戰役迂迴。
在這次戰役中,負責左翼出兵任務的第9兵團,共編有5個軍,是所有兵團中兵力最雄厚的一個。第39軍正麵迎戰的是美軍的第1陸戰師,緊隨其後的是美軍的第1騎兵師,這兩支部隊都是美軍的王牌,因此敵情顧慮也比較大。
戰役初期,第26軍和第39軍仍然側重於兩翼防守,隻有居中的第27軍、第20軍和第40軍承擔進攻任務,正麵從葛峴洞到將軍山,戰線寬約15公裏。宋時輪後來分析,按照通常的作戰原則,在如此狹窄的戰線上應該隻使用3個師,但當時卻部署了6個師,主要是因為擔心一線突擊兵力不足。
因此,決定由第20軍和第40軍並肩突入,突破後向兩側擴展,彼此形成互相依托的態勢;同時,第27軍負責向永平方向阻擊,防止美軍第25師增援,確保第20軍的翼側安全,實際上起到了鉗製作用。由此,第9兵團的攻擊部署形成了“以第20、第40軍為主攻,第27軍鉗製”的配置。
4月22日傍晚,全線反攻正式打響。
第40軍的兩個一梯隊師作為戰役突破口的部隊,於16時至18時之間發動了攻擊。
4月23日,第40軍繼續推進攻勢。
在團參謀長劉玉珠的指揮下,第40軍118師354團3營,不畏敵軍的空中和炮火封鎖,翻越海拔超過1000米的高山,沿途突破敵軍五次阻攔,以每小時8公裏的速度迅速向縱深推進,終於在當日午夜24時抵達加平東北的沐洞裏。
3營一舉創下世界陸軍作戰史上,攻擊速度的世界紀錄。
但由於劉玉珠率部衝鋒太快,與大部隊脫離。一下子衝進了英軍王牌部隊27旅防禦陣地,這27旅是英國皇家衛隊出身,下轄3個步兵營,一個坦克營,一個炮兵團,一個迫擊炮連。火力配比超過劉玉珠所部30倍,而且是參加過二戰的老兵,因此說,無論是作戰經驗還是武器裝備都遠遠超過劉玉珠這個營。
由於是夜晚,劉玉珠所部根本不知道對麵的敵人是誰,以為還是韓國軍隊,於是雙方趁著夜色打了一夜,於是又一個世界軍事史上的戰爭奇跡誕生了,500名誌願軍戰士居然打穿了6000多名英軍防禦陣地。
等到天亮以後,500名誌願軍戰士已經縱向插入英軍1500米處,直到現在劉玉珠所部才知道和自己打仗的是誰,而此時的聯合國軍司令李奇微也得到了英軍的報告,英軍27旅遭遇攻擊,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劉玉珠所部500人真是英勇的一支隊伍,8個小時急行軍60公裏,追擊十倍於己的韓國軍隊,一路上打了六次勝仗,後在被英軍包圍的情況下。居然打穿了十倍於己的英軍包圍。
但此時已經天亮,英軍已經看清了誌願軍的實際情況。
現在劉玉珠所部已經是孤軍深入,陷入英軍包圍之中,在此情況下,劉玉珠穩住心神,就地阻擊英軍前進。而英軍在看清形勢以後,開始對這支孤軍深入的誌願軍展開圍剿,我軍的傷亡越來越大。但英軍由於怕死,也不敢衝鋒。
這時候,團參謀長劉玉珠和3營營長李德章都希望自己留下,而掩護對方離去,這份感情真的很難得。最後,團參謀長劉玉珠帶著警衛班衝向英軍,壯烈犧牲。由於敵眾我寡,最後營長李德章也重傷倒地,500名戰士幾乎全部陣亡。這時候我軍大部隊趕到,英軍隻好後撤,營長李德章被搶救過來。
戰後,誌司給這個營立四個一等功。
英軍27旅在給聯合國軍報告裏寫道:屬於我們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要想擊敗中國軍隊,除非上帝戴上鋼盔去參戰。
李德章1994年病逝,朝鮮戰爭時任40軍政治部主任的李伯秋特贈挽聯一副:
難得誌宏膽大,身先士卒,萬事湯火不避;
向來心直口快,堅守信義,一生肝膽照人。
第120師的表現同樣不凡。該師的第360團在進攻過程中發現美軍一支炮兵部隊正沿公路南撤,立即展開衝擊,將敵人逼到一處絕境,一側是陡峭懸崖,另一側是河床。迫使敵人棄置全部裝備,狼狽逃竄。戰後清點的戰利品包括155毫米自行榴彈炮12門、105毫米榴彈炮10門、75毫米戰防炮3門、高射機槍25挺,以及若幹輛坦克。
4月24日,第120師成功占領馬坪裏,並推進至預定位置。
經過兩天的激烈戰鬥,第40軍深入敵方縱深50多公裏,成功完成戰役割裂任務,殲滅了韓軍第6師和美軍第24師的部分部隊。與此同時,第39軍的第115師和第116師在華川附近展開攻勢,配合第40軍第120師的一部兵力,將美軍第1陸戰師隔離在北漢江以東,並迫使其後撤。
第20軍、第27軍和第26軍在正麵敵軍展開進攻的同時,第40軍和第39軍也在實施戰役分割。
按照戰前部署,第20軍和第27軍作為兵團的一梯隊,主要向機山裏和抱川方向發起進攻,第一階段殲滅英軍第27旅,第二階段分割並消滅美軍第24師;第26軍作為二梯隊,首要任務是進行牽製,確保第27軍右翼的安全,隨後配合第20軍和第27軍圍殲美軍第24師或第25師的一部分部隊。
由於英軍第27旅在戰役發起前已撤出前線,由第28旅接替並轉為預備隊,因此該方向的攻擊重點轉移到了韓偽6師和美軍第24師。
第20軍和第27軍的部隊在第一夜均成功完成了突破任務,到23日夜晚,兩支部隊分別推進了15到20公裏。
美軍戰史對這一方向美韓軍隊的潰敗情況作出了如下描述:
晚8時,中國第20軍60師部隊對韓偽6師防線發起猛烈攻擊。在缺乏炮兵支援、僅有少量其他火力配合的情況下,前鋒第179團突襲了韓軍偽6師2團的一個營。敵軍通過防線中央的一個缺口突破,一部分部隊繞到第19團和第2團的背後,另一部分則繼續向第7團發動進攻。
在短短幾分鍾內,韓軍的兩個團便陷入了激烈的混戰。隨後,第七團緊隨潰退中的第二團步伐,也加入了慌亂逃亡的隊伍。武器裝備和車輛被拋棄,散落在無人駐守的陣地上以及撤退的道路上。
隨著韓軍四處潰逃,原本為他們提供火力支援的炮兵部隊暴露在敵軍眼前。韓軍第27炮兵營的士兵拋棄了武器倉皇逃竄,而美軍炮兵雖帶著全部裝備試圖撤退,卻在狹窄的通道上遭遇敵軍襲擊。大批湧動的人員和車輛最終堵塞了道路。
當美軍第2化學迫擊炮營c連、第2火箭炮兵連與第92裝甲炮兵營匯合時,所有主戰裝備已悉數遺失,而第987裝甲炮兵營也僅帶迴了半數的武器裝備。
經過整整一個夜晚的撤退,韓偽6師的師長及其參謀機構在距離原陣地以南10英裏的地點集結了約2500名官兵,建立了一定的秩序。這一過程中,美軍第24師的右翼和第1陸戰師的左翼完全暴露在敵人麵前。
由於麵對的敵軍迅速潰退,第9兵團各部隊的突破並未遭遇太多阻礙,但這對實現殲滅敵軍的目標十分不利。宋時輪和陶勇根據戰場態勢的變化,連續下達指示,要求各部隊不要讓正在撤退的敵人逃脫。
然而,由於戰前第9兵團各部的部署僅限於突破並分割眼前之敵,並未預料到敵人會如此迅速撤退,也沒有針對這種情況的預案,導致部隊普遍反應不及時。
在接到兵團的多次指令後,各軍進行了重新部署,要求部隊遇敵時,不論其部別和番號,隻要有機會就迅速包圍並殲滅敵人。盡管如此,因敵軍撤退速度極快,仍無法成建製地將其整團或整營包圍並殲滅。
第20軍在戰後總結中,對此次美軍的撤退特點進行了分析,並歸納出六條:
首先采取進攻姿態,互為策應,以猛烈炮火進行攔截,各部迅速收縮,無論編製如何,皆向主力集結。
第二,派遣小股部隊擔任後衛任務,依托公路沿線各據點逐步接應,撤退隊形則安排坦克為前導和後衛,並派遣飛機進行掩護,部隊沿著公路多路縱隊推進。
三是在撤退時若遭遇堵截,便動用飛機和炮火進行猛烈轟炸,並以坦克為主力沿公路爭奪製高點,若未能成功,則由步兵另尋小路突圍;若遭遇腰部或尾部襲擊,則趁混亂中迅速逃竄。
四是尋找我方的薄弱環節,借助強大的炮火、飛機和坦克掩護,強行突圍,或者派遣少量部隊猛攻我方主陣地,吸引我方主力注意,而其主力則趁機突圍逃跑。
第五,當我在打開缺口後向縱深穿插時,敵方則以兩翼主力向縱深集中,力圖利用地形或要點重建新的防線,以阻止我方進一步推進。
在撤退道路的兩側及重要地段埋設地雷(包括多種殺傷人員的地雷),同時利用飛機或炮火摧毀橋梁,以拖延我方追擊。
韓軍的撤退行動與美軍有所區別,表現為“依仗外援,氣勢洶洶而來,但在被我方突破後,便迅速潰散隱蔽,或分散成小股潛逃至指定位置重新集結;遇到我方大部隊時則分散隱蔽,若遇到我方小部隊則進行襲擊殺傷”。顯而易見,誌願軍當時尚未掌握有效的戰術,能夠在敵軍以這種方式撤退時將其成建製地全殲。
在戰鬥中,第20軍曾遇到一次絕佳的機會,能夠大量殲敵。
4月25日拂曉,第20軍60師的前衛團(第179團)因為走錯了路,誤打誤撞地爬上了雲嶽山。大約8時,他們在山頂意外地發現美軍第24師的主力正在沿著山下的公路撤退。放眼望去,車隊綿延不絕,首尾相連,接近千輛。
然而,麵對陡峭的懸崖峭壁,部隊無法及時發起進攻。第60師立即向軍指揮部報告,並命令後續的第178團迅速前出,配合殲敵,計劃在14時前做好出擊準備。可是,由於進攻時間拖延太久且對敵人的監視不夠嚴密,該敵軍於中午13時向南撤離,隻有後方約一個步兵營因滯留而被截斷。
第60師直到15時才發起攻擊,最終隻俘虜了50餘名敵人。這原本可以成為一場盛宴的戰機,結果卻變成了一道小點心。
這裏,我們重點討論一下聯合國軍在撤退過程中所采用的“磁性戰術”。不得不說,李奇微是美軍為數不多的軍事天才。他發明的磁性戰術,便是利用快速裝甲部隊的機動性向敵方穿插,輔以空降部隊機降與地麵主力部隊的配合,對敵人施以機動化打擊的戰法。在這其中,“敵後空降”發揮著巨大作用,可以抓住敵人缺乏大縱深防禦的弱勢,使其處於運動戰中難以及時調整,對其做出阻擊的戰術。
而大縱深防禦,就是指在軍事領域,一種以多道防線、多層配置為基礎的作戰策略。
在“磁性戰術”中,當誌願軍突破一道防線或進攻到一個新階段時,就會遭遇“聯合國軍”設立的強大抗擊和反擊力量。
誌願軍就不得不在消耗大量兵力的同時,進行反複穿插迂迴,實現突破。這就給“聯合國軍”提供可乘之機,他們就在等待這個時刻,一方麵,出動部分兵力與誌願軍拉扯。另一方麵,則把重心放在後撤上,借助機械化和摩托化裝備速度快的特點,拉開距離,建立新陣地。
“聯合國軍”每次戰敗撤退的距離為20到30公裏,而誌願軍徒步一夜的距離也差不多是20到30公裏,如此吻合的事情,絕非巧合。美軍機械化部隊每次撤退30到50公裏隻需要1到2小時,而我軍卻需要付出幾乎一夜的時間。
當次日已經行軍疲憊的誌願軍趨於迫近時,“聯合國軍”早已占領陣地。
誌願軍之前以戰役突然性和憑借出奇製勝的戰術優勢難以發揮出來,自然而然,也就難以獲得殲敵戰果,運動戰的難度也大大增加。
天明追擊到敵人預設陣地後,會遭到敵軍空炮火力的襲擊。當誌願軍不敵火力後撤時,“聯合國軍”就又集中力量全線反撲。轟炸機在天上對地麵進行轟炸,坦克和摩托化步兵相互配合,對誌願軍進行縱深打擊。
磁性戰術,很好的克製住了誌願軍的鋒芒,讓人有一種有力使不出的感覺。
在抗美援朝第四次、第五次戰役中,美軍就大肆采用這種“磁性戰術”,使我軍損失慘重。
這種戰法可以說李奇微深深的抓住了誌願軍後勤補給困難的弱點,進行的針對性戰術。這次戰役發生時,“磁性戰術”已被熟練運用,但具體的執行者並不是李奇微本人,而是接替他擔任第8集團軍司令的範弗裏特。
誌願軍的三支突擊兵團出其不意地迅速突破了範弗裏特的防線,但他依然鎮定自若,一邊指揮部隊有序撤退,一邊組織對誌願軍的有效反擊。聯合國軍迅速調整,範弗裏特嚴格執行“磁性戰術”,指揮聯合國軍主力向平壤方向撤退。
臨津江北岸駐紮著中國人民誌願軍第19兵團第63軍,作為渡江的第一梯隊。該軍下轄的187師、188師、189師曾是華北和西北戰場的主力部隊。兩個月前他們剛參與了第四次戰役的阻擊戰,如今他們人員完整,士氣高漲。他們還剛剛從國內換裝上蘇聯製輕武器,並增加了炮兵配置,在平均火力上超過了先期入朝的部隊。
第63軍軍長傅崇碧出奇製勝,巧妙利用敵軍認為中國軍隊不敢在白天行動的心理弱點,指揮187師在白晝時分多路隱蔽接近臨津江,執行右翼出兵任務。
第63軍187師於4月23日淩晨,強渡臨津江,迅速攻占英29旅的防禦陣地。187師勇猛穿插,越過崎嶇山路,粉碎敵人攔阻,奪取了紺嶽山這個製高點,切斷了英29旅和美3師的聯係。
隨後,187師向沙器幕方向滲透,切斷了雪馬裏地區守敵的退路。入夜之後,中國軍隊一舉突破敵人在臨津江設下的嚴密防線,迅速衝過去包圍了掩護美軍撤退至漢城的英國第29旅。最先被消滅的是英29旅的比利時營,頃刻間灰飛煙滅。中國軍隊的戰功簿上再添一筆,又一次擊敗了一支國家軍隊。
4月24日淩晨,第187師560團主力前後夾攻,攻占了雪馬裏北部的高地,將英軍第29旅的格羅斯特營(全稱為“格洛斯特郡團第1營”)以及配屬的炮兵和坦克分隊,約1000人,全部包圍在雪馬裏地區。
格羅斯特營是英軍的一支老牌勁旅,因1801年在埃及遠征期間於亞曆山大戰役中表現優異,獲準在軍帽後佩戴“皇家徽章”,因此被稱為“皇家陸軍雙徽營”,也有“光榮的格團”之美譽。
麵對這支英國精銳部隊,誌願軍戰士毫不畏懼。其中一位名叫劉光子的戰士,冒著英軍密集的彈雨,獨自衝向敵方陣地。英軍士兵驚恐地發現,這個戰士的褲子已被子彈撕成碎片,四周塵土飛揚,子彈四處飛射,然而他卻奇跡般地越衝越近。
他們從未見過如此不怕死的戰士,嚇得口喊“上帝”四散逃跑。劉光子衝上陣地後,焦急得直跺腳,大聲喊道:“這麽不禁打,還叫什麽皇家鳥營?”他一邊喊,一邊朝潰散的英軍掃射,沒想到幾發子彈竟把藏在他腳下山坳中的一大群英國兵給驚了出來。
這群人突然從茅草叢中衝了出來,嚇得劉光子一激靈。他先甩出一顆手雷,隨後一手端著衝鋒槍,一手握著另一顆手雷,猛地跳上英軍中間的一塊大石頭,高聲喝道:“龜兒子,給老子老實站好,舉起手來!不然全殺了你們!”這群英國士兵被嚇得魂飛魄散,連反抗的念頭都沒敢有,全都乖乖舉起了雙手……
劉光子被誌願軍總部授予了一等功,並獲得了二級孤膽英雄的榮譽稱號。他以單槍匹馬活捉整整63名英國俘虜,創造了誌願軍中個人抓俘虜數量最多的紀錄!
英軍在被圍之後,很快意識到麵對的是一支強大的對手。他們迅速做出了保命為重的決定,這正是英美作戰的一個特點。士兵們在縱深炮火的掩護下向南突圍,在晨霧中遇到了560團1營的截擊,被迫縮迴雪馬裏及235高地,進一步陷入誌願軍的包圍圈。
該部隊被包圍後,立即在“聯合國軍”內部引發了恐慌。李奇微接到消息後,迅速飛往朝鮮,與範佛裏特、第1軍軍長米爾、本以及負責指揮第29旅作戰的美軍第3師師長索爾等人一起,商討解救方案。
在第二次戰役中,英軍第29旅下屬的皇家奧斯特來複槍團第1營,曾因掩護美軍撤退而被誌願軍全殲。而在此次戰役中,該旅又因負責掩護美軍翼側,再次麵臨相似的命運。
這對美國來說,實在是一件難以向盟友解釋的尷尬局麵。從軍事角度看,失去一個營僅具戰術意義,但從政治層麵,它可能對美英關係以及“聯合國軍”內部的凝聚力造成不小的影響。
因此,李奇微把解救這支英軍部隊看作一項重要任務,決定派出美軍第3師第5團的兩個步兵營,輔以一個坦克營和一個野戰炮兵營,組成一支強大的救援力量,並與韓軍第1師協同作戰,從西向東發動反攻,力圖在誌願軍的包圍圈中打開一個缺口,將格洛斯特營從絕境中解救出來。
同時,英軍第29旅也組織了救援行動,在24輛坦克和十餘架飛機的支援下,向雪馬裏地區發起攻擊推進。
誌願軍阻援部隊依托有利地形,頑強展開阻擊,給美軍、英軍和韓軍的各支救援部隊造成了重大傷亡。盡管最近的救援部隊距離被圍困的英軍不到2英裏(約3.2公裏),卻始終未能與其會合。
25日上午8時,擔負主攻任務的第187師560團發起了最後的攻擊,對被壓縮在雪馬裏狹小地域內的英軍殘部展開最後一擊,徹底殲滅了被圍之敵,繳獲火炮26門、坦克18輛、汽車48輛,以及大量作戰物資。這支皇家精銳部隊的覆滅給英國軍政當局帶來了巨大的震動,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美英之間的矛盾。
盡管格洛斯特營全軍覆沒,但他們堅守陣地長達60小時,成功牽製了誌願軍的進攻部隊,為美軍的撤退和防線重建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戰後,韓國將格洛斯特營最後堅守的雪馬嶺西山(235高地)重新命名為“格洛斯特山”。
2010年11月11日,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在韓國首都出席“g20”峰會期間,特意前往這一高地,向“朝鮮戰爭中一場殘酷戰役的遺址敬獻花圈,並進行默哀”。
誌願軍第63軍在這場戰鬥中全殲英軍一個營,這是誌願軍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少有的成建製殲敵戰例之一。然而,軍長傅崇碧對此並不完全滿意,因為戰前該軍的任務是全殲英軍第29旅,盡管殲滅了格洛斯特營,但最終僅削弱該旅約四分之一的兵力。
戰役一開始就遇到了情況,平壤東邊,誌願軍最重要的後勤儲備所三登即被炸,損失糧食300萬噸以上。我軍火力薄弱,後勤跟不上,又毫無製空權,在西線難討到便宜。
誌司調整部署,誌願軍西線作戰由王近山指揮的第3兵團(包括第12軍、第15軍和第60軍)正麵發起突擊,將東西線敵人分開;宋時輪指揮的第9兵團(下轄第20軍、第26軍、第27軍以及13兵團中傷亡較少的第39軍和第40軍)從左翼進攻,以空前猛烈的炮火猛轟南韓軍防線。楊得誌指揮的第19兵團(包括第63軍、第64軍和第65軍)從右翼展開突擊,吸住美軍主力。
同時,人民軍第1、第3、第5軍團在兩翼實施包抄,進行戰役迂迴。
在這次戰役中,負責左翼出兵任務的第9兵團,共編有5個軍,是所有兵團中兵力最雄厚的一個。第39軍正麵迎戰的是美軍的第1陸戰師,緊隨其後的是美軍的第1騎兵師,這兩支部隊都是美軍的王牌,因此敵情顧慮也比較大。
戰役初期,第26軍和第39軍仍然側重於兩翼防守,隻有居中的第27軍、第20軍和第40軍承擔進攻任務,正麵從葛峴洞到將軍山,戰線寬約15公裏。宋時輪後來分析,按照通常的作戰原則,在如此狹窄的戰線上應該隻使用3個師,但當時卻部署了6個師,主要是因為擔心一線突擊兵力不足。
因此,決定由第20軍和第40軍並肩突入,突破後向兩側擴展,彼此形成互相依托的態勢;同時,第27軍負責向永平方向阻擊,防止美軍第25師增援,確保第20軍的翼側安全,實際上起到了鉗製作用。由此,第9兵團的攻擊部署形成了“以第20、第40軍為主攻,第27軍鉗製”的配置。
4月22日傍晚,全線反攻正式打響。
第40軍的兩個一梯隊師作為戰役突破口的部隊,於16時至18時之間發動了攻擊。
4月23日,第40軍繼續推進攻勢。
在團參謀長劉玉珠的指揮下,第40軍118師354團3營,不畏敵軍的空中和炮火封鎖,翻越海拔超過1000米的高山,沿途突破敵軍五次阻攔,以每小時8公裏的速度迅速向縱深推進,終於在當日午夜24時抵達加平東北的沐洞裏。
3營一舉創下世界陸軍作戰史上,攻擊速度的世界紀錄。
但由於劉玉珠率部衝鋒太快,與大部隊脫離。一下子衝進了英軍王牌部隊27旅防禦陣地,這27旅是英國皇家衛隊出身,下轄3個步兵營,一個坦克營,一個炮兵團,一個迫擊炮連。火力配比超過劉玉珠所部30倍,而且是參加過二戰的老兵,因此說,無論是作戰經驗還是武器裝備都遠遠超過劉玉珠這個營。
由於是夜晚,劉玉珠所部根本不知道對麵的敵人是誰,以為還是韓國軍隊,於是雙方趁著夜色打了一夜,於是又一個世界軍事史上的戰爭奇跡誕生了,500名誌願軍戰士居然打穿了6000多名英軍防禦陣地。
等到天亮以後,500名誌願軍戰士已經縱向插入英軍1500米處,直到現在劉玉珠所部才知道和自己打仗的是誰,而此時的聯合國軍司令李奇微也得到了英軍的報告,英軍27旅遭遇攻擊,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劉玉珠所部500人真是英勇的一支隊伍,8個小時急行軍60公裏,追擊十倍於己的韓國軍隊,一路上打了六次勝仗,後在被英軍包圍的情況下。居然打穿了十倍於己的英軍包圍。
但此時已經天亮,英軍已經看清了誌願軍的實際情況。
現在劉玉珠所部已經是孤軍深入,陷入英軍包圍之中,在此情況下,劉玉珠穩住心神,就地阻擊英軍前進。而英軍在看清形勢以後,開始對這支孤軍深入的誌願軍展開圍剿,我軍的傷亡越來越大。但英軍由於怕死,也不敢衝鋒。
這時候,團參謀長劉玉珠和3營營長李德章都希望自己留下,而掩護對方離去,這份感情真的很難得。最後,團參謀長劉玉珠帶著警衛班衝向英軍,壯烈犧牲。由於敵眾我寡,最後營長李德章也重傷倒地,500名戰士幾乎全部陣亡。這時候我軍大部隊趕到,英軍隻好後撤,營長李德章被搶救過來。
戰後,誌司給這個營立四個一等功。
英軍27旅在給聯合國軍報告裏寫道:屬於我們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要想擊敗中國軍隊,除非上帝戴上鋼盔去參戰。
李德章1994年病逝,朝鮮戰爭時任40軍政治部主任的李伯秋特贈挽聯一副:
難得誌宏膽大,身先士卒,萬事湯火不避;
向來心直口快,堅守信義,一生肝膽照人。
第120師的表現同樣不凡。該師的第360團在進攻過程中發現美軍一支炮兵部隊正沿公路南撤,立即展開衝擊,將敵人逼到一處絕境,一側是陡峭懸崖,另一側是河床。迫使敵人棄置全部裝備,狼狽逃竄。戰後清點的戰利品包括155毫米自行榴彈炮12門、105毫米榴彈炮10門、75毫米戰防炮3門、高射機槍25挺,以及若幹輛坦克。
4月24日,第120師成功占領馬坪裏,並推進至預定位置。
經過兩天的激烈戰鬥,第40軍深入敵方縱深50多公裏,成功完成戰役割裂任務,殲滅了韓軍第6師和美軍第24師的部分部隊。與此同時,第39軍的第115師和第116師在華川附近展開攻勢,配合第40軍第120師的一部兵力,將美軍第1陸戰師隔離在北漢江以東,並迫使其後撤。
第20軍、第27軍和第26軍在正麵敵軍展開進攻的同時,第40軍和第39軍也在實施戰役分割。
按照戰前部署,第20軍和第27軍作為兵團的一梯隊,主要向機山裏和抱川方向發起進攻,第一階段殲滅英軍第27旅,第二階段分割並消滅美軍第24師;第26軍作為二梯隊,首要任務是進行牽製,確保第27軍右翼的安全,隨後配合第20軍和第27軍圍殲美軍第24師或第25師的一部分部隊。
由於英軍第27旅在戰役發起前已撤出前線,由第28旅接替並轉為預備隊,因此該方向的攻擊重點轉移到了韓偽6師和美軍第24師。
第20軍和第27軍的部隊在第一夜均成功完成了突破任務,到23日夜晚,兩支部隊分別推進了15到20公裏。
美軍戰史對這一方向美韓軍隊的潰敗情況作出了如下描述:
晚8時,中國第20軍60師部隊對韓偽6師防線發起猛烈攻擊。在缺乏炮兵支援、僅有少量其他火力配合的情況下,前鋒第179團突襲了韓軍偽6師2團的一個營。敵軍通過防線中央的一個缺口突破,一部分部隊繞到第19團和第2團的背後,另一部分則繼續向第7團發動進攻。
在短短幾分鍾內,韓軍的兩個團便陷入了激烈的混戰。隨後,第七團緊隨潰退中的第二團步伐,也加入了慌亂逃亡的隊伍。武器裝備和車輛被拋棄,散落在無人駐守的陣地上以及撤退的道路上。
隨著韓軍四處潰逃,原本為他們提供火力支援的炮兵部隊暴露在敵軍眼前。韓軍第27炮兵營的士兵拋棄了武器倉皇逃竄,而美軍炮兵雖帶著全部裝備試圖撤退,卻在狹窄的通道上遭遇敵軍襲擊。大批湧動的人員和車輛最終堵塞了道路。
當美軍第2化學迫擊炮營c連、第2火箭炮兵連與第92裝甲炮兵營匯合時,所有主戰裝備已悉數遺失,而第987裝甲炮兵營也僅帶迴了半數的武器裝備。
經過整整一個夜晚的撤退,韓偽6師的師長及其參謀機構在距離原陣地以南10英裏的地點集結了約2500名官兵,建立了一定的秩序。這一過程中,美軍第24師的右翼和第1陸戰師的左翼完全暴露在敵人麵前。
由於麵對的敵軍迅速潰退,第9兵團各部隊的突破並未遭遇太多阻礙,但這對實現殲滅敵軍的目標十分不利。宋時輪和陶勇根據戰場態勢的變化,連續下達指示,要求各部隊不要讓正在撤退的敵人逃脫。
然而,由於戰前第9兵團各部的部署僅限於突破並分割眼前之敵,並未預料到敵人會如此迅速撤退,也沒有針對這種情況的預案,導致部隊普遍反應不及時。
在接到兵團的多次指令後,各軍進行了重新部署,要求部隊遇敵時,不論其部別和番號,隻要有機會就迅速包圍並殲滅敵人。盡管如此,因敵軍撤退速度極快,仍無法成建製地將其整團或整營包圍並殲滅。
第20軍在戰後總結中,對此次美軍的撤退特點進行了分析,並歸納出六條:
首先采取進攻姿態,互為策應,以猛烈炮火進行攔截,各部迅速收縮,無論編製如何,皆向主力集結。
第二,派遣小股部隊擔任後衛任務,依托公路沿線各據點逐步接應,撤退隊形則安排坦克為前導和後衛,並派遣飛機進行掩護,部隊沿著公路多路縱隊推進。
三是在撤退時若遭遇堵截,便動用飛機和炮火進行猛烈轟炸,並以坦克為主力沿公路爭奪製高點,若未能成功,則由步兵另尋小路突圍;若遭遇腰部或尾部襲擊,則趁混亂中迅速逃竄。
四是尋找我方的薄弱環節,借助強大的炮火、飛機和坦克掩護,強行突圍,或者派遣少量部隊猛攻我方主陣地,吸引我方主力注意,而其主力則趁機突圍逃跑。
第五,當我在打開缺口後向縱深穿插時,敵方則以兩翼主力向縱深集中,力圖利用地形或要點重建新的防線,以阻止我方進一步推進。
在撤退道路的兩側及重要地段埋設地雷(包括多種殺傷人員的地雷),同時利用飛機或炮火摧毀橋梁,以拖延我方追擊。
韓軍的撤退行動與美軍有所區別,表現為“依仗外援,氣勢洶洶而來,但在被我方突破後,便迅速潰散隱蔽,或分散成小股潛逃至指定位置重新集結;遇到我方大部隊時則分散隱蔽,若遇到我方小部隊則進行襲擊殺傷”。顯而易見,誌願軍當時尚未掌握有效的戰術,能夠在敵軍以這種方式撤退時將其成建製地全殲。
在戰鬥中,第20軍曾遇到一次絕佳的機會,能夠大量殲敵。
4月25日拂曉,第20軍60師的前衛團(第179團)因為走錯了路,誤打誤撞地爬上了雲嶽山。大約8時,他們在山頂意外地發現美軍第24師的主力正在沿著山下的公路撤退。放眼望去,車隊綿延不絕,首尾相連,接近千輛。
然而,麵對陡峭的懸崖峭壁,部隊無法及時發起進攻。第60師立即向軍指揮部報告,並命令後續的第178團迅速前出,配合殲敵,計劃在14時前做好出擊準備。可是,由於進攻時間拖延太久且對敵人的監視不夠嚴密,該敵軍於中午13時向南撤離,隻有後方約一個步兵營因滯留而被截斷。
第60師直到15時才發起攻擊,最終隻俘虜了50餘名敵人。這原本可以成為一場盛宴的戰機,結果卻變成了一道小點心。
這裏,我們重點討論一下聯合國軍在撤退過程中所采用的“磁性戰術”。不得不說,李奇微是美軍為數不多的軍事天才。他發明的磁性戰術,便是利用快速裝甲部隊的機動性向敵方穿插,輔以空降部隊機降與地麵主力部隊的配合,對敵人施以機動化打擊的戰法。在這其中,“敵後空降”發揮著巨大作用,可以抓住敵人缺乏大縱深防禦的弱勢,使其處於運動戰中難以及時調整,對其做出阻擊的戰術。
而大縱深防禦,就是指在軍事領域,一種以多道防線、多層配置為基礎的作戰策略。
在“磁性戰術”中,當誌願軍突破一道防線或進攻到一個新階段時,就會遭遇“聯合國軍”設立的強大抗擊和反擊力量。
誌願軍就不得不在消耗大量兵力的同時,進行反複穿插迂迴,實現突破。這就給“聯合國軍”提供可乘之機,他們就在等待這個時刻,一方麵,出動部分兵力與誌願軍拉扯。另一方麵,則把重心放在後撤上,借助機械化和摩托化裝備速度快的特點,拉開距離,建立新陣地。
“聯合國軍”每次戰敗撤退的距離為20到30公裏,而誌願軍徒步一夜的距離也差不多是20到30公裏,如此吻合的事情,絕非巧合。美軍機械化部隊每次撤退30到50公裏隻需要1到2小時,而我軍卻需要付出幾乎一夜的時間。
當次日已經行軍疲憊的誌願軍趨於迫近時,“聯合國軍”早已占領陣地。
誌願軍之前以戰役突然性和憑借出奇製勝的戰術優勢難以發揮出來,自然而然,也就難以獲得殲敵戰果,運動戰的難度也大大增加。
天明追擊到敵人預設陣地後,會遭到敵軍空炮火力的襲擊。當誌願軍不敵火力後撤時,“聯合國軍”就又集中力量全線反撲。轟炸機在天上對地麵進行轟炸,坦克和摩托化步兵相互配合,對誌願軍進行縱深打擊。
磁性戰術,很好的克製住了誌願軍的鋒芒,讓人有一種有力使不出的感覺。
在抗美援朝第四次、第五次戰役中,美軍就大肆采用這種“磁性戰術”,使我軍損失慘重。
這種戰法可以說李奇微深深的抓住了誌願軍後勤補給困難的弱點,進行的針對性戰術。這次戰役發生時,“磁性戰術”已被熟練運用,但具體的執行者並不是李奇微本人,而是接替他擔任第8集團軍司令的範弗裏特。
誌願軍的三支突擊兵團出其不意地迅速突破了範弗裏特的防線,但他依然鎮定自若,一邊指揮部隊有序撤退,一邊組織對誌願軍的有效反擊。聯合國軍迅速調整,範弗裏特嚴格執行“磁性戰術”,指揮聯合國軍主力向平壤方向撤退。
臨津江北岸駐紮著中國人民誌願軍第19兵團第63軍,作為渡江的第一梯隊。該軍下轄的187師、188師、189師曾是華北和西北戰場的主力部隊。兩個月前他們剛參與了第四次戰役的阻擊戰,如今他們人員完整,士氣高漲。他們還剛剛從國內換裝上蘇聯製輕武器,並增加了炮兵配置,在平均火力上超過了先期入朝的部隊。
第63軍軍長傅崇碧出奇製勝,巧妙利用敵軍認為中國軍隊不敢在白天行動的心理弱點,指揮187師在白晝時分多路隱蔽接近臨津江,執行右翼出兵任務。
第63軍187師於4月23日淩晨,強渡臨津江,迅速攻占英29旅的防禦陣地。187師勇猛穿插,越過崎嶇山路,粉碎敵人攔阻,奪取了紺嶽山這個製高點,切斷了英29旅和美3師的聯係。
隨後,187師向沙器幕方向滲透,切斷了雪馬裏地區守敵的退路。入夜之後,中國軍隊一舉突破敵人在臨津江設下的嚴密防線,迅速衝過去包圍了掩護美軍撤退至漢城的英國第29旅。最先被消滅的是英29旅的比利時營,頃刻間灰飛煙滅。中國軍隊的戰功簿上再添一筆,又一次擊敗了一支國家軍隊。
4月24日淩晨,第187師560團主力前後夾攻,攻占了雪馬裏北部的高地,將英軍第29旅的格羅斯特營(全稱為“格洛斯特郡團第1營”)以及配屬的炮兵和坦克分隊,約1000人,全部包圍在雪馬裏地區。
格羅斯特營是英軍的一支老牌勁旅,因1801年在埃及遠征期間於亞曆山大戰役中表現優異,獲準在軍帽後佩戴“皇家徽章”,因此被稱為“皇家陸軍雙徽營”,也有“光榮的格團”之美譽。
麵對這支英國精銳部隊,誌願軍戰士毫不畏懼。其中一位名叫劉光子的戰士,冒著英軍密集的彈雨,獨自衝向敵方陣地。英軍士兵驚恐地發現,這個戰士的褲子已被子彈撕成碎片,四周塵土飛揚,子彈四處飛射,然而他卻奇跡般地越衝越近。
他們從未見過如此不怕死的戰士,嚇得口喊“上帝”四散逃跑。劉光子衝上陣地後,焦急得直跺腳,大聲喊道:“這麽不禁打,還叫什麽皇家鳥營?”他一邊喊,一邊朝潰散的英軍掃射,沒想到幾發子彈竟把藏在他腳下山坳中的一大群英國兵給驚了出來。
這群人突然從茅草叢中衝了出來,嚇得劉光子一激靈。他先甩出一顆手雷,隨後一手端著衝鋒槍,一手握著另一顆手雷,猛地跳上英軍中間的一塊大石頭,高聲喝道:“龜兒子,給老子老實站好,舉起手來!不然全殺了你們!”這群英國士兵被嚇得魂飛魄散,連反抗的念頭都沒敢有,全都乖乖舉起了雙手……
劉光子被誌願軍總部授予了一等功,並獲得了二級孤膽英雄的榮譽稱號。他以單槍匹馬活捉整整63名英國俘虜,創造了誌願軍中個人抓俘虜數量最多的紀錄!
英軍在被圍之後,很快意識到麵對的是一支強大的對手。他們迅速做出了保命為重的決定,這正是英美作戰的一個特點。士兵們在縱深炮火的掩護下向南突圍,在晨霧中遇到了560團1營的截擊,被迫縮迴雪馬裏及235高地,進一步陷入誌願軍的包圍圈。
該部隊被包圍後,立即在“聯合國軍”內部引發了恐慌。李奇微接到消息後,迅速飛往朝鮮,與範佛裏特、第1軍軍長米爾、本以及負責指揮第29旅作戰的美軍第3師師長索爾等人一起,商討解救方案。
在第二次戰役中,英軍第29旅下屬的皇家奧斯特來複槍團第1營,曾因掩護美軍撤退而被誌願軍全殲。而在此次戰役中,該旅又因負責掩護美軍翼側,再次麵臨相似的命運。
這對美國來說,實在是一件難以向盟友解釋的尷尬局麵。從軍事角度看,失去一個營僅具戰術意義,但從政治層麵,它可能對美英關係以及“聯合國軍”內部的凝聚力造成不小的影響。
因此,李奇微把解救這支英軍部隊看作一項重要任務,決定派出美軍第3師第5團的兩個步兵營,輔以一個坦克營和一個野戰炮兵營,組成一支強大的救援力量,並與韓軍第1師協同作戰,從西向東發動反攻,力圖在誌願軍的包圍圈中打開一個缺口,將格洛斯特營從絕境中解救出來。
同時,英軍第29旅也組織了救援行動,在24輛坦克和十餘架飛機的支援下,向雪馬裏地區發起攻擊推進。
誌願軍阻援部隊依托有利地形,頑強展開阻擊,給美軍、英軍和韓軍的各支救援部隊造成了重大傷亡。盡管最近的救援部隊距離被圍困的英軍不到2英裏(約3.2公裏),卻始終未能與其會合。
25日上午8時,擔負主攻任務的第187師560團發起了最後的攻擊,對被壓縮在雪馬裏狹小地域內的英軍殘部展開最後一擊,徹底殲滅了被圍之敵,繳獲火炮26門、坦克18輛、汽車48輛,以及大量作戰物資。這支皇家精銳部隊的覆滅給英國軍政當局帶來了巨大的震動,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美英之間的矛盾。
盡管格洛斯特營全軍覆沒,但他們堅守陣地長達60小時,成功牽製了誌願軍的進攻部隊,為美軍的撤退和防線重建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戰後,韓國將格洛斯特營最後堅守的雪馬嶺西山(235高地)重新命名為“格洛斯特山”。
2010年11月11日,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在韓國首都出席“g20”峰會期間,特意前往這一高地,向“朝鮮戰爭中一場殘酷戰役的遺址敬獻花圈,並進行默哀”。
誌願軍第63軍在這場戰鬥中全殲英軍一個營,這是誌願軍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少有的成建製殲敵戰例之一。然而,軍長傅崇碧對此並不完全滿意,因為戰前該軍的任務是全殲英軍第29旅,盡管殲滅了格洛斯特營,但最終僅削弱該旅約四分之一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