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五次戰役(1)二番部隊前線集結
不能忘卻的197653 作者:行早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對於第五次戰役準備來說,最主要的是第二番作戰部隊向前線的開進、集結、展開和完成作戰準備。
第二番作戰部隊由第19兵團、第3兵團和第9兵團組成。第19兵團和第3兵團分別在1951年2月中旬和3月中旬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
第9兵團原本就在朝鮮境內進行整編補充,並已派出1個軍參與第四次戰役的第二階段作戰,其餘2個軍則於4月中旬集結在三八線以北的平康、淮陽地區。
第五次戰役的作戰任務主要由第二番部隊的三個兵團負責,這是中央軍委根據朝鮮戰場的實際情況所作出的安排。
原第13兵團的4個軍(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2軍)作為第一批入朝部隊,以及緊隨其後的第50軍和第66軍,已經連續進行了4次戰役。
近半年的戰鬥中,部隊一直未能得到休整和補充,減員情況十分嚴重,官兵們身心疲憊,實在難以再承擔大規模作戰任務。
要對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發動大規模攻勢,就必須將大量的精銳力量投入戰場。在第二輪作戰部隊中,第19兵團的3個軍是最早進入朝鮮的。
在東北邊防軍剛剛組建時,中央軍委就已將第19兵團確定為戰略機動力量,部署在三線。根據計劃,他們將在第9兵團(第二線兵團)之後跟進,必要時進入朝鮮參戰。
第19兵團的前身是華北野戰軍第2兵團,亦即廣為人知的“楊羅耿兵團”。
在解放戰爭後期,第19兵團改編歸屬西北野戰軍(即第一野戰軍)序列,受彭德懷指揮,參與了大西北的進軍行動。新中國成立後,兵團指揮部遷至西安,所屬部隊分別駐防於陝西、寧夏等地。
1950年10月5日,奉命向山東兗州、泰安、滕縣一帶集結,完成換裝、整編任務,並開展了適應入朝作戰的戰前訓練。
1951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兵團改稱中國人民誌願軍第19兵團,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誌願軍第19兵團19兵團下轄第63軍、第64軍、第65軍,司令員是楊得誌,政治委員是李誌民,鄭維山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陳先瑞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第19兵團是最早在入朝部隊中更換蘇式裝備的單位。這次裝備升級主要集中在步兵的輕型武器,涵蓋了步槍、衝鋒槍、輕機槍、重機槍以及高射機槍等。
除了兵團和各軍直屬隊以外,9個步兵師的全部武器都更換為蘇式槍械。具體包括步槍支、衝鋒槍6588支,輕機槍1880挺、重機槍485挺,並配發了2個基數的彈藥。
這些武器剛從蘇聯運抵,還密封在箱子裏,外表覆蓋著一層厚厚的防護油。在這些武器中,最受歡迎的當屬配有轉盤彈匣的輕機槍和高射機槍,它們射程遠、火力猛、殺傷力強。相比之下,蘇式步槍顯得笨重,操作不夠靈活。
2月5日零時,第19兵團所屬各部隊從山東啟程,乘火車向北方進發。
鴨綠江大橋上,滿載兵員和裝備的火車,一列又一列地向東疾馳,橋下冰封的江麵已經開始解凍。
其中一趟軍列,最前麵的4節車廂,是19兵團的臨時指揮部,車廂裏載著包括司令員楊得誌、政治委員李誌民在內的兵團指揮機關全體人員。這4節車廂後麵,加掛了10餘節載滿重型裝備的平板貨運車皮。
此時,第三次戰役剛剛結束。30餘萬中朝軍隊奪迴了漢城,攻占了仁川,將美軍和李承晚軍隊趕過了“三八”線。
2月17日黎明時分,軍列經過一夜疾馳,到達朝鮮平安北道,前麵就是定州。為避免沿途軍列遭到敵機空襲,先期入朝的誌願軍鐵道兵部隊在定州南麵的這段鐵路邊,專門開挖了兩個隱蔽列車的山洞。
為防天亮後遭到敵機空襲,楊得誌命令列車就地停下,把兵團指揮機關乘坐的4節車廂與後麵載運裝備的平板車皮斷開,讓火車頭把這斷開的軍列,分別送進兩個山洞裏隱蔽,等天黑後再走。
隱蔽在山洞裏的這一個白天,敵人的飛機先後對這一路段轟炸了3次。開火車的鐵道兵戰士告訴楊得誌司令員,這樣的情況對於鐵道兵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了,這就是敵人所謂的“絞殺戰”,目的就是要切斷我軍的鐵路運輸線。
熬到晚上,楊得誌命令軍列繼續前進。隆隆聲中,火車頭從對麵山洞駛出,從後麵抵近19兵團指揮部乘坐的這4節車廂。
按以往操縱常規,火車頭先要從後往前,將這4節車廂推向山洞另一邊的出口,然後在扳道員的配合下,通過一係列複雜的扳道,將已經分成兩截,藏於兩個山洞的兩段軍列重新連接後,才能夠正常行駛。
這時意外發生了。
“哐當”一聲,火車頭從後麵頂住這4節車廂開始緩緩向前移動,向山洞的另一邊出口慢慢駛去。
剛出山洞就是一個大下坡,4節車廂的速度突然就開始加快,巨大的慣性將車廂裏,一些還沒有坐下來的人,一個個全被甩朝後麵,摔在車廂地板上,所有人都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幕搞懵了。
4節車廂順著坡道疾速滑行,仍在不停地加速中,兵團作戰科副科長餘震急匆匆地跑到司令員楊得誌麵前說道:“糟糕,後麵的火車頭沒有掛住我們的車廂!”
楊得誌扭頭透過車窗向後望去,果然,4節車廂後麵,火車頭還停在山洞洞口,距離他們卻越來越遠。剛才火車頭“哐當”一聲從後麵頂住車廂,不知道什麽原因,火車頭連接車廂的掛鉤卻沒有掛住車廂,但火車司機卻沒有發現這個情況。
火車頭將這4節車廂推出山洞洞口,卻又偏巧是下坡路段。於是,這4節車廂載著整個19兵團指揮機關,像匹脫韁的野馬一樣,扔下火車頭,風馳電掣地往前奔去。
楊得誌大喊:趕緊扳閘!
一群人唿啦一下子擁向各個車廂盡頭,拚命扳動製動閘,但車廂仍然沒有絲毫減速的意思,沿著下坡的鐵軌奔得越來越快,隻見車外模糊的山崖和樹木從窗邊飛速地往後劃過。
這4節車廂裏,可是第19兵團指揮機關的全體人員,一旦發生意外,其後果不堪設想。兵團司令員楊得誌、政治委員李誌民、副司令員鄭維山三人都是一頭冷汗。萬一真的出了事,整個19兵團的指揮係統就全完了。
這樣的後果絕對是災難性的,將會對我軍在整個朝鮮戰場上的部署,產生重大影響。
過了七、八分鍾,隨著坡道放緩,列車稍微慢下來一些,大家猜測,前麵應該就是定州車站了。但更糟糕的情況卻突然出現了,雖然實施燈火管製,但大家仍然隱隱約約看到幾百米外的正前方,同一條鐵軌上竟然停著一列火車。
4節車廂以很快的速度逼近前麵那輛停著的列車,警衛排的戰士早已經圍在幾位首長周圍,組成了一道人體盾牌,盡全力護衛首長安全。
千鈞一發之際,突然一個影子從月台上竄下,飛奔向鐵路,扳下了道岔。19兵團指揮機關全體人員乘坐的這4節車廂,在最後的一刻,駛上了另一條鐵軌,唿嘯著與停著的列車擦身而過。
進入平路,滑行的車廂在軌道上慢慢減速,終於在一公裏外停了下來。
當楊得誌司令員和幾位首長走迴車站月台時才發現,剛才跳下月台,發瘋似地奔向鐵路,迅速扳下道岔,救了全車人性命的,居然是一個十四五歲的朝鮮男孩。
男孩背上斜背著一支老掉牙的步槍,嘴裏不停地向雙手哈著熱氣,凍得通紅的小臉上,一雙大眼睛笑意盈盈地看著這群誌願軍官兵們。
雙方語言不通,楊得誌司令員一把抱過小男孩,高高舉起,在原地激動地轉了幾個圈。
男孩不知道的是,他今天救下來的,是中國人民誌願軍第19兵團的整個指揮機關,這裏麵包括日後的兩位共和國上將和一位中將。
迴到車廂,楊得誌司令員長舒一口氣說道:“如果不是這個朝鮮小男孩扳開道岔,我們整個兵團指揮部,等於讓敵人不費一槍一彈就端了“老窩”!”
兵團進入朝鮮境內後,整個行軍曆時整整一個月,其中實際行軍時間約為20天,每天前進35至40公裏,夜間行軍,天亮時休息,曆經艱難險阻。
士兵每人負重達40公斤,除了攜帶個人武器裝備,如槍支、彈藥、手榴彈和背包外,還要額外背負一周的幹糧和兩枚迫擊炮彈。
正值初春時節,寒意料峭,平地積雪厚達10至20厘米,低窪處積雪甚至齊腰深,一旦不慎陷入雪中,往往需要幾人協力才能拔出。如此長距離的徒步行軍,使得官兵體力消耗極為嚴重。
第3兵團緊隨第19兵團之後進入朝鮮。
第3兵團是西南軍區為參戰朝鮮特別組建的全新兵團,與原第二野戰軍的第3兵團並無關係。中央軍委任命原第4兵團司令員陳賡為新第3兵團的司令員兼政委。
陳賡於1月率先入朝,參加了中朝兩軍高級幹部聯席會議,並進行了戰場考察。由於腿傷複發,他不得不返迴東北進行治療,因此第3兵團入朝時陳賡未能到崗,軍事指揮由王近山負責。
王近山,二野中威名赫赫的將領,劉鄧的得力愛將,因作戰瘋狂而被稱為“王瘋子”。他在戰場上悍勇無畏,拚命廝殺。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司令岡村寧次對他恨之入骨。有一次,王近山率領一支小部隊返迴延安途中,主動尋找戰鬥機會,意外擊潰了岡村寧次的華北日軍“剿匪”觀察團。
該團由180多名日軍高級軍官組成,全為中隊長以上級別的將佐。王近山率軍猛撲,將這批日本中高級軍官悉數殲滅,光是相當於西方準將的大佐就斬殺了六名,還將一名少將旅團長劈成兩半!
在解放戰爭時期,王近山展現了真正的英雄氣概。他的指揮風格極為大膽勇猛,堪稱不折不扣的戰將。中央曾多次稱讚他:“王近山敢於打沒有命令的勝仗。”鄧則認為王近山的“瘋”,體現了革命英雄主義!
王近山身上滿是戰傷,身體受到了嚴重創傷,左臂上的傷疤深得難以測量脈搏,右大腿因骨折變短,與司令員陳賡並稱“三兵團二瘸”,兩人一個左腿短一個右腿短,一起走路時常引發哄堂大笑。
此外,他胸前有子彈穿透的傷痕,一前一後兩個疤痕,頭頂上有三處大疤,頂門軟塌塌的,一按就會陷下去。
即便如此,他在聽到槍聲時仍會毫不猶豫地衝向前線: “他們有多少兵?連李承晚的偽軍加在一起也敵不過咱們的一支軍區,根本比不上我們一個淮海戰役!我看把美國鬼子趕下海不成問題,朝鮮那麽大的地方,在三八線上撒尿就能尿到釜山去!”
第3兵團比第19兵團晚一個月入朝,抵達朝鮮時正值初春,氣候乍暖還寒,氣溫時高時低。白天陽光照耀,氣溫迴升,積雪融化,路麵泥濘不堪;而到了夜晚,氣溫驟降,地麵薄冰凝結,踩下一步,冰水混著泥土沒過腳踝,鞋襪褲腳瞬間濕透,寒意直刺入骨。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第3兵團士兵的平均負重雖較第19兵團略輕,但仍超過30公斤。每日行軍35至40公裏,經過半個多月的長途跋涉,部隊已感到極度疲憊。
與第19兵團和第3兵團從國內開進不同,另一個編入第二番作戰部隊的第9兵團是在朝鮮境內完成了作戰準備。第9兵團下轄的3個軍中,第26軍於2月中旬率先進入議政府地區,按照誌司的部署,接替前線部隊,參與機動作戰防禦。
隨後,第20軍於3月28日,第27軍於3月31日分別從鹹興和元山之間的區域南下,至4月15日,全部在平康、洗浦裏及新高山、淮陽之間地區完成集結。
至此,作為生力軍的第二番部隊下轄的3個兵團、9個軍,已全部抵達預定位置。
除此以外,誌願軍第39軍、第40軍也被劃入第五次戰役的誌願軍作戰序列。再加上朝鮮人民軍的3個軍團,中朝軍隊在一線集中了60萬參戰大軍。
誌願軍決定在西線戰場的汶山到春川的戰場結合敵人戰友部署縱深小的特點,采取戰役穿插和戰術穿插相結合、戰役迂迴和戰術迂迴相結合的特點,殲滅“聯合國軍”的7個師旅。
在朝鮮戰場上作戰時,誌願軍麵臨的最大劣勢是缺乏空軍力量,前線部隊無法獲得任何空中支援,後方的運輸線也無法得到基本的空中保護。
以美國空軍為主導的“聯合國軍”空中力量在朝鮮境內毫無顧忌地進行瘋狂轟炸,給誌願軍的作戰和後勤保障帶來了持續的嚴重困境。
從國內籌集的大量補給物資,隻有六到七成能夠成功運抵前線,其餘部分在運輸途中便被空襲炸毀。如果在第五次戰役中依然無法解決空中掩護的問題,戰役的準備和執行將繼續受到薄弱後勤保障的製約,很難取得理想的戰役結果。
派遣空軍入朝參戰,確保為後方運輸線提供必要的空中掩護,這一問題已作為從誌司到中央的緊急事項,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當時,能夠進入朝鮮境內執行空中掩護任務的力量來自兩個方麵:一是正在組建中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二是擁有世界第二大空中作戰實力的蘇聯空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於1949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空軍組建初期,采用了“依托陸軍建空軍”和“在戰鬥中成長”的方針,從陸軍中抽調了12個師部和49個團部,作為空軍建設的基礎力量。
1950年6月,首支空軍航空兵部隊——第4混成旅正式成立;同年10月,驅逐第3旅也隨之組建。此後,這兩支部隊分別改編為空軍第4師和第3師,成為最早組建的師級航空兵作戰部隊。
10月20日,誌願軍首批部隊入朝的第二天,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匯報了空軍參戰的準備情況:根據已經組建的空軍部隊及航校畢業學員組建新部隊的情況,空軍在1951年2月之前完全無法大規模參與朝鮮作戰,最多隻能進行一些小規模的遊擊式襲擊。
到1951年2月,預計能夠派出2個驅逐團(65架飛機)、1個轟炸團(27架飛機)和1個衝擊團(25架飛機)參戰;到6月時,總共可以出動6個驅逐團(100架飛機)、4個轟炸團(120架飛機)以及1個衝擊團(25架飛機),共計11個團,約330架飛機,投入作戰。
中央指示劉亞樓:
已在遼陽的第4混成旅旅部可率領第10團,與第3旅的第7團合並,組成一個噴氣式師,力爭在12月前挺進至安東,進行保衛邊境空域作戰的學習。
12月3日,劉亞樓向中央軍委呈交了一份報告,指出:
在美帝具有強大的空軍情況下,我新建的不大的空軍部隊,如果零零碎碎地去同敵人進行純粹的空戰,就是說訓練好了一個大隊就馬上使用一個大隊,一看見敵人飛機就想要打他,結果就必然形成和敵人拚消耗,這對於我方是最不利的,而美帝則恰好歡迎這個辦法。
因此,我們現在正在進行戰鬥訓練的第一批空軍部隊,我認為不應該過早的零碎的使用,而應該將訓練出來的空軍部隊逐漸積蓄起來,並進行繼續訓練。
在積蓄到一定數量時(至少100到150架以上,即明年三、四月間),選擇一個適當時機集中地分批使用出去,直接掩護和配合前方地麵部隊,完成一個戰役和戰鬥,解決一定的戰鬥任務。
報告裏的這段話,後來被概括為“積蓄力量、選擇時機、集中使用”12個字,成為中國空軍入朝參戰的方針。
盡管前線和後方都急切要求空軍盡早投入戰鬥,劉亞樓卻展現了極大的耐心和堅定。
他認為,剛剛組建的空軍部隊立即參戰並不合適,隻能讓完成戰鬥訓練的飛行團,以大隊(10架飛機)的形式輪番跟隨蘇聯空軍進駐安東機場,並以小隊(2架飛機)為單位嵌入蘇聯空軍的作戰隊形,選擇敵情較輕的時機進行實戰演練。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師徒傳承”的方式來學習空戰。
1951年1月21日,空四師師長方子翼帶領第10團第28大隊進駐安東浪頭機場,成為中國空軍首支投入戰鬥的航空兵大隊。
2月17日,第28大隊派出8架飛機執行戰鬥任務,追擊美機至安州附近。盡管最終未能追上,最近時雙方距離約為20公裏,但空軍首長依然給予了鼓勵,稱此次行動已有進展,並希望今後能繼續把握有利時機進行實戰演練,爭取與敵機交戰。
21日,美軍出動約20架次的b-29遠程轟炸機,由f-84戰鬥機護航,在新義州東南80公裏的宣川上空對鐵路進行轟炸。
第28大隊大隊長李漢率領6架米格-15戰機起飛應戰,並在安州附近上空擊傷1架f-84戰鬥機。交戰中,李漢大隊損失1架飛機,1名飛行員犧牲。
29日,李漢再次率領8架米格-15戰機參戰,在定州以西的空域擊落和擊傷了各1架美國f-84戰機。這一戰果標誌著中國人民空軍在朝鮮戰場上首次取得戰績。
空軍領導人對參戰部隊取得的初步戰果給予了高度的肯定,認為這表明年輕的中國人民空軍具備作戰能力。然而,他們同時提醒,在出動迎敵時,仍需采取穩妥的方式,任何急躁的行為都是不應有的。
在二月下旬,空軍黨委召開擴大會議,討論了關於入朝參戰的事宜。會議得出結論:參戰勢在必行,且所有準備工作必須在三月底之前完成。
參戰可能有三種結局:第一,損失慘重,卻收效甚微;第二,雖有較大損失,但取得了一定成果;第三,損失較小,且效果顯著。會議明確方針:“我們全體同誌要全力以赴。”
3月3日,中央軍委製定了“空軍出動計劃”:
4月計劃部署4個航空團,包括1個噴氣機團、1個驅逐機團、1個轟炸機團和1個衝擊機團;5月則計劃再部署6個航空團,其中包括3個噴氣機團、2個轟炸機團和1個衝擊機團。
3月15日,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簡稱“空聯司”)在安東正式成立,誌願軍空軍司令員劉震兼任空聯司司令,空軍副司令員常乾坤與朝鮮空軍司令員王漣分別擔任副司令員。
中國在積極準備派遣空軍入朝參戰的同時,也在積極爭取蘇聯的支持,推動蘇聯空軍加入朝鮮戰場,以彌補中國空軍作戰能力的不足,力圖在戰場上與美國空軍形成有效抗衡的局麵。
當時,蘇聯空軍的實力雖與世界第一的美國空軍存在一定差距,但整體上仍屬同一水平。如果蘇聯空軍能夠積極投入戰鬥,便有可能在朝鮮戰場的空中與美國空軍展開較量。
1951年1月,劉亞樓建議,針對3月份的戰役,待下一次戰役打響時,至少應派出兩個蘇聯空軍師前往朝鮮北部執行掩護任務。
二月下旬,向蘇聯提出請求,希望蘇聯空軍能進入朝鮮,承擔掩護平壤、元山一線及其以北機場的任務,並希望蘇聯空軍使用的機場能遷入朝鮮境內。如果不這樣做,朝鮮的機場將無法建成,中國空軍也將無法參戰,坦克和炮兵的運作將會遇到極大困難。
喬大叔在處理空軍使用問題時,明確劃定了一條界限:
蘇聯空軍隻能在中國誌願軍入朝兩個月或兩個月半後才能出動,其活動範圍也僅限於中國境內,不得進入朝鮮參戰。但他很快突破了最初設定的限製。在誌願軍入朝後的第十天,斯大林便派出飛機參戰,打破了飛機不越過鴨綠江的規定,將空軍的活動範圍推進到了朝鮮境內的淺近縱深。
隨後,又陸續作出決定:
自1月10日起,派出飛機為輯安至江界、安東至安州兩條鐵路提供空中掩護。自3月20日起,進一步將掩護範圍向前推進,覆蓋至順川一帶。
前者的活動區域位於清川江以北,而後者則跨越了清川江的界線。
在收到中央轉發的誌司電報後,喬大叔迅速迴電:
“同意將由別洛夫指揮的第151和第324殲擊機師的基地轉移至朝鮮境內,以掩護中朝軍隊的後方。”
隨後他又主動提議:
鑒於“即將到來的重要戰役……前線必須集結盡可能多的殲擊機”,我們決定從蘇聯調撥一個規模較大的殲擊機師前往安東,以便將原計劃駐守安東的中國殲擊機師調往前線,支援那裏的戰役。
這個表態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中國領導人迅速展開行動,著力為蘇聯空軍和誌願軍空軍進入朝鮮創造有利條件。當時,最大的挑戰是在朝鮮境內建設機場。
朝鮮戰爭爆發後,由於美國飛機的轟炸破壞,北朝鮮境內所有機場均已無法使用。沒有可用的機場,無論是蘇聯空軍還是誌願軍空軍,都無法在朝鮮境內擴大作戰範圍。
根據中國方麵既定的空軍出動計劃,再加上蘇聯空軍可能參戰的力量以及朝鮮人民軍可投入的航空兵部隊,中、朝、蘇三方準備進入朝鮮境內作戰的空軍部隊將擴充至十七個團,具體為:
誌願軍有10個團,朝鮮方麵派出3個團,蘇聯則出動4個團。其中包括11個驅逐機團(8個米格-15噴氣式飛機團,1個拉-9、1個拉-11和1個雅克-9式飛機團),此外還有3個轟炸機團(配備杜-2和波-2式飛機),以及3個衝擊機團(配備伊爾-10式飛機),總共509架飛機。
隨後,喬大叔決定再增派一個由三個團組成的空軍師(裝備90架米格-15噴氣式飛機),這樣一來,計劃進入朝鮮參戰的飛機總數將達到599架。
3月9日,中央在聽取劉亞樓匯報中、朝、蘇三方關於機場使用劃分問題的會商結果後,指示繼續做好準備工作,力求實現“友我一齊出動”。
3月22日,中央指出當前的關鍵問題是機場的建設。沒有足夠的機場,就無法讓如此多的飛機進入朝鮮參戰;而機場的數量隻能逐步增加,因此空軍力量的擴充也隻能循序漸進。
為了確保空軍按計劃在朝鮮執行任務,需要在清川江以南地區修建14至15個機場,使中、蘇、朝三國空軍能夠形成三線配置的前沿部署。
最為關鍵的是在平壤以北、安州以南的區域修建噴氣式飛機機場,以供蘇聯空軍的兩個師(每個師下轄兩個團)使用。隻有蘇聯空軍的飛機率先進駐並穩固陣地,提供空中掩護,中國空軍才有可能跟進進入。
在朝鮮境內修建機場麵臨諸多困難,其中尤以三方麵最為突出:首先是勞動力不足;其次是缺乏必要的設備、材料和工程技術人員;最後則是空中掩護的不足。據估計,當時在國內建設一個噴氣式機場平均需要約24萬人力。
根據計劃,第一階段為蘇聯空軍建設四個噴氣式飛機場,預計總共需要96萬勞動力。
在當時的條件下,朝鮮方麵根本無法提供如此多的人力。
金日成曾親自承諾派遣兩個新兵師來參與機場建設,最終實際派來的人員卻隻有3000人,與原先承諾的人數相差甚遠。
中央很無奈:“金首相所承諾的一切,下級難以實現。”
所以,機場的修建工作主要由中國方麵派遣部隊來負責。
在朝鮮境內修建機場,最棘手的問題在於缺乏空中掩護。根據既定方案,平壤以北的四個機場需要由蘇聯方麵派出的8個高炮團提供空中防護;在蘇聯高炮部隊抵達之前,這一任務暫由中方承擔。
這四個供蘇聯空軍使用的機場在3月下旬開始建設,但到第五次戰役爆發時仍未完工。4月16日,即在第五次戰役發起前一周,中央報告指出:
目前最為艱難的是空軍,而在空軍中,機場問題尤為突出。位於平壤以北的四個供蘇聯空軍使用的機場,直到五月中旬前都難以完工。至於平壤以東和以南的四個供我方空軍使用的噴氣式機場,由於力浦和沙裏院無法建成為噴氣式機場,因此至今尚未確定新的場址。
同時,蘇聯空軍在五月初無法出動,我方空軍在缺乏掩護且無可用機場的情況下,本次戰役實在無法參與。目前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盡快加快機場建設,並利用國內機場來掩護平壤以北的交通運輸,以減輕前線補給的壓力。
自3月17日起,美國空軍對朝鮮境內正在建設的機場展開了高強度的轟炸破壞行動,拉開了美軍戰史上被稱為“機場之戰”的序幕,機場建設麵臨的形勢愈加嚴峻。
由於機場條件的限製,不僅在第五次戰役中,中、蘇、朝三方空軍未能按計劃投入朝鮮作戰,在隨後的多次戰役中同樣如此。
這不僅使誌願軍地麵部隊始終無法獲得任何空中支援,無法在戰場上實現陸空協同作戰,而且後方目標,尤其是後方運輸線的空中掩護問題也始終未能得到有效解決。
顯然,空軍參與朝鮮戰鬥的關鍵不在於決心的堅定,也不是空軍自身的準備情況,而是受製於機場這一至關重要的基礎條件。
第二番作戰部隊由第19兵團、第3兵團和第9兵團組成。第19兵團和第3兵團分別在1951年2月中旬和3月中旬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
第9兵團原本就在朝鮮境內進行整編補充,並已派出1個軍參與第四次戰役的第二階段作戰,其餘2個軍則於4月中旬集結在三八線以北的平康、淮陽地區。
第五次戰役的作戰任務主要由第二番部隊的三個兵團負責,這是中央軍委根據朝鮮戰場的實際情況所作出的安排。
原第13兵團的4個軍(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2軍)作為第一批入朝部隊,以及緊隨其後的第50軍和第66軍,已經連續進行了4次戰役。
近半年的戰鬥中,部隊一直未能得到休整和補充,減員情況十分嚴重,官兵們身心疲憊,實在難以再承擔大規模作戰任務。
要對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發動大規模攻勢,就必須將大量的精銳力量投入戰場。在第二輪作戰部隊中,第19兵團的3個軍是最早進入朝鮮的。
在東北邊防軍剛剛組建時,中央軍委就已將第19兵團確定為戰略機動力量,部署在三線。根據計劃,他們將在第9兵團(第二線兵團)之後跟進,必要時進入朝鮮參戰。
第19兵團的前身是華北野戰軍第2兵團,亦即廣為人知的“楊羅耿兵團”。
在解放戰爭後期,第19兵團改編歸屬西北野戰軍(即第一野戰軍)序列,受彭德懷指揮,參與了大西北的進軍行動。新中國成立後,兵團指揮部遷至西安,所屬部隊分別駐防於陝西、寧夏等地。
1950年10月5日,奉命向山東兗州、泰安、滕縣一帶集結,完成換裝、整編任務,並開展了適應入朝作戰的戰前訓練。
1951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兵團改稱中國人民誌願軍第19兵團,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誌願軍第19兵團19兵團下轄第63軍、第64軍、第65軍,司令員是楊得誌,政治委員是李誌民,鄭維山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陳先瑞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第19兵團是最早在入朝部隊中更換蘇式裝備的單位。這次裝備升級主要集中在步兵的輕型武器,涵蓋了步槍、衝鋒槍、輕機槍、重機槍以及高射機槍等。
除了兵團和各軍直屬隊以外,9個步兵師的全部武器都更換為蘇式槍械。具體包括步槍支、衝鋒槍6588支,輕機槍1880挺、重機槍485挺,並配發了2個基數的彈藥。
這些武器剛從蘇聯運抵,還密封在箱子裏,外表覆蓋著一層厚厚的防護油。在這些武器中,最受歡迎的當屬配有轉盤彈匣的輕機槍和高射機槍,它們射程遠、火力猛、殺傷力強。相比之下,蘇式步槍顯得笨重,操作不夠靈活。
2月5日零時,第19兵團所屬各部隊從山東啟程,乘火車向北方進發。
鴨綠江大橋上,滿載兵員和裝備的火車,一列又一列地向東疾馳,橋下冰封的江麵已經開始解凍。
其中一趟軍列,最前麵的4節車廂,是19兵團的臨時指揮部,車廂裏載著包括司令員楊得誌、政治委員李誌民在內的兵團指揮機關全體人員。這4節車廂後麵,加掛了10餘節載滿重型裝備的平板貨運車皮。
此時,第三次戰役剛剛結束。30餘萬中朝軍隊奪迴了漢城,攻占了仁川,將美軍和李承晚軍隊趕過了“三八”線。
2月17日黎明時分,軍列經過一夜疾馳,到達朝鮮平安北道,前麵就是定州。為避免沿途軍列遭到敵機空襲,先期入朝的誌願軍鐵道兵部隊在定州南麵的這段鐵路邊,專門開挖了兩個隱蔽列車的山洞。
為防天亮後遭到敵機空襲,楊得誌命令列車就地停下,把兵團指揮機關乘坐的4節車廂與後麵載運裝備的平板車皮斷開,讓火車頭把這斷開的軍列,分別送進兩個山洞裏隱蔽,等天黑後再走。
隱蔽在山洞裏的這一個白天,敵人的飛機先後對這一路段轟炸了3次。開火車的鐵道兵戰士告訴楊得誌司令員,這樣的情況對於鐵道兵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了,這就是敵人所謂的“絞殺戰”,目的就是要切斷我軍的鐵路運輸線。
熬到晚上,楊得誌命令軍列繼續前進。隆隆聲中,火車頭從對麵山洞駛出,從後麵抵近19兵團指揮部乘坐的這4節車廂。
按以往操縱常規,火車頭先要從後往前,將這4節車廂推向山洞另一邊的出口,然後在扳道員的配合下,通過一係列複雜的扳道,將已經分成兩截,藏於兩個山洞的兩段軍列重新連接後,才能夠正常行駛。
這時意外發生了。
“哐當”一聲,火車頭從後麵頂住這4節車廂開始緩緩向前移動,向山洞的另一邊出口慢慢駛去。
剛出山洞就是一個大下坡,4節車廂的速度突然就開始加快,巨大的慣性將車廂裏,一些還沒有坐下來的人,一個個全被甩朝後麵,摔在車廂地板上,所有人都被這突如其來的一幕搞懵了。
4節車廂順著坡道疾速滑行,仍在不停地加速中,兵團作戰科副科長餘震急匆匆地跑到司令員楊得誌麵前說道:“糟糕,後麵的火車頭沒有掛住我們的車廂!”
楊得誌扭頭透過車窗向後望去,果然,4節車廂後麵,火車頭還停在山洞洞口,距離他們卻越來越遠。剛才火車頭“哐當”一聲從後麵頂住車廂,不知道什麽原因,火車頭連接車廂的掛鉤卻沒有掛住車廂,但火車司機卻沒有發現這個情況。
火車頭將這4節車廂推出山洞洞口,卻又偏巧是下坡路段。於是,這4節車廂載著整個19兵團指揮機關,像匹脫韁的野馬一樣,扔下火車頭,風馳電掣地往前奔去。
楊得誌大喊:趕緊扳閘!
一群人唿啦一下子擁向各個車廂盡頭,拚命扳動製動閘,但車廂仍然沒有絲毫減速的意思,沿著下坡的鐵軌奔得越來越快,隻見車外模糊的山崖和樹木從窗邊飛速地往後劃過。
這4節車廂裏,可是第19兵團指揮機關的全體人員,一旦發生意外,其後果不堪設想。兵團司令員楊得誌、政治委員李誌民、副司令員鄭維山三人都是一頭冷汗。萬一真的出了事,整個19兵團的指揮係統就全完了。
這樣的後果絕對是災難性的,將會對我軍在整個朝鮮戰場上的部署,產生重大影響。
過了七、八分鍾,隨著坡道放緩,列車稍微慢下來一些,大家猜測,前麵應該就是定州車站了。但更糟糕的情況卻突然出現了,雖然實施燈火管製,但大家仍然隱隱約約看到幾百米外的正前方,同一條鐵軌上竟然停著一列火車。
4節車廂以很快的速度逼近前麵那輛停著的列車,警衛排的戰士早已經圍在幾位首長周圍,組成了一道人體盾牌,盡全力護衛首長安全。
千鈞一發之際,突然一個影子從月台上竄下,飛奔向鐵路,扳下了道岔。19兵團指揮機關全體人員乘坐的這4節車廂,在最後的一刻,駛上了另一條鐵軌,唿嘯著與停著的列車擦身而過。
進入平路,滑行的車廂在軌道上慢慢減速,終於在一公裏外停了下來。
當楊得誌司令員和幾位首長走迴車站月台時才發現,剛才跳下月台,發瘋似地奔向鐵路,迅速扳下道岔,救了全車人性命的,居然是一個十四五歲的朝鮮男孩。
男孩背上斜背著一支老掉牙的步槍,嘴裏不停地向雙手哈著熱氣,凍得通紅的小臉上,一雙大眼睛笑意盈盈地看著這群誌願軍官兵們。
雙方語言不通,楊得誌司令員一把抱過小男孩,高高舉起,在原地激動地轉了幾個圈。
男孩不知道的是,他今天救下來的,是中國人民誌願軍第19兵團的整個指揮機關,這裏麵包括日後的兩位共和國上將和一位中將。
迴到車廂,楊得誌司令員長舒一口氣說道:“如果不是這個朝鮮小男孩扳開道岔,我們整個兵團指揮部,等於讓敵人不費一槍一彈就端了“老窩”!”
兵團進入朝鮮境內後,整個行軍曆時整整一個月,其中實際行軍時間約為20天,每天前進35至40公裏,夜間行軍,天亮時休息,曆經艱難險阻。
士兵每人負重達40公斤,除了攜帶個人武器裝備,如槍支、彈藥、手榴彈和背包外,還要額外背負一周的幹糧和兩枚迫擊炮彈。
正值初春時節,寒意料峭,平地積雪厚達10至20厘米,低窪處積雪甚至齊腰深,一旦不慎陷入雪中,往往需要幾人協力才能拔出。如此長距離的徒步行軍,使得官兵體力消耗極為嚴重。
第3兵團緊隨第19兵團之後進入朝鮮。
第3兵團是西南軍區為參戰朝鮮特別組建的全新兵團,與原第二野戰軍的第3兵團並無關係。中央軍委任命原第4兵團司令員陳賡為新第3兵團的司令員兼政委。
陳賡於1月率先入朝,參加了中朝兩軍高級幹部聯席會議,並進行了戰場考察。由於腿傷複發,他不得不返迴東北進行治療,因此第3兵團入朝時陳賡未能到崗,軍事指揮由王近山負責。
王近山,二野中威名赫赫的將領,劉鄧的得力愛將,因作戰瘋狂而被稱為“王瘋子”。他在戰場上悍勇無畏,拚命廝殺。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侵華日軍司令岡村寧次對他恨之入骨。有一次,王近山率領一支小部隊返迴延安途中,主動尋找戰鬥機會,意外擊潰了岡村寧次的華北日軍“剿匪”觀察團。
該團由180多名日軍高級軍官組成,全為中隊長以上級別的將佐。王近山率軍猛撲,將這批日本中高級軍官悉數殲滅,光是相當於西方準將的大佐就斬殺了六名,還將一名少將旅團長劈成兩半!
在解放戰爭時期,王近山展現了真正的英雄氣概。他的指揮風格極為大膽勇猛,堪稱不折不扣的戰將。中央曾多次稱讚他:“王近山敢於打沒有命令的勝仗。”鄧則認為王近山的“瘋”,體現了革命英雄主義!
王近山身上滿是戰傷,身體受到了嚴重創傷,左臂上的傷疤深得難以測量脈搏,右大腿因骨折變短,與司令員陳賡並稱“三兵團二瘸”,兩人一個左腿短一個右腿短,一起走路時常引發哄堂大笑。
此外,他胸前有子彈穿透的傷痕,一前一後兩個疤痕,頭頂上有三處大疤,頂門軟塌塌的,一按就會陷下去。
即便如此,他在聽到槍聲時仍會毫不猶豫地衝向前線: “他們有多少兵?連李承晚的偽軍加在一起也敵不過咱們的一支軍區,根本比不上我們一個淮海戰役!我看把美國鬼子趕下海不成問題,朝鮮那麽大的地方,在三八線上撒尿就能尿到釜山去!”
第3兵團比第19兵團晚一個月入朝,抵達朝鮮時正值初春,氣候乍暖還寒,氣溫時高時低。白天陽光照耀,氣溫迴升,積雪融化,路麵泥濘不堪;而到了夜晚,氣溫驟降,地麵薄冰凝結,踩下一步,冰水混著泥土沒過腳踝,鞋襪褲腳瞬間濕透,寒意直刺入骨。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第3兵團士兵的平均負重雖較第19兵團略輕,但仍超過30公斤。每日行軍35至40公裏,經過半個多月的長途跋涉,部隊已感到極度疲憊。
與第19兵團和第3兵團從國內開進不同,另一個編入第二番作戰部隊的第9兵團是在朝鮮境內完成了作戰準備。第9兵團下轄的3個軍中,第26軍於2月中旬率先進入議政府地區,按照誌司的部署,接替前線部隊,參與機動作戰防禦。
隨後,第20軍於3月28日,第27軍於3月31日分別從鹹興和元山之間的區域南下,至4月15日,全部在平康、洗浦裏及新高山、淮陽之間地區完成集結。
至此,作為生力軍的第二番部隊下轄的3個兵團、9個軍,已全部抵達預定位置。
除此以外,誌願軍第39軍、第40軍也被劃入第五次戰役的誌願軍作戰序列。再加上朝鮮人民軍的3個軍團,中朝軍隊在一線集中了60萬參戰大軍。
誌願軍決定在西線戰場的汶山到春川的戰場結合敵人戰友部署縱深小的特點,采取戰役穿插和戰術穿插相結合、戰役迂迴和戰術迂迴相結合的特點,殲滅“聯合國軍”的7個師旅。
在朝鮮戰場上作戰時,誌願軍麵臨的最大劣勢是缺乏空軍力量,前線部隊無法獲得任何空中支援,後方的運輸線也無法得到基本的空中保護。
以美國空軍為主導的“聯合國軍”空中力量在朝鮮境內毫無顧忌地進行瘋狂轟炸,給誌願軍的作戰和後勤保障帶來了持續的嚴重困境。
從國內籌集的大量補給物資,隻有六到七成能夠成功運抵前線,其餘部分在運輸途中便被空襲炸毀。如果在第五次戰役中依然無法解決空中掩護的問題,戰役的準備和執行將繼續受到薄弱後勤保障的製約,很難取得理想的戰役結果。
派遣空軍入朝參戰,確保為後方運輸線提供必要的空中掩護,這一問題已作為從誌司到中央的緊急事項,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當時,能夠進入朝鮮境內執行空中掩護任務的力量來自兩個方麵:一是正在組建中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二是擁有世界第二大空中作戰實力的蘇聯空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於1949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空軍組建初期,采用了“依托陸軍建空軍”和“在戰鬥中成長”的方針,從陸軍中抽調了12個師部和49個團部,作為空軍建設的基礎力量。
1950年6月,首支空軍航空兵部隊——第4混成旅正式成立;同年10月,驅逐第3旅也隨之組建。此後,這兩支部隊分別改編為空軍第4師和第3師,成為最早組建的師級航空兵作戰部隊。
10月20日,誌願軍首批部隊入朝的第二天,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匯報了空軍參戰的準備情況:根據已經組建的空軍部隊及航校畢業學員組建新部隊的情況,空軍在1951年2月之前完全無法大規模參與朝鮮作戰,最多隻能進行一些小規模的遊擊式襲擊。
到1951年2月,預計能夠派出2個驅逐團(65架飛機)、1個轟炸團(27架飛機)和1個衝擊團(25架飛機)參戰;到6月時,總共可以出動6個驅逐團(100架飛機)、4個轟炸團(120架飛機)以及1個衝擊團(25架飛機),共計11個團,約330架飛機,投入作戰。
中央指示劉亞樓:
已在遼陽的第4混成旅旅部可率領第10團,與第3旅的第7團合並,組成一個噴氣式師,力爭在12月前挺進至安東,進行保衛邊境空域作戰的學習。
12月3日,劉亞樓向中央軍委呈交了一份報告,指出:
在美帝具有強大的空軍情況下,我新建的不大的空軍部隊,如果零零碎碎地去同敵人進行純粹的空戰,就是說訓練好了一個大隊就馬上使用一個大隊,一看見敵人飛機就想要打他,結果就必然形成和敵人拚消耗,這對於我方是最不利的,而美帝則恰好歡迎這個辦法。
因此,我們現在正在進行戰鬥訓練的第一批空軍部隊,我認為不應該過早的零碎的使用,而應該將訓練出來的空軍部隊逐漸積蓄起來,並進行繼續訓練。
在積蓄到一定數量時(至少100到150架以上,即明年三、四月間),選擇一個適當時機集中地分批使用出去,直接掩護和配合前方地麵部隊,完成一個戰役和戰鬥,解決一定的戰鬥任務。
報告裏的這段話,後來被概括為“積蓄力量、選擇時機、集中使用”12個字,成為中國空軍入朝參戰的方針。
盡管前線和後方都急切要求空軍盡早投入戰鬥,劉亞樓卻展現了極大的耐心和堅定。
他認為,剛剛組建的空軍部隊立即參戰並不合適,隻能讓完成戰鬥訓練的飛行團,以大隊(10架飛機)的形式輪番跟隨蘇聯空軍進駐安東機場,並以小隊(2架飛機)為單位嵌入蘇聯空軍的作戰隊形,選擇敵情較輕的時機進行實戰演練。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師徒傳承”的方式來學習空戰。
1951年1月21日,空四師師長方子翼帶領第10團第28大隊進駐安東浪頭機場,成為中國空軍首支投入戰鬥的航空兵大隊。
2月17日,第28大隊派出8架飛機執行戰鬥任務,追擊美機至安州附近。盡管最終未能追上,最近時雙方距離約為20公裏,但空軍首長依然給予了鼓勵,稱此次行動已有進展,並希望今後能繼續把握有利時機進行實戰演練,爭取與敵機交戰。
21日,美軍出動約20架次的b-29遠程轟炸機,由f-84戰鬥機護航,在新義州東南80公裏的宣川上空對鐵路進行轟炸。
第28大隊大隊長李漢率領6架米格-15戰機起飛應戰,並在安州附近上空擊傷1架f-84戰鬥機。交戰中,李漢大隊損失1架飛機,1名飛行員犧牲。
29日,李漢再次率領8架米格-15戰機參戰,在定州以西的空域擊落和擊傷了各1架美國f-84戰機。這一戰果標誌著中國人民空軍在朝鮮戰場上首次取得戰績。
空軍領導人對參戰部隊取得的初步戰果給予了高度的肯定,認為這表明年輕的中國人民空軍具備作戰能力。然而,他們同時提醒,在出動迎敵時,仍需采取穩妥的方式,任何急躁的行為都是不應有的。
在二月下旬,空軍黨委召開擴大會議,討論了關於入朝參戰的事宜。會議得出結論:參戰勢在必行,且所有準備工作必須在三月底之前完成。
參戰可能有三種結局:第一,損失慘重,卻收效甚微;第二,雖有較大損失,但取得了一定成果;第三,損失較小,且效果顯著。會議明確方針:“我們全體同誌要全力以赴。”
3月3日,中央軍委製定了“空軍出動計劃”:
4月計劃部署4個航空團,包括1個噴氣機團、1個驅逐機團、1個轟炸機團和1個衝擊機團;5月則計劃再部署6個航空團,其中包括3個噴氣機團、2個轟炸機團和1個衝擊機團。
3月15日,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簡稱“空聯司”)在安東正式成立,誌願軍空軍司令員劉震兼任空聯司司令,空軍副司令員常乾坤與朝鮮空軍司令員王漣分別擔任副司令員。
中國在積極準備派遣空軍入朝參戰的同時,也在積極爭取蘇聯的支持,推動蘇聯空軍加入朝鮮戰場,以彌補中國空軍作戰能力的不足,力圖在戰場上與美國空軍形成有效抗衡的局麵。
當時,蘇聯空軍的實力雖與世界第一的美國空軍存在一定差距,但整體上仍屬同一水平。如果蘇聯空軍能夠積極投入戰鬥,便有可能在朝鮮戰場的空中與美國空軍展開較量。
1951年1月,劉亞樓建議,針對3月份的戰役,待下一次戰役打響時,至少應派出兩個蘇聯空軍師前往朝鮮北部執行掩護任務。
二月下旬,向蘇聯提出請求,希望蘇聯空軍能進入朝鮮,承擔掩護平壤、元山一線及其以北機場的任務,並希望蘇聯空軍使用的機場能遷入朝鮮境內。如果不這樣做,朝鮮的機場將無法建成,中國空軍也將無法參戰,坦克和炮兵的運作將會遇到極大困難。
喬大叔在處理空軍使用問題時,明確劃定了一條界限:
蘇聯空軍隻能在中國誌願軍入朝兩個月或兩個月半後才能出動,其活動範圍也僅限於中國境內,不得進入朝鮮參戰。但他很快突破了最初設定的限製。在誌願軍入朝後的第十天,斯大林便派出飛機參戰,打破了飛機不越過鴨綠江的規定,將空軍的活動範圍推進到了朝鮮境內的淺近縱深。
隨後,又陸續作出決定:
自1月10日起,派出飛機為輯安至江界、安東至安州兩條鐵路提供空中掩護。自3月20日起,進一步將掩護範圍向前推進,覆蓋至順川一帶。
前者的活動區域位於清川江以北,而後者則跨越了清川江的界線。
在收到中央轉發的誌司電報後,喬大叔迅速迴電:
“同意將由別洛夫指揮的第151和第324殲擊機師的基地轉移至朝鮮境內,以掩護中朝軍隊的後方。”
隨後他又主動提議:
鑒於“即將到來的重要戰役……前線必須集結盡可能多的殲擊機”,我們決定從蘇聯調撥一個規模較大的殲擊機師前往安東,以便將原計劃駐守安東的中國殲擊機師調往前線,支援那裏的戰役。
這個表態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中國領導人迅速展開行動,著力為蘇聯空軍和誌願軍空軍進入朝鮮創造有利條件。當時,最大的挑戰是在朝鮮境內建設機場。
朝鮮戰爭爆發後,由於美國飛機的轟炸破壞,北朝鮮境內所有機場均已無法使用。沒有可用的機場,無論是蘇聯空軍還是誌願軍空軍,都無法在朝鮮境內擴大作戰範圍。
根據中國方麵既定的空軍出動計劃,再加上蘇聯空軍可能參戰的力量以及朝鮮人民軍可投入的航空兵部隊,中、朝、蘇三方準備進入朝鮮境內作戰的空軍部隊將擴充至十七個團,具體為:
誌願軍有10個團,朝鮮方麵派出3個團,蘇聯則出動4個團。其中包括11個驅逐機團(8個米格-15噴氣式飛機團,1個拉-9、1個拉-11和1個雅克-9式飛機團),此外還有3個轟炸機團(配備杜-2和波-2式飛機),以及3個衝擊機團(配備伊爾-10式飛機),總共509架飛機。
隨後,喬大叔決定再增派一個由三個團組成的空軍師(裝備90架米格-15噴氣式飛機),這樣一來,計劃進入朝鮮參戰的飛機總數將達到599架。
3月9日,中央在聽取劉亞樓匯報中、朝、蘇三方關於機場使用劃分問題的會商結果後,指示繼續做好準備工作,力求實現“友我一齊出動”。
3月22日,中央指出當前的關鍵問題是機場的建設。沒有足夠的機場,就無法讓如此多的飛機進入朝鮮參戰;而機場的數量隻能逐步增加,因此空軍力量的擴充也隻能循序漸進。
為了確保空軍按計劃在朝鮮執行任務,需要在清川江以南地區修建14至15個機場,使中、蘇、朝三國空軍能夠形成三線配置的前沿部署。
最為關鍵的是在平壤以北、安州以南的區域修建噴氣式飛機機場,以供蘇聯空軍的兩個師(每個師下轄兩個團)使用。隻有蘇聯空軍的飛機率先進駐並穩固陣地,提供空中掩護,中國空軍才有可能跟進進入。
在朝鮮境內修建機場麵臨諸多困難,其中尤以三方麵最為突出:首先是勞動力不足;其次是缺乏必要的設備、材料和工程技術人員;最後則是空中掩護的不足。據估計,當時在國內建設一個噴氣式機場平均需要約24萬人力。
根據計劃,第一階段為蘇聯空軍建設四個噴氣式飛機場,預計總共需要96萬勞動力。
在當時的條件下,朝鮮方麵根本無法提供如此多的人力。
金日成曾親自承諾派遣兩個新兵師來參與機場建設,最終實際派來的人員卻隻有3000人,與原先承諾的人數相差甚遠。
中央很無奈:“金首相所承諾的一切,下級難以實現。”
所以,機場的修建工作主要由中國方麵派遣部隊來負責。
在朝鮮境內修建機場,最棘手的問題在於缺乏空中掩護。根據既定方案,平壤以北的四個機場需要由蘇聯方麵派出的8個高炮團提供空中防護;在蘇聯高炮部隊抵達之前,這一任務暫由中方承擔。
這四個供蘇聯空軍使用的機場在3月下旬開始建設,但到第五次戰役爆發時仍未完工。4月16日,即在第五次戰役發起前一周,中央報告指出:
目前最為艱難的是空軍,而在空軍中,機場問題尤為突出。位於平壤以北的四個供蘇聯空軍使用的機場,直到五月中旬前都難以完工。至於平壤以東和以南的四個供我方空軍使用的噴氣式機場,由於力浦和沙裏院無法建成為噴氣式機場,因此至今尚未確定新的場址。
同時,蘇聯空軍在五月初無法出動,我方空軍在缺乏掩護且無可用機場的情況下,本次戰役實在無法參與。目前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盡快加快機場建設,並利用國內機場來掩護平壤以北的交通運輸,以減輕前線補給的壓力。
自3月17日起,美國空軍對朝鮮境內正在建設的機場展開了高強度的轟炸破壞行動,拉開了美軍戰史上被稱為“機場之戰”的序幕,機場建設麵臨的形勢愈加嚴峻。
由於機場條件的限製,不僅在第五次戰役中,中、蘇、朝三方空軍未能按計劃投入朝鮮作戰,在隨後的多次戰役中同樣如此。
這不僅使誌願軍地麵部隊始終無法獲得任何空中支援,無法在戰場上實現陸空協同作戰,而且後方目標,尤其是後方運輸線的空中掩護問題也始終未能得到有效解決。
顯然,空軍參與朝鮮戰鬥的關鍵不在於決心的堅定,也不是空軍自身的準備情況,而是受製於機場這一至關重要的基礎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