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四次戰役(15)吳信泉水淹美軍
不能忘卻的197653 作者:行早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誌願軍總部確定以運動防禦,爭取兩個月時間的作戰方針後,誌願軍和人民軍的最後阻擊線,即下一次戰役的進攻發起線劃在什麽地方,便成為戰役指揮員和戰略指導者反複權衡的一個問題。
最初,誌司設想下一次戰役應在三八線以南的有利地形上展開,因此,運動防禦的最終阻擊線應設定在三八線以南的一個適當位置。2月17日,中朝聯司向各軍發電報並上報中央軍委,在電報中明確表示:
誌願軍和人民軍所爭取的最終控製線,位於漢城至洪川一帶及其北側,西起鬥浦裏、金穀裏,東至白積山。這條線自東南向西北傾斜,且西端位置更加偏北。
誌願軍和人民軍的下一步行動可以以此線為依托,誘使敵主力深入漢城至東豆川公路兩側區域,暴露其側翼與後方。我軍主力則可從東北向西南發動進攻,力爭將敵軍切斷於漢江以北,或在其半渡漢江之際,分割包圍並各個殲滅。
2月19日,誌司在致中央軍委的電報中再次明確表示:“下一戰役應在三八線以南展開,這對我們有利。”他給出的理由是,該地區地形較為有利,包含春川以北、以東的大山,以及漢江、漣川江、臨津江等河流交織其中。
待第二番部隊的九個軍全部抵達戰役預定位置後,第一番部隊即可實施誘敵深入的戰略,令敵軍推進至東豆川、春川線以南,然後發動全麵殲滅行動。
然而,在防禦作戰中,首先是因為未能在短時間內有效遏製“聯合國軍”的進攻勢頭,其次是誌願軍第二批部隊的開進和集結需要較長時間,最終導致阻擊線不得不多次向北調整:從最初的三八線以南,漢城至洪川線以北地區,逐漸退至三八線以北。
3月9日,中朝聯合司令部在部署第二梯隊參戰時決定:下一階段作戰將繼續采用運動防禦的策略,通過逐步阻擊的方式,逐次向三八線以北地區轉移。
隨後,聯司根據作戰進展、新入朝部隊的推進速度以及戰場地形,將下一戰役的進攻起始線,即運動防禦的最後阻擊線,調整為從西海岸的長淵裏,經新院裏、青石頭裏、白川裏、漏川裏、朔寧、大光裏、芝浦裏、華川、楊口、麟蹄,直至東海岸的襄陽一線。
這條線大致位於三八線以北約5至10公裏處,較彭德懷2月17日電報中最初設定的“最後控製線”相比,向北退後了30至50公裏。
4月5日前後,“聯合國軍”在中線和西線相繼越過三八線。
誌司分析指出,在“聯合國軍”進入三八線之後,接下來可能會有兩種行動選擇:首先繼續北上;其次是暫時停留,經過大約半個月的休整和補給後,再繼續進攻。
誌司向各部下達指示:“為了確保我後續兵團集結完畢,能夠有計劃地展開進攻戰役,必須從三八線起爭取二十至三十天的準備時間。”
在麥克阿瑟被解職前,他曾與李奇微共同研究了聯合國軍進抵三八線後的作戰計劃。麥克阿瑟對形勢非常樂觀,堅信“在當前條件下,聯合國軍毫無疑問能夠占領整個北朝鮮”。考慮到華盛頓可能會下達限製越過三八線的命令,他搶先指示李奇微:“隻要後勤補給能夠支持作戰,第8集團軍就應立即向三八線以北發起進攻。”
3月24日,麥克阿瑟再次飛往朝鮮,與李奇微就新製定的北進攻計劃進行了詳細討論。該計劃的目標線設定在三八線以北10至20英裏(16至32公裏)處,大致沿禮成江逆流而上,在金川附近轉向東南方向,延伸至華川水庫後再向東延伸至海岸線。
這條線位於中朝聯司所劃定的最後阻擊線以北。
接下來的幾天裏,李奇微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對北進計劃進行了調整,原本集中兵力在西線的臨津江至禮成江一帶圍殲朝鮮人民軍的方案,改為轉向中線“鐵三角”地區的爭奪。所謂“鐵三角”,是指以平康為頂點,鐵原和金化為底部的三角形區域,正處於整個戰場的中央位置。
該地區有多條幹線公路貫穿,並有鐵路網縱橫交錯,東北通向元山,西南通往漢城,西北連接平壤。李奇微認為,這一地區戰略地位極為重要,不僅是中朝軍隊的交通運輸樞紐和後勤補給基地,還是東、西兩線戰場的關鍵通道。
“聯合國軍”若要向三八線以北展開進攻,必須高度重視對“鐵三角”的爭奪與控製,以確保現有陣地不僅能成為持續進攻“鐵三角”的前進基地,還能夠作為應對敵軍反撲的堅固防禦支撐。
李奇微修訂後的進攻目標線被稱為“堪薩斯線”。這條線的起點位於臨津江口南岸,沿江而上,向東經過華川水庫,然後稍向北越過三八線,再折向東南,直至東海岸的襄陽附近。從地圖上看,除了臨津江一段外,整條線大致與三八線平行,大部分區域位於三八線以北約20公裏處。
為了占領“堪薩斯線”,李奇微決定發起一項代號為“艱難行動”的新攻勢。根據計劃,美軍第1軍和第9軍將負責占領從臨津江到華川水庫的“堪薩斯線”西半段,而美軍第10軍則負責占領從華川水庫到昭陽江邊的24號公路部分。同時,韓軍第3軍團和第1軍團將負責攻占24號公路到襄陽之間的區域。
4月3日,麥克阿瑟最後一次飛抵朝鮮,與李奇微共同商討並確定了“艱難行動”的部署。李奇微向麥克阿瑟匯報稱,第8集團軍所能占領的最前沿陣地就是“堪薩斯線”,而這同時也是中朝力量最為強大的戰線。對此,麥克阿瑟表示讚同,並指示他:要對這條戰線發動猛烈進攻,但在向北推進、突破該線時,必須格外謹慎,注意把握好行動的尺度。
在發起“艱難行動”之前,李奇微還曾計劃實施另一項名為“無畏行動”的軍事方案。該計劃旨在指揮美軍第1和第9軍向“鐵三角”地區發起進攻,分別占領“堪薩斯線”以北的兩條新目標線——“猶他線”和“懷俄明線”。
此舉將使中部戰線向三八線以北推進約20英裏(約32公裏),在臨津江與華川水庫之間形成一個向北延伸的突出部,從而對鐵原至金化一線形成居高臨下的優勢,為進一步進攻“鐵三角”創造有利條件。
誌願軍總部早已對美軍的這一圖謀有所預見,並在4月5日向各部隊通報:“判斷敵軍將繼續越線,重點進攻鐵原、平康、金化、金城和兔山地區,且可能在元山、通川一帶實施登陸。” 4月初,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在東西兩線同時展開代號為“艱難行動”的攻勢,目標是占領“堪薩斯線”。
此時,按照中朝聯合司令部的部署,擔負防禦任務的誌願軍和人民軍各部隊已在指定的防禦區域完成了部署。人民軍第1軍團和第19師負責在禮成江以西地區布防;剛剛抵達前線的誌願軍第19兵團則負責禮成江至朔寧之間的防禦任務。
誌願軍3個軍(第26、第40、第39軍)作為戰役的第二梯隊,承擔了運動防禦作戰任務,在三八線以南阻擊敵軍20天後,逐步撤至三八線以北重新布防,形成從朔寧延伸至上萬洞並沿北漢江西岸展開的防線;與此同時,人民軍金雄集團則在北漢江東岸至東海岸的襄陽地區布防。
4月5日前後,美軍第1、第9軍所屬部隊在西線和中線越過三八線,向鐵原方向發起進攻,遭遇中國第26軍的頑強抵抗。
宋時輪第9兵團下的第26軍,是三個軍中最早結束休整並重新投入前線作戰的部隊。該軍於3月15日接替第50軍,在西起龍淵裏、東至後坪的40公裏寬正麵展開防禦。最初,他們在三八線以南阻擊敵軍長達16天,隨後轉移至三八線以北的種子山、釜穀裏和君子山一帶,繼續組織防禦,成功阻止敵軍從漣川向鐵原方向的進攻。
該軍於4月1日發布了作戰部署命令:
第76師作為第一梯隊,部署在漢灘川南北地區,力爭在15天內完成任務;第77師和第78師作為第二梯隊,部署在漢灘川以北至鐵原之間,爭取再用20至25天的時間推進。
該軍隊分析研判認為,本階段的作戰存在許多有利條件:
左右兩翼都有友軍協同作戰,無需擔心敵軍從側後迂迴;部隊已積累了在三八線以南16天的阻擊作戰經驗,對敵情較為熟悉。防區地形險要,且有漢灘川作為天然屏障,後方補給線短,依托主力部隊;增援兵員也即將到達。因此,第26軍對完成任務充滿信心。
根據李奇微的記述,美軍在向新的目標線推進過程中,遇到了敵軍不同程度的頑強抵抗。當地形對誌願軍有利時,他們便挖掘戰壕據守;而當地形有利於美軍快速前進時,誌願軍則迅速撤退。
時任第26軍副軍長張銍秀在《陣中實錄》中曾寫道:
在這一階段,美軍的攻勢已顯疲態,士氣低迷,對陣地的攻擊顯得不夠積極;“我們的一些陣地因不打算堅守,在給予敵人一定打擊後便進行了轉移”。
在美軍進攻的正麵,有一道寬闊的水障形成了屏障。
美軍的新作戰計劃“狂暴作戰”旨在推動聯合國軍繼續向北推進,目標是到達“堪薩斯線”。該防線起自臨津江口南岸,經過板門店後斜穿三八線,延伸至漣川以北,最終抵達華川水庫。堪薩斯線大致與三八線平行,進一步向北推進,如果能攻下鐵原和金化,便可深入北朝鮮境內。而華川水庫不僅是堪薩斯線的終點,也是這次美軍作戰計劃的最終目標。
狂暴作戰打響後,聯合國軍各部隊紛紛向預定目標進發,其中美軍陸戰一師的任務是奪取堪薩斯線的終點——華川水庫。華川水庫綿延十餘公裏,形成一道巨大的水上屏障。李奇微將此水庫視為北漢江下遊美軍陣地的重大隱患,擔憂中國軍隊可能會炸毀水庫大壩,導致江水泛濫,從而阻礙美軍行動。
然而,根據其部下工程師的分析,炸毀如此規模的大壩不僅需要龐大的工程量,還需大量炸藥,而中國軍隊當前並不具備這些條件。更有可能的情況是,他們會選擇開啟大壩的閘門放水。
據估計,當華川水庫蓄滿後,若所有閘門同時開啟,北漢江在“堪薩斯線”附近的水位將會上漲約10至12英尺(3至4米),屆時春川盆地的大部分地區將遭遇洪水淹沒。
在華川水庫一帶布防的是第39軍第115師344團。
作為“第一個進入平壤,奪迴朝鮮首都;第一個打進漢城,奪取南韓首都”的第39軍,在整個戰略北撤時,作為第二梯隊被留下,在東線斷後,幫助大部隊有序撤離。當第39軍115師部隊完成洪川到春川的防禦作戰任務後,敵我雙方又在華川山穀遭遇。
華川,地勢險峻,交通不便,這是一個戰略上的險地,吳信泉當然不會戀戰。他的對手,是重新占領了漢城的李奇微和他的陸戰一師。李奇微在實施“撕裂行動計劃”向前推進的過程中,也並不是一味冒進,而是有所忌憚的。因此,他並不急於與誌願軍短兵相接,而是想通過炮火和直升機機降作戰,轟炸補給線,切斷第39軍的退路,將39軍困死在華川。
敵人“狂暴作戰”剛一開始,他們就已準備好用大水來阻礙敵軍的進攻。恰巧連日大雨,水庫中的水位已經接近大壩的頂部。
吳信泉與軍部參謀們一道視察周邊環境,發現華川地區因修建水壩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湖泊。他忙叫作戰參謀鋪開地圖,又對照附近地勢看了又看,經過深思,他召來了偵察科長蔡愚:“你立即帶上聯絡員前往華川水庫進行偵察,弄清楚大壩的閘門和蓄水量的情況。”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吳信泉的心中成形。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吳信泉在軍事會議上擲地有聲的話語,讓在場的將領們一時摸不著頭腦。但很快,當“水淹美軍”的作戰計劃浮出水麵時,眾人無不拍案叫絕。吳信泉的命令簡潔而有力:關閉水庫閘門,蓄水待敵。同時,115師需在288.4高地嚴陣以待,成為阻止美軍北進的銅牆鐵壁。
4月8日上午9時,115師作戰科副科長沈穆跑來向吳信泉報告,經過10來天的蓄水,水庫已蓄滿,湖水都快漫到大壩頂部了。吳信泉高興的一拍大腿:“天助我也!”
沈穆問:“是不是讓工兵埋雷炸壩?”
吳信泉斬釘截鐵地說:“不炸壩,隻開閘放水。留著大壩,戰後還可以給朝鮮人民發電、灌溉。”
華川水庫大壩共有10個閘門,但由於發電機被破壞,閘門無法正常升起。盡管嚐試了各種方法,最終隻成功開啟了4個閘門,另外6個則僅稍微抬起了一點。即便如此,下泄的水量仍然在短短半小時內使整個北漢江水位上漲了2米,衝毀了下遊的一座浮橋。
洶湧的洪水席卷而出,將美軍的帳篷、輜重以及剛架設的浮橋全部摧毀,公路也被衝斷,成功阻止了敵軍在下遊的進攻,堪稱朝鮮戰場上的“水淹七軍”。
美軍立即派出一支特遣部隊去奪取大壩,關閉閘門。襲擊部隊主要由陸戰一師七團組成,經過李奇微的審核批準後,特意為這支部隊增配了一個特種兵連。但由於山巒重重,伴隨雨雪和大霧,無法為支援的飛機指引目標,遠程炮火也無法發揮作用。特遣隊兜轉一圈後返迴起點,奪壩行動最終失敗。
4月16日,美軍第1陸戰師派出了一支突擊隊,這次他們吸取了教訓,放棄了白天乘車的方式,改為夜間徒步慢慢接近水庫,然後發動突然襲擊。這種戰術原本是誌願軍常用的,如今被美軍借鑒了。當時,水庫周圍水勢洶湧,為了避免弄出聲響,美軍突襲部隊選擇乘坐橡皮艇靠近水庫。然而,他們的行動還是被我344團發現,雙方隨即展開了激烈的交火。
美軍的突襲部隊一時無法找到合適的登陸點。
盡管如此,美軍憑借數量上的巨大優勢,試圖繞開正麵攻擊,從側翼尋找突破口。他們的第3團開始向陸路通往水庫的288.4高地發起進攻。288.4高地麵積不足500平米,由誌願軍344團1連駐守。美軍原本認為憑借他們的人數和火力優勢,拿下這座高地並不困難,但很快他們便發現自己的判斷錯了。
美軍的兩次地麵進攻均被1連頑強擊退,隨後按慣例展開了火力覆蓋,炸彈、燃燒彈和凝固汽油彈如雨點般傾瀉在288.4高地上,瞬間將這片小小的區域變成了一片火海。美軍認為陣地上已無防守力量,再次發起攻勢,然而再度遭到誌願軍的猛烈反擊。
在這座288.4高地上,雙方進行了長達四天四夜的激烈戰鬥。美軍發動了十餘次瘋狂的進攻,最初派出一個排,後來增至一個營。然而,盡管美軍兩營幾乎失去了作戰能力,並付出了428人的傷亡代價,但他們依然一無所獲,陣地依舊牢牢掌握在344團1連的手中。
水庫的水被排幹後,美軍認為繼續爭奪已無意義,於是撤出了戰鬥。
直至4月16日,大壩才重新被美軍攻占。
足智多謀的吳信泉,利用三國襄樊戰場上關羽水淹七軍的古老戰術,將最現代化的美陸戰一師阻滯了整整7天。這7天,為我軍的撤離爭取了寶貴的時間。戰鬥結束後,344團1連榮獲39軍軍部授予的“288.4高地守備英雄連”光榮稱號,連長趙誌立立下了二等功。
華川水庫防守戰使李奇微的全麵進攻計劃徹底破滅,這一戰役也深深印刻在了美軍的記憶中。
在後來的板門店談判中,美軍特意提到了這場戰鬥,誌願軍代表則告知他們,當時防守288.4高地的部隊僅有一個連隊。
美軍不相信這一情況,因為他們自己派出了一個團,動用了最精銳的部隊和最強大的火力。在他們看來,守軍至少應該是一個加強營,才能解釋為何遲遲無法攻克,這樣他們才有借口為自己的失敗辯解。因此,美方特別提出要見守軍指揮官,想確認到底是一個營還是一個連。對此,誌願軍自然毫不猶豫地同意了。當趙立誌來到板門店時,美國人依舊持懷疑態度,認為他是被拉來作偽證的。
麵對質疑,趙立誌開口說道:“我是中國人民誌願軍的一名步兵連長。我率領連隊與美軍交戰的那天,正好是我22歲生日。我們駐守的288.4高地,地形險峻狹窄,正麵不到500平方米。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清楚,這樣的地方隻能容納一個連的兵力,根本不可能部署一個營,更不用說什麽加強營。在火力覆蓋下,任何人都不會在這種陣地上放置一個營。”
之後,趙立誌詳細講述了當時我軍的兵力部署、高地周邊的地形以及戰鬥經過,與美國方麵掌握的情況完全一致。這讓他們再也無從懷疑,終於相信守軍確實隻有一個連。
趙立誌年紀輕輕便展現出如此堅定的戰鬥意誌,令美國人深感欽佩。隨後,他們還特意撰文,將文章刊登在各大報紙上,稱他為“東方直布羅陀戰役的勝利者”。
李奇微對華川大壩的這場戰鬥記憶猶新:
“4月9日,我的左翼和右翼部隊到達了進攻出發地。突然,敵人打開了華川水庫基部的多個水閘,在短短一小時內,江麵水位急劇上漲幾英尺,導致我們架設的浮橋被衝毀,我們不得不將另一座浮橋拖迴岸邊以防被衝毀。
進攻因此暫停。我們立刻派出一支特遣部隊前去奪取大壩並關閉閘門。然而,由於能見度極差、地形複雜、敵人頑強抵抗以及登陸工具不足,這次嚐試並未成功。直到4月16日,範弗裏特接任第八集團軍司令官後,華川大壩才最終落入我們手中。”
4月12日23時,中朝聯司發布了關於“最後阻擊線”的命令,確定以金川、渭川裏、朔寧、場巨裏、文惠裏、山陽裏為最後阻擊線,同時明確這條線也將作為下一次戰役的進攻出發點。通過地圖對比可以看出,這條“最後阻擊線”與3月14日劃定的三八線以北“主陣地線”的走向大致相同,隻是在局部位置做了一些調整。
此時,由美軍主導的“聯合國軍”攻勢已持續逾70天,部隊普遍表現出疲態,除鐵原和金化地區外,其他各地的攻擊勢頭明顯減弱。
對此動向,中朝聯合司令部於4月15日12時向各部發出電令:
目前敵軍尚未得到補充,且已極度疲憊,爭取在四月下旬發起反擊戰役對我方有利。為引誘敵軍再進一步,以便我軍發動攻擊,決定自十七日夜起,我三十九軍、四十軍和二十六軍的主力部隊全部撤至十二日23時指定的最後阻擊線(高台山、大德山、大成山和鷲峰一線),並摧毀撤出的陣地工事。前線僅留少量部隊監視敵情,進行偵察,如敵軍推進,我方則後撤,無需進行阻擊。
至此,誌願軍和人民軍通過運動防禦成功爭取了兩個月的作戰時間,達成了預期目標。隨著各部隊於17日晚奉命主動後撤,作戰行動從之前的逐步阻擊轉變為逐步誘敵。到4月21日,“聯合國軍”在開城、高浪浦裏、三串裏、文惠裏、華川、楊口、元通裏、杆城一線被誌願軍和人民軍成功遏製,未能實現占領鐵原、金化地區的計劃。同時,誌願軍的第二梯隊也按計劃完成了戰役部署。
第四次戰役落下帷幕。
第四次戰役是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被迫展開,整個行動顯得相當勉強。
在美軍主導的“聯合國軍”突然發起全線反擊後,誌願軍被迫應戰,整個戰役期間大部分時間裏處於相對被動的局麵。為了扭轉這種不利局勢,爭取主動權,遏製敵軍進攻,並為下一步的攻勢創造條件,誌司(中朝聯司)精心籌劃並組織了一場戰役級別的橫城反擊戰。然而,這次反擊未能實現預定目標,隨著砥平裏攻堅戰的失利,誌願軍不得不在全線轉入運動防禦。
誌願軍入朝後的曆次戰役中,隻有這次戰役具有防禦性質,並且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行動方式也最為多樣,既包括堅守防禦和運動防禦,還在防禦中轉入進攻,進行戰役反擊。誌願軍在人民軍的配合下,以劣勢裝備抵抗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憑借優勢火力發動的立體進攻,頑強堅持了87天。這種形式的戰役作戰,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史中前所未有。
這場戰役的持續時間創下了朝鮮戰場的紀錄。誌願軍在此次戰役中積累的防禦作戰經驗,為之後的戰鬥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韓先楚在總結第四次戰役的運動防禦作戰經驗時強調,朝鮮戰場上麵對的是全麵現代化、擁有高度技術裝備且掌握製空權的美軍。誌願軍在每次大戰役結束後,必須爭取一定的時間來準備下一場戰鬥,通常需要通過防禦手段來創造戰機。因此,試圖避免或不願進行防禦作戰的想法是錯誤的。
但由於敵我雙方在裝備和技術上存在巨大差距,麵對敵人的進攻,必須采取運動防禦策略,主力部隊應避免與敵軍主力直接對峙。在敵軍強大的炮火、空襲以及坦克攻勢下,無法依靠固定防線進行死守。
朝鮮地形狹窄,迴旋餘地有限,誌願軍兵力龐大,加之出國作戰,交通運輸和補給線路顯得尤為複雜龐大。每次戰役之後,部隊也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休整,這不可避免地限製了運動防禦的靈活性。
在防禦作戰中,若無固定防線,部隊將持續轉移,無法為反擊和進攻做好準備。因此,在防禦指導上,應明確指出,除非有特殊需要,不應讓主力部隊直接與敵軍對峙消耗,也不應固守固定防線。同時,要防止形成不願在特定條件或情況下,必須在某一位置堅決阻擊敵人的思維模式。
為解決這一矛盾,我們應根據敵我雙方的態勢以及下次戰役所需的準備時間,在主要固定防線之前,部署一支有力的部隊,建立深度或短距的緩衝區,實施機動防禦,阻擊敵軍的進攻,爭取寶貴時間,從而避免主力陷入對峙消耗。
例如,在這次戰役中,誌司在防禦部署上預先設置了三道防線,整個防禦縱深約為50公裏。主力部隊位於最後一道防線,緩衝區則留有一支精銳部隊,負責控製與扼守關鍵要點和交通要道。在敵人進攻時,采取堅決的阻擊、反擊、襲擊和伏擊戰術,以消耗敵軍並延緩其前進,爭取所需的時間。
為了全局勝利或掩護主力部隊撤離,一些承擔防禦任務的部隊有時根據戰役需要,必須在特定位置上與敵軍進行堅決對抗。例如,第50軍和第38軍在漢江南岸頑強阻擊敵軍,持續了半個月之久,這是必要的。
韓先楚在2月底迴國治病期間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了上述意見,並通過電報呈報彭德懷。周恩來看到後覺得非常好,還特意推薦給毛澤東審閱。
在第四次戰役的後期,經過大約兩個月的攻防對峙,雙方逐漸將重心轉移到為下一次戰役的較量做準備。此時,雙方既無心也無力在當前戰役中展開大規模的進攻,戰役強度因此逐步減弱,使得這場戰役成為了向下一次戰役過渡的一個階段。
這也是第四次戰役的一個顯著特點。
針對這一情況,洪學智進行了如下分析:
在整個機動防禦階段,我們選擇了暫時避免大規模交戰,因為我們尚未得到必要的休整,需等後續部隊的到來。敵人展開兵力後也沒有進一步的增援,隻能使用磁性戰術來纏擾我軍。我軍與敵人對峙,敵人施展其磁性戰術,而我則采用機動防禦的策略,旨在拖延敵人的攻勢。當敵人推進時,我隨之後退;當敵人停滯時,我也保持原地不動。我們都在盡量避免傷亡和消耗。
縱觀整個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占據了一個相對特殊的位置。
戰爭中的攻防轉換,不僅對當前的戰局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為未來戰爭的走勢奠定了基調。事實上,這已經表明,無論是美軍還是誌願軍,在現有條件下都無法徹底擊敗對方;美軍無法將誌願軍驅逐至鴨綠江邊,誌願軍同樣也無力將美軍趕出朝鮮半島。
然而,當時的戰爭指導者尚未完全意識到這一客觀事實。盡管此時美國已經開始嚐試調整其戰爭政策的基本思路,中國領導人也從全局角度提出了\"不能速勝則應準備緩勝\"的指導方針,但總體而言,雙方對於這場戰爭的特點與規律仍未達到充分的理解。這也意味著,朝鮮戰場上的戰爭機器仍將沿著既定軌道憑借慣性繼續運轉一段時間,一場更為激烈的廝殺即將到來。
在第四次戰役中,雙方的損失都超過了前三次戰役的水平。
根據軍委作戰部1951年7月的統計,此次戰役中,中朝軍隊共殲滅敵軍人。其中,斃傷人(美英等國軍隊為人),俘虜8112人(美英等國軍隊為571人)。斃傷人數遠多於俘虜人數,這在防禦戰中是常見現象。
對於誌願軍來說,此次戰役繳獲的武器裝備數量為曆次戰役中最少,而自身損失的武器裝備數量卻是曆次戰役中最多的一次。誌願軍在這次戰役中的傷亡人數,根據《抗美援朝戰爭史》的記載為4.2萬餘人,再加上朝鮮人民軍的傷亡人數1.05萬餘人,總計傷亡人數達5.3萬餘人。
根據軍委作戰部1951年7月的統計,此次戰役中誌願軍的傷亡情況如下:陣亡人數為人,負傷人,失蹤人數為4394人,總計傷亡人數達人。此次戰役中,誌願軍在戰場上的失蹤人數顯著增加,甚至超過了前三次戰役失蹤人數的總和(前三次戰役中的失蹤人數分別為625人、2829人和328人,總計為3782人)。
這一現象也反映了防禦作戰中轉移撤退行動的一個新情況。
最初,誌司設想下一次戰役應在三八線以南的有利地形上展開,因此,運動防禦的最終阻擊線應設定在三八線以南的一個適當位置。2月17日,中朝聯司向各軍發電報並上報中央軍委,在電報中明確表示:
誌願軍和人民軍所爭取的最終控製線,位於漢城至洪川一帶及其北側,西起鬥浦裏、金穀裏,東至白積山。這條線自東南向西北傾斜,且西端位置更加偏北。
誌願軍和人民軍的下一步行動可以以此線為依托,誘使敵主力深入漢城至東豆川公路兩側區域,暴露其側翼與後方。我軍主力則可從東北向西南發動進攻,力爭將敵軍切斷於漢江以北,或在其半渡漢江之際,分割包圍並各個殲滅。
2月19日,誌司在致中央軍委的電報中再次明確表示:“下一戰役應在三八線以南展開,這對我們有利。”他給出的理由是,該地區地形較為有利,包含春川以北、以東的大山,以及漢江、漣川江、臨津江等河流交織其中。
待第二番部隊的九個軍全部抵達戰役預定位置後,第一番部隊即可實施誘敵深入的戰略,令敵軍推進至東豆川、春川線以南,然後發動全麵殲滅行動。
然而,在防禦作戰中,首先是因為未能在短時間內有效遏製“聯合國軍”的進攻勢頭,其次是誌願軍第二批部隊的開進和集結需要較長時間,最終導致阻擊線不得不多次向北調整:從最初的三八線以南,漢城至洪川線以北地區,逐漸退至三八線以北。
3月9日,中朝聯合司令部在部署第二梯隊參戰時決定:下一階段作戰將繼續采用運動防禦的策略,通過逐步阻擊的方式,逐次向三八線以北地區轉移。
隨後,聯司根據作戰進展、新入朝部隊的推進速度以及戰場地形,將下一戰役的進攻起始線,即運動防禦的最後阻擊線,調整為從西海岸的長淵裏,經新院裏、青石頭裏、白川裏、漏川裏、朔寧、大光裏、芝浦裏、華川、楊口、麟蹄,直至東海岸的襄陽一線。
這條線大致位於三八線以北約5至10公裏處,較彭德懷2月17日電報中最初設定的“最後控製線”相比,向北退後了30至50公裏。
4月5日前後,“聯合國軍”在中線和西線相繼越過三八線。
誌司分析指出,在“聯合國軍”進入三八線之後,接下來可能會有兩種行動選擇:首先繼續北上;其次是暫時停留,經過大約半個月的休整和補給後,再繼續進攻。
誌司向各部下達指示:“為了確保我後續兵團集結完畢,能夠有計劃地展開進攻戰役,必須從三八線起爭取二十至三十天的準備時間。”
在麥克阿瑟被解職前,他曾與李奇微共同研究了聯合國軍進抵三八線後的作戰計劃。麥克阿瑟對形勢非常樂觀,堅信“在當前條件下,聯合國軍毫無疑問能夠占領整個北朝鮮”。考慮到華盛頓可能會下達限製越過三八線的命令,他搶先指示李奇微:“隻要後勤補給能夠支持作戰,第8集團軍就應立即向三八線以北發起進攻。”
3月24日,麥克阿瑟再次飛往朝鮮,與李奇微就新製定的北進攻計劃進行了詳細討論。該計劃的目標線設定在三八線以北10至20英裏(16至32公裏)處,大致沿禮成江逆流而上,在金川附近轉向東南方向,延伸至華川水庫後再向東延伸至海岸線。
這條線位於中朝聯司所劃定的最後阻擊線以北。
接下來的幾天裏,李奇微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對北進計劃進行了調整,原本集中兵力在西線的臨津江至禮成江一帶圍殲朝鮮人民軍的方案,改為轉向中線“鐵三角”地區的爭奪。所謂“鐵三角”,是指以平康為頂點,鐵原和金化為底部的三角形區域,正處於整個戰場的中央位置。
該地區有多條幹線公路貫穿,並有鐵路網縱橫交錯,東北通向元山,西南通往漢城,西北連接平壤。李奇微認為,這一地區戰略地位極為重要,不僅是中朝軍隊的交通運輸樞紐和後勤補給基地,還是東、西兩線戰場的關鍵通道。
“聯合國軍”若要向三八線以北展開進攻,必須高度重視對“鐵三角”的爭奪與控製,以確保現有陣地不僅能成為持續進攻“鐵三角”的前進基地,還能夠作為應對敵軍反撲的堅固防禦支撐。
李奇微修訂後的進攻目標線被稱為“堪薩斯線”。這條線的起點位於臨津江口南岸,沿江而上,向東經過華川水庫,然後稍向北越過三八線,再折向東南,直至東海岸的襄陽附近。從地圖上看,除了臨津江一段外,整條線大致與三八線平行,大部分區域位於三八線以北約20公裏處。
為了占領“堪薩斯線”,李奇微決定發起一項代號為“艱難行動”的新攻勢。根據計劃,美軍第1軍和第9軍將負責占領從臨津江到華川水庫的“堪薩斯線”西半段,而美軍第10軍則負責占領從華川水庫到昭陽江邊的24號公路部分。同時,韓軍第3軍團和第1軍團將負責攻占24號公路到襄陽之間的區域。
4月3日,麥克阿瑟最後一次飛抵朝鮮,與李奇微共同商討並確定了“艱難行動”的部署。李奇微向麥克阿瑟匯報稱,第8集團軍所能占領的最前沿陣地就是“堪薩斯線”,而這同時也是中朝力量最為強大的戰線。對此,麥克阿瑟表示讚同,並指示他:要對這條戰線發動猛烈進攻,但在向北推進、突破該線時,必須格外謹慎,注意把握好行動的尺度。
在發起“艱難行動”之前,李奇微還曾計劃實施另一項名為“無畏行動”的軍事方案。該計劃旨在指揮美軍第1和第9軍向“鐵三角”地區發起進攻,分別占領“堪薩斯線”以北的兩條新目標線——“猶他線”和“懷俄明線”。
此舉將使中部戰線向三八線以北推進約20英裏(約32公裏),在臨津江與華川水庫之間形成一個向北延伸的突出部,從而對鐵原至金化一線形成居高臨下的優勢,為進一步進攻“鐵三角”創造有利條件。
誌願軍總部早已對美軍的這一圖謀有所預見,並在4月5日向各部隊通報:“判斷敵軍將繼續越線,重點進攻鐵原、平康、金化、金城和兔山地區,且可能在元山、通川一帶實施登陸。” 4月初,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在東西兩線同時展開代號為“艱難行動”的攻勢,目標是占領“堪薩斯線”。
此時,按照中朝聯合司令部的部署,擔負防禦任務的誌願軍和人民軍各部隊已在指定的防禦區域完成了部署。人民軍第1軍團和第19師負責在禮成江以西地區布防;剛剛抵達前線的誌願軍第19兵團則負責禮成江至朔寧之間的防禦任務。
誌願軍3個軍(第26、第40、第39軍)作為戰役的第二梯隊,承擔了運動防禦作戰任務,在三八線以南阻擊敵軍20天後,逐步撤至三八線以北重新布防,形成從朔寧延伸至上萬洞並沿北漢江西岸展開的防線;與此同時,人民軍金雄集團則在北漢江東岸至東海岸的襄陽地區布防。
4月5日前後,美軍第1、第9軍所屬部隊在西線和中線越過三八線,向鐵原方向發起進攻,遭遇中國第26軍的頑強抵抗。
宋時輪第9兵團下的第26軍,是三個軍中最早結束休整並重新投入前線作戰的部隊。該軍於3月15日接替第50軍,在西起龍淵裏、東至後坪的40公裏寬正麵展開防禦。最初,他們在三八線以南阻擊敵軍長達16天,隨後轉移至三八線以北的種子山、釜穀裏和君子山一帶,繼續組織防禦,成功阻止敵軍從漣川向鐵原方向的進攻。
該軍於4月1日發布了作戰部署命令:
第76師作為第一梯隊,部署在漢灘川南北地區,力爭在15天內完成任務;第77師和第78師作為第二梯隊,部署在漢灘川以北至鐵原之間,爭取再用20至25天的時間推進。
該軍隊分析研判認為,本階段的作戰存在許多有利條件:
左右兩翼都有友軍協同作戰,無需擔心敵軍從側後迂迴;部隊已積累了在三八線以南16天的阻擊作戰經驗,對敵情較為熟悉。防區地形險要,且有漢灘川作為天然屏障,後方補給線短,依托主力部隊;增援兵員也即將到達。因此,第26軍對完成任務充滿信心。
根據李奇微的記述,美軍在向新的目標線推進過程中,遇到了敵軍不同程度的頑強抵抗。當地形對誌願軍有利時,他們便挖掘戰壕據守;而當地形有利於美軍快速前進時,誌願軍則迅速撤退。
時任第26軍副軍長張銍秀在《陣中實錄》中曾寫道:
在這一階段,美軍的攻勢已顯疲態,士氣低迷,對陣地的攻擊顯得不夠積極;“我們的一些陣地因不打算堅守,在給予敵人一定打擊後便進行了轉移”。
在美軍進攻的正麵,有一道寬闊的水障形成了屏障。
美軍的新作戰計劃“狂暴作戰”旨在推動聯合國軍繼續向北推進,目標是到達“堪薩斯線”。該防線起自臨津江口南岸,經過板門店後斜穿三八線,延伸至漣川以北,最終抵達華川水庫。堪薩斯線大致與三八線平行,進一步向北推進,如果能攻下鐵原和金化,便可深入北朝鮮境內。而華川水庫不僅是堪薩斯線的終點,也是這次美軍作戰計劃的最終目標。
狂暴作戰打響後,聯合國軍各部隊紛紛向預定目標進發,其中美軍陸戰一師的任務是奪取堪薩斯線的終點——華川水庫。華川水庫綿延十餘公裏,形成一道巨大的水上屏障。李奇微將此水庫視為北漢江下遊美軍陣地的重大隱患,擔憂中國軍隊可能會炸毀水庫大壩,導致江水泛濫,從而阻礙美軍行動。
然而,根據其部下工程師的分析,炸毀如此規模的大壩不僅需要龐大的工程量,還需大量炸藥,而中國軍隊當前並不具備這些條件。更有可能的情況是,他們會選擇開啟大壩的閘門放水。
據估計,當華川水庫蓄滿後,若所有閘門同時開啟,北漢江在“堪薩斯線”附近的水位將會上漲約10至12英尺(3至4米),屆時春川盆地的大部分地區將遭遇洪水淹沒。
在華川水庫一帶布防的是第39軍第115師344團。
作為“第一個進入平壤,奪迴朝鮮首都;第一個打進漢城,奪取南韓首都”的第39軍,在整個戰略北撤時,作為第二梯隊被留下,在東線斷後,幫助大部隊有序撤離。當第39軍115師部隊完成洪川到春川的防禦作戰任務後,敵我雙方又在華川山穀遭遇。
華川,地勢險峻,交通不便,這是一個戰略上的險地,吳信泉當然不會戀戰。他的對手,是重新占領了漢城的李奇微和他的陸戰一師。李奇微在實施“撕裂行動計劃”向前推進的過程中,也並不是一味冒進,而是有所忌憚的。因此,他並不急於與誌願軍短兵相接,而是想通過炮火和直升機機降作戰,轟炸補給線,切斷第39軍的退路,將39軍困死在華川。
敵人“狂暴作戰”剛一開始,他們就已準備好用大水來阻礙敵軍的進攻。恰巧連日大雨,水庫中的水位已經接近大壩的頂部。
吳信泉與軍部參謀們一道視察周邊環境,發現華川地區因修建水壩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湖泊。他忙叫作戰參謀鋪開地圖,又對照附近地勢看了又看,經過深思,他召來了偵察科長蔡愚:“你立即帶上聯絡員前往華川水庫進行偵察,弄清楚大壩的閘門和蓄水量的情況。”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吳信泉的心中成形。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吳信泉在軍事會議上擲地有聲的話語,讓在場的將領們一時摸不著頭腦。但很快,當“水淹美軍”的作戰計劃浮出水麵時,眾人無不拍案叫絕。吳信泉的命令簡潔而有力:關閉水庫閘門,蓄水待敵。同時,115師需在288.4高地嚴陣以待,成為阻止美軍北進的銅牆鐵壁。
4月8日上午9時,115師作戰科副科長沈穆跑來向吳信泉報告,經過10來天的蓄水,水庫已蓄滿,湖水都快漫到大壩頂部了。吳信泉高興的一拍大腿:“天助我也!”
沈穆問:“是不是讓工兵埋雷炸壩?”
吳信泉斬釘截鐵地說:“不炸壩,隻開閘放水。留著大壩,戰後還可以給朝鮮人民發電、灌溉。”
華川水庫大壩共有10個閘門,但由於發電機被破壞,閘門無法正常升起。盡管嚐試了各種方法,最終隻成功開啟了4個閘門,另外6個則僅稍微抬起了一點。即便如此,下泄的水量仍然在短短半小時內使整個北漢江水位上漲了2米,衝毀了下遊的一座浮橋。
洶湧的洪水席卷而出,將美軍的帳篷、輜重以及剛架設的浮橋全部摧毀,公路也被衝斷,成功阻止了敵軍在下遊的進攻,堪稱朝鮮戰場上的“水淹七軍”。
美軍立即派出一支特遣部隊去奪取大壩,關閉閘門。襲擊部隊主要由陸戰一師七團組成,經過李奇微的審核批準後,特意為這支部隊增配了一個特種兵連。但由於山巒重重,伴隨雨雪和大霧,無法為支援的飛機指引目標,遠程炮火也無法發揮作用。特遣隊兜轉一圈後返迴起點,奪壩行動最終失敗。
4月16日,美軍第1陸戰師派出了一支突擊隊,這次他們吸取了教訓,放棄了白天乘車的方式,改為夜間徒步慢慢接近水庫,然後發動突然襲擊。這種戰術原本是誌願軍常用的,如今被美軍借鑒了。當時,水庫周圍水勢洶湧,為了避免弄出聲響,美軍突襲部隊選擇乘坐橡皮艇靠近水庫。然而,他們的行動還是被我344團發現,雙方隨即展開了激烈的交火。
美軍的突襲部隊一時無法找到合適的登陸點。
盡管如此,美軍憑借數量上的巨大優勢,試圖繞開正麵攻擊,從側翼尋找突破口。他們的第3團開始向陸路通往水庫的288.4高地發起進攻。288.4高地麵積不足500平米,由誌願軍344團1連駐守。美軍原本認為憑借他們的人數和火力優勢,拿下這座高地並不困難,但很快他們便發現自己的判斷錯了。
美軍的兩次地麵進攻均被1連頑強擊退,隨後按慣例展開了火力覆蓋,炸彈、燃燒彈和凝固汽油彈如雨點般傾瀉在288.4高地上,瞬間將這片小小的區域變成了一片火海。美軍認為陣地上已無防守力量,再次發起攻勢,然而再度遭到誌願軍的猛烈反擊。
在這座288.4高地上,雙方進行了長達四天四夜的激烈戰鬥。美軍發動了十餘次瘋狂的進攻,最初派出一個排,後來增至一個營。然而,盡管美軍兩營幾乎失去了作戰能力,並付出了428人的傷亡代價,但他們依然一無所獲,陣地依舊牢牢掌握在344團1連的手中。
水庫的水被排幹後,美軍認為繼續爭奪已無意義,於是撤出了戰鬥。
直至4月16日,大壩才重新被美軍攻占。
足智多謀的吳信泉,利用三國襄樊戰場上關羽水淹七軍的古老戰術,將最現代化的美陸戰一師阻滯了整整7天。這7天,為我軍的撤離爭取了寶貴的時間。戰鬥結束後,344團1連榮獲39軍軍部授予的“288.4高地守備英雄連”光榮稱號,連長趙誌立立下了二等功。
華川水庫防守戰使李奇微的全麵進攻計劃徹底破滅,這一戰役也深深印刻在了美軍的記憶中。
在後來的板門店談判中,美軍特意提到了這場戰鬥,誌願軍代表則告知他們,當時防守288.4高地的部隊僅有一個連隊。
美軍不相信這一情況,因為他們自己派出了一個團,動用了最精銳的部隊和最強大的火力。在他們看來,守軍至少應該是一個加強營,才能解釋為何遲遲無法攻克,這樣他們才有借口為自己的失敗辯解。因此,美方特別提出要見守軍指揮官,想確認到底是一個營還是一個連。對此,誌願軍自然毫不猶豫地同意了。當趙立誌來到板門店時,美國人依舊持懷疑態度,認為他是被拉來作偽證的。
麵對質疑,趙立誌開口說道:“我是中國人民誌願軍的一名步兵連長。我率領連隊與美軍交戰的那天,正好是我22歲生日。我們駐守的288.4高地,地形險峻狹窄,正麵不到500平方米。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清楚,這樣的地方隻能容納一個連的兵力,根本不可能部署一個營,更不用說什麽加強營。在火力覆蓋下,任何人都不會在這種陣地上放置一個營。”
之後,趙立誌詳細講述了當時我軍的兵力部署、高地周邊的地形以及戰鬥經過,與美國方麵掌握的情況完全一致。這讓他們再也無從懷疑,終於相信守軍確實隻有一個連。
趙立誌年紀輕輕便展現出如此堅定的戰鬥意誌,令美國人深感欽佩。隨後,他們還特意撰文,將文章刊登在各大報紙上,稱他為“東方直布羅陀戰役的勝利者”。
李奇微對華川大壩的這場戰鬥記憶猶新:
“4月9日,我的左翼和右翼部隊到達了進攻出發地。突然,敵人打開了華川水庫基部的多個水閘,在短短一小時內,江麵水位急劇上漲幾英尺,導致我們架設的浮橋被衝毀,我們不得不將另一座浮橋拖迴岸邊以防被衝毀。
進攻因此暫停。我們立刻派出一支特遣部隊前去奪取大壩並關閉閘門。然而,由於能見度極差、地形複雜、敵人頑強抵抗以及登陸工具不足,這次嚐試並未成功。直到4月16日,範弗裏特接任第八集團軍司令官後,華川大壩才最終落入我們手中。”
4月12日23時,中朝聯司發布了關於“最後阻擊線”的命令,確定以金川、渭川裏、朔寧、場巨裏、文惠裏、山陽裏為最後阻擊線,同時明確這條線也將作為下一次戰役的進攻出發點。通過地圖對比可以看出,這條“最後阻擊線”與3月14日劃定的三八線以北“主陣地線”的走向大致相同,隻是在局部位置做了一些調整。
此時,由美軍主導的“聯合國軍”攻勢已持續逾70天,部隊普遍表現出疲態,除鐵原和金化地區外,其他各地的攻擊勢頭明顯減弱。
對此動向,中朝聯合司令部於4月15日12時向各部發出電令:
目前敵軍尚未得到補充,且已極度疲憊,爭取在四月下旬發起反擊戰役對我方有利。為引誘敵軍再進一步,以便我軍發動攻擊,決定自十七日夜起,我三十九軍、四十軍和二十六軍的主力部隊全部撤至十二日23時指定的最後阻擊線(高台山、大德山、大成山和鷲峰一線),並摧毀撤出的陣地工事。前線僅留少量部隊監視敵情,進行偵察,如敵軍推進,我方則後撤,無需進行阻擊。
至此,誌願軍和人民軍通過運動防禦成功爭取了兩個月的作戰時間,達成了預期目標。隨著各部隊於17日晚奉命主動後撤,作戰行動從之前的逐步阻擊轉變為逐步誘敵。到4月21日,“聯合國軍”在開城、高浪浦裏、三串裏、文惠裏、華川、楊口、元通裏、杆城一線被誌願軍和人民軍成功遏製,未能實現占領鐵原、金化地區的計劃。同時,誌願軍的第二梯隊也按計劃完成了戰役部署。
第四次戰役落下帷幕。
第四次戰役是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被迫展開,整個行動顯得相當勉強。
在美軍主導的“聯合國軍”突然發起全線反擊後,誌願軍被迫應戰,整個戰役期間大部分時間裏處於相對被動的局麵。為了扭轉這種不利局勢,爭取主動權,遏製敵軍進攻,並為下一步的攻勢創造條件,誌司(中朝聯司)精心籌劃並組織了一場戰役級別的橫城反擊戰。然而,這次反擊未能實現預定目標,隨著砥平裏攻堅戰的失利,誌願軍不得不在全線轉入運動防禦。
誌願軍入朝後的曆次戰役中,隻有這次戰役具有防禦性質,並且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行動方式也最為多樣,既包括堅守防禦和運動防禦,還在防禦中轉入進攻,進行戰役反擊。誌願軍在人民軍的配合下,以劣勢裝備抵抗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憑借優勢火力發動的立體進攻,頑強堅持了87天。這種形式的戰役作戰,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史中前所未有。
這場戰役的持續時間創下了朝鮮戰場的紀錄。誌願軍在此次戰役中積累的防禦作戰經驗,為之後的戰鬥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韓先楚在總結第四次戰役的運動防禦作戰經驗時強調,朝鮮戰場上麵對的是全麵現代化、擁有高度技術裝備且掌握製空權的美軍。誌願軍在每次大戰役結束後,必須爭取一定的時間來準備下一場戰鬥,通常需要通過防禦手段來創造戰機。因此,試圖避免或不願進行防禦作戰的想法是錯誤的。
但由於敵我雙方在裝備和技術上存在巨大差距,麵對敵人的進攻,必須采取運動防禦策略,主力部隊應避免與敵軍主力直接對峙。在敵軍強大的炮火、空襲以及坦克攻勢下,無法依靠固定防線進行死守。
朝鮮地形狹窄,迴旋餘地有限,誌願軍兵力龐大,加之出國作戰,交通運輸和補給線路顯得尤為複雜龐大。每次戰役之後,部隊也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休整,這不可避免地限製了運動防禦的靈活性。
在防禦作戰中,若無固定防線,部隊將持續轉移,無法為反擊和進攻做好準備。因此,在防禦指導上,應明確指出,除非有特殊需要,不應讓主力部隊直接與敵軍對峙消耗,也不應固守固定防線。同時,要防止形成不願在特定條件或情況下,必須在某一位置堅決阻擊敵人的思維模式。
為解決這一矛盾,我們應根據敵我雙方的態勢以及下次戰役所需的準備時間,在主要固定防線之前,部署一支有力的部隊,建立深度或短距的緩衝區,實施機動防禦,阻擊敵軍的進攻,爭取寶貴時間,從而避免主力陷入對峙消耗。
例如,在這次戰役中,誌司在防禦部署上預先設置了三道防線,整個防禦縱深約為50公裏。主力部隊位於最後一道防線,緩衝區則留有一支精銳部隊,負責控製與扼守關鍵要點和交通要道。在敵人進攻時,采取堅決的阻擊、反擊、襲擊和伏擊戰術,以消耗敵軍並延緩其前進,爭取所需的時間。
為了全局勝利或掩護主力部隊撤離,一些承擔防禦任務的部隊有時根據戰役需要,必須在特定位置上與敵軍進行堅決對抗。例如,第50軍和第38軍在漢江南岸頑強阻擊敵軍,持續了半個月之久,這是必要的。
韓先楚在2月底迴國治病期間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了上述意見,並通過電報呈報彭德懷。周恩來看到後覺得非常好,還特意推薦給毛澤東審閱。
在第四次戰役的後期,經過大約兩個月的攻防對峙,雙方逐漸將重心轉移到為下一次戰役的較量做準備。此時,雙方既無心也無力在當前戰役中展開大規模的進攻,戰役強度因此逐步減弱,使得這場戰役成為了向下一次戰役過渡的一個階段。
這也是第四次戰役的一個顯著特點。
針對這一情況,洪學智進行了如下分析:
在整個機動防禦階段,我們選擇了暫時避免大規模交戰,因為我們尚未得到必要的休整,需等後續部隊的到來。敵人展開兵力後也沒有進一步的增援,隻能使用磁性戰術來纏擾我軍。我軍與敵人對峙,敵人施展其磁性戰術,而我則采用機動防禦的策略,旨在拖延敵人的攻勢。當敵人推進時,我隨之後退;當敵人停滯時,我也保持原地不動。我們都在盡量避免傷亡和消耗。
縱觀整個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占據了一個相對特殊的位置。
戰爭中的攻防轉換,不僅對當前的戰局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為未來戰爭的走勢奠定了基調。事實上,這已經表明,無論是美軍還是誌願軍,在現有條件下都無法徹底擊敗對方;美軍無法將誌願軍驅逐至鴨綠江邊,誌願軍同樣也無力將美軍趕出朝鮮半島。
然而,當時的戰爭指導者尚未完全意識到這一客觀事實。盡管此時美國已經開始嚐試調整其戰爭政策的基本思路,中國領導人也從全局角度提出了\"不能速勝則應準備緩勝\"的指導方針,但總體而言,雙方對於這場戰爭的特點與規律仍未達到充分的理解。這也意味著,朝鮮戰場上的戰爭機器仍將沿著既定軌道憑借慣性繼續運轉一段時間,一場更為激烈的廝殺即將到來。
在第四次戰役中,雙方的損失都超過了前三次戰役的水平。
根據軍委作戰部1951年7月的統計,此次戰役中,中朝軍隊共殲滅敵軍人。其中,斃傷人(美英等國軍隊為人),俘虜8112人(美英等國軍隊為571人)。斃傷人數遠多於俘虜人數,這在防禦戰中是常見現象。
對於誌願軍來說,此次戰役繳獲的武器裝備數量為曆次戰役中最少,而自身損失的武器裝備數量卻是曆次戰役中最多的一次。誌願軍在這次戰役中的傷亡人數,根據《抗美援朝戰爭史》的記載為4.2萬餘人,再加上朝鮮人民軍的傷亡人數1.05萬餘人,總計傷亡人數達5.3萬餘人。
根據軍委作戰部1951年7月的統計,此次戰役中誌願軍的傷亡情況如下:陣亡人數為人,負傷人,失蹤人數為4394人,總計傷亡人數達人。此次戰役中,誌願軍在戰場上的失蹤人數顯著增加,甚至超過了前三次戰役失蹤人數的總和(前三次戰役中的失蹤人數分別為625人、2829人和328人,總計為3782人)。
這一現象也反映了防禦作戰中轉移撤退行動的一個新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