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四次戰役(13)不得已放棄漢城
不能忘卻的197653 作者:行早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951年3月9日,西線漢江防線已被全麵突破,中線第42、第66軍也撤出一線防禦陣地,退至鳳風尾山、鷹峰山、梅花山、五音山之線。
3月10日,中朝聯合司令部進一步強調要貫徹積極防禦的作戰原則,構建“控製要點要道、隱蔽疏散、寬大縱深、前輕後重”的防禦體係。針對敵軍猛烈的炮火和大量使用坦克進攻的情況,明確提出了防禦兵力部署、工事構築以及火力組織的具體要求。
關於前沿兵力不宜過多配置,火器盡量集中於前梯隊的指示,後來被總結為“兵力配備前輕後重,火器配備前重後輕”,並成為誌願軍這一時期防禦作戰的重要指導原則。
從3月10日開始,第一梯隊各部隊按照預定計劃邊戰邊退,逐步向北轉移。與此同時,第二梯隊部隊在指定區域展開,準備接替防禦任務。
誌司不僅從戰略和政治的高度進行了周密的考慮和安排,還在戰役戰術層麵作出了部署,並給予了具體的指導,以應對這次運動防禦行動。
放棄漢城是這一時期采取的一項重要且敏感的舉措。
第四次戰役打響時,漢城曾被確定為必須堅守的目標。
1月28日,中央在電報中指示立即發動第四次戰役,指出:敵軍企圖在當前形勢下重新奪迴仁川和漢城南岸的橋頭堡,並封鎖漢江,使漢城處於炮火威脅之中,隨後再提議停戰和談。這是我們絕對不能允許的。
喬大叔對此表示讚同,他迴電指出:從國際角度來看,阻止敵軍占領仁川和漢城,以便中朝聯軍對敵方進攻部隊進行重大打擊,這一策略是完全正確的。
2月3日,西線美軍突破了誌願軍和人民軍在漢江以南的第一道防線,繼續向第二道防線推進。4日,誌司致電中央,指出在漢江以南執行阻擊任務的第50軍,及第38軍第112師已經傷亡過半,難以繼續堅守現有陣地。
如果東線主力能夠成功反擊原州、橫城,那麽可能會迫使進攻的敵軍停留在漢城,甚至將其逼退至水原、利川一線以南。然而,如果反擊不順,敵軍可能會向三八線進攻,屆時不僅漢城難保,連適合防禦作戰的洪川、春川樞紐也不得不放棄。
當天,金日成前往中朝聯合司令部,了解前線局勢及聯司的作戰計劃。金日成的看法是,如果第四次戰役無法推進到大田和安東一帶,能夠堅守漢江南岸的防線也算不錯。
顯而易見,金日成對於放棄漢城是極為不願的。
有人提出不應將第38軍這樣的重要部隊留在漢江以南進行消耗戰,誌司迴應道:“政治形勢決定了我們不能過早放棄漢城,否則我們該如何應對?”這表明,對於漢城,一開始就存在著“不能不放棄,但也不能過早放棄”的矛盾。
2月7日,西線的誌願軍撤至漢江以北,漢城已進入美軍遠程火炮的射程範圍內,守城條件已完全喪失。
隨後,中央指出:我軍計劃讓美軍推進至三八線南北地區,在政治上,敵軍若再次占領漢城,越過三八線,難免會引發一番波動,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可以說,到這一階段,撤離漢城的決策已基本敲定,唯一的問題是如何把握撤退的時機。
根據誌司的設想,誌願軍和人民軍的機動防禦將把臨津江口至白積山一線作為最終控製線,形成一條由東南向西北延展的半側麵陣地,吸引敵軍深入到漢城和東豆川公路兩側地區。
隨後,部隊將從東北向西南發起進攻,力圖將敵軍切斷在漢江以北,或者在敵軍半渡漢江時,將其分割包圍,各個殲滅。如果這一計劃得以實施,那麽撤離漢城就成為“引誘敵人深入,將漢江置於敵人背後,再次發起進攻”的戰役計劃組成部分。
鑒於美軍在重新占領漢城後可能迅速北上,從而對整體反擊部署產生影響,誌司還決定:“我軍在三八線以南的作戰計劃,要在漢城地區盡量沿漢江北岸抗擊,時間拖得越長越好。”
換句話說,即便撤離漢城,也要打上一段時間再撤,充分利用漢江作為屏障,以便實現三八線以南爭取兩個月時間的整體戰略部署。
直到美軍展開“撕裂者行動”,於3月11日推進到清溪山和龍門山一線,誌願軍才全麵撤離漢江北岸的陣地。
第50軍主力撤退至漢城東北的迴花裏和磨石隅裏一線以北;第38軍主力則轉移到加平以南的祝靈山、鬆羅山等陣地。從這一天開始,漢城實際上已處於無人防守的狀態。
當日上午9時,誌司向中央軍委發電:“為了持續打擊敵人,縮短我們的防禦線,並爭取時間,我決定放棄漢城,采取機動防禦策略,以保存有生力量,並引誘敵人主力穿越三八線。”
同時,還通知金日成:“作戰的主要目標是消滅敵人,不必過於在意某些城市的暫時得失。”駐守在漢城附近的人民軍第1軍團主力,直到13日晚才全部撤離漢江陣地,比誌願軍各部撤退的時間晚了兩天。可以想象,該部在采取這一行動時,那種難以舍棄的情感。
3月14日清晨,中朝軍隊完全撤離漢城。15日下午3時,美軍第3師與韓國第1師進入漢城。而在此之前,美軍第1騎兵師已占領洪川。
在中朝軍隊撤出漢城的當天,中共中央發電報給各中央局、分局及各大軍區,強調指出:鑒於我軍此前幾次通過誘敵深入取得勝利,群眾對此次後撤可能不會有太大的反應。然而,消息公布後,仍需在口頭宣傳中多加解釋說明。
對外宣傳時,統一了說法:
“在敵人尚未被大量殲滅之前,他們的進攻不會停歇。我們抗美援朝的任務,是與朝鮮人民共同擊敗美帝國主義,解放朝鮮。要達成這一目標,必須集中力量大量殲滅敵人,而不應過於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
若漢城能繼續掌握在朝鮮人民軍手中,固然理想,但如果在守城與殲敵之間無法兩全,根據我們中國人民革命戰爭的經驗,選擇後者無疑是最為有利的策略。”
李奇微對重新奪迴漢城並未表現出過多的興奮。他在自傳中提到:
“撕裂者行動的目標不僅僅是收複首都或占領新的領土,更在於俘虜和消滅敵軍有生力量,同時繳獲並摧毀其武器裝備。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次行動未能完全成功,因為敵軍在向北迅速撤退時,僅進行了阻滯戰鬥。”
這表明,李奇微並未因占領漢城而得意忘形,他依然專注於打擊中朝軍隊的有生力量,並因此進一步擴大了“撕裂者行動”的範圍。
根據李奇微的計劃,“撕裂者行動”的主要目標並非漢城,而是在中線的洪川-春川一帶。隨著洪川和漢城的相繼攻克,李奇微決定在中線繼續加強攻勢,趁勢奪取被視為此方向“最重要據點”的春川;同時,在西線以臨津江為目標繼續推進,試圖再次尋找機會消滅中朝軍隊的有生力量。
在戰術設計方麵,空降兵出身的李奇微決定采取一個果敢的策略:在地麵部隊發起攻擊的同時,派遣空降部隊從中朝軍隊的後方進行空降。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要用地麵進攻的“鐵錘”,然後在空降部隊提供的“鐵砧”上將敵人擊潰。
此刻,誌願軍正在按照計劃進行前後梯隊的交替作戰。
第一梯隊各軍(第50軍、第38軍、第42軍、第66軍)陸續撤離現有防禦陣地,向後方指定位置轉移;第二梯隊各軍(第26軍、第39軍、第40軍)則在預定區域占領陣地,繼續承擔機動防禦任務。
負責春川方向防禦任務的是第40軍。
根據誌司的部署,第40軍作為實施機動防禦的第二梯隊,任務是在洪川江以北依托現有陣地進行縱深部署,接替第42軍阻止敵軍推進。當第39軍、第42軍和第66軍通過後,派出一個師在春川以南掩護主力部隊向北轉移,並在華川以北區域繼續展開縱深阻擊。
3月14日17時,誌司通過電令要求第二梯隊各軍在接替防禦後,必須堅守7至8天,並且“務必力爭超出這一時限,不得少於此時間”。
17日淩晨4時30分,第40軍接到誌司在16日午夜24時發出的電報,命令部隊向昭陽江以北轉移。然而,在誌司的詳細部署還未下達前,第40軍就已指示所屬部隊當晚立即北移。
不料稍後又收到誌司正式部署的電報,明確將北移時間統一定為19日開始。此時,第40軍各部隊已開始行動,軍部與各師的電台聯係中斷,導致無法及時停下部隊。
軍長溫玉成隻好向誌司發電進行檢討:“對於十六日二十四時的電報未能深入研究,未能充分領會誌司的意圖,部署轉移時過於倉促。”
第40軍撤到昭陽江以北後,春川成為一座空城。李奇微原本預計,攻下春川勢必經曆一場激戰,因為這裏是中朝軍隊的重要補給站和交通樞紐。與此同時,情報顯示,中國軍隊在洪川至春川之間的29號公路附近有“組織頑強遲滯戰”的跡象。
因此,他決定在春川方向采取強硬的空降突襲行動,特別製定了代號為“老鷹”的空降計劃,打算將第187空降團投放到春川以北,切斷春川盆地通往北方的通道,並與第9軍的正麵進攻部隊會師,奪取春川並殲滅當地的中國守軍。
然而,19日美軍第1騎兵師的一支巡邏隊抵達春川時,卻沒有發現任何中國軍隊的蹤跡。
李奇微親自冒險乘坐一架輕型飛機直接降落在“這座被廢棄的城市中”,然而他“失望地發現,敵人什麽都沒有留下”。
李奇微稱,占領春川是“撕裂者行動”的“一項額外成果”。美軍戰史記載,占領春川標誌著“撕裂者行動”所有主要地麵目標的實現。
由於提前占領春川,原定於22日清晨在春川以北執行的“老鷹”計劃空降行動因此被取消。
幾天後,第187空降團在另一個方向上發揮了作用。
美軍戰史記載,盡管“撕裂者行動”實現了主要目標,但在摧毀敵軍部隊和資源方麵卻遠未達到預期的成功。
大多數艱苦的戰鬥發生在3月上半月,預計造成了中朝方麵數千人死亡。而自3月15日以後,隨著中朝軍隊的快速撤退,這一數字幾乎沒有顯著增加。
即便是在被視為中朝軍隊補給樞紐的春川地區,依然未能找到任何儲備物資。因此,“總體而言,敵軍最高指揮官至今已成功保全了前線的大部分部隊及補給資源”。
就在中線美軍因未能對中朝軍隊造成更大損耗而感到懊惱時,西線美軍卻有了新的發現,這讓李奇微意識到前方有機會殲滅大規模敵軍。
根據美軍當時掌握的情報,西線人民軍第1軍團的3個師駐紮在議政府以西的區域,依托臨津江下遊河段,地理位置極易受到攻擊。
如果在臨津江渡口附近將其北移通道封鎖,就能形成對這三個師的包圍圈。李奇微決定,以第187空降團在臨津江渡口附近的汶山實施代號為“戰斧”的空降行動,以支持美軍第1軍的地麵攻勢。
這次臨時增加的空降作戰,被李奇微命名為“勇敢行動”。
3月23日淩晨,72架c-119和48架c-46運輸機將第187空降團空投至汶山地區。隨同空降的除了3400多名傘兵外,還有輕型坦克、吉普車以及105毫米榴彈炮等重型裝備。
自朝鮮戰爭爆發以來,這是美軍在戰場上進行的第二次大規模空降行動。李奇微親自乘坐飛機,在空降場上空盤旋以監督戰況,並在一條堤道上降落,進行貼近指揮。
然而,這次空降行動同樣未能實現既定目標。人民軍第1軍團早在3月18日便下令,所屬的第8、第17和第47師於20日至22日從當前駐地出發,在汶山以北約25公裏的高浪浦裏渡過臨津江,成功突破美軍的包圍圈。
李奇微耗費大量精力策劃的這次空降行動,最終還是再次落了空。
截至3月底,中朝軍隊在第二道防線堅守了20天(自3月12日開始),順利完成了預定的阻擊任務,主力部隊已全線撤至三八線以北的附近區域。
與此同時,“聯合國軍”也已全麵推進至三八線。
4月21日,誌願軍在三八線附近成功阻擋了敵軍的行動。與此同時,誌願軍的二線兵團也已經抵達了集結地點,敵軍被迫停止進攻,第四次戰役宣告結束。
這場戰役持續了87天,是五次戰役中時間最長的一次。中朝軍隊共殲滅敵軍7.8萬人,其中誌願軍殲敵5.3萬人;同時,中朝軍隊的傷亡人數超過5.3萬,其中誌願軍傷亡人數超過4.2萬。敵我雙方的傷亡比例為1.5:1。
在極為被動的情況下,誌願軍圓滿完成了防禦任務,不僅為二線兵團的集結贏得了時間,還為隨後的第五次戰役奠定了有利的基礎。
從第一次到第四次戰役,我們製定的作戰方針都是要殲滅美軍一兩個師、南朝鮮軍若幹個師,但每次都未能達成這一目標,顯示出我們的作戰計劃過於雄心勃勃,與實際情況存在差距。
中央和誌司深思熟慮,迅速調整了作戰方針,將原先的“大舉殲敵”轉變為“打小規模殲滅戰”,並從“速勝”的目標改為“準備持久戰鬥”,確立了“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
同時指出,曆次戰役表明,我軍實施戰略或戰役性的大規模迂迴,試圖一次性包圍美軍幾個師、一個整師甚至一個整團,難以實現完全殲滅的目標。
今後,隻要求我軍每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土軍一個整營到兩個整營,已經足夠。如果連這樣也難以實現,那麽每次戰鬥每個軍殲滅敵軍一個整營便合適,逐步積累小勝,最終形成大勝。
3月10日,中朝聯合司令部進一步強調要貫徹積極防禦的作戰原則,構建“控製要點要道、隱蔽疏散、寬大縱深、前輕後重”的防禦體係。針對敵軍猛烈的炮火和大量使用坦克進攻的情況,明確提出了防禦兵力部署、工事構築以及火力組織的具體要求。
關於前沿兵力不宜過多配置,火器盡量集中於前梯隊的指示,後來被總結為“兵力配備前輕後重,火器配備前重後輕”,並成為誌願軍這一時期防禦作戰的重要指導原則。
從3月10日開始,第一梯隊各部隊按照預定計劃邊戰邊退,逐步向北轉移。與此同時,第二梯隊部隊在指定區域展開,準備接替防禦任務。
誌司不僅從戰略和政治的高度進行了周密的考慮和安排,還在戰役戰術層麵作出了部署,並給予了具體的指導,以應對這次運動防禦行動。
放棄漢城是這一時期采取的一項重要且敏感的舉措。
第四次戰役打響時,漢城曾被確定為必須堅守的目標。
1月28日,中央在電報中指示立即發動第四次戰役,指出:敵軍企圖在當前形勢下重新奪迴仁川和漢城南岸的橋頭堡,並封鎖漢江,使漢城處於炮火威脅之中,隨後再提議停戰和談。這是我們絕對不能允許的。
喬大叔對此表示讚同,他迴電指出:從國際角度來看,阻止敵軍占領仁川和漢城,以便中朝聯軍對敵方進攻部隊進行重大打擊,這一策略是完全正確的。
2月3日,西線美軍突破了誌願軍和人民軍在漢江以南的第一道防線,繼續向第二道防線推進。4日,誌司致電中央,指出在漢江以南執行阻擊任務的第50軍,及第38軍第112師已經傷亡過半,難以繼續堅守現有陣地。
如果東線主力能夠成功反擊原州、橫城,那麽可能會迫使進攻的敵軍停留在漢城,甚至將其逼退至水原、利川一線以南。然而,如果反擊不順,敵軍可能會向三八線進攻,屆時不僅漢城難保,連適合防禦作戰的洪川、春川樞紐也不得不放棄。
當天,金日成前往中朝聯合司令部,了解前線局勢及聯司的作戰計劃。金日成的看法是,如果第四次戰役無法推進到大田和安東一帶,能夠堅守漢江南岸的防線也算不錯。
顯而易見,金日成對於放棄漢城是極為不願的。
有人提出不應將第38軍這樣的重要部隊留在漢江以南進行消耗戰,誌司迴應道:“政治形勢決定了我們不能過早放棄漢城,否則我們該如何應對?”這表明,對於漢城,一開始就存在著“不能不放棄,但也不能過早放棄”的矛盾。
2月7日,西線的誌願軍撤至漢江以北,漢城已進入美軍遠程火炮的射程範圍內,守城條件已完全喪失。
隨後,中央指出:我軍計劃讓美軍推進至三八線南北地區,在政治上,敵軍若再次占領漢城,越過三八線,難免會引發一番波動,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可以說,到這一階段,撤離漢城的決策已基本敲定,唯一的問題是如何把握撤退的時機。
根據誌司的設想,誌願軍和人民軍的機動防禦將把臨津江口至白積山一線作為最終控製線,形成一條由東南向西北延展的半側麵陣地,吸引敵軍深入到漢城和東豆川公路兩側地區。
隨後,部隊將從東北向西南發起進攻,力圖將敵軍切斷在漢江以北,或者在敵軍半渡漢江時,將其分割包圍,各個殲滅。如果這一計劃得以實施,那麽撤離漢城就成為“引誘敵人深入,將漢江置於敵人背後,再次發起進攻”的戰役計劃組成部分。
鑒於美軍在重新占領漢城後可能迅速北上,從而對整體反擊部署產生影響,誌司還決定:“我軍在三八線以南的作戰計劃,要在漢城地區盡量沿漢江北岸抗擊,時間拖得越長越好。”
換句話說,即便撤離漢城,也要打上一段時間再撤,充分利用漢江作為屏障,以便實現三八線以南爭取兩個月時間的整體戰略部署。
直到美軍展開“撕裂者行動”,於3月11日推進到清溪山和龍門山一線,誌願軍才全麵撤離漢江北岸的陣地。
第50軍主力撤退至漢城東北的迴花裏和磨石隅裏一線以北;第38軍主力則轉移到加平以南的祝靈山、鬆羅山等陣地。從這一天開始,漢城實際上已處於無人防守的狀態。
當日上午9時,誌司向中央軍委發電:“為了持續打擊敵人,縮短我們的防禦線,並爭取時間,我決定放棄漢城,采取機動防禦策略,以保存有生力量,並引誘敵人主力穿越三八線。”
同時,還通知金日成:“作戰的主要目標是消滅敵人,不必過於在意某些城市的暫時得失。”駐守在漢城附近的人民軍第1軍團主力,直到13日晚才全部撤離漢江陣地,比誌願軍各部撤退的時間晚了兩天。可以想象,該部在采取這一行動時,那種難以舍棄的情感。
3月14日清晨,中朝軍隊完全撤離漢城。15日下午3時,美軍第3師與韓國第1師進入漢城。而在此之前,美軍第1騎兵師已占領洪川。
在中朝軍隊撤出漢城的當天,中共中央發電報給各中央局、分局及各大軍區,強調指出:鑒於我軍此前幾次通過誘敵深入取得勝利,群眾對此次後撤可能不會有太大的反應。然而,消息公布後,仍需在口頭宣傳中多加解釋說明。
對外宣傳時,統一了說法:
“在敵人尚未被大量殲滅之前,他們的進攻不會停歇。我們抗美援朝的任務,是與朝鮮人民共同擊敗美帝國主義,解放朝鮮。要達成這一目標,必須集中力量大量殲滅敵人,而不應過於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
若漢城能繼續掌握在朝鮮人民軍手中,固然理想,但如果在守城與殲敵之間無法兩全,根據我們中國人民革命戰爭的經驗,選擇後者無疑是最為有利的策略。”
李奇微對重新奪迴漢城並未表現出過多的興奮。他在自傳中提到:
“撕裂者行動的目標不僅僅是收複首都或占領新的領土,更在於俘虜和消滅敵軍有生力量,同時繳獲並摧毀其武器裝備。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次行動未能完全成功,因為敵軍在向北迅速撤退時,僅進行了阻滯戰鬥。”
這表明,李奇微並未因占領漢城而得意忘形,他依然專注於打擊中朝軍隊的有生力量,並因此進一步擴大了“撕裂者行動”的範圍。
根據李奇微的計劃,“撕裂者行動”的主要目標並非漢城,而是在中線的洪川-春川一帶。隨著洪川和漢城的相繼攻克,李奇微決定在中線繼續加強攻勢,趁勢奪取被視為此方向“最重要據點”的春川;同時,在西線以臨津江為目標繼續推進,試圖再次尋找機會消滅中朝軍隊的有生力量。
在戰術設計方麵,空降兵出身的李奇微決定采取一個果敢的策略:在地麵部隊發起攻擊的同時,派遣空降部隊從中朝軍隊的後方進行空降。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要用地麵進攻的“鐵錘”,然後在空降部隊提供的“鐵砧”上將敵人擊潰。
此刻,誌願軍正在按照計劃進行前後梯隊的交替作戰。
第一梯隊各軍(第50軍、第38軍、第42軍、第66軍)陸續撤離現有防禦陣地,向後方指定位置轉移;第二梯隊各軍(第26軍、第39軍、第40軍)則在預定區域占領陣地,繼續承擔機動防禦任務。
負責春川方向防禦任務的是第40軍。
根據誌司的部署,第40軍作為實施機動防禦的第二梯隊,任務是在洪川江以北依托現有陣地進行縱深部署,接替第42軍阻止敵軍推進。當第39軍、第42軍和第66軍通過後,派出一個師在春川以南掩護主力部隊向北轉移,並在華川以北區域繼續展開縱深阻擊。
3月14日17時,誌司通過電令要求第二梯隊各軍在接替防禦後,必須堅守7至8天,並且“務必力爭超出這一時限,不得少於此時間”。
17日淩晨4時30分,第40軍接到誌司在16日午夜24時發出的電報,命令部隊向昭陽江以北轉移。然而,在誌司的詳細部署還未下達前,第40軍就已指示所屬部隊當晚立即北移。
不料稍後又收到誌司正式部署的電報,明確將北移時間統一定為19日開始。此時,第40軍各部隊已開始行動,軍部與各師的電台聯係中斷,導致無法及時停下部隊。
軍長溫玉成隻好向誌司發電進行檢討:“對於十六日二十四時的電報未能深入研究,未能充分領會誌司的意圖,部署轉移時過於倉促。”
第40軍撤到昭陽江以北後,春川成為一座空城。李奇微原本預計,攻下春川勢必經曆一場激戰,因為這裏是中朝軍隊的重要補給站和交通樞紐。與此同時,情報顯示,中國軍隊在洪川至春川之間的29號公路附近有“組織頑強遲滯戰”的跡象。
因此,他決定在春川方向采取強硬的空降突襲行動,特別製定了代號為“老鷹”的空降計劃,打算將第187空降團投放到春川以北,切斷春川盆地通往北方的通道,並與第9軍的正麵進攻部隊會師,奪取春川並殲滅當地的中國守軍。
然而,19日美軍第1騎兵師的一支巡邏隊抵達春川時,卻沒有發現任何中國軍隊的蹤跡。
李奇微親自冒險乘坐一架輕型飛機直接降落在“這座被廢棄的城市中”,然而他“失望地發現,敵人什麽都沒有留下”。
李奇微稱,占領春川是“撕裂者行動”的“一項額外成果”。美軍戰史記載,占領春川標誌著“撕裂者行動”所有主要地麵目標的實現。
由於提前占領春川,原定於22日清晨在春川以北執行的“老鷹”計劃空降行動因此被取消。
幾天後,第187空降團在另一個方向上發揮了作用。
美軍戰史記載,盡管“撕裂者行動”實現了主要目標,但在摧毀敵軍部隊和資源方麵卻遠未達到預期的成功。
大多數艱苦的戰鬥發生在3月上半月,預計造成了中朝方麵數千人死亡。而自3月15日以後,隨著中朝軍隊的快速撤退,這一數字幾乎沒有顯著增加。
即便是在被視為中朝軍隊補給樞紐的春川地區,依然未能找到任何儲備物資。因此,“總體而言,敵軍最高指揮官至今已成功保全了前線的大部分部隊及補給資源”。
就在中線美軍因未能對中朝軍隊造成更大損耗而感到懊惱時,西線美軍卻有了新的發現,這讓李奇微意識到前方有機會殲滅大規模敵軍。
根據美軍當時掌握的情報,西線人民軍第1軍團的3個師駐紮在議政府以西的區域,依托臨津江下遊河段,地理位置極易受到攻擊。
如果在臨津江渡口附近將其北移通道封鎖,就能形成對這三個師的包圍圈。李奇微決定,以第187空降團在臨津江渡口附近的汶山實施代號為“戰斧”的空降行動,以支持美軍第1軍的地麵攻勢。
這次臨時增加的空降作戰,被李奇微命名為“勇敢行動”。
3月23日淩晨,72架c-119和48架c-46運輸機將第187空降團空投至汶山地區。隨同空降的除了3400多名傘兵外,還有輕型坦克、吉普車以及105毫米榴彈炮等重型裝備。
自朝鮮戰爭爆發以來,這是美軍在戰場上進行的第二次大規模空降行動。李奇微親自乘坐飛機,在空降場上空盤旋以監督戰況,並在一條堤道上降落,進行貼近指揮。
然而,這次空降行動同樣未能實現既定目標。人民軍第1軍團早在3月18日便下令,所屬的第8、第17和第47師於20日至22日從當前駐地出發,在汶山以北約25公裏的高浪浦裏渡過臨津江,成功突破美軍的包圍圈。
李奇微耗費大量精力策劃的這次空降行動,最終還是再次落了空。
截至3月底,中朝軍隊在第二道防線堅守了20天(自3月12日開始),順利完成了預定的阻擊任務,主力部隊已全線撤至三八線以北的附近區域。
與此同時,“聯合國軍”也已全麵推進至三八線。
4月21日,誌願軍在三八線附近成功阻擋了敵軍的行動。與此同時,誌願軍的二線兵團也已經抵達了集結地點,敵軍被迫停止進攻,第四次戰役宣告結束。
這場戰役持續了87天,是五次戰役中時間最長的一次。中朝軍隊共殲滅敵軍7.8萬人,其中誌願軍殲敵5.3萬人;同時,中朝軍隊的傷亡人數超過5.3萬,其中誌願軍傷亡人數超過4.2萬。敵我雙方的傷亡比例為1.5:1。
在極為被動的情況下,誌願軍圓滿完成了防禦任務,不僅為二線兵團的集結贏得了時間,還為隨後的第五次戰役奠定了有利的基礎。
從第一次到第四次戰役,我們製定的作戰方針都是要殲滅美軍一兩個師、南朝鮮軍若幹個師,但每次都未能達成這一目標,顯示出我們的作戰計劃過於雄心勃勃,與實際情況存在差距。
中央和誌司深思熟慮,迅速調整了作戰方針,將原先的“大舉殲敵”轉變為“打小規模殲滅戰”,並從“速勝”的目標改為“準備持久戰鬥”,確立了“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
同時指出,曆次戰役表明,我軍實施戰略或戰役性的大規模迂迴,試圖一次性包圍美軍幾個師、一個整師甚至一個整團,難以實現完全殲滅的目標。
今後,隻要求我軍每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土軍一個整營到兩個整營,已經足夠。如果連這樣也難以實現,那麽每次戰鬥每個軍殲滅敵軍一個整營便合適,逐步積累小勝,最終形成大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