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四次戰役(12)發起撕裂者行動
不能忘卻的197653 作者:行早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撕裂者行動”是“屠夫行動”的進一步延續與發展,作為美軍自1951年1月15日展開“獵犬行動”以來發起的攻勢係列中的第5次行動。
這一行動仍然是李奇微精心設計的,其基本思路與之前幾次行動相似,主要目標依舊是“打破共產黨軍隊的平衡並使其遭受最大程度的損失”。不過,這一次李奇微在原有目標的基礎上,增加了奪取地麵目標的任務。
在漢城附近對中朝軍隊展開側翼包圍,迫使其退至臨津江以北,並將戰線推進至接近三八線。
“撕裂者行動”計劃於3月1日實施,其部署為:首先從中線發動進攻,隨後向西側展開突襲,目標是奪迴漢城。李奇微的判斷是,中國軍隊的主力依然集中在中線;一旦在此處取得突破,就可以撕裂中朝軍隊在接合部的防線,從而為戰役上的分割創造決定性條件。
這次攻勢被命名為“撕裂者”,正是因為反映了李奇微的這一戰略意圖。李奇微為“撕裂者行動”設定的目標線稱為“愛達荷線”。該線自漢城以東8英裏(約12.8公裏)的漢江起點向東北延伸至春川附近,然後轉向東南直達海岸。
從地圖上看,這條線在漢城以東勾勒出一個寬闊的凸起,中央位置是洪川和春川這兩個重要關口,仿佛一枚巨大的楔子,深深插入誌願軍和人民軍的整個防線中部,北向直指三八線,西向則對漢城形成側後方的威脅。
根據李奇微的排序,“撕裂者行動”首要目標是消滅中朝軍隊的有生力量,其次則是對漢城進行迂迴作戰,最終奪迴該城市。
與麥克阿瑟相比,李奇微對漢城的重視程度要低得多。自美軍發起反攻以來,麥克阿瑟始終渴望重新占領漢城,而李奇微則更專注於“以最小的代價給敵人造成最大的損失”,因此收複漢城隻是他的次要目標。
李奇微的觀點是,即便要收複漢城,也應盡量避免正麵進攻,建議采取“從東側發動側翼攻擊,或者僅僅製造一種威脅態勢,迫使敵軍主動撤離該地區”。
正如李奇微所言,要將“一把匕首插入敵人的心髒,準確地說,就是直指敵方司令的頭部”,這樣一來,就能迫使他們麵臨兩種選擇:要麽在我方控製了製高點的極為不利情況下發動進攻,要麽放棄南朝鮮的首都。
“撕裂者行動”的發起時間受到多種條件的影響,其中最關鍵的一條是前方作戰物資的儲備情況。由於雨水和融雪對公路、鐵路造成了嚴重破壞,加之美軍在撤離橫城時銷毀了大量儲備物資,一線部隊的供給出現了嚴重不足,特別是在食物、成品油和彈藥方麵。
因此,李奇微要求所有一線部隊必須維持5天的物資供應量,而實現這一標準至少需要5天的緊急運送時間。李奇微對誌願軍可能的反擊始終保持高度警惕,並製定了一個備用方案:如果新的情報表明敵人有明顯的進攻跡象,則“撕裂者行動”將被取消。
根據美軍當時掌握的情報顯示,中國方麵在漢城與太白山脈的山脊之間部署了6個軍隊,朝鮮則有4個軍團駐紮。推測他們可能會在3月15日發起反擊。由此可見,李奇微決定實施“撕裂者行動”仍然存在相當大的冒險性。
為了策應這一行動,李奇微還策劃了一次策略性的佯動:在朝鮮西海岸展開了一次兩棲登陸假動作,意在牽製敵方的預備力量,同時將敵軍的注意力從即將進行“撕裂者行動”的中線戰場引開。
3月5日,第八集團軍各部隊的物資儲備基本達到了五天的標準。與此同時,第九軍和第十軍的部隊已推進至“亞利桑那線”。目前,沒有明顯跡象顯示中國軍隊將進行反擊。
因此,李奇微正式命令於7日清晨發起“撕裂者行動”。
“撕裂者行動”已在西線、中線和東線全麵展開。
西線由美軍第1軍負責,主要執行牽製任務,僅派遣右翼的第25師突破漢江防線,隨後沿著北漢江兩岸向北推進。
美軍第九軍負責中線作戰,重點部署在第一騎兵師和第一陸戰師,沿著洪川至春川的軸線發起鉗形攻勢。
東線由美軍第10軍以及韓軍第1、第3軍團負責,他們將從當前陣地出發向北推進,同時確保東西方向的主要公路(即從平昌至江陵的20號公路)的安全。
整個行動按照一係列的調整步驟分階段進行。
第一條調整線為“奧爾巴尼線”,設在美軍第1軍、第9軍和第10軍前方8至20公裏處。其西段跨越禮峰山和龍門山一帶,東段則向五音山地區推進,形成了對洪川的俯瞰態勢。
第二條調整線被稱為“布法羅線”,從“奧爾巴尼線”的東西兩端分別向北延伸。其西端由美軍第1軍右翼部隊推進至18號公路以北,進一步加大對漢城側翼的威脅;東端則由美軍第9軍主力負責,主要任務是奪取洪川。
最後一條被稱為“開羅線”的調整線是專為美軍第9軍設計的,其大致路線從加平延伸至寒溪以北,目標明確指向春川。這條線標誌著第9軍在向“愛達荷線”發起進攻的最後階段必須攻占的關鍵點。
李奇微下令對此次進攻實施嚴格的保密措施,作戰計劃僅限於極少數人知曉。為了防止新聞媒體提前曝光行動意圖,攻勢發起前一天,李奇微親自召集記者召開會議,要求他們在48小時內不得對外透露任何與這次行動相關的消息。
為避免麥克阿瑟像上次一樣前往前線作秀而導致泄密,李奇微特意寫了一封措辭謹慎的信,“禮貌地請求”麥克阿瑟在行動開始前不要出現在朝鮮戰場上。對“撕裂者行動”的保密程度甚至影響了華盛頓軍事當局對朝鮮戰場局勢的了解。美軍戰史中記載:
陸軍作戰部長泰勒將軍對“撕裂者行動”的詳情毫不知情,這甚至在行動開始後仍無人告知他,這讓他感到極為不滿。
行動發起十天後,他要求麥克阿瑟詳細匯報遠東司令部和第8集團軍發布的作戰指令。對此,麥克阿瑟的迴應是:“司令部並未計劃‘撕裂者行動’,也未發布過任何相關的作戰指令或命令。整個行動完全是由李奇微主導完成的。”
“撕裂者行動”展開之初,美軍設定了兩個主要攻擊目標。
西線右翼的關鍵行動是由美軍第25師率先強渡漢江,然後向北推進展開攻勢。
第25師於2月28日抵達漢江南岸,並在接下來的6天裏進行了渡江作戰的準備工作。
該師接到的任務是:在兩水裏附近的南北漢江匯合處渡江,隨後從金穀裏向清平進攻,抵達“奧爾巴尼線”,控製通往春川的18號公路,形成自東北方向迂迴漢城的態勢。土耳其旅將配屬該師一同行動。
3月7日淩晨5點50分,第25師展開了渡江行動前的火力準備工作。
參與火力準備的包括10個野戰炮兵營,共計148門火炮,另有100輛坦克、48門重型迫擊炮,以及25部配備四聯裝的自行高射機槍(合計100管12.7毫米機槍)。美軍戰史將此次火力準備形容為“這場戰爭中最猛烈的炮火攻擊之一”。
除了地麵火力的支援外,空中還有十餘架飛機執行直接火力支援和空中封鎖任務。在強大火力的掩護下,美軍分為兩路,以坦克涉水為先導,強行渡過漢江。
堅守江防陣地正麵的,是誌願軍第38軍第114師。
韓先楚曾預計可以利用漢江的天然屏障進行阻擊,從而爭取大約一個月的時間。然而,美軍在發起渡江作戰的當天就突破了江防,足以見得其攻勢之兇猛。
美軍的另一個攻擊重點位於中線。
在此,第9軍所屬的5個師(旅)從西至東多路展開,對洪川正麵發起攻擊。
美國第24步兵師、第1騎兵師、英國第27旅、韓偽6師和美國第1海軍陸戰師。
在這其中,左翼的第24師與強渡漢江的第25師互相策應,其他部隊則在楊平至橫城以東的狹窄地帶展開,呈並列態勢,主要由第1騎兵師和第1陸戰師發起進攻,英軍第27旅和韓軍第6師居中配合,多路分進,各個箭頭直指洪川,形成合圍之勢。
承擔這一方向防禦任務的是誌願軍第42軍和第66軍的部隊。
第42軍一線陣地自西麵的中元山延伸至東邊的聖智山,由第124師和第126師共計5個步兵團負責防守,配屬軍炮兵團(缺少2個營),承擔正麵抵禦任務。二線陣地位於羅山、鳳尾山、鷹峰山、東銀、梅花山一帶,第125師及第124師的1個團在該區域修築工事,同時準備機動應對。
3月7日戰鬥打響,8日時前線陣地便被突破。部隊傷亡嚴重,最少的團隻剩下800多人。由於二線陣地大部分工事尚未完成,在敵軍的猛烈進攻下難以站穩腳跟。美韓軍察覺誌願軍火力薄弱、工事不夠堅固,對二線陣地展開更為猛烈的攻擊,並大膽進行迂迴,導致防守形勢更加嚴峻,防線難以維持。
10日,第42軍部隊渡過洪川江,經過清平川抵達清平至加平一帶,重新進行防禦部署;第124師和第125師則轉至洪川江沿線,逐步展開阻擊。第66軍自2月16日起轉入防禦,至“撕裂者行動”發起時,已堅守了20天。在陽德院裏、上茶峰裏、釜剛裏、大官岱裏一線的前沿陣地被敵軍突破後,該軍調整了部署,將主力轉移至梅花山、五音山、禦踏山的第二線陣地,繼續進行阻擊作戰。
根據美軍戰史的記載,第9軍在該方向的進攻隻遇到了“敵人輕微至中等程度的抵抗”。第1騎兵師和第1陸戰師穩步推進,除了韓軍第6師外,各部隊於3月12日傍晚抵達了“奧爾巴尼線”。
在“撕裂者行動”中,誌願軍再次陷入激烈苦戰,執行阻擊任務的各部隊均遭受了重創,屢次麵臨失地失人的困境,局勢極為危急。
以第42軍為例,該軍減員累計已達1.3萬人,步兵連中人數最多者不足百人,許多連隊僅剩十餘人。為了堅持作戰,該軍采取了邊打邊整頓的措施,將編製不完整的分隊合並縮編。除了第124師的第370團和第372團能夠維持原編製外,其餘各團均被縮編為1個營或2個營,全軍的作戰能力僅相當於入朝時的三分之一。
3月8日12時,誌司發布防禦戰術指令,要求各部隊改進阻擊戰術。指令中強調,當前作戰方針的核心在於“依托有利地形,積極開展機動作戰,以最小的代價造成敵方大量傷亡,並盡可能延長戰鬥時間”。為此,各軍、師應綜合分析敵軍的進攻特點,優化防禦戰術,同時密切掌握戰況發展,確保在關鍵陣地的防守與反擊時機得當。
本次戰役進入第二階段後,誌司在20天內已連續發布了第三次防禦戰術指示。
自誌願軍入朝以來,主要作戰任務多為進攻戰,防禦作戰的研究較少,經驗也相對不足。基層部隊在防禦戰術方麵的素養普遍較弱,因而在戰場上難免遭受損失。當全線轉入機動作戰防禦時,誌願軍司令部連連發布指示,要求改進相關戰術問題,這對提高部隊的防禦作戰能力、減少傷亡,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然而,提升部隊的防禦戰術水平需要經過一個認知和實踐的過程。
第42軍在戰後總結中指出,這一階段,部隊對司令部相關指示的原則仍“未能深刻認識與落實”,“不是積極地觀察地形,合理分配兵力和組織火力,巧妙打擊敵軍,而是試圖依靠兵力硬擋敵人,不願利用陣地逐步抗擊。結果,某些陣地在配置上加強了前沿,卻忽視了縱深,守備時前沿傷亡慘重,縱深兵力空虛,最終被迫撤退,甚至人地兩失,無法實現持久守備。”
與此同時,部隊還出現了一個讓人憂慮的現象:
隨著部隊轉入防禦階段,官兵的思想出現了波動。杜平指出,當時許多人產生了疑慮,部分官兵對戰爭勝利的信心有所動搖。有些戰士表示:“敵人的炮火太猛烈,難以抵擋”,“光靠我們這幾個軍很難取得勝利”。
還有一些幹部提出疑問:“這場戰爭究竟什麽時候才能結束?”“為什麽我們的炮不發射?我們的飛機為什麽沒有出動?”特別是由於防禦作戰造成較大傷亡,怨言更為突出,認為“打防禦戰不劃算”,並擔憂“這樣繼續下去會削弱部隊的戰鬥力”。
在這種情緒影響下,部隊管理鬆弛,出現不願修築工事、不願進行防空、行軍過程中隨意掉隊、違反群眾紀律等不良現象。
當時的一個消極情況是,越來越多的人在逃亡途中掉隊。
根據第42軍的相關資料,在轉入運動防禦後,為加強一線作戰力量,該軍將機關勤雜人員及部分炮兵、擔架兵等共計2000餘人精簡,補充至前線步兵分隊。
由於這批人員缺乏實戰經驗,並且是在極為殘酷的戰鬥條件下被補充到一線,因此大多數人情緒不穩,出現了大規模的逃亡現象。第371團步炮連補充至步兵連的人員,幾乎全部逃跑;第124師精簡的60餘名機關勤雜人員,原本準備補充到一線連隊,一夜之間便有40餘人逃亡。
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第42軍,其他部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遼東軍區的領導報告說:最近一些逃兵攜帶武器,成群結隊,時常發生搶劫等違法行為
誌司認為:安東的逃兵收容數量竟已達到數百人,其他地方可能也有類似情況發生。要求通知東北各省軍區和政府進行收容;對於情節嚴重者,必須就地進行公開審判,並給予紀律處分。對於一般的逃兵和落伍者,需收容後進行教育,並分別通知誌願軍各軍派人將其帶迴原部隊,同時在各部隊中開展反逃亡的政治工作。
長期身處殘酷的戰爭中,無疑會在精神和生理上帶來巨大的折磨。
尤其是在戰場陷入被動局麵、戰鬥失利、傷亡增加、局勢持續緊張、人員極度疲憊、供應困難、饑寒交迫,各種危險接踵而至時,部隊所受到的負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這種情況下,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針對部隊的思想狀態,誌願軍政治部將思想教育的重點放在“加強勝利宣傳,增強守備信心”上,反複向部隊說明:我們雖經曆了重重困難,但所取得的勝利意義深遠;盡管麵臨不少挑戰,敵人的處境比我們更為艱難;隻要我們堅持兩個月,新的強大後續部隊就會到達,敵人必將遭遇更大的失敗。
此外,部隊還廣泛開展了“反對不良傾向,鞏固部隊建設”的工作,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加強革命氣節教育”。這一教育明確指出,投敵是對國家和民族的背叛,是每個中國人不可承受的恥辱。
由於誌願軍中那些逃跑或投敵的人員,大多是曾在國內戰爭中投降或被俘的原國民黨士兵,因此,思想教育中特別強調要做好這些“解放戰士”的思想工作。教育中指出:“過去為蔣介石賣命,後來向解放軍投誠是一種光榮的選擇,但如今與美帝國主義作戰,投敵則是對祖國和人民的嚴重背叛。”
這一行動仍然是李奇微精心設計的,其基本思路與之前幾次行動相似,主要目標依舊是“打破共產黨軍隊的平衡並使其遭受最大程度的損失”。不過,這一次李奇微在原有目標的基礎上,增加了奪取地麵目標的任務。
在漢城附近對中朝軍隊展開側翼包圍,迫使其退至臨津江以北,並將戰線推進至接近三八線。
“撕裂者行動”計劃於3月1日實施,其部署為:首先從中線發動進攻,隨後向西側展開突襲,目標是奪迴漢城。李奇微的判斷是,中國軍隊的主力依然集中在中線;一旦在此處取得突破,就可以撕裂中朝軍隊在接合部的防線,從而為戰役上的分割創造決定性條件。
這次攻勢被命名為“撕裂者”,正是因為反映了李奇微的這一戰略意圖。李奇微為“撕裂者行動”設定的目標線稱為“愛達荷線”。該線自漢城以東8英裏(約12.8公裏)的漢江起點向東北延伸至春川附近,然後轉向東南直達海岸。
從地圖上看,這條線在漢城以東勾勒出一個寬闊的凸起,中央位置是洪川和春川這兩個重要關口,仿佛一枚巨大的楔子,深深插入誌願軍和人民軍的整個防線中部,北向直指三八線,西向則對漢城形成側後方的威脅。
根據李奇微的排序,“撕裂者行動”首要目標是消滅中朝軍隊的有生力量,其次則是對漢城進行迂迴作戰,最終奪迴該城市。
與麥克阿瑟相比,李奇微對漢城的重視程度要低得多。自美軍發起反攻以來,麥克阿瑟始終渴望重新占領漢城,而李奇微則更專注於“以最小的代價給敵人造成最大的損失”,因此收複漢城隻是他的次要目標。
李奇微的觀點是,即便要收複漢城,也應盡量避免正麵進攻,建議采取“從東側發動側翼攻擊,或者僅僅製造一種威脅態勢,迫使敵軍主動撤離該地區”。
正如李奇微所言,要將“一把匕首插入敵人的心髒,準確地說,就是直指敵方司令的頭部”,這樣一來,就能迫使他們麵臨兩種選擇:要麽在我方控製了製高點的極為不利情況下發動進攻,要麽放棄南朝鮮的首都。
“撕裂者行動”的發起時間受到多種條件的影響,其中最關鍵的一條是前方作戰物資的儲備情況。由於雨水和融雪對公路、鐵路造成了嚴重破壞,加之美軍在撤離橫城時銷毀了大量儲備物資,一線部隊的供給出現了嚴重不足,特別是在食物、成品油和彈藥方麵。
因此,李奇微要求所有一線部隊必須維持5天的物資供應量,而實現這一標準至少需要5天的緊急運送時間。李奇微對誌願軍可能的反擊始終保持高度警惕,並製定了一個備用方案:如果新的情報表明敵人有明顯的進攻跡象,則“撕裂者行動”將被取消。
根據美軍當時掌握的情報顯示,中國方麵在漢城與太白山脈的山脊之間部署了6個軍隊,朝鮮則有4個軍團駐紮。推測他們可能會在3月15日發起反擊。由此可見,李奇微決定實施“撕裂者行動”仍然存在相當大的冒險性。
為了策應這一行動,李奇微還策劃了一次策略性的佯動:在朝鮮西海岸展開了一次兩棲登陸假動作,意在牽製敵方的預備力量,同時將敵軍的注意力從即將進行“撕裂者行動”的中線戰場引開。
3月5日,第八集團軍各部隊的物資儲備基本達到了五天的標準。與此同時,第九軍和第十軍的部隊已推進至“亞利桑那線”。目前,沒有明顯跡象顯示中國軍隊將進行反擊。
因此,李奇微正式命令於7日清晨發起“撕裂者行動”。
“撕裂者行動”已在西線、中線和東線全麵展開。
西線由美軍第1軍負責,主要執行牽製任務,僅派遣右翼的第25師突破漢江防線,隨後沿著北漢江兩岸向北推進。
美軍第九軍負責中線作戰,重點部署在第一騎兵師和第一陸戰師,沿著洪川至春川的軸線發起鉗形攻勢。
東線由美軍第10軍以及韓軍第1、第3軍團負責,他們將從當前陣地出發向北推進,同時確保東西方向的主要公路(即從平昌至江陵的20號公路)的安全。
整個行動按照一係列的調整步驟分階段進行。
第一條調整線為“奧爾巴尼線”,設在美軍第1軍、第9軍和第10軍前方8至20公裏處。其西段跨越禮峰山和龍門山一帶,東段則向五音山地區推進,形成了對洪川的俯瞰態勢。
第二條調整線被稱為“布法羅線”,從“奧爾巴尼線”的東西兩端分別向北延伸。其西端由美軍第1軍右翼部隊推進至18號公路以北,進一步加大對漢城側翼的威脅;東端則由美軍第9軍主力負責,主要任務是奪取洪川。
最後一條被稱為“開羅線”的調整線是專為美軍第9軍設計的,其大致路線從加平延伸至寒溪以北,目標明確指向春川。這條線標誌著第9軍在向“愛達荷線”發起進攻的最後階段必須攻占的關鍵點。
李奇微下令對此次進攻實施嚴格的保密措施,作戰計劃僅限於極少數人知曉。為了防止新聞媒體提前曝光行動意圖,攻勢發起前一天,李奇微親自召集記者召開會議,要求他們在48小時內不得對外透露任何與這次行動相關的消息。
為避免麥克阿瑟像上次一樣前往前線作秀而導致泄密,李奇微特意寫了一封措辭謹慎的信,“禮貌地請求”麥克阿瑟在行動開始前不要出現在朝鮮戰場上。對“撕裂者行動”的保密程度甚至影響了華盛頓軍事當局對朝鮮戰場局勢的了解。美軍戰史中記載:
陸軍作戰部長泰勒將軍對“撕裂者行動”的詳情毫不知情,這甚至在行動開始後仍無人告知他,這讓他感到極為不滿。
行動發起十天後,他要求麥克阿瑟詳細匯報遠東司令部和第8集團軍發布的作戰指令。對此,麥克阿瑟的迴應是:“司令部並未計劃‘撕裂者行動’,也未發布過任何相關的作戰指令或命令。整個行動完全是由李奇微主導完成的。”
“撕裂者行動”展開之初,美軍設定了兩個主要攻擊目標。
西線右翼的關鍵行動是由美軍第25師率先強渡漢江,然後向北推進展開攻勢。
第25師於2月28日抵達漢江南岸,並在接下來的6天裏進行了渡江作戰的準備工作。
該師接到的任務是:在兩水裏附近的南北漢江匯合處渡江,隨後從金穀裏向清平進攻,抵達“奧爾巴尼線”,控製通往春川的18號公路,形成自東北方向迂迴漢城的態勢。土耳其旅將配屬該師一同行動。
3月7日淩晨5點50分,第25師展開了渡江行動前的火力準備工作。
參與火力準備的包括10個野戰炮兵營,共計148門火炮,另有100輛坦克、48門重型迫擊炮,以及25部配備四聯裝的自行高射機槍(合計100管12.7毫米機槍)。美軍戰史將此次火力準備形容為“這場戰爭中最猛烈的炮火攻擊之一”。
除了地麵火力的支援外,空中還有十餘架飛機執行直接火力支援和空中封鎖任務。在強大火力的掩護下,美軍分為兩路,以坦克涉水為先導,強行渡過漢江。
堅守江防陣地正麵的,是誌願軍第38軍第114師。
韓先楚曾預計可以利用漢江的天然屏障進行阻擊,從而爭取大約一個月的時間。然而,美軍在發起渡江作戰的當天就突破了江防,足以見得其攻勢之兇猛。
美軍的另一個攻擊重點位於中線。
在此,第9軍所屬的5個師(旅)從西至東多路展開,對洪川正麵發起攻擊。
美國第24步兵師、第1騎兵師、英國第27旅、韓偽6師和美國第1海軍陸戰師。
在這其中,左翼的第24師與強渡漢江的第25師互相策應,其他部隊則在楊平至橫城以東的狹窄地帶展開,呈並列態勢,主要由第1騎兵師和第1陸戰師發起進攻,英軍第27旅和韓軍第6師居中配合,多路分進,各個箭頭直指洪川,形成合圍之勢。
承擔這一方向防禦任務的是誌願軍第42軍和第66軍的部隊。
第42軍一線陣地自西麵的中元山延伸至東邊的聖智山,由第124師和第126師共計5個步兵團負責防守,配屬軍炮兵團(缺少2個營),承擔正麵抵禦任務。二線陣地位於羅山、鳳尾山、鷹峰山、東銀、梅花山一帶,第125師及第124師的1個團在該區域修築工事,同時準備機動應對。
3月7日戰鬥打響,8日時前線陣地便被突破。部隊傷亡嚴重,最少的團隻剩下800多人。由於二線陣地大部分工事尚未完成,在敵軍的猛烈進攻下難以站穩腳跟。美韓軍察覺誌願軍火力薄弱、工事不夠堅固,對二線陣地展開更為猛烈的攻擊,並大膽進行迂迴,導致防守形勢更加嚴峻,防線難以維持。
10日,第42軍部隊渡過洪川江,經過清平川抵達清平至加平一帶,重新進行防禦部署;第124師和第125師則轉至洪川江沿線,逐步展開阻擊。第66軍自2月16日起轉入防禦,至“撕裂者行動”發起時,已堅守了20天。在陽德院裏、上茶峰裏、釜剛裏、大官岱裏一線的前沿陣地被敵軍突破後,該軍調整了部署,將主力轉移至梅花山、五音山、禦踏山的第二線陣地,繼續進行阻擊作戰。
根據美軍戰史的記載,第9軍在該方向的進攻隻遇到了“敵人輕微至中等程度的抵抗”。第1騎兵師和第1陸戰師穩步推進,除了韓軍第6師外,各部隊於3月12日傍晚抵達了“奧爾巴尼線”。
在“撕裂者行動”中,誌願軍再次陷入激烈苦戰,執行阻擊任務的各部隊均遭受了重創,屢次麵臨失地失人的困境,局勢極為危急。
以第42軍為例,該軍減員累計已達1.3萬人,步兵連中人數最多者不足百人,許多連隊僅剩十餘人。為了堅持作戰,該軍采取了邊打邊整頓的措施,將編製不完整的分隊合並縮編。除了第124師的第370團和第372團能夠維持原編製外,其餘各團均被縮編為1個營或2個營,全軍的作戰能力僅相當於入朝時的三分之一。
3月8日12時,誌司發布防禦戰術指令,要求各部隊改進阻擊戰術。指令中強調,當前作戰方針的核心在於“依托有利地形,積極開展機動作戰,以最小的代價造成敵方大量傷亡,並盡可能延長戰鬥時間”。為此,各軍、師應綜合分析敵軍的進攻特點,優化防禦戰術,同時密切掌握戰況發展,確保在關鍵陣地的防守與反擊時機得當。
本次戰役進入第二階段後,誌司在20天內已連續發布了第三次防禦戰術指示。
自誌願軍入朝以來,主要作戰任務多為進攻戰,防禦作戰的研究較少,經驗也相對不足。基層部隊在防禦戰術方麵的素養普遍較弱,因而在戰場上難免遭受損失。當全線轉入機動作戰防禦時,誌願軍司令部連連發布指示,要求改進相關戰術問題,這對提高部隊的防禦作戰能力、減少傷亡,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然而,提升部隊的防禦戰術水平需要經過一個認知和實踐的過程。
第42軍在戰後總結中指出,這一階段,部隊對司令部相關指示的原則仍“未能深刻認識與落實”,“不是積極地觀察地形,合理分配兵力和組織火力,巧妙打擊敵軍,而是試圖依靠兵力硬擋敵人,不願利用陣地逐步抗擊。結果,某些陣地在配置上加強了前沿,卻忽視了縱深,守備時前沿傷亡慘重,縱深兵力空虛,最終被迫撤退,甚至人地兩失,無法實現持久守備。”
與此同時,部隊還出現了一個讓人憂慮的現象:
隨著部隊轉入防禦階段,官兵的思想出現了波動。杜平指出,當時許多人產生了疑慮,部分官兵對戰爭勝利的信心有所動搖。有些戰士表示:“敵人的炮火太猛烈,難以抵擋”,“光靠我們這幾個軍很難取得勝利”。
還有一些幹部提出疑問:“這場戰爭究竟什麽時候才能結束?”“為什麽我們的炮不發射?我們的飛機為什麽沒有出動?”特別是由於防禦作戰造成較大傷亡,怨言更為突出,認為“打防禦戰不劃算”,並擔憂“這樣繼續下去會削弱部隊的戰鬥力”。
在這種情緒影響下,部隊管理鬆弛,出現不願修築工事、不願進行防空、行軍過程中隨意掉隊、違反群眾紀律等不良現象。
當時的一個消極情況是,越來越多的人在逃亡途中掉隊。
根據第42軍的相關資料,在轉入運動防禦後,為加強一線作戰力量,該軍將機關勤雜人員及部分炮兵、擔架兵等共計2000餘人精簡,補充至前線步兵分隊。
由於這批人員缺乏實戰經驗,並且是在極為殘酷的戰鬥條件下被補充到一線,因此大多數人情緒不穩,出現了大規模的逃亡現象。第371團步炮連補充至步兵連的人員,幾乎全部逃跑;第124師精簡的60餘名機關勤雜人員,原本準備補充到一線連隊,一夜之間便有40餘人逃亡。
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第42軍,其他部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遼東軍區的領導報告說:最近一些逃兵攜帶武器,成群結隊,時常發生搶劫等違法行為
誌司認為:安東的逃兵收容數量竟已達到數百人,其他地方可能也有類似情況發生。要求通知東北各省軍區和政府進行收容;對於情節嚴重者,必須就地進行公開審判,並給予紀律處分。對於一般的逃兵和落伍者,需收容後進行教育,並分別通知誌願軍各軍派人將其帶迴原部隊,同時在各部隊中開展反逃亡的政治工作。
長期身處殘酷的戰爭中,無疑會在精神和生理上帶來巨大的折磨。
尤其是在戰場陷入被動局麵、戰鬥失利、傷亡增加、局勢持續緊張、人員極度疲憊、供應困難、饑寒交迫,各種危險接踵而至時,部隊所受到的負麵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這種情況下,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針對部隊的思想狀態,誌願軍政治部將思想教育的重點放在“加強勝利宣傳,增強守備信心”上,反複向部隊說明:我們雖經曆了重重困難,但所取得的勝利意義深遠;盡管麵臨不少挑戰,敵人的處境比我們更為艱難;隻要我們堅持兩個月,新的強大後續部隊就會到達,敵人必將遭遇更大的失敗。
此外,部隊還廣泛開展了“反對不良傾向,鞏固部隊建設”的工作,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加強革命氣節教育”。這一教育明確指出,投敵是對國家和民族的背叛,是每個中國人不可承受的恥辱。
由於誌願軍中那些逃跑或投敵的人員,大多是曾在國內戰爭中投降或被俘的原國民黨士兵,因此,思想教育中特別強調要做好這些“解放戰士”的思想工作。教育中指出:“過去為蔣介石賣命,後來向解放軍投誠是一種光榮的選擇,但如今與美帝國主義作戰,投敵則是對祖國和人民的嚴重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