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四次戰役(7)砥平裏還是橫城
不能忘卻的197653 作者:行早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以阿爾蒙德為軍長的第10軍正按預定計劃,以原州-橫城-洪川為攻擊軸線,展開所謂的“圍捕行動”。第10軍是第二次戰役結束後,從長津湖戰場撤下來的。在長津湖之戰中,這個軍在指揮關係上,不受第8集團軍司令官沃克節製,而直接聽命於東京的麥克阿瑟,軍長阿爾蒙德(同時兼美軍遠東司令部參謀長)甚至一取得與沃克平起平坐的地位。
在第二次戰役之後,第8集團軍全線撤退至三八線以南,第10軍的部隊從興南乘船,通過海路運往釜山等地,並在南朝鮮重新部署。從此,第10軍不再具備獨立地位,正式並入第8集團軍的編製,接受其作戰指揮。
在第三次戰役期間,李奇微將第10軍作為加強第8集團軍前線防禦的預備力量。為實現這一目的,他對該軍進行了重新編組,將得到補充並增強了法國、荷蘭和泰國部隊的美軍第2師、第187空降團,以及韓國第2、第5、第8師,全部置於第10軍指揮之下。
原第10軍麾下的3個美軍師中,第3師被調往西線,加入第1軍的作戰序列;而另外兩個師(第1陸戰師和第7師)則在後方加緊整頓補充,作為集團軍的預備隊。
“霹靂行動”發起後,為了確保西線美軍主力右翼的安全,並從側翼和後方對誌願軍的漢江防線構成威脅,李奇微指示阿爾蒙德與韓軍第3軍團協同作戰,在中線和東線發起一次類似“霹靂行動”的進攻行動。
按照李奇微的意圖,阿爾蒙德於2月1日製定了代號為“圍捕行動”的方案,旨在圍殲當前敵軍,避免敵人重新編組和補給。行動計劃將戰線推進至江陵、大關嶺、下珍富裏、洪川及漢江一線,占領漢城並攻占三八線的前沿據點。
在製定“圍捕行動”計劃時,阿爾蒙德隻是大致了解到自己麵前有兩個朝鮮人民軍軍團,對於是否存在中國軍隊以及其數量,則知之甚少。
為了解情況,他決定先通過“結合威力偵察的局部戰鬥”進行摸底。美國戰史記載,這次行動主要由美軍主導。然而,從阿爾蒙德的部署來看,美軍第10軍的主要力量依然集中在戰線正麵較為靠後的區域,負責沿橫城至洪川軸線向北推進的主要是韓軍。
阿爾蒙德讓韓軍打頭陣,並非要將其作為主力使用,而是把它當作前方的搜索部隊,去偵查尚未完全掌握情況的中國軍隊。韓軍將領白善燁後來迴憶道:“第10軍在作戰時總是將韓軍放在前麵充當盾牌。”
阿爾蒙德還出於另外兩個方麵的考慮:首先,他判斷,眼前的人民軍兩個軍團在此前的戰鬥中已經受到重創,戰鬥力大幅削弱,而經過整編和動員的韓軍第5師與第8師,現已具備與之抗衡的實力。
其次,在作戰編組方麵,他對前線韓軍部隊采取了特別的強化措施,不僅確保他們能夠得到美軍的掩護和強有力的支援,還專門編組了美軍部隊伴隨韓軍行動,而不是讓韓軍完全單獨作戰。
美軍為配合韓軍行動,派出了分別隸屬於第2師和第7師的第21支援部隊和第7支援部隊。每支支援部隊包括一個裝備105毫米榴彈炮的輕型炮兵營、一個配備155毫米榴彈炮的中型炮兵連、一個使用半履帶式四聯裝自行高射機槍的自動武器連,以及一個摩托化步兵營,具備強大的火力和機動能力。
除此之外,還從美軍第2師、第7師和第187空降團抽調兵力,組成了5個裝甲突擊隊,每個突擊隊由一個摩托化步兵連和一個坦克排(配備5輛坦克)構成,其中兩個裝甲突擊隊直接配屬給韓軍第8師。為了提供更緊密的火力支援,第10軍還派遣炮兵指揮官至兩個韓軍師,負責在作戰區域內協調所有炮兵力量。這些舉措顯著增強了韓軍第5師和第8師的作戰能力。
阿爾蒙德這一部署的另一個優勢是,為整個攻擊行動提供了相當的後續力量,這一優勢在後來的戰鬥中得到了充分展現。
正因為有美軍的支持,並且美軍在韓軍背後助陣,盡管誌願軍和人民軍在橫城方向的進攻取得了成果,消滅並擊潰了前進的三個韓軍師,但由於美軍主力未遭受重大打擊,因此不僅未能撼動整個“聯合國軍”的戰役部署,反而讓美軍得以憑借充足的力量迅速展開反擊。
“圍捕行動”原定於2月5日上午8時發起,但在此之前的一周,美軍第2師與韓軍第5、第8師已經沿著原州至橫城和原州至砥平裏的兩條軸線展開了行動。在這一方向上,誌願軍第42軍第125師負責一線警戒。而在洪川與橫城之間,朝鮮人民軍第5軍團也在集結。
誌司始終密切關注著美韓軍隊在中線和東線的動向。
在籌備“西頂東反”行動時,彭德懷為此製定了一個詳細的時間表:2月6日,中線誌願軍主力補充完糧食和彈藥,7日晚即開始行動。從出發地到達集結地的距離大約為200公裏,要求在4天內完成行軍,並在作戰準備就緒後,計劃於12日晚展開攻擊。
在這段時間內,戰場上有兩個不確定的因素:
第一,西線漢江以南的陣地可能撐不到12日晚,一旦西線失守,中、東線的進攻就難以展開;第二,中線敵軍北犯速度較快,迅速逼近橫城至砥平裏一線以北。如果敵人在這一方向切斷具有重要戰役價值的楊平至洪川的公路,反擊部署也將遭到破壞。
從楊平到洪川的這條公路,誌願軍稱之為“洪楊公路”,而在美軍地圖上標注為24號公路。它不僅是戰場上橫向調動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連接東線和西線的關鍵聯絡線。一旦對該公路的控製權喪失,不僅會極大阻礙誌願軍反擊部隊的集結和部署,還會對漢城的側翼和後方構成嚴重威脅。
為了避免上述不利情況的發生,誌司於1月30日21時下達了命令:
第42軍主力於2月1日晚提前出發,集結於龍頭裏和砥平裏一帶,準備向位於驪州與原州之間的文幕裏及其東南區域發起側翼攻擊;人民軍第5軍團則集結在橫城及其東側的鶴穀裏、巨坪裏地區,計劃向位於原州以南的神林裏進攻;
與此同時,人民軍第2軍團集結在原州東北的上安興裏、雲橋裏以及其南部地區,準備向堤川方向發起進攻。隨後,他又指示第38軍“配合第42軍向驪州及其南部地區展開攻擊”,並命令第66軍提前派出一個師,“控製洪川及其南部的要點”。
這也是一個通過進攻來實現防守的策略。
誌司特別強調:“敵軍近日北犯進展迅速,各部在行軍過程中應抓住時機搶占先機,並隨時做好準備,趁敵軍行進或尚未穩固時,力求在運動中出其不意予以殲滅。”
誌司將砥平裏及其以南地區的控製,視為此時穩固中線態勢並掩護反擊兵力集結的關鍵所在。砥平裏地處楊平與橫城之間,距楊平西麵13公裏,距橫城東麵約30公裏,距離洪川東北方42公裏。
美軍戰史指出,砥平裏的地理位置極為優越,占據此地便能掌控多個方向的機動路線——向西可沿2號公路(橫城至漢城)通往楊平,向東北可沿24號公路(楊平至洪川)抵達洪川,向南則可通過24號和24a公路(後浦裏至砥平裏)進入楊平與驪州之間的南漢江河穀。
因此,“一旦控製砥平裏,就會對漢江以南的美軍第1和第9軍的正麵部隊形成包圍威脅”。之所以重視砥平裏,主要是因為該地的得失將直接影響對楊洪公路的控製權。
因此,在“圍捕行動”全麵啟動之前,砥平裏以南的戰鬥已經悄然展開。
戰後,美軍的戰史專家從朝鮮戰場的數百場戰鬥中精心挑選出20場具有代表性的戰役,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解讀。其中,發生在此時間段並位於砥平裏附近的“雙隧道伏擊戰”便是這些戰鬥之一。
雙聯隧道坐落在砥平裏西南約三英裏處,此地有一條公路穿越兩條隧道之間的鐵路,因此被稱為“雙聯隧道”。
1951年1月27日,美國軍隊第2師第23團接到命令,派出一支偵察隊前往雙聯隧道進行偵察。在與誌願軍進行了一次短暫的交火後,該隊迅速撤迴營地。緊接著在1月28日,第二支規模更大的偵察隊又被派遣出發。
美軍第23團1營b連1排排長芬德森中尉率領的巡邏隊共有60人,裝備了大量重型武器,包括八支勃朗寧自動步槍、兩挺機關槍、四挺輕機槍、一個火箭發射筒、一門60毫米迫擊炮,以及一門57毫米無後坐力炮和一門75毫米無後坐力炮。他們乘坐一輛重型卡車和九輛吉普車,同時還有一架小型偵察機在空中伴隨行動。
美軍在砥平裏東南約10公裏處遠遠發現了誌願軍125師的偵察人員,雙方交火數次後便各自撤離。當晚,阿爾蒙德接到報告後,命令新任美軍第2師師長拉夫納少將次日繼續派戰鬥巡邏隊前往砥平裏方向,並要求與美第9軍第24師第21團的巡邏隊在砥平裏以南會合。
接到師長命令的美軍第23團團長弗裏曼,將任務指派給了1營。新任1營營長羅素少校召集了c連連長米切爾中尉,命令他在1月29日繼續向砥平裏方向進行巡邏。營作戰參謀拉多少校向米切爾說明,計劃在10點30分與第21團穆勒中尉領導的巡邏隊在茂村南方20公裏處會合,隨後共同行動,務必避免與中國大部隊交火。
1月29日8時,米切爾率領由44名官兵組成的巡邏隊,在獲得d連增援的1門75毫米無坐力炮、1門57毫米無坐力炮和2挺重機槍後,分別乘坐2輛3\/4噸卡車及9輛吉普車出發。在最後,美軍第23團的助理作戰參謀斯塔伊上尉也加入了巡邏隊,負責與第21團巡邏隊進行聯絡。
在下午1時,兩支美軍巡邏隊匯合後,開始朝茂村進發。此時,美軍的總人數達到了60人,裝備包括2挺重機槍、4挺輕機槍、8支勃朗寧自動步槍、1具火箭筒、1門60毫米迫擊炮、1門75毫米無坐力炮、1門57毫米無坐力炮以及若幹加蘭德步槍。同時,空中還有一架炮兵聯絡飛機全程伴隨。從一個加強排的視角來看,這樣的火力配置無疑是相當可怕的。
美軍的目標是一處位於砥平裏東南約5公裏的山穀。山穀內有一條鐵路,連接漢城、楊平和原州,鐵路穿過山脊線的隧道後向東南方向轉彎。鐵路上方還有一條鄉間公路,從鐵路穿過後直通西北方向的砥平裏。山穀的東南方向是453高地,而稍遠一點的西南方向則是鯨山(542.5高地)。這兩座山上沒有高大的樹林,隻有矮小的灌木和稀疏的鬆樹。
山穀北麵則坐落著一個小村莊,名為茂村。
1951年1月29日,美國軍隊第23步兵團的一支機動巡邏隊在戰略要地砥平裏東南約3英裏處的一個鐵路涵洞內遭遇了誌願軍第42軍125師375團的伏擊。經過激烈戰鬥後,美軍意識到他們已經闖入了誌願軍第125師的前哨陣地。
第三次戰役結束時,誌願軍在戰線的最東端留下了125師,駐紮在南漢江以東的地區,距離茂村相當遙遠。那麽,茂村一帶怎麽可能會有誌願軍呢?
第四次戰役第一階段的關鍵在於楊平。如果李奇微敢於對楊平發起突擊,誌願軍將麵臨巨大的失敗風險,但李奇微卻不敢這樣做。
李奇微不敢輕舉妄動,但這並不意味著彭德懷會忽視楊平的重要性。彭德懷在部署時,必須防備美軍對楊平的突襲。早在1月27日之前,彭德懷已命令42軍軍長吳瑞林,要求42軍立即停止休整,迅速前往龍頭裏地區進行阻擊,以掩護全軍主力向東集結。
吳瑞林命令125師師長王道全,率部隊迅速前往龍頭裏以南地區展開阻擊。彭德懷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部署,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麵,楊平是西線誌願軍主力向東轉移至橫城、砥平裏的必經之路;另一方麵,楊平還是誌願軍38軍背後最重要的退路。一旦楊平被美軍占領,誌願軍不僅隻能全軍撤退,被迫提前轉入機動防禦,等待第3、第19兵團到位,這是唯一可行的選擇;而且部署在漢江南岸的38軍極有可能全軍覆沒。
楊平必須堅守,而第125師則肩負起防止美軍第10軍沿南漢江從側翼突襲楊平的重任。然而,由於李奇微不敢發動對楊平的突擊,戰局才演變為後來的橫城反擊戰和砥平裏戰鬥。
那李奇微為何不敢對楊平進行突襲呢?
第一個原因是大家較為熟悉的,李奇微總結了美軍在前兩次戰役中失利的教訓,采用了齊頭並進、穩紮穩打的作戰方式,使各部隊緊密配合,彼此靠攏,不給誌願軍留下任何穿插的空隙。
第二個原因在於李奇微發起的“霹靂行動”實際上也是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勉強進行的反攻。當時參與長津湖戰役的美軍第十軍剛從釜山登陸,仍需時間休整,無法立即投入戰鬥。
因此,李奇微無法在整個攻勢中都保持緊密的陣型。事實上,第8集團軍的攻擊主力集中在漢城以南的漢江南岸。李奇微通過先前的偵察了解到,這一帶並無誌願軍的主力部隊駐守,這對屢次受挫的美軍來說,是一次重整旗鼓、重拾信心的絕佳機會。
盡管由於兵力不足,美軍第9軍和第10軍之間的楊平、驪州軸線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空隙,但李奇微認為,東線美軍第10軍所麵對的人民軍戰力已經大幅削弱。雖然第10軍中的美軍部隊僅有第2師,其他則是韓軍部隊,但麵對已受重創的人民軍,這些部隊不足以對第10軍構成實質威脅。
最為關鍵的楊平和驪州軸線,李奇微指示美軍第9軍的第24師(第21團)和美軍第10軍的第2師(第23團)各派出一個團,形成橫向聯係,以確保這一結合部的安全。
第三個原因是,李奇微和大將軍一樣,都處於戰場的迷霧之中。他對楊平方向誌願軍的情況並不了解,因此不敢輕易發動攻擊。向楊平方向突擊的美軍勢必會陷入孤立,孤軍深入敵方腹地。缺乏絕對準確的情報,李奇微無法做出這樣的決策。
誌司同樣需要麵對戰場迷霧,與李奇微獲得的情報清晰度相當。誌願軍已經確定了西線美軍第1軍和第9軍的部隊番號,而美軍也識別出了對麵的誌願軍50軍和38軍。
實際上,在“霹靂行動”期間,美國軍方的許多將領都預見到誌願軍可能會在東線展開反攻,但李奇微對此卻未予理會。此時,李奇微所犯的錯誤與麥克阿瑟如出一轍,都是由於部隊分散,導致孤立突出的部隊遭受了誌願軍的反擊。麥克阿瑟的分散體現在整體戰線的廣泛分布,而李奇微則是在整體戰局中某一方向上顯得孤立突出。
麥克阿瑟因輕敵而陷入困境,而李奇微則因對敵人的畏懼而采取緊湊陣型。他擔心部隊分散會被誌願軍乘機擊潰,然而由於兵力不足,雖然李奇微在西線可以保持緊湊,卻無法在整個戰線上部署足夠的部隊。如果誌願軍第9兵團能夠參與這場戰鬥,美軍再次潰敗的可能性將極大。若李奇微在此役中失利,他將在美國國內受到貶斥,聲名掃地。然而,李奇微的運氣不錯,誌願軍第13兵團已經到了強弩之末。
李奇微為何在麥克阿瑟已經犯下錯誤的情況下,仍然重蹈覆轍呢?高級指揮官往往源於兵種部隊,這使得他們在視野和對戰場全局的把握上存在不足。以李奇微的能力,如果在二戰時期指揮集團軍以上的部隊,必定會遭到德軍那些經驗豐富的猛將的重創。
對於誌司而言,盡管無法準確判斷東線會有哪些敵軍部隊,但可以確定韓軍必定是主力。在美軍主力集中於西線的情況下,實施“西頂東打”的戰術是破局的關鍵。因此,楊平在彭德懷的戰略中成為攻防的核心要點,必須有一支部隊負責防範美軍對楊平的突襲。
這支部隊正是第125師。
1月28日,中美兩軍的偵察部隊在砥平裏東南10公裏處相遇,這一情況向誌願軍和美軍發出了相同的信號——敵軍就在附近。美軍選擇繼續進行巡邏偵察,以掌握具體情況;而誌願軍則決定設下埋伏。王道全指示375團團長趙立賢,提醒他美軍可能會在今晚或明天再次出現,要求他立即組織伏擊。
收到命令後,趙立賢感到十分高興。自375團入朝以來,已經經曆了三次戰役,卻連一場仗都未打過。於是,趙立賢將任務交給了3營。3營在茂村設立了伏擊點,並在28日晚將茂村圍得水泄不通,靜待美軍進入。然而,整整一晚上過去,美軍卻未曾出現,導致大家等得筋疲力盡。
29日,已經到了中午,依然沒有美軍的蹤影。
此時,埋伏在茂村南山的375團3營9連聽到了一陣機槍聲(這是美軍巡邏隊進行的機槍火力偵察),隨後張德發成功俘虜了美軍上尉斯塔伊。連長魏思福判斷,己方既已俘虜美軍指揮官,駐守在山穀南側的美軍遲遲不見指揮官歸來,勢必產生懷疑。根據當前形勢判斷,指望美軍自行進入預定的茂村伏擊圈已經完全不可能了。
目前隻有趁美軍尚未掌握局勢時,主動采取行動。為此,必須迅速奪取位於美軍東南側的453高地,以掌控戰鬥的製高點。因此,命令一個排迅速向453高地奔赴,同時自己則帶領兩個排向山穀南側接近美軍巡邏隊。
斯塔伊被捕時,美軍巡邏隊正在嘈雜地用餐,完全沒有注意到張德發用衝鋒槍擊斃司機時發出的短促槍聲。然而,天空中的美軍聯絡機卻發現了正在迅速逃跑的誌願軍。此時,飛機上的美軍第23團1營主任參謀恩根少校(一些國內書籍錯誤地將美軍的營主任參謀翻譯為副營長,實際上,美軍的營主任參謀相當於誌願軍的營參謀長)立即通過無線電與地麵上的美軍進行了聯係。
可對空聯絡的電台卻在斯塔伊的吉普車上,米切爾和穆勒都未能聽到恩根的緊急唿叫。毫不知情的米切爾依舊駕車朝茂村駛去。
當美軍抵達雙聯隧道的鐵軌時,穆勒猛然瞥見9連快速接近,緊隨其後,米勒也發現了這一情況。帶頭的美軍吉普車立刻瘋狂掉頭。9連3排副排長隋景春迅速行動,舉起一枚手榴彈摧毀了前麵的吉普車,後方的誌願軍戰士們隨即開火。
米切爾大聲喊道:“全員掉頭,迅速原路撤退。”瞬間,美軍陷入了混亂。然而,就在米切爾轉身的時候,他注意到誌願軍正在453高地的山脊上攀爬,並且他剛剛停車的地方已經被誌願軍設置了路障。
在生死攸關的時刻,兩名美軍中尉連長卻爆發了爭吵。穆勒堅信,唯有搶占453高地才能帶來一線生機,而米切爾則一心想著立即沿著來時的路逃命。最後,穆勒怒吼道:“我們必須爬上山頂,中國人也在往上爬,這是唯一的機會!”就在穆勒怒吼的同時,飛機上的恩根幾乎說出了相同的話,但地麵的美軍根本聽不到,恩根隻能返迴加油。
米切爾尚未打算放棄自己的立場,正欲繼續爭辯,突然間,車隊中一輛吉普車被誌願軍擊中,駕駛員迅速棄車而逃。這輛車立刻阻塞了整個車隊的前半部分。此時,米切爾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迅速改口說道:“所有人,立刻上山!”
美軍迅速放棄了所有重型武器,僅帶上兩挺輕機槍、一具火箭筒、八支勃朗寧自動步槍和一些加蘭德步槍,迅速朝山上攀爬。求生的本能促使他們如飛般地前進。此時,美軍正從北坡上山,而九連的一排則從南坡攀登,眼下就看誰的速度更快。
按說在這樣的時刻,所有人都應意識到隻有攀登山峰才是生存之道。然而,9名美軍卻毫無察覺,急促的攀爬讓他們氣喘籲籲,疲憊不堪。最終,這9個人坐在溝裏,無論如何也不願再爬上去。
從軍隊的角度來看,此時軍官或士官應該強行命令這些美軍繼續爬山,不論是通過毆打還是槍械威脅。然而,米切爾和穆勒正忙於逃命,沒人理會這9名美軍。其實米切爾在二戰時曾經負傷,此時自己也開始掉隊了。隻有排長潘羅德對著他們吼了幾聲:“快走,混蛋們!快走!”然而,這9個人仍舊紋絲不動。接著,他們看到附近有幾間茅草屋,便一頭鑽了進去,像鴕鳥般把自己藏起來,以為這樣就安全了。
當9個美軍疲憊不堪地癱坐在地上喘息時,他們稍微恢複了一些,這才意識到自己的愚蠢。此時,7連3排8班的誌願軍已經追趕而至。直到這個時候,9個美國兵才真正感到恐懼,立刻拿起武器衝出茅草屋,向誌願軍追擊部隊開火。槍聲剛響起,其中一個名叫安德森的美軍士兵就被嚇得將槍丟在了身後,他慌亂中傻乎乎地爬起來去撿槍,結果被誌願軍一槍擊斃。
緊接著,一顆手榴彈炸死了另一名美軍諾曼。機槍手米勒手持美軍逃命時帶出的兩把機槍中的一把,開始猛烈開火。緊隨其後的7連8班班長陳興元迎著子彈衝了上去,然而米勒發射的子彈竟然一顆都沒打中,可能是因為他手抖得太厲害了。
陳興元迅速撲向米勒,米勒揮出一記右勾拳,但被陳興元靈活低頭躲開。趁勢抓住槍管,反將機槍奪了過來。陳興元隨即舉槍射擊,米勒和周圍的美軍紛紛中彈倒地。
就在陳興元大肆屠殺時,曾在迴國後將自己吹噓為英雄的美軍福柯勒爾和佩特拉塞維奇悄悄逃走了。出於求生的本能,他們瘋狂地朝山上奔跑,試圖找到自己所在的大部隊。然而,沒跑幾分鍾,兩人便被子彈擊中了小腿,成了俘虜。隻有米勒的副射手安塔蘭,身為關島人,悄悄躲在一旁,脫下衣服,扔掉頭盔,憑借自己一張亞洲人的麵孔成功逃脫。
中彈後,福柯勒爾竭盡全力撐起身體,雙手高高舉起。佩特拉塞維奇則對他說:“我正等著看看你會怎麽做。”說完,他立即也將雙手高舉起來。
兩人被帶下山後,第9連正在忙於燒毀美軍遺棄的車輛。福柯勒爾受傷倒在地上,但無人理會他。車輛燒毀後,第9連又投入到圍剿逃上山的美軍中。趁亂之際,福柯勒爾艱難地爬進一堆草叢中躲藏,最終成為了第二個幸存者。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實際被俘的美軍數量遠超紙麵統計。原因之一是誌願軍延續了國內戰爭的做法,讓美軍俘虜自行前往後方接受收容;另一方麵,誌願軍作戰部隊通常忙於追擊,無法及時處理這些俘虜,導致許多美軍俘虜趁機偷偷逃脫。
迴國後,福柯勒爾聲稱這9名美軍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事實上他們在與7連8班的短暫交鋒中便被俘虜。
對美軍而言,損失9名士兵並非完全是壞事。首先,這9名士兵有效地擋住了誌願軍的追擊,為其他人提供了上山的機會;其次,這9名美軍並非步兵,戰鬥力有限,也不是某些書籍所稱的新兵。他們都是經驗豐富的老兵,但均屬於技術兵種。
在第二次戰役中,美軍遭受重創,美國國內急需補充二戰老兵,然而由於病急亂投醫,未能建立起良好的補充製度,優先補充步兵的做法導致許多寶貴的技術人員被錯誤地調配到步兵部隊,最終造成了損失。後來,美軍在穩住軍心後,才逐漸糾正了這一問題。
陸軍必須保持較高的體能標準,這一點將永遠不會過時。
憑借這9名已失去戰鬥力、無法再攀登的美軍作為掩護,40多名美軍順利爬上了453高地主峰北側的一座山頂,建立了射擊陣地並開始反擊。此前剛剛殲滅這9名美軍的7連8班,在距離美軍山腳僅幾米的地方遭遇了美軍的密集手榴彈攻擊,不得不撤退。如果沒有這9個人作為掩護,美軍的傷亡將會更加慘重。
誌願軍方麵,9連擔任占領453高地主峰的任務,負責切斷敵軍退路並阻擊增援部隊,而7連則負責圍殲這股美軍。
盡管美軍僅剩一挺輕機槍,但他們仍擁有八支勃朗寧,火力依然十分充足。七連迅速占領周邊的高地,並架設繳獲的機槍,為步兵的攻擊提供火力掩護。在皚皚白雪的映襯下,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鬥,自動火器劃出的彈道遍布美軍占據的小山頭周圍。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激戰,剩餘的美軍幾乎全部陣亡。
美軍的傷員痛苦地哀嚎,米切爾對他們說道:“求你們別喊了,這樣會暴露我們的方位。”與此同時,7連甚至一度衝上山頂展開了肉搏戰。當美軍排長潘羅德看到誌願軍衝上山頂時,立即對部下喊道:“快躺下,裝作死去的樣子。”
然而,美軍空軍的增援部隊已經抵達。
13時30分,美軍第23團團長弗裏曼上校收到了1營主任參謀恩根的報告。弗裏曼立即指示2營f連出發進行救援,並請求第5航空隊迅速提供近距離空中支援。14時15分,一架“蚊子”飛機抵達現場,開始用煙霧標記誌願軍的火力點和陣地。16時30分,第一波由4架美軍飛機組成的空中力量抵達,開始對7連進行猛烈轟炸。緊接著,第二波4架次飛機使用了凝固汽油彈,有效壓製了7連的攻擊。
下午5時30分,美軍增援部隊第23團f連抵達453高地南側。隨著9連的機槍聲響起,前兩輛吉普車“嗖”的一聲急停,美軍迅速跳下車準備迎戰。然而,第三輛車的駕駛員則直接把車開進了路邊的溝裏,向f連連長泰瑞爾上尉說道:“上尉,我們最好先躲在溝裏,否則中國人的機槍會要了你的命。”泰瑞爾對此表示十分讚同。
經過一個小時的拖延,美軍f連最終決定發動進攻。20時30分,美軍右翼的第三排成功占領了453高地,發現誌願軍的阻擊部隊已經撤退。
盡管第三排成功占領了453高地,但他們並未向前推進去救援前方被圍困的美軍,而是選擇等待第一排的到來。晚上21時,一名美軍醫務兵從包圍圈中逃出,聲稱被圍的美軍已經有四分之三的人員傷亡,他此行是為了尋找車輛和藥品。然而,這實際上是個謊言。美軍在空襲後通過空投得到了彈藥和藥品,美軍戰史中得意地提到:“c連無視中國人,成功取迴了所有空投的物資。”
左翼一排終於在22時30分出現,據稱是“因道路難走”所致。
一排到達山頂後,泰瑞爾決定繼續推進展開救援。瓊斯排則全力射擊並發射炮彈,緩慢推進。23時,f連終於接近被包圍的美軍陣地,但他們卻發現此處已無中國軍隊。
此時,7連和9連已奉命撤離戰場。
最終,美軍巡邏隊共60人遭遇傷亡和被俘,其中48人被俘,16人陣亡,30人受傷。被俘的兩人中,斯塔伊幸存,而佩特拉塞維奇不幸遇難。
這場戰鬥原本計劃伏擊進入茂村的美軍,然而,局勢突變,9連連長魏思福果斷決策,立刻率部隊出擊,並迅速派出一個排占領453高地,成功切斷美軍的退路。盡管9連在實際作戰中幾乎沒有取得殲敵的具體戰果,卻成功圍困了美軍的巡邏隊。
因此,125師師史中提及此戰時隻提到9連,而沒有提到7連。7連在隨後倉促的出擊行動中,雖然表現得十分勇敢頑強,但由於組織不力,未能消滅被包圍的美軍,戰果不甚理想。至於在天黑後撤出戰鬥,顯然是上級的決定,推測可能是美軍航空兵的近距離空中支援及地麵戰鬥給誌願軍造成了較大傷亡,因而決定不再進行夜間作戰。
美軍在戰史中對這場戰鬥的描繪是:在激烈的近戰中,第3營在防守過程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盡管如此,美軍憑借密集的炮火支援以及超過80架次的空中打擊,最終成功迫使中國軍隊撤退。
第125師在這場戰鬥中遭遇了嚴重損失,三個團(373團、374團、375團)合計有3600名士兵陣亡,這迫使他們在2月1日退出了戰鬥。而與此相比,美軍的傷亡人數僅為56人。
這是一場朝鮮戰場上相對冷門的戰鬥,雖然規模不大,但對於屢戰屢敗、士氣低落的美軍來說,卻起到了提振士氣的作用。因此,雙聯隧道戰鬥成為美軍在朝鮮戰爭中的標誌性戰役之一。美軍將其與軍隅裏戰鬥、長津湖戰役、砥平裏戰鬥和“傷心嶺”戰役等著名戰役相提並論,作為典型案例進行研究,由此可見他們對這場戰鬥的高度重視。
當誌願軍即將發動進攻時,駐紮在橫城和砥平裏的美軍與韓軍,已在整個戰線形成了孤立突出的態勢。駐守這兩個突出部的分別是美軍第2師的一部分及韓偽5師和偽8師。
美軍第2師原本隸屬於第9軍,在第二次戰役中於軍隅裏和龍源裏一帶遭到誌願軍的沉重打擊。根據美軍的戰史記載,僅在11月25日至30日間,該師的戰鬥傷亡人數就達到了4500人,其中包括237名軍官。
按當時編製計算,這一傷亡數字占全師總人數的三分之一。若再加上非戰鬥傷亡,全師減員總數達到8662人,超過了全師總額的一半。更為嚴重的是,武器裝備的損失也相當慘重,共有64門火炮和上百輛汽車被毀或遺棄。
美軍戰史指出:“這一數字明確顯示,第2師已無作戰能力。”
在遭受重創後,該師主力曾一度撤退至三七線附近的堤川進行休整,並轉歸第10軍指揮。在第三次戰役期間,該師被調往原州負責防禦任務。期間,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以該師訓練水平欠佳和非戰鬥減員率過高為由,要求李奇微撤換師長麥克萊爾,改由軍參謀長克拉克·諾夫納接任。
實際上,麥克萊爾剛剛接替因清川江戰役慘敗而被免職的凱澤,擔任第2師師長才一個多月。諾夫納接替麥克萊爾,意味著第2師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已經更換了兩位師長。
“圍捕行動”開始時,第2師按照團和營的編製組建多支隊伍,以威力偵察為前鋒,行進在中線美軍的前方。
2月2日,該師一部抵達橫城,3日又推進至砥平裏。在它的東側,是沿著橫城至洪川軸線向北推進的韓軍第5、第8師,及美軍第2師第9團組成的支援部隊。
2月7日,韓軍第5、第8師在美軍兩個營的配合下,繼續向前推進,逐步抵達橫城以北和以東地區。而駐紮在砥平裏地區的美軍則保持原地未動。
在誌司的密切關注下,這一動向至關重要,因為它涉及到中線、東線反擊時機的掌控以及首戰目標的確定。
在第四次戰役初期,誌司曾先後提出兩個作戰方案:一是由第42軍從砥平裏南部進攻驪州,二是讓人民軍第2、第5軍團進攻橫城。然而,由於擔心麵對的敵軍力量較為強大,無法在短時間內取得戰鬥勝利,最終這兩個方案均被取消。
誌司認為,要實現“西頂東反”的戰役目標,中朝軍隊一旦發起進攻,必須確保行動具備決定性。要麽不反擊,一旦反擊,就必須取得足以影響全局的成果。
然而,由於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要創造出能夠打贏這樣有把握之仗的條件並非易事。一方麵,西線戰局告急,2月3日敵軍已突破漢江以南的第一道防線,第二道防線也岌岌可危,難以長久堅守。
2月5日晚,中朝聯合司令部決定將第50軍和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主力調往江北,漢江南岸僅剩第38軍獨自堅守,局勢已經十分危急。另一方麵,中線的鄧集團各部隊仍在推進和集結,尚需一些時間才能完成反擊作戰的準備。
雖然誌司於4日下達了“提前集結完畢,提前開始戰役反擊”的命令,但各參戰部隊直到6日才能全部行動,比原計劃隻提前了一天。原定12日晚發起的反擊,最快也隻能提前到11日晚,依然僅僅早了一天。為了抓住戰機,誌司要求鄧集團所屬部隊加快行動步伐,並對各軍的開進時間、行軍路線和行進速度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和具體的規劃,親自進行督導。
為掩護鄧集團各軍的集結和開進,誌司多次指示負責牽製和阻擊的部隊縮小陣地,控製重要點位,堅持數日,以確保反擊部隊順利部署。
2月7日14時,誌司提出了三種可供選擇的方案。
第一種方案是先攻擊韓軍第5師和第8師(橫城方向);第二種方案是優先進攻美軍第23團及法國營(砥平裏方向);第三種方案則是同時對這兩處敵軍展開打擊。
對於這三個方案,最初傾向於優先攻打砥平裏。
2月3日,美軍第23團抵達砥平裏的當天,誌司立即致電第38軍和第42軍下達指示:
第114師歸屬於第42軍指揮,首先殲滅美軍第二師的第23團及法軍營地,此舉非常好。4日,誌司向中央匯報道:
“四十二軍主力將在四日拂曉前後集結於砥平裏附近,隨後與三十八軍一一四師聯手,首先消滅美軍第二師的第二十三團及法國營。如果順利完成任務,將繼續向牧溪裏推進。”
誌司最初將解決砥平裏問題列為優先任務,並計劃盡早、迅速發起進攻,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西線戰場的巨大壓力所致。他判斷,漢江以南的第50軍和第38軍最多隻能堅守到6日晚。如果能在此之前對砥平裏的敵軍展開反擊,便可有效緩解西線的壓力。
然而,原定於4日或5日對砥平裏的攻擊並未如期展開,其主要原因在於作戰準備尚未完全到位,貿然行動的成功幾率較低。此外,砥平裏和橫城的敵情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因此,誌司在發電征詢鄧華、韓先楚等人意見時,並未透露任何傾向性,而是將幾個方案一並呈現,供他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從以上電文可以看出,這次反擊首戰目標的選擇基於兩個前提:首先,第39、第40軍作為反擊主力,能否按時在預定地點展開;其次,該方向的美韓軍在接下來的幾天內會推進到什麽位置。
鑒於這兩方麵的考慮,誌司一方麵命令第42軍等承擔掩護任務的部隊堅決阻止敵軍推進,確保主力部隊能夠安全集結;另一方麵,要求後續各軍加快行軍速度,並將第39軍和第40軍的集結區域從龍頭裏和陽德院裏一帶向西調整,以縮短前進距離。
另外,還要求第42軍“及時將當前情況通報給各軍,並認真研究戰役部署,待鄧華同誌抵達後提供參考”。
8日16時30分,因遲遲未收到鄧華的迴複,誌司再次發電,要求盡早發起攻擊,強調要抓住戰機。之所以選擇先攻砥平裏,是因為擔心橫城和砥平裏的兩股敵軍會合,導致誌願軍錯失在中線和東線反擊的良機;或者,如果西線抵擋不住,美軍主力向東調動,整個反擊計劃將被完全打亂。
因此,盡管尚未收到鄧華的反饋,誌司便已提前決定“集中三個軍的主力,優先殲滅砥平裏附近的敵軍”。
韓先楚主張優先攻占砥平裏,不僅因為這樣可以減輕西線的防禦壓力,更因為他預見到“殲滅砥平裏敵軍後”可能會導致“敵軍全線崩潰”,從而更有利於韓集團與鄧集團的聯合作戰。
接下來的幾天裏,韓先楚始終在為配合砥平裏作戰而製定西線各部的出擊方案。他不僅要求第50軍和人民軍第1軍團堅守江防,並為“向預定地區插進”做好準備,還特別指示第38軍“無論付出何種代價,必須采取積極行動”。
在鞏固現有陣地的同時,第38軍還要準備派出一個團向梨浦裏東北方向發起進攻,切斷梨浦裏至曲水裏的公路,阻止敵軍從該地向東合圍;此外,另派兩個團向梨浦裏至利川的公路發起攻擊,並組織小部隊深入敵後破壞道路。
作為中線鄧集團的指揮官,鄧華主張首先攻打橫城。
他最初並不是這樣認為的。
鄧華在此將作戰重點放在砥平裏以北的楊洪公路一線(廣灘裏、三加裏、龍頭裏皆位於此線上),計劃集結第39軍和第42軍的主力,總計5個師兵力,集中攻打美軍的兩個團;同時以第66軍、第42軍的一個師和人民軍的兩個軍團,分別對韓軍第8師和第5師發起攻擊;而第40軍的主力則前推至原州西北,負責阻擊援軍。
這與誌司在7日提出的三個方案大致吻合,同時也未明確指出先攻打哪裏。
關於先打砥平裏的電報簽發於8日16時30分,而鄧華的“預先作戰方案”則在8日12時簽發,時間上比彭德懷的電報早了四個半小時。然而,誌司的電報中並未提及鄧華在電報中提出的意見,反而寫到“如何具體部署請鄧華同誌速決速告”,這表明彭德懷在擬寫先打砥平裏的電報時並未看到鄧華的“預先作戰方案”。
誌司在發出“先打砥平裏”指示後不久,又改變了主意。8日23時,再次致電鄧華、韓先楚和金雄,在這份電報中,調整了原先“先殲滅砥平裏之敵為利”的判斷,改為“先攻打橫城附近之敵”。然而,這依然不是最終的決定。
此後,誌司簽發的作戰電報中,對首戰目標的表述出現了多次反複。
9月10日淩晨1時,再次致電指示鄧華:
“我們於九日20時集中主力先攻打砥平裏,兩個電報中的具體部署存在一些差異,最終如何進攻,由你來做最後決定。”
鄧華在收到電報後,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決定先攻打橫城。根據當時的戰場態勢來看,砥平裏和橫城的敵軍都處在突出部,這為我方攻殲創造了有利條件。
然而,鑒於當時的兵力狀況,誌願軍並不具備同時消滅兩處敵人的能力,隻能選擇先集中力量攻擊一處,再對另一處采取行動。首先攻擊砥平裏有其優勢:可以直接動搖敵軍西線的主要進攻力量,減輕漢江以南的防禦壓力,同時還能縮短第39軍和第40軍向戰區的進軍距離,減輕部隊的疲勞。然而,問題在於砥平裏的美軍戰鬥力較強,如果在一兩個晝夜內無法迅速解決戰鬥,周圍敵軍可能從三麵增援,給反擊部隊帶來不利局麵。
首先攻擊橫城的好處在於,雖然敵軍兵力眾多,但主要是韓國部隊,戰鬥力相對較弱,尤其是其兩翼暴露,這為鄧集團的主力在東線人民軍的配合下實施合圍提供了有利條件,初戰獲勝的可能性較高。然而,問題在於橫城距離西線戰場較遠,即便成功後繼續向南推進,若遇阻力,也難以動搖美軍的整體進攻部署。
總的來說,先攻打砥平裏還是橫城,各有其利弊。
攻打砥平裏雖然風險較大,但收益也更加可觀;而攻打橫城風險相對較小,但所能獲得的利益也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決策的關鍵在於對風險、代價和收益之間的權衡。誌司之所以在首戰目標上猶豫不決,正是因為既希望爭取最大的利益,又不願承擔過高的風險,因而左右徘徊,一時難以找到理想的平衡點。
韓先楚之所以重視對砥平裏展開攻殲,正是因為他看到了在這一地區發起進攻能夠獲取更大的利益。憑借他的指揮風格,他願意為此承擔風險,甚至不惜付出代價。
鄧華經過全麵權衡後,最終決定首先攻打橫城,這是在眾多方案中選擇了一個相對穩妥的策略。換句話說,在權衡風險與收益的過程中,他更傾向於選擇風險較小的那一方。
需要指出的是,誌願軍在前幾次戰役中的成功經驗,對此次戰役首戰目標的選定,產生了重要影響。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戰役中,誌願軍都是通過反擊取勝,戰術上選擇在韓軍薄弱處打開突破口,隨後順勢而進,迂迴打擊美軍主力的側後方,造成其整體部署混亂,迫使美軍不得不全線撤退。
這次戰役的反擊依然選擇了首先攻打橫城,某種程度上延續了前兩次戰役的反擊模式。作為誌願軍統帥,在這一過程中展現出軍事民主的風範,通過廣泛聽取意見並勇於自我否定,實屬難能可貴。
當時,誌司與鄧指之間沒有有線電話的溝通,而無線電話在戰役開始前無法使用,隻能通過電台聯係。然而,涉及戰役部署的電文通常較長,一個往返過程往往需要數小時,這必然會延誤戰機。為確保信息能夠及時傳遞,參謀長解方改變了司令部的工作流程,指示誌司和鄧指的作戰、機要以及通信電台人員同時上崗,每班由兩人值守。
大將軍一旦開始口述電文,誌司內部便立刻展開流水作業:起草一組、翻譯一組、發送一組,確保電文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發出。通過這一方式,從發電到收到迴電,整個過程不超過30分鍾。解方將這種方式稱為“救火車”,後來逐步發展為一種製度,並有了正式名稱——“電台全程預告”。
在第二次戰役之後,第8集團軍全線撤退至三八線以南,第10軍的部隊從興南乘船,通過海路運往釜山等地,並在南朝鮮重新部署。從此,第10軍不再具備獨立地位,正式並入第8集團軍的編製,接受其作戰指揮。
在第三次戰役期間,李奇微將第10軍作為加強第8集團軍前線防禦的預備力量。為實現這一目的,他對該軍進行了重新編組,將得到補充並增強了法國、荷蘭和泰國部隊的美軍第2師、第187空降團,以及韓國第2、第5、第8師,全部置於第10軍指揮之下。
原第10軍麾下的3個美軍師中,第3師被調往西線,加入第1軍的作戰序列;而另外兩個師(第1陸戰師和第7師)則在後方加緊整頓補充,作為集團軍的預備隊。
“霹靂行動”發起後,為了確保西線美軍主力右翼的安全,並從側翼和後方對誌願軍的漢江防線構成威脅,李奇微指示阿爾蒙德與韓軍第3軍團協同作戰,在中線和東線發起一次類似“霹靂行動”的進攻行動。
按照李奇微的意圖,阿爾蒙德於2月1日製定了代號為“圍捕行動”的方案,旨在圍殲當前敵軍,避免敵人重新編組和補給。行動計劃將戰線推進至江陵、大關嶺、下珍富裏、洪川及漢江一線,占領漢城並攻占三八線的前沿據點。
在製定“圍捕行動”計劃時,阿爾蒙德隻是大致了解到自己麵前有兩個朝鮮人民軍軍團,對於是否存在中國軍隊以及其數量,則知之甚少。
為了解情況,他決定先通過“結合威力偵察的局部戰鬥”進行摸底。美國戰史記載,這次行動主要由美軍主導。然而,從阿爾蒙德的部署來看,美軍第10軍的主要力量依然集中在戰線正麵較為靠後的區域,負責沿橫城至洪川軸線向北推進的主要是韓軍。
阿爾蒙德讓韓軍打頭陣,並非要將其作為主力使用,而是把它當作前方的搜索部隊,去偵查尚未完全掌握情況的中國軍隊。韓軍將領白善燁後來迴憶道:“第10軍在作戰時總是將韓軍放在前麵充當盾牌。”
阿爾蒙德還出於另外兩個方麵的考慮:首先,他判斷,眼前的人民軍兩個軍團在此前的戰鬥中已經受到重創,戰鬥力大幅削弱,而經過整編和動員的韓軍第5師與第8師,現已具備與之抗衡的實力。
其次,在作戰編組方麵,他對前線韓軍部隊采取了特別的強化措施,不僅確保他們能夠得到美軍的掩護和強有力的支援,還專門編組了美軍部隊伴隨韓軍行動,而不是讓韓軍完全單獨作戰。
美軍為配合韓軍行動,派出了分別隸屬於第2師和第7師的第21支援部隊和第7支援部隊。每支支援部隊包括一個裝備105毫米榴彈炮的輕型炮兵營、一個配備155毫米榴彈炮的中型炮兵連、一個使用半履帶式四聯裝自行高射機槍的自動武器連,以及一個摩托化步兵營,具備強大的火力和機動能力。
除此之外,還從美軍第2師、第7師和第187空降團抽調兵力,組成了5個裝甲突擊隊,每個突擊隊由一個摩托化步兵連和一個坦克排(配備5輛坦克)構成,其中兩個裝甲突擊隊直接配屬給韓軍第8師。為了提供更緊密的火力支援,第10軍還派遣炮兵指揮官至兩個韓軍師,負責在作戰區域內協調所有炮兵力量。這些舉措顯著增強了韓軍第5師和第8師的作戰能力。
阿爾蒙德這一部署的另一個優勢是,為整個攻擊行動提供了相當的後續力量,這一優勢在後來的戰鬥中得到了充分展現。
正因為有美軍的支持,並且美軍在韓軍背後助陣,盡管誌願軍和人民軍在橫城方向的進攻取得了成果,消滅並擊潰了前進的三個韓軍師,但由於美軍主力未遭受重大打擊,因此不僅未能撼動整個“聯合國軍”的戰役部署,反而讓美軍得以憑借充足的力量迅速展開反擊。
“圍捕行動”原定於2月5日上午8時發起,但在此之前的一周,美軍第2師與韓軍第5、第8師已經沿著原州至橫城和原州至砥平裏的兩條軸線展開了行動。在這一方向上,誌願軍第42軍第125師負責一線警戒。而在洪川與橫城之間,朝鮮人民軍第5軍團也在集結。
誌司始終密切關注著美韓軍隊在中線和東線的動向。
在籌備“西頂東反”行動時,彭德懷為此製定了一個詳細的時間表:2月6日,中線誌願軍主力補充完糧食和彈藥,7日晚即開始行動。從出發地到達集結地的距離大約為200公裏,要求在4天內完成行軍,並在作戰準備就緒後,計劃於12日晚展開攻擊。
在這段時間內,戰場上有兩個不確定的因素:
第一,西線漢江以南的陣地可能撐不到12日晚,一旦西線失守,中、東線的進攻就難以展開;第二,中線敵軍北犯速度較快,迅速逼近橫城至砥平裏一線以北。如果敵人在這一方向切斷具有重要戰役價值的楊平至洪川的公路,反擊部署也將遭到破壞。
從楊平到洪川的這條公路,誌願軍稱之為“洪楊公路”,而在美軍地圖上標注為24號公路。它不僅是戰場上橫向調動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連接東線和西線的關鍵聯絡線。一旦對該公路的控製權喪失,不僅會極大阻礙誌願軍反擊部隊的集結和部署,還會對漢城的側翼和後方構成嚴重威脅。
為了避免上述不利情況的發生,誌司於1月30日21時下達了命令:
第42軍主力於2月1日晚提前出發,集結於龍頭裏和砥平裏一帶,準備向位於驪州與原州之間的文幕裏及其東南區域發起側翼攻擊;人民軍第5軍團則集結在橫城及其東側的鶴穀裏、巨坪裏地區,計劃向位於原州以南的神林裏進攻;
與此同時,人民軍第2軍團集結在原州東北的上安興裏、雲橋裏以及其南部地區,準備向堤川方向發起進攻。隨後,他又指示第38軍“配合第42軍向驪州及其南部地區展開攻擊”,並命令第66軍提前派出一個師,“控製洪川及其南部的要點”。
這也是一個通過進攻來實現防守的策略。
誌司特別強調:“敵軍近日北犯進展迅速,各部在行軍過程中應抓住時機搶占先機,並隨時做好準備,趁敵軍行進或尚未穩固時,力求在運動中出其不意予以殲滅。”
誌司將砥平裏及其以南地區的控製,視為此時穩固中線態勢並掩護反擊兵力集結的關鍵所在。砥平裏地處楊平與橫城之間,距楊平西麵13公裏,距橫城東麵約30公裏,距離洪川東北方42公裏。
美軍戰史指出,砥平裏的地理位置極為優越,占據此地便能掌控多個方向的機動路線——向西可沿2號公路(橫城至漢城)通往楊平,向東北可沿24號公路(楊平至洪川)抵達洪川,向南則可通過24號和24a公路(後浦裏至砥平裏)進入楊平與驪州之間的南漢江河穀。
因此,“一旦控製砥平裏,就會對漢江以南的美軍第1和第9軍的正麵部隊形成包圍威脅”。之所以重視砥平裏,主要是因為該地的得失將直接影響對楊洪公路的控製權。
因此,在“圍捕行動”全麵啟動之前,砥平裏以南的戰鬥已經悄然展開。
戰後,美軍的戰史專家從朝鮮戰場的數百場戰鬥中精心挑選出20場具有代表性的戰役,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解讀。其中,發生在此時間段並位於砥平裏附近的“雙隧道伏擊戰”便是這些戰鬥之一。
雙聯隧道坐落在砥平裏西南約三英裏處,此地有一條公路穿越兩條隧道之間的鐵路,因此被稱為“雙聯隧道”。
1951年1月27日,美國軍隊第2師第23團接到命令,派出一支偵察隊前往雙聯隧道進行偵察。在與誌願軍進行了一次短暫的交火後,該隊迅速撤迴營地。緊接著在1月28日,第二支規模更大的偵察隊又被派遣出發。
美軍第23團1營b連1排排長芬德森中尉率領的巡邏隊共有60人,裝備了大量重型武器,包括八支勃朗寧自動步槍、兩挺機關槍、四挺輕機槍、一個火箭發射筒、一門60毫米迫擊炮,以及一門57毫米無後坐力炮和一門75毫米無後坐力炮。他們乘坐一輛重型卡車和九輛吉普車,同時還有一架小型偵察機在空中伴隨行動。
美軍在砥平裏東南約10公裏處遠遠發現了誌願軍125師的偵察人員,雙方交火數次後便各自撤離。當晚,阿爾蒙德接到報告後,命令新任美軍第2師師長拉夫納少將次日繼續派戰鬥巡邏隊前往砥平裏方向,並要求與美第9軍第24師第21團的巡邏隊在砥平裏以南會合。
接到師長命令的美軍第23團團長弗裏曼,將任務指派給了1營。新任1營營長羅素少校召集了c連連長米切爾中尉,命令他在1月29日繼續向砥平裏方向進行巡邏。營作戰參謀拉多少校向米切爾說明,計劃在10點30分與第21團穆勒中尉領導的巡邏隊在茂村南方20公裏處會合,隨後共同行動,務必避免與中國大部隊交火。
1月29日8時,米切爾率領由44名官兵組成的巡邏隊,在獲得d連增援的1門75毫米無坐力炮、1門57毫米無坐力炮和2挺重機槍後,分別乘坐2輛3\/4噸卡車及9輛吉普車出發。在最後,美軍第23團的助理作戰參謀斯塔伊上尉也加入了巡邏隊,負責與第21團巡邏隊進行聯絡。
在下午1時,兩支美軍巡邏隊匯合後,開始朝茂村進發。此時,美軍的總人數達到了60人,裝備包括2挺重機槍、4挺輕機槍、8支勃朗寧自動步槍、1具火箭筒、1門60毫米迫擊炮、1門75毫米無坐力炮、1門57毫米無坐力炮以及若幹加蘭德步槍。同時,空中還有一架炮兵聯絡飛機全程伴隨。從一個加強排的視角來看,這樣的火力配置無疑是相當可怕的。
美軍的目標是一處位於砥平裏東南約5公裏的山穀。山穀內有一條鐵路,連接漢城、楊平和原州,鐵路穿過山脊線的隧道後向東南方向轉彎。鐵路上方還有一條鄉間公路,從鐵路穿過後直通西北方向的砥平裏。山穀的東南方向是453高地,而稍遠一點的西南方向則是鯨山(542.5高地)。這兩座山上沒有高大的樹林,隻有矮小的灌木和稀疏的鬆樹。
山穀北麵則坐落著一個小村莊,名為茂村。
1951年1月29日,美國軍隊第23步兵團的一支機動巡邏隊在戰略要地砥平裏東南約3英裏處的一個鐵路涵洞內遭遇了誌願軍第42軍125師375團的伏擊。經過激烈戰鬥後,美軍意識到他們已經闖入了誌願軍第125師的前哨陣地。
第三次戰役結束時,誌願軍在戰線的最東端留下了125師,駐紮在南漢江以東的地區,距離茂村相當遙遠。那麽,茂村一帶怎麽可能會有誌願軍呢?
第四次戰役第一階段的關鍵在於楊平。如果李奇微敢於對楊平發起突擊,誌願軍將麵臨巨大的失敗風險,但李奇微卻不敢這樣做。
李奇微不敢輕舉妄動,但這並不意味著彭德懷會忽視楊平的重要性。彭德懷在部署時,必須防備美軍對楊平的突襲。早在1月27日之前,彭德懷已命令42軍軍長吳瑞林,要求42軍立即停止休整,迅速前往龍頭裏地區進行阻擊,以掩護全軍主力向東集結。
吳瑞林命令125師師長王道全,率部隊迅速前往龍頭裏以南地區展開阻擊。彭德懷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部署,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麵,楊平是西線誌願軍主力向東轉移至橫城、砥平裏的必經之路;另一方麵,楊平還是誌願軍38軍背後最重要的退路。一旦楊平被美軍占領,誌願軍不僅隻能全軍撤退,被迫提前轉入機動防禦,等待第3、第19兵團到位,這是唯一可行的選擇;而且部署在漢江南岸的38軍極有可能全軍覆沒。
楊平必須堅守,而第125師則肩負起防止美軍第10軍沿南漢江從側翼突襲楊平的重任。然而,由於李奇微不敢發動對楊平的突擊,戰局才演變為後來的橫城反擊戰和砥平裏戰鬥。
那李奇微為何不敢對楊平進行突襲呢?
第一個原因是大家較為熟悉的,李奇微總結了美軍在前兩次戰役中失利的教訓,采用了齊頭並進、穩紮穩打的作戰方式,使各部隊緊密配合,彼此靠攏,不給誌願軍留下任何穿插的空隙。
第二個原因在於李奇微發起的“霹靂行動”實際上也是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勉強進行的反攻。當時參與長津湖戰役的美軍第十軍剛從釜山登陸,仍需時間休整,無法立即投入戰鬥。
因此,李奇微無法在整個攻勢中都保持緊密的陣型。事實上,第8集團軍的攻擊主力集中在漢城以南的漢江南岸。李奇微通過先前的偵察了解到,這一帶並無誌願軍的主力部隊駐守,這對屢次受挫的美軍來說,是一次重整旗鼓、重拾信心的絕佳機會。
盡管由於兵力不足,美軍第9軍和第10軍之間的楊平、驪州軸線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空隙,但李奇微認為,東線美軍第10軍所麵對的人民軍戰力已經大幅削弱。雖然第10軍中的美軍部隊僅有第2師,其他則是韓軍部隊,但麵對已受重創的人民軍,這些部隊不足以對第10軍構成實質威脅。
最為關鍵的楊平和驪州軸線,李奇微指示美軍第9軍的第24師(第21團)和美軍第10軍的第2師(第23團)各派出一個團,形成橫向聯係,以確保這一結合部的安全。
第三個原因是,李奇微和大將軍一樣,都處於戰場的迷霧之中。他對楊平方向誌願軍的情況並不了解,因此不敢輕易發動攻擊。向楊平方向突擊的美軍勢必會陷入孤立,孤軍深入敵方腹地。缺乏絕對準確的情報,李奇微無法做出這樣的決策。
誌司同樣需要麵對戰場迷霧,與李奇微獲得的情報清晰度相當。誌願軍已經確定了西線美軍第1軍和第9軍的部隊番號,而美軍也識別出了對麵的誌願軍50軍和38軍。
實際上,在“霹靂行動”期間,美國軍方的許多將領都預見到誌願軍可能會在東線展開反攻,但李奇微對此卻未予理會。此時,李奇微所犯的錯誤與麥克阿瑟如出一轍,都是由於部隊分散,導致孤立突出的部隊遭受了誌願軍的反擊。麥克阿瑟的分散體現在整體戰線的廣泛分布,而李奇微則是在整體戰局中某一方向上顯得孤立突出。
麥克阿瑟因輕敵而陷入困境,而李奇微則因對敵人的畏懼而采取緊湊陣型。他擔心部隊分散會被誌願軍乘機擊潰,然而由於兵力不足,雖然李奇微在西線可以保持緊湊,卻無法在整個戰線上部署足夠的部隊。如果誌願軍第9兵團能夠參與這場戰鬥,美軍再次潰敗的可能性將極大。若李奇微在此役中失利,他將在美國國內受到貶斥,聲名掃地。然而,李奇微的運氣不錯,誌願軍第13兵團已經到了強弩之末。
李奇微為何在麥克阿瑟已經犯下錯誤的情況下,仍然重蹈覆轍呢?高級指揮官往往源於兵種部隊,這使得他們在視野和對戰場全局的把握上存在不足。以李奇微的能力,如果在二戰時期指揮集團軍以上的部隊,必定會遭到德軍那些經驗豐富的猛將的重創。
對於誌司而言,盡管無法準確判斷東線會有哪些敵軍部隊,但可以確定韓軍必定是主力。在美軍主力集中於西線的情況下,實施“西頂東打”的戰術是破局的關鍵。因此,楊平在彭德懷的戰略中成為攻防的核心要點,必須有一支部隊負責防範美軍對楊平的突襲。
這支部隊正是第125師。
1月28日,中美兩軍的偵察部隊在砥平裏東南10公裏處相遇,這一情況向誌願軍和美軍發出了相同的信號——敵軍就在附近。美軍選擇繼續進行巡邏偵察,以掌握具體情況;而誌願軍則決定設下埋伏。王道全指示375團團長趙立賢,提醒他美軍可能會在今晚或明天再次出現,要求他立即組織伏擊。
收到命令後,趙立賢感到十分高興。自375團入朝以來,已經經曆了三次戰役,卻連一場仗都未打過。於是,趙立賢將任務交給了3營。3營在茂村設立了伏擊點,並在28日晚將茂村圍得水泄不通,靜待美軍進入。然而,整整一晚上過去,美軍卻未曾出現,導致大家等得筋疲力盡。
29日,已經到了中午,依然沒有美軍的蹤影。
此時,埋伏在茂村南山的375團3營9連聽到了一陣機槍聲(這是美軍巡邏隊進行的機槍火力偵察),隨後張德發成功俘虜了美軍上尉斯塔伊。連長魏思福判斷,己方既已俘虜美軍指揮官,駐守在山穀南側的美軍遲遲不見指揮官歸來,勢必產生懷疑。根據當前形勢判斷,指望美軍自行進入預定的茂村伏擊圈已經完全不可能了。
目前隻有趁美軍尚未掌握局勢時,主動采取行動。為此,必須迅速奪取位於美軍東南側的453高地,以掌控戰鬥的製高點。因此,命令一個排迅速向453高地奔赴,同時自己則帶領兩個排向山穀南側接近美軍巡邏隊。
斯塔伊被捕時,美軍巡邏隊正在嘈雜地用餐,完全沒有注意到張德發用衝鋒槍擊斃司機時發出的短促槍聲。然而,天空中的美軍聯絡機卻發現了正在迅速逃跑的誌願軍。此時,飛機上的美軍第23團1營主任參謀恩根少校(一些國內書籍錯誤地將美軍的營主任參謀翻譯為副營長,實際上,美軍的營主任參謀相當於誌願軍的營參謀長)立即通過無線電與地麵上的美軍進行了聯係。
可對空聯絡的電台卻在斯塔伊的吉普車上,米切爾和穆勒都未能聽到恩根的緊急唿叫。毫不知情的米切爾依舊駕車朝茂村駛去。
當美軍抵達雙聯隧道的鐵軌時,穆勒猛然瞥見9連快速接近,緊隨其後,米勒也發現了這一情況。帶頭的美軍吉普車立刻瘋狂掉頭。9連3排副排長隋景春迅速行動,舉起一枚手榴彈摧毀了前麵的吉普車,後方的誌願軍戰士們隨即開火。
米切爾大聲喊道:“全員掉頭,迅速原路撤退。”瞬間,美軍陷入了混亂。然而,就在米切爾轉身的時候,他注意到誌願軍正在453高地的山脊上攀爬,並且他剛剛停車的地方已經被誌願軍設置了路障。
在生死攸關的時刻,兩名美軍中尉連長卻爆發了爭吵。穆勒堅信,唯有搶占453高地才能帶來一線生機,而米切爾則一心想著立即沿著來時的路逃命。最後,穆勒怒吼道:“我們必須爬上山頂,中國人也在往上爬,這是唯一的機會!”就在穆勒怒吼的同時,飛機上的恩根幾乎說出了相同的話,但地麵的美軍根本聽不到,恩根隻能返迴加油。
米切爾尚未打算放棄自己的立場,正欲繼續爭辯,突然間,車隊中一輛吉普車被誌願軍擊中,駕駛員迅速棄車而逃。這輛車立刻阻塞了整個車隊的前半部分。此時,米切爾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迅速改口說道:“所有人,立刻上山!”
美軍迅速放棄了所有重型武器,僅帶上兩挺輕機槍、一具火箭筒、八支勃朗寧自動步槍和一些加蘭德步槍,迅速朝山上攀爬。求生的本能促使他們如飛般地前進。此時,美軍正從北坡上山,而九連的一排則從南坡攀登,眼下就看誰的速度更快。
按說在這樣的時刻,所有人都應意識到隻有攀登山峰才是生存之道。然而,9名美軍卻毫無察覺,急促的攀爬讓他們氣喘籲籲,疲憊不堪。最終,這9個人坐在溝裏,無論如何也不願再爬上去。
從軍隊的角度來看,此時軍官或士官應該強行命令這些美軍繼續爬山,不論是通過毆打還是槍械威脅。然而,米切爾和穆勒正忙於逃命,沒人理會這9名美軍。其實米切爾在二戰時曾經負傷,此時自己也開始掉隊了。隻有排長潘羅德對著他們吼了幾聲:“快走,混蛋們!快走!”然而,這9個人仍舊紋絲不動。接著,他們看到附近有幾間茅草屋,便一頭鑽了進去,像鴕鳥般把自己藏起來,以為這樣就安全了。
當9個美軍疲憊不堪地癱坐在地上喘息時,他們稍微恢複了一些,這才意識到自己的愚蠢。此時,7連3排8班的誌願軍已經追趕而至。直到這個時候,9個美國兵才真正感到恐懼,立刻拿起武器衝出茅草屋,向誌願軍追擊部隊開火。槍聲剛響起,其中一個名叫安德森的美軍士兵就被嚇得將槍丟在了身後,他慌亂中傻乎乎地爬起來去撿槍,結果被誌願軍一槍擊斃。
緊接著,一顆手榴彈炸死了另一名美軍諾曼。機槍手米勒手持美軍逃命時帶出的兩把機槍中的一把,開始猛烈開火。緊隨其後的7連8班班長陳興元迎著子彈衝了上去,然而米勒發射的子彈竟然一顆都沒打中,可能是因為他手抖得太厲害了。
陳興元迅速撲向米勒,米勒揮出一記右勾拳,但被陳興元靈活低頭躲開。趁勢抓住槍管,反將機槍奪了過來。陳興元隨即舉槍射擊,米勒和周圍的美軍紛紛中彈倒地。
就在陳興元大肆屠殺時,曾在迴國後將自己吹噓為英雄的美軍福柯勒爾和佩特拉塞維奇悄悄逃走了。出於求生的本能,他們瘋狂地朝山上奔跑,試圖找到自己所在的大部隊。然而,沒跑幾分鍾,兩人便被子彈擊中了小腿,成了俘虜。隻有米勒的副射手安塔蘭,身為關島人,悄悄躲在一旁,脫下衣服,扔掉頭盔,憑借自己一張亞洲人的麵孔成功逃脫。
中彈後,福柯勒爾竭盡全力撐起身體,雙手高高舉起。佩特拉塞維奇則對他說:“我正等著看看你會怎麽做。”說完,他立即也將雙手高舉起來。
兩人被帶下山後,第9連正在忙於燒毀美軍遺棄的車輛。福柯勒爾受傷倒在地上,但無人理會他。車輛燒毀後,第9連又投入到圍剿逃上山的美軍中。趁亂之際,福柯勒爾艱難地爬進一堆草叢中躲藏,最終成為了第二個幸存者。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實際被俘的美軍數量遠超紙麵統計。原因之一是誌願軍延續了國內戰爭的做法,讓美軍俘虜自行前往後方接受收容;另一方麵,誌願軍作戰部隊通常忙於追擊,無法及時處理這些俘虜,導致許多美軍俘虜趁機偷偷逃脫。
迴國後,福柯勒爾聲稱這9名美軍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事實上他們在與7連8班的短暫交鋒中便被俘虜。
對美軍而言,損失9名士兵並非完全是壞事。首先,這9名士兵有效地擋住了誌願軍的追擊,為其他人提供了上山的機會;其次,這9名美軍並非步兵,戰鬥力有限,也不是某些書籍所稱的新兵。他們都是經驗豐富的老兵,但均屬於技術兵種。
在第二次戰役中,美軍遭受重創,美國國內急需補充二戰老兵,然而由於病急亂投醫,未能建立起良好的補充製度,優先補充步兵的做法導致許多寶貴的技術人員被錯誤地調配到步兵部隊,最終造成了損失。後來,美軍在穩住軍心後,才逐漸糾正了這一問題。
陸軍必須保持較高的體能標準,這一點將永遠不會過時。
憑借這9名已失去戰鬥力、無法再攀登的美軍作為掩護,40多名美軍順利爬上了453高地主峰北側的一座山頂,建立了射擊陣地並開始反擊。此前剛剛殲滅這9名美軍的7連8班,在距離美軍山腳僅幾米的地方遭遇了美軍的密集手榴彈攻擊,不得不撤退。如果沒有這9個人作為掩護,美軍的傷亡將會更加慘重。
誌願軍方麵,9連擔任占領453高地主峰的任務,負責切斷敵軍退路並阻擊增援部隊,而7連則負責圍殲這股美軍。
盡管美軍僅剩一挺輕機槍,但他們仍擁有八支勃朗寧,火力依然十分充足。七連迅速占領周邊的高地,並架設繳獲的機槍,為步兵的攻擊提供火力掩護。在皚皚白雪的映襯下,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鬥,自動火器劃出的彈道遍布美軍占據的小山頭周圍。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激戰,剩餘的美軍幾乎全部陣亡。
美軍的傷員痛苦地哀嚎,米切爾對他們說道:“求你們別喊了,這樣會暴露我們的方位。”與此同時,7連甚至一度衝上山頂展開了肉搏戰。當美軍排長潘羅德看到誌願軍衝上山頂時,立即對部下喊道:“快躺下,裝作死去的樣子。”
然而,美軍空軍的增援部隊已經抵達。
13時30分,美軍第23團團長弗裏曼上校收到了1營主任參謀恩根的報告。弗裏曼立即指示2營f連出發進行救援,並請求第5航空隊迅速提供近距離空中支援。14時15分,一架“蚊子”飛機抵達現場,開始用煙霧標記誌願軍的火力點和陣地。16時30分,第一波由4架美軍飛機組成的空中力量抵達,開始對7連進行猛烈轟炸。緊接著,第二波4架次飛機使用了凝固汽油彈,有效壓製了7連的攻擊。
下午5時30分,美軍增援部隊第23團f連抵達453高地南側。隨著9連的機槍聲響起,前兩輛吉普車“嗖”的一聲急停,美軍迅速跳下車準備迎戰。然而,第三輛車的駕駛員則直接把車開進了路邊的溝裏,向f連連長泰瑞爾上尉說道:“上尉,我們最好先躲在溝裏,否則中國人的機槍會要了你的命。”泰瑞爾對此表示十分讚同。
經過一個小時的拖延,美軍f連最終決定發動進攻。20時30分,美軍右翼的第三排成功占領了453高地,發現誌願軍的阻擊部隊已經撤退。
盡管第三排成功占領了453高地,但他們並未向前推進去救援前方被圍困的美軍,而是選擇等待第一排的到來。晚上21時,一名美軍醫務兵從包圍圈中逃出,聲稱被圍的美軍已經有四分之三的人員傷亡,他此行是為了尋找車輛和藥品。然而,這實際上是個謊言。美軍在空襲後通過空投得到了彈藥和藥品,美軍戰史中得意地提到:“c連無視中國人,成功取迴了所有空投的物資。”
左翼一排終於在22時30分出現,據稱是“因道路難走”所致。
一排到達山頂後,泰瑞爾決定繼續推進展開救援。瓊斯排則全力射擊並發射炮彈,緩慢推進。23時,f連終於接近被包圍的美軍陣地,但他們卻發現此處已無中國軍隊。
此時,7連和9連已奉命撤離戰場。
最終,美軍巡邏隊共60人遭遇傷亡和被俘,其中48人被俘,16人陣亡,30人受傷。被俘的兩人中,斯塔伊幸存,而佩特拉塞維奇不幸遇難。
這場戰鬥原本計劃伏擊進入茂村的美軍,然而,局勢突變,9連連長魏思福果斷決策,立刻率部隊出擊,並迅速派出一個排占領453高地,成功切斷美軍的退路。盡管9連在實際作戰中幾乎沒有取得殲敵的具體戰果,卻成功圍困了美軍的巡邏隊。
因此,125師師史中提及此戰時隻提到9連,而沒有提到7連。7連在隨後倉促的出擊行動中,雖然表現得十分勇敢頑強,但由於組織不力,未能消滅被包圍的美軍,戰果不甚理想。至於在天黑後撤出戰鬥,顯然是上級的決定,推測可能是美軍航空兵的近距離空中支援及地麵戰鬥給誌願軍造成了較大傷亡,因而決定不再進行夜間作戰。
美軍在戰史中對這場戰鬥的描繪是:在激烈的近戰中,第3營在防守過程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盡管如此,美軍憑借密集的炮火支援以及超過80架次的空中打擊,最終成功迫使中國軍隊撤退。
第125師在這場戰鬥中遭遇了嚴重損失,三個團(373團、374團、375團)合計有3600名士兵陣亡,這迫使他們在2月1日退出了戰鬥。而與此相比,美軍的傷亡人數僅為56人。
這是一場朝鮮戰場上相對冷門的戰鬥,雖然規模不大,但對於屢戰屢敗、士氣低落的美軍來說,卻起到了提振士氣的作用。因此,雙聯隧道戰鬥成為美軍在朝鮮戰爭中的標誌性戰役之一。美軍將其與軍隅裏戰鬥、長津湖戰役、砥平裏戰鬥和“傷心嶺”戰役等著名戰役相提並論,作為典型案例進行研究,由此可見他們對這場戰鬥的高度重視。
當誌願軍即將發動進攻時,駐紮在橫城和砥平裏的美軍與韓軍,已在整個戰線形成了孤立突出的態勢。駐守這兩個突出部的分別是美軍第2師的一部分及韓偽5師和偽8師。
美軍第2師原本隸屬於第9軍,在第二次戰役中於軍隅裏和龍源裏一帶遭到誌願軍的沉重打擊。根據美軍的戰史記載,僅在11月25日至30日間,該師的戰鬥傷亡人數就達到了4500人,其中包括237名軍官。
按當時編製計算,這一傷亡數字占全師總人數的三分之一。若再加上非戰鬥傷亡,全師減員總數達到8662人,超過了全師總額的一半。更為嚴重的是,武器裝備的損失也相當慘重,共有64門火炮和上百輛汽車被毀或遺棄。
美軍戰史指出:“這一數字明確顯示,第2師已無作戰能力。”
在遭受重創後,該師主力曾一度撤退至三七線附近的堤川進行休整,並轉歸第10軍指揮。在第三次戰役期間,該師被調往原州負責防禦任務。期間,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以該師訓練水平欠佳和非戰鬥減員率過高為由,要求李奇微撤換師長麥克萊爾,改由軍參謀長克拉克·諾夫納接任。
實際上,麥克萊爾剛剛接替因清川江戰役慘敗而被免職的凱澤,擔任第2師師長才一個多月。諾夫納接替麥克萊爾,意味著第2師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已經更換了兩位師長。
“圍捕行動”開始時,第2師按照團和營的編製組建多支隊伍,以威力偵察為前鋒,行進在中線美軍的前方。
2月2日,該師一部抵達橫城,3日又推進至砥平裏。在它的東側,是沿著橫城至洪川軸線向北推進的韓軍第5、第8師,及美軍第2師第9團組成的支援部隊。
2月7日,韓軍第5、第8師在美軍兩個營的配合下,繼續向前推進,逐步抵達橫城以北和以東地區。而駐紮在砥平裏地區的美軍則保持原地未動。
在誌司的密切關注下,這一動向至關重要,因為它涉及到中線、東線反擊時機的掌控以及首戰目標的確定。
在第四次戰役初期,誌司曾先後提出兩個作戰方案:一是由第42軍從砥平裏南部進攻驪州,二是讓人民軍第2、第5軍團進攻橫城。然而,由於擔心麵對的敵軍力量較為強大,無法在短時間內取得戰鬥勝利,最終這兩個方案均被取消。
誌司認為,要實現“西頂東反”的戰役目標,中朝軍隊一旦發起進攻,必須確保行動具備決定性。要麽不反擊,一旦反擊,就必須取得足以影響全局的成果。
然而,由於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要創造出能夠打贏這樣有把握之仗的條件並非易事。一方麵,西線戰局告急,2月3日敵軍已突破漢江以南的第一道防線,第二道防線也岌岌可危,難以長久堅守。
2月5日晚,中朝聯合司令部決定將第50軍和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主力調往江北,漢江南岸僅剩第38軍獨自堅守,局勢已經十分危急。另一方麵,中線的鄧集團各部隊仍在推進和集結,尚需一些時間才能完成反擊作戰的準備。
雖然誌司於4日下達了“提前集結完畢,提前開始戰役反擊”的命令,但各參戰部隊直到6日才能全部行動,比原計劃隻提前了一天。原定12日晚發起的反擊,最快也隻能提前到11日晚,依然僅僅早了一天。為了抓住戰機,誌司要求鄧集團所屬部隊加快行動步伐,並對各軍的開進時間、行軍路線和行進速度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和具體的規劃,親自進行督導。
為掩護鄧集團各軍的集結和開進,誌司多次指示負責牽製和阻擊的部隊縮小陣地,控製重要點位,堅持數日,以確保反擊部隊順利部署。
2月7日14時,誌司提出了三種可供選擇的方案。
第一種方案是先攻擊韓軍第5師和第8師(橫城方向);第二種方案是優先進攻美軍第23團及法國營(砥平裏方向);第三種方案則是同時對這兩處敵軍展開打擊。
對於這三個方案,最初傾向於優先攻打砥平裏。
2月3日,美軍第23團抵達砥平裏的當天,誌司立即致電第38軍和第42軍下達指示:
第114師歸屬於第42軍指揮,首先殲滅美軍第二師的第23團及法軍營地,此舉非常好。4日,誌司向中央匯報道:
“四十二軍主力將在四日拂曉前後集結於砥平裏附近,隨後與三十八軍一一四師聯手,首先消滅美軍第二師的第二十三團及法國營。如果順利完成任務,將繼續向牧溪裏推進。”
誌司最初將解決砥平裏問題列為優先任務,並計劃盡早、迅速發起進攻,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西線戰場的巨大壓力所致。他判斷,漢江以南的第50軍和第38軍最多隻能堅守到6日晚。如果能在此之前對砥平裏的敵軍展開反擊,便可有效緩解西線的壓力。
然而,原定於4日或5日對砥平裏的攻擊並未如期展開,其主要原因在於作戰準備尚未完全到位,貿然行動的成功幾率較低。此外,砥平裏和橫城的敵情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因此,誌司在發電征詢鄧華、韓先楚等人意見時,並未透露任何傾向性,而是將幾個方案一並呈現,供他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從以上電文可以看出,這次反擊首戰目標的選擇基於兩個前提:首先,第39、第40軍作為反擊主力,能否按時在預定地點展開;其次,該方向的美韓軍在接下來的幾天內會推進到什麽位置。
鑒於這兩方麵的考慮,誌司一方麵命令第42軍等承擔掩護任務的部隊堅決阻止敵軍推進,確保主力部隊能夠安全集結;另一方麵,要求後續各軍加快行軍速度,並將第39軍和第40軍的集結區域從龍頭裏和陽德院裏一帶向西調整,以縮短前進距離。
另外,還要求第42軍“及時將當前情況通報給各軍,並認真研究戰役部署,待鄧華同誌抵達後提供參考”。
8日16時30分,因遲遲未收到鄧華的迴複,誌司再次發電,要求盡早發起攻擊,強調要抓住戰機。之所以選擇先攻砥平裏,是因為擔心橫城和砥平裏的兩股敵軍會合,導致誌願軍錯失在中線和東線反擊的良機;或者,如果西線抵擋不住,美軍主力向東調動,整個反擊計劃將被完全打亂。
因此,盡管尚未收到鄧華的反饋,誌司便已提前決定“集中三個軍的主力,優先殲滅砥平裏附近的敵軍”。
韓先楚主張優先攻占砥平裏,不僅因為這樣可以減輕西線的防禦壓力,更因為他預見到“殲滅砥平裏敵軍後”可能會導致“敵軍全線崩潰”,從而更有利於韓集團與鄧集團的聯合作戰。
接下來的幾天裏,韓先楚始終在為配合砥平裏作戰而製定西線各部的出擊方案。他不僅要求第50軍和人民軍第1軍團堅守江防,並為“向預定地區插進”做好準備,還特別指示第38軍“無論付出何種代價,必須采取積極行動”。
在鞏固現有陣地的同時,第38軍還要準備派出一個團向梨浦裏東北方向發起進攻,切斷梨浦裏至曲水裏的公路,阻止敵軍從該地向東合圍;此外,另派兩個團向梨浦裏至利川的公路發起攻擊,並組織小部隊深入敵後破壞道路。
作為中線鄧集團的指揮官,鄧華主張首先攻打橫城。
他最初並不是這樣認為的。
鄧華在此將作戰重點放在砥平裏以北的楊洪公路一線(廣灘裏、三加裏、龍頭裏皆位於此線上),計劃集結第39軍和第42軍的主力,總計5個師兵力,集中攻打美軍的兩個團;同時以第66軍、第42軍的一個師和人民軍的兩個軍團,分別對韓軍第8師和第5師發起攻擊;而第40軍的主力則前推至原州西北,負責阻擊援軍。
這與誌司在7日提出的三個方案大致吻合,同時也未明確指出先攻打哪裏。
關於先打砥平裏的電報簽發於8日16時30分,而鄧華的“預先作戰方案”則在8日12時簽發,時間上比彭德懷的電報早了四個半小時。然而,誌司的電報中並未提及鄧華在電報中提出的意見,反而寫到“如何具體部署請鄧華同誌速決速告”,這表明彭德懷在擬寫先打砥平裏的電報時並未看到鄧華的“預先作戰方案”。
誌司在發出“先打砥平裏”指示後不久,又改變了主意。8日23時,再次致電鄧華、韓先楚和金雄,在這份電報中,調整了原先“先殲滅砥平裏之敵為利”的判斷,改為“先攻打橫城附近之敵”。然而,這依然不是最終的決定。
此後,誌司簽發的作戰電報中,對首戰目標的表述出現了多次反複。
9月10日淩晨1時,再次致電指示鄧華:
“我們於九日20時集中主力先攻打砥平裏,兩個電報中的具體部署存在一些差異,最終如何進攻,由你來做最後決定。”
鄧華在收到電報後,經過深思熟慮,最終決定先攻打橫城。根據當時的戰場態勢來看,砥平裏和橫城的敵軍都處在突出部,這為我方攻殲創造了有利條件。
然而,鑒於當時的兵力狀況,誌願軍並不具備同時消滅兩處敵人的能力,隻能選擇先集中力量攻擊一處,再對另一處采取行動。首先攻擊砥平裏有其優勢:可以直接動搖敵軍西線的主要進攻力量,減輕漢江以南的防禦壓力,同時還能縮短第39軍和第40軍向戰區的進軍距離,減輕部隊的疲勞。然而,問題在於砥平裏的美軍戰鬥力較強,如果在一兩個晝夜內無法迅速解決戰鬥,周圍敵軍可能從三麵增援,給反擊部隊帶來不利局麵。
首先攻擊橫城的好處在於,雖然敵軍兵力眾多,但主要是韓國部隊,戰鬥力相對較弱,尤其是其兩翼暴露,這為鄧集團的主力在東線人民軍的配合下實施合圍提供了有利條件,初戰獲勝的可能性較高。然而,問題在於橫城距離西線戰場較遠,即便成功後繼續向南推進,若遇阻力,也難以動搖美軍的整體進攻部署。
總的來說,先攻打砥平裏還是橫城,各有其利弊。
攻打砥平裏雖然風險較大,但收益也更加可觀;而攻打橫城風險相對較小,但所能獲得的利益也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決策的關鍵在於對風險、代價和收益之間的權衡。誌司之所以在首戰目標上猶豫不決,正是因為既希望爭取最大的利益,又不願承擔過高的風險,因而左右徘徊,一時難以找到理想的平衡點。
韓先楚之所以重視對砥平裏展開攻殲,正是因為他看到了在這一地區發起進攻能夠獲取更大的利益。憑借他的指揮風格,他願意為此承擔風險,甚至不惜付出代價。
鄧華經過全麵權衡後,最終決定首先攻打橫城,這是在眾多方案中選擇了一個相對穩妥的策略。換句話說,在權衡風險與收益的過程中,他更傾向於選擇風險較小的那一方。
需要指出的是,誌願軍在前幾次戰役中的成功經驗,對此次戰役首戰目標的選定,產生了重要影響。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戰役中,誌願軍都是通過反擊取勝,戰術上選擇在韓軍薄弱處打開突破口,隨後順勢而進,迂迴打擊美軍主力的側後方,造成其整體部署混亂,迫使美軍不得不全線撤退。
這次戰役的反擊依然選擇了首先攻打橫城,某種程度上延續了前兩次戰役的反擊模式。作為誌願軍統帥,在這一過程中展現出軍事民主的風範,通過廣泛聽取意見並勇於自我否定,實屬難能可貴。
當時,誌司與鄧指之間沒有有線電話的溝通,而無線電話在戰役開始前無法使用,隻能通過電台聯係。然而,涉及戰役部署的電文通常較長,一個往返過程往往需要數小時,這必然會延誤戰機。為確保信息能夠及時傳遞,參謀長解方改變了司令部的工作流程,指示誌司和鄧指的作戰、機要以及通信電台人員同時上崗,每班由兩人值守。
大將軍一旦開始口述電文,誌司內部便立刻展開流水作業:起草一組、翻譯一組、發送一組,確保電文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發出。通過這一方式,從發電到收到迴電,整個過程不超過30分鍾。解方將這種方式稱為“救火車”,後來逐步發展為一種製度,並有了正式名稱——“電台全程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