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軍在阻擊中發現,此次美軍進攻表現出一些新特點。


    每日開始攻擊時,先以偵察機在陣地上空低飛盤旋,為空、炮火力指示目標,繼以排炮射擊,飛機轟炸掃射,投燃燒彈並施放煙幕,掩護步兵運動至陣地前山溝死角內,再以坦克掩護少量步兵前進,作試探性攻擊;遭打擊後,再重新進行炮擊、轟炸、掃射,如此反複,以暴露防禦陣地上的火器位置,用火力加以摧毀,最後發起猛攻。


    攻擊均在白天實施,每日10時左右發起,12時至15時最為猛烈;若不能得逞,黃昏時縮迴攻擊出發位置構築工事,防備夜間反擊。


    麵對這樣的敵人,第50軍防禦中麵臨兩大威脅:


    一是敵炮兵、航空兵的猛烈火力毀傷;二是敵坦克在陣前肆無忌憚的活動。


    由於天寒地凍且缺乏作業工具,防禦工事構築十分困難,隻能在雪堆上澆水,凍成冰塊後堆砌成工事,抗毀性很差。花費一夜工夫堆成的工事,敵人1個小時炮擊就能將其全部摧毀。當敵發起攻擊時,防禦部隊隻能在失去工事依托的條件下與之對抗,往往遭受很大傷亡。


    此外,由於缺乏反坦克手段,敵人坦克敢於徑直開到誌願軍陣地前活動,往往麵向誌願軍防禦陣地一線排開,形成一個弧形半包圍圈,以坦克炮實施抵近射擊,或從防禦間隙滲透,實施側後攻擊。


    伴隨坦克在陣前活動的還有m-15半履帶式四聯裝自行高射機槍,對防禦部隊的危害程度不亞於坦克。


    據有關戰史記載,美軍對修理山303高地的一次攻擊,坦克群抵近射擊的火力構成是:以30門76~90毫米坦克炮瞄準山頂附近的機槍槍眼射擊,以60挺車載機槍和6組四聯裝自行高射機槍(共24挺)對正斜麵的塹壕射擊。射擊方法是:給每個坦克排(各5輛坦克,共5門坦克炮、10挺車載機槍)規定一個射擊扇麵,各扇麵之間的間隙由四聯裝自行高射機槍火力予以補充。一天之內,僅5組四聯裝自行高射機槍就發射了5.2萬發12.7毫米子彈。


    在這樣的火力威脅下,第50軍部隊阻擊作戰付出了很大代價。


    1月31日電稱:“敵自25日開始以大量飛機、坦克、大炮向我50軍及38軍112師攻擊,占我野戰工事約七公裏。我僅有步兵武器及少數山炮,且在彈藥不足的情況下堅持抵抗。因敵火力猛烈,我傷亡相當大。”


    2月2日電稱:“美第一、第九軍及英、土、希部隊和偽一、六師沿南漢江西岸至水原線向北猛犯,我50軍及38軍112師、42軍125師共計傷亡約8000人,敵人傷亡亦有4000人以上。


    2月4日電稱:“50軍及38軍112師傷亡過半(42軍125師亦不少),難以支持現有陣地,力爭支持至6日晚。”


    第50軍部隊在漢江以南一線的阻擊作戰,為倉促轉入防禦的誌願軍各部提供了重要借鑒。根據第50軍的阻擊經驗,誌司於1月31日下達戰術指示,指出:


    進行陣地防禦,必須做好工事,采取疏散的縱深的兵力配備(每一陣地隻以少數兵力加強輕武器進行防守),才能減少傷亡,保持防禦的穩定性;必須以短促、突然、猛烈的火力,配合陣前反衝擊,才能有效地阻止敵人的進攻;


    必須做好對敵實施反擊的充分準備,較大的反擊必須於夜間進行,才能收到大的效果。指示還特別強調:防禦時不能死守一地,在爭取到一定時間或無力防守時,應主動地轉移陣地,並盡力堅持夜間轉移,以減少傷亡。


    1月31日,誌司通電表揚第50軍:“你們在連續多日的激戰中頑強堅守陣地,反複進行爭奪,充分展現了崇高的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你們的英勇表現極大鼓舞了全軍,尤其是148師,堪稱全軍學習的榜樣。現予以通令表揚。同時,我們已命令三分部迅速將彈藥前送,望你們繼續堅守陣地,靈活組織反突擊。隻要阻止敵人推進,爭取到戰役準備時間,第四次戰役的勝利便可確保。”


    以彭德懷、鄧華、金雄、樸一禹名義,向誌願軍各軍、人民軍各軍團,通令表揚了第443團7連、第444團8連、第447團。通令說:“以上三個部隊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是值得全軍學習的,特通令表揚。”


    到2月初,第50軍前線部隊已難以繼續堅守原有陣地。


    2月4日,阻擊戰仍在激烈進行時,金日成前往誌願軍總部了解戰況。誌司告訴他,第50軍傷亡慘重,目前還能作戰的部隊隻剩下大約7個營。當時,誌願軍一個軍通常編有27個建製步兵營,這表明該軍已損失超過三分之二的戰鬥力。


    2月4日13點30分,誌司同時發出了兩封電報。


    一封電報發給第38軍及韓先楚、鄧華,命令第38軍在側翼支援並配合第50軍作戰。電報中強調:如果敵軍對第50軍展開猛烈攻擊時,你們可根據實際情況派出小股部隊側擊敵人,以緩解敵軍對第50軍的壓力。夜間派遣小部隊積極滲透,進行襲擾,埋設地雷,破壞敵軍的白天進攻計劃。


    另發一份電報給人民軍第1軍團以及第50軍和韓先楚,指示:


    第1軍團接替第50軍部分陣地。電報中稱:為保持漢城南岸的陣地,牽製敵人主力行動,以便我軍主力在預定地區發起進攻。


    第50軍已連續作戰十晝夜,戰力大幅削弱,正麵過寬,無法繼續承擔縱深布防任務。為縮短第50軍防線並增強縱深防禦力量,決定將軍浦場、果川、南泰嶺公路(含)及其以西的區域交由第1軍團接防。請接電後迅速派遣幹部與第50軍接洽,了解具體情況並進行地形偵察,最好今晚完成,最遲於明晚(五日)前全部接防。


    根據此電令,人民軍第1軍團接管了第50軍所防守的西段14公裏正麵防線的防禦任務。


    2月4日、5日,漢江以南的戰鬥愈發激烈。美軍第25師、第3師及土耳其旅集中力量猛烈進攻第50軍和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的防線,每天出動坦克100至200輛,飛機數十架至上百架,瘋狂轟炸中朝軍隊陣地,使之化為一片火海,以掩護地麵部隊輪番衝擊。


    盡管工事幾乎被完全摧毀,誌願軍和人民軍仍頑強抵抗,反複爭奪陣地,彈藥耗盡後與敵人展開慘烈的肉搏戰,戰況極為殘酷。


    5日晚,第50軍部隊陸續向後進行了有限的轉移。


    經過激戰至2月7日,50軍成功將聯合國軍阻截在漢江以南的內飛山、文衡山、武甲山和楊子山一帶。聯合國軍在14晝夜的戰鬥中,僅推進了18公裏,卻遭受了極為慘重的傷亡。


    此時,漢江江麵已逐漸解凍,江南岸的防禦區域在二線陣地被突破後進一步縮小。為了避免陷入背水一戰的局麵,韓先楚建議將第50軍和人民軍第1軍團撤至漢江北岸,並通知各相關部隊:“立即做好轉移準備,至於主力是轉移還是繼續堅守,將由我最後決定,屆時另行通知。”根據這一部署,第50軍主力開始向北岸轉移。


    韓指對轉移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作出具體指示:


    首先是“秘密而迅速地、安靜地撤出戰場,保持組織性,避免混亂和暴露意圖”;


    其次是“掩護部隊必須掩護有力,沉著應對敵人進攻,並配備反坦克力量”;


    再次是“應優先撤離傷員和輕便物資,幹部要嚴格掌握部隊動向,隨時應對突發情況”;


    最後是“渡江時避免擁擠,以防冰麵破裂,並確保行進路線正確”。


    第50軍主力北撤後,留下一部分部隊在江南岸進行頑強阻擊,以拖延敵軍的進攻。最初,駐守江南岸的兵力包括3個團和另外2個營,分別由第149師和第150師的副師長各率領1個團。同時,人民軍第1軍團的主力也撤至漢江北岸,繼續進行防禦作戰。


    第150師的第450團和第448團一營作為最後撤離的部隊,堅守廣州、二聖山等陣地,奮勇抵抗敵軍整整十晝夜,最終於2月17日撤迴江北歸隊。


    第50軍在漢江以南的阻擊戰,成為其入朝作戰史上最為重要的一章。


    韓先楚在電報中向曾澤生表示:“你部經曆了三次戰役,尤其是此次為期半月有餘的防禦戰,表現得非常出色。”為了完成這次防禦任務,第50軍付出了巨大代價,戰鬥中減員極為慘重。


    2月8日,美軍逐漸向漢江推進,並於10日占領了仁川。50軍撤退至漢江北岸後,麵對“聯合國軍”愈發猛烈的攻勢,毫不退縮,繼續堅守阻擊了一個多月。


    3月15日,第50軍奉命從漢江北岸撤退,先行抵達肅川,隨後返迴國內進行全麵休整。在為期50天的漢江南北阻擊戰中,50軍戰士的鮮血染紅了漢江兩岸,共殲滅敵軍1.1萬餘人。50軍堅守陣地,與陣地共存亡,其中有7個整連、31個排、138個班全員戰鬥至最後一人。


    50軍入朝時共有名官兵,經曆了一、二、三次戰役,特別是殘酷的第四次戰役漢江血戰後,傷亡減員超過1萬人,全軍最終僅剩人。


    渾身沾滿硝煙的曾澤生前來誌司複命,被讚揚道:“五十軍打得好,你指揮得好!我要給你補充兵力,蘇式武器到了,優先給你們五十軍換裝!”


    聽到這話,曾澤生感動得幾乎熱淚盈眶。在國民黨軍隊中混了二十多年,作為滇係部隊的軍官,他和手下士兵備受蔣介石嫡係的歧視與冷遇。別說是補兵換裝的好事了,蔣介石幾次三番想對他這支雲南部隊下狠手!僅僅兩年前,他還率部在東北與解放軍殊死拚殺……


    曾澤生含淚說道:“我們50軍總算能在兄弟部隊麵前挺直腰杆了!”


    “你怎麽能這麽說?就因為五十軍是由國民黨改編而來嗎?我和你一樣,出身於舊軍隊的雜牌湘軍。我從來沒把你們當外人看待!”


    詢問傷亡情況時,曾澤生滿懷沉重地遞上了一張紙,說道:“這是各師今天報上來的還能繼續作戰的兵力數字。”


    “傷亡如此嚴重,為什麽不早報告?有困難就應該早點提出來啊!”


    曾澤生心裏其實頗為糾結,因覺得自己是起義部隊出身,難免有些自感低人一等,便默默承擔了所有困難,從未訴苦。


    “你告訴部隊,我向50軍的同誌們鞠躬致敬!”


    話音剛落,便深深地向曾澤生鞠了一躬……


    1955年,在懷仁堂,曾澤生與那些身經百戰的老紅軍、老八路並肩而立,接受授銜,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兩百名中將之一。


    1951年,作家魏巍將自己在前線的見聞與采訪整理成戰地通訊《漢江南岸的日日夜夜》,生動地描繪了西線戰場的艱辛與激烈。


    “這裏的每一寸土地,都經曆了無數次激烈爭奪。戰士們嘴唇幹裂,耳朵震得發聾,眼睛熬得通紅。他們用幹裂的嘴唇吞咽一口幹炒麵,再含一口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能忘卻的197653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行早的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行早的魚並收藏不能忘卻的197653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