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四次戰役(6)漢江的最強防禦-2 血嶺上的英雄兒女
不能忘卻的197653 作者:行早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月25日,經過一番試探性進攻後,西線美第1軍於從野牧裏到金良場裏一線,向我軍發起了猛烈攻擊。
1月28日,美第9軍在金良場裏至驪川的正麵陣地,再次發起進攻。
敵軍的進攻重心集中在水原至漢城一帶,沿公路和鐵路兩側展開,範圍約為20公裏。與以往依賴公路為主的進攻方式不同,這次他們更傾向於攀登山頭,搶占製高點,采取寬正麵的多路突擊,有時同時展開多達十五路進攻,每路兵力從一個營到一個團不等。在飛機、坦克和火炮的支援下,敵軍對我軍防守的各個重要據點發起了全麵攻勢。
第50軍奉命以修理山、帽落山、光教山、文衡山等要地為依托,構建第一道防線;以博達裏、內飛山、鷹峰、國主峰等重要陣地為支撐,組成第二道防線;在敵軍主力進攻的主要方向上,牢牢控製“京釜國道”的關鍵要隘,抵禦美軍第1軍全部兵力及第9軍部分部隊的進攻。
修理山地處漢城南部,植被繁茂,風景優美,是一處極具戰略意義的高地。它俯瞰著通往水原、仁川和漢城的主要交通要道,成為北上漢城的必經之路。任何進攻漢城的軍事行動,都必須首先經過修理山,因此它成為敵軍進攻的首要目標。
山形與砥平裏相近,由一片小盆地和四周幾座小山環繞。盆地中心坐落著一座古老的寺廟,寺廟的東北側便是後來被稱為“血嶺”的修理山主峰(474高地)。占據這一位置可以憑借火力從高處封鎖漢釜公路。主峰背麵有一條通往草煙洞的蜿蜒山溝,是唯一相對安全的補給線出入口。
往東方向有422高地、181高地和128高地,古寺正北方則分別是440高地和431高地,古寺西南方有265高地和185高地,而東南方則是250高地和210高地。這兩個高地的後方是253高地。
中國人民誌願軍第50軍148師444團,在團長趙國璋的帶領下,奉命堅守修理山。
美軍第1軍第25步兵師,也被稱為“熱帶閃電師”,負責進攻修理山。他們在第5航空聯隊戰鬥機和輕重轟炸機的雙重火力支援下,有效封鎖了誌願軍的前線陣地和後勤補給線。此外,該部隊還配備了約70輛坦克、400餘門輕重火炮和火箭筒,兵力裝備十分強大。
在師長威廉·基恩少將的指揮下,美軍第25步兵師作為進攻的先鋒,攜同土耳其旅、35團和南朝鮮第15團,浩浩蕩蕩地向修理山發起進攻。
這位曾在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奧馬爾·納爾遜·布萊德雷麾下擔任參謀長的基恩少將,被美軍陸軍參謀長勞頓·柯林斯譽為“忠誠可靠、不屈不撓、性格穩健”。在與誌願軍的交戰中,他遭遇過慘重的失敗,麾下美軍黑人團全體投降,最終導致第25師不得不撤迴後方進行整頓。
修理山雖然是通往漢城(永登浦)和仁川兩條道路的咽喉要地,但由於誌願軍重型火力不足,且彈藥極度匱乏,實際上很難通過火力有效控製這些公路。
基恩的作戰參謀針對這一情況,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放棄攻占修理山,利用坦克裝甲部隊沿著國道和砂石路,向誌願軍防禦縱深實施突襲。從修理山北側到永登浦僅有約20公裏,從南側到仁川也不到40公裏,且這兩條道路路況良好。誌願軍的反坦克火力相當薄弱,若坦克部隊敢於一搏,不到半天時間便可抵達漢江南岸。
這一提議實際上是直接借鑒了德軍的裝甲突擊戰術和蘇軍的大縱深進攻理論。在第二次戰役中,美軍第2師在三所裏和龍源裏成功突圍,東線的德賴斯代爾支隊反向突入下碣隅裏,這些都表明誌願軍無法阻止坦克部隊沿著公路線進行堅決突破。
誌願軍50軍在戰後總結中也坦率承認:
“美軍坦克在炮兵的配合下,靠近我前沿陣地射擊,專門摧毀我前沿步兵的工事。”
“戰鬥中,敵軍少量坦克經常與步兵協同進行偵察,有時一兩輛坦克甚至深入我方陣地內部,或繞到我方側翼偵察,直到黃昏才撤迴。”
“總的來說,在我方缺乏足夠的反坦克武器的情況下,敵軍坦克的行動顯得非常大膽和肆無忌憚,常常毫無掩飾地在我方陣地前活動。”
如果美軍同時展開縱深空降作戰,迅速瓦解誌願軍漢江以南的防禦體係,確實是有可能的。
然而,美軍第25師師長基恩堅決拒絕了參謀們的建議。一方麵,他在1950年8月於晉州附近與朝鮮人民軍交戰時,曾因繞過山頭冒進,遭到埋伏在山上的朝鮮人民軍第6師側擊,吃過大虧;另一方麵,前三次戰役中,美軍被誌願軍打得心有餘悸,因此他決心要先控製修理山,站穩腳跟後再派裝甲分隊北上推進。
根據基恩的指令,美軍第25師於1月28日製定了進攻修理山的計劃,具體如下:
1月31日,土耳其旅、美軍第35團(附屬一個坦克連)以及南朝鮮第15團自西向東並肩發起對修理山的進攻。
奪取修理山後,德爾溫支隊(由德爾溫中校指揮的第89坦克營主力、第24坦克營c連、第27團1營、重迫擊炮排、m16自行高射炮排、工兵排及通信、衛生班組成)立即沿京釜國道向永登浦方向發起突進。同時,巴萊特支隊(由巴萊特中校指揮的第64坦克營主力、第27團2營為主力)則沿砂石公路向素砂和仁川方向展開進攻。
第24團作為師的後方部隊負責留守,任務是掩護平澤-天安-大田的公路,同時確保剛剛收複的水原機場的安全。
他指示部隊在前線展開行動,保持齊頭並進的態勢,嚴格按照每日計劃的行軍距離推進。每當抵達預定的調整線時,便果斷停止前進,不再繼續推進。
如果麵對中國軍隊,必須在戰鬥前進行強烈的炮火準備,力求摧毀敵方陣地上的所有工事。特別是榴彈炮的近距射擊和無後坐力炮對準中國軍隊工事射擊口的精準打擊,通常能在進攻開始之前將陣地上的一切,包括中國軍人,全部炸毀。隻有在完成這些準備工作後,才能發起對陣地的衝鋒。
1951年1月27日,美軍向誌願軍主陣地發動進攻,修理山阻擊戰由此正式打響!
美軍第25師少將師長基恩對中國軍隊敢於戰鬥、勇於拚搏的作風,以及出其不意、製勝的戰略戰術深感畏懼。因此,這次攻擊中,他采取了一種極為特殊的戰術——直線作戰。所謂直線作戰,即以飛機和火炮火力開路,各部隊平行推進,不論取得多大的戰果,均不得越過當日設定的進攻調整線。
戰鬥一打響,美軍的航空兵便對誌願軍陣地展開了多輪猛烈轟炸,緊接著該師的所有火炮又進行了近一個小時的持續轟擊。誌願軍陣地頓時陷入山崩地裂、天搖地動的境地,仿佛所有生命跡象都已消失殆盡。炮擊過後,各部隊開始謹慎地向誌願軍陣地推進。
可以說,美軍在直線作戰中的推進速度相當緩慢,進攻效率也不高,但即便如此,誌願軍部隊依舊無法展開大規模反擊。這不僅僅是因為雙方兵力懸殊,更關鍵的原因在於兩軍之間巨大的裝備差距。
美軍第25師裝備了330多門口徑超過70毫米的火炮,此外還有70多輛坦克以及b25和b26轟炸機。與之相比,誌願軍第444團不僅缺乏飛機和坦克,更糟糕的是,由於參戰匆忙,部隊僅配備了幾門82毫米迫擊炮和92毫米步兵炮,其火力甚至不足敵人的百分之一。
盡管後來部隊增配了4門山炮,但對於形勢的改善無異於杯水車薪。誌願軍眼看著美軍的飛機、大炮和坦克肆意轟炸,卻束手無策。至今,那些從當年戰場幸存下來的誌願軍戰士迴憶起這一幕時,依然憤憤不平地感歎,美國簡直是在欺負人。
即便如此,戰士們仍然沒有放棄,他們充分利用掩體,將損失降到最低。在麵對敵軍步兵如潮水般湧來的攻勢時,誌願軍戰士們與敵人拚死搏鬥,毫不退縮。陣地上喊殺聲和槍炮聲此起彼伏,戰場迅速陷入了白熱化。
1月28日,美軍第25團第2營在21輛坦克的掩護下,向8連防守的250高地發動猛烈進攻,大規模衝鋒多達6次,小規模襲擊更是數不勝數。8連的戰士們高喊著誓死殺敵,堅守陣地,毫不退縮。當子彈和手榴彈耗盡時,他們拔下60迫擊炮炮彈的引信,直接投向敵軍,最終成功將敵人擊退。
29日,美軍持續對8連陣地發動攻擊,因誌願軍火力不足,部隊傷亡慘重。
在擊退敵人首次衝鋒的過程中,八連的副連長和副指導員英勇犧牲。
在擊退敵人第三次衝鋒時,第八連的指導員負傷,大部分排級幹部陣亡或受傷,彈藥幾乎耗盡,重機槍也已被摧毀。
在擊退敵人第四次進攻時,八連連長負了傷,全連的手榴彈也已全部耗盡,傷亡人數超過了三分之二。
經過激烈的戰鬥,8連幾乎損失殆盡。然而,駐紮在附近的2連和5連迅速加入戰鬥,最終在18時重新奪迴了8連的陣地。
30日,敵人加大了攻勢,堅守主峰的2連遭受了嚴重損失。電影《英雄兒女》中的原型、444團2連戰士王英,在機槍手犧牲後頂替了他的職位。機槍在王英手中再次怒吼,迅速吸引了敵人的注意,敵軍炮火如雨點般傾瀉而下,持續追擊著他。王英不斷轉移機槍位置,敵人的火力也隨之而來。
為他運送彈藥的戰友一個接一個倒下,他不得不不停地更換人手,直到最後陣地上隻剩下他孤身一人。最終,在子彈耗盡、手榴彈用光的情況下,王英抱起炸藥包,衝向敵人,與他們同歸於盡。
戰役結束後,王英被追授特等功勳,他生前所在的班被榮譽命名為“王英英雄班”。第444團2連在戰鬥結束時僅剩下十餘人,而他們接替的8連幾乎全軍覆沒,被迫撤離陣地。
二營的戰鬥,隻是修理山上各處誌願軍陣地的一個縮影。戰場上,亂石橫飛,槍聲四起,刺刀染血。然而,修理山的防線猶如一道鐵閘,無論敵軍如何咆哮衝擊,都無法突破。
截至30日,444團所麵臨的局勢已極為嚴峻。
一方麵,一線防禦分隊的傷亡人數已超過一半,而可以用來反擊的預備隊愈發稀少,陣地之間的空隙也在不斷擴大。另一方麵,連續多日的戰鬥使部隊的後勤支援陷入困境,彈藥幾近耗盡,補給徹底斷絕,部隊即將麵臨缺水斷糧的危機。
更加嚴峻的是,敵軍的裝甲部隊正迅速逼近,眼看就要突破444團與443團的結合部,企圖包圍修理山的防禦部隊。然而,444團的官兵們始終頑強抵抗,硬是擊退了美軍的進攻。
1月31日,美軍第25師第35團向修理山的誌願軍前沿陣地發起了進攻。
美軍首先派出飛機進行掃射轟炸,接著組織火炮進行密集射擊,頃刻間高地陷入火海。隨後,他們推進直射火炮、坦克及12.7毫米口徑的四聯自行高射機槍至距誌願軍陣地數百米處,對暴露的火力點和掩體進行近距離直瞄打擊。
經過多輪次的飛機空襲、近距離的機槍掃射以及火箭彈和坦克的猛烈轟擊後,美軍第25師前線各部隊對我軍修理山前沿各陣地展開了猛烈進攻。
左翼的土耳其旅主要攻擊我第3營第7連防守的266高地(該高地位於修理山主峰474高地右側山脊的起點,若成功占領此處,便可沿山脊進攻至440、431高地,逼近修理山主峰);
中路的第35團第2營則進攻我250高地(這是修理山主峰正前方的獨立小高地)和210高地(該高地是通往主峰的山脊起點,若占領後可沿著253高地向主峰推進);
右路的第35團第1營則向我181、128高地發起攻擊。
在麥利特中校的指揮下,擔任中路主攻的35團2營,借助配屬的坦克連和營內的4門75毫米無後坐力炮,逐一摧毀了700至1100米範圍內暴露的誌願軍火力點。此外,他們還利用配備的107毫米重迫擊炮,以及營和連所屬的81毫米、60毫米迫擊炮,對半山腰的塹壕進行了破壞射擊。同時,4輛m16也在前沿進行機動,對所有可疑地點進行了掃射。
在火力準備結束後,2營左翼第一梯隊的f連開始向我3營8連堅守的250高地發起衝擊。與此同時,師屬火炮和迫擊炮的火力逐漸向250高地後方的反斜麵陣地轉移。盡管如此,該連仍在進攻過程中受到來自側翼的火力和手榴彈打擊,並在逼近陣地時遭遇迫擊炮彈幕覆蓋,導致31人傷亡。根據美軍統計,誌願軍在該戰鬥中損失43人,主要由於迫擊炮和無後坐力炮的殺傷。
e連作為2營右翼第一梯隊,負責攻擊修理山前沿的210高地。在發起進攻3小時後,該連成功占領了210高地,並進行了一次短暫的休整。此時,連長格蘭德打算借機繼續攻占253高地。
然而,當他向營長麥利特匯報這一計劃時,營長卻命令他等待。原因是上級剛剛通知,從航母起飛的“海盜”式艦載機即將抵達並提供支援。為避免誤傷,格蘭德的e連暫時不能對253高地發起進攻,甚至炮火也被禁止,以防彈片傷害到低空飛行執行轟炸任務的友軍飛機。
格蘭德從12時35分開始等待了整整一個小時,眼看著253高地上的誌願軍搭建臨時工事、架設機槍,並從高處俯視著向e連猛烈掃射。格蘭德中尉主張立刻發起進攻,卻被麥特利營長否決。麥特利說道:“小心點,這是中國人,沒那麽容易上當,等空中支援吧!”
他們對已占領的陣地心懷恐懼,惴惴不安,不知道中國軍隊是否另有圖謀。懷著緊張的心情等待了大約一個小時,果然,來自中國軍隊陣地的猛烈槍聲驟然響起,機槍子彈如暴雨般傾瀉在美軍士兵的頭頂。
中彈的美軍士兵痛苦地滾到岩石後,尖銳的喊叫聲刺痛了其他士兵的神經,讓他們心生不安。受傷的士兵拚命唿喊著排長的名字,而此時排長自己也躲在另一塊岩石後,喘著粗氣,拿起無線電向中尉報告:\"我們陷入困境了!我們陷入了困境!\" 中尉則迅速向上級麥利特營長發出求援:“陣地已被突破!我連的兩翼已經被摧毀,再也無法堅守了!”
麥特利營長無奈再次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大約在下午15時,麥利特營長已無法再繼續等待,便下令e連在師屬榴彈炮以及團、營級迫擊炮的火力支援下,迅速攻占253高地。在一輪火力準備之後,格蘭德率領1排向右側的草幕洞棱線進發,同時3排則朝著左側的253高地展開進攻。
當3排前進至210高地和253高地之間的鞍部時,突然遭到253高地上2挺輕機槍和大量步槍的猛烈火力集中過來。從輕機槍的數量推測,守衛該高地的誌願軍兵力大概隻有兩個班左右。3排被253高地居高臨下的火力壓製在山麓的鞍部,無法繼續行動,排長阿卜拉哈姆隻能通過步話機拚命請求支援。
同時,逼近草幕洞棱線的1排也遭到了誌願軍數十人的反衝擊。不過,1排憑借強大的火力將其擊退後,約一個排的誌願軍利用地形優勢,一邊在棱線上與1排對峙,一邊從側麵射擊被壓製住的3排。
格蘭德見第三排隨時麵臨覆滅的危險,立即向營長麥利特匯報,請求撤迴該排。在炮火的掩護下,第三排趁亂撤迴了210高地。剛剛迴到高地,麥利特一下午念叨的“海盜”式艦載機終於登場了。
16時30分,美軍的a-7“海盜”式攻擊機群抵達,盤旋片刻後,迅速俯衝,黑壓壓的一片,對中國陣地展開了猛烈轟炸。衝天的黑煙和火焰遮蔽了西沉的夕陽,瞬間使天空變得昏暗。然而,這些飛機並未按照步兵的要求投擲凝固汽油彈和白磷燃燒彈,而是自行發射了一連串火箭彈。攻擊的目標也搞錯了,實際上打擊的並非253高地,而是修理山的山頂(事後查明,此次攻擊並未對誌願軍造成任何損失)。
緊接著,他們發現中國軍人在熊熊火焰中依然屹立不倒,持續進行射擊,完全不為所動。其中兩名中國士兵鎮定自若地操控著一門追擊炮,毫不理會眼前的局勢,堅決進行阻擊。“中國軍人令人難以置信的生命力讓他們感到恐懼,這就是中國士兵頑強抵抗的鐵證,”格蘭德連長後來迴憶道,“他們的從容令人膽寒。”
在210高地艱難堅守了一夜後,格蘭德直到次日(2月1日)拂曉時分才意識到,誌願軍已自行撤離了253高地。隨即,他帶領連隊占領了空無一人的253高地,並開始為下午向修理山(474高地)發起進攻做準備。與此同時,作為配合,左翼的土耳其旅計劃從西側山脊發動攻擊,經過440高地奪取修理寺。
右翼的35團1營原計劃進攻從修理山東北高地延伸至422高地的山脊線。然而,午後天氣驟變,烏雲密布,導致無法進行有效的炮火支援,進攻被迫推遲到次日。當晚風雪交加,e連由於未攜帶衣物和睡具,在夜襲的恐懼與刺骨的寒冷中,又艱難度過了一夜。
2月2日清晨,風雪雖已停歇,但大霧卻再次彌漫。直到10點30分左右,霧氣才稍稍散去,美軍這時才開始發動進攻。e連沿著山脊線分兵兩路展開行動:第二排沿山脊左側前進,第一排則沿山脊右側行進,第三排則留守在253高地,作為預備隊。
253高地距離修理山主峰474高地的直線距離為700米,垂直高差為221米。兩個排在岩石上艱難攀爬了整整一個半小時,終於抵達主峰邊緣。剛剛探出頭,便遭到來自對麵431高地(即修理寺)的猛烈射擊……
土耳其旅不是剛剛報告他們輕鬆占領了修理寺嗎?事後調查發現,土耳其旅確實輕而易舉地從440高地攀登到了修理寺,但他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細節:在440高地至修理寺棱線的南坡上,隱藏著偽裝嚴密的火力點和塹壕。誌願軍冷靜應對,故意放任土耳其兵通過,直到美軍出現在修理山主峰(修理山主峰與修理寺隔穀相對,距離很近)時,才發動射擊。
當e連全員攀登至修理山主峰後,格蘭德為各排劃定了防禦陣地。第一排負責主峰東北側,第二排駐守西南側,並派遣一個班與修理寺的土耳其旅進行聯防,而第三排則布置在中間位置。
東北側的1排迅速報告,在山頂濃霧中發現有兩路縱隊正朝連隊的背後移動。格蘭德連長立即向營部詢問這些隊伍是否為友軍,但營部無法作出判斷。隨後,格蘭德又撥打了土耳其旅部的電話,但接電話的土耳其官兵竟然沒有一個人懂英語……
夜幕降臨,四周槍聲四起。首先,手榴彈在第一排陣地外約15至20米處爆炸,緊接著機槍和步槍的射擊聲接踵而至,第一排瞬間被迫撤離了塹壕。與此同時,土耳其旅陣地上也傳來密集的槍聲,隨後有三名渾身是血的土耳其士兵逃到第二排陣地上,聲稱他們整個營都已被擊潰。
二排排長西布萊迅速趕到連部,向連長匯報這一重要情況。連長格蘭德對此表示懷疑,並告訴西布萊,若修理寺方向的敵人攻過來,就要立刻將接合部的那個班撤迴來。
當2排長跑迴陣地時,又有16名土耳其士兵正在等待向他報告他們的潰敗情況。不久,e連的炊事兵在送熱飯上山時,也證實在途中遭到來自左右翼的射擊,親眼看到土耳其軍隊混亂不堪地向山下逃竄。此刻,格蘭德已經確信土耳其人正在潰逃,立即向麥利特營長匯報並請求炮擊修理寺。麥利特隨即致電土耳其旅長塔辛·亞茲齊進行核實,但被亞茲齊否認。
然而,麥利特的話還沒說完,30名驚慌失措的土耳其士兵就已經闖入了他的指揮所……即便如此,亞茲齊仍然拒絕相信自己的部隊已經潰敗。看到這位曾親曆一戰加利波利戰役的老兵如此頑固不悟,麥利特隻能無奈掛斷了電話。
當美軍對土耳其旅旅長破口大罵,指責其輕易失守陣地時,旅長卻不慌不忙地迴應道:“我們的士兵說,你們美國人不也丟了陣地嗎!”
後來,美軍的軍事教材對朝鮮戰爭中440高地的戰鬥有這樣的記載:“斯基納中尉展現了頑強的勇氣。當士兵們不願意發起衝鋒時,中尉便一邊跳一邊喊。於是,薩馬中士和沃拉中士也齊心協力,鼓勵士兵,並踢著他們的屁股向山頂推進。大約一分鍾後,所有人都站了起來,在中尉的指揮下,大家一起衝下了山坡。”
在結束了對土耳其旅的作戰後,誌願軍迅速對格蘭德的e連展開猛烈攻擊。第1排首先損失了10名士兵,不得不撤退至第3排的右翼。誌願軍緊追第1排,逼近第3排陣地邊緣,雙方隔著美軍白天臨時壘起的石牆互相投擲手榴彈。
就在美軍山頂陣地幾近崩潰的關鍵時刻,他們的通信和炮兵優勢再次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此時,e連的有線通信已經被誌願軍切斷,三台無線電報話機中兩台也被摧毀。格蘭德依靠剩下的唯一一部報話機,拚命請求炮火支援,特別是155毫米榴彈炮發射的照明彈,將狹小的山頂照得如同白晝,使得山道上誌願軍的增援部隊無所遁形。
美軍炮彈如雨點般密集落下,但誌願軍依舊從西南側突破了e連2、3排的接合部,成功衝上山頂,與美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白刃戰。據美方戰史記載,當晚美軍傷亡46人,誌願軍則在山頂核心陣地,留下了12具烈士遺體。
3日淩晨3時,核心陣地的戰鬥仍在激烈進行,隨後誌願軍與e連2排在修理寺展開機槍對射。到早上6時,誌願軍對2排和連部後方發起猛烈攻擊,e連此時輕機槍子彈和手榴彈已全部耗盡,步槍彈藥也所剩無幾。
連長格蘭德向營長麥利特報告稱:“我連已陷入潰敗或覆滅的險境。”最終,2月3日10時,失去戰鬥力的e連被g連換防。傍晚時分,土耳其旅在g連的支援下再次奪迴修理寺。然而,日落後,土耳其部隊再度發生“營嘯”,全員撤離,棄守陣地,潰逃至g連的修理山防線……
至2月4日,444團順利將防線移交給朝鮮人民軍第8師第1聯隊,圓滿完成了修理山的防禦作戰任務,許多英勇的戰士也在此長眠。
1951年2月5日,第444團經過10天的激烈戰鬥,承受了重大傷亡後,奉命收縮陣地,撤至漢江南岸的二線防禦陣地。
從1月27日到2月5日,美軍第25師及“聯合國軍”部隊在整整十個晝夜中經曆了異常激烈的戰鬥,盡管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卻始終未能向前邁出一步,也未能攻占修理山。戰後,美軍將這座浸透鮮血的山嶺稱為“血嶺”,可見當時戰鬥的慘烈。
在這場阻擊戰中,第50軍148師444團的誌願軍戰士們無所畏懼,整整十個晝夜堅守在被敵人不斷摧毀的工事中,麵對如雨點般密集的炸彈和炮火,在火海中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無論是火力壓製、白刃戰,還是肉搏戰,當子彈耗盡、手榴彈用完時,戰士們就用石頭作為武器,甚至用血肉之軀與敵人的鋼鐵對抗,誓死不退。他們頑強抵抗,連續十晝夜將美軍第25師牢牢阻擋在“血嶺”前,令美軍損失慘重。
戰後,獲得“修理山連”英雄稱號的444團第4連在戰鬥中傷亡慘重。上陣地時共有128人,但撤下陣地時僅餘28人,其中大部分是連部的勤雜人員和炊事員。
第444團團長趙國璋為了奪迴陣地,多次派遣所屬營連的幹部率部反擊。然而,這些被派出去的幹部往往非傷即亡。2月2日午夜,在“血嶺”峰頂,發生了一場刺刀見紅的激烈肉搏戰。444團的誌願軍指戰員們借夜色掩護,奮不顧身地突入敵陣。
彈盡糧絕後,他們拖著傷殘的身體,手持刺刀、槍托、修築工事的鐵鍬和洋鎬,在“血嶺”頂峰與敵人展開慘烈的近身搏鬥。最終,所有戰士全部壯烈犧牲,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無一生還。
在一次反擊戰結束後,誌願軍第50軍司令部的作戰參謀鄭竹書看到一名從戰場歸來的戰士。這名戰士見到首長後,立即從口袋裏掏出一隻咬下來的敵人耳朵,那隻耳朵是黑色的。
為了確保指揮暢通,團部通訊排不得不不斷派人修複被敵人炸毀的電話線。然而,每次派人出去,都意味著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到最後,通訊排隻剩下排長一人。那天,就在趙國璋眼前,通訊排長剛從指揮所衝出去,便被一枚唿嘯而至的炮彈炸飛到空中。
英雄機槍手錢樹俊,是275.9高地上戰鬥表現最為出色的戰士之一。他與戰友們精準掌握了敵人的進攻套路,敵人總是在猛烈的炮火轟炸後,步兵在坦克和機槍的掩護下,先推進到半山腰的一片岩石下隱蔽,隨後再發起進攻。而在衝鋒前,敵人通常會先吹響哨子。對此,錢樹俊等人並不急於射擊,若敵人不露頭或距離較遠,他們保持沉默。等到敵人從岩石後爬出,進入有效射程時,機槍、步槍便突然開火,緊接著手榴彈也“嗖——嗖——”地擲了出去。
錢樹俊的機槍格外兇猛,射擊精準,火力兇狠,每次都能放倒好幾個敵人。常常打得敵軍狼狽不堪,丟盔棄甲,甚至丟下屍體倉皇逃竄。敵人對他那兇猛的機槍火力恨之入骨,專門調派火力對他進行壓製。
然而,錢樹俊靈活機動,不斷變換機槍陣地,敵人的火力始終無法擊中他。一次,錢樹俊剛從掩體中探出頭,敵人的機槍立即響起,一顆子彈擦過,正好擊穿了他的帽子。他看著地上被打穿的帽子,反倒憨笑著,從地上撿起帽子,又若無其事地戴在了頭上。
有一次,錢樹俊剛向進攻到半山腰的敵人射出一梭子子彈,敵人所在的對麵高地上立刻噴出四道火舌,密集的機槍子彈像雨點般落下,將他死死壓在單兵掩體裏,土石四處飛濺。直到誌願軍陣地這邊的60迫擊炮成功壓製住敵人的火力後,錢樹俊才得以脫身。而那天,錢樹俊共打了73梭子,射出1300多顆子彈,每一次都讓敵人狼狽不堪。
戰後,錢樹俊被第50軍授予了“修理山英雄機槍手”的光榮稱號。
修理山阻擊戰是中國人民誌願軍第50軍在漢江阻擊戰中的一次關鍵行動,成功地配合了誌司“西頂東反”戰略的順利執行。這場戰役為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主力在東線集結並發起橫城反擊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1月28日,美第9軍在金良場裏至驪川的正麵陣地,再次發起進攻。
敵軍的進攻重心集中在水原至漢城一帶,沿公路和鐵路兩側展開,範圍約為20公裏。與以往依賴公路為主的進攻方式不同,這次他們更傾向於攀登山頭,搶占製高點,采取寬正麵的多路突擊,有時同時展開多達十五路進攻,每路兵力從一個營到一個團不等。在飛機、坦克和火炮的支援下,敵軍對我軍防守的各個重要據點發起了全麵攻勢。
第50軍奉命以修理山、帽落山、光教山、文衡山等要地為依托,構建第一道防線;以博達裏、內飛山、鷹峰、國主峰等重要陣地為支撐,組成第二道防線;在敵軍主力進攻的主要方向上,牢牢控製“京釜國道”的關鍵要隘,抵禦美軍第1軍全部兵力及第9軍部分部隊的進攻。
修理山地處漢城南部,植被繁茂,風景優美,是一處極具戰略意義的高地。它俯瞰著通往水原、仁川和漢城的主要交通要道,成為北上漢城的必經之路。任何進攻漢城的軍事行動,都必須首先經過修理山,因此它成為敵軍進攻的首要目標。
山形與砥平裏相近,由一片小盆地和四周幾座小山環繞。盆地中心坐落著一座古老的寺廟,寺廟的東北側便是後來被稱為“血嶺”的修理山主峰(474高地)。占據這一位置可以憑借火力從高處封鎖漢釜公路。主峰背麵有一條通往草煙洞的蜿蜒山溝,是唯一相對安全的補給線出入口。
往東方向有422高地、181高地和128高地,古寺正北方則分別是440高地和431高地,古寺西南方有265高地和185高地,而東南方則是250高地和210高地。這兩個高地的後方是253高地。
中國人民誌願軍第50軍148師444團,在團長趙國璋的帶領下,奉命堅守修理山。
美軍第1軍第25步兵師,也被稱為“熱帶閃電師”,負責進攻修理山。他們在第5航空聯隊戰鬥機和輕重轟炸機的雙重火力支援下,有效封鎖了誌願軍的前線陣地和後勤補給線。此外,該部隊還配備了約70輛坦克、400餘門輕重火炮和火箭筒,兵力裝備十分強大。
在師長威廉·基恩少將的指揮下,美軍第25步兵師作為進攻的先鋒,攜同土耳其旅、35團和南朝鮮第15團,浩浩蕩蕩地向修理山發起進攻。
這位曾在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奧馬爾·納爾遜·布萊德雷麾下擔任參謀長的基恩少將,被美軍陸軍參謀長勞頓·柯林斯譽為“忠誠可靠、不屈不撓、性格穩健”。在與誌願軍的交戰中,他遭遇過慘重的失敗,麾下美軍黑人團全體投降,最終導致第25師不得不撤迴後方進行整頓。
修理山雖然是通往漢城(永登浦)和仁川兩條道路的咽喉要地,但由於誌願軍重型火力不足,且彈藥極度匱乏,實際上很難通過火力有效控製這些公路。
基恩的作戰參謀針對這一情況,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放棄攻占修理山,利用坦克裝甲部隊沿著國道和砂石路,向誌願軍防禦縱深實施突襲。從修理山北側到永登浦僅有約20公裏,從南側到仁川也不到40公裏,且這兩條道路路況良好。誌願軍的反坦克火力相當薄弱,若坦克部隊敢於一搏,不到半天時間便可抵達漢江南岸。
這一提議實際上是直接借鑒了德軍的裝甲突擊戰術和蘇軍的大縱深進攻理論。在第二次戰役中,美軍第2師在三所裏和龍源裏成功突圍,東線的德賴斯代爾支隊反向突入下碣隅裏,這些都表明誌願軍無法阻止坦克部隊沿著公路線進行堅決突破。
誌願軍50軍在戰後總結中也坦率承認:
“美軍坦克在炮兵的配合下,靠近我前沿陣地射擊,專門摧毀我前沿步兵的工事。”
“戰鬥中,敵軍少量坦克經常與步兵協同進行偵察,有時一兩輛坦克甚至深入我方陣地內部,或繞到我方側翼偵察,直到黃昏才撤迴。”
“總的來說,在我方缺乏足夠的反坦克武器的情況下,敵軍坦克的行動顯得非常大膽和肆無忌憚,常常毫無掩飾地在我方陣地前活動。”
如果美軍同時展開縱深空降作戰,迅速瓦解誌願軍漢江以南的防禦體係,確實是有可能的。
然而,美軍第25師師長基恩堅決拒絕了參謀們的建議。一方麵,他在1950年8月於晉州附近與朝鮮人民軍交戰時,曾因繞過山頭冒進,遭到埋伏在山上的朝鮮人民軍第6師側擊,吃過大虧;另一方麵,前三次戰役中,美軍被誌願軍打得心有餘悸,因此他決心要先控製修理山,站穩腳跟後再派裝甲分隊北上推進。
根據基恩的指令,美軍第25師於1月28日製定了進攻修理山的計劃,具體如下:
1月31日,土耳其旅、美軍第35團(附屬一個坦克連)以及南朝鮮第15團自西向東並肩發起對修理山的進攻。
奪取修理山後,德爾溫支隊(由德爾溫中校指揮的第89坦克營主力、第24坦克營c連、第27團1營、重迫擊炮排、m16自行高射炮排、工兵排及通信、衛生班組成)立即沿京釜國道向永登浦方向發起突進。同時,巴萊特支隊(由巴萊特中校指揮的第64坦克營主力、第27團2營為主力)則沿砂石公路向素砂和仁川方向展開進攻。
第24團作為師的後方部隊負責留守,任務是掩護平澤-天安-大田的公路,同時確保剛剛收複的水原機場的安全。
他指示部隊在前線展開行動,保持齊頭並進的態勢,嚴格按照每日計劃的行軍距離推進。每當抵達預定的調整線時,便果斷停止前進,不再繼續推進。
如果麵對中國軍隊,必須在戰鬥前進行強烈的炮火準備,力求摧毀敵方陣地上的所有工事。特別是榴彈炮的近距射擊和無後坐力炮對準中國軍隊工事射擊口的精準打擊,通常能在進攻開始之前將陣地上的一切,包括中國軍人,全部炸毀。隻有在完成這些準備工作後,才能發起對陣地的衝鋒。
1951年1月27日,美軍向誌願軍主陣地發動進攻,修理山阻擊戰由此正式打響!
美軍第25師少將師長基恩對中國軍隊敢於戰鬥、勇於拚搏的作風,以及出其不意、製勝的戰略戰術深感畏懼。因此,這次攻擊中,他采取了一種極為特殊的戰術——直線作戰。所謂直線作戰,即以飛機和火炮火力開路,各部隊平行推進,不論取得多大的戰果,均不得越過當日設定的進攻調整線。
戰鬥一打響,美軍的航空兵便對誌願軍陣地展開了多輪猛烈轟炸,緊接著該師的所有火炮又進行了近一個小時的持續轟擊。誌願軍陣地頓時陷入山崩地裂、天搖地動的境地,仿佛所有生命跡象都已消失殆盡。炮擊過後,各部隊開始謹慎地向誌願軍陣地推進。
可以說,美軍在直線作戰中的推進速度相當緩慢,進攻效率也不高,但即便如此,誌願軍部隊依舊無法展開大規模反擊。這不僅僅是因為雙方兵力懸殊,更關鍵的原因在於兩軍之間巨大的裝備差距。
美軍第25師裝備了330多門口徑超過70毫米的火炮,此外還有70多輛坦克以及b25和b26轟炸機。與之相比,誌願軍第444團不僅缺乏飛機和坦克,更糟糕的是,由於參戰匆忙,部隊僅配備了幾門82毫米迫擊炮和92毫米步兵炮,其火力甚至不足敵人的百分之一。
盡管後來部隊增配了4門山炮,但對於形勢的改善無異於杯水車薪。誌願軍眼看著美軍的飛機、大炮和坦克肆意轟炸,卻束手無策。至今,那些從當年戰場幸存下來的誌願軍戰士迴憶起這一幕時,依然憤憤不平地感歎,美國簡直是在欺負人。
即便如此,戰士們仍然沒有放棄,他們充分利用掩體,將損失降到最低。在麵對敵軍步兵如潮水般湧來的攻勢時,誌願軍戰士們與敵人拚死搏鬥,毫不退縮。陣地上喊殺聲和槍炮聲此起彼伏,戰場迅速陷入了白熱化。
1月28日,美軍第25團第2營在21輛坦克的掩護下,向8連防守的250高地發動猛烈進攻,大規模衝鋒多達6次,小規模襲擊更是數不勝數。8連的戰士們高喊著誓死殺敵,堅守陣地,毫不退縮。當子彈和手榴彈耗盡時,他們拔下60迫擊炮炮彈的引信,直接投向敵軍,最終成功將敵人擊退。
29日,美軍持續對8連陣地發動攻擊,因誌願軍火力不足,部隊傷亡慘重。
在擊退敵人首次衝鋒的過程中,八連的副連長和副指導員英勇犧牲。
在擊退敵人第三次衝鋒時,第八連的指導員負傷,大部分排級幹部陣亡或受傷,彈藥幾乎耗盡,重機槍也已被摧毀。
在擊退敵人第四次進攻時,八連連長負了傷,全連的手榴彈也已全部耗盡,傷亡人數超過了三分之二。
經過激烈的戰鬥,8連幾乎損失殆盡。然而,駐紮在附近的2連和5連迅速加入戰鬥,最終在18時重新奪迴了8連的陣地。
30日,敵人加大了攻勢,堅守主峰的2連遭受了嚴重損失。電影《英雄兒女》中的原型、444團2連戰士王英,在機槍手犧牲後頂替了他的職位。機槍在王英手中再次怒吼,迅速吸引了敵人的注意,敵軍炮火如雨點般傾瀉而下,持續追擊著他。王英不斷轉移機槍位置,敵人的火力也隨之而來。
為他運送彈藥的戰友一個接一個倒下,他不得不不停地更換人手,直到最後陣地上隻剩下他孤身一人。最終,在子彈耗盡、手榴彈用光的情況下,王英抱起炸藥包,衝向敵人,與他們同歸於盡。
戰役結束後,王英被追授特等功勳,他生前所在的班被榮譽命名為“王英英雄班”。第444團2連在戰鬥結束時僅剩下十餘人,而他們接替的8連幾乎全軍覆沒,被迫撤離陣地。
二營的戰鬥,隻是修理山上各處誌願軍陣地的一個縮影。戰場上,亂石橫飛,槍聲四起,刺刀染血。然而,修理山的防線猶如一道鐵閘,無論敵軍如何咆哮衝擊,都無法突破。
截至30日,444團所麵臨的局勢已極為嚴峻。
一方麵,一線防禦分隊的傷亡人數已超過一半,而可以用來反擊的預備隊愈發稀少,陣地之間的空隙也在不斷擴大。另一方麵,連續多日的戰鬥使部隊的後勤支援陷入困境,彈藥幾近耗盡,補給徹底斷絕,部隊即將麵臨缺水斷糧的危機。
更加嚴峻的是,敵軍的裝甲部隊正迅速逼近,眼看就要突破444團與443團的結合部,企圖包圍修理山的防禦部隊。然而,444團的官兵們始終頑強抵抗,硬是擊退了美軍的進攻。
1月31日,美軍第25師第35團向修理山的誌願軍前沿陣地發起了進攻。
美軍首先派出飛機進行掃射轟炸,接著組織火炮進行密集射擊,頃刻間高地陷入火海。隨後,他們推進直射火炮、坦克及12.7毫米口徑的四聯自行高射機槍至距誌願軍陣地數百米處,對暴露的火力點和掩體進行近距離直瞄打擊。
經過多輪次的飛機空襲、近距離的機槍掃射以及火箭彈和坦克的猛烈轟擊後,美軍第25師前線各部隊對我軍修理山前沿各陣地展開了猛烈進攻。
左翼的土耳其旅主要攻擊我第3營第7連防守的266高地(該高地位於修理山主峰474高地右側山脊的起點,若成功占領此處,便可沿山脊進攻至440、431高地,逼近修理山主峰);
中路的第35團第2營則進攻我250高地(這是修理山主峰正前方的獨立小高地)和210高地(該高地是通往主峰的山脊起點,若占領後可沿著253高地向主峰推進);
右路的第35團第1營則向我181、128高地發起攻擊。
在麥利特中校的指揮下,擔任中路主攻的35團2營,借助配屬的坦克連和營內的4門75毫米無後坐力炮,逐一摧毀了700至1100米範圍內暴露的誌願軍火力點。此外,他們還利用配備的107毫米重迫擊炮,以及營和連所屬的81毫米、60毫米迫擊炮,對半山腰的塹壕進行了破壞射擊。同時,4輛m16也在前沿進行機動,對所有可疑地點進行了掃射。
在火力準備結束後,2營左翼第一梯隊的f連開始向我3營8連堅守的250高地發起衝擊。與此同時,師屬火炮和迫擊炮的火力逐漸向250高地後方的反斜麵陣地轉移。盡管如此,該連仍在進攻過程中受到來自側翼的火力和手榴彈打擊,並在逼近陣地時遭遇迫擊炮彈幕覆蓋,導致31人傷亡。根據美軍統計,誌願軍在該戰鬥中損失43人,主要由於迫擊炮和無後坐力炮的殺傷。
e連作為2營右翼第一梯隊,負責攻擊修理山前沿的210高地。在發起進攻3小時後,該連成功占領了210高地,並進行了一次短暫的休整。此時,連長格蘭德打算借機繼續攻占253高地。
然而,當他向營長麥利特匯報這一計劃時,營長卻命令他等待。原因是上級剛剛通知,從航母起飛的“海盜”式艦載機即將抵達並提供支援。為避免誤傷,格蘭德的e連暫時不能對253高地發起進攻,甚至炮火也被禁止,以防彈片傷害到低空飛行執行轟炸任務的友軍飛機。
格蘭德從12時35分開始等待了整整一個小時,眼看著253高地上的誌願軍搭建臨時工事、架設機槍,並從高處俯視著向e連猛烈掃射。格蘭德中尉主張立刻發起進攻,卻被麥特利營長否決。麥特利說道:“小心點,這是中國人,沒那麽容易上當,等空中支援吧!”
他們對已占領的陣地心懷恐懼,惴惴不安,不知道中國軍隊是否另有圖謀。懷著緊張的心情等待了大約一個小時,果然,來自中國軍隊陣地的猛烈槍聲驟然響起,機槍子彈如暴雨般傾瀉在美軍士兵的頭頂。
中彈的美軍士兵痛苦地滾到岩石後,尖銳的喊叫聲刺痛了其他士兵的神經,讓他們心生不安。受傷的士兵拚命唿喊著排長的名字,而此時排長自己也躲在另一塊岩石後,喘著粗氣,拿起無線電向中尉報告:\"我們陷入困境了!我們陷入了困境!\" 中尉則迅速向上級麥利特營長發出求援:“陣地已被突破!我連的兩翼已經被摧毀,再也無法堅守了!”
麥特利營長無奈再次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大約在下午15時,麥利特營長已無法再繼續等待,便下令e連在師屬榴彈炮以及團、營級迫擊炮的火力支援下,迅速攻占253高地。在一輪火力準備之後,格蘭德率領1排向右側的草幕洞棱線進發,同時3排則朝著左側的253高地展開進攻。
當3排前進至210高地和253高地之間的鞍部時,突然遭到253高地上2挺輕機槍和大量步槍的猛烈火力集中過來。從輕機槍的數量推測,守衛該高地的誌願軍兵力大概隻有兩個班左右。3排被253高地居高臨下的火力壓製在山麓的鞍部,無法繼續行動,排長阿卜拉哈姆隻能通過步話機拚命請求支援。
同時,逼近草幕洞棱線的1排也遭到了誌願軍數十人的反衝擊。不過,1排憑借強大的火力將其擊退後,約一個排的誌願軍利用地形優勢,一邊在棱線上與1排對峙,一邊從側麵射擊被壓製住的3排。
格蘭德見第三排隨時麵臨覆滅的危險,立即向營長麥利特匯報,請求撤迴該排。在炮火的掩護下,第三排趁亂撤迴了210高地。剛剛迴到高地,麥利特一下午念叨的“海盜”式艦載機終於登場了。
16時30分,美軍的a-7“海盜”式攻擊機群抵達,盤旋片刻後,迅速俯衝,黑壓壓的一片,對中國陣地展開了猛烈轟炸。衝天的黑煙和火焰遮蔽了西沉的夕陽,瞬間使天空變得昏暗。然而,這些飛機並未按照步兵的要求投擲凝固汽油彈和白磷燃燒彈,而是自行發射了一連串火箭彈。攻擊的目標也搞錯了,實際上打擊的並非253高地,而是修理山的山頂(事後查明,此次攻擊並未對誌願軍造成任何損失)。
緊接著,他們發現中國軍人在熊熊火焰中依然屹立不倒,持續進行射擊,完全不為所動。其中兩名中國士兵鎮定自若地操控著一門追擊炮,毫不理會眼前的局勢,堅決進行阻擊。“中國軍人令人難以置信的生命力讓他們感到恐懼,這就是中國士兵頑強抵抗的鐵證,”格蘭德連長後來迴憶道,“他們的從容令人膽寒。”
在210高地艱難堅守了一夜後,格蘭德直到次日(2月1日)拂曉時分才意識到,誌願軍已自行撤離了253高地。隨即,他帶領連隊占領了空無一人的253高地,並開始為下午向修理山(474高地)發起進攻做準備。與此同時,作為配合,左翼的土耳其旅計劃從西側山脊發動攻擊,經過440高地奪取修理寺。
右翼的35團1營原計劃進攻從修理山東北高地延伸至422高地的山脊線。然而,午後天氣驟變,烏雲密布,導致無法進行有效的炮火支援,進攻被迫推遲到次日。當晚風雪交加,e連由於未攜帶衣物和睡具,在夜襲的恐懼與刺骨的寒冷中,又艱難度過了一夜。
2月2日清晨,風雪雖已停歇,但大霧卻再次彌漫。直到10點30分左右,霧氣才稍稍散去,美軍這時才開始發動進攻。e連沿著山脊線分兵兩路展開行動:第二排沿山脊左側前進,第一排則沿山脊右側行進,第三排則留守在253高地,作為預備隊。
253高地距離修理山主峰474高地的直線距離為700米,垂直高差為221米。兩個排在岩石上艱難攀爬了整整一個半小時,終於抵達主峰邊緣。剛剛探出頭,便遭到來自對麵431高地(即修理寺)的猛烈射擊……
土耳其旅不是剛剛報告他們輕鬆占領了修理寺嗎?事後調查發現,土耳其旅確實輕而易舉地從440高地攀登到了修理寺,但他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細節:在440高地至修理寺棱線的南坡上,隱藏著偽裝嚴密的火力點和塹壕。誌願軍冷靜應對,故意放任土耳其兵通過,直到美軍出現在修理山主峰(修理山主峰與修理寺隔穀相對,距離很近)時,才發動射擊。
當e連全員攀登至修理山主峰後,格蘭德為各排劃定了防禦陣地。第一排負責主峰東北側,第二排駐守西南側,並派遣一個班與修理寺的土耳其旅進行聯防,而第三排則布置在中間位置。
東北側的1排迅速報告,在山頂濃霧中發現有兩路縱隊正朝連隊的背後移動。格蘭德連長立即向營部詢問這些隊伍是否為友軍,但營部無法作出判斷。隨後,格蘭德又撥打了土耳其旅部的電話,但接電話的土耳其官兵竟然沒有一個人懂英語……
夜幕降臨,四周槍聲四起。首先,手榴彈在第一排陣地外約15至20米處爆炸,緊接著機槍和步槍的射擊聲接踵而至,第一排瞬間被迫撤離了塹壕。與此同時,土耳其旅陣地上也傳來密集的槍聲,隨後有三名渾身是血的土耳其士兵逃到第二排陣地上,聲稱他們整個營都已被擊潰。
二排排長西布萊迅速趕到連部,向連長匯報這一重要情況。連長格蘭德對此表示懷疑,並告訴西布萊,若修理寺方向的敵人攻過來,就要立刻將接合部的那個班撤迴來。
當2排長跑迴陣地時,又有16名土耳其士兵正在等待向他報告他們的潰敗情況。不久,e連的炊事兵在送熱飯上山時,也證實在途中遭到來自左右翼的射擊,親眼看到土耳其軍隊混亂不堪地向山下逃竄。此刻,格蘭德已經確信土耳其人正在潰逃,立即向麥利特營長匯報並請求炮擊修理寺。麥利特隨即致電土耳其旅長塔辛·亞茲齊進行核實,但被亞茲齊否認。
然而,麥利特的話還沒說完,30名驚慌失措的土耳其士兵就已經闖入了他的指揮所……即便如此,亞茲齊仍然拒絕相信自己的部隊已經潰敗。看到這位曾親曆一戰加利波利戰役的老兵如此頑固不悟,麥利特隻能無奈掛斷了電話。
當美軍對土耳其旅旅長破口大罵,指責其輕易失守陣地時,旅長卻不慌不忙地迴應道:“我們的士兵說,你們美國人不也丟了陣地嗎!”
後來,美軍的軍事教材對朝鮮戰爭中440高地的戰鬥有這樣的記載:“斯基納中尉展現了頑強的勇氣。當士兵們不願意發起衝鋒時,中尉便一邊跳一邊喊。於是,薩馬中士和沃拉中士也齊心協力,鼓勵士兵,並踢著他們的屁股向山頂推進。大約一分鍾後,所有人都站了起來,在中尉的指揮下,大家一起衝下了山坡。”
在結束了對土耳其旅的作戰後,誌願軍迅速對格蘭德的e連展開猛烈攻擊。第1排首先損失了10名士兵,不得不撤退至第3排的右翼。誌願軍緊追第1排,逼近第3排陣地邊緣,雙方隔著美軍白天臨時壘起的石牆互相投擲手榴彈。
就在美軍山頂陣地幾近崩潰的關鍵時刻,他們的通信和炮兵優勢再次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此時,e連的有線通信已經被誌願軍切斷,三台無線電報話機中兩台也被摧毀。格蘭德依靠剩下的唯一一部報話機,拚命請求炮火支援,特別是155毫米榴彈炮發射的照明彈,將狹小的山頂照得如同白晝,使得山道上誌願軍的增援部隊無所遁形。
美軍炮彈如雨點般密集落下,但誌願軍依舊從西南側突破了e連2、3排的接合部,成功衝上山頂,與美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白刃戰。據美方戰史記載,當晚美軍傷亡46人,誌願軍則在山頂核心陣地,留下了12具烈士遺體。
3日淩晨3時,核心陣地的戰鬥仍在激烈進行,隨後誌願軍與e連2排在修理寺展開機槍對射。到早上6時,誌願軍對2排和連部後方發起猛烈攻擊,e連此時輕機槍子彈和手榴彈已全部耗盡,步槍彈藥也所剩無幾。
連長格蘭德向營長麥利特報告稱:“我連已陷入潰敗或覆滅的險境。”最終,2月3日10時,失去戰鬥力的e連被g連換防。傍晚時分,土耳其旅在g連的支援下再次奪迴修理寺。然而,日落後,土耳其部隊再度發生“營嘯”,全員撤離,棄守陣地,潰逃至g連的修理山防線……
至2月4日,444團順利將防線移交給朝鮮人民軍第8師第1聯隊,圓滿完成了修理山的防禦作戰任務,許多英勇的戰士也在此長眠。
1951年2月5日,第444團經過10天的激烈戰鬥,承受了重大傷亡後,奉命收縮陣地,撤至漢江南岸的二線防禦陣地。
從1月27日到2月5日,美軍第25師及“聯合國軍”部隊在整整十個晝夜中經曆了異常激烈的戰鬥,盡管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卻始終未能向前邁出一步,也未能攻占修理山。戰後,美軍將這座浸透鮮血的山嶺稱為“血嶺”,可見當時戰鬥的慘烈。
在這場阻擊戰中,第50軍148師444團的誌願軍戰士們無所畏懼,整整十個晝夜堅守在被敵人不斷摧毀的工事中,麵對如雨點般密集的炸彈和炮火,在火海中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無論是火力壓製、白刃戰,還是肉搏戰,當子彈耗盡、手榴彈用完時,戰士們就用石頭作為武器,甚至用血肉之軀與敵人的鋼鐵對抗,誓死不退。他們頑強抵抗,連續十晝夜將美軍第25師牢牢阻擋在“血嶺”前,令美軍損失慘重。
戰後,獲得“修理山連”英雄稱號的444團第4連在戰鬥中傷亡慘重。上陣地時共有128人,但撤下陣地時僅餘28人,其中大部分是連部的勤雜人員和炊事員。
第444團團長趙國璋為了奪迴陣地,多次派遣所屬營連的幹部率部反擊。然而,這些被派出去的幹部往往非傷即亡。2月2日午夜,在“血嶺”峰頂,發生了一場刺刀見紅的激烈肉搏戰。444團的誌願軍指戰員們借夜色掩護,奮不顧身地突入敵陣。
彈盡糧絕後,他們拖著傷殘的身體,手持刺刀、槍托、修築工事的鐵鍬和洋鎬,在“血嶺”頂峰與敵人展開慘烈的近身搏鬥。最終,所有戰士全部壯烈犧牲,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無一生還。
在一次反擊戰結束後,誌願軍第50軍司令部的作戰參謀鄭竹書看到一名從戰場歸來的戰士。這名戰士見到首長後,立即從口袋裏掏出一隻咬下來的敵人耳朵,那隻耳朵是黑色的。
為了確保指揮暢通,團部通訊排不得不不斷派人修複被敵人炸毀的電話線。然而,每次派人出去,都意味著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到最後,通訊排隻剩下排長一人。那天,就在趙國璋眼前,通訊排長剛從指揮所衝出去,便被一枚唿嘯而至的炮彈炸飛到空中。
英雄機槍手錢樹俊,是275.9高地上戰鬥表現最為出色的戰士之一。他與戰友們精準掌握了敵人的進攻套路,敵人總是在猛烈的炮火轟炸後,步兵在坦克和機槍的掩護下,先推進到半山腰的一片岩石下隱蔽,隨後再發起進攻。而在衝鋒前,敵人通常會先吹響哨子。對此,錢樹俊等人並不急於射擊,若敵人不露頭或距離較遠,他們保持沉默。等到敵人從岩石後爬出,進入有效射程時,機槍、步槍便突然開火,緊接著手榴彈也“嗖——嗖——”地擲了出去。
錢樹俊的機槍格外兇猛,射擊精準,火力兇狠,每次都能放倒好幾個敵人。常常打得敵軍狼狽不堪,丟盔棄甲,甚至丟下屍體倉皇逃竄。敵人對他那兇猛的機槍火力恨之入骨,專門調派火力對他進行壓製。
然而,錢樹俊靈活機動,不斷變換機槍陣地,敵人的火力始終無法擊中他。一次,錢樹俊剛從掩體中探出頭,敵人的機槍立即響起,一顆子彈擦過,正好擊穿了他的帽子。他看著地上被打穿的帽子,反倒憨笑著,從地上撿起帽子,又若無其事地戴在了頭上。
有一次,錢樹俊剛向進攻到半山腰的敵人射出一梭子子彈,敵人所在的對麵高地上立刻噴出四道火舌,密集的機槍子彈像雨點般落下,將他死死壓在單兵掩體裏,土石四處飛濺。直到誌願軍陣地這邊的60迫擊炮成功壓製住敵人的火力後,錢樹俊才得以脫身。而那天,錢樹俊共打了73梭子,射出1300多顆子彈,每一次都讓敵人狼狽不堪。
戰後,錢樹俊被第50軍授予了“修理山英雄機槍手”的光榮稱號。
修理山阻擊戰是中國人民誌願軍第50軍在漢江阻擊戰中的一次關鍵行動,成功地配合了誌司“西頂東反”戰略的順利執行。這場戰役為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主力在東線集結並發起橫城反擊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