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四次戰役(5)西頂東反的構想
不能忘卻的197653 作者:行早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三次戰役後期,西線誌願軍各部在追擊逃敵時陸續渡過漢江,於1951年1月7日前推至水原、金良場裏一線;8日,人民軍第1軍團占領金浦、仁川港。
橋頭堡陣地,也稱灘頭陣地,是進攻軍隊跨越江河障礙作戰時預先在對岸占領並固守的一塊地方。建立橋頭堡陣地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敵方利用寬大水障憑險據守,使己方在跨越江河進攻時提前獲得一個前進基地。
在漢江南岸橋頭堡陣地執行警戒和掩護任務的是第50軍和第38軍第112師。其中,第50軍部分部隊向前部署至水原至金良場裏公路以北區域,主力則位於漢城與水原之間;第38軍第112師則布防在京安裏地區,而軍主力則遠在漢江以北、議政府以東地區集結休整。
此外,人民軍第1軍團有兩個師配置在金浦和永登浦地區,負責海防警戒;第42軍第125師則部署在南漢江以東、陽德院裏西北地區,擔負漢江南岸陣地翼側的掩護任務。
誌司決定在漢江南岸建立並保持一個橋頭堡陣地,主要基於兩個方麵的考慮:首先是為了鞏固對漢江以北區域,特別是對漢城的控製,確保漢城不在美軍遠程炮火的威脅範圍內;其次,作為未來春季決戰攻勢的前進基地。
在這兩點中,後一點比重更大一些。從這一角度來看,漢江南岸的橋頭堡陣地更多是按照進攻的需求設置的,一旦春季攻勢展開,它將成為誌願軍西線部隊的進攻出發點。
因此,誌司命令第50軍占領漢城後繼續向前推進,迅速派遣一支有力部隊控製漢江的橋梁,確保占據漢江南岸一定縱深的區域;若敵軍繼續向南撤退,則立即尾隨追擊至水原待命。與此同時,第38軍等部隊在攻克楊平後,從東南向西北方向進攻利川、水原,前出至南漢江以西區域,與第50軍在漢江南岸的陣地形成唿應態勢。
當時,蘇聯駐華軍事總顧問沙哈羅夫通過分析戰場態勢,發現中朝軍隊在漢江以南的部署存在不足,指出誌願軍和人民軍在漢江以南的兵力過於分散,未能形成完整的防線。
他建議將人民軍第1、第5兩個軍團及誌願軍第50軍等部隊調至前線,以鞏固驪州、利川、水原一線的防禦。同時,他強調應加強對敵方的偵察,以保障誌願軍和人民軍主力在漢江以北的休整。
然而,誌司並未完全采納沙哈羅夫的建議,不讚成按照堅守防禦陣地戰的思路,在漢江南岸設防,同時也不願在這一方向上投入過多兵力。
當時誌願軍能夠投入前線作戰的共有6個軍,其中僅有第50軍和第38軍的一個師駐紮在漢江以南,其他部隊則集中在漢城以北的高陽、議政府、加平等地進行休整。由於持續作戰且未獲得補充,駐守漢江南岸的部隊已經十分疲憊。
以第50軍為例,該軍在第一次戰役時倉促入朝,經過三次戰役後,全軍兵力僅剩3.2萬人,人數在誌願軍的6個軍中排名倒數第二。
盡管第38軍是誌願軍的主力部隊,但由於大量的戰鬥減員和非戰鬥減員,部隊也隻剩下人,在原第13兵團的4個軍中兵力最少。多數戰鬥連隊的兵員僅為出國時的三分之二,少的甚至不到一半。第38軍112師在前幾次戰役中,一直承擔主要作戰任務,已被消耗殆盡,抵達漢江南岸時疲態盡顯。
此時,漢江南岸還有人民軍第1軍團的兩個師,但每個師的兵力僅有數千人,作戰能力有限,並且被美軍的登陸佯動牽製在海岸方向。
與美軍在這一方向投入的兵力相比,誌願軍和人民軍的數量已明顯處於劣勢,更何況在炮兵、航空兵及坦克裝甲力量方麵,兩者之間的差距更為巨大。
從客觀角度來看,漢江兩岸的地形對防禦一方極為不利。漢江南北的地形差異顯著:江南多為起伏不定的丘陵和山地,而江北則是廣闊的低窪平原,幾乎沒有天然的屏障可供防守。在這種情況下,防禦重心隻能放在南岸。
然而,南岸的縱深有限,從水原、金良場裏、利川、驪州一線到漢江,縱深僅有30到40公裏左右。一旦前線陣地被敵方突破,防禦方就將陷入背水一戰的不利局麵。此外,漢江以南的山地,從利川、驪州到京安裏一帶,山穀多為南北走向,底部交通條件較好,便於機械化部隊的移動,這對於進攻方而言也是一種優勢。
進一步來說,通過漢江向南抵達水原、平澤,並接近西海岸的江華灣,還麵臨美軍登陸的威脅,尤其是來自仁川方向的壓力最大。在這種防禦部署中,必須加強對海岸的警戒,預留一部分兵力以應對可能的反登陸作戰,這無疑增加了防禦方的組織難度。
由此可見,漢江南岸的橋頭陣地在設防之初便遭遇了諸多不利因素。
以1月15日啟動的“獵犬行動”為起點,美軍開始從防守轉向反攻。
這一變化在初期經曆了一個試探性的階段。剛開始,美軍的攻擊行動更多是威力偵察和騷擾性質,未能引起誌願軍的高度重視。
1月22日,誌司致電中央,匯報漢江南岸的防禦部署,判斷美軍在該方向的調動“似乎是為了加強正麵防禦,還沒有進攻我漢江南岸橋頭陣地的意圖。誌司還認為,對敵方小股部隊的偵察活動不必過於擔心,可以放任敵人膽子大一些,然後殲滅其幾個小股部隊,這樣局勢就會平靜下來。
然而,事態的發展證明了這一判斷是有問題的,誌司完全沒有預料到美軍會如此迅速地展開大規模進攻。在1月下旬和2月初,美軍相繼展開了“霹靂行動”和“圍捕行動”,逐步將局部的試探性攻擊升級為涵蓋西線和東線的全麵反攻。
為了應對戰場局勢的變化,中央決定迅速準備發動第四次戰役,其基本設想是:
首先,在西線采取行動,守住仁川及漢城南岸橋頭堡壘,確保漢城安全,同時吸引敵軍主力於水原、利川一帶。隨後,在東線發起反攻,集中主力突破原州,直取榮州、安東方向。
這一指示,可以看作是“西頂東反”戰略的最初版本,也是其最全麵的版本。
1月30日,誌司根據中央的指示進行了前進部署。
鄧華迴國處理事務時,彭、韓、洪和解四人正專注於分析敵我形勢。
李奇微的攻勢重點集中在西線,即漢城和漢江一帶,這條戰線主要由美軍主導,推進速度較快;而東線以偽軍為主,進展則相對遲緩。
“這家夥是想先讓美軍發動進攻,再順勢把偽軍也帶動起來!”
“這正是李奇微的弱點!”
“西頂東反!先楚再去西線,組織指揮所,統一調度38軍、50軍以及人民軍1軍團,在漢江南岸抵擋住李奇微主力攻擊集團的突襲。等鄧華迴來後,立刻前往東線,指揮39軍、42軍、40軍和66軍這四個軍團,誘敵深入,放偽軍進入後發起反擊!力爭殲滅一到兩個師,然後對敵縱深發起進攻,從東側威脅西線敵軍主力的側翼,動搖李奇微的戰役部署,阻止其繼續進攻!”
“西頂東反”,概括起來就是:以一部兵力在西線組織防禦,鉗製美軍主攻集團,以主力在中線、東線實施反擊,爭取殲滅美韓軍一部,爾後乘勢向縱深發展進攻,從側後威脅美軍主要進攻集團,以動搖其整個進攻布勢,製止其全麵進攻。
顯而易見,這是一種攻防兼備的戰役構想,利用防守支援進攻,通過積極進攻和兩翼夾擊,推動戰局趨於穩定。
實現這一構想,最重要的是拿捏好出擊的時機和力度。出擊過早,誌願軍主力來不及集中,預殲之敵也不易突出冒進,形成好打之勢;過晚,則可能因鉗製方向支撐不住,而導致翼側暴露,以至無法保證主力完成集結並展開反擊。
從出擊的力度看,一旦出擊,就必須達到打動、打亂敵軍整個進攻布勢的效果,如此才能動搖敵方的進攻意誌,否則,即便能殲滅一部分敵軍,也不會對全局產生重大影響。
誌司對於主力出擊能否達到預期效果,仍然沒有十足的把握:此次戰役中,雙方的步兵數量大致相當,誌願軍在前幾次戰鬥中所占的步兵優勢已經不複存在,而在空軍、炮兵和坦克等方麵的劣勢則愈發明顯,問題更加突出。加上部隊沒有能夠得到充分休整,士兵極度疲憊,此時倉促應戰,戰役的組織顯得十分勉強,必然會為作戰進程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
“先楚,你的任務可不輕啊!防禦縱深隻有二十多公裏,而正麵卻有四十公裏之寬。河流封凍,美國人的坦克可以來去自如。你要打的是阻擊戰,這正好讓美國人有機會充分發揮他們的火力優勢。你不僅不能後退,還要盡量拖延時間,絕不能過快收縮防線,否則時間不夠,東線部隊就無法及時補充糧食和彈藥啊!”
韓先楚緩緩地點了點頭,說道:“沒錯,一場惡戰在所難免。”
誌司預計,最糟糕的局麵可能是:“主力部隊出擊受阻,朝鮮戰局有可能暫時陷入被動。”
為執行“西頂東反”的戰略,必須在西線、中線和東線分別組織作戰。為此,誌司決定將誌願軍和人民軍的參戰部隊按作戰方向進行編組,並在聯司的統一指揮下,設立三個前方指揮所,分別由聯司的三位副司令員——鄧華、韓先楚和金雄,負責三個方向的作戰指揮。
鄧華負責指揮由第39軍、第40軍、第42軍和第66軍組成的中線集團(位於東線右翼),這個集團被稱為“鄧集團”,其指揮部被稱為“鄧指”。
韓先楚負責指揮由第38軍、第50軍和人民軍第1軍團組成的西線集團,通常被稱為“韓集團”,其指揮部則被稱為“韓指”。
金雄負責指揮由人民軍第2、第3、第5軍團組成的東線集團(部署在東線左翼),這一集團被稱作“金集團”,其指揮部則被命名為“金指”。
2月4日淩晨2點,誌司向中央軍委發電,匯報前線的情況、戰役作戰方針以及防禦和出擊的部署,並詳細提出了通過向原州和橫城發起進攻以迫使敵軍後撤的戰役構想。
根據這一計劃,漢江南岸的防線力爭堅守到6日晚,以確保第42軍主力在4日拂曉前集結於砥平裏一帶,並與第38軍第114師協同作戰,消滅美軍第2師第23團及法軍營;如戰果順利,隨後向牧溪裏推進。同時,人民軍第2和第5軍團負責消滅位於橫城東南的韓軍第5師兩個團及美軍一個營。
誌司預見到,若能夠在這兩處都取得成功,即使敵人占領了漢城,也不會敢於越過三八線。如果能爭取到足夠的時間,將攻擊推遲到12日前後開始,便有可能使主力部隊在原州和橫城地區消滅敵軍一兩個師,從而迫使敵人停留在漢城,或將其逼退至水原、利川線以南的原陣地。
誌司再次分析了出擊失利可能帶來的後果,強調如果我軍行動受阻,敵人必將進攻三八線。盡管洪川、春川一帶的山區適合抵抗作戰,但當地無法就地取糧,後方運輸困難,補給難以為繼,若形勢嚴峻,隻能被迫放棄該地。
在整個反擊部署過程中,首先要求鄧集團的各個軍隊按時抵達指定區域,並完成集結和展開。由於這些軍隊當前駐地距離預定集結區域尚有80至130公裏,需要進行遠距離的側向運動。
在各軍中,第42軍最早行動,於2月2日晚間出發。第39軍、第40軍和第66軍的主力部隊分別於2月5日和6日開始行動,經過數晝夜的急行軍,最終在2月9日至11日期間先後抵達指定位置。
2月9日,誌司致電中央軍委:
鄧、金集團計劃在十一日或最遲十二日發起反擊戰役,如能成功殲滅敵軍一至兩萬人,便有可能挫敗敵軍的進犯企圖,並重新奪迴三七線以北的地區。戰役結束後,主力將在平昌、原州、利川、水原一線以北進行整編補充,預計在三月底至四月初發起下一次戰役。若此次反擊未能奏效,敵軍可能趁勝攻入三八線,此時我方也將利用敵軍疲憊之機展開反擊,削弱其士氣。
電報還指出:“為及時應對以上兩種情況,建議將第19兵團分為三路進入朝鮮。”
11日,中央軍委複電誌司,再次強調:此次戰役中,如果我方反擊不利,敵軍確實有可能越過三八線。然而,若敵軍乘勝追擊,到2月底便可推進至金川、鐵原一線,而第19兵團無論是通過車運還是徒步行軍,都無法趕至瑞興、金川、鐵原一帶。
如果敵人在到達三八線後選擇觀望並進行一段時間的整頓,然後向北推進,那麽第19兵團在東線有望殲滅敵軍1至2個師,打開缺口。如此一來,西線的敵人若冒然前進,有可能被遏製。然而,我們也必須考慮到敵軍占領漢城後,偵察到我西線兵力薄弱,仍可能繼續進攻,迫使我東線撤退。
為了避免上述不利情況的發生,請指示鄧華集團在尋找機會殲敵的部署中,務必避免倉促應戰。如敵軍冒然推進,可誘使其深入,利於我方圍殲;若敵軍未進,則必須尋找敵方弱點,利用我方優勢分割敵軍並殲滅其一部分。
這份電報的精神與4日的複電完全一致,尤其是在對鄧集團反擊作戰的要求上,幾乎是原封不動地表述。這清楚地反映出中央軍委對這次反擊是否能夠取得勝利極為重視,並且從一開始就為成功與失敗兩種可能性,做好了充分的預案。
橋頭堡陣地,也稱灘頭陣地,是進攻軍隊跨越江河障礙作戰時預先在對岸占領並固守的一塊地方。建立橋頭堡陣地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敵方利用寬大水障憑險據守,使己方在跨越江河進攻時提前獲得一個前進基地。
在漢江南岸橋頭堡陣地執行警戒和掩護任務的是第50軍和第38軍第112師。其中,第50軍部分部隊向前部署至水原至金良場裏公路以北區域,主力則位於漢城與水原之間;第38軍第112師則布防在京安裏地區,而軍主力則遠在漢江以北、議政府以東地區集結休整。
此外,人民軍第1軍團有兩個師配置在金浦和永登浦地區,負責海防警戒;第42軍第125師則部署在南漢江以東、陽德院裏西北地區,擔負漢江南岸陣地翼側的掩護任務。
誌司決定在漢江南岸建立並保持一個橋頭堡陣地,主要基於兩個方麵的考慮:首先是為了鞏固對漢江以北區域,特別是對漢城的控製,確保漢城不在美軍遠程炮火的威脅範圍內;其次,作為未來春季決戰攻勢的前進基地。
在這兩點中,後一點比重更大一些。從這一角度來看,漢江南岸的橋頭堡陣地更多是按照進攻的需求設置的,一旦春季攻勢展開,它將成為誌願軍西線部隊的進攻出發點。
因此,誌司命令第50軍占領漢城後繼續向前推進,迅速派遣一支有力部隊控製漢江的橋梁,確保占據漢江南岸一定縱深的區域;若敵軍繼續向南撤退,則立即尾隨追擊至水原待命。與此同時,第38軍等部隊在攻克楊平後,從東南向西北方向進攻利川、水原,前出至南漢江以西區域,與第50軍在漢江南岸的陣地形成唿應態勢。
當時,蘇聯駐華軍事總顧問沙哈羅夫通過分析戰場態勢,發現中朝軍隊在漢江以南的部署存在不足,指出誌願軍和人民軍在漢江以南的兵力過於分散,未能形成完整的防線。
他建議將人民軍第1、第5兩個軍團及誌願軍第50軍等部隊調至前線,以鞏固驪州、利川、水原一線的防禦。同時,他強調應加強對敵方的偵察,以保障誌願軍和人民軍主力在漢江以北的休整。
然而,誌司並未完全采納沙哈羅夫的建議,不讚成按照堅守防禦陣地戰的思路,在漢江南岸設防,同時也不願在這一方向上投入過多兵力。
當時誌願軍能夠投入前線作戰的共有6個軍,其中僅有第50軍和第38軍的一個師駐紮在漢江以南,其他部隊則集中在漢城以北的高陽、議政府、加平等地進行休整。由於持續作戰且未獲得補充,駐守漢江南岸的部隊已經十分疲憊。
以第50軍為例,該軍在第一次戰役時倉促入朝,經過三次戰役後,全軍兵力僅剩3.2萬人,人數在誌願軍的6個軍中排名倒數第二。
盡管第38軍是誌願軍的主力部隊,但由於大量的戰鬥減員和非戰鬥減員,部隊也隻剩下人,在原第13兵團的4個軍中兵力最少。多數戰鬥連隊的兵員僅為出國時的三分之二,少的甚至不到一半。第38軍112師在前幾次戰役中,一直承擔主要作戰任務,已被消耗殆盡,抵達漢江南岸時疲態盡顯。
此時,漢江南岸還有人民軍第1軍團的兩個師,但每個師的兵力僅有數千人,作戰能力有限,並且被美軍的登陸佯動牽製在海岸方向。
與美軍在這一方向投入的兵力相比,誌願軍和人民軍的數量已明顯處於劣勢,更何況在炮兵、航空兵及坦克裝甲力量方麵,兩者之間的差距更為巨大。
從客觀角度來看,漢江兩岸的地形對防禦一方極為不利。漢江南北的地形差異顯著:江南多為起伏不定的丘陵和山地,而江北則是廣闊的低窪平原,幾乎沒有天然的屏障可供防守。在這種情況下,防禦重心隻能放在南岸。
然而,南岸的縱深有限,從水原、金良場裏、利川、驪州一線到漢江,縱深僅有30到40公裏左右。一旦前線陣地被敵方突破,防禦方就將陷入背水一戰的不利局麵。此外,漢江以南的山地,從利川、驪州到京安裏一帶,山穀多為南北走向,底部交通條件較好,便於機械化部隊的移動,這對於進攻方而言也是一種優勢。
進一步來說,通過漢江向南抵達水原、平澤,並接近西海岸的江華灣,還麵臨美軍登陸的威脅,尤其是來自仁川方向的壓力最大。在這種防禦部署中,必須加強對海岸的警戒,預留一部分兵力以應對可能的反登陸作戰,這無疑增加了防禦方的組織難度。
由此可見,漢江南岸的橋頭陣地在設防之初便遭遇了諸多不利因素。
以1月15日啟動的“獵犬行動”為起點,美軍開始從防守轉向反攻。
這一變化在初期經曆了一個試探性的階段。剛開始,美軍的攻擊行動更多是威力偵察和騷擾性質,未能引起誌願軍的高度重視。
1月22日,誌司致電中央,匯報漢江南岸的防禦部署,判斷美軍在該方向的調動“似乎是為了加強正麵防禦,還沒有進攻我漢江南岸橋頭陣地的意圖。誌司還認為,對敵方小股部隊的偵察活動不必過於擔心,可以放任敵人膽子大一些,然後殲滅其幾個小股部隊,這樣局勢就會平靜下來。
然而,事態的發展證明了這一判斷是有問題的,誌司完全沒有預料到美軍會如此迅速地展開大規模進攻。在1月下旬和2月初,美軍相繼展開了“霹靂行動”和“圍捕行動”,逐步將局部的試探性攻擊升級為涵蓋西線和東線的全麵反攻。
為了應對戰場局勢的變化,中央決定迅速準備發動第四次戰役,其基本設想是:
首先,在西線采取行動,守住仁川及漢城南岸橋頭堡壘,確保漢城安全,同時吸引敵軍主力於水原、利川一帶。隨後,在東線發起反攻,集中主力突破原州,直取榮州、安東方向。
這一指示,可以看作是“西頂東反”戰略的最初版本,也是其最全麵的版本。
1月30日,誌司根據中央的指示進行了前進部署。
鄧華迴國處理事務時,彭、韓、洪和解四人正專注於分析敵我形勢。
李奇微的攻勢重點集中在西線,即漢城和漢江一帶,這條戰線主要由美軍主導,推進速度較快;而東線以偽軍為主,進展則相對遲緩。
“這家夥是想先讓美軍發動進攻,再順勢把偽軍也帶動起來!”
“這正是李奇微的弱點!”
“西頂東反!先楚再去西線,組織指揮所,統一調度38軍、50軍以及人民軍1軍團,在漢江南岸抵擋住李奇微主力攻擊集團的突襲。等鄧華迴來後,立刻前往東線,指揮39軍、42軍、40軍和66軍這四個軍團,誘敵深入,放偽軍進入後發起反擊!力爭殲滅一到兩個師,然後對敵縱深發起進攻,從東側威脅西線敵軍主力的側翼,動搖李奇微的戰役部署,阻止其繼續進攻!”
“西頂東反”,概括起來就是:以一部兵力在西線組織防禦,鉗製美軍主攻集團,以主力在中線、東線實施反擊,爭取殲滅美韓軍一部,爾後乘勢向縱深發展進攻,從側後威脅美軍主要進攻集團,以動搖其整個進攻布勢,製止其全麵進攻。
顯而易見,這是一種攻防兼備的戰役構想,利用防守支援進攻,通過積極進攻和兩翼夾擊,推動戰局趨於穩定。
實現這一構想,最重要的是拿捏好出擊的時機和力度。出擊過早,誌願軍主力來不及集中,預殲之敵也不易突出冒進,形成好打之勢;過晚,則可能因鉗製方向支撐不住,而導致翼側暴露,以至無法保證主力完成集結並展開反擊。
從出擊的力度看,一旦出擊,就必須達到打動、打亂敵軍整個進攻布勢的效果,如此才能動搖敵方的進攻意誌,否則,即便能殲滅一部分敵軍,也不會對全局產生重大影響。
誌司對於主力出擊能否達到預期效果,仍然沒有十足的把握:此次戰役中,雙方的步兵數量大致相當,誌願軍在前幾次戰鬥中所占的步兵優勢已經不複存在,而在空軍、炮兵和坦克等方麵的劣勢則愈發明顯,問題更加突出。加上部隊沒有能夠得到充分休整,士兵極度疲憊,此時倉促應戰,戰役的組織顯得十分勉強,必然會為作戰進程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
“先楚,你的任務可不輕啊!防禦縱深隻有二十多公裏,而正麵卻有四十公裏之寬。河流封凍,美國人的坦克可以來去自如。你要打的是阻擊戰,這正好讓美國人有機會充分發揮他們的火力優勢。你不僅不能後退,還要盡量拖延時間,絕不能過快收縮防線,否則時間不夠,東線部隊就無法及時補充糧食和彈藥啊!”
韓先楚緩緩地點了點頭,說道:“沒錯,一場惡戰在所難免。”
誌司預計,最糟糕的局麵可能是:“主力部隊出擊受阻,朝鮮戰局有可能暫時陷入被動。”
為執行“西頂東反”的戰略,必須在西線、中線和東線分別組織作戰。為此,誌司決定將誌願軍和人民軍的參戰部隊按作戰方向進行編組,並在聯司的統一指揮下,設立三個前方指揮所,分別由聯司的三位副司令員——鄧華、韓先楚和金雄,負責三個方向的作戰指揮。
鄧華負責指揮由第39軍、第40軍、第42軍和第66軍組成的中線集團(位於東線右翼),這個集團被稱為“鄧集團”,其指揮部被稱為“鄧指”。
韓先楚負責指揮由第38軍、第50軍和人民軍第1軍團組成的西線集團,通常被稱為“韓集團”,其指揮部則被稱為“韓指”。
金雄負責指揮由人民軍第2、第3、第5軍團組成的東線集團(部署在東線左翼),這一集團被稱作“金集團”,其指揮部則被命名為“金指”。
2月4日淩晨2點,誌司向中央軍委發電,匯報前線的情況、戰役作戰方針以及防禦和出擊的部署,並詳細提出了通過向原州和橫城發起進攻以迫使敵軍後撤的戰役構想。
根據這一計劃,漢江南岸的防線力爭堅守到6日晚,以確保第42軍主力在4日拂曉前集結於砥平裏一帶,並與第38軍第114師協同作戰,消滅美軍第2師第23團及法軍營;如戰果順利,隨後向牧溪裏推進。同時,人民軍第2和第5軍團負責消滅位於橫城東南的韓軍第5師兩個團及美軍一個營。
誌司預見到,若能夠在這兩處都取得成功,即使敵人占領了漢城,也不會敢於越過三八線。如果能爭取到足夠的時間,將攻擊推遲到12日前後開始,便有可能使主力部隊在原州和橫城地區消滅敵軍一兩個師,從而迫使敵人停留在漢城,或將其逼退至水原、利川線以南的原陣地。
誌司再次分析了出擊失利可能帶來的後果,強調如果我軍行動受阻,敵人必將進攻三八線。盡管洪川、春川一帶的山區適合抵抗作戰,但當地無法就地取糧,後方運輸困難,補給難以為繼,若形勢嚴峻,隻能被迫放棄該地。
在整個反擊部署過程中,首先要求鄧集團的各個軍隊按時抵達指定區域,並完成集結和展開。由於這些軍隊當前駐地距離預定集結區域尚有80至130公裏,需要進行遠距離的側向運動。
在各軍中,第42軍最早行動,於2月2日晚間出發。第39軍、第40軍和第66軍的主力部隊分別於2月5日和6日開始行動,經過數晝夜的急行軍,最終在2月9日至11日期間先後抵達指定位置。
2月9日,誌司致電中央軍委:
鄧、金集團計劃在十一日或最遲十二日發起反擊戰役,如能成功殲滅敵軍一至兩萬人,便有可能挫敗敵軍的進犯企圖,並重新奪迴三七線以北的地區。戰役結束後,主力將在平昌、原州、利川、水原一線以北進行整編補充,預計在三月底至四月初發起下一次戰役。若此次反擊未能奏效,敵軍可能趁勝攻入三八線,此時我方也將利用敵軍疲憊之機展開反擊,削弱其士氣。
電報還指出:“為及時應對以上兩種情況,建議將第19兵團分為三路進入朝鮮。”
11日,中央軍委複電誌司,再次強調:此次戰役中,如果我方反擊不利,敵軍確實有可能越過三八線。然而,若敵軍乘勝追擊,到2月底便可推進至金川、鐵原一線,而第19兵團無論是通過車運還是徒步行軍,都無法趕至瑞興、金川、鐵原一帶。
如果敵人在到達三八線後選擇觀望並進行一段時間的整頓,然後向北推進,那麽第19兵團在東線有望殲滅敵軍1至2個師,打開缺口。如此一來,西線的敵人若冒然前進,有可能被遏製。然而,我們也必須考慮到敵軍占領漢城後,偵察到我西線兵力薄弱,仍可能繼續進攻,迫使我東線撤退。
為了避免上述不利情況的發生,請指示鄧華集團在尋找機會殲敵的部署中,務必避免倉促應戰。如敵軍冒然推進,可誘使其深入,利於我方圍殲;若敵軍未進,則必須尋找敵方弱點,利用我方優勢分割敵軍並殲滅其一部分。
這份電報的精神與4日的複電完全一致,尤其是在對鄧集團反擊作戰的要求上,幾乎是原封不動地表述。這清楚地反映出中央軍委對這次反擊是否能夠取得勝利極為重視,並且從一開始就為成功與失敗兩種可能性,做好了充分的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