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四次戰役(1)李奇微窺探天機
不能忘卻的197653 作者:行早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抗美援朝戰爭第四次戰役,曆時87天。
第三次戰役結束後,朝鮮戰場出現了短時沉寂。
美軍派出的偵察分隊也沒有發現中朝軍隊有發起攻勢的動靜。在陣地前方10公裏範圍內,甚至沒有發現對方軍隊的存在。
布萊德雷迴憶,那些天,他和五角大樓其他高級將領緊張得“都屏住了唿吸”。他們實在不能確定,李奇微能否頂得住中國軍隊的再一次進攻。
然而,李奇微卻有自己的判斷和計劃。中朝軍隊之所以沒有繼續向南追擊,反而主動與“聯合國軍”部隊脫離了接觸,隻能說明一點:他們已經沒有能力向前推進了。他斷定在短時間內,中朝軍隊不可能恢複攻勢行動,這正是第8集團軍轉入反攻的極好機會。
雙方都在利用這段時間,籌劃和準備下一次戰鬥,並且不約而同地將著力點放在進攻上。
但是,雙方在進攻發起時間上,一個先,一個後。
誌願軍方麵,把下一次進攻戰鬥預定在春季到來時發起,準備拿出兩個月左右的休整期;而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方麵,卻迅速完成由退到守、由守轉攻的轉換,搶在誌願軍之前發起了新一輪攻勢。
接連的失敗讓“聯合國軍”深受打擊,尤其是漢城的丟失,加劇了“聯合國軍”內部的矛盾,為了挽迴頹勢,美國迅速從歐洲、美國本土和日本抽調大批二戰老兵,補充在朝鮮的部隊,僅12月一個月就按計劃補充了3.3萬人。
大量的坦克、火炮也陸續運到朝鮮,包括10個野戰炮兵營和通過緊急海運送來的140輛中型坦克。這些裝備的到來,使一線部隊的火力和突擊力得到大幅提升。
美軍決定再次發起大規模進攻,奪迴漢城,將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壓迴到“三八線”以北。
美軍在戰場上的快速補充和恢複能力,著實令人吃驚。這與誌願軍形成了很大的反差。第二次戰役,美第2師和第1陸戰師分別在西線和東線戰場慘遭重創,被迫撤到後方整補,但前後隻用了30天時間便可重新投入戰場作戰。
而在同一個戰役中,因嚴重減員而在後方休整的誌願軍第9兵團各軍,3個月後仍然不能重上前線,擔負作戰任務。雙方在作戰能力恢複上的明顯存在差距,對與後麵戰役的銜接與轉換上,無疑有重大影響。在一定條件下,這種影響甚至是有決定性的。
1951年1月初,第三次戰役勝利結束後,中朝軍隊一線兵力,為誌願軍6個軍(21萬餘人)、朝鮮人民軍3個軍團共27個師(7萬餘人)共28萬餘人。雖然,誌願軍接連取得三次戰役的勝利,士氣高漲。但由於連續作戰,部隊極度疲勞,補給困難,但尚未組織休整,難以繼續作戰。
1951年1月15日,第三次戰役,剛結束一周,“聯合國軍”利用中朝軍隊轉入休整的間隙,以漢城為主要突破口,由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官李奇微統一指揮,共糾集16個師又3個旅1個空降團, 及在朝鮮的全部炮兵、 坦克和航空兵,共23萬人。首先發動了,代號為“獵狼犬行動”的,試探性進攻,旨在摸清當麵情況。
一個加強團的美韓軍在水原與利川之間開始試探性進攻,每天用汽車裝上步兵跟在小群坦克的後麵,在寬大正麵上進行火力偵察,一旦碰上中國軍隊主力就立刻後退,然後用炮兵、空軍猛轟中國軍陣地;如果發現對方陣地薄弱,立刻強攻搶占要點。
在短短一周內,美軍三次進出烏山裏,四次進入金良場裏,三次奪取利川,來迴穿梭,忙碌不已。這正是李奇微所創造的“磁性戰術”。他試圖通過這種緊貼敵軍的戰術,持續與希望休整的中朝軍隊保持接觸,消耗對手的體力,同時查明敵軍的具體部署位置。
這樣,朝鮮戰場交戰雙方的攻與防、進與退,以及與之緊密相關的主動與被動,便發生了一次重大變化:
此前一直處於主動地位並正在全力準備下一個進攻戰役的誌願軍和人民軍,不得不轉而以防禦姿態倉促應敵,而一路敗退的“聯合國軍”一時間又變成了進攻者,再次掌握了戰場行動的先機和主動。
這一局麵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李奇微。
李奇微來朝鮮接掌第8集團軍指揮權後,一開始就想恢複攻勢,但由於誌願軍迅速發起了第三次戰役,使他這個設想無法立即在戰場上實現。
聯合國軍在三八線上的基本防線一夜之間被誌願軍突破,為應對危局,李奇微隻能將全部精力放在安排“聯合國軍”部隊有組織的撤退上,從三八線附近一路向南撤退,一直退到三七線附近,才算站穩腳跟。
麵對這一頗為尷尬的局麵,李奇微既不像麥克阿瑟那樣,竭力鼓吹要麽擴大戰爭,要麽撤出朝鮮,也不同於華盛頓的軍政首腦和政府高管,不願擴大戰爭,還不願撤出朝鮮。
當東京和華盛頓的文臣武將們,正在為是堅守還是放棄朝鮮爭論不休,把哪條防線作為美軍在朝鮮的最後防線大傷腦筋的時候,縈繞在李奇微頭腦中的,是何時和如何轉入新的進攻。
為了便於策劃進攻行動,李奇微把他的前進指揮所搬到了野外的帳篷裏。他認為:“作為直接指揮戰鬥的指揮所,不應當設在大城市的大樓內,容易從身體上和思想上與部隊人員隔離開來,很難同他們的部隊打成一片。最終,上級機關與部隊之間無法做到相互尊重與信任;而這種尊重與信任則是取勝的重要條件。”
和時常叼著雪茄的麥克阿瑟不同,李奇微無論走到哪裏,他的軍用夾克上總是別著兩顆甜瓜式手榴彈。用美軍士兵的話來說,同樣是司令,但麥克阿瑟熱衷於和幾千公裏外的高層吵嘴,而李奇微卻是來戰鬥的。
李奇微前線指揮所的位置也有些特別,設在緊靠第1軍軍部的地方,這樣做,可以節省警衛勤務人員,也方便利用該軍現成的情報網、通信網,展開指揮動作。
按他的指令,在距指揮所不遠的一處河灘上,緊急修建了一個簡易機場,用於起降他專用的b-17輕型飛機,使他能方便地在前線指揮所和設在大邱的指揮所基地之間來迴往返。前線指揮所的成員也被壓縮到最低,除他本人和兩個得力參謀外,隻有一個勤務兵、一個專車司機和一個電台車司機兼報務員。
在前進指揮所帳篷裏,李奇微終日坐在一張膠合板製成的折疊式小桌旁,全神貫注地研究陸軍製圖局專門為他繪製的作戰地域地形圖,與助手一道反複思考和擬製作戰計劃。
參謀出身的李奇微,是崇尚技術優勢的美軍中少見的謀略型人才,這位指揮過西西裏島和諾曼底空降作戰的老將,對戰局有著極其敏銳的觀察力。他像是一個最出色的數學家,喜歡把真實的戰場看成一道數學題,每一步都要經過最為縝密的構思和計算,包括研究對手的弱點和習慣。
在三次戰役後,李奇微整夜不眠地研究戰報和戰況,隻為更精準地找到誌願軍的薄弱之處。在分析戰場地形方麵,李奇微著實下了一番功夫,他將大量時間用在研究地圖上,凡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親自乘飛機到現場作低空觀察。
他在迴憶錄裏寫到:“總之,一直到感到自己在夜間也能摸清作戰區域的道路才肯罷休。對我們正在作戰的和打算控製地區內的每條公路、每條大車道、每座山頭、每條溪流,以及每條山脈,我都像熟悉自己家的後院一樣熟悉。所以,在我籌劃部隊進入某一地段作戰時,我就能知道步兵是否可以背負武器、彈藥和口糧,去攀登二千英尺的山嶺,是否能把重裝備運進去,是否能渡過江河,以及能否找到可供輪式車輛行駛的道路。”
李奇微打電話給第五航空隊司令官帕特裏奇,說道:“帕特,我們一起上天兜兜風吧,去看看中國軍隊在做什麽?”
帕特裏奇少將駕駛著一架老式的ah-6教練機,載著李奇微,利用望遠鏡細致地偵察搜索中朝軍隊的陣地。整整一個下午,他們在空中飛來飛去,眼前盡是墨綠色的鬆林,隨著山勢蜿蜒起伏,厚厚的白雪覆蓋了大地。眼都看花了,也始終沒有發現任何一個人影。
隨後,他迅速返迴驪山的第八集團軍指揮所,再次取出與中國軍隊交戰的機密戰鬥記錄,仔細翻閱,陷入了沉思。
1950年10月26日,美軍首次遭到中國軍隊的大規模攻擊。八天激戰,至11月2日,中國軍隊停止了進攻,“聯合國軍”被迫撤退至清川江南岸。
11月25日,美軍二次進攻鴨綠江時,遭遇中國軍隊的再次反擊。到12月2日,中國軍隊停止了進攻,整場戰鬥持續了八天。
12月31日,中國軍隊發起了第三次大規模進攻,戰鬥也是隻持續了八天。
為什麽中國軍隊每次攻擊都隻持續八天?
李奇微一番思索,找到了答案:無論中國軍隊的攻勢多麽兇猛,也隻能維持最多一星期。這就是所謂的“禮拜攻勢”!“隻要堅守住中國軍隊的進攻七天,就可以在他們糧彈耗盡時發起反攻!”
他強壓內心的激動,坐下開始思考第二個問題:為何中國軍隊總是在夜間發動進攻?由於強大的美軍空中力量的存在,中國軍隊在白天基本無法行動,這一點不難理解。但為何他們的攻勢總是集中在每月初和月底這幾天呢?
李奇微仔細翻看了日曆,頓時恍然大悟!中國人總是在月圓之前的幾天發起進攻,因為隨著戰鬥的進行,月亮會越來越圓,光線越來越亮,直到他們的“禮拜攻勢”達到高潮時,月亮正好處於最亮的狀態。
中國人選擇在夜間作戰,是為了避開強大的美軍空軍的轟炸,充分發揮他們在夜戰中的優勢。要想進行大規模的夜間作戰,月光照明至關重要。
這就是所謂的月夜攻勢!
李奇微感覺自己洞悉了天機。
老天爺,美國人肯定可以在朝鮮站得住腳了!不僅如此,我還要向北發起進攻!進攻!
為了破解禮拜攻勢,李奇微醞釀了一場的反擊計劃:
“聯合國軍”主力向後退卻,全部集中部署在三七線附近地區,前線不做有力抵抗,引誘誌願軍繼續向南推進。等到誌願軍進入“疲勞和補給困難時期”後,美軍立即發起強力反擊,並通過海空軍掩護,從朝鮮東西海岸登陸,突襲誌願軍側後方,切斷補給線。
李奇微手上的“聯合國軍”部隊,總兵力已達36.5萬餘人,超過了誌願軍和人民軍的前線兵力,而且是以逸待勞。
李奇微推斷,西線中國軍隊的主抵抗線,在水原、金良場裏、陽之裏一線以北地區,但沒有發現,東線北朝鮮軍隊的主抵抗線。遂決心將作戰重點放在西線,集中美第1軍、美第9軍主力,沿水原至利川一線,攻擊北進,直到發現中國軍隊的主抵抗線,爾後予其以大量殺傷,並相機奪迴漢城、仁川和金浦。
與此同時,在中東線,以美第10軍和韓國第1軍團、第3軍團繼續實施戰鬥偵察,尋找北朝鮮軍隊的主抵抗線,配合西線作戰,確保美第9軍的側翼安全,並將戰線推進到楊平、橫城、江陵一線。
在具體部署上,自西至東,以美第1軍指揮美25師、美3師、英29旅、土耳其旅為第一梯隊,沿金良場裏以西地域向水原、漢城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由韓1師擔任預備隊;
以美第9軍指揮美騎1師、美24師、英27旅為第一梯隊,沿金良場裏以東至驪州間地域向漢江北岸實施主要突擊,由韓6師擔任預備隊;
以美第10軍指揮美2師、美空降187團、美7師、韓5師、韓8師為第一梯隊,沿驪州至平昌以東地域向橫城、洪川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由韓2師擔任預備隊;
以韓國第3軍團指揮韓3師、韓7師為第一梯隊,在平昌以東地域並肩向北推進,掩護美第10軍的右翼,由韓9師擔任預備隊;
以韓國第1軍團指揮韓首都師,沿東海岸向江陵方向推進;以美陸戰1師、韓11師配置於義城、大田地域擔,任美第8集團軍的總預備隊。
經過對美第8集團軍的整頓後,李奇微於1月27日,集中25萬大軍。同時,美國海軍也組織特遣艦隊,在西海岸外海用艦炮火力,支援美軍作戰。在二百公裏正麵上,發動代號為“霹靂行動”的全線反撲。
朝鮮戰場上最嚴峻的,第四次戰役,就這樣打響了!
第三次戰役結束後,朝鮮戰場出現了短時沉寂。
美軍派出的偵察分隊也沒有發現中朝軍隊有發起攻勢的動靜。在陣地前方10公裏範圍內,甚至沒有發現對方軍隊的存在。
布萊德雷迴憶,那些天,他和五角大樓其他高級將領緊張得“都屏住了唿吸”。他們實在不能確定,李奇微能否頂得住中國軍隊的再一次進攻。
然而,李奇微卻有自己的判斷和計劃。中朝軍隊之所以沒有繼續向南追擊,反而主動與“聯合國軍”部隊脫離了接觸,隻能說明一點:他們已經沒有能力向前推進了。他斷定在短時間內,中朝軍隊不可能恢複攻勢行動,這正是第8集團軍轉入反攻的極好機會。
雙方都在利用這段時間,籌劃和準備下一次戰鬥,並且不約而同地將著力點放在進攻上。
但是,雙方在進攻發起時間上,一個先,一個後。
誌願軍方麵,把下一次進攻戰鬥預定在春季到來時發起,準備拿出兩個月左右的休整期;而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方麵,卻迅速完成由退到守、由守轉攻的轉換,搶在誌願軍之前發起了新一輪攻勢。
接連的失敗讓“聯合國軍”深受打擊,尤其是漢城的丟失,加劇了“聯合國軍”內部的矛盾,為了挽迴頹勢,美國迅速從歐洲、美國本土和日本抽調大批二戰老兵,補充在朝鮮的部隊,僅12月一個月就按計劃補充了3.3萬人。
大量的坦克、火炮也陸續運到朝鮮,包括10個野戰炮兵營和通過緊急海運送來的140輛中型坦克。這些裝備的到來,使一線部隊的火力和突擊力得到大幅提升。
美軍決定再次發起大規模進攻,奪迴漢城,將中國人民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壓迴到“三八線”以北。
美軍在戰場上的快速補充和恢複能力,著實令人吃驚。這與誌願軍形成了很大的反差。第二次戰役,美第2師和第1陸戰師分別在西線和東線戰場慘遭重創,被迫撤到後方整補,但前後隻用了30天時間便可重新投入戰場作戰。
而在同一個戰役中,因嚴重減員而在後方休整的誌願軍第9兵團各軍,3個月後仍然不能重上前線,擔負作戰任務。雙方在作戰能力恢複上的明顯存在差距,對與後麵戰役的銜接與轉換上,無疑有重大影響。在一定條件下,這種影響甚至是有決定性的。
1951年1月初,第三次戰役勝利結束後,中朝軍隊一線兵力,為誌願軍6個軍(21萬餘人)、朝鮮人民軍3個軍團共27個師(7萬餘人)共28萬餘人。雖然,誌願軍接連取得三次戰役的勝利,士氣高漲。但由於連續作戰,部隊極度疲勞,補給困難,但尚未組織休整,難以繼續作戰。
1951年1月15日,第三次戰役,剛結束一周,“聯合國軍”利用中朝軍隊轉入休整的間隙,以漢城為主要突破口,由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官李奇微統一指揮,共糾集16個師又3個旅1個空降團, 及在朝鮮的全部炮兵、 坦克和航空兵,共23萬人。首先發動了,代號為“獵狼犬行動”的,試探性進攻,旨在摸清當麵情況。
一個加強團的美韓軍在水原與利川之間開始試探性進攻,每天用汽車裝上步兵跟在小群坦克的後麵,在寬大正麵上進行火力偵察,一旦碰上中國軍隊主力就立刻後退,然後用炮兵、空軍猛轟中國軍陣地;如果發現對方陣地薄弱,立刻強攻搶占要點。
在短短一周內,美軍三次進出烏山裏,四次進入金良場裏,三次奪取利川,來迴穿梭,忙碌不已。這正是李奇微所創造的“磁性戰術”。他試圖通過這種緊貼敵軍的戰術,持續與希望休整的中朝軍隊保持接觸,消耗對手的體力,同時查明敵軍的具體部署位置。
這樣,朝鮮戰場交戰雙方的攻與防、進與退,以及與之緊密相關的主動與被動,便發生了一次重大變化:
此前一直處於主動地位並正在全力準備下一個進攻戰役的誌願軍和人民軍,不得不轉而以防禦姿態倉促應敵,而一路敗退的“聯合國軍”一時間又變成了進攻者,再次掌握了戰場行動的先機和主動。
這一局麵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李奇微。
李奇微來朝鮮接掌第8集團軍指揮權後,一開始就想恢複攻勢,但由於誌願軍迅速發起了第三次戰役,使他這個設想無法立即在戰場上實現。
聯合國軍在三八線上的基本防線一夜之間被誌願軍突破,為應對危局,李奇微隻能將全部精力放在安排“聯合國軍”部隊有組織的撤退上,從三八線附近一路向南撤退,一直退到三七線附近,才算站穩腳跟。
麵對這一頗為尷尬的局麵,李奇微既不像麥克阿瑟那樣,竭力鼓吹要麽擴大戰爭,要麽撤出朝鮮,也不同於華盛頓的軍政首腦和政府高管,不願擴大戰爭,還不願撤出朝鮮。
當東京和華盛頓的文臣武將們,正在為是堅守還是放棄朝鮮爭論不休,把哪條防線作為美軍在朝鮮的最後防線大傷腦筋的時候,縈繞在李奇微頭腦中的,是何時和如何轉入新的進攻。
為了便於策劃進攻行動,李奇微把他的前進指揮所搬到了野外的帳篷裏。他認為:“作為直接指揮戰鬥的指揮所,不應當設在大城市的大樓內,容易從身體上和思想上與部隊人員隔離開來,很難同他們的部隊打成一片。最終,上級機關與部隊之間無法做到相互尊重與信任;而這種尊重與信任則是取勝的重要條件。”
和時常叼著雪茄的麥克阿瑟不同,李奇微無論走到哪裏,他的軍用夾克上總是別著兩顆甜瓜式手榴彈。用美軍士兵的話來說,同樣是司令,但麥克阿瑟熱衷於和幾千公裏外的高層吵嘴,而李奇微卻是來戰鬥的。
李奇微前線指揮所的位置也有些特別,設在緊靠第1軍軍部的地方,這樣做,可以節省警衛勤務人員,也方便利用該軍現成的情報網、通信網,展開指揮動作。
按他的指令,在距指揮所不遠的一處河灘上,緊急修建了一個簡易機場,用於起降他專用的b-17輕型飛機,使他能方便地在前線指揮所和設在大邱的指揮所基地之間來迴往返。前線指揮所的成員也被壓縮到最低,除他本人和兩個得力參謀外,隻有一個勤務兵、一個專車司機和一個電台車司機兼報務員。
在前進指揮所帳篷裏,李奇微終日坐在一張膠合板製成的折疊式小桌旁,全神貫注地研究陸軍製圖局專門為他繪製的作戰地域地形圖,與助手一道反複思考和擬製作戰計劃。
參謀出身的李奇微,是崇尚技術優勢的美軍中少見的謀略型人才,這位指揮過西西裏島和諾曼底空降作戰的老將,對戰局有著極其敏銳的觀察力。他像是一個最出色的數學家,喜歡把真實的戰場看成一道數學題,每一步都要經過最為縝密的構思和計算,包括研究對手的弱點和習慣。
在三次戰役後,李奇微整夜不眠地研究戰報和戰況,隻為更精準地找到誌願軍的薄弱之處。在分析戰場地形方麵,李奇微著實下了一番功夫,他將大量時間用在研究地圖上,凡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親自乘飛機到現場作低空觀察。
他在迴憶錄裏寫到:“總之,一直到感到自己在夜間也能摸清作戰區域的道路才肯罷休。對我們正在作戰的和打算控製地區內的每條公路、每條大車道、每座山頭、每條溪流,以及每條山脈,我都像熟悉自己家的後院一樣熟悉。所以,在我籌劃部隊進入某一地段作戰時,我就能知道步兵是否可以背負武器、彈藥和口糧,去攀登二千英尺的山嶺,是否能把重裝備運進去,是否能渡過江河,以及能否找到可供輪式車輛行駛的道路。”
李奇微打電話給第五航空隊司令官帕特裏奇,說道:“帕特,我們一起上天兜兜風吧,去看看中國軍隊在做什麽?”
帕特裏奇少將駕駛著一架老式的ah-6教練機,載著李奇微,利用望遠鏡細致地偵察搜索中朝軍隊的陣地。整整一個下午,他們在空中飛來飛去,眼前盡是墨綠色的鬆林,隨著山勢蜿蜒起伏,厚厚的白雪覆蓋了大地。眼都看花了,也始終沒有發現任何一個人影。
隨後,他迅速返迴驪山的第八集團軍指揮所,再次取出與中國軍隊交戰的機密戰鬥記錄,仔細翻閱,陷入了沉思。
1950年10月26日,美軍首次遭到中國軍隊的大規模攻擊。八天激戰,至11月2日,中國軍隊停止了進攻,“聯合國軍”被迫撤退至清川江南岸。
11月25日,美軍二次進攻鴨綠江時,遭遇中國軍隊的再次反擊。到12月2日,中國軍隊停止了進攻,整場戰鬥持續了八天。
12月31日,中國軍隊發起了第三次大規模進攻,戰鬥也是隻持續了八天。
為什麽中國軍隊每次攻擊都隻持續八天?
李奇微一番思索,找到了答案:無論中國軍隊的攻勢多麽兇猛,也隻能維持最多一星期。這就是所謂的“禮拜攻勢”!“隻要堅守住中國軍隊的進攻七天,就可以在他們糧彈耗盡時發起反攻!”
他強壓內心的激動,坐下開始思考第二個問題:為何中國軍隊總是在夜間發動進攻?由於強大的美軍空中力量的存在,中國軍隊在白天基本無法行動,這一點不難理解。但為何他們的攻勢總是集中在每月初和月底這幾天呢?
李奇微仔細翻看了日曆,頓時恍然大悟!中國人總是在月圓之前的幾天發起進攻,因為隨著戰鬥的進行,月亮會越來越圓,光線越來越亮,直到他們的“禮拜攻勢”達到高潮時,月亮正好處於最亮的狀態。
中國人選擇在夜間作戰,是為了避開強大的美軍空軍的轟炸,充分發揮他們在夜戰中的優勢。要想進行大規模的夜間作戰,月光照明至關重要。
這就是所謂的月夜攻勢!
李奇微感覺自己洞悉了天機。
老天爺,美國人肯定可以在朝鮮站得住腳了!不僅如此,我還要向北發起進攻!進攻!
為了破解禮拜攻勢,李奇微醞釀了一場的反擊計劃:
“聯合國軍”主力向後退卻,全部集中部署在三七線附近地區,前線不做有力抵抗,引誘誌願軍繼續向南推進。等到誌願軍進入“疲勞和補給困難時期”後,美軍立即發起強力反擊,並通過海空軍掩護,從朝鮮東西海岸登陸,突襲誌願軍側後方,切斷補給線。
李奇微手上的“聯合國軍”部隊,總兵力已達36.5萬餘人,超過了誌願軍和人民軍的前線兵力,而且是以逸待勞。
李奇微推斷,西線中國軍隊的主抵抗線,在水原、金良場裏、陽之裏一線以北地區,但沒有發現,東線北朝鮮軍隊的主抵抗線。遂決心將作戰重點放在西線,集中美第1軍、美第9軍主力,沿水原至利川一線,攻擊北進,直到發現中國軍隊的主抵抗線,爾後予其以大量殺傷,並相機奪迴漢城、仁川和金浦。
與此同時,在中東線,以美第10軍和韓國第1軍團、第3軍團繼續實施戰鬥偵察,尋找北朝鮮軍隊的主抵抗線,配合西線作戰,確保美第9軍的側翼安全,並將戰線推進到楊平、橫城、江陵一線。
在具體部署上,自西至東,以美第1軍指揮美25師、美3師、英29旅、土耳其旅為第一梯隊,沿金良場裏以西地域向水原、漢城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由韓1師擔任預備隊;
以美第9軍指揮美騎1師、美24師、英27旅為第一梯隊,沿金良場裏以東至驪州間地域向漢江北岸實施主要突擊,由韓6師擔任預備隊;
以美第10軍指揮美2師、美空降187團、美7師、韓5師、韓8師為第一梯隊,沿驪州至平昌以東地域向橫城、洪川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由韓2師擔任預備隊;
以韓國第3軍團指揮韓3師、韓7師為第一梯隊,在平昌以東地域並肩向北推進,掩護美第10軍的右翼,由韓9師擔任預備隊;
以韓國第1軍團指揮韓首都師,沿東海岸向江陵方向推進;以美陸戰1師、韓11師配置於義城、大田地域擔,任美第8集團軍的總預備隊。
經過對美第8集團軍的整頓後,李奇微於1月27日,集中25萬大軍。同時,美國海軍也組織特遣艦隊,在西海岸外海用艦炮火力,支援美軍作戰。在二百公裏正麵上,發動代號為“霹靂行動”的全線反撲。
朝鮮戰場上最嚴峻的,第四次戰役,就這樣打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