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戰役的縱深大致限定在三八線以南、漢城以北的數十公裏的有限區域內。至於是否攻占漢城、是否渡過漢江,都不在事先設定的目標之列。


    在實際的戰役進程中,誌司果斷決定終止這次戰役,這一決策成為最為關鍵的轉折點。


    1月4日,誌願軍與人民軍進入漢城,標誌著第三次戰役的攻勢達到了頂點。


    根據戰場態勢的發展,誌司一方麵決定繼續加大壓力,進一步將敵人從漢江南岸驅逐,進而占領金浦和仁川,以鞏固對漢城的控製;


    另一方麵則指示各部隊不得追擊過遠,對南逃的敵人隻追至水原即可,然後在此待命。


    這時,漢城解放的消息迅速傳播開來,中朝人民歡欣鼓舞。平壤上空禮炮轟鳴,北京的群眾則紛紛上街,徹夜慶祝。


    《人民日報》刊發社論《祝漢城光複》,文章稱:


    “漢城是朝鮮至關重要的戰略重地。漢城的再次解放,令美國在朝鮮失去了戰略核心。前進!向大田進軍!向大邱進軍!向釜山進軍!將拒絕撤離朝鮮的美軍侵略者趕下海去!”


    金日成在命令平壤和漢城兩地以240門大炮鳴放24響以示慶祝,並宣稱:漢城的解放是一次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勝利;美帝國主義必須意識到,離開朝鮮的時刻已經到來!


    誌願軍前線將領的反應卻截然不同。


    他們認為,依靠誌願軍現有的力量無法將敵軍趕入海中。


    首先,誌願軍經過兩個月的連續作戰,極度疲憊,減員嚴重,亟需補充和休整。


    其次,盡管第三次戰役取得了勝利,但美軍主力並未被徹底消滅。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雖遭遇失敗,但其後備力量依然雄厚,技術裝備遠勝一籌,敵我力量對比並未發生顯著變化。


    再次,誌願軍的戰線迅速向南延伸,運輸線已擴展至500至700公裏,加之敵機的瘋狂轟炸,運輸工具匱乏,補給愈加困難。部隊所需的糧食大多依賴於當地籌措,但當地群眾的餘糧有限,難以滿足需求。最後,東、西海岸的防禦空虛,側翼暴露無遺。


    在第三次戰役中,盡管敵軍已經構築了堅固的防線,但他們並未堅守陣地,而是有計劃地向南撤退。如果我們貿然快速南進,一旦敵軍從側翼或後方登陸,實施南北夾擊,那麽極有可能再次發生類似仁川登陸後的局麵。


    當大家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時,朝鮮戰場上中朝軍隊的最高指揮官,在勝利的表象背後看到了“誌願軍隨時可能麵臨厄運”的危險,這種直覺與內心的憂慮讓他深感不安,甚至到了“幾天幾夜難以入睡”的地步。


    這展現了一位成熟高級指揮員的遠見卓識與清醒判斷。


    誌願軍總部的其他幾位領導人意見一致,未曾出現分歧。而身處前線指揮部的韓先楚也發電給誌司,強調此次戰役中的參戰部隊幾乎全是老兵,前線部隊已經極度疲憊,麵臨著諸多困難。


    沿著三八線南部的群眾紛紛逃離,敵人的房屋被燒毀,糧食被掠奪一空,致使部隊在吃飯和休息方麵都麵臨極大困難,體力顯著下降。再加上後勤補給跟不上,前線部隊急需糧食、彈藥和鞋子等補給。如果不增派新的力量,僅憑現有兵力發起大規模攻勢,顯然是不現實的。


    1月6日24時,誌司向誌願軍左右縱隊指揮員韓先楚、吳瑞林及人民軍第5軍團軍團長方虎山發電指示,命令各部隊立即停止追擊,在原地集結待命,並加強警戒和防空,防範敵軍反撲。電報還對各部到達指定位置後的工作進行了安排。7日晚,召集中朝兩軍領導人開會,商討下一步的行動計劃。


    會上提出:


    從各方麵來看,敵人顯然在誘導我軍進一步推進,試圖製造我軍後方補給困難,同時讓東西兩側海岸暴露出來。隨後,敵人將利用其海空軍的優勢,從側翼或後方海岸實施登陸,形成南北夾擊之勢,意圖再次重演仁川登陸的伎倆。對此,我們聯合司令部必須保持高度警惕,絕不能陷入敵人的陷阱。


    8日,誌司向中央軍委發去電報,報告第三次戰役已告結束。


    在此期間,中央軍委及作戰部對朝鮮戰局進行了深入分析,並得出如下結論:


    如果能獲得空軍的支援,或者有兩三萬輛汽車用於運輸,或者立刻投入兩個兵團的戰略預備隊,誌願軍便能夠繼續向南追擊,擴大戰役的勝利成果;然而,這些條件當前一個都不具備,繼續追擊將會非常危險。


    因此,同意誌司決定,停止追擊,結束戰役。


    第三次戰役自1950年12月31日發起,至1951年1月8日結束,曆時8天8夜。在此期間,中朝兩國軍隊並肩作戰,成功突破“聯合國軍”設立的三八線防禦陣地,攻占漢城,並將戰線推進至三七線附近,向前推進了80至110公裏。


    在此次戰役中,據軍事科學院《抗美援朝戰爭史》記載,共殲滅敵軍1.9萬人。


    當年軍委作戰部統計顯示,共擊斃、打傷和俘獲敵人人,其中擊斃和打傷敵人總計5979人,俘獲敵人7030人。而美英軍中被擊斃、打傷和俘獲的共計1590人,敵人被殲滅的數量在三次戰役中為最少。繳獲各類火炮456門,繳獲及擊毀坦克和裝甲車共計54輛,繳獲及擊毀汽車423輛,整體繳獲量也顯著低於前兩次戰役。


    此次戰役中,誌願軍戰鬥減員共計5039人,非戰鬥減員人數則超過戰鬥減員,達到9975人。其中,逃亡、掉隊和因病送醫的人數分別為1977人、3051人和3443人。這顯示出,由於部隊長時間連續作戰且無法得到休整,疲勞程度加劇,非戰鬥減員已經成為影響部隊戰鬥力保持的一個重大問題。


    在1月8日,誌司向中央軍委報告第三次戰役結束的當天,中國駐朝大使館臨時代辦柴軍武發來電報:金日成首相計劃於10日前來商討作戰事宜。在電報中,柴軍武提前告知了他所掌握的情況:金日成認為部隊的休整時間不宜過長,大約一個月就足夠了;如果休整時間拖得太久,河川結冰融化後,部隊的行動將變得更加困難。


    在第一次戰役結束後,朝方領導人曾對誌願軍停止追擊的決定表示不理解。經過雙方的協商溝通,最終達成了共識。如今,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


    身為朝鮮的領袖,金日成隻希望盡早實現朝鮮的統一,下令停止進攻的命令,讓他感到非常難受。1月10日,金日成在柴軍武的陪同下,來到誌願軍總部所在的君子裏。


    在第三次戰役發起之前,誌願軍總部的人員從大榆洞向南轉移,途經北倉裏和玉泉站,最終於12月18日抵達成川郡的君子裏。從此,誌願軍總部(兼中朝聯合司令部)便設立在當地的一個礦區內,直至第三次戰役展開。


    當晚22時,展開會談。


    首先向金日成介紹了誌願軍的現狀,並對當前敵情進行了分析:


    誌願軍入朝作戰已超過兩個月,連續進行了三次戰役,戰鬥中傷亡人數超過5萬。此外,由於疾病和凍傷逃亡的人員約有4萬,總計減員達9.1萬。目前運輸條件十分困難,糧食、彈藥、棉衣和毯子無法運達,導致作戰部隊人員體力嚴重下降,兵力極為不足。部隊迫切需要進行休整和補充,同時改善運輸狀況,以便為下一次戰鬥做好準備。當前,敵軍在前線的兵力仍有二十多萬,並已在平澤、安城、堤川、三陟一線完成防禦部署。


    敵人在這條戰線上布防相比退守洛東江更容易對付,我軍應做好充分準備,力求在下一次戰役中消滅更多敵軍,避免其主力撤退並集中在釜山狹小區域,這一點極為關鍵。從各方麵分析,如果不再殲滅敵軍七八萬人,且沒有其他特殊的政治變故,敵人不會主動撤出朝鮮。因此,盡可能在朝鮮境內消滅敵軍,是最具意義的策略。


    金日成表示,誌願軍確實需要休整,但應盡可能縮短時間。可以先派出三個軍隊南下,剩下的部隊再休整一個月後繼續南進。


    誌司認為這可能會迫使敵人放棄更多地方。然而,目前軍隊非常疲憊,且未得到補充,既沒有車輛運輸部隊,也缺乏坦克和飛機的掩護。隻能依靠夜間徒步行動,與敵人的摩托化部隊競賽,想要在追擊中消滅敵人非常困難。


    而且,過早地將敵人逼退到半島最南端的狹窄區域,不僅對下一戰役中的分割殲敵不利,還會加大作戰難度。


    金日成說:無法消滅敵人的情況下,擴大領土同樣十分重要。


    誌司認為,與其首先擴大領土,不如優先消滅敵人。隻要敵人被消滅,領土自然而然就會獲得。當前的關鍵在於繼續爭取勝利,徹底擊潰敵人。


    金日成詞窮理盡,沒有立即表態,打電話要求副首相兼外務相樸憲永連夜趕來參加會談。


    於是,會談暫時中止。那天晚上,金日成在誌願軍總部留宿,一夜未眠。


    11日,金日成搬救兵的時候,誌司也收到中央發來的急電:“如朝方同誌認為不必補充休整就可以南進,則亦建議提議人民軍前進擊敵,並可由朝鮮政府自己直接指揮。誌願軍則擔任仁川、漢城及三八線以北之守備。”。


    電報內容並未明確指示是否應結束攻勢轉入休整,而是表示朝方可根據自身判斷進行處理。這一電報對正在與朝鮮領導人當麵溝通的誌司來說,提供了一個避免直接“頂牛”處理問題的靈活方式。


    9月11日下午,樸憲永奉金日成之命,趕赴君子裏參加會談。


    會談一開始,樸憲永就堅定地表示:“隻要誌願軍繼續向南推進,美軍就必然會撤出朝鮮。美軍在朝鮮已經支撐不下去了,他們現在需要有個台階下,隻要誌願軍繼續向南進攻,他們就有了退出朝鮮的台階。”


    他反複強調:“如果我們不去追,他們就找不到台階下,就不會退出朝鮮。”


    “你們從哪兒瞧出了美軍在朝鮮支撐不下去了?”


    “美國是個由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資本主義國家,得不到無產階級民眾的支持,而資產階級自身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美軍侵略朝鮮,既失去了民心,又沒有道義,肯定支撐不下去!”


    讓人啼笑皆非。


    誌司:這確實是一個因素,但現階段尚不足以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如果再殲滅美軍3到4個師、約5萬到6萬人,這一因素就會轉變為有利條件。兩個月後,誌願軍和人民軍的力量將比現在強大得多,屆時可以根據局勢決定是否南下推進。


    樸憲永說道:到那時,美軍可能就不會撤退了。


    金日成插話道:誌願軍最好在半個月內有三個軍向南進攻,其餘部隊休整一個月後再繼續南下。


    誌司說道:既然你們認為我軍一旦向南進攻,美軍必定會撤退,那麽將從仁川到襄陽以北的整個海岸線的警戒任務和後方交通線的維護,交由中國誌願軍負責。人民軍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等軍團,約12萬人,已經休整了兩個月,可以繼續由你們指揮,按照你們的意願向南推進。如果美軍如你們所設想的那樣撤離朝鮮,我自然會為朝鮮的解放而歡唿慶祝。如果美軍不撤退,誌願軍將按照預定計劃繼續南下。


    金日成和樸憲永著急了,人民軍還沒有恢複元氣,怎麽能單獨向南進軍,這可不是鬧著玩的,一旦進行試驗,就會付出成千上萬人的代價。


    在反複闡明情況並據理力爭之後,金日成和樸憲永最終承認自己存在速勝思想,並表示既然誌願軍尚未準備好,那麽就休整兩個月。1月12日,誌司致電北京,匯報會談結果,表示金日成已同意暫停南進,進入休整。幾天後,誌司領導人前往金日成處,再次進行深入商討,並於18日返迴。


    於19日通過電報向中央通報了商談的情況,並指出:


    金日成和其他朝鮮領導人深知,僅憑朝鮮人民軍的單方麵力量去追擊南撤的美軍和韓軍,是不現實的,也是一種冒險的舉動。他們還表示,他們已經召開了黨中央政治局會議,認同中方提出的關於為未來的進攻做好準備而需要休整兩個月的建議是正確的。


    中央把誌司的兩次來電都轉交給了喬大叔。


    喬大叔迅速迴複了電報,明確表示:“中國誌願軍的領導是正確的”,“毫無疑問,真理掌握在中國同誌手中”,並讚揚大將軍在如此劣勢的裝備下,擊敗了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帝國主義,是當代傑出的軍事天才。


    君子裏這場爭論,體現了在戰爭指導上兩種不同思想的分歧。朝方領導人出於良好的主觀願望,希望一舉解放全朝鮮,雖說這一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真照此執行,不僅在實際作戰中難以實現,還必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大將軍以高度負責的態度麵對戰爭,並展現出對戰局發展的深遠考量,未被各方的議論、指責或質疑所動搖,堅持了正確的判斷。這種堅定的立場在避免因戰略指導失誤而導致戰爭進程再次逆轉方麵,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幾年後,他迴憶道:


    “我一輩子打了許多仗,從未感到過恐懼。然而,當誌願軍越過三八線,一直推進到三七線時,我四下環顧,確實感到非常害怕。當時我不是擔心個人安全,而是看到幾十萬中朝軍隊麵臨敵人的猛烈攻勢,心裏不禁感到極度恐懼。


    我幾天幾夜輾轉難眠,總是思索如何擺脫這個困境。我們軍隊推進到三七線後,已經向南方擴展了幾百公裏,後方的物資供應線本就難以維持,這時敵人又用飛機對我們的運輸線進行猛烈轟炸,使得誌願軍的物資、糧食和彈藥供應變得極其困難。


    空中敵機的轟炸、地麵上美軍的坦克大炮、兩側沿海的美軍艦隊,使得敵人即便不上船,也能將炮彈打過來。此外,正值寒冬,冰天雪地,戰士們不僅吃不飽穿不暖,非戰鬥減員也逐漸增多。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誌願軍隨時可能麵臨更大的災難。我不能把幾十萬軍隊的生命當作兒戲,因此必須果斷停下來,停止推進,並做好應對敵人反攻的各種準備。”


    李奇微自然也不會忽視這一點。他不僅沒有如金日成所預期的那樣在遭遇戰鬥時輕易撤退,反而準備進行果斷的反攻。美軍計劃趁誌願軍孤軍深入時,發動第二次仁川登陸。然而,誌願軍並未落入圈套。


    於是,在第三次戰役結束僅十餘天後,全線後撤的“聯合國軍”迅速集結了最精銳的美軍部隊打頭陣,動用了聯合國軍5個軍16個師及3個旅,外加1個空降團以及全部炮兵、坦克兵和航空兵地麵部隊,總兵力達25萬餘人,向誌願軍和人民軍發起了猛烈反撲。


    這次反撲從最初的局部試探,迅速升級為全麵進攻。由於誌司及時命令部隊停止攻擊並主動撤退,放棄漢城,采取機動防禦的戰略,成功掌握了戰役的主動權。朝鮮戰爭雙方在戰場上的攻防態勢,再次經曆了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換。


    剛剛完成休整部署並計劃兩個月後發起一場大規模進攻的誌願軍和人民軍,猝不及防地被迫提前結束休整,倉促迎戰,瞬間陷入了相當被動的局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能忘卻的197653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行早的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行早的魚並收藏不能忘卻的197653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