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願軍右集團的4個軍,在東場裏至永平地段突破南朝鮮軍防禦,對南朝鮮偽1、偽6師展開猛攻。


    第39軍在炮兵支援下,於新堡、土井地段突破。以猛烈的炮火摧毀了南朝鮮第1師前沿火力點,壓製了其縱深炮兵,並在前沿為步兵開辟了兩條道路。


    擔任突破任務的第39軍116師於高浪浦裏東南強渡臨津江,迅速突破了南朝鮮偽1師的防禦正麵。


    經過一夜戰鬥,至 1951年1月1日拂曉,第116師13個小時前進12至15公裏,斃傷俘南朝鮮軍1000餘人,完成了突破任務。戰至2日中午,誌願軍右集團和人民軍第1軍團推進到坡州裏、仙岩裏、七峰山及議政府東北一線,突入敵軍防禦縱深達15至20公裏。南朝鮮偽1、偽6師懼怕被殲,倉惶南逃。


    左集團在永平至馬坪裏地段突破後,擔任迂迴任務的第42軍124師,不顧敵機威脅,晝間堅持作戰,沿途大小戰鬥10餘次,於1日12時前出到濟寧裏以南地區,切斷了南朝鮮第2師退路。至2日,第42軍、第66軍主力於修德山、上下南淙地區,在第124師協同下,殲滅了南朝鮮偽2、偽5師各一部,斃傷俘3200餘人,隨後繼續發展進攻,占領加平、春川。


    在東部戰線的人民軍第2、5軍團,於戰役發起前,先後突破三八線向洪川、原州方向滲透迂迴,前出至洪川西南新垈裏地區,迫使南朝鮮第3師南逃。


    在誌願軍和人民軍的迅猛攻勢下,1月2日,“聯合國軍”開始放棄議政府、加平、春川的基本防線後撤。3日,誌願軍右突擊集團及人民軍第1軍團,向漢城方向追擊作戰,第50軍在高陽以北碧蹄裏擊退美軍第25師1個營的抵抗後,進至高陽以南佛彌地截斷了英軍第29旅退路,經3個多小時戰鬥,全殲該旅第1營及1個坦克中隊,斃傷500餘人,俘少校營長以下189人,擊毀和繳獲坦克31輛、裝甲車及汽車24輛。


    第39軍在議政府西南與美軍第24師第21團遭遇,殲其一部,後又在議政府以西釜穀裏殲英軍第29旅2個連。第38、第40軍追至議政府東南水落山地區,擊潰美軍第24師第19團。左集團第42軍主力和第66軍1個師分別由加平、春川渡過北漢江向洪川方向追擊。人民軍第2、5軍團則繼續在洪川、橫城地區截擊南朝鮮軍。


    誌司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作戰行動,進一步加快進攻的節奏並加深打擊力度,力求獲得更多戰果。戰役進程隨之迅速推進,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


    誌願軍的強大攻勢使漢城迅速陷入危急境地,幾乎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輕鬆占領。當誌願軍兵臨城下稍作猶豫時,守衛漢城的美韓聯軍驚慌失措,倉皇撤離,隻留下了一座早已化為廢墟的空城。


    隨後,漢江防線全麵失守。


    當誌願軍抵達漢江北岸時,南岸的敵軍已提前放棄了陣地撤退。誌願軍順利渡江,未遇敵人阻擊,先遣部隊迅速推進至水原、利川、原州一帶。原本帶有諸多勉強的戰役,進展竟如此順利且迅速,戰果再次超越了戰前的預期。


    在這種情勢下,是應當繼續大規模南下,還是見好就收,局內外的各方人士產生了諸多不同的看法和意見。此時,戰爭的決策者和戰役的指揮官,再次麵對預見能力與掌控能力的重大考驗。


    在突破三八線作戰即將展開前,負責指揮右集團四個軍的韓先楚於12月29日上午11時向誌司發電,預判戰役開始後敵情可能出現兩種變化,並提出了兩套應對方案。


    第一種可能是敵軍向漢城及漢江以南撤退,這種情況下,應當展開攻城行動:“第五十軍沿鐵路追擊南逃之敵,一部分兵力及炮兵前進至金浦對岸,炮擊金浦機場;第三十九軍派出一個師追擊敵軍,伺機占領漢城,並爭奪漢城江橋;第三十八軍則派出一個師向東麵的仁倉裏進軍,攔截騎一師的敵軍。”


    另一種可能是,“美軍依靠炮火和空中支援,強力固守高陽和議政府以北地區”。因此,“計劃由40軍及38軍一個師殲滅抱川的敵軍,39軍控製德亭裏鐵路兩側區域,監視議政府的敵軍動向,同時以38軍主力部署在抱川西南以截擊援軍,50軍則向汶山推進,積極牽製高陽方向的敵軍”。


    誌司於當日午夜24時迴電:


    此次戰鬥若能殲滅偽1師、偽6師、偽2師、偽5師的大部分或全部,美軍可能會有兩種選擇:一是放棄漢城,退守漢江南岸;二是固守清平裏、議政府、高陽一線。如果敵軍放棄漢城向南撤退,我50軍將通過議政府進軍,人民軍第1軍團則從汶山向漢城發起攻擊,50軍需迅速占領漢城的江橋並加以鞏固,城防任務由人民軍第一軍團負責。


    若美軍繼續堅守議政府東西線陣地,我右縱隊應暫停對麵之敵的進攻;若左縱隊在春川地區的圍殲行動尚未成功,則應調派適當兵力協助完成圍殲任務。


    在誌願軍成功突破戰線正麵之後,\"聯合國軍\"的反應果然如誌司與韓先楚在戰前所預料的那樣。


    李奇微的首要行動是阻止誌願軍和人民軍的進攻。他不僅調動部署在第二線的美英軍隊前往第一線,堵住防線上的空隙,還采取了關鍵措施,命令遠東空軍全力出擊,對沿各條南下通道進攻的誌願軍和人民軍展開猛烈的轟炸。


    美國方麵估計,這次轟炸給中國軍隊帶來了嚴重的人員傷亡。


    在誌願軍發起攻勢的最初兩天裏,李奇微時而乘汽車,時而搭乘小型聯絡飛機,穿梭於前線各地,親眼見證了戰局的迅速惡化。在聽取了所有軍長和師長的意見後,他最終決定采取第二步措施:放棄漢城。


    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下:


    “我早已明白,當中國軍隊全力進攻時,漢城無法長時間守住。第8集團軍的戰略是盡可能重創敵軍,然後迅速撤離,退守新的防線。”


    由於中朝人民軍隊攻勢淩厲,李奇微被迫於1月3日晨下令,“聯合國軍”從3日15時開始全線撤至漢城以南組織防禦。美第8集團軍在撤離漢城的同時,用汽油、炸彈對漢城、仁川、金浦機場等地進行了瘋狂破壞。漢城的學校、醫院、圖書館、博物館等遭到嚴重損壞,許多建築物被毀。


    聽聞李奇微將要放棄漢城,南朝鮮總統李承晚焦急不已:“李奇微將軍不是說過要長期駐留朝鮮嗎?可他剛到朝鮮才一個星期,怎麽就要撤出漢城了?難道他指揮的軍隊隻會撤退?”對於李承晚的質疑,李奇微根本不放在心上,這個傀儡有什麽資格告訴自己怎麽做,他的一切都是美國給的。


    隨即,李奇微反擊道:“你應該到前線去瞧瞧南朝鮮的軍隊,是如何像羊群一樣潰逃,而不是可憐兮兮的坐在這裏!這樣的部隊,如何執行我的反突擊計劃?堅守陣地無異於等死……我李奇微隻不過是撤出漢城,我仍然還留在朝鮮!”


    滿腔怒火的李奇微掛斷電話,立刻命令帕爾默準將全麵負責漢江大橋的交通管製,第八集團軍數十萬人的生死都係於此橋。他嚴令道:“給我攔住那些難民,從下午三點起,禁止一切非軍方車輛和行人通過,以我的名義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確保第八集團軍順利地通過。我最擔心的就是漢城數十萬難民湧上大橋,那可真是給中國軍隊大大幫了忙!”


    一隊隊士兵緩緩湧過漢江橋,浩浩蕩蕩的機械化部隊從江麵上的浮橋上緩慢駛過,沉重的重型武器,甚至將浮橋壓進了冰冷的江水。李奇微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隻要中國軍隊用幾門重炮轟擊,第八集團軍就徹底完了!”


    韓先楚清楚地看到敵軍正在潰敗。十幾萬美軍正擁擠在那座橋上!隻要有大炮,哪怕隻有一門,朝著漢江橋猛轟一陣,這些美軍就別想逃了。可惜啊,炮兵根本跟不上,一門炮也沒有。他的部隊隻能深一腳淺一腳在冰冷的雪地裏奔跑。想到這裏,無奈的韓先楚,憤憤地跺了跺凍得杠杠硬的泥土。


    對於李奇微來說,放棄漢城雖是迫不得已的選擇,但並非一個難以做出的決策。在他看來,漢城作為韓國的首都,放棄它更多地是具有政治象征意義,軍事上卻並沒有太大價值。


    因此,當他離開設在漢城市的第8集團軍指揮部時,竟然還有心情讓勤務兵把一件破舊的法蘭絨睡衣釘在辦公室的牆壁上。上麵寫著“謹致中國誌願軍司令官”,並以“第8集團軍司令官”簽名。美國的戰爭史中描寫到,李奇微離開漢城指揮所時迴頭一望,看到那件睡衣的下擺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帶著一絲嘲弄的意味。


    1月3日12時,正值李奇微發布撤退命令之日,誌司提出了“戰役第二步部署”的設想,並向韓先楚及各軍首長征詢意見。事實上,在這份征求意見的電文發出之前,韓先楚已於2日8時30分向右集團各軍下達了“攻擊議政府及追擊敵軍的部署”。韓先楚判斷,“清平裏、議政府、高陽一線的敵軍極有可能向南撤退”。他據此作出決定:


    如果議政府和高陽一線的敵軍已向南撤退,第40軍和第38軍則分別向清平裏、磨石隅裏以及九岩裏方向進軍,準備渡過北漢江;第39軍將通過議政府向金穀裏地區推進,視敵情決定是否渡過漢江;第50軍則從高陽出發,向漢城發起進攻,趁敵軍混亂時迅速占領漢江大橋,伺機渡過漢江,並將漢城的防守任務移交給人民軍第1軍團負責。


    僅僅一個半小時後,韓先楚再次發來電報,表達了他對戰場局勢變化的新見解。


    韓先楚認為,既然敵軍撤退迅速,難以捕捉,繼續追擊隻會讓部隊徒勞疲憊,不如派少量兵力進行尾隨跟蹤,並在漢江南岸保持一個橋頭堡陣地即可。至於整個戰役,到此為止已經可以告一段落了。


    誌司依然堅持趁勝追擊,進一步擴大戰果。他認為,如果誌願軍主力停留在漢江北岸按兵不動,敵軍很可能會在漢江南岸轉入防守態勢,這將不利於下一步春季攻勢的準備。因此,當前的進攻行動還不能中止。


    1月3日白天,第38軍第114師的兩個團(第340團和第341團)在漢城北麵的水落山與敵軍接戰。地圖顯示,水落山如今位於首爾郊區範圍內,距離漢城僅一步之遙。


    下午16時,第38軍電告韓指稱“漢城敵軍似有撤退跡象”,已命令第114師“派遣部分兵力接近漢城,偵察敵方工事和動態,主力部隊隨時準備占領漢城”。然而,正是這片刻的拖延,使得第38軍錯失了率先進入漢城的良機。


    1月3日18時,韓先楚下達命令:第38軍派第113師向漢城東南推進,第114師向漢城東部進攻;第40軍派第118師進軍漢城東北方向;第39軍派第116師向漢城正北發起攻擊;第50軍則向漢城西部及西南展開攻勢,力求在漢江北岸圍殲在“聯合國軍”撤退過程中擔任後衛的美軍第24師。


    直到此時,誌願軍方麵尚未掌握美軍對漢城是選擇堅守還是放棄的確切情報。正向漢城逼近的誌願軍右集團各部隊,因局勢不明朗而放慢了前進速度。


    1月4日12時,第39軍軍長吳信泉電告韓指:第116師已派遣部隊向漢城搜索前進,但尚未收到關於敵軍是否已全部撤離漢城的報告。


    當天下午,戰火彌漫的南朝鮮“首都”漢城迎來了中國第39軍第116師和人民軍第1軍團的進駐。至此,第39軍成為了同時解放朝鮮平壤和漢城這兩座首都的英雄部隊。這也是自甲午戰爭之後,中國軍人第一次打進外國的首都。


    第50軍第149師442團1營也在當晚進入了城內。


    在此過程中,除了人民軍的一部隊與美軍一個坦克營交戰,擊斃敵軍200人,繳獲坦克兩輛、汽車46輛外,其他各部隊未發生重大戰鬥。由於美韓軍在撤退時對漢城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收複後的漢城已經變成了一片廢墟,古都的風貌徹底消失。


    次日,漢城和平壤兩座朝鮮半島上的核心城市同時響起240門禮炮的轟鳴,慶祝中朝軍隊取得的巨大戰果。


    中國軍隊攻占漢城的消息傳迴國內,舉國上下為之振奮,最後一絲關於能否戰勝美國的疑慮也隨之煙消雲散。天安門廣場上,人們徹夜舉行慶祝活動……


    漢城被占領後,是否渡過漢江繼續向南追擊,意見出現了分歧。


    吳信泉致電韓指和誌司首長,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一)我軍突破臨津江後,敵軍所受打擊並不嚴重,估計他們可能會退守漢江。因此,若我軍繼續南下追擊至漢江以南,需做好充分的準備。


    (1)漢江大概還沒有封凍,具體渡河地點的偵察需要一定時間。


    (2)由於炮兵彈藥尚未補充完畢,當前尚無法渡過臨津江。


    (3)部隊自三十日晚進入陣地以來,已經連續五天五夜無法得到休息,極度疲憊,急需恢複體力。


    (4)部隊中有千餘名傷病員分散在各地,仍需將其集中後再進行轉運。


    (5)部隊亟需補充糧草和彈藥。


    (二)如果敵軍不守漢江並繼續向南撤退,而我軍追擊難以進行大規模殲滅戰,建議僅派遣數個支隊,協同人民軍渡江,占領三七線以北區域。


    這個建議大致反映了誌願軍各部的實際情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誌司在分析了攻占漢城後的局勢以及下一步戰役的需求後,提出了“乘勝再鼓一把勁”的要求,最終決定讓部隊繼續渡過漢江作戰,迫使漢江南岸的敵軍後撤,為春季攻勢的準備創造有利條件。


    人民軍第1軍團留下1個師接替防守漢城,主力部隊則渡過漢江,伺機奪取金浦機場和仁川港;右縱隊(集團)仍由韓先楚統一指揮,命令第50軍一部迅速控製漢江橋梁,占領漢江南岸的灘頭陣地。


    如敵軍繼續向南撤退,則緊追並占領水原待命;第38、第39、第40軍原地休整3天(至7日止),準備從清平川附近渡過北漢江,首先進攻駐守楊平的敵軍,隨後由東南向西北推進,攻擊利川、廣州、水原、永登浦地區的敵軍;吳瑞林與周彪繼續統一指揮第42軍和第66軍,方虎山仍負責指揮人民軍第2、第5軍團,按照原計劃消滅洪川、橫城地區的敵軍後待命,並在右縱隊再次發起進攻時,準備配合作戰。


    這一部署中,右集團三個主力軍的運用尤為引人注目。


    首先,渡江路線選擇了清平川的上下遊區域,而不是正麵直接渡過漢江,主要原因是北漢江在清平川附近的河麵已經結冰,便於大部隊順利通過。其次,進攻路線計劃從楊平向南推進,抵達利川後再向西轉向,到了水原後再折向北,繞過南漢江以西的一大片區域。


    如果美韓軍隊堅守漢江南岸防線不動,這次包圍打擊行動便可能順利展開,從而在漢江以南形成大規模圍殲戰的局麵。


    然而,美軍撤過漢江後,並未將新的防線設在漢江南岸。李奇微認為,漢江已經開始結冰,作為天然屏障的戰術價值即將喪失,因此不適合用作新防線。他最初計劃讓美軍主力退守水原至楊平一線,但由於洪川失守,右翼安全無法得到保障,遂決定進一步向南撤退,將新防線設定在三七線附近的平澤、安城、堤川和三陟一線。


    這條防線在原州以西與戰前劃定的“d線”重合,而在原州以東則向南迴縮,最遠處甚至退至“d線”以南約60公裏。新防線距離漢城大約55公裏。\"聯合國軍\"撤退的部隊乘車疾馳,僅需一兩個小時便能抵達。而對於完全依賴步行,且白天還必須隱蔽防空的誌願軍來說,這無疑是一段不短的路程。


    1月5日中午,第39軍偵察分隊報告稱,漢江以南15公裏範圍內已無敵軍蹤跡。吳信泉於當日下午15時將此情電報彭德懷、韓先楚等人,建議第50軍連夜渡江,其他各軍則無需再經清平川繞道,可直接從漢城過江。


    從5日晚開始,誌願軍和人民軍部隊陸續跨過漢江向南推進。到8日,右集團各部相繼占領了水原、金良場裏、金浦和仁川等地;左集團各部則攻占了砥平裏、楊平、驪州、利川、洪川等地區。與此同時,人民軍第2、第5軍團也占領了原州和橫城,並繼續向榮州方向追擊。


    從5日開始,除了少數執行威力偵察任務的分隊外,誌願軍主力基本上已經在戰場上與美韓軍隊脫離了接觸。


    8日,“聯合國軍”在中朝人民軍隊打擊下,撤至北緯37°線附近的平澤、安城、堤川、三陟一線。鑒於在整個戰役過程中誌願軍和人民軍並未能殲滅敵人的重兵集團,“聯合國軍”的後撤似有計劃進行,企圖誘使中朝人民軍隊深入後重演仁川登陸的一幕。


    在誌願軍內部,由於連續作戰加上持續推進,後勤線壓力越來越大,許多單位都需要人員補充才能重新恢複戰鬥,同時因為連續三次戰役的勝利,誌願軍與人民軍內部也開始出現輕敵思想,對於停留在三七線以北,甚至是準備放棄漢城都有所怨言,認為可以從北到南一次解決,將美軍徹底趕下海。


    為了遏製這種想法的蔓延,彭德懷在第三次戰役結束前還專門開過一次會議,對當前的局勢進行了深刻分析才使得誌願軍內的輕敵思想被遏製。


    為解決誌願軍南進過遠而產生的各種不利影響,同日,誌司果斷決定停止追擊行動,誌願軍及時停止了腳步,開始轉入防禦態勢,一邊努力維持後勤線完整,一邊防備聯合國軍反擊,第三次戰役即告結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能忘卻的197653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行早的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行早的魚並收藏不能忘卻的197653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