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第三次戰役(4)臨津江突破打滿分
不能忘卻的197653 作者:行早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奇微走馬上任之後,按照“保存力量、逐次防禦”的方針,迅速在三八線以南地區,構築了兩道基本防線,同時在第二道基本防線和三七線之間,還部署了三道機動防線。
從戰場局勢來看,美軍第一基本防線的西段是臨津江一線,隻要誌願軍突破了臨津江,那麽漢城就門戶大開,無險可守。
因此,敵人在臨津江一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臨津江防線建成之後,被南朝鮮軍稱之為“固若金湯的防線”。李奇微在視察之後,也誇讚說是“銅牆鐵壁的臨津江”。
1950年12月31日傍晚,中朝軍隊在約200公裏寬的正麵上,從西邊臨津江畔的高浪浦裏,到東邊昭陽江畔的麟蹄,對“聯合國軍”三八線防禦陣地,發起了全麵進攻。
這場戰役是中朝聯合司令部成立後,誌願軍與人民軍在統一指揮下首次共同進行的戰略性進攻行動。將總攻選在這個時間點有兩個方麵的考慮。
首先,眼下正是年末時分,聖誕節剛剛過去,而元旦又近在眼前,兩者之間僅隔一周。連續的節日氣氛往往讓人放鬆警惕,而此時發動進攻,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這也是誌願軍為了實施“月夜攻勢”而做出的選擇。
在朝鮮戰場上,美軍擁有壓倒性的製空權,白天的空中威脅尤其嚴峻,因此誌願軍隻能在夜晚進行作戰行動,尤其是在月光明亮的夜晚。此前的兩次戰役,都是在滿月之夜發起的。
第一次戰役於10月25日發起,恰逢農曆九月十五;
第二次戰役則在11月25日展開,正是農曆十月十六;
兩次戰役的日期,都是當月月亮最圓的日子。
第三次戰役發起於農曆十一月二十三,盡管已錯過了滿月之夜,但後半夜仍可借助半輪明月。七天後,戰役進入尾聲時,進入完全不見月光的朔日。
在聯合國軍的基本防線上,駐守著美軍的第1和第9軍以及韓軍的第1、第2和第3軍團,整體兵力相對有限,尤其是部署在第一道防線(a線)的八個韓軍師,戰鬥力尤為薄弱。
韓國戰史對這條沿三八線設置的聯合國軍基本防線,作出了如下評述:整個戰線長達220公裏,都是山嶽地帶。
在戰爭中精疲力竭的第一線各師,各擔負寬達20-30公裏防禦正麵,各師以連、排為單位占領據,點式陣地,編成主抵抗線,但沒有強大的預備隊,陣地縱深也很淺,因此,萬一某一點被突破,整個防線就有崩潰的危險。
誌願軍前線共投入了6個軍(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2軍、第50軍、第66軍),總計約23萬人。再加上人民軍的3個軍團(第1軍團、第2軍團、第5軍團)共7.5萬人,參戰兵力超過了30萬。
右集團(右縱隊)四個軍的攻擊順序如下:
位於左右兩翼的第38、第39軍於16時40分開始炮火準備,30分鍾後步兵發起攻擊;位於中央的第40軍和戰線西端的第50軍稍後行動。采取兩翼迂迴與中間攻擊相結合的戰法,首先從左右兩翼突破,接著向側後迂迴;正麵部隊抓住敵人,在迂迴部隊截斷敵人退路後,與之配合實現圍殲。
這正是韓先楚所提到的:
“正麵部隊不宜投入過多兵力,也不宜發動過於急躁的進攻,必須嚴密監視並牢牢牽製住當前的敵人;等到迂迴部隊抵達後,再與其協同展開攻擊(無論是戰役還是戰術層麵都是這樣)。”
右翼突破的主力部隊是第39軍,正麵迎戰的是駐守在臨津江南岸的韓軍第1師。臨津江源自太白山脈的西坡,河流自東北向西南流淌。
從漣川以西到高浪浦裏,這段江流蜿蜒曲折,沿著三八線附近穿行,最後在汶山西南匯入漢江,再向西流入大海。臨津江的下遊距離漢城75公裏,江麵寬度在60至170米之間。
第39軍突破的區域,南起新垡,北至土井,正好是臨津江穿過三八線的那一段。這裏正麵狹窄,沿江多為陡峭懸崖。
在戰前的預估中,計劃在進攻發起後,第一夜突進8公裏,展開5個團的兵力。從這一部署來看,第39軍此次作戰既重視殲滅敵人,又兼顧阻擋援軍。
軍長吳信泉認為,能否完成這兩個目標,不僅對左右兩翼——左鄰第40軍、右鄰第50軍的行動至關重要,還將對整個戰役的整體進程,產生決定性影響。
當麵守敵為戰鬥力較強的韓偽1師。
在表現一片慘淡的韓軍之中,偽1師一直是鶴立雞群的存在。
朝鮮戰爭打到現在,偽1師不僅從未遭受過太大的打擊(除了最開始在漢城被自家人炸了後路那次),而且還是第一個攻進平壤的聯合國軍。
偽1師的師長白善燁毫無疑問是韓軍中的最強指揮官,在第二次戰役中,聯合國軍包括美軍大多抵擋不住誌願軍的衝擊,白善燁卻能指揮南1師跟當麵的66軍打得有來有迴,最後幾乎毫發無損地安然撤走,導致66軍未能完成突破包圍的任務。
美國顧問曾經如此評價:“偽1師的戰鬥力可以跟美軍媲美。”
鑒於過往的優異戰績,白善燁本人對自己的部隊有著充足的信心,他在臨津江邊擺好陣勢,決定死守首都防線。
偽1師下轄3個團,並由美軍加強三個炮兵營,在臨江一線設防,修築了層層防禦工事,築成了縱深9公裏的三道防禦陣地,構成完整的工事障礙和火力配係,正在以逸待勞,依托險峻地形固守。
守軍基本陣地以支撐點相依托組織防禦,除沿江陡岸有一遒連續塹壕,每個高地均設塹壕、隱蔽部和土木質發射點。營防禦地域內還有3~4道通往後方的交通壕。
臨津江南岸敵前沿陣地設有鐵絲網2~3道,沿江兩岸均埋設反步兵地雷,在車輛易通行地段布設混合布雷場,主要渡口構築了明暗地堡群,火力強大。
在江對岸兩三公裏處,有兩個高地(147.7高地和182.0高地,分別位於積城的東西兩側),如同兩把鐵鎖,牢牢控製著通往縱深的公路通道。
不過,這一次南1師遇見的對手,跟以前有點不同。突破臨津江的先頭部隊是我誌願軍第39軍116師。
如果說112師是38軍的王牌,那麽116師就是39軍的王牌。112師是全軍聞名靠打出來的精銳,116師也是靠入朝作戰五次戰役實打實打出來的精銳,被稱為誌願軍第一王牌。
116師的前身是劉誌丹領導的紅26軍,經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洗禮,最終在解放戰爭中成為四野36個師中,公認的最能打的第5師。
5師是東北部隊中最有朝氣的一個師,突擊力最強,進步快,戰鬥經驗豐富。攻、防兼備,以“猛打、猛攻、猛追”聞名,被稱為“三猛部隊”,善於運動野戰,攻擊力亦很頑強,為東北部隊中的頭等主力師。四野最有個性的傳奇虎將,敢指揮林總的鍾偉將軍就出自5師。
5師改編後的番號即為第39軍116師,他們在突破臨津江時創造了戰術奇跡。
師長汪洋是抗戰時期參軍報國的知識分子,抗戰幹部中能升到他這個級別的並不多,他是一位足智多謀的儒將。而政委石瑛則是四野著名的虎將,走到哪裏都要掌握全局,寧願不當副軍長也要擔任師政委。
這兩個人非常合得來,配合默契,帶出了一支能征慣戰的鋼鐵雄師。
戰役發起之前,這兩位沙場宿將率領團以上指揮員,在冷氣逼人的茫茫雪地裏爬來爬去,對元堂裏到石湖全長約65公裏的預定突破地點,進行了長時間反複勘察,為即將到來的大戰選擇最佳突破口。
汪洋發現,預定突破的地段可根據地形分為東西兩部分,各有其優缺點:西段從元堂裏到戊浦段,位於臨津江的大轉彎處,江岸向北彎曲,形成一個明顯的突出部,使得敵軍的防禦側翼暴露。此外,江麵寬闊、水深較淺,地勢相對平坦,是進行江河進攻作戰的理想位置。
朝鮮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正是在這一地區成功渡過了臨津江。
由於進攻方具備顯著優勢,該區域自然而然也成為敵軍防禦的重點,防禦工事也極其堅固。然而,該地段兩岸地勢較為平坦,在敵方掌握製空權的情況下,既不利於部隊隱蔽行動,也不利於突破江防後向縱深推進。因此,汪洋認為這裏並不是一個理想的部署地點。
新岱至土井段的東段,臨津江向南蜿蜒,敵軍的兩翼火力因此能夠形成交叉封鎖,兩岸地形起伏不平,南岸則是高達10米的懸崖。這些表麵上似乎不利的因素,反而讓敵人低估了該地段的防禦,導致其在兵力和工事上均比西段更加薄弱。
此外,江北岸為小起伏的地形,幾條自然溝與臨津江大致平行,溝深約1.5至1.7米,稍作改造便能成為部隊隱蔽的理想地點。再者,地勢也較高,有三處高地能夠俯瞰敵軍的主要陣地,此外還有部分鬆林,有利於兵力及物資的隱蔽布置。
迴到部隊後,兩人心裏已經有了打算,經過商議,決定兵行險招,將目標定在臨津江向敵方彎曲、易守難攻的東段區域。當他們向39軍軍長吳信泉匯報作戰方案時,提出的理由是:不僅我們清楚這一地區對我軍不利,敵人也同樣知道,因此防守必然會有所鬆懈。
兩人還向吳信泉匯報了一個更加大膽的決定:他們計劃提前一天一夜行動,將7500名士兵和70門火炮,悄然埋伏在距離敵人陣地前沿僅150至300米的區域。借助丘陵、山包、雨裂溝等天然地形,隱蔽修建工事和掩蔽部。
吳信泉軍長一向善於出奇製勝,但這個作戰方案還是讓他感到出乎意料。按照他最初的戰役部署,是讓包括116師在內的兩個師協同作戰,這樣可以確保順利突破臨津江。
然而,汪洋認為,臨津江兩岸的地形狹窄,不利於大部隊展開攻勢,因此他主動建議讓116師獨立承擔主攻任務,負責突破臨津江防線。在突破之後,117師作為二梯隊投入戰鬥,進一步加強縱深攻擊。
沒料到這兩位得力幹將竟完全否定了軍中的作戰計劃,準備采取險招,力求出奇製勝。
吳信泉立即批準了這一建議,並決定將軍部下屬的兩個炮兵團全部配屬給116師。
根據西集團的命令,原定於12月31日17時發起總攻。然而,夜幕已逐漸降臨,不利於炮兵瞄準射擊,可能會影響炮擊的效果。如果提前發動,總能見度會有所改善,但敵方空軍活動頻繁,貿然進攻恐怕會損失慘重。
為此,師長汪洋召集炮兵主任和作戰科長,要求他們利用一周時間,反複核實日落時間和敵機離開陣地上空的時間。最終確認日落時間為17時03分,敵機離開的時間為16時40分。兩者之間有23分鍾的間隔,既沒有敵機幹擾,能見度也很理想。於是汪洋建議將總攻時間提前20分鍾,定在16時40分。
該建議上報後,迅速獲得了批準。
為了避免敵人察覺進攻出發陣地,116師率先采取了聲東擊西的戰術。他們派出116師348團,連續十天在高浪浦西段的破襲陣地正麵,發起猛烈佯攻,成功分散並迷惑了敵軍的注意力。
由於敵方掌握了製空權,一旦我們的作戰意圖被暴露,後果將極其嚴重。
116師決定將江北岸的一條自然溝壑,改造為隱蔽的出發陣地,安排一梯隊提前潛入。經過一天的潛伏,計劃在攻擊日的黃昏發動進攻。可是這次作業麵臨敵軍航空兵低空偵察的嚴峻挑戰,整個白天,敵機都在上空盤旋。
因此,無論是開挖作業本身,還是對原有地形地貌的破壞,甚至挖掘出的土石的處理,都不能暴露戰役意圖。開工時間的選擇尤為關鍵,過早施工增加暴露風險,過晚則可能影響戰役的順利發起。
經過精確計算,決定在進攻發起前三天,組織全師半數兵力進行土工作業。
從29日開始,到30日晚間結束,116師在距離敵人150至300米的區域內,寬約2500米、總麵積約3.5平方公裏的範圍內,構築了316個隱蔽部(其中包括25個傷員隱蔽部)、3000個防炮洞、18個營團指揮所、50個彈藥器材儲藏室以及80個炮兵發射陣地,能夠容納7500名士兵和80餘門火炮。
整個陣地都位於地下,地麵上看不到任何人或物,地貌保持原狀。時值隆冬,地麵凍硬如石,部隊缺乏施工工具,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如此巨大的土方工程,堪稱奇跡。
吳信泉下達命令:“無論是幹部還是戰士,凡是暴露目標者,一律以戰場最高紀律處理。”
他打電話對汪洋說:“這是死命令,必須確保所有人都清楚。”
為此,116師製定了嚴苛的潛伏紀律,明確規定凡是暴露目標或泄露機密者,一律處以極刑。此外,陣地周圍1000米以內的電線、車轍印和腳印等痕跡均被白雪覆蓋,交通壕內則插上稻草並鋪上一層薄雪,白天嚴禁任何人員、車輛或馬匹活動。
在隱蔽潛伏的階段,部隊規定每天必須確保供應兩頓熱食,尤其是在發動進攻前要吃熱飯、喝熱湯,並增加油脂和肉類食品的攝入,以提高禦寒能力。
而且各連炊事班都在拂曉、黃昏或者夜晚,利用民房擋好門窗或散煙灶製作熟食,通過交通壕將熱飯熱湯送到各班,既保證了熱食供應,又防止了暴露目標。
116師麵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就是東段南岸的懸崖。
如果部隊渡江後未能迅速掌控懸崖頂部的防禦陣地,那麽江麵和河灘上的誌願軍戰士,將成為敵軍炮兵與航空兵火力的首要目標。
為此,汪洋連續三天匍匐在江岸前沿陣地,仔細觀察懸崖的每一個細節,從上至下、從左到右。他注意到,這片懸崖並非堅不可摧,其表麵分布著許多大小不一、長短各異、高低不同的雨水衝刷出的裂溝,這些天然形成的“台階”可以為部隊攀爬時所利用。
116師隨即組織各團對懸崖進行了進一步的觀察和研究,最終確定了突擊連可以利用的四條攀爬路線。其中三條是由天然雨裂溝相連形成的,另一條則是敵人取水時所使用的小路。然而,守軍對這條小路極為重視,不僅在兩側布滿了地雷,僅留出可供兩三人並行的狹窄通道,還在路麵澆水結冰,極大地增加了攀爬的難度。
116師最終想出了應對之策,在總攻發起後,一方麵集中迫擊炮,對小路進行猛烈轟炸,引爆路旁的地雷,另一方麵在冰麵上炸出彈坑,為突擊連開辟前進的道路。
接著,116師廣泛開展軍事民主,號召戰士們通過“提問題,想辦法”的方式,討論完成任務可能遇到的難題及其應對措施。官兵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
有的戰士提出,可以用雨布改造成“水襪子”,解決徒步涉水時的防水問題;
有的建議,用草繩綁在鞋底,或在梯子上綁草捆,以防止攀爬時滑倒;
還有人提議,用凡士林和豬油塗抹手腳,以防止凍傷;
工兵們則提出,可以提前潛渡江河,剪開鐵絲網並拆除部分地雷引信,待總攻開始後,再用炮火進行轟擊,進一步清除障礙。準備工作甚至精細到派人探查各處江水的深度,對於有冰淩的江麵,還特意帶迴冰塊查驗其厚度。
在臨戰前,第一梯隊的各級幹部骨幹,從班長到團長,連續三晚展開抵近偵察,進一步熟悉地形和敵情,確保每個戰鬥小組都明確自身的任務,甚至詳細到梯子應架設在什麽位置,以及從什麽地方攀爬懸崖這種細節。
12月30日,恰逢進攻前一天,第116師的突擊部隊,包括配屬的炮兵在內,共由7個步兵營、7個山炮、野炮和榴彈炮營、8個團屬步兵炮連,以及整個師團指揮機關組成,借助夜幕的掩護,悄無聲息地隱蔽抵達了進攻出發地。
在美軍看來,誌願軍的炮兵火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這並不代表誌願軍沒有運用火炮的能力。誌願軍深知,充分發揮有限的炮兵火力,是迅速攻破敵人堅固防線的關鍵所在。
臨津江戰役,正是誌願軍入朝後,火炮集結最為密集的一場戰鬥。
在戰前,師炮兵營營長杜博擔任師炮兵主任,負責協助組織指揮全師炮兵的使用及協同計劃。他的指揮著師裏配屬的軍隊炮兵團,共計86門各種火炮。
杜博深刻領會了師首長的作戰意圖,將觀測到的敵方火力點和障礙物標上編號,繪製成“實景圖”,並計算出射擊參數,然後將任務分配給具體的火炮。為了確保射擊精確並成功打開突破口,他根據日落時間、我軍火炮數量和彈藥儲備,詳細製定了炮火準備程序和射擊時序。
根據計劃,炮火支援共消耗3880發炮彈,其中炮火準備階段發射2260發,支援突擊部隊衝擊階段發射1330發,縱深戰鬥階段發射290發。
實戰結果顯示,這一程序和時間安排異常周密、嚴謹且科學,取得了巨大成功。由於對炮彈消耗的預測非常準確,實際隻發射了3669發炮彈便順利完成了預定的炮火支援任務。
31日淩晨,臨津江畔突降大雪,兩岸瞬間銀裝素裹,整個大地仿佛披上了一層天然的偽裝,為116師進攻的出發陣地提供了絕佳的掩護。
一梯隊的突擊部隊因此更加隱蔽,潛伏得幾乎無法被察覺。大雪徹底覆蓋了所有進入陣地的痕跡,地麵上不見一人、一槍、一炮、一馬,甚至連一根電話線的蹤影都沒有。天亮後,敵軍飛機在低空盤旋偵察了一整天,卻毫無所獲。這無疑再一次創造了奇跡。
12月31日這天,李奇微親自乘坐飛機進行了一次低空巡視,但當他俯瞰臨津江北岸的各個村莊和道路時,絲毫沒有察覺到誌願軍即將展開攻勢的任何跡象。
為了吸引臨津江對岸守軍的注意,吳信泉命令駐守在高浪浦裏的第115師用少量兵力進行牽製,就算暴露在敵軍炮火下,也要通過局部的犧牲,換取整體的勝利。
在這次戰鬥中,鑒於一線部隊獲得了大量炮兵增援,第116師在作戰準備階段特別強調步兵與炮兵的協同作戰。
增援的炮兵與師屬炮兵被重新編組為三個炮兵群,其中兩個炮兵群部署在前線,負責直接瞄準射擊,支援第一梯隊的兩個團突破敵軍前沿;而師炮兵群則位於二線,主要任務是壓製敵方炮兵,並支援縱深作戰。
12月31日下午16時40分,汪洋師長通過電話聯絡係統發布了總攻命令,隨即展開炮火準備。34門直瞄火炮采用“重複射擊”方式,對敵軍正麵2公裏範圍內的40個火力點,進行了毀滅性打擊,摧毀了敵軍前沿80%的目標。
率先衝出陣地的是掃雷班——第346團第4連3班。班長張財書戰前在決心書上寫道:“我保證完成黨交給我們的排雷任務。鉤子斷了,用手拉;手斷了,用腳踢;腳斷了,用身子滾也要為突擊部隊開辟一條通道!”
張財書比衝鋒部隊早20分鍾出發。他隻有20分鍾,這個時間是炮火準備和步兵衝擊之間的短暫一瞬,他要在這個瞬間盡可能多地掃除衝擊部隊將要經過的道路上的地雷。
由張財書、趙振海、金玉山組成的掃雷小組,每人手持一根一丈多長的木杆,衝下了山坡,立刻受到對岸密集的機槍子彈的攔截。三個人不顧一切地衝過60米長的開闊地,一頭撲倒在一個沙丘上,沒有傷亡。
張財書在沙丘上探頭看去,江邊一片平展的沙灘就是敵人的雷區。這裏是突破口,部隊馬上就要從這片沙灘上衝過去。正因為是突破口,所以沒有事先在這裏掃雷,怕的是暴露突破的位置。
一個小凹地是白天偵察好的。張財書滾到凹地裏,把長長的掃雷杆伸出去。
這根掃雷杆的頂端有個鉤子,鉤住前麵連接地雷的鋼絲,一扭,幾顆地雷一起爆炸了,沙石飛進。硝煙和沙土落下之後,張財書剛要往前爬,發現掃雷杆被炸斷了。
他急促地爬了迴來,看見趙振海正趴在金玉山的身上大聲地喊著什麽。金玉山被機槍子彈擊中,犧牲了……
張財書抓起金玉山留下的掃雷杆再次衝上去。在第二個掃雷點,他又鉤響了幾顆地雷。
這次引起的是連續的爆炸,沒等爆炸停止,他又衝向第三個掃雷點,但是,他發現手中的掃雷杆又被炸斷了。
他又一次返迴,拿起最後一根掃雷杆。臨走還是那句話:“趙振海!隱蔽好!如果我不行了,你上!”
張財書已經根本不在乎自己是否會被子彈擊中,他幾乎是跑向了第三個掃雷點。他連續鉤響了兩串地雷,被鉤響的地雷距離他太近,幾乎就在他的身邊爆炸了,他覺得身下的大地一下子陷進去,然後又被彈向天空。
他的左腿和右手已經沒有知覺,腦袋發脹,嘴裏鹹鹹的。他下意識地伸出左手尋找掃雷杆,舉起來的是半截木棍。“趙振海!趙振海!”他聲音嘶啞地喊,“上!上呀!”
沒人迴答。趙振海臥在沙丘上,已經犧牲了。不是趙振海不懂得隱蔽自己,他是為了吸引敵人的火力,掩護張財書掃雷,故意明顯地暴露了自己。
這時,我誌願軍更猛烈的炮擊開始了。
17時,火力急襲信號發出,隨之猛烈的炮火壓製了第一道塹壕內及其附近的敵方有生力量。
三分鍾後,所有炮火集中瞄準突破口進行猛烈轟擊,同時對敵方炮兵陣地實施壓製,令其無法發射任何炮彈。
張財書知道,自己的部隊就要開始衝擊了。連長說過,衝鋒前有三分鍾最猛烈的炮火準備。如果不能把地雷掃幹淨,將有無數的戰友倒在這裏。
他往前看,布在衝鋒道路上的那一串串地雷,細細的鋼絲在炮火刺眼的閃光中一閃一閃的。張財書把手上的木棍向那鋼絲扔過去,地雷沒有爆炸。
17時04分,一串信號彈升起來了。戰友們衝鋒的呐喊響起。隨著炮火支援的緊密協同,116師的步兵發起了衝鋒。
潛伏了將近20小時的戰士們從塹壕和掩體中躍出,不顧零下二十餘度的嚴寒,踏入寒冷刺骨、齊腰深的臨津江,開始徒步涉水前進。
12月,正是朝鮮一年中最冷的時期,一位住在臨津江邊上的朝鮮向導說:“我在這裏住了40年,從未聽說過誰敢在這個時候涉水渡江。”
誌願軍沒有任何的渡船和擺渡設備,戰士們義無反顧地踏入冰水混合的江中。極寒的冰河在瘋狂消耗著戰士們的體力,不幸中彈的戰士幾乎立刻就被江水卷走。
然而,這根本不足以阻擋誌願軍勇士們的腳步,在滿天的槍林彈雨中,戰士們爭先恐後地衝向臨津江南岸。
張財書聽見了衝鋒的號角,戰友們的呐喊在身後已經清晰可聞。張財書突然把身體橫過來,向那些地雷,滾過去……
戰後,身負重傷的張財書榮立一等功,所在3班被授予“掃雷英雄班”稱號。
17時08分,左翼346團第1、第4連隊奔跑著越過冰封的江麵,迅速殲滅了殘餘火力點內負隅頑抗的敵軍,成功奪取了臨津江南岸的登陸場地。
17時14分,右翼347團的第5、第7連隊徒步涉水穿越齊腰深的臨津江,順著雨水衝刷出的溝壑攀登懸崖,成功攻下敵人的前沿陣地。
李奇微曾吹捧為“銅牆鐵壁”的臨津江防線,116師僅用十分鍾便輕鬆突破。
經過一整夜的激烈戰鬥,1951年1月1日的黎明前,當東方的地平線上還未露出第一縷曙光時,116師已順利突破敵軍防線,深入敵方縱深達15公裏。
116師的戰鬥,於1950年12月31日下午16時40分打響,至1951年1月1日淩晨6時結束,僅用14小時便完成了奪取要點、控製道路、殲滅敵軍的戰役突擊任務,共斃傷俘敵1049人,繳獲各類炮32門,各式槍械289支,以及汽車4輛。
第117師迅速展開行動,承擔迂迴任務,從第116師左翼投入戰鬥。至1日淩晨5點前,接連擊破前方敵軍的五次阻擊,推進至縱深15公裏,繞道至東豆川裏以南,成功切斷了韓偽1師和其右側韓偽6師的聯係。
1951年1月3日,116師347團攻占釜穀裏,重創英軍第29旅皇家來複槍團,大部分敵軍被殲滅,擊斃600餘人,俘虜60餘人,並繳獲大量汽車和坦克。但347團在戰鬥中損失慘重,隨團指揮作戰的116師參謀長薛劍強不幸犧牲,團政委任奇智與參謀長王如庸也均重傷。
1月4日,116師348團率先攻克漢城,成功進駐南韓總統府。緊接著,348團迅速向“三七線”推進,順利占領水原。116師展現出非凡的機動能力,以驚人的速度突破敵軍防線,向敵後縱深突擊100餘公裏,成為誌願軍中作戰縱深最遠的師。
1951年1月6日,誌願軍司令部和政治部發出通報,對這場戰鬥給予高度評價,認為116師這種認真負責、英勇果敢的戰鬥作風,值得全軍學習。第39軍授予第116師第346團第1連、第4連和第347團第5連、第7連“臨津江突破英雄連”稱號。
1951年1月25日,116師副師長張峰參加了在君子裏誌願軍總部舉行的中朝高級幹部會議,並做了該師突破臨津江戰鬥的經驗介紹,受到了大將軍、金日成首相以及其他誌願軍高級首長的一致好評。
誌願軍副司令員陳賡將116師的突破戰鬥總結為“三險三奇”:
一是突破口選得險,但很奇,即敢於把突破口選在臨津江彎向敵方的地段,一反兵家的常規,出其不意而製勝。
二是進攻出發陣地選得險,但很奇,即大膽地把近8000人的進攻部隊和武器提前一天隱蔽在進攻出發陣地上,而沒有被敵人發覺,起到了出奇製勝的效果。
三是炮兵陣地選得險,但很奇,即大膽地把50餘門火炮設置在距敵前沿300米處進行直瞄射擊,準確地摧垮了敵人的工事。
劉伯承在創辦南京軍事學院時,將這一戰例納入戰役係的教學內容,並稱這場戰鬥可以“打個滿分”。中國軍隊總參謀部也將這次戰鬥視為師級進攻的典範,印發材料供各大院校和部隊學習。
曆史既能激發情感的力量,也能賦予理性的啟迪。
70年後,再次迴顧第39軍116師突破臨津江之戰,縝密的作戰籌劃、充分的戰前準備、指揮員高超的指揮藝術,和部隊官兵高度的軍事民主,依然是我軍的一筆寶貴財富。
從戰場局勢來看,美軍第一基本防線的西段是臨津江一線,隻要誌願軍突破了臨津江,那麽漢城就門戶大開,無險可守。
因此,敵人在臨津江一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臨津江防線建成之後,被南朝鮮軍稱之為“固若金湯的防線”。李奇微在視察之後,也誇讚說是“銅牆鐵壁的臨津江”。
1950年12月31日傍晚,中朝軍隊在約200公裏寬的正麵上,從西邊臨津江畔的高浪浦裏,到東邊昭陽江畔的麟蹄,對“聯合國軍”三八線防禦陣地,發起了全麵進攻。
這場戰役是中朝聯合司令部成立後,誌願軍與人民軍在統一指揮下首次共同進行的戰略性進攻行動。將總攻選在這個時間點有兩個方麵的考慮。
首先,眼下正是年末時分,聖誕節剛剛過去,而元旦又近在眼前,兩者之間僅隔一周。連續的節日氣氛往往讓人放鬆警惕,而此時發動進攻,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這也是誌願軍為了實施“月夜攻勢”而做出的選擇。
在朝鮮戰場上,美軍擁有壓倒性的製空權,白天的空中威脅尤其嚴峻,因此誌願軍隻能在夜晚進行作戰行動,尤其是在月光明亮的夜晚。此前的兩次戰役,都是在滿月之夜發起的。
第一次戰役於10月25日發起,恰逢農曆九月十五;
第二次戰役則在11月25日展開,正是農曆十月十六;
兩次戰役的日期,都是當月月亮最圓的日子。
第三次戰役發起於農曆十一月二十三,盡管已錯過了滿月之夜,但後半夜仍可借助半輪明月。七天後,戰役進入尾聲時,進入完全不見月光的朔日。
在聯合國軍的基本防線上,駐守著美軍的第1和第9軍以及韓軍的第1、第2和第3軍團,整體兵力相對有限,尤其是部署在第一道防線(a線)的八個韓軍師,戰鬥力尤為薄弱。
韓國戰史對這條沿三八線設置的聯合國軍基本防線,作出了如下評述:整個戰線長達220公裏,都是山嶽地帶。
在戰爭中精疲力竭的第一線各師,各擔負寬達20-30公裏防禦正麵,各師以連、排為單位占領據,點式陣地,編成主抵抗線,但沒有強大的預備隊,陣地縱深也很淺,因此,萬一某一點被突破,整個防線就有崩潰的危險。
誌願軍前線共投入了6個軍(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2軍、第50軍、第66軍),總計約23萬人。再加上人民軍的3個軍團(第1軍團、第2軍團、第5軍團)共7.5萬人,參戰兵力超過了30萬。
右集團(右縱隊)四個軍的攻擊順序如下:
位於左右兩翼的第38、第39軍於16時40分開始炮火準備,30分鍾後步兵發起攻擊;位於中央的第40軍和戰線西端的第50軍稍後行動。采取兩翼迂迴與中間攻擊相結合的戰法,首先從左右兩翼突破,接著向側後迂迴;正麵部隊抓住敵人,在迂迴部隊截斷敵人退路後,與之配合實現圍殲。
這正是韓先楚所提到的:
“正麵部隊不宜投入過多兵力,也不宜發動過於急躁的進攻,必須嚴密監視並牢牢牽製住當前的敵人;等到迂迴部隊抵達後,再與其協同展開攻擊(無論是戰役還是戰術層麵都是這樣)。”
右翼突破的主力部隊是第39軍,正麵迎戰的是駐守在臨津江南岸的韓軍第1師。臨津江源自太白山脈的西坡,河流自東北向西南流淌。
從漣川以西到高浪浦裏,這段江流蜿蜒曲折,沿著三八線附近穿行,最後在汶山西南匯入漢江,再向西流入大海。臨津江的下遊距離漢城75公裏,江麵寬度在60至170米之間。
第39軍突破的區域,南起新垡,北至土井,正好是臨津江穿過三八線的那一段。這裏正麵狹窄,沿江多為陡峭懸崖。
在戰前的預估中,計劃在進攻發起後,第一夜突進8公裏,展開5個團的兵力。從這一部署來看,第39軍此次作戰既重視殲滅敵人,又兼顧阻擋援軍。
軍長吳信泉認為,能否完成這兩個目標,不僅對左右兩翼——左鄰第40軍、右鄰第50軍的行動至關重要,還將對整個戰役的整體進程,產生決定性影響。
當麵守敵為戰鬥力較強的韓偽1師。
在表現一片慘淡的韓軍之中,偽1師一直是鶴立雞群的存在。
朝鮮戰爭打到現在,偽1師不僅從未遭受過太大的打擊(除了最開始在漢城被自家人炸了後路那次),而且還是第一個攻進平壤的聯合國軍。
偽1師的師長白善燁毫無疑問是韓軍中的最強指揮官,在第二次戰役中,聯合國軍包括美軍大多抵擋不住誌願軍的衝擊,白善燁卻能指揮南1師跟當麵的66軍打得有來有迴,最後幾乎毫發無損地安然撤走,導致66軍未能完成突破包圍的任務。
美國顧問曾經如此評價:“偽1師的戰鬥力可以跟美軍媲美。”
鑒於過往的優異戰績,白善燁本人對自己的部隊有著充足的信心,他在臨津江邊擺好陣勢,決定死守首都防線。
偽1師下轄3個團,並由美軍加強三個炮兵營,在臨江一線設防,修築了層層防禦工事,築成了縱深9公裏的三道防禦陣地,構成完整的工事障礙和火力配係,正在以逸待勞,依托險峻地形固守。
守軍基本陣地以支撐點相依托組織防禦,除沿江陡岸有一遒連續塹壕,每個高地均設塹壕、隱蔽部和土木質發射點。營防禦地域內還有3~4道通往後方的交通壕。
臨津江南岸敵前沿陣地設有鐵絲網2~3道,沿江兩岸均埋設反步兵地雷,在車輛易通行地段布設混合布雷場,主要渡口構築了明暗地堡群,火力強大。
在江對岸兩三公裏處,有兩個高地(147.7高地和182.0高地,分別位於積城的東西兩側),如同兩把鐵鎖,牢牢控製著通往縱深的公路通道。
不過,這一次南1師遇見的對手,跟以前有點不同。突破臨津江的先頭部隊是我誌願軍第39軍116師。
如果說112師是38軍的王牌,那麽116師就是39軍的王牌。112師是全軍聞名靠打出來的精銳,116師也是靠入朝作戰五次戰役實打實打出來的精銳,被稱為誌願軍第一王牌。
116師的前身是劉誌丹領導的紅26軍,經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洗禮,最終在解放戰爭中成為四野36個師中,公認的最能打的第5師。
5師是東北部隊中最有朝氣的一個師,突擊力最強,進步快,戰鬥經驗豐富。攻、防兼備,以“猛打、猛攻、猛追”聞名,被稱為“三猛部隊”,善於運動野戰,攻擊力亦很頑強,為東北部隊中的頭等主力師。四野最有個性的傳奇虎將,敢指揮林總的鍾偉將軍就出自5師。
5師改編後的番號即為第39軍116師,他們在突破臨津江時創造了戰術奇跡。
師長汪洋是抗戰時期參軍報國的知識分子,抗戰幹部中能升到他這個級別的並不多,他是一位足智多謀的儒將。而政委石瑛則是四野著名的虎將,走到哪裏都要掌握全局,寧願不當副軍長也要擔任師政委。
這兩個人非常合得來,配合默契,帶出了一支能征慣戰的鋼鐵雄師。
戰役發起之前,這兩位沙場宿將率領團以上指揮員,在冷氣逼人的茫茫雪地裏爬來爬去,對元堂裏到石湖全長約65公裏的預定突破地點,進行了長時間反複勘察,為即將到來的大戰選擇最佳突破口。
汪洋發現,預定突破的地段可根據地形分為東西兩部分,各有其優缺點:西段從元堂裏到戊浦段,位於臨津江的大轉彎處,江岸向北彎曲,形成一個明顯的突出部,使得敵軍的防禦側翼暴露。此外,江麵寬闊、水深較淺,地勢相對平坦,是進行江河進攻作戰的理想位置。
朝鮮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正是在這一地區成功渡過了臨津江。
由於進攻方具備顯著優勢,該區域自然而然也成為敵軍防禦的重點,防禦工事也極其堅固。然而,該地段兩岸地勢較為平坦,在敵方掌握製空權的情況下,既不利於部隊隱蔽行動,也不利於突破江防後向縱深推進。因此,汪洋認為這裏並不是一個理想的部署地點。
新岱至土井段的東段,臨津江向南蜿蜒,敵軍的兩翼火力因此能夠形成交叉封鎖,兩岸地形起伏不平,南岸則是高達10米的懸崖。這些表麵上似乎不利的因素,反而讓敵人低估了該地段的防禦,導致其在兵力和工事上均比西段更加薄弱。
此外,江北岸為小起伏的地形,幾條自然溝與臨津江大致平行,溝深約1.5至1.7米,稍作改造便能成為部隊隱蔽的理想地點。再者,地勢也較高,有三處高地能夠俯瞰敵軍的主要陣地,此外還有部分鬆林,有利於兵力及物資的隱蔽布置。
迴到部隊後,兩人心裏已經有了打算,經過商議,決定兵行險招,將目標定在臨津江向敵方彎曲、易守難攻的東段區域。當他們向39軍軍長吳信泉匯報作戰方案時,提出的理由是:不僅我們清楚這一地區對我軍不利,敵人也同樣知道,因此防守必然會有所鬆懈。
兩人還向吳信泉匯報了一個更加大膽的決定:他們計劃提前一天一夜行動,將7500名士兵和70門火炮,悄然埋伏在距離敵人陣地前沿僅150至300米的區域。借助丘陵、山包、雨裂溝等天然地形,隱蔽修建工事和掩蔽部。
吳信泉軍長一向善於出奇製勝,但這個作戰方案還是讓他感到出乎意料。按照他最初的戰役部署,是讓包括116師在內的兩個師協同作戰,這樣可以確保順利突破臨津江。
然而,汪洋認為,臨津江兩岸的地形狹窄,不利於大部隊展開攻勢,因此他主動建議讓116師獨立承擔主攻任務,負責突破臨津江防線。在突破之後,117師作為二梯隊投入戰鬥,進一步加強縱深攻擊。
沒料到這兩位得力幹將竟完全否定了軍中的作戰計劃,準備采取險招,力求出奇製勝。
吳信泉立即批準了這一建議,並決定將軍部下屬的兩個炮兵團全部配屬給116師。
根據西集團的命令,原定於12月31日17時發起總攻。然而,夜幕已逐漸降臨,不利於炮兵瞄準射擊,可能會影響炮擊的效果。如果提前發動,總能見度會有所改善,但敵方空軍活動頻繁,貿然進攻恐怕會損失慘重。
為此,師長汪洋召集炮兵主任和作戰科長,要求他們利用一周時間,反複核實日落時間和敵機離開陣地上空的時間。最終確認日落時間為17時03分,敵機離開的時間為16時40分。兩者之間有23分鍾的間隔,既沒有敵機幹擾,能見度也很理想。於是汪洋建議將總攻時間提前20分鍾,定在16時40分。
該建議上報後,迅速獲得了批準。
為了避免敵人察覺進攻出發陣地,116師率先采取了聲東擊西的戰術。他們派出116師348團,連續十天在高浪浦西段的破襲陣地正麵,發起猛烈佯攻,成功分散並迷惑了敵軍的注意力。
由於敵方掌握了製空權,一旦我們的作戰意圖被暴露,後果將極其嚴重。
116師決定將江北岸的一條自然溝壑,改造為隱蔽的出發陣地,安排一梯隊提前潛入。經過一天的潛伏,計劃在攻擊日的黃昏發動進攻。可是這次作業麵臨敵軍航空兵低空偵察的嚴峻挑戰,整個白天,敵機都在上空盤旋。
因此,無論是開挖作業本身,還是對原有地形地貌的破壞,甚至挖掘出的土石的處理,都不能暴露戰役意圖。開工時間的選擇尤為關鍵,過早施工增加暴露風險,過晚則可能影響戰役的順利發起。
經過精確計算,決定在進攻發起前三天,組織全師半數兵力進行土工作業。
從29日開始,到30日晚間結束,116師在距離敵人150至300米的區域內,寬約2500米、總麵積約3.5平方公裏的範圍內,構築了316個隱蔽部(其中包括25個傷員隱蔽部)、3000個防炮洞、18個營團指揮所、50個彈藥器材儲藏室以及80個炮兵發射陣地,能夠容納7500名士兵和80餘門火炮。
整個陣地都位於地下,地麵上看不到任何人或物,地貌保持原狀。時值隆冬,地麵凍硬如石,部隊缺乏施工工具,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如此巨大的土方工程,堪稱奇跡。
吳信泉下達命令:“無論是幹部還是戰士,凡是暴露目標者,一律以戰場最高紀律處理。”
他打電話對汪洋說:“這是死命令,必須確保所有人都清楚。”
為此,116師製定了嚴苛的潛伏紀律,明確規定凡是暴露目標或泄露機密者,一律處以極刑。此外,陣地周圍1000米以內的電線、車轍印和腳印等痕跡均被白雪覆蓋,交通壕內則插上稻草並鋪上一層薄雪,白天嚴禁任何人員、車輛或馬匹活動。
在隱蔽潛伏的階段,部隊規定每天必須確保供應兩頓熱食,尤其是在發動進攻前要吃熱飯、喝熱湯,並增加油脂和肉類食品的攝入,以提高禦寒能力。
而且各連炊事班都在拂曉、黃昏或者夜晚,利用民房擋好門窗或散煙灶製作熟食,通過交通壕將熱飯熱湯送到各班,既保證了熱食供應,又防止了暴露目標。
116師麵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就是東段南岸的懸崖。
如果部隊渡江後未能迅速掌控懸崖頂部的防禦陣地,那麽江麵和河灘上的誌願軍戰士,將成為敵軍炮兵與航空兵火力的首要目標。
為此,汪洋連續三天匍匐在江岸前沿陣地,仔細觀察懸崖的每一個細節,從上至下、從左到右。他注意到,這片懸崖並非堅不可摧,其表麵分布著許多大小不一、長短各異、高低不同的雨水衝刷出的裂溝,這些天然形成的“台階”可以為部隊攀爬時所利用。
116師隨即組織各團對懸崖進行了進一步的觀察和研究,最終確定了突擊連可以利用的四條攀爬路線。其中三條是由天然雨裂溝相連形成的,另一條則是敵人取水時所使用的小路。然而,守軍對這條小路極為重視,不僅在兩側布滿了地雷,僅留出可供兩三人並行的狹窄通道,還在路麵澆水結冰,極大地增加了攀爬的難度。
116師最終想出了應對之策,在總攻發起後,一方麵集中迫擊炮,對小路進行猛烈轟炸,引爆路旁的地雷,另一方麵在冰麵上炸出彈坑,為突擊連開辟前進的道路。
接著,116師廣泛開展軍事民主,號召戰士們通過“提問題,想辦法”的方式,討論完成任務可能遇到的難題及其應對措施。官兵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
有的戰士提出,可以用雨布改造成“水襪子”,解決徒步涉水時的防水問題;
有的建議,用草繩綁在鞋底,或在梯子上綁草捆,以防止攀爬時滑倒;
還有人提議,用凡士林和豬油塗抹手腳,以防止凍傷;
工兵們則提出,可以提前潛渡江河,剪開鐵絲網並拆除部分地雷引信,待總攻開始後,再用炮火進行轟擊,進一步清除障礙。準備工作甚至精細到派人探查各處江水的深度,對於有冰淩的江麵,還特意帶迴冰塊查驗其厚度。
在臨戰前,第一梯隊的各級幹部骨幹,從班長到團長,連續三晚展開抵近偵察,進一步熟悉地形和敵情,確保每個戰鬥小組都明確自身的任務,甚至詳細到梯子應架設在什麽位置,以及從什麽地方攀爬懸崖這種細節。
12月30日,恰逢進攻前一天,第116師的突擊部隊,包括配屬的炮兵在內,共由7個步兵營、7個山炮、野炮和榴彈炮營、8個團屬步兵炮連,以及整個師團指揮機關組成,借助夜幕的掩護,悄無聲息地隱蔽抵達了進攻出發地。
在美軍看來,誌願軍的炮兵火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這並不代表誌願軍沒有運用火炮的能力。誌願軍深知,充分發揮有限的炮兵火力,是迅速攻破敵人堅固防線的關鍵所在。
臨津江戰役,正是誌願軍入朝後,火炮集結最為密集的一場戰鬥。
在戰前,師炮兵營營長杜博擔任師炮兵主任,負責協助組織指揮全師炮兵的使用及協同計劃。他的指揮著師裏配屬的軍隊炮兵團,共計86門各種火炮。
杜博深刻領會了師首長的作戰意圖,將觀測到的敵方火力點和障礙物標上編號,繪製成“實景圖”,並計算出射擊參數,然後將任務分配給具體的火炮。為了確保射擊精確並成功打開突破口,他根據日落時間、我軍火炮數量和彈藥儲備,詳細製定了炮火準備程序和射擊時序。
根據計劃,炮火支援共消耗3880發炮彈,其中炮火準備階段發射2260發,支援突擊部隊衝擊階段發射1330發,縱深戰鬥階段發射290發。
實戰結果顯示,這一程序和時間安排異常周密、嚴謹且科學,取得了巨大成功。由於對炮彈消耗的預測非常準確,實際隻發射了3669發炮彈便順利完成了預定的炮火支援任務。
31日淩晨,臨津江畔突降大雪,兩岸瞬間銀裝素裹,整個大地仿佛披上了一層天然的偽裝,為116師進攻的出發陣地提供了絕佳的掩護。
一梯隊的突擊部隊因此更加隱蔽,潛伏得幾乎無法被察覺。大雪徹底覆蓋了所有進入陣地的痕跡,地麵上不見一人、一槍、一炮、一馬,甚至連一根電話線的蹤影都沒有。天亮後,敵軍飛機在低空盤旋偵察了一整天,卻毫無所獲。這無疑再一次創造了奇跡。
12月31日這天,李奇微親自乘坐飛機進行了一次低空巡視,但當他俯瞰臨津江北岸的各個村莊和道路時,絲毫沒有察覺到誌願軍即將展開攻勢的任何跡象。
為了吸引臨津江對岸守軍的注意,吳信泉命令駐守在高浪浦裏的第115師用少量兵力進行牽製,就算暴露在敵軍炮火下,也要通過局部的犧牲,換取整體的勝利。
在這次戰鬥中,鑒於一線部隊獲得了大量炮兵增援,第116師在作戰準備階段特別強調步兵與炮兵的協同作戰。
增援的炮兵與師屬炮兵被重新編組為三個炮兵群,其中兩個炮兵群部署在前線,負責直接瞄準射擊,支援第一梯隊的兩個團突破敵軍前沿;而師炮兵群則位於二線,主要任務是壓製敵方炮兵,並支援縱深作戰。
12月31日下午16時40分,汪洋師長通過電話聯絡係統發布了總攻命令,隨即展開炮火準備。34門直瞄火炮采用“重複射擊”方式,對敵軍正麵2公裏範圍內的40個火力點,進行了毀滅性打擊,摧毀了敵軍前沿80%的目標。
率先衝出陣地的是掃雷班——第346團第4連3班。班長張財書戰前在決心書上寫道:“我保證完成黨交給我們的排雷任務。鉤子斷了,用手拉;手斷了,用腳踢;腳斷了,用身子滾也要為突擊部隊開辟一條通道!”
張財書比衝鋒部隊早20分鍾出發。他隻有20分鍾,這個時間是炮火準備和步兵衝擊之間的短暫一瞬,他要在這個瞬間盡可能多地掃除衝擊部隊將要經過的道路上的地雷。
由張財書、趙振海、金玉山組成的掃雷小組,每人手持一根一丈多長的木杆,衝下了山坡,立刻受到對岸密集的機槍子彈的攔截。三個人不顧一切地衝過60米長的開闊地,一頭撲倒在一個沙丘上,沒有傷亡。
張財書在沙丘上探頭看去,江邊一片平展的沙灘就是敵人的雷區。這裏是突破口,部隊馬上就要從這片沙灘上衝過去。正因為是突破口,所以沒有事先在這裏掃雷,怕的是暴露突破的位置。
一個小凹地是白天偵察好的。張財書滾到凹地裏,把長長的掃雷杆伸出去。
這根掃雷杆的頂端有個鉤子,鉤住前麵連接地雷的鋼絲,一扭,幾顆地雷一起爆炸了,沙石飛進。硝煙和沙土落下之後,張財書剛要往前爬,發現掃雷杆被炸斷了。
他急促地爬了迴來,看見趙振海正趴在金玉山的身上大聲地喊著什麽。金玉山被機槍子彈擊中,犧牲了……
張財書抓起金玉山留下的掃雷杆再次衝上去。在第二個掃雷點,他又鉤響了幾顆地雷。
這次引起的是連續的爆炸,沒等爆炸停止,他又衝向第三個掃雷點,但是,他發現手中的掃雷杆又被炸斷了。
他又一次返迴,拿起最後一根掃雷杆。臨走還是那句話:“趙振海!隱蔽好!如果我不行了,你上!”
張財書已經根本不在乎自己是否會被子彈擊中,他幾乎是跑向了第三個掃雷點。他連續鉤響了兩串地雷,被鉤響的地雷距離他太近,幾乎就在他的身邊爆炸了,他覺得身下的大地一下子陷進去,然後又被彈向天空。
他的左腿和右手已經沒有知覺,腦袋發脹,嘴裏鹹鹹的。他下意識地伸出左手尋找掃雷杆,舉起來的是半截木棍。“趙振海!趙振海!”他聲音嘶啞地喊,“上!上呀!”
沒人迴答。趙振海臥在沙丘上,已經犧牲了。不是趙振海不懂得隱蔽自己,他是為了吸引敵人的火力,掩護張財書掃雷,故意明顯地暴露了自己。
這時,我誌願軍更猛烈的炮擊開始了。
17時,火力急襲信號發出,隨之猛烈的炮火壓製了第一道塹壕內及其附近的敵方有生力量。
三分鍾後,所有炮火集中瞄準突破口進行猛烈轟擊,同時對敵方炮兵陣地實施壓製,令其無法發射任何炮彈。
張財書知道,自己的部隊就要開始衝擊了。連長說過,衝鋒前有三分鍾最猛烈的炮火準備。如果不能把地雷掃幹淨,將有無數的戰友倒在這裏。
他往前看,布在衝鋒道路上的那一串串地雷,細細的鋼絲在炮火刺眼的閃光中一閃一閃的。張財書把手上的木棍向那鋼絲扔過去,地雷沒有爆炸。
17時04分,一串信號彈升起來了。戰友們衝鋒的呐喊響起。隨著炮火支援的緊密協同,116師的步兵發起了衝鋒。
潛伏了將近20小時的戰士們從塹壕和掩體中躍出,不顧零下二十餘度的嚴寒,踏入寒冷刺骨、齊腰深的臨津江,開始徒步涉水前進。
12月,正是朝鮮一年中最冷的時期,一位住在臨津江邊上的朝鮮向導說:“我在這裏住了40年,從未聽說過誰敢在這個時候涉水渡江。”
誌願軍沒有任何的渡船和擺渡設備,戰士們義無反顧地踏入冰水混合的江中。極寒的冰河在瘋狂消耗著戰士們的體力,不幸中彈的戰士幾乎立刻就被江水卷走。
然而,這根本不足以阻擋誌願軍勇士們的腳步,在滿天的槍林彈雨中,戰士們爭先恐後地衝向臨津江南岸。
張財書聽見了衝鋒的號角,戰友們的呐喊在身後已經清晰可聞。張財書突然把身體橫過來,向那些地雷,滾過去……
戰後,身負重傷的張財書榮立一等功,所在3班被授予“掃雷英雄班”稱號。
17時08分,左翼346團第1、第4連隊奔跑著越過冰封的江麵,迅速殲滅了殘餘火力點內負隅頑抗的敵軍,成功奪取了臨津江南岸的登陸場地。
17時14分,右翼347團的第5、第7連隊徒步涉水穿越齊腰深的臨津江,順著雨水衝刷出的溝壑攀登懸崖,成功攻下敵人的前沿陣地。
李奇微曾吹捧為“銅牆鐵壁”的臨津江防線,116師僅用十分鍾便輕鬆突破。
經過一整夜的激烈戰鬥,1951年1月1日的黎明前,當東方的地平線上還未露出第一縷曙光時,116師已順利突破敵軍防線,深入敵方縱深達15公裏。
116師的戰鬥,於1950年12月31日下午16時40分打響,至1951年1月1日淩晨6時結束,僅用14小時便完成了奪取要點、控製道路、殲滅敵軍的戰役突擊任務,共斃傷俘敵1049人,繳獲各類炮32門,各式槍械289支,以及汽車4輛。
第117師迅速展開行動,承擔迂迴任務,從第116師左翼投入戰鬥。至1日淩晨5點前,接連擊破前方敵軍的五次阻擊,推進至縱深15公裏,繞道至東豆川裏以南,成功切斷了韓偽1師和其右側韓偽6師的聯係。
1951年1月3日,116師347團攻占釜穀裏,重創英軍第29旅皇家來複槍團,大部分敵軍被殲滅,擊斃600餘人,俘虜60餘人,並繳獲大量汽車和坦克。但347團在戰鬥中損失慘重,隨團指揮作戰的116師參謀長薛劍強不幸犧牲,團政委任奇智與參謀長王如庸也均重傷。
1月4日,116師348團率先攻克漢城,成功進駐南韓總統府。緊接著,348團迅速向“三七線”推進,順利占領水原。116師展現出非凡的機動能力,以驚人的速度突破敵軍防線,向敵後縱深突擊100餘公裏,成為誌願軍中作戰縱深最遠的師。
1951年1月6日,誌願軍司令部和政治部發出通報,對這場戰鬥給予高度評價,認為116師這種認真負責、英勇果敢的戰鬥作風,值得全軍學習。第39軍授予第116師第346團第1連、第4連和第347團第5連、第7連“臨津江突破英雄連”稱號。
1951年1月25日,116師副師長張峰參加了在君子裏誌願軍總部舉行的中朝高級幹部會議,並做了該師突破臨津江戰鬥的經驗介紹,受到了大將軍、金日成首相以及其他誌願軍高級首長的一致好評。
誌願軍副司令員陳賡將116師的突破戰鬥總結為“三險三奇”:
一是突破口選得險,但很奇,即敢於把突破口選在臨津江彎向敵方的地段,一反兵家的常規,出其不意而製勝。
二是進攻出發陣地選得險,但很奇,即大膽地把近8000人的進攻部隊和武器提前一天隱蔽在進攻出發陣地上,而沒有被敵人發覺,起到了出奇製勝的效果。
三是炮兵陣地選得險,但很奇,即大膽地把50餘門火炮設置在距敵前沿300米處進行直瞄射擊,準確地摧垮了敵人的工事。
劉伯承在創辦南京軍事學院時,將這一戰例納入戰役係的教學內容,並稱這場戰鬥可以“打個滿分”。中國軍隊總參謀部也將這次戰鬥視為師級進攻的典範,印發材料供各大院校和部隊學習。
曆史既能激發情感的力量,也能賦予理性的啟迪。
70年後,再次迴顧第39軍116師突破臨津江之戰,縝密的作戰籌劃、充分的戰前準備、指揮員高超的指揮藝術,和部隊官兵高度的軍事民主,依然是我軍的一筆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