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第三次戰役(3)作戰計劃精細之極
不能忘卻的197653 作者:行早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按麥克阿瑟12月8日命令確定的防線,李奇微部署從臨津江到三八線的總戰線。
在這條橫貫朝鮮半島250公裏、縱深60公裏的總戰線上,設置了兩道基本防線。
第一道防線(a線)西起臨津江口,東經栗古裏、龍紹洞、背後嶺、芳東裏,沿三八線到東海岸的襄陽。
第二道防線(b線)在第一道防線南邊60公裏處,西起高陽,東經議政府、加平、自隱裏至東海岸的冬德裏。
為了加大防禦縱深,在第二道防線以南,至北緯37°線,還準備了c、d、e三道機動防線,由南韓抽調大批民工進行構築。
c線從永登浦沿漢江南岸,經楊平、橫城至東海岸的江陵;
d線從水原經利川、原州、平昌至三陟;
e線沿北緯37°線,從平澤經忠州至三陟。
為了不退迴到釜山,李奇微還指定工兵出身的加裏森·戴維森準將,在靠近釜山地區設置一道防線,即原來的洛東江防線,以保衛釜山港地區。此地構築了大部分塹壕體係、炮兵陣地,還設置了大量的鐵絲網。
此時,聯合國軍在朝鮮半島的地麵部隊總兵力為36.5萬人,其中作戰兵力25萬人,美第10軍統歸美第8集團軍指揮。
美第10軍(指揮美陸戰第1師、美第7師和美第3師)在大丘、釜山地區,美第2師主力在37°線以北的堤川休整。
第一線展開8個南韓師,及美英軍主力在議政府至漢城以南的機動位置,具體部署由西至東:
美第1軍指揮2個師加3個旅:
第一梯隊,南韓第1師防守臨津江口至舟月裏地段,土耳其旅防守漢城以西鹽河口至金浦地段;
第二梯隊,美第25師、英第29旅、英第27旅分別在漢城西北高陽及漢江南岸安養裏和水原地域。
美第9軍指揮3個師:
第一梯隊,南韓第6師防守舟月裏至梁文裏地段;
第二梯隊美第24師、美騎兵第1師分別在議政府、抱川及漢城以東雌馬場裏、金穀裏、道穀裏地域。
南韓第3軍團指揮3個師:
南韓第2師防守梁文裏至榻豆鬱地段,
南韓第5師防守榻豆鬱至背後嶺地段,
南韓第8師防守慶雲山至揪田裏地段。
南韓第2軍團指揮2個師:
南韓第3師,防守揪田裏、甲屯裏地段
南韓第7師位於春川、橫城地區,作為韓國陸軍本部預備隊
南韓第1軍團指揮2個師:
南韓第9師防守甲屯裏至道采洞地段
南韓首都師防守道采洞至東海岸地段
另美第2師主力在堤川,一部在洪川;美空降第187團在軍浦場,為美第8集團軍預備隊。
聯合國軍的部署特點是南韓軍隊守第一線,美英軍守第二線,且大部分集結於漢城周圍及漢江南北地區的交通要道上,擺出能攻能守的態勢。
12月19日,韓先楚奉命到一線指揮作戰,在對敵情和戰場形勢作了深入分析後,建議:
第 38 軍須經漣川東徑直挺進加平,圍剿該地之敵,切斷春川偽軍與漢城的聯係。得手後,派遣一個師向春川發起攻擊,主力則集結於加平及西北地區;
第 39 軍經由漣川向春川南部挺進,迅速占領洪川,截斷偽軍南逃退路,隨後再派遣一個師向春川進發;
第 40 軍朝加平進攻,若遇敵增援,則與第 38、第 39 軍協同作戰,“以三個軍的主力將其殲滅”;
第 42 軍抵達華川及其以南地區;
第 66 軍經平康至春川東南部,對春川之敵實施包圍;
第 50 軍向東豆川地區挺進;
朝鮮人民軍第 1 軍團向開城、汶山進軍,與第 50 軍共同控製並威懾漢城之敵,配合東麵作戰;人民軍第 3、第 5 軍團迅速向榮州、原州挺進。
聯合國軍在三八線一帶的防禦部署,以華川-春川-原州的中央公路(29 號公路)為界,該線以東全部由韓軍負責防守,以西則是美軍第 1、第 9 軍的責任區域,然而其一線防禦也主要由這兩個軍所屬的兩個韓軍師(第 1、第 6 師)承擔。
韓先楚提議構建以春川為核心的基本戰役布局,盡可能多地殲滅在一線布防的韓軍。
對於集中於漢城方向的美英軍主力,他的意見是先在其側翼形成“威脅”之勢,下一步再視情施以側後攻擊。
據美軍戰史記載:
李奇微當時判斷,中國軍隊可能將其最強的力量集中在第8集團軍防線中心地域的西側,這預示著主要進攻將來自穿過元山至漢城走廊的33號和3號公路;而在它的東麵,可能實施次要攻擊,或者是在西南方向經由春川至漢城的軸線,或者是向南經由29號公路,穿過春川和原州,企圖側翼包圍漢城上方的第1軍和第9軍。
韓先楚建議以打春川為重點,顯然超出了李奇微預計的範圍。
12月22日,針對敵情變化,誌司正式下達作戰部署令:以殲滅臨津江東岸迄北漢江西岸地區一線布防的南韓第1、第6、第2師及第5師一部為目的,進攻部署如下:
西線誌願軍6個軍編組為2個突擊集團,當時稱作左縱隊和右縱隊。
右縱隊由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50軍組成,配屬炮兵第1師全部和炮兵第8師共6個炮兵團,擔任主攻,由韓先楚統一指揮,在永平以西,寬30公裏的正麵一字排開,實施突破,朝議政府方向發展進攻。首先集中3個主力軍殲滅南韓第6師,再殲南韓第1師,得手後以抱川、紙杏裏、黽岩裏為目標擴大戰果,具體方案由韓先楚部署。
以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一部在海州警戒,主力由開城地區向汶山的正麵佯攻,鉗製汶山敵人,配合誌願軍作戰。
左縱隊擔任輔攻,由第42、第66軍組成,配屬1個炮兵團,由第42軍軍長吳瑞林、政委周彪統一指揮,在永平以東寬36公裏的正麵實施突破,向加平、春川方向發展進攻。以5個師兵力擔任進攻東起春川西北40裏的馬坪裏、西至永平地區的南韓第2師及第5師一部,首先集中兵力消滅永平至迄龍沼洞地區的南韓第2師1~2個團,得手後再向東逐次殲擊。
以誌願軍第66軍1個師由華川南渡北漢江,向春川以北地區積極運動,鉗製該敵,配合主力作戰。該師與楊口、麟蹄的朝鮮人民軍第2、第5軍團密切聯係,策應人民軍該兩軍團南進攻擊,得手後以加平、龍上裏、清平裏為日標擴張戰果,切斷春川、漢城交通。
第三次戰役的主要戰場,位於三八線以南、漢江以北、臨津江以東、北漢江以西的區域。該地區東西兩側被江河阻隔,前方有高山作為屏障,形成了一個口小底大的袋狀地形,易守難攻。
從三八線向南延伸,有兩條主要通道:一條是京元公路上的議政府走廊,另一條是從華川經春川、洪川通往原州的中央公路。誌願軍越過三八線南進的路線,大致沿著這兩條主要通道展開。美軍認為,這條路線與半年前人民軍南下進攻的路線大體相同。
誌司在分析戰場的地形特點及敵軍部署時指出:
從戰術角度來看,臨津江自東北流向西南,沿著漣川與汶山之間,成為敵軍天然的側翼依托。春川位於北漢江與昭陽江的匯合處,而從春川到加平的地區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蓄水池(供發電用)。
漣川至春川一帶(位於北緯三十七度五十二分五秒之間)是南北的分水嶺,地勢狹窄,山川交錯,兩翼依靠大江,構成了一個良好的防禦區域,是漢城北部的重要屏障。如果有較強部隊防守,這裏將很難攻占。
然而,當前該地由偽軍一師和六師駐守,這兩支部隊之前已兩次失敗,新兵居多,預計攻克難度不大。楊口、麟蹄以南,原州、平昌以北的地區是一片大山區,盡管有南北走向的道路,但由於山高穀深,地勢極為險峻,物資供應也困難,大規模部隊的調動和展開十分不易。
誌司將此次進攻的主戰場設在漢城以北,重點突破臨津江,正是基於對該地區地形和“聯合國軍”布防特點的充分考量。誌願軍三個主力軍從中央戰線並肩實施主要突擊,同時誌願軍一個軍和人民軍一個軍團在右翼策應,以強擊弱,不難實現戰役突破。
而在東部山區,由於地形複雜,大部隊迂迴展開困難,因此隻能作為輔助方向,誌願軍兩個軍和人民軍兩個軍團分路突進,能推進到哪裏就打到哪裏,不再進行大規模向西的迂迴行動。
如果戰況順利發展,第66軍或第42軍可占領春川、洪川,人民軍部分部隊則可占領襄陽、江陵,進而控製東海岸山區,便於糧食和彈藥的運儲,為春季攻勢做好準備。
12月27日,韓先楚接到誌司的通報,得知抱川地區有美軍一個團。同時,偵察報告顯示,在永平以東、以南,抱川至議政府一線附近,發現了美軍的炮兵陣地和守備力量。
為應對這一情況,韓先楚當天對第38軍的部署進行了調整,明確要求該軍“在殲滅偽六師後,再圍殲抱川之敵,同時防備抱川敵軍的西援”。
議政府是漢城外圍的一座小城,現今人口僅有十四五萬,因古代李氏朝鮮在此設置議政府而得名。從軍事角度來看,這座城市的戰略意義在於控製揪哥嶺地溝帶的入口,成為防衛漢城的要塞之一。
從漢城經由議政府向北,有兩條主要通道:一條途經東豆川裏,經漣川和市邊裏,最終通向平壤(33號公路);另一條經過抱川,途經金化和平康,通往元山(3號公路)。議政府正位於這兩條南北要道的交匯點。道峰山、水落山、天寶山等群山環繞其周圍,為這座重要的軍事重鎮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韓先楚遵循誌司的意圖,將主攻方向定在東豆川裏至議政府一線。然而,當他察覺到美軍在抱川一帶部署時,依然保持高度謹慎,不僅迅速調動兵力進行監視,還建議左縱隊與其協同作戰,準備實施截擊和圍殲。
從誌司與韓先楚之間的往來文電中可以看出,誌司將主要作戰方向的指揮全權交由韓先楚負責。韓先楚則依據確定的戰役方針,對右縱隊4個軍的行動進行了具體部署,並對左縱隊2個軍的行動提出了建議,展現出高度的主動性與靈活性。
韓先楚認為,此次戰役麵對的是已有防禦準備、陣勢齊整的敵軍,因此進攻必須做好充足準備。隻有當後續部隊全部集結完畢,經過必要的休整,協調組織妥當,並調整好進攻的時機與陣地,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戰的威力。因此,他強調,各軍必須具備高度的政治積極性和責任感,積極思考對策,克服一切困難,戰勝敵人。
12月28日,韓先楚以誌願軍司令部前線指揮部的名義發布了第三次戰役的戰術思想指示。
該指示用這樣一段話概括了此次戰役的戰術指導思想:
“口子不宜張大,不要到處抓著敵人吃不下,必求全勝,必須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層層包圍敵一點或一股,將其幹脆殲滅,並盡量吸引敵人增援,集結主力求得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
12月29日11時,韓先楚發出電令,再次明確總攻開始時間及有關協同事項:
突破三八線,殲滅偽6師,作戰二天,於三十一日黃昏開始總攻。
38、39軍統應於31日16時40分炮兵開始射擊,17時步兵開始總攻。
40軍應於31日20時開始攻擊(炮兵可在黃昏時,每連以一門炮試射二三發即停射,以便夜間能準確掩護步兵攻擊)。步炮協同,通聯,共同看地形,確定突破及射擊目標,互架電話。
步兵突破後,炮兵以一部火力過臨津江,支援步兵縱深作戰,江無法通過應將炮火盡量前移。我隨四十軍指,突破時在仙遊洞(漣川西)。
韓先楚認為,這次戰役的攻擊對象是已經擺好了陣勢的預有防禦準備之敵,進攻準備必須充分,要等到後續部隊全部到齊,並作必要休息,組織好協同,調整好位置和時間後,方能充分發揮作戰威力。
為此,他“要求各軍要有高度的政治積極性、責任心,多想辦法,克服困難,戰勝敵人”。由此可見,在發起第三次戰役前,誌願軍總部不僅對戰役的部署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持續進行調整和優化,同時也加強了對部隊行動的戰術指導,尤其關注關鍵性的戰術環節。
相比前兩次戰役,此次指揮與籌劃的精細程度更為突出。
這是由於部隊在前兩次戰役中積累了豐富的對美軍和韓軍作戰經驗,為更高層次的總結和提煉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並為更廣泛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另外,盡管此次戰役的發起顯得有些勉強,但整體上仍屬於有備而來的主動出擊,且準備時間相較前兩次戰役更為充裕(各部隊進入進攻位置有4天或更長的時間),這使得戰役的計劃性得以增強,也使對作戰問題的研究和準備更加細致周密。
在第二次戰役中雖然殲敵約3.6萬人,但我誌願軍也傷亡減員4萬多人。其中誌願軍第9兵團因在第二次戰役中凍傷亡較大,集結在鹹興地區休整。
此時,誌願軍在第一線的6個軍約23萬餘人,朝鮮人民軍在第一線的3個軍團約為7.5萬餘人。第一線兵力共約30萬餘人。
至12月30日,各軍全部完成戰役展開。戰役達成了突然性,特別是誌願軍第39軍116師,將7500人的突擊部隊及70門火炮隱蔽一天一夜未被敵人發現。
1950年12月31日17時,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按照預定計劃,經過短促的炮火準備之後,在1951年元旦即將來臨之際,向聯合國軍的三八線防禦陣地發起進攻。
在這條橫貫朝鮮半島250公裏、縱深60公裏的總戰線上,設置了兩道基本防線。
第一道防線(a線)西起臨津江口,東經栗古裏、龍紹洞、背後嶺、芳東裏,沿三八線到東海岸的襄陽。
第二道防線(b線)在第一道防線南邊60公裏處,西起高陽,東經議政府、加平、自隱裏至東海岸的冬德裏。
為了加大防禦縱深,在第二道防線以南,至北緯37°線,還準備了c、d、e三道機動防線,由南韓抽調大批民工進行構築。
c線從永登浦沿漢江南岸,經楊平、橫城至東海岸的江陵;
d線從水原經利川、原州、平昌至三陟;
e線沿北緯37°線,從平澤經忠州至三陟。
為了不退迴到釜山,李奇微還指定工兵出身的加裏森·戴維森準將,在靠近釜山地區設置一道防線,即原來的洛東江防線,以保衛釜山港地區。此地構築了大部分塹壕體係、炮兵陣地,還設置了大量的鐵絲網。
此時,聯合國軍在朝鮮半島的地麵部隊總兵力為36.5萬人,其中作戰兵力25萬人,美第10軍統歸美第8集團軍指揮。
美第10軍(指揮美陸戰第1師、美第7師和美第3師)在大丘、釜山地區,美第2師主力在37°線以北的堤川休整。
第一線展開8個南韓師,及美英軍主力在議政府至漢城以南的機動位置,具體部署由西至東:
美第1軍指揮2個師加3個旅:
第一梯隊,南韓第1師防守臨津江口至舟月裏地段,土耳其旅防守漢城以西鹽河口至金浦地段;
第二梯隊,美第25師、英第29旅、英第27旅分別在漢城西北高陽及漢江南岸安養裏和水原地域。
美第9軍指揮3個師:
第一梯隊,南韓第6師防守舟月裏至梁文裏地段;
第二梯隊美第24師、美騎兵第1師分別在議政府、抱川及漢城以東雌馬場裏、金穀裏、道穀裏地域。
南韓第3軍團指揮3個師:
南韓第2師防守梁文裏至榻豆鬱地段,
南韓第5師防守榻豆鬱至背後嶺地段,
南韓第8師防守慶雲山至揪田裏地段。
南韓第2軍團指揮2個師:
南韓第3師,防守揪田裏、甲屯裏地段
南韓第7師位於春川、橫城地區,作為韓國陸軍本部預備隊
南韓第1軍團指揮2個師:
南韓第9師防守甲屯裏至道采洞地段
南韓首都師防守道采洞至東海岸地段
另美第2師主力在堤川,一部在洪川;美空降第187團在軍浦場,為美第8集團軍預備隊。
聯合國軍的部署特點是南韓軍隊守第一線,美英軍守第二線,且大部分集結於漢城周圍及漢江南北地區的交通要道上,擺出能攻能守的態勢。
12月19日,韓先楚奉命到一線指揮作戰,在對敵情和戰場形勢作了深入分析後,建議:
第 38 軍須經漣川東徑直挺進加平,圍剿該地之敵,切斷春川偽軍與漢城的聯係。得手後,派遣一個師向春川發起攻擊,主力則集結於加平及西北地區;
第 39 軍經由漣川向春川南部挺進,迅速占領洪川,截斷偽軍南逃退路,隨後再派遣一個師向春川進發;
第 40 軍朝加平進攻,若遇敵增援,則與第 38、第 39 軍協同作戰,“以三個軍的主力將其殲滅”;
第 42 軍抵達華川及其以南地區;
第 66 軍經平康至春川東南部,對春川之敵實施包圍;
第 50 軍向東豆川地區挺進;
朝鮮人民軍第 1 軍團向開城、汶山進軍,與第 50 軍共同控製並威懾漢城之敵,配合東麵作戰;人民軍第 3、第 5 軍團迅速向榮州、原州挺進。
聯合國軍在三八線一帶的防禦部署,以華川-春川-原州的中央公路(29 號公路)為界,該線以東全部由韓軍負責防守,以西則是美軍第 1、第 9 軍的責任區域,然而其一線防禦也主要由這兩個軍所屬的兩個韓軍師(第 1、第 6 師)承擔。
韓先楚提議構建以春川為核心的基本戰役布局,盡可能多地殲滅在一線布防的韓軍。
對於集中於漢城方向的美英軍主力,他的意見是先在其側翼形成“威脅”之勢,下一步再視情施以側後攻擊。
據美軍戰史記載:
李奇微當時判斷,中國軍隊可能將其最強的力量集中在第8集團軍防線中心地域的西側,這預示著主要進攻將來自穿過元山至漢城走廊的33號和3號公路;而在它的東麵,可能實施次要攻擊,或者是在西南方向經由春川至漢城的軸線,或者是向南經由29號公路,穿過春川和原州,企圖側翼包圍漢城上方的第1軍和第9軍。
韓先楚建議以打春川為重點,顯然超出了李奇微預計的範圍。
12月22日,針對敵情變化,誌司正式下達作戰部署令:以殲滅臨津江東岸迄北漢江西岸地區一線布防的南韓第1、第6、第2師及第5師一部為目的,進攻部署如下:
西線誌願軍6個軍編組為2個突擊集團,當時稱作左縱隊和右縱隊。
右縱隊由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50軍組成,配屬炮兵第1師全部和炮兵第8師共6個炮兵團,擔任主攻,由韓先楚統一指揮,在永平以西,寬30公裏的正麵一字排開,實施突破,朝議政府方向發展進攻。首先集中3個主力軍殲滅南韓第6師,再殲南韓第1師,得手後以抱川、紙杏裏、黽岩裏為目標擴大戰果,具體方案由韓先楚部署。
以朝鮮人民軍第1軍團一部在海州警戒,主力由開城地區向汶山的正麵佯攻,鉗製汶山敵人,配合誌願軍作戰。
左縱隊擔任輔攻,由第42、第66軍組成,配屬1個炮兵團,由第42軍軍長吳瑞林、政委周彪統一指揮,在永平以東寬36公裏的正麵實施突破,向加平、春川方向發展進攻。以5個師兵力擔任進攻東起春川西北40裏的馬坪裏、西至永平地區的南韓第2師及第5師一部,首先集中兵力消滅永平至迄龍沼洞地區的南韓第2師1~2個團,得手後再向東逐次殲擊。
以誌願軍第66軍1個師由華川南渡北漢江,向春川以北地區積極運動,鉗製該敵,配合主力作戰。該師與楊口、麟蹄的朝鮮人民軍第2、第5軍團密切聯係,策應人民軍該兩軍團南進攻擊,得手後以加平、龍上裏、清平裏為日標擴張戰果,切斷春川、漢城交通。
第三次戰役的主要戰場,位於三八線以南、漢江以北、臨津江以東、北漢江以西的區域。該地區東西兩側被江河阻隔,前方有高山作為屏障,形成了一個口小底大的袋狀地形,易守難攻。
從三八線向南延伸,有兩條主要通道:一條是京元公路上的議政府走廊,另一條是從華川經春川、洪川通往原州的中央公路。誌願軍越過三八線南進的路線,大致沿著這兩條主要通道展開。美軍認為,這條路線與半年前人民軍南下進攻的路線大體相同。
誌司在分析戰場的地形特點及敵軍部署時指出:
從戰術角度來看,臨津江自東北流向西南,沿著漣川與汶山之間,成為敵軍天然的側翼依托。春川位於北漢江與昭陽江的匯合處,而從春川到加平的地區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蓄水池(供發電用)。
漣川至春川一帶(位於北緯三十七度五十二分五秒之間)是南北的分水嶺,地勢狹窄,山川交錯,兩翼依靠大江,構成了一個良好的防禦區域,是漢城北部的重要屏障。如果有較強部隊防守,這裏將很難攻占。
然而,當前該地由偽軍一師和六師駐守,這兩支部隊之前已兩次失敗,新兵居多,預計攻克難度不大。楊口、麟蹄以南,原州、平昌以北的地區是一片大山區,盡管有南北走向的道路,但由於山高穀深,地勢極為險峻,物資供應也困難,大規模部隊的調動和展開十分不易。
誌司將此次進攻的主戰場設在漢城以北,重點突破臨津江,正是基於對該地區地形和“聯合國軍”布防特點的充分考量。誌願軍三個主力軍從中央戰線並肩實施主要突擊,同時誌願軍一個軍和人民軍一個軍團在右翼策應,以強擊弱,不難實現戰役突破。
而在東部山區,由於地形複雜,大部隊迂迴展開困難,因此隻能作為輔助方向,誌願軍兩個軍和人民軍兩個軍團分路突進,能推進到哪裏就打到哪裏,不再進行大規模向西的迂迴行動。
如果戰況順利發展,第66軍或第42軍可占領春川、洪川,人民軍部分部隊則可占領襄陽、江陵,進而控製東海岸山區,便於糧食和彈藥的運儲,為春季攻勢做好準備。
12月27日,韓先楚接到誌司的通報,得知抱川地區有美軍一個團。同時,偵察報告顯示,在永平以東、以南,抱川至議政府一線附近,發現了美軍的炮兵陣地和守備力量。
為應對這一情況,韓先楚當天對第38軍的部署進行了調整,明確要求該軍“在殲滅偽六師後,再圍殲抱川之敵,同時防備抱川敵軍的西援”。
議政府是漢城外圍的一座小城,現今人口僅有十四五萬,因古代李氏朝鮮在此設置議政府而得名。從軍事角度來看,這座城市的戰略意義在於控製揪哥嶺地溝帶的入口,成為防衛漢城的要塞之一。
從漢城經由議政府向北,有兩條主要通道:一條途經東豆川裏,經漣川和市邊裏,最終通向平壤(33號公路);另一條經過抱川,途經金化和平康,通往元山(3號公路)。議政府正位於這兩條南北要道的交匯點。道峰山、水落山、天寶山等群山環繞其周圍,為這座重要的軍事重鎮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韓先楚遵循誌司的意圖,將主攻方向定在東豆川裏至議政府一線。然而,當他察覺到美軍在抱川一帶部署時,依然保持高度謹慎,不僅迅速調動兵力進行監視,還建議左縱隊與其協同作戰,準備實施截擊和圍殲。
從誌司與韓先楚之間的往來文電中可以看出,誌司將主要作戰方向的指揮全權交由韓先楚負責。韓先楚則依據確定的戰役方針,對右縱隊4個軍的行動進行了具體部署,並對左縱隊2個軍的行動提出了建議,展現出高度的主動性與靈活性。
韓先楚認為,此次戰役麵對的是已有防禦準備、陣勢齊整的敵軍,因此進攻必須做好充足準備。隻有當後續部隊全部集結完畢,經過必要的休整,協調組織妥當,並調整好進攻的時機與陣地,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戰的威力。因此,他強調,各軍必須具備高度的政治積極性和責任感,積極思考對策,克服一切困難,戰勝敵人。
12月28日,韓先楚以誌願軍司令部前線指揮部的名義發布了第三次戰役的戰術思想指示。
該指示用這樣一段話概括了此次戰役的戰術指導思想:
“口子不宜張大,不要到處抓著敵人吃不下,必求全勝,必須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層層包圍敵一點或一股,將其幹脆殲滅,並盡量吸引敵人增援,集結主力求得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
12月29日11時,韓先楚發出電令,再次明確總攻開始時間及有關協同事項:
突破三八線,殲滅偽6師,作戰二天,於三十一日黃昏開始總攻。
38、39軍統應於31日16時40分炮兵開始射擊,17時步兵開始總攻。
40軍應於31日20時開始攻擊(炮兵可在黃昏時,每連以一門炮試射二三發即停射,以便夜間能準確掩護步兵攻擊)。步炮協同,通聯,共同看地形,確定突破及射擊目標,互架電話。
步兵突破後,炮兵以一部火力過臨津江,支援步兵縱深作戰,江無法通過應將炮火盡量前移。我隨四十軍指,突破時在仙遊洞(漣川西)。
韓先楚認為,這次戰役的攻擊對象是已經擺好了陣勢的預有防禦準備之敵,進攻準備必須充分,要等到後續部隊全部到齊,並作必要休息,組織好協同,調整好位置和時間後,方能充分發揮作戰威力。
為此,他“要求各軍要有高度的政治積極性、責任心,多想辦法,克服困難,戰勝敵人”。由此可見,在發起第三次戰役前,誌願軍總部不僅對戰役的部署進行了深入研究,並持續進行調整和優化,同時也加強了對部隊行動的戰術指導,尤其關注關鍵性的戰術環節。
相比前兩次戰役,此次指揮與籌劃的精細程度更為突出。
這是由於部隊在前兩次戰役中積累了豐富的對美軍和韓軍作戰經驗,為更高層次的總結和提煉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並為更廣泛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另外,盡管此次戰役的發起顯得有些勉強,但整體上仍屬於有備而來的主動出擊,且準備時間相較前兩次戰役更為充裕(各部隊進入進攻位置有4天或更長的時間),這使得戰役的計劃性得以增強,也使對作戰問題的研究和準備更加細致周密。
在第二次戰役中雖然殲敵約3.6萬人,但我誌願軍也傷亡減員4萬多人。其中誌願軍第9兵團因在第二次戰役中凍傷亡較大,集結在鹹興地區休整。
此時,誌願軍在第一線的6個軍約23萬餘人,朝鮮人民軍在第一線的3個軍團約為7.5萬餘人。第一線兵力共約30萬餘人。
至12月30日,各軍全部完成戰役展開。戰役達成了突然性,特別是誌願軍第39軍116師,將7500人的突擊部隊及70門火炮隱蔽一天一夜未被敵人發現。
1950年12月31日17時,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按照預定計劃,經過短促的炮火準備之後,在1951年元旦即將來臨之際,向聯合國軍的三八線防禦陣地發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