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在發起空中戰役的同時,麥克阿瑟更關心“怎麽迅速發起地麵進攻,並最終向鴨綠江發動總攻勢”的問題。


    他“對此幾近於走火入魔,已經到了迫不及待的程度”。


    麥克阿瑟在迴憶錄中說,當時他麵前有三條路:“向前挺進,按兵不動,或者向後撤退”。


    第一條路,向前挺進:如果我向前挺進,中國人可能不致大規模幹預,而戰爭即告結束。


    第二條路,按兵不動:如果我按兵不動而等待觀望,那就有必要選擇一道防線築壕防守。但是那裏沒有天然障礙物的地形可以利用,而且以我微薄的兵力將不可能建立一道縱深的防線,以抵禦數量上占壓倒優勢的中國人。


    第三條路,向後撤退:如果我按兵不動,則他們有足夠的兵力將我軍圍困,而且還可以從滿洲增調生力軍。這將意味著我全軍最終會被殲滅。…如果我向後撤退,這將同我接到的命令相抵觸,並使朝鮮戰爭取得勝利結局的任何機會趨於破滅。


    麥克阿瑟的“總攻勢”構想其實很簡單,它實際上是一個月之前“聯合國軍”跨過三八線時製訂的全麵進攻計劃的翻版。


    一是最大限度地投入兵力在全線發動進攻;


    二是以中朝邊境的鴨綠江和圖們江為最後目標線;


    三是將進攻力量進行相互分離的兩線配置。


    沃克指揮第 8 集團軍在西線,阿爾蒙德指揮第 10 軍在東線,協同發起鉗形攻勢,以全麵清除北朝鮮抵抗力量,最後達成對全朝鮮的占領。


    有所不同的是,此次攻勢增加了進攻兵力,前推了攻擊出發陣地,行動上則以試探性進攻為前奏,初始階段稍稍增添了幾分謹慎而已。


    然而,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對此疑慮重重,信心不足,以各種借口加以拖延過早發起攻勢。


    沃克的態度當然不能讓麥克阿瑟感到滿意。


    麥克阿瑟認為,沃克一麵表示要恢複進攻,一麵又為采取行動設置許多前提條件,顯然是在拖延時間。對於麥克阿瑟來說,時間壓倒一切,他不能允許任何人以任何理由,破壞自己的既定方案。


    於是,他嚴令沃克立即發動進攻,不許拖延。


    沃克被麥克阿瑟逼到了牆角,他沒有選擇:要麽按麥克阿瑟的命令立即行動,要麽走人。


    在麥克阿瑟的催促下,沃克終於下達了恢複進攻的命令。


    雖然沃克已估計到向北進攻的道路上,肯定會碰到中國軍隊,但他對對方的兵力和部署仍然幾乎一無所知。


    與上次戰役相比,第8集團軍的這次攻勢在兵力上增加了個軍(美軍第9軍),因而正麵兵力密度有所增加,攻擊力量有所增強。


    但從整個布勢上看,戰線上的薄弱部位依然如故。


    在東線,有獨立指揮權的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11月11 日下達了作戰部署令,將第10軍及歸其指揮的韓軍第1軍團分成4路,分別向北、向東推進,其陣勢就像一個伸開的巴掌,幾個指頭分別指著不同的方向。


    上次戰役中,第8集團軍和第10軍在東、西兩線戰場各自為戰,未能形成合力。


    這次籌劃新的攻勢,麥克阿瑟顯然注意到這一點,一開始就強調兩線部隊的協同。


    他要求第10軍作為“聯合國軍迂迴作戰北側的鐵鉗”,與西線第8集團軍一起構成鉗形攻勢,在鴨綠江邊實現“合鉗”。


    但從實際部署上看,兩線部隊仍未建立有實際操作意義的協同關係。


    在第二次戰役的戰術安排上,兩國的軍事指揮官思路相對一致,都采取了一種兩線夾擊的“v”形戰術。


    麥克阿瑟計劃的是從西線和東線同步推進,實施“鉗形攻勢”,並在鴨綠江邊合圍。


    而彭德懷則設想繞到聯合國軍的背後,形成前後夾擊的態勢。


    在第一次戰役接近尾聲時,大將軍已經預見到聯合國軍必將再次發起進攻。畢竟美軍在這場戰役中的損失並不嚴重,換句話說,他們並沒有遭受太大挫折。如果僅僅因為中國軍隊入朝就選擇退卻,美軍的顏麵何在?


    因此,大將軍製定了“誘敵深入,包圍殲滅”的戰術,打算將聯合國軍引誘至預設的戰場,再進行包圍並殲滅。這種類似包餃子的戰術,實際上有兩個核心要點:


    一是如何誘使敵人逐步進入預設陷阱,


    二是如何穿插到敵後完成合圍。


    這兩項顯然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任務。


    這一招能否成功,得看當麵的美軍、韓軍肯不肯往誌願軍的“口袋”裏鑽。


    按麥克阿瑟的要求,沃克的第8集團軍須盡快向北發起進攻,由此來看,把它引到套子裏來似乎不成什麽問題。


    但是,這裏也存在一個矛盾:


    如果美韓軍進攻動作過快、過猛,可能出現誌願軍尚未在預定戰場完成準備,便要倉促應戰的局麵,這樣,誘敵便成了縱敵,敵軍長驅直入,直搗腹心,反倒會造成已方的戰略被動。


    正如洪學智後來所說:


    現在看起來,誘敵深入似乎很簡單,但在當時,確定這個方針並不簡單,並不容易。


    一方麵有巨大風險,一方麵也很困難。當時敵人正在一個勁兒地猛攻,我們自己打得也很疲勞了,誘敵深入,在什麽地方部署口袋?怎麽個誘法?用哪個部隊來誘?都得費一番運籌。這些充分顯示了大將軍的軍事指揮藝術。


    為了誘敵向北,同時又不讓其走得過快、過遠,大將軍作了一番設計和安排。


    通常,誘敵講究的是“示弱”,以使對方對己方能力作出過低的誤判,從而放膽突進,跌入陷阱,而此次誌願軍首先擺出的卻是一副強硬姿態——以頑強的阻擊來對付“聯合國軍”的先期進攻。


    其目的,一是切實抓住敵人,表現出誌願軍確有在戰場上與之一搏的意願,而不是虛晃一槍,另有他圖;二是控製住敵方行動的速度,使誌願軍主力有時間在預定地區完成集結、展開,以逸待勞,從容迎戰。


    撤退的速度不能太快,過快撤退隻會讓聯合國軍緊緊追隨,完全無法將部隊集結並調動到預定的戰場上。


    也不能退得太慢,退得慢了很容易陷入敵人的包圍圈。在缺乏後勤補給的情況下,麵對聯合國軍的鋼鐵洪流,基本上就是走投無路。


    而更加困難的是,深入敵人後方的穿插行動。相比麥克阿瑟的戰術安排,彭德懷的計劃顯然更加險中求勝。


    穿插迂迴意味著無法攜帶太多的糧草輜重。如果你攜帶大量後勤補給,就需要大量的運輸車輛,還有大量的人力和物資消耗,那還算是穿插嗎?敵人也不是瞎子,對吧?


    試想一下,一支沒有後勤補給的部隊,麵對全副武裝的聯合國軍,如何突破敵軍防線?即便突破成功,深入敵後,沒有糧食補給,也缺乏武器彈藥,若敵軍要向南撤退,如何憑血肉之軀阻擋敵方的飛機和坦克?


    我軍在執行穿插迂迴任務時,通常要求戰士們輕裝上陣,隨身攜帶幾天的幹糧和彈藥,以便快速突進至預定目標。然而,這種戰術的實施有一個前提條件,即對戰士的忍耐力和紀律性有極高要求。


    人們常說,新中國的輕步兵達到了人類曆史的巔峰,尤其擅長大規模的穿插迂迴作戰,這是我軍的獨特戰術。在朝鮮戰場上,正是憑借這一絕技,才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戰果。


    迂迴穿插的戰術,往往會導致糧食和彈藥的供應中斷,通常情況下,部隊會因此陷入絕望甚至崩潰。然而,翻閱誌願軍的戰史,這類情況卻屢見不鮮:


    營長犧牲了,連長立刻接替;連長犧牲後,排長繼續指揮;排長再犧牲,班長站出來承擔責任。如果連班長也犧牲了,戰士們就會自發地頂上去指揮戰鬥。這種組織能力和榮譽感,全世界有哪支部隊能做到?其他國家的軍隊能不能做到呢?其實真做不到。他們不是不理解這個道理,但他們就是無法實現。論忍耐力、紀律性、榮譽感和組織性,新中國的軍人當屬世界之最。


    按誌司部署,西線第39、第40、第38、第42軍各以1個師留在一線打阻擊,以運動防禦對付進攻的美軍、韓軍,且戰且退,逐步將其往“口袋”裏引;主力則迅速與敵脫離接觸,撤至預定地區隱蔽待敵。


    擔負誘敵任務的部隊,按常規大都使用非主力部隊,但誌司此次卻拿出西線誌願軍的主力軍,第38軍中的主力師第112師來誘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不能忘卻的197653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行早的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行早的魚並收藏不能忘卻的197653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