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二次戰役(1)中國不會出兵的
不能忘卻的197653 作者:行早的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950年11月7日至12月24日,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曆時48天。
第一次戰役,誌願軍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給了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重大的打擊。
西線誌願軍部隊,把“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驅逐到清川江以南,東線將敵阻於黃草嶺一線。挫敗了“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企圖在“感恩節”前占領全朝鮮的計劃,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
第一次戰役為誌願軍進一步作戰提供了信心和有利條件。為了大規模殲滅敵軍有生力量,徹底扭轉朝鮮戰局,北京和誌司迅速開始策劃第二次戰役。同時,第9兵團的入朝,也使得東線從次要戰場變為重要的殲敵戰場。
第二次戰役分為東線和西線兩個戰場。
東線在長津湖地區展開,這就是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殘酷的長津湖戰役。
而西線的戰鬥在清川江一帶進行,因此第二次戰役又被稱為“清長之戰”。
聯合國軍方麵,麥克阿瑟加強了一線作戰的力量,將在漢城的美軍第25師和新到朝鮮的土耳其旅、英軍第29旅調至西線,從美國本土調美軍第3師至東線。
在前線的“聯合國軍”地麵作戰部隊增至5個軍13個師3個旅和1個空降團,計22萬餘人,比第一次戰役增加8萬多人,且主要是美英軍隊。敵空軍也增加了2個新式噴氣式戰鬥機聯隊,共擁有飛機1200餘架,加上坦克900餘輛。
由東西兩線展開,西線由美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指揮3個軍8個師3個旅1個空降團,分左中右3路向中朝邊境全力進犯;東線以美第10軍率5個師向中朝邊境全力進犯。
其中美軍3個師沿長津湖向江界方向實施攻擊,與西線第8集團軍形成鉗形攻勢,擬在朝鮮北部的江界以南會合,圍殲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朝北地區。另指揮南朝鮮第1軍2個師沿東海岸向圖們江邊推進。
誌願軍方麵,在第一次戰役結束後,為加強我東線作戰力量,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就決定增調第9兵團入朝參戰,全力擔負東線作戰任務。
第9兵團3個軍分別於11月7日、12日、19日由輯安、臨江入朝。
我前線作戰兵力得到極大增強,已達9個軍30個師38萬餘人,為敵前線地麵作戰部隊的1.72倍。其中東線敵9萬餘人,我15萬餘人;西線敵13萬人,我23萬餘人。東西兩線一線作戰兵力對比,我軍均占有一定優勢。
11月4日,在第一次戰役即將結束時,大將軍根據敵人可能重新組織進攻和我軍疲勞、糧彈供應困難等情況,致電那位偉人和中央軍委,提出了采取“鞏固勝利、克服當前困難、準備再戰”的方針,“如敵再進,則讓其深入後殲擊之。”並依此作了迎敵再犯的部署。
11月8日,誌司根據東西兩線敵人進攻的態勢,和中央關於下一步任務的指示,為粉碎敵人再犯企圖,提出了“決於東西兩線均采誘敵深入,先殲其側翼一路,爾後猛烈擴張戰果之方針”。
11月9日,那位偉人迴電同意誌願軍下一步作戰方針和部署,同時明確提出了第二次戰役我軍的目標和任務:“爭取在本月內至十二月初的一個月內,東西兩線各打一二個仗,共殲敵七八個團,將戰線推進至平壤、元山間鐵路線區域,我軍就在根本上勝利了。”
為達成二次戰役的戰役目標,誌願軍黨委決心集中兵力,向敵實施反突擊,力求殲敵至少六七個團,使敵人由進攻轉入防禦,扭轉朝鮮戰爭形勢。
“聯合國軍”這邊,雖然遭遇了誌願軍的迎頭打擊,但被殲滅的主要是韓軍,美軍主力未受大的損失,再加上對誌願軍的兵力和實力並不清楚,因此,麥克阿瑟麥克阿瑟並不放在心上。還是堅持通過軍事進攻,迅速占領整個朝鮮的既定方針,並擬定了新的總攻勢計劃。
他準備先通過地麵部隊進行試探性進攻,以查明誌願軍的實力和企圖,同時用航空兵摧毀與封鎖我後方交通和補給線,並炸毀鴨綠江上的所有橋梁,阻止中國繼續向朝鮮戰場增加兵力。
然後,發起“聖誕節”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在朝鮮北部,圍殲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趕在鴨綠江冰封前攻占全朝鮮。
美國國內對中國大規模進入朝鮮,感到非常擔憂。他們並不是害怕打不過中國,而是擔心中國的參戰會將蘇聯拖進來,到時候局勢將難以控製,甚至有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風險。
美國總統杜魯門感到非常緊張,詢問麥克阿瑟對於中國出兵朝鮮的看法。對此,麥克阿瑟提出了兩個觀點:
首先,中國人不可能大規模進入朝鮮參戰,因為在這個時間點參戰毫無意義。如果中國真的有意保朝鮮,在美軍仁川登陸時就會介入進來了。如今戰火已經逼近鴨綠江,此時出兵能有什麽作用?用小米加步槍,去對抗美軍的飛機和坦克嗎?
其次,退一步說,即便中國大規模參戰入朝,仍然沒有必要擔憂。原因與前述相同,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綜合國力,美國對中國都具有明顯優勢,完全是降維打擊,絕不會對聯合國軍的推進速度產生任何影響。
他向杜魯門鄭重承諾:不必擔心,看我如何在聖誕節前結束這場朝鮮戰爭。
美國人曾這樣評價麥克阿瑟:“朝鮮戰爭前他是神話,朝鮮戰爭後成了笑話。”
事實上,麥克阿瑟的表演型人格,確實對朝鮮戰爭的進程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在大量的迴憶錄中,美國軍政要員們一致指責是麥克阿瑟導致他們判斷失誤,以致美國陸軍吃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敗仗。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眼淚汪汪的說:“他總是把我們當成一群毛孩子。”
但公正地說,麥克阿瑟固然傲慢自大,然而美國的高層也同樣是瞎子,他們閉起眼睛拒絕承認中國出兵這個殘酷的現實,比他們後來痛罵的麥克阿瑟也好不到哪裏去。
因為麥克阿瑟承諾中國不會出兵,杜魯門和華盛頓的高層們放下了心。他們雖然不喜歡麥克阿瑟這個人,但卻對他的軍事才能深信不疑。然而,僅僅一天之後,麥克阿瑟就讓他們大為惱火。他竟然不向華盛頓報告,就想再次招惹中國人,他要去轟炸鴨綠江大橋!
11月5日,麥克阿瑟召見了遠東空軍司令斯特拉邁耶中將,對他說:“喬治,去炸掉鴨綠江大橋,把你所有能飛的飛機都派上,連續轟炸上兩個星期。徹底摧毀敵人的所有交通運輸,以及工廠、城市、村莊,全部都給我毀掉。”
斯特拉邁耶小心翼翼地向麥克阿瑟提醒,參聯會早已下達的禁令,不準對距離滿洲邊境五英裏以內的任何目標進行轟炸。立刻遭到麥克阿瑟的怒斥:“我是聯合國軍總司令,我隻要求四個字——執行命令!”
斯特拉邁耶中將識趣地敬了個禮:“yes,sir”。
過了一天,麥克阿瑟才兒戲般的告訴了五角大樓,而此時,上千架美軍戰鬥機,已經裝滿燃料和彈藥,準備起飛了。而被麥克阿瑟訓斥一番的斯特拉邁耶中將,直到機群起飛前三小時,才努力說服自己,鼓起勇氣向遠在華盛頓的空軍參謀長範登堡上將做了匯報。
華盛頓一下子炸了鍋,鴨綠江大橋是一座界橋,有一半屬於中國,麥克阿瑟竟然去轟炸它!兩個小時不到,麥克阿瑟手中就拿到了參聯會的迴複,不僅重申了五英裏禁令,還詢問了他炸橋的理由。
“這些蠢貨,我真不該當初允許他們從西點畢業。”麥克阿瑟一邊看著電報,一邊無奈地搖著頭。或許是他腦中的梅毒病菌又在作祟(麥克阿瑟的私生活十分混亂,飽受梅毒困擾,一度被稱作“梅毒司令”,正是梅毒侵入了他的腦部,才導致他晚年行為如此乖張),他隨即滿懷激情地向記者們發布了一則聲明:“共產黨竟讓軍隊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這是從人類戰爭以來,最令人生厭的違反國際法的罪行!”
隨後,他立刻又義正言辭的向華盛頓發出最強烈抗議:“無數的人員、物資,正通過鴨綠江上的一座座大橋,從中國東北源源不斷地運到朝鮮,這使我們隨時麵臨被全軍覆滅的危險,阻止敵人增援唯一的方法,就是炸掉這些橋梁,並且還要對中國東北,所有支援中國軍隊進攻的設施,進行最大程度的破壞!
在我提出最嚴重抗議的同時,我將暫時停止攻擊,遵循你們的指示……由於我認為你們的命令可能引發一場重大災難,我希望立刻將事態的發展呈報總統。”
麥克阿瑟兩天前剛向華盛頓保證,中國沒有也不會出兵,僅僅兩天後,他就改了口,宣稱原本不會參戰的中國軍隊,要全殲他的部隊!真不像一個高級統帥應該有的樣子,顛三倒四,出爾反爾。
這封抗議信立刻在華盛頓掀起軒然大波,誰也沒料到麥克阿瑟的反應如此強烈,而且他完全推翻了自己在11月4日對敵軍實力的評估,這讓華盛頓震驚不已。
杜魯門無法承擔因不炸毀大橋,而導致麥克阿瑟的部隊全軍覆沒的責任。他看著那封“抗議電報”,氣得渾身發抖。痛罵了一陣之後,最終還是同意了麥克阿瑟的轟炸計劃。他一邊哆嗦著簽署轟炸命令,一邊咬牙切齒。他確實拿麥克阿瑟沒轍,作為總統,竟然被前線指揮官牽著鼻子走,杜魯門快被氣哭了。
“麥克阿瑟如果勝利倒也罷了,真要出了什麽問題,他肯定會把責任推到我頭上。是你不讓我轟炸才會失敗——他一定會這麽說,他絕對會厚著臉皮這樣說的!”
11月9日,總攻勢計劃得到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批準,這是美國高層,無奈之下做出的妥協。但他們給了麥克阿瑟一個無比荒誕的指示:“隻允許轟炸鴨綠江大橋靠近朝鮮的一側。”
這一命令後來成了整個美國空軍的笑柄。
大規模轟炸正式展開。美軍在兩個周內,接連不斷地出動上千架飛機,對北朝鮮進行狂轟濫炸。無數炸彈傾瀉而下,將清川江以北的城鎮、村莊、鐵路、橋梁炸成了一片廢墟。並對鴨綠江上的國際橋梁也重點進行轟炸,意圖切斷中國軍隊人員和物資的運輸補給通道,連接中朝兩國的鴨綠江大橋也未能幸免,中國境內的那一段橋梁同樣被炸斷。
大轟炸的那一天,發生了一件看似微小卻意義重大的事件:一架美國空軍的f-80戰鬥機在鴨綠江上空擊落了一架蘇聯製造的米格-15戰鬥機。飛機是蘇聯的。
此時,中國同誌們已經將美軍逼退至清川江以南,看來美國人也並非不可戰勝。若此時蘇聯不加以援助,恐怕會讓人看輕幾分。幾天後,在莫斯科郊外的機場,一支由蘇聯空軍中精選出的精英飛行員隊伍整裝待發,準備奔赴朝鮮戰場。
率領他們的是蘇聯空軍頭號王牌、三次獲得“蘇聯英雄”這個全蘇最高榮譽的闊日杜布,在“二戰”曾擊落了62架德機。整個蘇聯隻有三個人,三次榮獲“蘇聯英雄”,闊日杜布是其中之一。
蘇聯空軍入朝作戰時有許多嚴格的禁令,比如不得出海、不得追擊敵人、不得進入距離戰線六十英裏以內的區域,甚至還下令飛行時必須使用中文通話。
但是在瞬息萬變的生死決鬥中,哪有時間遵從命令,空戰僅僅進行了兩個星期,蘇聯飛行員們便集體決定違抗命令,開始在電台中用俄語進行交流。
師長闊日杜布生怕引起高層的訓斥,多次怒罵率隊作戰的團長佩利亞耶夫上校。
最後,上校忍無可忍:“他媽的,你自己去打一仗試試!”
諷刺的是,杜魯門同樣也怕。所有曾與蘇聯飛行員交戰過的美軍士兵,一下飛機就遭到嚴厲的警告,要是將空中的遭遇泄露出去,將麵臨軍法的懲處。
由於兩國都不願因此引發大規模的直接衝突,導致戰爭升級,雙方對此都保持緘默。
在這場無法公開的戰爭中,蘇聯空軍損失了345架飛機,超過200名飛行員陣亡,共擊落了約980架美軍飛機,而新成立的中國空軍,也擊落了330架。
蘇聯空軍還誕生了一位在噴氣式空戰史上,戰績無人超越的王牌——蘇聯英雄佩利亞耶夫上校擊落了23架美機,還擊傷迫降了美軍一架最新型的f-86戰機,這是蘇聯最珍貴的戰利品。
當時蘇聯空軍也隻能出動幾架戰機在鴨綠江上空對美軍飛機進行偷襲,作戰範圍極其有限。後來,誌願軍推進到三八線時,蘇聯空軍依然不能飛越平壤,兵力最強時也不過兩個師,飛機總數不超過三百架。他們的主要作用還是在於激勵中朝兩軍的士氣。畢竟,蘇聯也參戰了!
11月9日,麥克阿瑟重新表現出樂觀態度,向華盛頓宣稱,自己有能力“阻止足夠規模的增援部隊,跨越鴨綠江”,因此中國軍隊對他的部隊不會構成實質性威脅。
事實上此時鴨綠江已完全結冰,江麵數百公裏範圍內,均可供車輛和人員通行,麥克阿瑟想通過空中轟炸封鎖地麵戰場的計劃因此化為泡影。
麥克阿瑟也向全世界喊出了他的計劃,那就是發動“聖誕節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共投入13個師3個旅又1個團共22萬人(主力置於西線),於11月24日分兵東西兩線,開始大舉進攻。
麥克阿瑟計劃從西線和東線齊頭並進的“鉗形攻勢”,最後在鴨綠江邊會合,夢想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讓小夥子們都迴國過聖誕。
11月13日,大將軍在朝鮮北部的大榆洞,主持召開誌願軍入朝後的第一次黨委擴大會,會議總結了第一次戰役的經驗教訓,對第二次戰役的方針、任務作了進一步的明確和部署。
會議決定“在我空軍、炮兵、坦克尚未得到適當組成前,我軍仍采取運動戰、陣地戰、遊擊戰相結合,內線和外線相結合的方針”,力求在運動中消滅敵人;
並明確下一次戰役仍“采取內線作戰、誘敵深入、各個擊破和殲滅敵人”,將敵人誘至對我有利的戰場加以殲滅。一方麵可以縮短我運輸線,大大減少誌願軍的補給困難;另一方麵,也會使我軍對戰場情況更加熟悉,便於更好摸清敵情;
再者,可使集中強大之敵,變得分散孤立,造成敵縱深力量的薄弱,便於我敵後穿插,尋機各個殲敵。
第一次戰役,誌願軍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給了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重大的打擊。
西線誌願軍部隊,把“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驅逐到清川江以南,東線將敵阻於黃草嶺一線。挫敗了“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企圖在“感恩節”前占領全朝鮮的計劃,初步穩定了朝鮮戰局。
第一次戰役為誌願軍進一步作戰提供了信心和有利條件。為了大規模殲滅敵軍有生力量,徹底扭轉朝鮮戰局,北京和誌司迅速開始策劃第二次戰役。同時,第9兵團的入朝,也使得東線從次要戰場變為重要的殲敵戰場。
第二次戰役分為東線和西線兩個戰場。
東線在長津湖地區展開,這就是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殘酷的長津湖戰役。
而西線的戰鬥在清川江一帶進行,因此第二次戰役又被稱為“清長之戰”。
聯合國軍方麵,麥克阿瑟加強了一線作戰的力量,將在漢城的美軍第25師和新到朝鮮的土耳其旅、英軍第29旅調至西線,從美國本土調美軍第3師至東線。
在前線的“聯合國軍”地麵作戰部隊增至5個軍13個師3個旅和1個空降團,計22萬餘人,比第一次戰役增加8萬多人,且主要是美英軍隊。敵空軍也增加了2個新式噴氣式戰鬥機聯隊,共擁有飛機1200餘架,加上坦克900餘輛。
由東西兩線展開,西線由美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指揮3個軍8個師3個旅1個空降團,分左中右3路向中朝邊境全力進犯;東線以美第10軍率5個師向中朝邊境全力進犯。
其中美軍3個師沿長津湖向江界方向實施攻擊,與西線第8集團軍形成鉗形攻勢,擬在朝鮮北部的江界以南會合,圍殲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朝北地區。另指揮南朝鮮第1軍2個師沿東海岸向圖們江邊推進。
誌願軍方麵,在第一次戰役結束後,為加強我東線作戰力量,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就決定增調第9兵團入朝參戰,全力擔負東線作戰任務。
第9兵團3個軍分別於11月7日、12日、19日由輯安、臨江入朝。
我前線作戰兵力得到極大增強,已達9個軍30個師38萬餘人,為敵前線地麵作戰部隊的1.72倍。其中東線敵9萬餘人,我15萬餘人;西線敵13萬人,我23萬餘人。東西兩線一線作戰兵力對比,我軍均占有一定優勢。
11月4日,在第一次戰役即將結束時,大將軍根據敵人可能重新組織進攻和我軍疲勞、糧彈供應困難等情況,致電那位偉人和中央軍委,提出了采取“鞏固勝利、克服當前困難、準備再戰”的方針,“如敵再進,則讓其深入後殲擊之。”並依此作了迎敵再犯的部署。
11月8日,誌司根據東西兩線敵人進攻的態勢,和中央關於下一步任務的指示,為粉碎敵人再犯企圖,提出了“決於東西兩線均采誘敵深入,先殲其側翼一路,爾後猛烈擴張戰果之方針”。
11月9日,那位偉人迴電同意誌願軍下一步作戰方針和部署,同時明確提出了第二次戰役我軍的目標和任務:“爭取在本月內至十二月初的一個月內,東西兩線各打一二個仗,共殲敵七八個團,將戰線推進至平壤、元山間鐵路線區域,我軍就在根本上勝利了。”
為達成二次戰役的戰役目標,誌願軍黨委決心集中兵力,向敵實施反突擊,力求殲敵至少六七個團,使敵人由進攻轉入防禦,扭轉朝鮮戰爭形勢。
“聯合國軍”這邊,雖然遭遇了誌願軍的迎頭打擊,但被殲滅的主要是韓軍,美軍主力未受大的損失,再加上對誌願軍的兵力和實力並不清楚,因此,麥克阿瑟麥克阿瑟並不放在心上。還是堅持通過軍事進攻,迅速占領整個朝鮮的既定方針,並擬定了新的總攻勢計劃。
他準備先通過地麵部隊進行試探性進攻,以查明誌願軍的實力和企圖,同時用航空兵摧毀與封鎖我後方交通和補給線,並炸毀鴨綠江上的所有橋梁,阻止中國繼續向朝鮮戰場增加兵力。
然後,發起“聖誕節”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在朝鮮北部,圍殲誌願軍和朝鮮人民軍,趕在鴨綠江冰封前攻占全朝鮮。
美國國內對中國大規模進入朝鮮,感到非常擔憂。他們並不是害怕打不過中國,而是擔心中國的參戰會將蘇聯拖進來,到時候局勢將難以控製,甚至有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風險。
美國總統杜魯門感到非常緊張,詢問麥克阿瑟對於中國出兵朝鮮的看法。對此,麥克阿瑟提出了兩個觀點:
首先,中國人不可能大規模進入朝鮮參戰,因為在這個時間點參戰毫無意義。如果中國真的有意保朝鮮,在美軍仁川登陸時就會介入進來了。如今戰火已經逼近鴨綠江,此時出兵能有什麽作用?用小米加步槍,去對抗美軍的飛機和坦克嗎?
其次,退一步說,即便中國大規模參戰入朝,仍然沒有必要擔憂。原因與前述相同,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綜合國力,美國對中國都具有明顯優勢,完全是降維打擊,絕不會對聯合國軍的推進速度產生任何影響。
他向杜魯門鄭重承諾:不必擔心,看我如何在聖誕節前結束這場朝鮮戰爭。
美國人曾這樣評價麥克阿瑟:“朝鮮戰爭前他是神話,朝鮮戰爭後成了笑話。”
事實上,麥克阿瑟的表演型人格,確實對朝鮮戰爭的進程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在大量的迴憶錄中,美國軍政要員們一致指責是麥克阿瑟導致他們判斷失誤,以致美國陸軍吃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敗仗。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眼淚汪汪的說:“他總是把我們當成一群毛孩子。”
但公正地說,麥克阿瑟固然傲慢自大,然而美國的高層也同樣是瞎子,他們閉起眼睛拒絕承認中國出兵這個殘酷的現實,比他們後來痛罵的麥克阿瑟也好不到哪裏去。
因為麥克阿瑟承諾中國不會出兵,杜魯門和華盛頓的高層們放下了心。他們雖然不喜歡麥克阿瑟這個人,但卻對他的軍事才能深信不疑。然而,僅僅一天之後,麥克阿瑟就讓他們大為惱火。他竟然不向華盛頓報告,就想再次招惹中國人,他要去轟炸鴨綠江大橋!
11月5日,麥克阿瑟召見了遠東空軍司令斯特拉邁耶中將,對他說:“喬治,去炸掉鴨綠江大橋,把你所有能飛的飛機都派上,連續轟炸上兩個星期。徹底摧毀敵人的所有交通運輸,以及工廠、城市、村莊,全部都給我毀掉。”
斯特拉邁耶小心翼翼地向麥克阿瑟提醒,參聯會早已下達的禁令,不準對距離滿洲邊境五英裏以內的任何目標進行轟炸。立刻遭到麥克阿瑟的怒斥:“我是聯合國軍總司令,我隻要求四個字——執行命令!”
斯特拉邁耶中將識趣地敬了個禮:“yes,sir”。
過了一天,麥克阿瑟才兒戲般的告訴了五角大樓,而此時,上千架美軍戰鬥機,已經裝滿燃料和彈藥,準備起飛了。而被麥克阿瑟訓斥一番的斯特拉邁耶中將,直到機群起飛前三小時,才努力說服自己,鼓起勇氣向遠在華盛頓的空軍參謀長範登堡上將做了匯報。
華盛頓一下子炸了鍋,鴨綠江大橋是一座界橋,有一半屬於中國,麥克阿瑟竟然去轟炸它!兩個小時不到,麥克阿瑟手中就拿到了參聯會的迴複,不僅重申了五英裏禁令,還詢問了他炸橋的理由。
“這些蠢貨,我真不該當初允許他們從西點畢業。”麥克阿瑟一邊看著電報,一邊無奈地搖著頭。或許是他腦中的梅毒病菌又在作祟(麥克阿瑟的私生活十分混亂,飽受梅毒困擾,一度被稱作“梅毒司令”,正是梅毒侵入了他的腦部,才導致他晚年行為如此乖張),他隨即滿懷激情地向記者們發布了一則聲明:“共產黨竟讓軍隊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這是從人類戰爭以來,最令人生厭的違反國際法的罪行!”
隨後,他立刻又義正言辭的向華盛頓發出最強烈抗議:“無數的人員、物資,正通過鴨綠江上的一座座大橋,從中國東北源源不斷地運到朝鮮,這使我們隨時麵臨被全軍覆滅的危險,阻止敵人增援唯一的方法,就是炸掉這些橋梁,並且還要對中國東北,所有支援中國軍隊進攻的設施,進行最大程度的破壞!
在我提出最嚴重抗議的同時,我將暫時停止攻擊,遵循你們的指示……由於我認為你們的命令可能引發一場重大災難,我希望立刻將事態的發展呈報總統。”
麥克阿瑟兩天前剛向華盛頓保證,中國沒有也不會出兵,僅僅兩天後,他就改了口,宣稱原本不會參戰的中國軍隊,要全殲他的部隊!真不像一個高級統帥應該有的樣子,顛三倒四,出爾反爾。
這封抗議信立刻在華盛頓掀起軒然大波,誰也沒料到麥克阿瑟的反應如此強烈,而且他完全推翻了自己在11月4日對敵軍實力的評估,這讓華盛頓震驚不已。
杜魯門無法承擔因不炸毀大橋,而導致麥克阿瑟的部隊全軍覆沒的責任。他看著那封“抗議電報”,氣得渾身發抖。痛罵了一陣之後,最終還是同意了麥克阿瑟的轟炸計劃。他一邊哆嗦著簽署轟炸命令,一邊咬牙切齒。他確實拿麥克阿瑟沒轍,作為總統,竟然被前線指揮官牽著鼻子走,杜魯門快被氣哭了。
“麥克阿瑟如果勝利倒也罷了,真要出了什麽問題,他肯定會把責任推到我頭上。是你不讓我轟炸才會失敗——他一定會這麽說,他絕對會厚著臉皮這樣說的!”
11月9日,總攻勢計劃得到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批準,這是美國高層,無奈之下做出的妥協。但他們給了麥克阿瑟一個無比荒誕的指示:“隻允許轟炸鴨綠江大橋靠近朝鮮的一側。”
這一命令後來成了整個美國空軍的笑柄。
大規模轟炸正式展開。美軍在兩個周內,接連不斷地出動上千架飛機,對北朝鮮進行狂轟濫炸。無數炸彈傾瀉而下,將清川江以北的城鎮、村莊、鐵路、橋梁炸成了一片廢墟。並對鴨綠江上的國際橋梁也重點進行轟炸,意圖切斷中國軍隊人員和物資的運輸補給通道,連接中朝兩國的鴨綠江大橋也未能幸免,中國境內的那一段橋梁同樣被炸斷。
大轟炸的那一天,發生了一件看似微小卻意義重大的事件:一架美國空軍的f-80戰鬥機在鴨綠江上空擊落了一架蘇聯製造的米格-15戰鬥機。飛機是蘇聯的。
此時,中國同誌們已經將美軍逼退至清川江以南,看來美國人也並非不可戰勝。若此時蘇聯不加以援助,恐怕會讓人看輕幾分。幾天後,在莫斯科郊外的機場,一支由蘇聯空軍中精選出的精英飛行員隊伍整裝待發,準備奔赴朝鮮戰場。
率領他們的是蘇聯空軍頭號王牌、三次獲得“蘇聯英雄”這個全蘇最高榮譽的闊日杜布,在“二戰”曾擊落了62架德機。整個蘇聯隻有三個人,三次榮獲“蘇聯英雄”,闊日杜布是其中之一。
蘇聯空軍入朝作戰時有許多嚴格的禁令,比如不得出海、不得追擊敵人、不得進入距離戰線六十英裏以內的區域,甚至還下令飛行時必須使用中文通話。
但是在瞬息萬變的生死決鬥中,哪有時間遵從命令,空戰僅僅進行了兩個星期,蘇聯飛行員們便集體決定違抗命令,開始在電台中用俄語進行交流。
師長闊日杜布生怕引起高層的訓斥,多次怒罵率隊作戰的團長佩利亞耶夫上校。
最後,上校忍無可忍:“他媽的,你自己去打一仗試試!”
諷刺的是,杜魯門同樣也怕。所有曾與蘇聯飛行員交戰過的美軍士兵,一下飛機就遭到嚴厲的警告,要是將空中的遭遇泄露出去,將麵臨軍法的懲處。
由於兩國都不願因此引發大規模的直接衝突,導致戰爭升級,雙方對此都保持緘默。
在這場無法公開的戰爭中,蘇聯空軍損失了345架飛機,超過200名飛行員陣亡,共擊落了約980架美軍飛機,而新成立的中國空軍,也擊落了330架。
蘇聯空軍還誕生了一位在噴氣式空戰史上,戰績無人超越的王牌——蘇聯英雄佩利亞耶夫上校擊落了23架美機,還擊傷迫降了美軍一架最新型的f-86戰機,這是蘇聯最珍貴的戰利品。
當時蘇聯空軍也隻能出動幾架戰機在鴨綠江上空對美軍飛機進行偷襲,作戰範圍極其有限。後來,誌願軍推進到三八線時,蘇聯空軍依然不能飛越平壤,兵力最強時也不過兩個師,飛機總數不超過三百架。他們的主要作用還是在於激勵中朝兩軍的士氣。畢竟,蘇聯也參戰了!
11月9日,麥克阿瑟重新表現出樂觀態度,向華盛頓宣稱,自己有能力“阻止足夠規模的增援部隊,跨越鴨綠江”,因此中國軍隊對他的部隊不會構成實質性威脅。
事實上此時鴨綠江已完全結冰,江麵數百公裏範圍內,均可供車輛和人員通行,麥克阿瑟想通過空中轟炸封鎖地麵戰場的計劃因此化為泡影。
麥克阿瑟也向全世界喊出了他的計劃,那就是發動“聖誕節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共投入13個師3個旅又1個團共22萬人(主力置於西線),於11月24日分兵東西兩線,開始大舉進攻。
麥克阿瑟計劃從西線和東線齊頭並進的“鉗形攻勢”,最後在鴨綠江邊會合,夢想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讓小夥子們都迴國過聖誕。
11月13日,大將軍在朝鮮北部的大榆洞,主持召開誌願軍入朝後的第一次黨委擴大會,會議總結了第一次戰役的經驗教訓,對第二次戰役的方針、任務作了進一步的明確和部署。
會議決定“在我空軍、炮兵、坦克尚未得到適當組成前,我軍仍采取運動戰、陣地戰、遊擊戰相結合,內線和外線相結合的方針”,力求在運動中消滅敵人;
並明確下一次戰役仍“采取內線作戰、誘敵深入、各個擊破和殲滅敵人”,將敵人誘至對我有利的戰場加以殲滅。一方麵可以縮短我運輸線,大大減少誌願軍的補給困難;另一方麵,也會使我軍對戰場情況更加熟悉,便於更好摸清敵情;
再者,可使集中強大之敵,變得分散孤立,造成敵縱深力量的薄弱,便於我敵後穿插,尋機各個殲敵。